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復次龍王。若離偷盜,即得十種可保信法。】
“接著世尊對鹹海龍王說:龍王啊,如果能永離偷盜的行為,就會得到十種可以作為保證的值得相信的善法利益。”
佛陀講經四十九年大小法會三百余會,留下的佛經典籍可以說汗牛充棟,最有名的匯集還是在乾隆時期,把佛經典籍整理後匯集在一起形成了我們聽過的大藏經。因為是皇家行為,所以在大藏經的書上印有龍的圖案,所以乾隆時期的這一版大藏經稱為《乾隆大藏經》,或者叫做《龍藏》。
很多研究佛學的人,在思維佛經到底哪個了義哪個不了義?實際上他這樣一思維,就代表他永遠看不到了義的內容,永遠都是不了義的。為什麼呢?法本身就無我,沒有一個主體在,也就沒有一個固定的對象,今天是你,明天是他,後天是我,於是我們遇到的生活經歷,人生的積累沉澱,生存的環境,乃至思維模式都不同,於是佛法要對我們都產生作用,也必須隨人而起用,這個人是主體,而不是法為主體。
於是了義的法是什麼?是讓人進入了義狀態的那個合適的法,你適合什麼,他適合什麼,我適合什麼,當然可以不同,就像在《楞嚴經》中阿難問世尊:以什麼樣的法才能入您說的這個無上的楞嚴大定中呢?於是佛陀對弟子們說:你們都說說你們怎麼得到了義圓滿的?於是才有了二十五聖各述圓通這一個精彩絕倫的部分。這二十五聖不只是二十五個人而是二十五類,是二十五大類的法。那麼哪個是第一?都能進入到楞嚴大定,哪個都是了義的。你執著這個是了義那個是了義,不修持,進不去,就哪個都不了義。所以了義不了義,不是看法,而是看人。
這個問題太嚴重了,所以很多人說這個佛經了義,那個佛經了義,法叫契法,契機為法,只有契機才能叫做法,不契機的都是白費。於是不契機的法,怎麼能叫了義法?所以說觀法無我,沒有一個固定的主體,也就沒有一個固定的法門,沒有一個固定的機緣,也就沒有一個固定的一定究竟了義的法,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在了義不了義的上面浪費時間了。嘴上說的再牛,結果還在搞六道輪回,被他說的法都變成戲論了,侮辱佛陀罷了。
【何等為十?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
“都是哪些值得確信可以保障的善法利益呢?第一,錢財物資豐富充裕,家財豐盈積累頗多,就算遇到了王難賊難,乃至水難火難,還有那些不可愛的孩子,都不能使這豐厚的家資耗散或者消滅。”
“王難”是什麼?就是一個國家的國王或者領導對大眾施加的這種難。比如說,秦始皇征幾十萬徭役大興土木,很多干活的人死在工地上,這個就是王難。比如說隋炀帝,非要劃船去旅游,於是打造了大運河,死在大運河工程上的人也都算陷於王難。
陷於王難是最糾結的一個事情,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我們生在這片土地,理應報答這方土地的承載護佑之恩德,但是國王發布了錯誤的命令,作為一個人沒有辦法和國家對抗只能陷入在這種難中,執行是錯,不執行也是錯。陷入這種王難中是因為什麼呢?弟子規中有這樣的一句:事情如果不合乎道理,就不要去答應。如果答應下來,做和不做都是錯的,陷入王難就是因為過去生自己在做某些職位的時候,利用職位的權勢也讓人進退維谷過,讓人進也不是,退也不是,所以最後也一定會招感到類似王難這樣的難,讓他陷入其中,進也不是,不進也不是。
現在就有這樣的人常常雞蛋裡挑骨頭,一個事情你做,說你做的不對,你不做,又來說你不做的毛病;你做說你積極,你不做說你怠惰;做的好了,說你愛表現,做的不好了,說你活該倒霉。這樣的人太多太多了,如果世界上這樣的人多到一定的比例,那麼必然就會招感到王難的到來。因為沒有無因之果,王難也無外乎是大家共業招感,在這裡沒有無辜之人。
在因果之下,沒有無辜白受之罪,所以大家懂得這個道理了,就能從根本上明白我們為什麼會受這些痛苦。這一生的苦,上一世的苦,那麼多的苦,無邊無際的苦,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我們過去曾經勇猛造業,造作了太多的不善,這些苦的因太多了,於是才有了這麼多苦的果子,讓我們承受。
“賊難”就是盜賊。偷盜的行為都是私自拿了別人的東西,但是還沒有和主人打招呼,私自拿走,別人沒有允許他拿,就成了偷盜。在佛經中叫做‘不予取者’,就是人家沒有給你,你自己拿的都算偷盜。
為什麼招感了被偷盜呢?原因就是自己曾經在過去造作了偷盜的行為,業力回旋就形成了被偷盜的結果。就像有的人他的錢財總是留不住,不是這沒了就是那流了,總是這樣這是為什麼呢?就是過去造作了敗壞別人財物的事情,偷盜別人財物的行為,這種業力追隨這個人,於是這個人有點錢財就會被偷。
真正能做好不偷盜別人財物,就會得到這個大利益,就不會有自己的財物被偷的結果。於是也因為自己沒有敗壞別人的財物,所以自己的財物才得以保全,於是自然不會在水火風災中消耗自己的財富物資了。這個錢財多少是一個有趣的問題,有的人有錢但是他不吝啬,於是他會越來越有錢,有的人有錢但是他吝啬,於是他的錢財也就會有限。
那天我遇到一個人,他說他要做一個什麼什麼事情,問我可以做不?我說做生意最重要的是德土夠不夠厚,如果德土不厚,就會出現一個很重要的情況,生意很好,產品也很好,但是不見錢,總剩不下多少。而德土厚的人,他的生意就可以做起來,雖然看上去生意不那麼緊俏吃香。
後來我和他說,你先要改的就是總看人毛病、挑人缺點的這個行為,他做的好,你贊歎,他做的不好,你能提點一下也可以。如果不能提點,也不要在背後說他怎麼怎麼不好,如果總在背後說人不好,這樣就會讓自己的德土越來越薄,最後做什麼都只是勉強維持罷了。
這個“非愛子”是什麼?字面的意思就是那些不可愛的孩子,再深說就是逆子。不過孩子可愛不可愛,這個事情是無緣不聚、無債不來。多少人的孩子都是自己過去殺過的眾生,只是大家不知道罷了。於是,像大爺一樣養著的這個孩子,結果是來討債的,討的差不多了,一腳把父母踢開,現在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那麼真正討債的什麼樣呢?我告訴大家,真正討債的往往是那些你看不出是討債的。比如一個孩子學習很好,一切都很好,然後家長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這個孩子還真能學,什麼班都能報,什麼科目都能學,什麼苦都能吃。其實就是最能吃錢,錢吃到位了,過去欠債還清了,就一下撒腿跑掉,不是出了車禍就是天災,總之各種死法,讓人猝不及防。
最後講個例子結束這次的部分。在中國明初時期有一位大儒叫方孝孺,可以說是首領一方,所有學人都以方孝孺為牛耳。在朱元璋的孫子繼位不久,朱元璋的兒子朱棣就造反了,和他的大侄子打了四年的仗。在打仗的時候,朱棣的謀士就告訴他,如果攻下南京城,你所有人都可以殺,但是就不能殺方孝孺。
隨著燕王朱棣的軍隊越來越靠近南京,謀士的提醒也越來越緊密,本來朱棣也沒有想過這個事情,但是後來他就想了,這個方孝孺是何等人也?謀士告訴他這個人是天下學人的領袖,可以說是儒家的集大成者,如果殺了他就是和天下的學子為敵啊,朱棣想有機會會一會他。結果很順利攻下南京,燕王朱棣終於可以篡奪王位了。
這個時候要有一個人寫诏書,好昭告天下國家易主了。找誰好呢?朱棣想到了方孝孺。但是方孝孺卻在大殿上痛罵了朱棣,罵他篡權,本來還能忍,因為謀士的提醒朱棣還是很在乎的,但是這個方孝孺太剛強,不寫就不寫呗,卻罵的起勁。朱棣畢竟是跟隨朱元璋東征西討殺人如麻的,怎麼能怕一個文人,就對他說你不怕我滅你九族嗎?方孝孺說奈何你滅我十族,意思是有能耐你滅我十族,朱棣一想好,那我就滅你十族。這一下抓了方孝孺的九族怎麼湊十族呢?最後把學生老師朋友都算在一族,這樣一來滅了他十族八百多口人。
有人就問方孝孺為什麼會得這樣的結果呢?在方孝孺的爺爺那輩,要動土蓋房子,但是在定好日子後,老頭連續三天都做了同樣的一個夢。夢到一個紅衣老人對他說,你先不要動土容我三天的時間,我好帶領子孫搬家,然後你再挖土蓋房子。但是老頭沒有想這個事,到了那個日子,真的就動土干活了,結果沒挖幾下,忽然間挖出一個大蛇窩,裡面密密麻麻的全是蛇,大家一看都不知道怎麼辦好了。老頭說倒油放火燒死,結果這一窩蛇全都被燒死了。
當天晚上老頭就做夢,夢到那個老人很生氣地和他說,我讓你容我三天時間你卻不干,反而殺了我八百多子孫,滅了我的全族,我以後也要滅你全家,一定要殺你八百多口子孫。這一家風調雨順,生出了一個大儒方孝孺。
這個方孝孺就是那個紅衣老人托生而來,就是那臥蛇的首領,結果真的是因果不爽,絲毫不差啊。所以說我們明白道理就要真實地按佛陀的教義行做,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以外在的斷惡為基礎,以行善為手段,最後遠離惡緣,善念增長,佛緣成熟,法緣匯聚,最後出得輪回,悠悠自在。
南無本師釋迦佛
南無本師釋迦佛
南無本師釋迦佛
摘自人間天新浪博客《佛說十善業道經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