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明如居士:佛教的人生觀(三)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是人生觀中最重要的部分。如果一個人對人生的現象和本質有了正確的認知,就會對人生的意義有合理的看法;相反,如果一個人對人生的現象和本質沒有正確的認知,則這個人的人生觀也必然是不合理的。例如,不少人認為“人死如燈滅”,人的身體死亡之後生命也會徹底歸於消亡,因而這些人根本不承認有前世和來世,在他們的心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三世因果定律也根本沒有立足之地,人的痛苦和快樂、榮華富貴和貧窮下賤等純屬偶然,人作的惡未必有惡報,行的善也未必有善報。在諸如此類的錯誤觀點的驅使下,這些人很自然就會奉行“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今朝有酒今朝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只要我活著的時候快樂,在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等錯誤的人生觀。據說,一個得眼病的人會誤把白色海螺看成是黃色的,雖然在其眼中海螺是黃色的,但卻不能否定海螺是白色的真相;同樣,雖然有些人不承認人有前世和來世,以及“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三世因果定律,然而這些人的錯誤觀點根本改變不了人有前世和後世以及“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事實。

  有人簡單地認為:“佛教是禁欲的,佛教提倡人們過苦日子。”這其實是對佛教的無知所下的結論。實際上,佛教的唯一目的就是教導人們如何通過正確取捨自己的思想、行為和語言得到暫時和究竟的安樂。佛教所提倡的是要獲得沒有後患的安樂,而不是那種後患無窮的“割肉充饑”式的安樂。確實,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來的肉可以解決暫時的饑餓問題,然而大腿的創傷將來如何彌補呢?從銀行裡面貸款行樂,暫時雖然能逍遙一番,但是等到錢花完了,我們用什麼去還貸呢?譬如,吃慣了肉食的人在吃肉的時候確實會有短暫的快樂感,但是一個理智的人知道了“吃它半斤須還它八兩”的真相之後,就會捨棄吃肉這種不理智的行為。又如,一個人通過偷盜雖然能暫時獲得一點錢財,依靠這些錢財可能暫時可以得到一點安樂,可是這個人卻可能因為偷盜今世蹲監獄,來世感知貧窮下賤的果報。再如,邪YIN雖然能使人獲得片刻的快感,但是當人們知道了邪YIN會導致各種令人難以堪忍的惡報之後,一個理智之人就會對邪YIN毫無興趣。所以,一個稍有理智的人一定會認同,我們應當選擇那些可以使我們“從快樂走向快樂”的正確人生觀,而不應當選擇“從痛苦走向痛苦”或者“從快樂走向痛苦”的錯誤人生觀。

  佛教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一方面要通過取捨善惡獲得暫時的人天安樂,一方面要通過證悟心的本性、通達萬法實相而成就無上菩提並獲得究竟的安樂”,如果一個人的一生在這兩個方面下功夫,則這個人的人生就是有意義的珍寶人生,此人將從快樂走向快樂,最終必將獲得無上安樂。反之,如果一個人的一生並沒有在這兩個方面下功夫,則這個人的人生就是毫無意義的“流浪人生”。此人雖在辛勤地追求著快樂、不希望得到痛苦,但是由於不知道生命的真相以及因果報應的法則,所以就像一個盲人在生死的曠野上流浪一樣,隨時都有落下懸崖的危險。這樣的人只能漫無邊際地在輪回的苦海中頭出頭沒。

  《隨念三寶經》中說,由於佛陀徹證了萬法實相,所以其所宣說的佛法是“初善、中善、後善”的,也即當我們依照佛法去進行善惡取捨時,我們不僅現在就可以得到安樂、將來也會得到安樂、最終會得到究竟的安樂,不會導致任何痛苦和後患。例如,世人殺生吃肉的行為雖然表面上暫時可以得到吃肉的安樂,但未來卻是痛苦無邊的,所以“初”似乎是善,但“中”不善、“後”也不善”。不少殺生吃肉的人甚至會對不吃葷的學佛者生起顛倒的悲憫,他們常常會說:“啊呀!你多麼可憐啊!連葷菜都不吃?這樣活在世上有什麼意思呢?”事實上,真正值得悲憫的就是那些殺生吃肉者,因為他們的今世或來世不僅會感受種種病苦的果報,並且還必將被那些被殺者討還命債,因而陷入生生世世的仇殺之中,冤冤相報,無有了結之時。而真正值得稱贊的卻是那些吃素者,一方面營養豐富而價格便宜的種種素菜和水果等照樣可以使得吃素者身體健康,另一方面吃素者將來根本不會像吃葷者那樣為欠下的命債而遭受種種痛苦。所以,將吃素和吃葷的行為進行比較,吃素是真正明智的選擇。

  儒家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是說君子也希望得到財富,但是不會用導致種種自他痛苦的方式去獲得。同樣,從佛教的角度來看,“智者求樂,得之也有道”,智者也在追求安樂,但絕對不會用導致今世和來世更加痛苦的方式去獲得,而是用“初善、中善、後善”的方式獲得。當我們用無貪、無嗔、無癡等正確的思想和態度對待各種紛繁復雜的外境時,我們不僅當下就可以獲得安樂,還可以創造美好的未來;當我們用貪、嗔、癡等種種錯誤的思想和心態看待外境時,我們不僅當下不會得到安樂,未來也會遠離安樂,並會不期而遇種種痛苦和災難。

  僅有善惡取捨還不夠,因為善惡取捨只能使我們得到暫時的人天安樂;在善惡取捨的同時,我們還要朝著明心見性、證悟萬法實相的目標前進。眾生本來是佛,我們每個人的身心的真相就是如如不動的佛性,但是我們卻因為心中的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首先我們要認真學習佛法中的般若智慧,通過聞思在道理上漸漸通達般若智慧,然後需要通過禅定實修般若智慧。

  一個星期就是七天的時間,轉眼就過去了。一個月大約有四個星期,一年大約有五十個星期。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再活二十年,大約也只有一千個星期,即便可以再活四十年,大約也只有二千個星期。二千其實是個微不足道的數字!我曾經看到,銀行裡的數鈔機可以在半分鐘不到的時間內數完一百張鈔票,這樣數二十次就能數完兩千張!所以,人的一生實際上也是轉瞬即逝,時間這架無情的“數鈔機”很快就會將我們生命的“鈔票”數完。佛經裡面說,人的寶貴的生命好比是一個金子做的盆,如果將此短暫的一生用於作惡、吃喝玩樂、追逐無常遷變的外境,就好比在此金盆中裝上了不淨糞。如果我們依此寶貴的人生沿著佛陀所指引的方向斷惡行善、證悟心性、成就無上菩提,就好比在金盆中裝上了奇珍異寶,生命將因此而熠熠生輝、充滿意義!這就是佛教的人生觀!

  摘自《放生心語》(明如居士 著)

 

上一篇:斷除手YIN的五個重要方法
下一篇:人間天:疑是菩薩第一大病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