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在仲春和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一百零八天。
《歷書》中說:“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歲時百問》中也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對於古人來說,清明的日常是踏青和祭祖、掃墓。
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中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白居易也有詩句說道:“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韋應物也曾感慨道:“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
這是在家人度過清明的方式。
那對於看淡生死無常的古代出家人來說,又是怎樣過清明的呢?
《敕修百丈清規》中這樣寫道:“清明日,祖堂、諸祖塔、諸檀越祠,庫司預報灑掃,嚴備供養,集眾諷經。此月出榜禁約山林茶筍。”
這就是說,在清明來臨的日子,寺院中的祖堂、祖師塔、施主祭祀處,庫司行者(禅家司掌會計事務之行者)需要預先打掃以上各處,並且准備好各種供養物,准備集合大眾一同誦經。
而在清明所在的月份,寺院會貼出榜文,嚴禁采伐山林或者采茶、采筍,而讓萬物生長。
雖然這段文很短,但是我們可以看出個中包含了三點:
一是追思先賢大德、感念施主恩德;
二是慈悲誦經,濟度有緣眾生;
三是愛生護生,不過度地砍伐、采摘,讓山林中的眾生有生長的空間。
由此可以看出慈悲的精神是一直伴隨著寺院度過清明節的。
出家人又是怎樣過清明的呢?
上面我們說了寺院度過清明的方式,那麼又有哪些和清明節相關的僧人轶事呢?
1、宗密禅師:清明上山,講經七日
《宋高僧傳》中記載:宗密禅師圓寂之前,曾經吩咐弟子:要將自己的遺體抬到後山布施鳥獸。將遺骨焚燒之後,揚散在山中,不要起塔紀念,免得弟子們對塔思人而擾亂了弟子們的禅觀。
如果真的弟子們真的想要紀念自己,那就每年的清明節上山,在山上講經七日,一則是以法和山上的眾生結緣,二則也是以法供養自己。
最後,唐宣宗追谥他為定慧禅師,賜塔號青蓮。
詩人賈島曾作《哭宗密禅師》詩一首:“鳥道雪岑巅,師亡誰去禅?幾塵增滅後,樹色改生前。層塔當松吹,殘蹤傍野泉。唯嗟聽經虎,時到壞庵邊。”
2、法演禅師:寒食近清明,百花開爛漫
又到清明,這天,法演禅師上堂說法道:二月春已過將半,正是相約一同踏青賞玩的時候。寒食與清明相近,山谷中百花開得正燦爛。
有人直上白雲峰,有人卻游於赤水畔。野外有人標墳而立,路邊倒著酒醉的漢子,半是大笑半是悲啼,他們出於真誠的情感流露,可堪贊歎。
人人都說我這樣講是洩露天機,但是在場的大眾衲子們可要仔細批判分明看看,正所謂:“五湖禅客莫輕酬,記取今朝者公案”。
法演禅師直抒胸臆的一番開示,不知道指點了多少衲子的迷心,又有多少衲子在禅師的一番言語之下有所省悟?
3、清珙禅師:清明時節雨初時,黃鹂枝上分明語
《釋鑒稽古略續集》中記載了這麼一段故事:
清珙禅師曾經在及庵禅師門下刻苦參學。
有一日機緣巧合,清珙禅師有所領悟,向及庵禅師匯報了自己的心得道:“清明時節雨初時,黃鹂枝上分明語。”
大意是:清明時節方至,細雨紛紛落下,忽然聽見耳邊傳來婉轉的鳥鳴,抬頭看去,正見一只黃鹂在枝頭上迎著迷蒙細雨歡快地鳴叫,仿佛正在說著些什麼。
及庵禅師聽得這心境一如的禅語,很是贊歎,點頭認可了他的心得,還對大眾衲子說道:“清珙可謂是法海之中的透網而出的金鱗啊!”
由以上三個故事,我們可以體會到古代出家人看淡生死無常,在佛法大海中遨游的灑脫與自在。
清明將至,謹以此文:一則追思前賢,二則激勵道心,三則告訴自己歲月無情,還是要珍惜光陰,好好修行才是正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