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爛陀(Nalanda),古代梵文裡nalan意思是蓮花,在印度象征著知識,da意思是給予,那爛陀意思是“知識的給予者”。那爛陀寺相傳建於公元427年,在古摩揭陀國王捨城附近。它不僅是古代印度佛教的最高學府和學術中心,同時還教授哲學、邏輯、語言、天文、數學、醫學等各類知識。在最興盛時期,曾經藏書900萬卷,僧人學者超過萬人。曾經,那爛陀寺是印度最大的寺院,甚至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學。印度歷史上著名的佛教大師龍樹、無著、提婆、世親等都在這裡修業講學,“僧徒主客常有萬人”。作為佛子我們必須了解那爛陀代表佛教輝煌時期的歷史,也要知道那爛陀寺變成廢墟的過程,本刊今天繼續推送印度佛教史最著名的那爛陀寺變遷圖文,了解佛教遇到伊斯蘭教到底發生了什麼,敬請關注。
那蘭陀寺: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佛教學府
那蘭陀大學(那蘭陀寺)位於今印度拉查基爾北方約11公裡處的巴達加歐,是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高等學府。
佛祖涅般後不久,這個國家的國王铄迦羅阿迭多,也就是帝日王,敬重佛教,崇拜三寶,建造了最初的那爛陀寺。他的兒子佛陀毱多王又建一所寺廟。婆羅阿迭多王繼位後,也建一所寺廟。這樣,從帝日王到加來王、幼日王等,先後有6位國王在這裡營造佛寺,最後把所有這些寺廟用磚牆圍起來,成為一個大佛寺,就是現在的那爛陀寺。
1861年,一批歐洲學者根據玄奘的記述及附近出土的佛像銘文,對那蘭陀大學進行了初步的調查。1915年以後,印度考古調查部繼續有組織地發掘,發現該寺遺址達一百萬平方公尺。
那蘭陀遺址有塔、支提、僧坊等豪華建築物。
而今天那爛陀寺只是一片廢墟,佛教在印度也早已絕跡,佛教在印度重新出現只不過是19世紀英國人統治以後以後的事,如果沒有英國人佛教能否回傳?顯然是個問題。不光在印度,在中亞,中國西北,東南亞,這些佛教曾經大紅大紫的地方早就是穆斯林的天下,這些地方到底發生了什麼?在中國的歷史教科書裡,人們當然是找不到答案的。
那蘭陀僧房是建於中庭四周並列無數寢室的四角形建築,中庭掘井,用於生活取水。
僧房壁厚二公尺,室內涼爽。
公元631年,32歲的玄奘來到他向往已久的摩揭陀國那蘭陀寺。他在這裡學習了5年。玄奘法師記載:那爛陀“五印度僧,萬裡雲集。”最多時學生有萬多人。這裡人才輩出,歷屆主持包括龍樹、無著、世親、陳那、護法、戒賢、法稱等大師,皆是“俊才高學,德重當時”。
據說這是玄奘法師住過的房間。
那蘭陀大學有三大圖書館,名為寶海、寶增、寶色,藏書達900萬卷。十二世紀末,回教王朝統治印度時,將寺內藏書焚燒,大火燒了6個月才熄滅。
那蘭陀大學境內著名的佛塔,據說是捨利弗的捨利塔。那蘭陀大學到處看見精美的雕塑。
據佛典記載,古印度有96外道(也有其他說法),而耆那教則說有300多種,可見在古希臘、南亞次大陸和中國幾乎在同一個時代發生了思想大爆炸,爭論是非常激烈的,但由於某種默契,印度實質上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宗教寬容。
宗教寬容是存在的,並不意味著爭論停息了。今天你到敦煌莫高窟去參觀壁畫,還可以看到一些護法金剛手裡拿著蛇,解說員會告訴你那是因為婆羅門怕蛇,實際上蛇(Naga)在印度教中是神物,而大神濕婆身上就有三條蛇。而據佛教經典記錄經常有論戰發生,比如龍樹與婆羅門還有其他外道論士的對抗,龍樹大獲全勝;而印度教也有商羯羅辯論大勝佛僧的記錄。
這些斗爭,都說明,有一種默契是的確存在的。
直到野蠻屠殺的開始。
這些野蠻人來自西北,他們是突厥,從7世紀進入印度北部。而印度北方無數的佛教寺廟被劫掠屠殺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貪婪的突厥人盯上了寺廟裡儲存的,讓人瞠目結舌的黃金珠寶等等的財富;那些滅亡佛教的突厥人,是一個貪婪的游牧民族,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欲不惜用宗教來給自己的野蠻行徑遮丑——那些毀滅佛教的突厥人相信,毀的的佛像越多,殺的異教徒越多,他們在天堂的獎賞就越多。
這些穆斯林罪行滔天,自以為是伊斯蘭教教徒,但除了貪婪和特別能打,他們在文化、哲學方面實際上是非常落後且自閉的,實質上,他們就是流竄的土匪。
渥德爾先生研究過一個藏地的記載,講述的是一個西藏的朝聖者到了佛教的學術中心、偉大的大學那爛陀寺時,看到的是野蠻屠殺、搶掠和焚燒後的狼籍,一個比丘拿著幾本佛經在頹倒的佛塔間踯躅。這是世界歷史上的一個文化災難,那爛陀寺不是一個單純的修行場所,它還是一個偉大的學術中心,幾百年來,它的藏書多到了無法計算,無數優秀的哲學家在這裡學習生活,公元1193年,突厥人巴克赫提亞爾;卡爾積帶兵侵入那爛陀寺,寺院和圖書館遭受嚴重破壞,大批僧侶逃難。從此,那爛陀寺失去了光輝。而這也成為佛教在印度走向衰敗的轉折點被毀滅後的那爛陀寺,在數百年的時間裡被淹沒歷史的塵埃裡。自從北部佛教進入大乘時代後,民間的佛教的確在式微,高深煩瑣的佛教哲學只能在這些最優秀的哲學家手中傳承了,這種不停地屠殺、焚燒和騷擾是釜底抽薪,終於將佛教從南亞次大陸抹掉了。
那爛陀寺的毀滅,是人類文明史上的災難,不亞於亞歷山大圖書館被焚(據說有位阿拉伯大將認為焚燒的理由是“凡是《古蘭經》上沒有的,都是不應當保留的;凡是《古蘭經》上已有的,都是必要保留的。”),曾經僧眾2萬的學術中心,從此消失。也因為突厥穆斯林的入侵,次大陸的宗教寬容結束了,在晚期,佛教中有密宗色彩的金剛宗組織了軍隊反抗突厥人,他們被消滅殆盡;印度教徒的反抗更烈,也因為他們人數眾多的原因,終於存活。但是,所有宗教派別互相辯論的學術時代一去不返(後來的阿克巴時代一瞬即逝),也就是說,規則被少數派拋棄;而默契,因此失效。
自以為有信仰的野蠻人、流竄犯,是印度宗教寬容傳統的罪人,是世界文明史的罪人。而後人——只能感歎,卻不能回到從前,做歷史的仲裁者了。
放眼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伊斯蘭教向中亞、南亞、東南亞擴張的歷史幾乎就是一部蠶食、打擊佛教的歷史。公元8世紀起,阿拉伯帝國的勢力范圍擴張到中亞,中亞大部分佛教國家和游牧部落都皈依了伊斯蘭教;公元9-13世紀,阿拉伯人、突厥人前僕後繼地入侵北印度,並最終導致佛教在印度的絕跡。到了公元15世紀,東印度群島(今印度尼西亞)、馬來亞的穆斯林國家又通過武力征服將佛教和印度教趕出這一地區,在東南亞構築了一個伊斯蘭文化圈。在與伊斯蘭教的對抗過程中,佛教在多數情況下都會遭遇失敗。英國學者渥德爾曾說:“佛教教義,尤其是它反暴力的社會綱領……對伊斯蘭教的殘暴作不出直接的回答。”(《印度佛教史》第十二章第七節“穆斯林的毀滅精神”)這一說法有些偏頗,但也不失為一個有道理的解釋。當時印度大部分國家都支持印度教,只有孟加拉的統治者還推崇佛教,佛教失去了來自上層的保護;而在民間,佛教要麼被印度教驅逐,要麼與印度教融合,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力。此時的佛教既無下層根基又無上層支援,在伊斯蘭教面前缺乏起碼的自衛能力。而“非暴力”的信條根植於佛教思想中,佛教的教義也使佛教徒不可能自己拿起武器、組織群眾來反抗突厥人的入侵。當印度教王公與突厥人堅持對抗,當印度教群眾此起彼伏的起義使穆斯林統治者不得不放寬宗教政策時,佛教徒卻沒有組織起任何像樣的反抗,只有少數僧侶遠走國外,保存了一些古代印度佛教經典。
突厥征服者對佛教和印度教的殘忍是令人發指的。根據英國學者渥德爾的引述,“穆斯林從左邊殺過去,又從右邊殺過來……被征服的人民要麼接受伊斯蘭教,要麼只有死亡一途。”許多印度教神廟和佛教寺院都在劫掠一空後被焚燒,並在其原址上建立起清真寺。但這種燒殺搶掠對佛教的打擊更大,因為佛教此時主要集中在北印度和東印度的少數繁華地區,突厥人只要占領這些地區就可以徹底摧毀佛教寺院,消滅佛教的有生力量。
而印度教神廟則遍布印度各地,從大城市到小村社無處不在,突厥人無法控制印度的每一個城市和鄉村,自然也就無法根除印度教。更重要的是,印度教的哲學思想和社會綱領已經滲透到印度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任何一個外族統治者都必須利用印度教來控制印度。而佛教對印度社會雖然曾有很大影響,但卻遠沒有印度教那麼深;佛教的黃金時期早已過去,現在它的印度社會的影響有限,穆斯林很容易就能將其一舉擊潰。
佛教唯一象樣的抵抗發生在中國新疆於阗佛教王國,在這裡佛教徒抵抗了50余年。如今,當我們翻開《突厥語大詞典》時,還可以讀到穆罕默德;喀什噶裡記載的伊斯蘭征服者的詩歌:“我們如潮而至,攻陷大小城池,佛堂廟宇全搗毀,給菩薩拉屎撒尿。”穆罕默德;喀什噶裡在解釋這首詩時說,為了侮辱他們而在佛像頭上“拉屎撒尿”。從此首詩歌中又見到了宗教戰爭既凶猛無比,也非常殘酷的情景從世界范圍看當佛教遇到伊斯蘭教無一例外的潰敗。從佛教這方面來講,我們當然可以說出佛教一千個優點,一萬個優點,但佛教的消極面同樣不可小觑,正如《草原帝國》[法]勒內;格魯塞/著藍琪/譯項英傑/校所講的“阿勒坦汗和達延系的其他王公們在與其人民一起皈依西藏佛教時,他們認為他們正在追隨忽必烈的腳步。但是,當忽必烈崇信佛教時,蒙古人對中國的征服幾乎已經完成。
然而,盡管阿勒坦汗不止一次地攻入長城,火燒北京城郊,但是,他所做的僅此而已,蒙古的征服不得不又從頭開始。不過,喇嘛教的盛行對東蒙古人產生了立即見效的松弛作用。鄂爾多斯部和土默特部,察哈爾部和喀爾喀部,特別是前者,在虔誠的西藏教權主義的影響下,他們很快喪失了陽剛之氣。這種佛教,曾經把唐朝的可怕的吐蕃人改造成了~~ 的夢想者和創造奇跡者,它將使近代蒙古人更衰落,因為他們缺乏任何富於哲理性的品質,除了偏執和教權主義外,從新宗教中他們一無所獲。15世紀末宣布要再現成吉思汗國史詩的人們,現在突然停止了腳步,陷入順從的惰性,除了給他們的喇嘛提供奢侈的生活外,無所關心。正如鄂爾多斯部王公薩囊徹辰所記錄的那樣,他們的歷史表明他們已經忘掉了世界征服者及其光榮,他們只夢想征服靈魂。當獲得了這種精神超脫和達到神聖境界之後,東蒙古人被卡爾梅克人,或者是滿族人征服的時機已經成熟。正像考朗特所評論的那樣,唯一的問題是兩者中,誰將使東蒙古人跌落。“
我們不妨再看一看伊斯蘭教的情況。古蘭經》《聖訓》中多次鼓吹“聖戰”,聲稱“在聖戰中面向敵人陣亡的烈士能直接升入天國”,“信士能夠以一人抵擋兩個不信的人” 雲雲,這是公然鼓勵征服和劫掠。:“以掌控我的生命的神的名義,我需要為真主而死;然後我會復生,然後再次為真主而死”:“先知說,‘沒有任何上了天堂的人願意再返回這個世界,即便給他所有東西,除了那些烈士。他們願意為了賜給他們的無上光榮而回到這個世界死上10次’。”[sahih muslim, chapters 781, 782, the merit of jihad an d the merit of martyrdom.])
伊斯蘭教的天堂一直是一個很招人的話題,特別是天堂裡的處女。在天堂中的回報是什麼?在《古蘭經》和《聖訓》裡以非常色情的細節描述了伊斯蘭天堂,例如古蘭經第5 6章12-40節、第55章54-56節和第76章12 -22節。引用著名的企鵝出版公司出版的NJ Dawo od譯《古蘭經》的56章12-39節:“他們躺在寶石鑲嵌的床上,長生不老的少年端著碗、壺和一杯最純的酒服侍著他們(這酒既不會讓他們頭疼,也不會讓他們迷醉);他們自己選擇水果和喜愛的禽肉。他們還會得到深色眼睛的天堂美女(houris),如同蚌殼裡的珍珠一樣貞節;這是對他們的行為的報償……我創造了這些天堂美女並使其成為處女,作為他們的貼身愛侶……”
你應該注意到大多數版本的譯文,甚至是由穆斯林自己翻譯的版本——例如A Yusuf Ali和英國穆斯林Marmaduke Pickthall翻譯的版本——都把阿拉伯語中的(復數詞)Abk arun翻譯成了處女,一些著名的詞典,例如由John Penrice編纂的,也是這樣翻譯的。我強調這個事實,是因為許多羞愧而窘迫的穆斯林說“處女”這個詞翻譯錯了,它應該翻譯成“天使”。在《古蘭經》第55章72-74節,Dawood把阿拉伯語詞匯“hur”翻譯成了“處女”,而上下文表明處女一詞是適當的翻譯:“深色眼睛的處女躲在她們的帳篷裡(你想拒絕你的主的哪一件恩賜?),任何男人和精靈都沒有和她們接觸過。”)
需要指出兩件事。第一,在《古蘭經》中沒有任何地方提及天堂提供的處女的實際數量。第二,深色眼睛的處女是為所有穆斯林提供的,不僅僅是烈士。我們發現,正是在《聖訓》中提到了天堂裡的72個處女——Al- Tirmidhi(卒於公元892年)收集的聖訓集(第4卷,真主的使者[先知穆罕默德]在一些章節中描述了天堂的特色,以及第21章“給天堂中的人們的最小獎賞”(聖訓2687))。Ibn Kathir(卒於公元1373年)在他對《古蘭經》第55章《至仁主安賴哈曼》第72節的注釋(Tafsir)裡也引用了同樣的一個聖訓:“聽到先知穆罕默德說:”給天堂中的人們的最小獎賞,是一座有8萬名奴隸和72位妻子的住所,它的圓頂上鑲嵌著珍珠、碧玉和紅寶石‘,它的跨度相當於從Al-Jabiyyah[大馬士革的郊區]到Sana’a[也門]的距離‘。“
近代伊斯蘭護教家試圖淡化這些描述中的明顯的物質主義和性暗示。但是正如穆斯林百科全書所說,即便是正統的穆斯林神學家——例如al Ghazali (卒於公元1111年)和Al-Ash‘ari (卒於公元935年)——也“承認天堂中的肉欲的愉悅”。古蘭經的注釋者、博學的Al-Suyuti (卒於公元1505年)生動細致地詳細描述了這種肉欲的愉悅。他寫道:“每一次我們和一個天堂美女睡覺,我們都會發現她是處女。此外,被主選中的這些人的陰莖永遠不會變軟。他們將永遠勃起。每次你做愛的感覺美妙至極,絕非人間的感覺。如果你在人間體驗到這種感覺,你會昏過去。除了在人間的妻子,每一個被選中的人[即穆斯林]將與70位[原文如此]天堂美女結婚,而她們的陰道全都美妙極了。”
不難想像當佛教遇到伊斯蘭教,就象秀才遇見兵,或許更確切的比喻是處女碰上強盜,結局是不言自明的。
那蘭陀寺(MAIN TEMPLE AND STUPA NALANDA印度語及英文發音:那蘭大譯意施無厭;藏語發音:那蘭扎)是如來在昔修菩薩行,為大國王建都此地。悲愍眾生好樂周給,時美其德號施無厭。由是伽藍因以為稱,其地本庵沒羅園。五百商人以十億金錢買以施佛,佛於此處三月說法,諸商人等亦證聖果!西游記裡所說的西天大雷音寺就是指這裡,公元7世紀大唐高僧玄奘法師來這裡留學,校長是戒賢法師。這裡很著名也是源於大乘教創始人龍樹菩薩,任第一界校長。其次有中觀派學者提婆、瑜珈派的無著和弟弟世親、邏輯派的陳那、再其次是護法(DHARMA-PALA)他的繼任者是戒賢。以及對西藏佛教弘揚的祖師蓮花生、寂護等,都是這裡的高僧。中國古代除了法顯和玄奘以外,先後14位僧人來這裡留學。公元673年義淨,在這裡也住了很長時間,他寫的歷史甚至比玄奘寫的更詳細。他說比丘過著安靜理想的生活,是一切佛教徒的模范。寺院記時是滴漏的水鐘。
在中華佛寺步行去10多分鐘,到達寺院佛塔遺址,1915年挖掘出,一大片紅色磚石的建築群,古代的吃水井,現在還是清澈如鏡;有14座僧人僚房,中心位置有一座莊嚴的大佛塔。
如今,印度政府在遺址上重建了國際佛教研究中心,內設漢、藏、日、梵、巴利文等文字的課程,那蘭陀又見昔日輝煌,重新成為印度佛教研究的中心之一,古老的寺院又逐步恢復了往昔的生機。還修建了一座玄奘紀念堂,以紀念玄奘法師在中印文化交流做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