若想護持學處,就要護持心;若想護持心、護持自己的意念,就要靠正知正念。所謂正知,主要是了知、精通所斷的學處和所修的學處,然後非常小心謹慎地取捨、進退。前面也講過,正知猶如哨兵,他要看清來人是己方,還是對方,若是敵人真的來了,會通知大家,這個任務很重。要分辨是敵人,還是親人,是對方的人,還是己方的人。分清楚了以後,還要非常認真地取捨。所謂正念,就是時時憶念,不忘掉,不忘失。猶如用繩子把馬拴在柱子上,馬無論是往東走,還是往西走都一樣,繩子有多長,它就能走多遠。時時憶念,心思只能在學處上,在取捨上,一點兒都不忽略,一點兒都不錯過,這叫正念。有如是的正知正念才可以守持這顆心,心才不會散亂於外境,心才不會在取捨上顛倒,這叫護持心。在所有的境界裡面,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
這裡講的,“除了護心戒以外其他的許多禁戒有什麼用呢?無有實義。”“其他”指身和語。若是你不去護持心,內心是散亂、顛倒、迷茫的,即使身和語再認真取捨,再嚴格修行,都沒有意義。若不護持這顆心,其他的都無有事實上的意義。那麼,身(行為)和語(語言)方面是不是不用取捨或不用斷惡行善了?不是。此處要強調的是,根本是心,若是你沒有護持心,一切所做所行都是徒勞無益的。並不是說身體和語言上沒有取捨,也不是不要取捨身和語的善惡。根本是心,若是你沒有護持好心,即使在語言和行為上比較認真,善惡取捨得比較嚴謹,也沒有什麼意義。心善一切善,心正一切正。心要善,要培養善心,最後要圓滿善心;心正一切正,主要是提起正念,要保持正念,正念要達到究竟,達到圓滿,你才能真正地解脫成就。
你想護持學處就要護持這顆心,因為心是根本。你把根本抓好了,一切都圓滿了。語言和行為上也有善惡,也要取捨善惡,但根本是心。若是心裡沒有遠離惡念,沒有提起善念,只是在語言和行為上去斷惡,去行善,也沒有多大意義,即使再精進,也只能得到人天的福報、暫時的利益,與解脫無關,不會成就的。所以,心善一切才可以變成善,心不善一切都不會變成善的。盡管表面上看似很如法,表面上看似善良,但若是心裡不善良,統統都是不善的。
我們受持戒律也是一樣,主要是守持這個心,心淨一切才淨。所謂的戒律,指的是淨,若是不清淨的話,就不會有戒學的功德。若是你心裡不清淨,沒有保持清淨,表面上持戒再精進,對自己的要求再嚴格,也沒有意義。有的看似行為上很如法,表面上很有威儀,但是內心裡不是貪,就是嗔,不是嫉妒,就是傲慢,稍微有一點點戒律清淨的時候,稍微有精通一點點學處的功德的時候,就容易傲慢,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似的。其實這什麼也不是啊!什麼叫功德?戒定慧三學才叫功德,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具有功德、積累功德。
“我今天受戒了,受居士五戒了,受比丘尼戒了,是不是就具有功德了?”不一定。你受戒了,那你的心相續有沒有變清淨?心裡變得清淨了,才有戒學的功德。
“我天天在打坐觀修,是不是有功德了?”“我能打坐一個小時,我能打坐個兩小時,我能打坐三個小時。我很有功德啊,我很了不起啊……”這些都沒有用,你這個肉身是沒有動,若是物質不動就是所謂的“有功德”,那外面不動的石頭應該也有功德吧?前面的柱子也不會動,它也應該有功德吧?在任何對境當中,心不散亂,心態能夠保持穩定、不動搖,這叫定學,就有功德了。內心不動,不散亂,在對境前,比如有人侮辱你的時候,心裡不知道什麼叫生氣,不知道什麼叫怨恨,這是有定學的功德了。
什麼是智慧呢?“我現在明白很多佛理了,我還能給別人輔導了,我是不是很了不起了?我還能講經,講解這些論典,還能開導別人,這是不是智慧?”不一定!雖然你懂了一些道理,增長了一些知識,但是否有智慧還需要觀察。若煩惱減少了,習氣減少了,變得越來越圓融,內心越來越調柔,在任何環境中,面對任何人事物都一樣,心裡很歡喜,很快樂,這是有慧學的功德了。
只有具有戒定慧三學的功德,才可以說具有功德了,之前沒有功德。若是沒有功德,肯定就有過失,肯定有很多毛病。所以應該多去認識自己的過患,多去改變自己的過患,這是很重要的。若是傲慢,根本就意識不到自己的過患,就不能發現自己的問題、缺點,所以傲慢的人是不會有功德的,有功德的人是不會傲慢的。大海跟小河不一樣,小河聲音很大,而大海沒有聲音。真正具有功德的人就像大海,他不會貢高傲慢,如果有傲慢的話,就還是沒有變成大海,還是小河流,不能與大海比。所以,作為學佛人,認清自己是最重要的,任何時候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那是最好的了,也是最重要、最根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