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物生長此時,皆清德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清明,不僅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全世界華人的一個重要祭祀節日。千百年來,“清明”一詞被人們賦予了多種寓意,既蘊含著對五谷豐登、風調雨順的憧憬,也表達出對做人清白、政治清明的期許。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清明文化中所蘊含的清廉元素,正在這個時代煥發勃勃生機。
黨的十八大後,我們黨堅持“以激濁揚清為第一要義”,開啟全面從嚴治黨新征程。四年多時間,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清風滌蕩邪穢,正氣浸潤人心,務實清廉的黨風政風與質樸醇厚的社風民風相輔相成,形成了向善向上的強大合力。越來越多的人將廉以養德視為座右銘、把崇清尚廉當作傳家寶;越來越多的人會在清明時節追思先賢、銘記清廉,助清氣上揚、讓清風久長。
在剛剛脫貧的河南蘭考,很多人念念不忘焦裕祿的好;在福建東山,“先祭谷公,後祭祖宗”,已經成為習俗;在雲南保山,許多人家裡都擺放著楊善洲的照片……各地百姓對焦裕祿、谷文昌、楊善洲等優秀共產黨人的追思,是一場民心所向的展示,也是一曲人民公僕的頌歌。追思是因為感念,感念他們始終把群眾放在心上,憂百姓之憂,解百姓之難;傳頌是為了銘記,銘記他們“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播灑一路春風,拋卻一生名利,只為群眾幸福、百姓夢圓”。
百姓誰不愛好官?但做一個讓百姓懷念的好官,並不容易。它不靠書載,也不靠碑石,只靠人心走向、價值認同。常言道,為政一任,造福一方。黨員干部的施政之道應當向實處著力,打造多少政績工程、形象工程,都不如實實在在為群眾解決燃眉之急、療治切膚之痛。金杯不如口碑,公道自在人心。黨員干部與其終日浮躁貪求鐘鼓馔玉,莫如靜心深潛累積為政之德;與其苦心尋求“曲徑通幽”的“為官之道”,不如熱忱涵養為民務實的公僕情懷。政聲人去後,民意閒談中。一個干部離開了很久,當地群眾依然心心念念地想著他的好,才可以說真正留下了政績功績,贏得了政聲名聲。
清明時節,草長莺飛,人們都喜歡出門踏青,享受大好春光。須知,眼前這片寧靜祥和裡,包含許多廉政、勤政、善政的優秀黨員干部的付出和汗水。沒有一個又一個、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以清廉之心、清正之氣、為民之力、務實之舉接續努力,怎能政清人和,何來歲月靜好?追思先賢、照鏡對表,理應成為黨員干部過清明節的一種風尚。
(桑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