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如是我聞。】
“‘如是我聞’,這句我們常常見到。最通俗的翻譯就是:阿難說,我曾經親自聽到這樣的事情。深一點的意思是在‘聞’字,什麼叫‘聞’?‘聞’是真正地聽進去,聽到心裡,而不是用耳朵過濾一下。用耳朵過濾下也只是聽,和‘聞’這個字沒一點關系。怎麼才能聽進去?要有信,要有十足的信,才能信受奉行,才能聞進本識,才能算這部經我了知。我們很遺憾地說,佛經很多,善書很多,但是我們有多少聞進去了?學佛有八難:人身難得、中土難生、佛法難聞。不是寺院難進,不是僧人難見,不是法門很少,而是我們的心念不調伏,接受不到佛法的幫助,沒有升起足夠的信。於是佛陀說的話,我們當成空氣了。這個法要,你聽到也是沒聽到啊!這個“如是我聞”,也是阿難在世尊臨入涅槃前,啟問的四個問題之一。阿難問世尊以後佛經集結要怎麼做呢?佛陀告訴阿難要以“如是我聞”做佛經的開頭。這四個字裡就具足了兩個條件:一個條件是聞成就,一個條件是信成就。”
這個具足的信就是聞的基礎。有足夠的信是不容易的,正如《金剛經》中有這樣的一個例子:一個人遇到了這部經他不信受,那只能說他在過去一佛到五或六佛的佛所修過善根,也正是因為過去在佛前修過這些善根,他還能遇到佛經。而那個聽到就能信受的人,卻是在過去的百千萬億諸佛前廣修善根,才能信心具足,才能一聽即信受。
同樣是一部經,同樣是一本善書,因為我們的信不同,我們能在其中抽出的養分就不同,能吸收到的利益也不同。這不要怪佛菩薩不慈悲,要怪自己福報淺薄,善根不深厚!怎麼才能改變呢?要發起真誠的心來!這個誠敬心是真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如果不誠敬,那麼得不到利益,能得到什麼?得到的是狂慧,得到的是頑空,得到的是執有。佛菩薩不希望我們走入這樣的陷井中,但是這都是我們心念招感的結果。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诃薩俱。】
“講法的六個條件在這一句介紹中一覽無余:‘如是我聞’是聞成就,是信成就;‘一時’是時成就;‘佛’是主成就;‘在龍宮’是處成就;‘與大眾比丘和菩薩俱’是聽法的眾成就。這個佛經的開頭,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這六個也是佛陀講法的六個條件。”
如果有眾生信心不清淨,佛陀不會講法。就像淨空法師說到自己和老師章嘉大師第一次接觸的時候,一共就六個字,就是因為那個時候還年青,心念浮躁,就算講了也沒有用,等什麼時候心念定下來了, 兩個字就已經足夠了。如果一切條件都具足了,但是聽不進去,佛陀亦不會講。在不合適的時間不會講,在不合適的地方也不會講,聽眾不合適還不會講。就像佛在講《法華經》中就出現了一大群的羅漢退出法會的現場,這一群人退出後,佛陀才對剩下的大眾說,現在我和你們說的就沒有枝蔓了。
“一時”是這一時候。佛經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教育的現場,通過文字轉述而成,所以佛經就相當於佛陀在講法,於是無量眾生圍繞。因為佛陀的教育是對九法界眾生的教育,這裡面聽課的就不只是地球人了,所以用了一個模糊的時間來指講法的時間條件具足。也指出了,學佛要學佛心,要入如來知見,而不要去研究那些沒有意義的事情。比如說佛陀講法的時候,到底是春天還是夏天,是初二還是十八,這些根本就不重要。佛陀亦不希望後世弟子在這些事情上耗費精力,所以用了這一個模糊的詞。就像佛陀告訴弟子,不要追尋第一因,不是佛陀不明白第一因是什麼,而是因為第一因對我們來說,實在是沒有意義。如果要去研究這個,恐怕幾百生不斷的努力,也不能研究出確切的結果。這樣就浪費了寶貴的修行機緣,成為最可憐憫的人了!什麼是最可憐憫的人?不是那些機緣不成熟、不能學佛的人,那些不能學佛的人固然值得憐憫,他們陷入在六道的輪回中、諸苦的逼迫中很值得憐憫,但是最最可憐憫的是,學佛的機緣成熟了,卻放棄了,沒有學出個成果來,這才是最值得憐憫的人。我們要懂得,你這一生能學佛,不是這一生的努力,而是無量劫以來努力的結果。無量生無量劫都在努力的去做,才換得這一生學佛的機緣成熟。所以你們要知道,這個是換來的,如果沒有把握住,就相當於過去無量生的努力白做了。於是又要通過漫長的努力,才能得到下次的佛緣成熟。在這一生能遇到佛法,能佛緣成熟,這實在是不容易。但是成熟了卻沒有給自己一個交代,沒有給自己無量生的努力一個結果,這就太可憐了。
“佛”是特指釋迦牟尼佛。釋迦佛沒出家前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皇太子。這個國雖然不是很大,但是也很好。因為佛陀的父親共是四個兄弟,都是國王,所以還能彼此有個照顧,不至於被大國威脅太甚。這四位王一共有八個孩子,就是我們知道的四王八子。這八個孩子除了釋迦佛示現成佛,還有一位堂兄弟提婆達多肉身掉進地獄,其他的六位王子都跟隨佛陀出家了,阿難是佛陀最小的一位堂弟。
“娑竭羅龍宮”,這個娑竭羅翻譯過來就是鹹海,又叫大鹹海,如果通俗簡單地講就是在古印度邊上的一個鹹水海。如果深一點,我們就知道了,海都是鹹的,只有一個海不是鹹海,那就是須彌山外圍的七重香水海。這七重海裡的海水都是八功德水,就是觀音菩薩手裡淨瓶裡的水,也叫甘露水了。這七重香水海夾雜了七重金山,第七重金山外就開始是四重鹹水海了。所以如果強調這個海是鹹海,那麼就一定是這個圍繞須彌山的那四重鹹水海了,也就是說這個娑竭羅龍宮不在地球上,而我們的地球在這個小世界的南邊,又叫南閻浮提或者叫南瞻部洲。在這南閻浮提中有三千個洲,地球只是其中一個小洲而已。這個娑竭羅龍王也非常有名,不是他的修持有多好,而是浩如煙海的佛經典籍中只記錄了兩位大德當世成就,一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中記錄的善財童子,另一位就是《法華經》中記錄的娑竭羅龍王的女兒,一位小龍女。這位小龍女只八歲就成就為佛了,這是所有佛經中唯一的一位,這個娑竭羅龍王就是這位龍女的父親。
南無本師釋迦佛
南無本師釋迦佛
南無本師釋迦佛
摘自人間天新浪博客《佛說十善業道經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