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每個言行舉止都細微地改變相貌!請根據列表查看自己的情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會看相的人知道,放生放過了頭,臉上就慢慢長出相學上所說的陰骘紋了。

一個人做了很多善事,陰骘紋方才外露出現。有陰骘紋,萬事逢凶化吉,遇難呈祥,有上天關照。

放生放過了頭的話,斷開的生命線亦重新延續起來。放生放過了頭的話,短小的耳朵,特別耳垂部份慢慢向下增長了。

怎麼理解呢?因為任何人事過了頭的話,一切就會開始轉化,可以向好,亦可以向壞,這是天地間物極必反的道理。放生放過了頭,命運就會改變了,壞命會變好命。這些陰德就算用術數都計不了,因命運已改,不朝原定的壞方向發展了,一直趨向好的一方面前進了。如果以解救動物痛苦的真心天天放生的話,三至五年內,就開始過頭了。 

如把放生像上早晚課一樣堅持下去,後果會是怎樣的哪?  我們會發現,不是我們在解救它們,而是它們在解脫我們。我們的心靈在一天一天的改變,由貪嗔癡,而變得善良慈悲清淨自在,我們的眼光也會改變,變得很柔和並充滿愛心! 繼續努力放下去,慢慢放下去,加上信願念佛,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就會一生成佛了

其實,人的長相,的確是可以改變的。世上的人,長相千差萬別,全世界的人找不出長相一樣的,這是為什麼?人的相貌是人的善惡業的綜合表現。

某人經常愛貪小便宜,每動一次此念,就收縮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小氣相。

某人經常愛小拿小摸,每動一次此念,就賊目鼠眼一次,長此以往,就出鬼祟相。

某人經常愛貪大便宜,每動一次此念,就心黑一次,長此以往,就出黑大亨惡相。

某人經常愛鋪張浪費,每動一次此念,就松懈趔歪一次,長此以往,就出趔歪相。

某人經常愛騙人錢財,每動一次此念,就薄一次,長此以往,就出薄皮相。

某人經常愛賭,每動一次此念,就失理智一次,長此以往,就出意志薄弱相。

某人經常愛嘎,每動一次此念,就緊巴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吝啬相。

某人經常愛混,每動一次此念,就松懈一次,長此以往,就出懈怠相。

某人經常愛玩樂,每動一次此念,就漂浮一次,長此以往,就出漂浮相。

某人經常愛貪吃,每動一次此念,就嘴大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大嘴相。

某人經常愛貪酒,每動一次此念,就產生毒瘾一次,長此以往,就出酒鬼相。

某人經常愛發脾氣,每動一次此念,就立眉瞪眼一次,長此以往,就出丑陋相。

某人經常愛說廢話,每動一次此念,嘴就松弛一次,長此以往,就出趔嘴相。

某人經常愛說歪理,每動一次此念,嘴就歪一次,長此以往,就出歪嘴相。

某人經常愛說是非話,每動一次此念,舌就愛爛一次,長此以往,就出爛舌相。

某人經常愛說髒話,每動一次此念,嘴就愛噴唾液,嘴唇丑陋一次,長此以往,就出丑唇相。

某人經常愛生氣,每動一次此念,嘴就向前噘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噘嘴相。

某人經常愛發狠,每動一次此念,嘴唇就向上包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地包天唇相。

某人經常愛笑話人,每動一次此念,嘴唇就向外翻一次,長此以往,就出翻唇相。

某人經常愛罵人,每動一次此念,嘴角就愛壞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嘴角生瘡相。

某人經常愛邪YIN,每動一次此念,腎與膀胱就受損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劣腎面灰、耳障相。

某人經常愛嚇唬人,每動一次此念,膽就受損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劣膽面褐相。

某人經常愛算計人,每動一次此念,肝就受損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劣肝面黃、眼障相。 

某人經常愛壞人,每動一次此念,心與小腸就受損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劣心面黑紫、印堂發暗相。

某人經常愛取人不義財,每動一次此念,肺與大腸就受損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劣肺面盛赤、鼻陋相。

某人經常愛惡語傷人,每動一次此念,脾與胃就受損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劣脾面蒼白、口丑相。

某人經常愛尊重人,每動一次此念,就莊嚴一次,長此以往,就出莊嚴相。

某人經常愛精進,每動一次此念,就向上一次,長此以往,就出端莊相。

某人經常愛節儉,每動一次此念,就謹慎一次,長此以往,就出樸素相。

某人經常愛布施,每動一次此念,就寬厚大方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寬厚相。

某人經常愛以慈悲心助人,每動一次此念,就積善一次,長此以往,就出慈悲善良相。

 

上一篇:經常生氣,是百病之源
下一篇:兩條待殺奇魚通人性,半夜兩次敲臥室門求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