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笑口常開的大肚彌勒為什麼能招財?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2017年3月30日,農歷三月初三,是布袋和尚圓寂紀念日。布袋和尚就是大名鼎鼎的大肚彌勒,人們一進入佛教寺廟天王殿,首先就能見到這個笑呵呵的胖和尚。鳳編聽說,很多商家都是布袋和尚的死忠粉,因為布袋和尚挺一個大肚子,背一個大布袋,成天嘻嘻哈哈,一看就歡喜,很招財,於是,做生意的人都把布袋和尚當財神供奉著。

  這個布袋和尚是誰呢?據說他是五代梁時明州(寧波)奉化人,或謂長汀人,世人也不知道他的族氏名字,布袋和尚自稱契此,又號長汀子。契此身體胖胖的,肚子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常用杖挑一布袋,見物就乞,別人供養的東西統統放進布袋,卻從來沒有人見他把東西倒出來,那布袋又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請問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還不懂他的意思,繼續再問,他就立刻提起布袋,頭也不回地離去。人家還是不理會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

  布袋和尚為什麼又是彌勒佛的化身呢?據《釋氏稽古略》記載,後梁貞明二年三月三日布袋和尚坐化,示滅之前,在岳林寺東廊下端坐磐石之上,說了一首偈子:“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從此,民間相傳他是彌勒菩薩化身。中國的聖跡高僧是很有傳統的。南朝有聖僧寶志,傳為觀音化身。唐朝末年,金地藏自新羅來,在安徽池州九華山苦行,是為地藏菩薩化身顯聖。更為著名的就是濟公和尚了。這些神僧也有不少留下了藝術形象,但最為普及的仍為布袋彌勒。

  唐代以後,各式各樣的彌勒佛像均讓位於中國高僧布袋和尚了。現知最早的布袋和尚像是在杭州西湖石窟造像之中的南宋階段的布袋彌勒佛,江西贛州有通天巖石窟,其中也有著布袋和尚的雕像。“大肚能容,笑口常開”逐漸成為佛教人生觀最重要的寫照。彌勒佛從造型到觀念都民間化世俗化了,成為中國人心中最為熟知又極為親切的佛像。

  大肚彌勒布袋和尚為什麼能成為財神了呢?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後體恆曾經撰文提出:大肚彌勒的信仰,本身就是起源於民間。中國民間信仰裡的大肚彌勒佛,因其祥和開懷的面容,慈悲包容的胸懷,豁達知足的心態,而為民眾視為吉祥的象征,廣受歡迎,於是形成了濃厚的供奉之風。所謂“和氣生財”,久而久之,彌勒逐漸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財神”,甚至造像也出現了手持錢寶、高舉元寶,或盤坐在黃金寶座上的形象,他的布袋裡也被認為充滿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禅宗寺院裡迎面而來的彌勒形象,也被人們請回到了家宅居所,並認為有改善風水、聚氣納財的作用。於是,彌勒信仰便與中國傳統的風水文化結合在了一起。

  大肚彌勒天天笑口常開,這個笑,可不是傻笑、壞笑,而是慈悲、悲憫的笑,各位大俠,咱們供奉大肚彌勒,不僅為了求財求富貴,還要學習彌勒菩薩的大度、放下、自在與灑脫。您說是不是這麼個理兒?

  彌勒菩薩的笑容給人帶來的是歡喜、希望和光明。我們應該學習彌勒菩薩的大度、放下、自在與灑脫。

  布袋和尚,明州(寧波)奉化人,或謂長汀人,世人不知道他的族氏名字,自稱契此,又號長汀子。世傳為彌勒菩薩之應化身,身體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見物就乞,別人供養的東西統統放進布袋,卻從來沒有人見他把東西倒出來,那布袋又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請問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還不懂他的意思,繼續再問,他就立刻提起布袋,頭也不回地離去。人家還是不理會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

  布袋和尚應化事跡不勝枚舉,在這裡略舉一二,若有人問怎樣做才不可墮他人是非,布袋和尚就以偈回答:

  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皮常忍辱,放開泱日暗消磨。

  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無掛礙,自然證得六波羅。

  有人問和尚有法號否?布袋和尚又以偈答:

  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打開遍十方,八時觀自在。

  問大師有行李否?又以偈答曰: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裡游。睹人青眼在,問路白雲頭。

  曾有居士恭請和尚再留齋宿,以盡弟子恭敬之意。翌日一早,大師復書一偈於居士之門上曰:

  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無一塊泥土,無一點彩色。

  工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體相本自然,清淨常皎潔。雖然是一軀,分身千百億。

  布袋和尚有歌曰。

  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

  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

  騰騰自在無所為。閒閒究竟出家兒。

  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見纖毫也大奇。

  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

  心王本自絕多知。智者只明無學地。

  非聖非凡復若乎。不疆分別聖情孤。

  無價心珠本圓淨。凡是異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無量清高稱道情。

  攜錫若登故國路。莫愁諸處不聞聲。

  他在後梁貞明二年(916年)三月三日,示寂於奉化岳林寺東庑下石凳上,留有辭世偈:

  “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偈畢安然而化。其後在其它州有人見和尚亦負布袋而行。於是四眾競圖其像。今岳林寺大殿東堂全身見存。

  之所以示時人,時人不識,因為他“日日攜空布袋,少米無錢,卻剩得大肚寬腸,不知眾檀越信心時,用何物供養;年年坐冷山門,接張待李,總見他歡天喜地,請問這頭陀得意處,是什麼來由?”(清•王廷诤題福山湧泉寺聯)

  有人曾贊其像曰:“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贊語反映出作者及大眾的心聲。

  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哲宗皇帝賜號布袋和尚為“定應大師”,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岳林寺住持募建閣時,將彌勒菩薩塑像於寺內,宋徽宗賜閣名為“崇寧”,從此天下寺院才開始供奉布袋和尚。

  杭州靈隱寺前飛來峰上五代、宋元時所刻的各種佛教造像中,就有這樣一尊彌勒像,所雕的彌勒佛像倚坐於山崖上,光頭現比丘相,雙耳垂肩,臉上滿面笑容,笑口大張。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個按著一個大口袋,一手持著一串佛珠,樂呵呵地看著前來游玩進香的人們,人們見此像,往往受他那坦蕩的笑容感染而忘卻自身的煩惱。很多寺院的彌勒殿還有這樣一幅對聯: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上一篇:光明禅師:白骨觀修筆記續集第廿六之佛花盛開,法當無求情應遠離
下一篇:本源法師:想成為人生大贏家兩大法寶你必須懂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