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式重復
句式重復是指文本中反復出現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句式重復在《雜寶藏經》中俯拾即是。如第24則《娑羅那比丘為惡生王所苦惱緣》中,惡生王見他的婇女們在聽婆羅那講佛法,就心生妒恨,上前問道:“‘汝得阿羅漢不?’答言:‘不得。’‘得阿那含不?’答言:‘不得。’‘得斯陀含不?’答言:‘不得。’‘得須陀洹不?’答言:‘不得。’‘得不淨觀不?’答言:‘不得。’王便大嗔,作是言曰:‘汝都無所得,雲何以此生死凡夫,與諸婇女,共一處坐。’”此處句式重復的好處:其一,說明婆羅那初學佛法,道行不深,還未得任何果位。其二,暗示惡生王是有意挑釁,尋找毆打婆羅那的借口。第39則《八天次第問法緣》為事件重復兼句式重復:八個天神向佛祖訴苦和敘述前世因緣的事件重復了八次,且每次重復時的句式相似。這些相似的句式敘述了八個天神前世修行達到的程度不同,所得的果報也不同。各人所得的果報根據其前世修行程度而依次遞增。第73則《帝釋問事緣》中,帝釋向佛祖請教佛理,他的提問一環緊扣一環,前後問題都有因果聯系,並且提問的句式相似,佛祖回答的句式也相似。每次帝釋聽完佛祖的解答後都要說“我聞此義,疑網得除”這句話,前後問答都用“更問余義”連接。
不光是《雜寶藏經》中有很多重復的句式,實際上句式重復是佛經中普遍存在的現象,讀過佛經的人大概都會發現這個問題。初讀佛經的人也許不明白為什麼佛經中有那麼多重復的句式,覺得太多的句式重復使行文顯得冗余和拖沓。他們或許會產生疑惑,為什麼佛經中翻來覆去重復使用相同或相似的句式?為什麼不將佛經寫得簡潔精煉一些?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其實這個問題不難解釋。佛經是佛陀為弟子和信眾講經說法的記錄稿,是佛陀入滅後他的弟子根據聽法記憶復述出來並記錄下來的。佛陀當年講經說法時沒有講稿,不是事先准備好演講的內容再講的,而是隨堂說法,即興回答弟子和信眾的提問,為聽法者解惑答疑,所以佛經不是寫出來的,是說出來的,用的是口語,不是書面語。即興演說的口語不可能嚴謹地組織語句和篇章,難免出現重復描述。再者,佛陀說法時為了能讓聽法者聽明白、透徹理解和聽後記得住,對有些重要的或難懂的問題就需要反復講解,反復叮囑,這也是佛經中多重復句式的原因之一。《雜寶藏經》是由印度民間故事演化而成的佛經故事集,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說理的“經”,但為了與佛經的整體風格保持一致,也采用了佛經的語體風格,保留了佛經的口語化行文特色,所以故事集中頻繁出現重復句式。然而,正是這些重復句式提升了《雜寶藏經》的文學價值,使整部故事集呈現出不同於普通民間故事的獨具特色的文學之美。頻繁出現的重復句式使《雜寶藏經》具有詩歌那樣的節奏感和韻律感,讀起來朗朗上口,增強了語音語色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