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中國人的基礎格局存在問題,二百年前起碼也是三教鼎立、共撐文化大局,三教間互通有無、相互影響、相互吸納,可是現在呢?想吸納都不容易了,想接觸到純正精粹的內容,已經很不容易了。很多很多基本的為人處事、思維模式都丟棄了,這是為什麼現在大乘佛法要靠儒家的原因,也是為什麼老法師提倡推行了十年儒家、又轉頭開始推道家的太上的原因。你能接觸佛法了,這不容易,應該好好珍惜;你進了這個群,聽我叨咕叨咕、磨叽磨叽,這不容易,也應該好好珍惜,為什麼?我不想鼓吹自己什麼,但是你們在幻海迷局Q群裡跟得上群裡的分享,半年就會有很大的進步,若你們能跟上幾年,就相當於自己學了十幾、二十多,可能更多。生命很短暫,應該做有效的事情,在群裡跟著分享節奏,就是有效率的事情。
推己及人是儒家的思想,是建立在修身齊家後、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抱負裡,儒家小和大的區別就在這一塊,值得贊歎的是老吾老幼吾幼,值得贊歎的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可是很多學佛人,這點心量也沒;值得贊歎的是見其生、不忍其死、不忍食其肉,所以君子遠離庖廚這種血腥殺戮的地方,可是很多學佛人依然沒有這個心量,有的人以我初一、十五吃了兩天素,好像就有了天大的功德,這個心啊,真被雷碎了!
看到那麼多悲傷的事情,想一想有很難嗎?想一想那個生命和當下的我,如果互換了角色會如何,這很難嗎?各位可以試試這個方法,所以你會心疼那個年紀輕輕就坐在輪椅上的人,也會心疼那個在後面步履蹒跚推著前進的人,會心疼那個輪子前的台階,這個心有了,你才能跑過去幫一把、扶一下。本來人就應該有這種互助的精神,可是斷檔了,這個理由一直是非常冠冕堂皇的,所以現在弄得要說佛教裡的道理,非得和個人利益掛鉤,不掛鉤我們就不前進,這種情況我不喜歡、不樂見。可是又不說不行、不依靠不行,回頭想一想佛陀智慧無上,也在用這個利鉤,菩薩神通無量,還是在用利鉤,雖然我不喜歡總拿利益牽著,就像拿胡蘿卜趕驢一樣,可是我也沒啥好手段,看懂了就延續,但是利鉤確實效果很好,這只能說人的格局有問題,所以真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啊!
我們推演這個見悲,換到自己的身上,能更深刻地體會生死無常,這個見悲就是有收獲的;如果我們不懂得互換,發生在別人身上就是別人的,和我一毛錢關系沒有,這就像我們在看電視一樣,可是各位真實事件是共業招感而來,不是電視劇編撰很辛苦的局面。待我們對見悲的理解和運用更多了,當你有他心通,當你有他身通,這些就會忽然間有了,或許你不知道這個反應是什麼,可以問我。如果機緣合適我就告訴你是什麼,如果機緣不合適我就捂兩天再說。你有了這些,或許還不知道,但是在使用上就會出現很大的幫助,你會隨便的一句話就能給人當頭一棒,你會很隨意的一句玩笑就能讓人火冒三丈,你能很簡單的一個動作就知道對方是什麼想法,但是我不想窺探這些,我不想知道這些,我不願意涉及這些,除非你在學佛的路上,必須使用這些去解決問題。在這基礎上,若抬高些,佛菩薩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起碼同體的悲可以通過鍛煉慢慢感受,而無緣的慈就需要我們通過落實教義,真正懂得我們和眾生間的關系,才能觸發的。如果這兩個我們都有了,這個慈悲勉強算是真的,但是能不能算是大慈悲、廣大慈悲,這又不好說了。
慈悲可以泛存在六道眾生間,雖然說是平等,可是若真平等便無慈悲可言。如果是真平等,那麼你和我是一樣的,我能給你什麼呢?我什麼也給不了你;同樣,我能幫助你什麼呢?我什麼也幫助不了你,這是正平等,這個只能說在聖谛可以說,但是面對大眾不好使,還得靠俗谛來。降到俗谛了,在慈悲的受眾上去平等,這就降低了一個高度,而不是我和眾生間本就平等了。降低了一個高度,必然形成壓力差,形成高低的不同,若想實施慈悲,就是從高處傳遞到低處的情況。如果我沒有高,我沒有東西傳遞,我沒有辦法幫助,那麼我能慈悲誰呢?被我慈悲的人混得都比我好,他們慈悲我還不錯,我怎麼可能慈悲他人?所以你想慈悲他人,你想幫助他人,你得先自己有力量,對不對?你得先有能幫助人的能力,對不對?修持自己、提升自己,這就是以後落實慈悲心的重要技術保障、重要的基礎保障。有的同修會自己發現:當身邊有人需要幫助,我們用佛法給對方講,對方不那麼容易接受,講的時候發現自己言辭和內容掌握得不牢固,講的時候發現自己語言跟不上、言辭不搭,說的話沒有真正把重要的點暴露出來。因此,你想幫助他人,先得自己具備一定的能力,才能做到力所能及的幫助。
慈悲心泛存在六道眾生間,這不算是佛法裡獨有的,可是菩提心就不同,菩提心是佛教專屬概念。大乘的基礎是慈悲心,但是大乘的標准標志是菩提心,得有救度眾生離苦得樂的心行,這個慈悲心才能算做菩提心。菩提是智慧、是解脫、是彼岸、是度生死、是清淨無染、是涅槃、是寂滅真常;菩提心就是一我們自己獲得如此,二使得眾生獲得如此。我們知道大乘聖人起步就是菩薩,菩薩翻譯過來叫做覺有情,包括兩種:狹義菩薩是自己覺悟並能覺悟有情大眾,這是嚴格意義的真菩薩,另一種是在有請眾生中覺悟的,這是廣義菩薩,就是泛泛的叫做菩薩。覺有情的這兩個和菩提心的這兩個就能對上號了,你是自己可以做到,還是可以幫助大眾做到呢?這就是菩提的體量本質大小的問題了,所以地藏菩薩的那種:都成佛了我再成佛,這種菩提是大菩提、究竟菩提心,而很多人的那種:我先往生極樂去,然後我學好了,再來度你,這有緩兵之計的嫌疑。這一段生死裡,我們學佛了,都還沒有到七老八十明天就死的吧?那余下的路怎麼走?在臨終前的路怎麼走?我不希望告訴你們,發心往生極樂,這是各位必須拿到手的,但是我希望你們在往生極樂前能幫助更多眾生同生極樂,而不是你獨來獨往。
極樂是大乘匯集的地方,不是小乘人、狹小自私的人容易去的,你越想去就越應該放下自私,才越容易契合大乘的境界,才合適說:我學佛了,學的是大乘佛法,學的是大乘淨土法門。幫助眾生解脫到什麼程度?這是菩提的高低不同,但是起碼也是要生三善道、離三惡道,這是最最起碼的最低保障,然後是出輪回了,再就是登聖位,當然終極目標一定是究竟成佛了,這是菩提的終點,是被菩提眾生的終點,也是我們施菩提眾生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