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走千裡路,看第一步。”成佛之路漫長遙遠,初學者怎樣走好第一步呢?有的初學者在皈依以後,急於觀修空性,想盡快開悟、證悟般若智慧,這樣的想法正確嗎?
佛法的核心是菩提心,菩提心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側重慈悲心的世俗菩提心,另一個是側重離戲無分別的般若智慧的勝義菩提心。對初學者而言,首先要努力修持世俗菩提心——從做一個真誠善良的好人開始,然後培養起利他之心、慈悲心,再逐步升華為世俗菩提心。那麼,初學者為什麼不能直接修持勝義菩提心、觀修空性呢?
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觀修空性的兩種方式——“觀察修”與“安住修”。
第一、觀察修。
比如眼前的一張桌子,在我們的概念裡,會認為桌子是獨立存在的,是實有的。實際上,桌子是由很多因素組合而成的:支架、板面、木料、木匠、工具等,這些因素組合在一起才能出現一張桌子。如果把每一個部件都拆開,根本找不到這張桌子。
人類自身也是由各種因緣和合而成的。當我們說到某某人,我們會不假思索地認為某某是獨立自主的、實際存在的。但如果把某某的身體器官逐個分開來觀察,根本找不到這樣一個人。從人的成長歷程來看,每個人在投胎之前,只是處於中陰階段的神識,這一世的生命是從父母的精卵融合開始的,此後,經過一周一周的生長發育,最終才出生於世。出生以後,又需要依靠食物、睡眠等很多因緣,才能生長為一個成年人。
因此,無論是無情的物體還是有情的生命,自然界中的一切都離不開因緣,而因緣的本質就是空性。如龍樹菩薩所說:“沒有空性之外的緣起,也沒有緣起之外的空性。”空性和緣起是一體的,緣起是顯現,空性是本質,一切顯現的本質並無自性、並非實有,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以這樣的方式認識空性就是觀察修。
第二、安住修。
我們反觀自心、尋找自心,無論怎樣觀察,都不可能找到一個具體的“心”,這時就會生起一種“空”的極短暫的感覺,這就是我們要安住的焦點。即使我們能偶爾安住在這個境界中,由於過去世的業力和習氣,這種境界一剎那就會消失,各種念頭又會像海浪一樣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