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希阿榮博堪布:不要誤讀了“生活即修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法原本就不是籠統僵化的說教,也不該是僅限於學者、專業人士在小范圍內研究、實踐的高深學問和專門技術。佛法中最幽深的理論,也是與我們當下的身心活動緊密聯結的,也是為了解決現實人生中遇到的問題的。

  有人問我:怎樣才能安樂?我說:放下執著就安樂了。

  什麼是執著?怎樣算放下?

  當我向別人,尤其是那些有著與我迥然不同文化、教育背景的人,講述這些概念時,我是需要從頭細說的,否則,他們可能只是得到了一個標准化答案,卻無從解除現實的苦惱。

  可是,止息煩惱不正是我們學修佛法的原因嗎?

  什麼是煩惱呢,它是看不見也摸不著的,但如果我們肯誠實地檢視自己的生活,就不難知道什麼是煩惱,它無處不在,生活簡直就是完全由點點滴滴的煩惱構成。而煩惱的止息,也只能從現實人生中每一個當下入手。

  有一位居士某段時間因為工作、生活的壓力,變得焦慮,易怒,整個人狀態很不好,煩惱重重。他跟我訴苦,我就問他:“你學佛是為了什麼?”“為了解脫。”“什麼是解脫?”他默然。我說:“解脫,就是沒有煩惱。你帶著滿心的煩惱,又想在何時在何地獲得解脫呢?煩惱不在別處,在你心裡;解脫也在你心裡。”

  我們無法去外面找一顆現成的沒有煩惱的心來移植到自己身上,也別想某天早上醒來突然就發現自己改頭換面成了個“解脫的人”,沒那麼神奇,也沒那麼容易。

  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有面對當下,回歸內心,與煩惱開戰。

  佛陀宣講的眾多法要,都是在教我們如何貼近自身經驗,以自身為中心去修行。我不是說大家應該自私。我的意思是,要從檢視自己的身、語、意入手,把重點放在對治自己的貪、嗔、癡上面,而不是去挑別人的錯,或者急於“度化”別人。

  如果不貼近自身經驗,誠實地看待發生在自己身上和心裡的一切,並將佛法運用其中,我們很容易會在修學的過程中偏離解脫煩惱的初衷。

  比如,你會成為越來越娴熟的“佛教徒”,跟所有人都客氣,“隨喜”“贊歎”不離口,可是你心裡沒有多少善意。事不關己時,你能做到“八風吹不動”,而真正的問題出現時,你的反應跟不學佛的人是一樣的,既沒有對自身的覺察,也沒有對正法的憶念,只是任由情緒肆虐、言行失當。這說明長期以來我們都荒於貼近自身而修行,無法隨時提起對內心感受、欲望、情緒的覺察,更沒有當下出離的心力。

  現在有一種流行的說法:生活即修行。但我想很多人都誤會了,以為過生活就是在修行。其實不然,這至少不是佛教所說的修行。舉例子說吧,你經歷過悲歡離合,這不是修行,只是經歷;如果你在那悲歡離合間體認無常、緣起、因果,這是修行。生病,本身不是修行,借由生病而認識到與生俱來的脆弱、憂苦,由此生起出離心,或推己及人,由此生起悲憫之心,這是修行。

  所以說,生活本身不一定是修行,但如果你能把生命經驗,順境、逆境,是苦、是樂,用於鞏固你的出離心、菩提心、空性的見解,這才是修行。大概只有這個時候,你才可以說:一切都是上師的加持。否則,對多數人而言,經歷、遭遇不過循業流轉,輪回如是,怎會都是上師的加持?

  對治煩惱是一個艱難漫長、充滿挫敗的過程。理解並掌握某些對治的技巧,並不意味著你就能做到。可能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你面對的唯有失敗,沒有成效,不斷的失敗。

  別忘了我們的對手是無始以來形成的慣性,所謂積重難返,不要期待能靠一時的努力就扭轉它。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要不斷地努力,如果我們不想再一次在煩惱憂苦中終老,直到死亡悍厲地出現,而我們知道這一切混亂還沒有結束。一開始就做好不斷受挫的准備,會令我們更強韌,也走得更遠。

  願我們將佛法運用到當下的經驗中,並因此而解脫自己及其他眾生的苦。

  ——節選自希阿榮博堪布《次第花開》(2017年新版)

 

上一篇:傳喜法師:師父不是“唐僧肉”
下一篇:自了法師:我們要善於利用順境警策自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