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大乘和小乘的區別是個很大的問題,過去也常常說。佛陀教法分為三乘:人天乘、小乘、大乘;或者分為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一佛乘。五乘的分法是最後的一佛乘相同於三乘中的大乘;五乘把三乘細分了,其中人和天分開,小乘也分為聲聞和緣覺兩個部分。
人乘是怎麼做得現世福報,比如怎麼求現世財富,怎麼得現世健康,怎麼去做才能再世為人?畢竟很多人並不會馬上理解生命在六道裡輪回的部分,也不會理解輪回的種種苦,所以有的人還會求再為人,在人的層面如何如何。這部分人佛陀當然也不棄,引領他們獲得利益,給他們方法獲得利益。
天乘就更厲害了,怎麼做能投生天上,怎麼樣能獲得天福,怎麼做能保住天壽,怎麼做能獲得更殊勝的快樂?這一大部分是天乘要涉及的。佛陀住世的古印度很多外道修行的目的僅止於投生天上,所以天乘有很大的群眾基礎。天道分的非常細,有二十八層天,分三大部分:有修福投生、有修禅投生、有修空投生的。想投生到不同的天上就要憑借不同的業力行為,當有人僅僅是希望投生天上,結果去了四天王天,佛陀會告訴他忉利天更厲害;有人投生忉利天了,佛陀就會告訴他還有更厲害的,更快樂的地方,以這些利益引領這類人前進。到合適的時候佛陀會告訴他,天道也在輪回裡,天福也早晚會有一天享盡再入輪回。
小乘分聲聞和緣覺。聲聞乘的結果是阿羅漢,緣覺乘的結果是辟支佛。小乘修行最高能達到辟支佛,但是不能契入菩薩乘,也就是小乘和大乘還有本質區別。
聲聞是聽聞佛陀講法而成就的阿羅漢。從一果阿羅漢到四果阿羅漢共四段進程,不同的階段要修持的內容也不同,一果、二果雖然都是聖人,但是還沒有嚴格意義地出輪回,所以一果、二果還需要在六道轉,完成到達三果的修行。到三果阿羅漢了,就不再需要投生輪回了,在生死裡也僅當下一生,可以不再入輪回,但是又不是真的修完畢,在其他環境沒有地方可待,就在色界天的最高五層中修持,以達到四果境界。到了四果阿羅漢就可以徹底的出輪回了。
小乘修行根本目標是對治自己的見思二惑。一果阿羅漢要破除三界共八十八品見惑,在見上沒有錯誤才可以成為一果阿羅漢,所以一果阿羅漢必須在天眼的層面。如果這個人沒有天眼不可能成為一果阿羅漢,因為他不可能看到三界的所有事物,自然也無法破除三界事物的干擾和錯誤。
二果到四果阿羅漢要做的是在見惑破除的基礎上去破除思惑。也就是思維上的錯誤,三界思惑共八十一品,這個是剛性的,不是瞬間就能跨越的。三界的思惑如果都能破除,是要在思維層面下很大功夫的,所以才有在色界五不返天修行的情況出現。
如果我們不能啟動自己的思維,無法自己思維佛法,不可能達到二果阿羅漢的,也就是說如果你修小乘佛法不肯自己思維,完全照搬照抄其他人的說法見解,就算把所有經文都背下來,也不可能成為二果阿羅漢。
到達四果阿羅漢就是已經破除了八十八品見惑和八十一品思惑,在見思兩個方面不再有疑惑,這兩個方面也不會再給他制造麻煩了。
到四果後就是要看心、守心,讓心避免十二種粗重的心動,這十二種心動是牽引投生十二類生命的源頭。不動這個心就不會投生對應的環境,所以可以不入輪回了。
小乘的最高境界就是辟支佛的境界。到了這裡必須要有慧眼了,也就是在慧眼層面以上的人才有可能成為辟支佛。慧眼是一個什麼狀態?他在任何事物上都可以看到靈靈閃爍的智慧在其中。就像六祖惠能,初聽旅客念《金剛經》,隨後說到“心內常生智慧”,這種狀態就已經是慧眼層面了。也就是在任何處、任何事、任何思維、任何見、任何觸中都可以發現其中的智慧。這種人確實應該算是根性很利的,可能有的同修是這樣的人,不過這種人比例真的不高。那些老實、聽話、肯干的人,能成阿羅漢,要想上升到辟支佛果沒有自己的久修善根是無法企及的,也就是想修到辟支佛果沒有長久的鋪墊是沒希望的。所以小乘的修行,乃至現在很多人提的小乘,一般也是到阿羅漢果就止步了,因為再上就不是靠幾生幾世的修持能獲得的了。小乘到了阿羅漢是天眼級別,到了辟支佛必須是慧眼級別。
大乘和小乘拼的地方也不同,小乘拼自己修行,看心、守心做好就可以了出輪回。大乘不止於此,大乘是以慈悲心為基礎,菩提心為方向。也就是說小乘就算到了辟支佛果也無法啟動菩提心,勉強可以有慈悲心,但是想落實菩提行真的沒有這個能力。
於是阿羅漢的慈悲心體現在他的無言,他沒辦法說話,為什麼呢?因為阿羅漢可觀察八萬劫內的生死因果,無法觀察到更遠的源頭,所以他不敢說話,因為不知道這事是怎麼回事,說了擔心說錯。我們知道佛陀收了一個老人出家,這老人被很多阿羅漢拒之門外不收他出家,阿羅漢們在八萬劫內沒看到此人的一丁點的善根所以不收他出家,而佛陀收了,因為佛陀看到此人在無量劫前在某佛前發願,有這樣的一個前緣。所以阿羅漢的慈悲在於忍,要忍著不說、忍著不動心、忍著不去表達、忍著看大家隨自己的業力前行。就算前面有大坑阿羅漢也不能說,因為這是本人的業力使然,必須要去經歷這些,不經歷,不能醒,所以干擾他人的因果進程是不慈悲的。
辟支佛也有慈悲心,但是也無法表達,因為他沒辦法表述圓滿。而辟支佛就囂張了,他體現慈悲的手段可以比阿羅漢多,他可以在身體的周圍釋放出非常多的神咒,就像我們看動畫片看到的那種如飄帶一樣的咒輪,辟支佛以流露這些神咒等等來利益大眾。
大乘的慈悲是以法眼基礎去做的,也就是大乘的慈悲是以授法為主體。比如一個煩惱要如何解除,以什麼方法破解?這是大乘要研究的對象。如果面臨了種種煩惱都解不開,就不是在走大乘的路了,所以大乘不同於小乘的不入輪回,大乘的玩法就是要入輪回,在生死裡體會那麼多煩惱痛苦,理解那麼多痛苦煩惱,才能真地感受眾生的痛苦,從而激發大慈悲心,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第一手資料。有人說“願生生世世行菩薩道”,可是菩薩道不是在人世間受苦遭罪就完畢了,而是在受苦遭罪的同時要能在其中體會,並且破解這些痛苦煩惱。所以我說過:“你所面臨的痛苦煩惱,不只是你自己的,還是眾生的。”你能解決了這個煩惱,才能把這個方法告訴給同樣痛苦煩惱的眾生,幫助他們也解決這個痛苦。如果我們沒有手段沒有方法,眾生的痛苦解除不了,這個菩薩道就是還沒走到位,這個菩薩道還沒抓到精髓。
於是大乘的根本就是在於:在生死的體會感悟中、在煩惱和痛苦的磨練中掌握解決的方法,並能以此方法開解此類眾生,這是大乘的根本。有的人有了方法沒有慈悲心,也就是把法握著,看到眾生有苦有求了也不肯伸手,這就不合適了。
所以大乘的門檻在慈悲心,大乘的根本在於傳遞解脫的方法,而大乘的目的並非是自己不入生死、不再受輪回,而是以慈悲心幫助更多眾生也同樣不受生死、得到快樂。這是大乘的正常心態,這樣的大乘才契合佛乘,才適合叫做一佛乘。我們看看佛陀的行做,對十方眾生、九法界一切眾生完全的幫助,完全的利益,有什麼樣的要求就給予什麼樣的幫助,佛陀是在救度一切眾生,那麼菩薩道就是在學習救度某類眾生。什麼時候菩薩道能做到對九法界眾生都能救度了,就能叫做真正的一佛乘了;什麼時候對十方眾生都能救度了,是需要有大慈悲的心量了。所以慈悲心是根基,但是如果只有慈悲沒有方法能傳遞,這個慈悲也是空慈悲、假慈悲、樣子慈悲。
嚴格來說大乘行者是佛子,是佛陀的兒子,是佛陀的親子,因為這孩子和爹更像;而小乘好像是抱養的,怎麼養也不是一條心。大乘的目的和行做標准與小乘是截然不同的,並不是以求自己安樂為根本出發,而是以救度自己的痛苦為出發點,能救度更多眾生同享快樂,所以大乘和小乘表面上看是差著慈悲心,但是若深說完全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