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每個平凡眾生都會有情緒低落,苦惱憂傷的時刻,當深陷其中該如何解脫呢?《普門品》告訴我們一個非常好的方法:“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皆得解脫”。以下人間天老師將帶著我們一起找到我們需求點,並找到菩薩加持門檻,然後告訴我們如何能做到真正地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念,獲得解脫,阿彌陀佛!
找到獲益門檻及需求點,發現自己的煩惱,挖掘自己的微細煩惱
我們把這句經文如此分斷開,前面有很多眾生受了苦惱,這是一個前提條件;中間這句,聞觀世音一心稱名這是行做條件;後面這句是結果。經文的基本結構都是如此的,你有什麼需求願望,類似於種種苦惱,那麼你要做什麼呢?就要有一個行做條件,所以這個行做條件就是我常常強調給各位的門檻。我們往往都看到後面那個結果了,都得到解脫這是結果,可是前面的門檻我們如果發現不了,就不可能真正的獲得這個結果。我們學佛學來學去沒收獲、沒進步、沒有增進,說直白點,就是如何獲得利益的方法是不明確的。或者偶然做對了某個方法,獲得了利益,但是卻不能推而廣之,其中很大一個可能就是因為沒看到經文裡的這個門檻。
這個結構簡單描述就是:問題、方法、結果這三部分。《地藏經》說,如果有人要行於危險道路,這是待解決的事情,是需求,是問題點;然後一萬地藏菩薩聖號,這是方法;結果就是出行順利。我們想出行順利,就算遇到坎坷危險也會安然度過。人人都希望獲得結果受用,若不能落實行做,就使問題和結果失去了紐帶連接。這個門檻就是我們能不能讀明白經文的一個重要的技術障礙。各位可以拿經文對照,比如《阿彌陀經》,你想被佛陀臨終接引,經文裡描述的方法是,聞名後持名達到念佛的一心不亂。我們都想出輪回,蒙佛加被,佛也願意加被,願意接引,如何才能保障一定蒙受接引?念佛達到一心不亂,就穩拿這個利益了。當我們看到這個門檻,也就能把這一套方法理解了。
當我們聽到這樣的說法:你念佛,佛就接引你!這話就有太大的方便性,或者是鼓舞大眾才這樣說的,但是如果細致思維,這裡面已經跳了步驟,就不能當成究竟法去理解了。你念佛,佛就接引你嗎?就像十念必接願,還要有小要求小門檻的。同樣返到本經中,你想得到觀音菩薩的加持嗎?那麼你想被菩薩加持在什麼部分呢?也就是你要有一個祈求的點!經文裡幫我們梳理了種種的苦難厄逆,可這些是否能很好的貼合我們?我們是否也恰巧面臨如此的厄逆遭遇?如果暫時沒遇到,我們求菩薩加被,菩薩雖然可以加被,但是我們沒有反應。就像你不渴,喝了水也沒有出現解渴的感覺。
這就導致我們很多人學佛,學來學去都是學成備用方案,而沒有當成首要方案去運用。都是學完為了防備以後遇到這樣的局面,這個動力就不大了。你車的輪子都沒有壞,能著急著找備胎嗎?把學到的佛法當成備胎了,有用才奇怪。
當經文幫我們列出問題點了,我們就要思維自己如何契合這個問題點?經文說種種眾生遭受種種苦難了,這個點我們怎麼貼進去?貼不進去自然就不契合,這一條經文,這一個方法對我們暫時沒用;所以貼得進去,就是要挖掘我的需求了。我現在有沒有痛苦啊?我有痛苦啊,手疼、腳疼、脖子疼、牙疼、眼睛不好等等痛苦,這是很現實的對不對?那麼有沒有去求觀音菩薩呢?沒求,菩薩雖然大力無極,解不了這個局面。
所以我們要挖掘自己的需求。可能很多人活的蠻滋潤的,身體還好,還沒到各種病苦襲擾的階段,但是內心層面的煩惱有沒有啊?身體不痛苦,內心也沒煩惱,那完蛋了,菩薩和我們暫時沒緣分,因為我們不需要菩薩幫忙。如前文提到“煩惱是菩提,有煩惱要上,沒煩惱創造煩惱也要上!”有同修不理解問這句是什麼意思,我們真的沒煩惱嗎?如果你真的清淨,那境界可就很不可思議了,起碼五種神通都可以開啟,天眼、天耳、他心、神足、宿命,各位想一想所謂開天眼這可能對修行人也是很大吸引的,但是五種神通全開啟,也還不算佛教的真神通,佛教的神通在第六個漏盡通上,沒得到漏盡通,前面五種神通都不算什麼大了不得的。
如果我們沒有煩惱,起碼這些神通能開啟、能使用、能真正的去感受和駕馭,各位想一想,我們沒得到這些,那就是我們還有沒發現的煩惱在內心裡縱橫馳騁,因為沒發現,單純的以為沒有煩惱罷了,不是真沒煩惱了。所以創造煩惱,就是去發現自己的煩惱,挖掘自己的微細煩惱,而不是沒事找事惹簍子。如果我們能挖掘發現自己微細的煩惱,發現潛藏在深處的種種暗流,就會發現原來真的是妄想不斷、雜念不止,如地藏菩薩所言:舉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這一連接,我們真的需要觀世音菩薩的加持幫忙了,因為我們真的有好多好多的煩惱啊。如經文說受諸苦惱,說的確實不是別人,而是我自己。
找到菩薩加持的門檻,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
這樣貼進去的點找到了,余下就是達到菩薩加持的門檻,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這句也可以拆分為兩部分,前提條件是你得有福報聽到,然後你還要有善根能信,最後你得有因緣去落實一心稱名。那麼我們扪心自問,各位誰沒煩惱啊?或者你們面對這個群,看到其他同修都是光鮮亮麗的,好像就自己是灰頭土臉的;可是你看到他的光鮮亮麗,殊不知他也有遇到煩惱的時候,也有被困難打敗的時候;我在這叭叭的瞎說也是十多年的積累,從看明白信願行三個字到現在也十多年了,中間的大坑小坑也沒少跳,多少坑是爬不出來就在裡面躺著的?
都有煩惱,那麼扪心自問:咱們誰真正的去一心稱念佛菩薩的聖號了?這個問題拋出來是不是很打臉啊?我也沒做到啊,這就是悟性很差了,根性差,方法都堆到嘴前面了就是不干,佛菩薩看著也沒辦法,干著急,佛菩薩空有大力量施加不上。古人說這個人很有力氣,誇張地說是“恨天無環、恨地無把”。如果天有環,能把天拽下來,地要是有一個把手,能把地掘起來。佛菩薩面對我們不跟不隨也依然如此,空有力量無法落實,空有慈悲也僅能做同參道友,不能真正的引入聖境。
這一對比,經文正宗分的第一句就出問題了。我們沒契合進去,《普門品》的利益就只有看著的分,沒辦法染指了。這一句經文可以說是整部《普門品》唯一核心方法,沒抓住,裡面的利益就只能靠撞大運了。
如何能做到真正地聞是觀世音菩薩?
聞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字,看著簡單些,如果粗暴的說就是聽到的意思,但是誰還沒聽過觀世音菩薩的鼎鼎大名?尤其是中國曾經出現戶戶觀世音、家家彌陀佛的局面,普遍供奉觀世音、普遍念佛,說沒聽過觀世音名號就不那麼現實。《西游記》沒看嗎?觀音出場頻率很高的,現在很多寺院也成為旅游產品,有的地圖上都有照片的,真的沒見過嗎?電視廣告也常常見啊,這能叫聞嗎?這種普遍存在卻不能深入人心的見和聽,都不能上升到聞的程度。《地藏經》裡“若聞在本識”,這個聞怎麼做到的?說直白簡單點,這個聞直接關系到能不能做到一心稱名;再直白點說,我們沒做到一心稱名,是因為沒真正地聞到這尊大菩薩。
正是因為我們沒真正的聞到觀音菩薩,所以對觀音的種種神跡心懷疑惑,就算勉強信也不扎實,遇到事情考驗了,就把這種浮皮潦草的信丟在腦後了。遇到事情不想如何在佛法裡解決?這本身就是沒真信的表現,不用強調別的,因為沒真信啊。就像看電影電視演的很熱鬧,觀眾在冷眼看著,沒把觀眾帶進情景裡,觀眾能隨你一起哭一起笑嗎?佛菩薩演著神話故事,我們冷眼看著,然後說腦洞特別大,能得利益嗎?所以信不起來,這本身就是很大的一個麻煩,為什麼我們拿《普門品》要做增信啊?你哪怕誤中,按其中提點的方法去把問題解決了,你也能真實的去信那麼一下;如果能常常靠菩薩解決問題,對菩薩的信力就堅固了。所以到這一個階段,事情來了就是求菩薩加持解決,菩薩絕對樂意幫忙,因為菩薩想問題和我們想問題不一樣。
如何能做到真正地聞是觀世音菩薩?恐怕這一部《普門品》都不一定能完美地解釋這個問題。《普門品》都在說菩薩的用,而菩薩為什麼能實現這個用?若我們理解了這一層,菩薩不僅能實現這些用,菩薩還能解決經文裡沒提到的問題,推而廣之一法入一切法,就進了華嚴境界了。到這個境界就微妙了,就如佛菩薩常常說的,要說這個事情那可窮劫不盡了,用多少時間都說不完了,這一對比,經文為我們羅列的一些情況也僅是簡單的舉例,並不是全部。所以我不喜歡上來就說《普門品》說到觀世音菩薩解除三災、滅七苦、除八難的,說這些好像有點固化了菩薩的大德能,僅是在兜裡隨便翻出兩個例子罷了,不是全部啊。
聞這有能聞和所聞兩個方向,簡單說這句裡的能聞當然是我們,而被聞的是觀世音菩薩,可是這明顯是省略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難道我們就是聞了觀世音菩薩就完畢了?到底聞了菩薩的什麼,才叫聞到了菩薩?經文沒說,所以粗淺的理解就是聽聞到菩薩的聖號,這個前文已經否了,不是那麼簡單的。比如有人想求子,各個醫院去各種手段都上了,沒結果,他沒聽過觀音菩薩的聖號嗎?不知道有求子觀音一說嗎?可能不知道,所以雖然聽聞了觀音菩薩的聖號,卻不知道觀音菩薩能做到這樣的事情,所以這個就是沒聞對。比如我也常常說,夢魇了解決最快的是觀音聖號,不是其他的咒啊或者聖號的,這裡不是要對比佛菩薩的功德道力,而是說觀音菩薩的救度有側重解決羅剎鬼難,針對這類問題很有力量的,所以再遇到夢魇知道要念觀音了,這就是聞到了觀音菩薩的一個部分功用。
所以讀經就是要豐富這些案例和理解,知道觀音菩薩萬能,這應該算是聞到了。而能不能真正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落實到稱念祈求觀音幫助,這就是檢驗聞的成果的時候,你聞得扎實不扎實、聞得對不對、是不是裝模作樣糊弄人的?現在人嘴上功夫很好,比如我是鍵盤俠一樣,拿上鍵盤就好像自己很厲害一樣,這有什麼用啊?事情來了、煩惱來了、困難來了、危機來了、厄逆來了能不能想起念觀音菩薩求幫忙、求加持?這些看著很不好的事情,直接就是考試,考我們對菩薩的信心堅固與否?堅固那就不可思議了,惡死橫死都不會遭遇的,想一想都美得不要不要的,抓得到才行啊。
聞是一個先決條件,然後被聞是觀音菩薩能救諸苦、解眾難、除眾急、救眾需,這些統統是被聞的部分。隨後檢驗聞的一個標准就是你能否做到一心稱念?或許沒有事情的時候我們還能念一念,但是事情來了,越是大的事情、急難危重的事件,我們可能越自己先亂了,早把觀音忘腦袋後面了。關鍵時候能想起念菩薩這是不容易的,面臨生死考驗的時候呢?就更不容易了;關乎到個人的利益得失,很難心不計較,所以前期鋪墊要認識這個世界:要理解世間種種塵相都是虛妄不真實的,要知道世間萬物乃至我們的色身軀命都將敗壞,要知道世間不可久住,沒有常駐不滅的東西,這些苦、空、無常、無我的基礎理念就要起作用了。
如果基礎理念沒有,事情來了,尤其是關乎個人利益的,肯定心亂了,還能想起念聖號嗎?能做到一心稱名了嗎?所以學佛的種種利益,最後的一個關口就是破生死觀,在修禅裡也有這一部分,破了生死觀,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全然不顧,你就要上層面了。可是這個提法在現在的社會,很明顯和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是有矛盾和沖突的,為了減少對佛教的批判,我們也應該盡量少提這些部分。
事事練心到底練的什麼?我們到底在其中能突破什麼層面的束縛捆綁?佛法的微妙就在其中了。你破了什麼層面的束縛,就得到什麼層面的自由;你破不了什麼層面的束縛,就要接受這個層面的捆綁。生死相同,輪回一同,六道類似,九法界一如。
今天就到這裡阿彌陀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摘自人間天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