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所欲不逾矩,其關鍵詞是“心”和“矩”。
人是由三度空間的物質人殼與四度空間的無形靈體合成。人的肉體是幾十種化學元素,為什麼能動、能說、嘻笑怒罵、七情六欲?奧妙就在這個“心”上,最先進的科技手段也測不出人具體的心理活動,科學無法證明人有精神現象。
“心”,內在動機、思想、知識、情感和潛意識的整體,機理極其復雜精妙、功用極其繁多神奇。從表象上看,喜怒憂思悲恐驚是心;財色名食睡位,六欲是心;就它的暗鈍來說叫無明;就它的能障復自性來說叫業障;就它的熏習纏縛來說叫習氣;就它的動擾不安來說叫煩惱;就它的固執自是來說叫執見;就它的貪戀不捨來說叫情愛。
如果將人心喻為冰山,前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只是這座冰山露出海面的一小部分,而第七、第八識(靈魂)就像冰山深藏海中的部分,現代心理學將之稱為潛意識、無意識。
第八識叫阿賴耶識,它隨時在輸入、儲藏、處理、輸出一切信息,是恆常活動不息、內涵不斷變化如瀑布的生命之流。人為什麼能積累知識、掌握技術?就是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身、語、意在阿賴耶識裡留下了痕跡和信息,用的時候就能提取出來,就像電腦硬盤的作用一樣。
阿賴耶識隱藏於內心深處,微細難知,如同虛空,既非是有,無形無相;也非是無,其作用明顯:在熟睡、昏迷、被麻醉、處胎等情況下,如果沒有阿賴耶識,是誰在起著維持生理活動的作用?為什麼遺忘幾十年的印象又能突然浮現在腦海?它們儲藏在哪裡?
阿賴耶識是一種功能性存在,是場態,一種特殊的能量場,一種信息波集合體。阿賴耶識的運作不僅貫徹人的一生,還貫徹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它是無情的、公正的心靈電腦,每個人的性格、愛好、天賦、吉凶、運氣、免疫力、壽夭等,都儲存在這裡,這就是所謂的靈魂密碼。思維只不過是靈魂密碼支配下的程序運算。
生命畢竟不同於單純的物質,生命的表現就是精神——靈魂(阿賴耶識)指導下的肉體活動。離開靈魂的內涵,軀體只是一團肉、一具屍。靈魂回到你身裡,你才成為能思、能說、能動的活人。
心,從性質上分善、惡、中性。善對自己、他人、眾生、現在、今生、來世均有好處。側隱之心(仁),羞惡之心(義),辭讓之心(禮),是非之心(智),這就是善心,就是我們常說的良心,是人性本具的——“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說:“無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沒有良心的就不是人。
人們從形體看,生理構造相同,在精神上卻層次分明:有人內心如地獄般黑暗,有人胸襟像餓鬼一樣陰險,有人是名副其實的衣冠禽獸,有人高潔超逸像神仙,有人慈腸熱心為活菩薩,有人放射著佛陀的智慧光明。
人心中,惡的因素比善的因素更多,如我執(自私、自我中心)、貪欲、嗔恚、愚癡(不明白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嫉妒、驕慢、疑惑(對自己不理解的道理、自己沒有見過的現象懷疑誹謗,而不去探索求知)、無慚、無愧等。
人心能隨緣出生數以百計的心理活動,發起語言行為,不停地創造、破壞,力圖認識世界、認識自己、改造世界,演出一幕幕悲歡離合、離奇曲折、血淚斑斑的人生活劇,塑造出偉大、高尚、賢良、超脫、倔強、平庸、卑劣、凶殘、險惡、柔弱、剛強等種種人格形象,創作出美丑相映、善惡交爭、不斷發展進化的世間萬相和人類文明。這一切必應各有其因,此因終歸為各自阿賴耶識倉庫中的種子。
種子又稱習氣,指多次、長期的活動或習染能熏染人心,形成能決定心理、行為模式的勢能或慣性力量,如煙瘾、酒瘾、賭瘾等的形成。只要認真反省,不難發現我們的心理反應方式,是被內心深處的一種力量所決定,這就是種子在起作用。
“矩”, 法度、規則、規矩,儒家學說主要指人倫、人際關系的准則,就是做人的道德修養。
道德是一系列社會規范的總和。這是倫理學教科書上的定義,是從社會學的意義上談,未能觸及道德深邃而本真的涵義。
道德的立論有兩個特點:普遍性;自律性——道德是來自內心的一種自覺,是一種內心的認同,一種相應的情緒體驗,一種自我調控系統。
道德的依據是什麼?從社會、物質、經濟關系中難以找到,只有從道德的內涵本身來考慮。《周易》講“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上,就是物質形態之上的東西。離開了這個無形無相的道,就不可能展示有形有相的德。
道為體,德為用。道是宇宙人生、法界的本體,是天道,是諸法的空性,用現代概念勉強說就是自然規律、客觀真理;德則是契合本體的在社會生活當中的規范的顯現,是道的應用,如光明正大、正直無私、襟懷坦蕩、慈悲智慧。道與德有密切的關聯,有道方有德,無道就缺德。
“上天有好生之德”——道,儒家思想與之對應的就是“仁”,佛教則是“慈悲”。“仁”展開來就是“忠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被稱為道德的黃金律。再具體化,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孝順父母、兄友弟恭、忠誠守信、遵守禮節、堅持正義、廉潔奉公、常省己過。踐履好這八德,便能模鑄健全的道德人格,否則便意味著人格的瓦解。佛教與之相對應的便是五戒、十善,升發上去,便是無我、利他,“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著名學者、復旦博導王雷泉教授指出“人兼具動物性、社會性和超越性,可以下墮為畜生,也可以提升為聖賢。”
人受與動物類似的肉體的束縛,就有吃喝拉撒睡、玩樂、性欲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馬斯洛稱其為匮乏性需要,儒家警示說“食色,性也。”弗洛伊德概歎:“人是一個受本能願望支配的低能弱智的生物。”費爾巴哈憤言:“人是一團欲望待滿足的血肉。”這就是人的動物性,動物具有的本能。西方傳過來的性解放,釋放的就是這種最低級、粗劣的動物本能,將人降格。
個人離不開群體而獨立生存,親友、社團、民族、國家,政治、經濟、法律、道德、文化、藝術……所以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強調人的社會性。螞蟻、蜜蜂等動物也有分工明確的社會性。
在終極的層次,人最深刻的需要是要擺脫死亡和毀滅的焦慮,王雷泉教授說:“而人之所以為人,在於人有永不滿足的精神追求,不斷地超越自己的自然、社會層面,使相對、有限、有缺陷的存在趨向絕對、永恆、完美。”《說文解字》講:“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就指的超越性。
《論語》中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夫子經過一生的努力,韋編三絕,不懈學習,自我反省,不斷修正錯誤的思想言行,不斷擺脫動物本能的束縛,到了七十歲人生的最後階段,才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 成賢成聖。可見“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個境界是相當高的,是很不容易達到的。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十四章注釋二五零中所引用,而又一貫被人張冠李戴地說成是馬克思本人所說的名言,實際上這是托. 約 .登寧一八六零年刊登在倫敦《評論家季刊》上的《工聯和罷工》一文中所下的斷言:“資本家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家就會大膽起來。……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铤而走險;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死的危險。”
其實,不僅是資本家,任何凡夫俗子,見到財、色、名、食、位,就起心動念想去求取,缺少的絕非貪欲之心,而是實現貪欲的機會。就如今天的人們對於吏治腐敗都深惡痛絕,但這絕不意味著自己一旦鹹魚翻身,進入官場,就不會像自己曾經詛咒痛罵過的貪官污吏一般。
人在欲界,身不由己,多數人的生活只是搖擺於欲望和情緒之間,活在自我的牢籠裡,活在滿足匮乏性需要的低層次裡,追求物質生活,追求感官享受,“心”的主流就是一個“貪”字,貪財,貪色,貪名。貪欲生起時,身心勞累、熱惱焦躁,如被火燒,憂苦不安,害自害他。如貪著性欲的滿足,使人混同於畜生。性愛方面的貪欲,還是造成生死輪回的根本。男女互相好奇,互相吸引,互相迷惑,互相占用,又互相嗔怪,恩恩怨怨,糾纏不清,一世一世延續下去,無法解脫。《圓覺經》卷一雲:“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
人因貪心,往往不滿現實,時刻追求財富、權力,貪不得時必爭,爭必亂,小則制造社會混亂,大則策動世界戰爭。人類歷史上爭斗不斷,罪魁禍首就是這個“貪心”。 人類身心不自由,被囚禁在貪欲的牢籠裡而不自知。
要一肚子貪欲的人們“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不可能的。那麼該怎麼辦?有沒有捷徑早日實現“從心所欲不逾矩”?——有!那就是“深信因果”!
進化論創始人達爾文臨終前說:“我認為這個世界對於善和惡,必然有一個無所不在、巨細靡遺、遍及宇宙的定則存在其間。”
宇宙萬有,眾緣所生,自精神現象到物質現象,都是在運動流轉,生滅變化,剎那不停,支配這一切的就是萬有因果律。
所謂因果律,就是研究事物原因結果的法則,任何一種現象或事物都必然有其存在的原因,有發展的過程,有最後的結局,即“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現代科學也講因果律,只適用於物理的變化,有十分明確的因果關系,即是自然定律。而佛法上的因果律,涵蓋宇宙人生,從表面上看不出來十分嚴密明確的因果關系,更不易用數學公式寫出來,甚至常常在因果關系中摻雜著心理的因素,在因果關系的認定上,也有很大的出入,卻適用於心的變化、物的變化,及心物混合的變化。佛法上將此法則加以更詳細嚴密的分析,又將業報輪回等問題聯系起來,創立了因果善惡通於三世的倫理思想。
因果,具足應說“因緣果報”。因是原因,緣是助緣,由因緣和合所產生的事物叫果,此果對造因者說是報。佛家因果律特別著重“緣”,有“因”無“緣”,仍不能成‘果’。例如,種子為因,空氣、陽光、水分等為緣,開花結果才為果。“因”能不能發展為“果”,要看客觀條件,要看機會,它是有機率性的。
物與物的因果較易明了,如金屬熱脹冷縮,冷熱是因,縮脹是果。物與心的因果,如物質環境使人有苦樂的感受。心與物的因果,如李廣射虎,箭入沒羽,近視之知其為石,再射則不入。
最難了解者,卻是心法上的因果。這一世的生命發展,可以由不同的努力(即種不同的因),而得到不同的發展(不同的果)。此因果雖不易使世人了解,然果由因生,事待理成,自因自果,絲毫不爽。
依照科學觀點,一件事情的發生,有近因、遠因、更遠因及根本因。這些不同層次的原因,並不互相矛盾對立,而是互相連貫、涵蓋、包容。只要原因與結果間,具有明顯的相關性,便可肯定該原因的正確性。因果關系是非常復雜、深沉的,一般人只能看到近因,少數智者能看到遠因。
宇宙中的“因果鏈”是連續不斷的,一切事物都有過去、現在、未來三種存在狀態,這三者之間是相互聯系,永續不斷的。一粒種子,既是以往無數代演化而成的“果”,又是這一代萌發成長的“因”。在這一代生長發育的過程中,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形成了既與以往各代相繼承又與以往各代有差異的“果”,這在生物學上被稱為遺傳與變異。而這一代的果,正是將來各代繼續傳承的因。植物如此,動物也如此,人類還是如此。
人的知覺、人的意念、人的精神活動是一種特殊的能量形式,腦電活動即可證明。 “能”是生命的一部分,如科學證實人人都會放射微波,一般人平均在千分之一瓦特左右,用紅內線攝影指端放射閃電長達半寸。這些生命的“能”可傳遞,而且能量不滅,只是轉位,集中或分散,在宇宙之中循環不息。
生命死亡,只不過是狹義的說法,其實是生命的轉位與改組,生命之物質元素返歸自然,生命之“能”進入另一形態,知覺與特性隨著“能”而不滅。知與能可以離體,這就是靈魂出竅。死時肉體物化,當然更能離體。靈魂問題就是知與能的問題。
業力、意念是非物質的一種“能”,這種能,可以從物質脫離出來,在適當的條件下,與其它物質結合,這就是“投胎”。投胎,並非物質的投生,而是意念附著於物質的生命。物質的原子、核子有記憶力,非物質的能也有記憶力、適應力,於是有人能記憶前生。
一切現象都處於生滅相續、因果連環的生滅變化過程中。生命也是因緣集起,生滅相續,因果、身心相續不斷的無窮無盡的流轉過程,就像一條永不止息的河流,人的一生只是這條河流中很短的一段。
人臨死時,最後一念意識滅後,緊接著便會續生下一念意識。死後的意識相續而生時,便會領受他生前行為的因種所成熟的果報,由於業力構成因素和發展規律的錯綜復雜,就現起了天人、阿修羅、人、鬼、畜生、地獄等多樣性的生命現象。死後,心境差不多是連續的,命終時的境地多半就是靈魂的境地。這一道死了以後生到哪一道?那要看心的狀態而定,心接近哪一道,死了以後自然就會投生到那一道,這種力量叫“業力”。
所謂六道輪回,不只是死後才輪回,生存時的心境就是在六道中輪回。譬如說,一個人在生氣或起惡念時,他已是輪入地獄道的境地;起貪心時,已入餓鬼道;生嫉妒心,則入阿修羅道;高興得意時,就像處在欲界天;生癡想心,則入畜生道。當我們進入某種狀態時,就好像電視機進入了某一個頻道,我們的身心往往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就會隨其而轉。這就需要我們對自心保持一種醒覺的狀態,隨時觀察自己的心靈進入了哪一個頻道。當我們能夠學會對號入座,能夠把握自己的心靈狀態時,我們也就能把握自己的人生軌跡了。
業力像一條繩索,把生生世世的個體聯系在一起,今生後世之間,有因果相續的緊密聯系。前世的張三變成今生的李四,形貌不同,性別也可能不同,但習氣、性格有延續性,也有變異性。
每一個人的這一世,都是往世之果,又是後世之因。而且人類比植物、動物更有自主性,有相對獨立的意識和言行,有適應環境、改造環境的主觀能動性,因此現世對人來說更重要,對後世的影響更大。
物質在循環中,生命也在循環中,物質不滅,生命也不滅,就像花開花落、再開再落,就像水結成冰,冰化為水,就像冬去春來,一切都是循環,都是輪回。宇宙人生的現象,就是因果永遠在循環、在相續。這就是因果律,就是道。
是什麼把我們系縛在輪回之輪呢?是行為創造出來的業力以及發動行為的煩惱。業和煩惱把我們系縛在不同的身體中輪回,就像繩子將犯人綁在柱子上一樣。不同的是,我們自己為業和煩惱的繩索打結,痛苦並非他人加於我們身上的。
為什麼許多人都不相信有因果呢?因為人類的知識,只能及到今生此世;過去世是怎樣的?未來世又是怎樣?都是我們知識領域以外的事。六道眾生是沒法跳出因果圈子的。有這樣的因,一定會產生這樣的果,絲毫不能勉強。有的人做了壞事,硬說不相信因果,這種人只是自己騙自己,其實他心裡毫無把握,只是口硬心裡慌,一旦惡果成熟,亦無人能替他代受!
現代科學研究瀕死體驗,已經收到了死者發出的信息,證明了死後自我意識還存在。許多西方科學家已經錄到了上萬種靈界的聲音,其中包括與已經死亡的人的對話。
當代腦科學權威、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艾克理教授在獲獎論文中說:“神經細胞彼此之間有無形的物質勾通,這就是靈魂的構成……在肉體大腦死亡之後,(它)仍然存在並仍能有生命活動形態,可以永生不滅。”
美國史蒂文森博士對靈魂不滅和轉世輪回調查了二十多年,出版了多部專著:“有確鑿的科學實驗和現實事例的證據,證實東方古老的靈魂轉世輪回的理論是真實的。”
瑞士醫學博士兼物理學博士伊利沙白.卡柏勒露斯在加拿大溫哥華演講,引述愛因斯坦遺稿中之數段,說明愛氏亦相信因果輪回,相信死後還有生命。她有專著《死後生命與輪回》。
佛法的三世因果說,並不是憑空臆造的,而是真實不虛的。那些否定三世因果的種種說法,實質上是對宇宙中普遍存在的“因果鏈”的否定,而一旦否定了宇宙的因果鏈,又如何對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演化進程作出合理的解釋呢?查亞蘇裡亞博士說:“所有現代科學都相信凡事必有因,如果我們不相信因果關系,佛教與科學都一樣不能存在。”
威勒博士創造了專門研究黑洞的“黑洞物理學”,他還在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體系之內發展了新的“幾何力學”,他說:“宇宙的一切事態發生,都是循著因果關系而發生的。”在他眼裡,因果律無疑是宇宙間最重要的循環法則,他說:“倘使沒有因果律,宇宙就只有混亂,完全不是我們所知的物理現實了!”
英國的列摩尼爵士說:“凡作一事,造一業,必有後果。既已造成的罪惡,不可能因受到饒恕而消除,如有人損害了別人,別人雖可寬恕,而其罪業仍然存在。並且因此罪業而引起的後果,又綿延無盡。因此既造了業因,必將受到其果報,業力高於一切。”
佛學把人的一切善惡行為叫“業”,是心中有意識、有目的的意欲及其引發的身、口、意的活動。“業”有巨大的慣性力量和作用,稱為“業力”。美國張澄基教授《佛學今诠· 業力論》說:“行為不但產生力量,而且會產生一種壓迫人和約束人的力量,使人不得不接受由行為所產生之後果或約束力。”
佛經中常有“業力不可思議”之語。不可思議,謂其作用極其復雜,其力量極其巨大,其功用極為神秘、奇特、玄妙,不可以心思較量算計,極難以說清其終極的原理和本質。業力是一個神秘的謎,其究竟終非人智所能窮了。眾生的認識受到自身業力的束縛,所見既不全面也不真實,世間萬相並不是人眼所見的那樣狹隘和虛妄,而真實相只有佛眼才能見到。
佛陀說:“業趣最甚深,最微細,難見難覺。”業力的存在超越生死與時空,其力量之強大,范圍之深廣,遠非人的感性視野所能及;業力蘊有形於無形,此刻風平浪靜,轉瞬間便天翻地覆,其作用之莫測超出了人的理解能力。
業既是神秘的,又是實在的,它是人們在世間所有的語言、行為和念頭在“潛意識”留下的痕跡,留下的信息,它對外的表現就是習氣、習慣、習性。業力是身體、語言和心理的習慣性力量,一種無形的能量。業力與身心的交互作用時時刻刻都在進行,業力決定了性格,決定了命運,也決定了生理物質層面的身體狀況。
“性格即命運”,已是廣為接受的當代格言。在性格的養成方面,有兩種重要因素彼此復雜地相互作用:一方面是天性,另一方面則是教養環境的人際塑造作用,這兩者皆與業力有關。
只要是身口意所造作的善惡業,都會像計算機一樣,在業的倉庫裡儲存下來,等到因緣成熟了,一切還得自作自受。因必生果,什麼因必生什麼果,不可能有因無果、有果無因。報是由業所引生的結果,業力必然導致相應的果報,與物理學中“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是一致的——凡作用力都必然有相應的反作用力,善的行為引生好的結果,善的業力必然獲得善的果報;惡的行為引生不好的結果,惡的業力必然獲得惡的果報,善惡雜造業必生善惡夾雜果報,這也是一種自然規律,不會因人們不認識它、不相信它而失效。
善惡業作為一種作用於眾生的倫理行為、社會行為,必受同類果報,如你罵人,對方就要罵你;你對人微笑,對方會報以微笑。《聖經》上說:“要想別人怎樣對你,你就要怎樣去對待別人”。殺人就必須償命,干壞事、貪污受賄就得惡名,還要受到法律嚴懲。《法句經》將善惡果報比喻為車輪碾過處必然留下的轍跡,說明只要造業,便不可能逃脫果報的追逐,這鐵的規律,對誰都一視同仁。
好心肯定會有好報。心存善念的人,做了好事,身心會特別輕快,此時已經得到好報。善心是保護生命的最好營養品。好心與好報有著量變和質變的關系,量變到一定程度才會帶來質變。真正的好心是一顆無所求的、不求回報的心,處於這種生命狀態的人才會深刻感受到自己的生命磁場和周圍環境潛移默化的變化,感受到信任、友好、吉祥的果報,自然堅定善因善果的信念。如果自己的好心是有條件的,或把好心當作一種投資,那麼,得到的結果肯定也是有局限性的,甚至讓人揣疑的。
從天堂到地獄的六道眾生,是造了一定的業,而形成相應的生命主體,這是正報,各自的受用、苦樂、壽夭、貧富、愚智等皆是業力的作品;宇宙間萬事萬物,皆為業力所造作,每一層級生命的主體,形成相應的生存環境,即依報。依報由正報所決定,有什麼樣的生命主體,也就有相應的生存環境。
業力能將各人身心活動的善惡行為所應得的代價,很公平分配給各人自己享受,業果與業因總是相應。故古人說:“禍福無門,唯人自招。”人可能是自己最大的恩人,也可能成為自己最大的敵人。一切責任全在自己,唯由自己所造的業所決定,非由神意,非關命運,非出無因偶然,不應怨天尤人。
基因——“靈魂密碼”,其實就是業力的顯現,反映了業力的內容與功用。基因決定了個體的種種性狀,基因圖譜記載著過去善惡業行所應得的此世正報樣貌。生命之所以可能,精卵的結合、基因的構圖、細胞的分化、蛋白質的作用、機體的新陳代謝等皆只是表象,其真正的原因來自於佛性,或更簡單地說來自這念心。生命的真正本源即此真心、佛性。
量子物理學家薛定谔認為,遺傳密碼帶著人多生多世的知識,一生命運的展開,無非是遺傳密碼的一個譯碼過程。而這一世你的人生的經歷、學習的過程,又在這個遺傳密碼當中添進了新的密碼,然後這個添進新密碼的遺傳密碼,又會找到另外一個生命載體。儲存著不同的信息量,在不同的條件下它就會以不同的形態存在。
業一旦造成,便成為因果相續連環中的一個環節,有因必有果,造業必受報。依照物理學,系統在受到外界作用影響之後總會存在一個特定的作用時間才會發生反應,由因到果有一個長短不一的過程。今世的因,並不一定在今世成熟,這要看這種因的性質及輕重而定,有的因可能要來世或幾世之後,方才成熟。今世的果,更不一定是因於今生所種的因,而可能是前世或幾多世前所種的因。強烈的因果也能在極短的時間內生果,如大善事或大惡業。
而且,因種未熟前將因心念之變化招感其它外緣,甚至種下新的業因或令其它舊因種先熟,這種偶然性即源自於心念所具備的內在隨機性,即心念變化的無法預知性;心念生起之隨機無序,可能讓果呈現無序之表象。因果之必然受心之偶然影響,於是呈現必然與偶然並濟的果相。
凡能招感對自他有益、受樂得福的果報者,為善業,反之,則為惡業。一個人若既行善又作惡,則其善、惡各自生果報,不可能互相抵消。善惡業因能生的果報:1、現世果,指當前現世就可得實際受用的果報,如種農作物當年就可得到收獲,學習知識技術,今生便得實際利益。
2、異熟果,果報成熟於來生後世,使人流轉六道。具倫理、社會性的業因出生果報,非常復雜,由各種因緣際遇決定,有一條件不具備,便不得生果。業力果報,需要從整個生死輪回的長過程去觀察,不能僅局限於眼前和今生。
佛經說人一日一夜有八萬四千念,每一念都可以牽引出一生乃至多生的異熟果。有的業,一個便能招致一期乃至多期生死,有的生死身由一業所生,有的則由多業所生。
一個人能夠出生,能夠活著,都是過去世所造業的結果。一個受精卵一分為二的同卵孿生兄弟,遺傳基因相同,外貌很像,但性格、健康、命運、壽夭不同,原因就在過去世所造的業不同。世界上絕沒有無因之果。眾生憑借業力種子,依據一定的因果法則,營造眾生的命運。由於業力種子有善惡,故人的命運有好壞。
最新科研證實,宇宙存在著因果循環動力法則。舉例說,如果有人乘坐超級飛船,向太空深處飛行一百億光年,自以為到了新的地方,結果還是回到了地球的原處。這一切都是由於宇宙的動力循環所決定的。因為宇宙中沒有直線,你把直線延伸畫下去,畫上千億兆光年,你以為很直,結果又回來了。
佛家的因果說與宇宙的運動基本法則合拍,“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每個人的心口意的一切行為都會通過各種不同的時間和空間,挾著遞增或者若干其它影響所變化的強力或弱力回旋歸來。所以有人把業力比喻為澳洲土著人的武器“回旋镖”,你把它扔出去,轉一圈後,又回到你手裡。
緣起法所描述出的因果,以及因果法則所顯現的特征如復雜中蘊含簡單、偶然與必然並存、看似無序實則有序,是與最新科學理論混沌學頗為相近的。
眾生為什麼落入既定的生命形類?為什麼各自有不同的形貌、壽數、習性、際遇?為什麼會生了死、死了又生?這一切既非上帝天神所造,亦非天地、山川、社會等外緣決定,亦非偶然,而是由眾生自心所造作。因為眾生的一切言語和行為,都是心的作用、心的表現。
心怎樣造三界六道、種種世間?由心起業,由業感果,落入了業力因果律所編定的自然程序,由此而有身心、業果、三界六道。心如何造業?
心本具有能造各種業的功能。有根本功能: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相當於心理學所言視、聽、嗅、味、觸五種感覺及意識的功能;附屬功能:如貪、嗔、癡、慢、疑等,生來便具善、惡性能,當遇到生活中的種種順緣逆緣時,便會自然生起善、惡的心理活動,由此造善惡等業,生善惡果報,墮於三界六道的輪轉中。
心如何發揮其功能?由惑起業,由業生苦,惑 ——業——苦三者循環不休。
我們為什麼會成為現在這樣的人?根源就在於每天的起心動念。心念會成為心態,心態會成為習慣,習慣會成為性格,性格會成為人格,人格會成為生命品質。因為生命是無盡的積累,是我們所有想法和行為的積累。我們想過、做過的一切,在客觀上會消失,但潛意識卻會忠實記錄每個行為產生的痕跡,並逐步積累力量,最終造就我們的人格和生命品質。
佛說:地獄在哪裡?地獄就在我們的身心裡!
佛經上說要想保人身,必須戒殺、盜、邪YIN、妄語。我們希望從輪回中解脫出來,就要立即停止心行的不良發展。
業力因果的另一大定律,是業由心造,故可由心回轉。掌握了這一法則,就可以轉變,乃至消滅已造之惡業的果報,其方法是至誠忏悔,改惡從善。
業力說並不是宿命論,而是破解宿命論的鑰匙。佛教認為人有自由意志和自己為自己負責的個人責任。每一念現行的心理活動,不僅造成當前現見的結果,而且具有熏習自己阿賴耶識,決定將來心理模式、心理定勢乃至生死升沉的重大作用,關系自己今生後世的切身利益和解脫生死的究竟利益。
現在世風日下,不道德行為日益泛濫成災,症結就在於,我們的道德依據中缺少因果與輪回這兩個觀念,現在所謂新的倫理學體系,只是一個政治意識形態的東西,無法約束人心。
業力論以緣起論為哲學基礎,並注入價值論的因素,偏重於生命主體的升進和精神生活的升華,由此構成佛教人生觀和道德自律的基礎。有因果、輪回的觀念,相信道德這個看不見的“法律”,是永恆不變的,是公正無私的,只要人的好壞信息一發出,就有與之相等量的報應在產生——人們才會有敬畏感,才會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這就是真正的佛教徒絕不會干違法亂紀的事情的原因,因為他害怕報應,害怕墮落到地獄受無窮盡之苦。阿羅漢有宿命通,一回憶起自己過去在地獄受的苦,就嚇得流出血汗。
沒有因果、輪回的觀念,就什麼都敢干,連殺六名親人的北京大興滅門案的凶犯就認為:人死了,燒了,只剩下一堆灰。這種觀點就是斷滅論,認為人只有這一輩子,生命只有這麼一次,為了“潇灑”地活一回,就可以不擇手段,抽象的道德能管得了麼?法律也有漏洞。
人的思想觀念和心理狀態是支配行為的原動力,只有引導人們樹立善惡因果的信仰觀念,才能淨化人心,才是道德教育最根本的舉措,才能從本源上治理一切社會亂相。
人和其它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人有信仰,而其它動物沒有。道德的源頭是信仰。沒有信仰就沒有道德底線。信仰是一個人活著的精神寄托。沒有真正的信仰,人們就沒有正義感責任感,就會無所顧忌,無所敬畏,無有廉恥。信仰指向的是“意義”,並賦予人的生命以意義。因為人的存在是需要意義的。信仰不是現實的,而是超現實的;不是經驗的,而是先驗的。信仰是人對於無限、永恆、生命的終極價值與意義的追求。信仰涉及的是相對於經驗科學而言的超驗真理。信仰深深植根於人性之中。因為人在本性上總是在探尋意義,掙脫有限走向無限,趨向超越。
人類渴望精神境界的升華、生命內在本質的開發,尋求生命延續性的存在,希翼一種永恆狀態的來臨——這便是宗教產生並長存的真正原因,這是人類不滿足於吃喝拉撒睡的動物性,財富、名譽、地位的社會性,而追求超越性的表現。
業力論作為一種倫理道德體系的理論基礎,與人們了生死的終極關懷、宗教信仰聯結一體,具有巨大的社會教化功能。近三千年來,隨佛教的廣泛流傳,因果報應說在東方佛教文化圈內深入人心,對社會秩序的穩定、文明程度的提高,及國民的道德品位和民族性格的形成,起過或仍然在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佛教提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這個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它就是根據因果緣起的法則總結的。人若知佛法,懂得一切業因惡果,都是自己造作的,也可以由自己來改變。貧富貴賤,皆不出自己一念心性。存好心、說好話、作好事,一定能得好報。
深信因果——不會懷疑道德善惡的價值,堅信:損人者必自損,害人者必自害,利人就是利己,“人不為人,天誅地滅。”在我們心中建立一個自我調控系統,讓我們有敬畏感,讓我們在日常行為上有所取捨,自然而然就會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一個深信因果的人,持五戒,行十善,最終目的是對我們佛性的解放,對煩惱束縛的解脫,讓我們真正獲得美滿幸福的人生,在塵世的喧囂與浮躁中,保持慈悲與善良,崇高與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