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佛學常見辭匯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學常見辭匯》
陳義孝居士編 

竺摩法師鑒定
 
備注:按繁體字筆畫算起,本書原文為繁體,望注意。

一~三畫
四~六畫
七~九畫
十~十二畫
十三~十五畫
十六~


佛學常見辭匯:一~三畫

  一畫

  【一地】 (喻)佛性好像一塊土地。土地能使一切草木的種子生根發芽,而佛性也能使一切眾生的善根功德增長壯大。

  【一明】 一個咒語。明就是咒陀羅尼的別名。

  【一持】 專門受持一佛名號或是一部經典。

  【一食】 又名一坐食,即一日只在午前食一餐。

  【一衲】 一件僧衣。

  【一異】 一與異。一是彼此一樣,異是彼此迥異,一與異,都是偏於一方的思想。中論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

  【一智】 一切種智,是佛三智之一。見三智條。

  【一滅】 一個趣向於寂滅的道理,也就是四聖谛中的滅谛。

  【一路】 一條通向涅槃的道路。

  【一極】 一個真實至極的道理。

  【一谛】 唯一的真理。谛就是真理的意思。

  【一燈】 (喻)智慧好像一盞明燈。明燈能破除一切的黑暗,而智慧也能破除一切的愚癡。華嚴經說:‘譬如一燈入於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盡。’

  【一期】 指人的一生。

  【一期無常】 指生物的一度生死。

  【一如】 一是平等不二,如是如常不變,所以一如就是真如的意思。

  【一如頓證】 謂一切修行的人都同乘一如之理而頓證菩提。

  【一法】 一事或一物的意思。

  【一法印】 又名一實相印。見一實相印條。

  【一法句】 一法的章句。

  【一法界】 1.唯一的法界。亦即真如的理性。2.每一法的分界不同,故每一法都叫做一法界。

  【一法界心】 超絕有無和沒有差別的心。

  【一剎】 一佛所教化的國土。剎就是國土的意思,通常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稱為一剎。

  【一剎那】 指極短的時間。佛經說在人的一個念頭中就含有九十個剎那。

  【一相】 唯一真實的相。

  【一相智】 證悟諸法一實相的智。

  【一夏】 一次結夏安居。

  【一夏九旬】 一次結夏安居的日數是九十天,即由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

  【一業】 同一種的業因。

  【一業所感】 又名共業共果,即眾生如果造作了同一種的業因,就會召感同一種的業果。

  【一真】 唯一真實的意思,與真如同義。

  【一真如】 一真法界無差別的意思。

  【一真地】 證悟一真法界的實際理地。

  【一真法界】 唯一真實的法界,也就是佛的法界。

  【一真無為】 謂一真法界的理體是清淨和無為的。

  【一心】 1.指真如的理體獨一無二。2.專心。

  【一心三觀】 又名圓融三觀、不可思議三觀、不次第三觀等,是天台宗圓教的觀法。天台宗說宇宙萬有,都具有空假中三種谛理,而這三種谛理又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如果我們在一心之中這樣作觀,即叫做一心三觀。

  【一心三智】 謂人如果在一心之中同時修習空假中三觀,就可以在一心之中同時證得一切智、道種智和一切種智等三種智。

  【一心三惑】 謂三惑融镕於我們的一心之中。三惑是見思惑,塵沙惑和無明惑。

  【一心不亂】 心專一而不散亂。

  【一心合掌】 一心是很專心的意思,合掌是雙手合一為掌,也就是表示一心。

  【一心稱名】 很專心的稱念佛的名號。

  【一心歸命】 一心一意的歸向於佛,把生命奉獻給佛教。

  【一行】 很專心的做一件事。

  【一行三昧】 又名真如三昧,或一相三昧,即把心定於一行而修正定。

  【一行一切行】 在一行之中同時具足一切之行的意思,如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之佛是,華嚴宗叫做圓行。見圓行條。

  【一念】 1.一個念頭。2.(喻)極短的時間。

  【一念不生】 心中毫無雜念妄想,乃超越念慮的境界。

  【一念三千】 謂在我們日常的一念之中,三千諸法同時具足的意思,這是天台宗的觀法。三千者,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等是十法界,這十法界中的每一界各具有十界,成為百界,百界中的每一界又各具有十如,成為千如,千如中的每一如又各具有三種世間(即眾生世間、國土世間和五陰世間),便成三千世間,或叫做三千諸法,是一切法的總稱。

  【一念隨喜】 一個隨喜的念頭。

  【一念業成】 只要一念堅信阿彌陀佛的本願,就可以成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業。

  【一念萬年】 謂在一剎那之心念中就已攝盡了萬年的歲月。

  【一乘】 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乘是車乘,以喻佛的教法,教法能乘載人至涅槃的彼岸,所以叫做乘。

  【一乘經】 專門說一乘妙理的經典,指法華經。

  【一乘之機】 具有聽受一乘佛法的機根的人。

  【一乘菩提】 謂一乘才是真實的菩提,其他二乘和三乘都是方便的菩提而已。

  【一乘圓教】 一乘就是一佛乘,圓教就是圓滿之教,在大乘中,一乘圓教是窮極的實教。

  【一乘究竟教】 一乘是佛一代教中最究竟圓滿的教法。

  【一實】 一是唯一,實是實相,唯一而真實的相,叫做一實,也就是真如的意義。

  【一實乘】 一實的教法。教法能乘載人至涅槃的彼岸,故名為乘。

  【一實觀】 一實的觀法。

  【一實相】 一切事物的真相或真理。

  【一實相印】 又名諸法實相印,四法印之一。一實相就是一切事物的真相或真理;印就是印契。佛說一切大乘經,都以實相的道理來印定其說,外道不能雜,天魔不能破,如有實相印者,便是佛說,否則便是魔說。

  【一實無相】 在唯一而真實的道理中是毫無虛妄之相的。

  【一實圓頓】 是贊歎法華經教旨的話。法華經所說的一實之理,具有圓頓的功德,圓頓就是圓滿頓速,功德既然圓滿,成佛自然頓超迅速。

  【一實圓宗】 宣說一實圓頓之理的宗派,即天台宗。

  【一實圓乘】 闡明一實圓頓之旨的教法,法華經是。

  【一化】 釋迦佛一代的教化。

  【一化五味之教】 釋迦佛一代五味的教法。五味是:乳、酪、生酥、熟酥和醍醐。在涅槃經中,佛以五味作比喻,以醍醐味比喻涅槃經。後來天台智者大師便依據這種說法,而判定佛的一代聖教為五時教法,即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和法華涅槃時。

  【一道】 一實之道,也就是真如之道。

  【一道無為心】 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一。見十住心條。

  【一合相】 一個由眾多極微分子合成的有形物質。如世界是由無數的微塵集合而成,世界稱為一合相,人體是由四大五蘊合成,人身也是一合相。

  【一回忌】 又名一周忌,即人死後滿一周年的忌日。

  【一闡提】 一闡提迦的簡稱,是極難成佛的意思。有二種:起大邪見,斷一切善根者,名斷善闡提。大悲菩薩,發願眾生度盡,方成佛道,而眾生至多,故亦成佛無期者,名大悲闡提。

  【一闡提迦】 見一闡提條。

  【一說部】 又名執一語言部,小乘二十部之一,是佛滅後二百年間由大眾部中分化出來的一個流派。

  【一微塵】 一個極微分子。

  【一音教】 佛只以一種聲音向各類眾生宣說教法。

  【一三昧】 一行三昧的簡稱。

  【一彈指】 (喻)極短的時間。

  【一轉語】 參禅時轉機的一語。

  【一來向】 四向之一。

  【一來果】 四果之一。

  【一即三】 一乘教就是三乘教的意思。

  【一即六】 謂於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中,若有一根已經清淨,則其他五根也會跟著獲得解脫。

  【一小劫】 人壽由最初的八萬四千歲起,每過一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止,再由十歲起每過一百年增一歲,增至原來的八萬四千歲止,這樣一減一增,為一小劫。以數學方式來計算,一小劫等於(84000-10)x100x2即一千六百七十九萬八千年。

  【一中劫】 二十個小劫為一中劫,一中劫共有三億三千五百九十六萬年。

  【一大劫】 歷成、住、壞、空四個中劫,為一大劫,一大劫共有十三億四千三百八十四萬年,為一世界由成到毀的年數。

  【一大事】 1.一個偉大的事業,也就是向眾生開示宇宙人生真理,以令眾生轉迷成悟和了脫生死的偉大事業。2.指人的生死大事。

  【一大事因緣】 佛為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此一大事因緣,即為了化度眾生的因緣。法華經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無非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一佛土】 一佛所化度的國土。一佛土的范圍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

  【一佛乘】 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

  【一佛世界】 一佛所教化的世界。與一佛土同義。

  【一佛淨土】 一佛的淨土。通常是指阿彌陀佛的淨土,即西方極樂世界。

  【一切智】 三智之一。見三智條。

  【一切智人】 佛的尊稱,因佛是具足一切智的人。

  【一切智者】 與一切智人同義。

  【一切智智】 一切智中之智,亦即佛智。

  【一切智地】 證得一切智的地位,即佛位。

  【一切智相】 一切智的相。

  【一切智忍】 六忍之一。菩薩於妙覺位時,在斷了一品無明之後,便證得一切智,能遍知一切中道之理,此時其心便安住於理上,永不再動搖,叫做一切智忍。忍就是把心安住於理上永不再動搖的意思。

  【一切智藏】 佛的尊稱,因佛是一切智的含藏者。

  【一切智無所畏】 佛四無畏之一。佛在大眾中說法,因自己是一位有真正智慧的人,所以心中毫無怖畏。

  【一切經】 佛教聖典的總稱,即大藏經,簡稱藏經。

  【一切時】 從無始以來相續無窮的時間,稱為一切時。無論何時,包括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時間,都稱為一切時。

  【一切法】 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智度論說:‘一切法略說有三種:一者有為法,二者無為法,三者不可說法。此三已攝一切法。’

  【一切法第一彼岸】 梵語波羅,譯為彼岸,此岸指生滅,彼岸指不生不滅的涅槃。一切法,法相有生有滅,法性無生無滅,寂然常住,是最上究竟境界,與涅槃相應,故稱一切法第一彼岸。

  【一切如來】 所有一切的佛。如來是佛十號之一。

  【一切世間】 一切的世間,是一切穢土的總稱。

  【一切有為】 一切有作為有生滅的因緣所生法。

  【一切有部】 說一切有部的簡稱,小乘宗之名。

  【一切有情】 一切有情識的動物。

  【一切皆成】 一切眾生皆可成佛。

  【一切義成】 一切義成就,是悉達多太子的譯名。

  【一切諸法】 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

  【一切萬法】 一切萬有諸法。

  【一切諸佛】 所有一切的佛。

  【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佛說阿彌陀經的別名,因阿彌陀經為一切諸佛所護持和憶念。

  【一切諸佛秘藏之法】 1.統指一切大乘甚深微妙的經典。2.指法華經,因法華經所說的道理,精深奧秘,非一般鈍根少智的人所能領悟。

  【一切種智】 佛三智之一。見三智條。

  【一切種識】 阿賴耶識的別名。因阿賴耶識能攝藏一切法的種子。

  【一切唯心造】 謂一切萬法都是由心而起的。

  【一日經】 在一日之中寫完一部經。

  【一日三時】 將一日分作晝三時和夜三時。晝三時是上午七點至十點,十一點至下午二點,三點至六點;夜三時是晚上七點至十點,十一點至二點,三點至六點。

  【一代教】 釋迦佛一生所說的大小乘教法。

  【一代五時佛法】 天台智者大師把釋迦佛一生所說的佛法分為五個時期,叫做五時佛法,即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

  【一月三身】 以一個月亮的月體月光月影,來比喻佛的三身。寶王論說:‘法身如月體,報身如月光,應身如月影。’

  【一生補處】 盡此一生就能補到佛位的意思,是最後身菩薩的別號,如現在居於兜率天的彌勒菩薩,就是一生補處菩薩。

  【一生入妙覺】 在此一生中即能登入妙覺之佛位。天台宗說三論唯識等各宗的法門,非經三大阿僧祇劫不能達到佛位,而天台宗的圓頓妙覺,若信之行之,即能在此一生中由凡夫的地位,一躍而登於妙覺之佛位。他如密宗等亦主張三密相應,即生成佛的。

  【一字三禮】 書寫經文,每寫一字,禮佛三次。

  【一字不說】 佛雖對世人說了八萬四千法門,但所說都是親證之境,不是言語文字所能描述,而且所說之法,本來如是,非佛創說或是說了之後才有,如此說同未說,故說一字不說。

  【一四句偈】 一個由四句話所構成的偈文。

  【一四天下】 一個太陽和一個月亮所照臨的四大部洲,即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和北俱盧洲。

  【一九之生】 謂極樂世界九品往生。

  【一九之教】 指彌陀九品蓮台的教門。

  【一即一切】 一是最少,一切是最多,一即一切是多少一樣,沒有分別的意思。法住法位,法性即在諸法差別位上見,在諸法差別現象上亦即顯出法性本體來,所以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佛教法法相即,法法相入的理論。

  【一超直入】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意思。

  【一塵法界】 一粒微塵等於一個法界。

  【一塵不染】 (喻)六根清淨。

  【一境三谛】 又名圓融三谛,或不思議三谛,即空假中三谛圓融於一境的意思。天台宗說,諸法無自性,謂之空,因緣所成,謂之假,即空即假,謂之中。如此三谛之理融洽於一境,三即一,一亦即三,圓融無礙,謂之一境三谛。

  【一蓮便生】 在同一樣的蓮花之中托生,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

  【一錘托成】 (喻)只聽一句話便能開悟。

  【一體三寶】 又名同體三寶,或同相三寶,意謂三寶中的每一寶,都圓具三寶之義。即佛中含覺照義,是佛寶,含軌則義,是法寶,無違诤過,是僧寶;法系佛法身,是佛寶,憑之能出三界,證涅槃,是法寶,依法修行,是僧寶;僧具觀智,是佛寶,具軌則,是法寶,具和敬,是僧寶。

  【一空】 一切法的自性皆空。

  【一空一切空】 在修空假中三觀之空觀時,應觀不只是空才是空,就是假和中也都是空。

  【一假一切假】 在修空假中三觀之假觀時,應觀不只是假才是假,就是空和中也都是假。

  【一中一切中】 在修空假中三觀之中觀時,應觀不只是中才是中,就是空和假也都是中。

  【一真一切真】 一真是指絕對的真理而言,華嚴宗所謂一真法界,天台宗所謂諸法實相,都是不離自性,站在真如的立場上談性,則一切法的不虛妄性和不變異性即是真如,故說一真一切真。

  【一多相容不同門】 十玄門之一。見十玄門條。

  二畫

  【二入】 理入和行入。理入是由理性著手,覓求真本,入佛知見;行入是由實踐著手,實踐修心,磨煉意志。

  【二力】 自力和他方。自力是眾生本身的戒定慧三學;他力是佛菩薩的願力加被。

  【二凡】 內凡和外凡。內凡是快要進入聖位的人;外凡是剛剛聞教起信的人。

  【二土】 1.淨土和穢土。淨土是諸佛清淨的國土;穢土是眾生污穢的國土。2.報土和化土。報土是諸佛報身所住的國土;化土是諸佛化身所住的國土。

  【二心】 1.真心和妄心。真心是眾生本具的如來藏心,真淨妙明,離一切的妄想;妄心就是虛妄的心,常起妄念而生種種的境界。2.定心和散心。定心是禅定的心,也是修定善的心;散心是散亂的心,也是修散善的心。

  【二如】 1.隨緣真如和不變真如。隨緣真如是一種不守自性的真如,它隨染緣而生染法,隨淨緣而生淨法;不變真如則是清淨本然,雖隨緣千差萬別的諸法,但它的自性,從無遷變。隨緣真如如波,不變真如如水,不變之水起波相,但隨緣之波並不失水性,以隨緣之故,真如即萬法,以不變之故,萬法即真如。2.有垢真如和無垢真如。有垢真如是眾生所有的真如;無垢真如是諸佛所顯的真如。3.在纏真如和出纏真如。在纏真如是有垢真如的別名;出纏真如是無垢真如的別名。

  【二行】 見行和愛行。見行是見思二惑中的見惑;愛行就是思惑。涅槃經說:‘人有二種:一者見行,二者愛行。見行之人多修慈悲,愛行之人多修喜捨。’

  【二門】 1.流轉門和還滅門。一切眾生,造業受生死,叫做流轉;行者修道證涅槃,叫做還滅。2.聖道門和淨土門。行人在此娑婆世界,理解佛法,先斷惑而後證果,名聖道門;若依彌陀願力,往生極樂世界,得不退轉,直至成佛,名淨土門。3.福德門和智慧門。在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等五度是福德門;般若一度,也就是明白諸法實相是智慧門。4.悲門和智門。悲門是諸佛菩薩利他的德行;智門是諸佛菩薩自利的德行。5.行布門和圓融門。行布門又名次第行布門,謂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滿後方至佛地,次序歷然;圓融門又名圓融相攝門,謂一位中,即攝一切前後諸位,所以一位滿,皆至佛地。

  【二光】 1.色光和心光。色光又名身光,即佛身上所發出來的光,吾人的眼睛能夠看得到;心光是佛心所發出來的光,它恆常照護著一切眾生。2.常光和神通光。常光是佛身上所常發放的光,如釋迦佛一尋之光是;神通光是佛以神通力所發放的光,如釋迦佛在說法華經時,特以神通光照遍東方一萬八千國土是。

  【二因】 1.生因和了因。生因是能夠產生果實的因種,如殼麥等種子是;了因是以智慧去透視事物的原理,如燈照物,了了可見。2.正因和緣因。正因是正主的因;緣因是助緣的因。

  【二衣】 制衣和聽衣。制衣是佛制定比丘一定要穿著的衣,如比丘的三衣和比丘尼的五衣是;聽衣是佛特許聽便蓄存的衣,如長衣是。

  【二身】 1.生身和化身。生身是佛為了濟度眾生而托於父母胎生的身;化身是佛以神通力變化出來的身。2.生身和法身。小乘說王宮中出生的肉身為生身,而戒定慧等諸功德為法身;但大乘則說理與智互相冥合的真身為法身,而隨機應現的應化身為生身。3.真身和化身。真身是佛所證得的法報二身;化身是佛應眾生機緣變化而現的身。4.常身和無常身。常身就是佛的真身;無常身就是佛的應化身。

  【二求】 得求和命求。得求是眾生希求獲得快樂;命求是眾生希求獲得長命。

  【二序】 諸經開頭時,有通序和別序。如是我聞等是共通於諸經都有,叫通序,序說本經特殊的緣起,叫別序。

  【二忍】 1.眾生忍和無生法忍。眾生忍是忍受眾生的種種加害而不起嗔恚的心;無生法忍是安住於無生的法理而不動心。2.安受苦忍和觀察法忍。安受苦忍就是眾生忍;觀察法忍就是無生法忍。3.生忍和法忍。生忍是忍受有情的嗔罵捶打等凌辱;法忍是忍受寒熱風雨饑渴老病等非情的禍害。

  【二戒】 1.性戒和遮戒。性戒是本性就是戒,不待佛制,誰犯了就有罪,如殺盜淫妄等戒是;遮戒是禁戒,佛禁止不許作,如飲酒等戒是。2.邪戒和正戒。邪戒即外道所持的牛戒狗戒等戒;正戒即佛教的五戒八戒等戒。3.定共戒和道共戒。定共戒是入定的時候,自然能夠收伏身心,防止一切的惡法;道共戒是見了道之後,自然不會再犯戒。這二種戒都是在修定修道之中得的,不是受的。

  【二見】 1.有見和無見。有見是偏於有的邪見;無見是偏於無的邪見。2.斷見和常見。斷見是執身心斷滅之見,屬於無見;常見是執身心常住之見,屬於有見。

  【二受】 身受和心受。身受是眼耳鼻舌身等五識的苦樂感受;心受是人們意識上的憂苦感受。

  【二利】 自利和利他。上求佛果是自利;下化眾生是利他。

  【二和】 理和和事和。理和是二乘聖者共同斷除見思二惑,及共同證悟無為的道理;事和是對凡僧而言,共有六種,即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見和、利和。以上理事二和,名為僧伽,即和合眾的意思。

  【二苦】 內苦和外苦。內苦有二種,即一切疾病為身苦,憂愁嫉恨為心苦;外苦也有二種,即盜賊虎狼之害,和風雨寒暑之災。

  【二明】 內明和因明。內明是佛所說的一切大小乘教法;因明是考定邪正分清真偽的理法,相等於現代的論理學。

  【二果】 聲聞乘的果位名,梵語叫做斯陀含,華譯為一來,意思是修到了此果位的人,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們這個世界來一次,就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了。

  【二食】 1.正命食和邪命食。正命食是比丘按照佛制,以乞食來資養色身,清淨延命;邪命食是比丘不依佛制,以四邪或五邪之法來求取活命。2.法喜食和禅悅食。法喜食是聽了佛法,心中歡喜,善根增長,資養慧命;禅悅食是修禅得定,心身怡悅,安樂自在。

  【二死】 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一切眾生,在三界六道中,由於善惡業所感,其壽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別,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三乘聖者,已斷見思惑,了分段生死,但因修道的結果,迷想漸滅,證悟漸增,此迷悟的遷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後期,恰如一度生死,其變化神妙莫測,不可思議,故名變易生死,或不思議變易生死。

  【二持】 止持和作持。止持是持此戒以止惡,亦即諸惡莫作之意;作持是持此戒以作善,亦即眾善奉行之意。此止持與作持二門,可以攝盡一切的戒律。

  【二根】 1.利根和鈍根。利根是指根器很銳利的人;鈍根是指根器很遲鈍的人。2.指男女的二根,亦即男女的生殖器。

  【二乘】 聲聞乘和緣覺乘。凡屬修四谛法門而悟道的人,總稱為聲聞乘;凡屬修十二因緣而悟道的人,總稱為緣覺乘。以上二乘又分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兩種,愚法二乘是聲聞緣覺二小乘,迷執自法,而愚於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與愚法二乘相反,他們善知理法,進入大乘的境界。

  【二流】 順流和逆流。順流是流轉於生死的因果;逆流是還歸於寂滅的因果。

  【二悟】 頓悟和漸悟。頓悟是頓時就能開悟;漸悟是逐漸才能覺悟。

  【二修】 1.專修和雜修。專修是專修一善;雜修是諸善兼修。2.事修和理修。事修是注重事相的修法,如把作所善事念念於心,即著相而修,此種修法只能獲得世間的善報,不能出世間;理修是注重理性的修法,如把所作善事以三輪體空作觀,不著於人、我、法相,這種修法能了生死,證涅槃。3.真修和緣修。真修是地上菩薩證真如之後無修的行法,無心無作;緣修是地前菩薩緣真如而有修的行法,有心有作。

  【二眾】 道眾和俗眾。道眾是有道行的大眾;俗眾是凡俗的大眾。

  【二執】 我執和法執。我執又名人我執,即執著人有一實在的我體;法執又名法我執,即執著一切法都有實在的體用。

  【二教】 1.顯教和密教。顯教是顯明易懂之教,如應身佛釋迦牟尼如來所說的一切大小乘教法是;密教是秘密難曉之教,如法身佛大日如來所宣示的一切內證真言教法是。2.漸教和頓教。漸教是由淺入深,逐漸使人覺悟的教法;頓教是直說究竟妙理,立刻就能使人覺悟的教法。3.律宗判如來一代時教,為化教與制教二類:化是化導眾生,凡諸經論中所示禅定智慧的法門,使人斷惑證真者,都是屬於化教類;制是制定戒律,如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等,為佛所制的律儀,所以統眾防非者,都是屬於制教類。

  【二智】 1.如理智和如量智。如理智又名根本智、無分別智、真智、正體智和實智等,是佛菩薩親證真如契於諸法實相的真智;如量智又名後得智、分別智、俗智和權智等,即佛菩薩說法度生分別事相的智。2.根本智和後得智。境智無異,不起分別,名根本智;分別一切差別之相,慧照分明,名後得智。3.真智和俗智。真智是根本智的別名,亦即照了真谛理性的智;俗智是後得智的別名,亦即照了俗谛事相的智。4.實智和權智。實智是真性之中的真實智慧;權智又名方便智,即相機說法的方便智慧。5.一切智和一切種智。一切智是聲聞緣覺的智,能夠明白一切法真空的道理;一切種智是佛的智,能夠通達一切諸法的實相。聲聞緣覺只有一切智,佛則二智皆有。

  【二報】 依報和正報。依報又名依果,即眾生依之而住的果報,如國土大地房屋器具等是;正報又名正果,即眾生五蘊假合的身體,因此身體乃因惑造業所感,是正彼之果報。

  【二答】 言答和示相答。言答是以言語來作答;示相答是示現種種的形相來作答。

  【二惑】 1.見惑和思惑。見惑是見解上的迷惑錯誤,如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不正見是;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錯誤,如貪、嗔、癡、慢、疑等五煩惱是。斷此見思二惑,即證阿羅漢果,出離三界。2.理惑和事惑。理惑是對理性的迷惑;事惑是對事相的迷惑。

  【二業】 1.引業和滿業。造善惡業後,此業能牽引眾生,生於六趣四生,受苦樂報,名為引業,這是就此業的因位而言。待到此業種子,在第八識中,薰習成熟,發為果報時,則能使造者,在六趣四生中,得種種身,享種種受,如強弱夭壽苦樂等,皆能令其圓滿,名為滿業,這是就此業的果位而言。2.定業和不定業。定業是一定要受果報的業;不定業是不一定要受果報的業。3.善業和惡業。善業是良善的行為作業,如修五戒與十善是;惡業是惡劣的行為作業,如造作五逆與十惡是。4.共業和不共業。共業是招感共同果報的業因;不共業是招感各別不同果報的業因,如身體不同,苦樂不同等是。

  【二罪】 性罪和遮罪。性罪是本性就是罪惡,如殺、盜、淫、妄,不待佛制,誰犯了就會得到罪報;遮罪是遮止的罪,如酒的本質不是惡,但是佛禁止不許飲,誰飲了就會得到毀犯佛制戒的罪。

  【二義】 了義和不了義。了義是說理非常透徹究竟的意思,如宣說真實義理的大乘經是;不了義是說理不透徹和不究竟的意思,如只為方便而說的經典是。

  【二愛】 欲愛和法愛。欲愛是凡夫們對五欲的貪愛;法愛是菩薩們對正法的喜愛。

  【二道】 1.難行道和易行道。凡依經教,在此土積累功勳,斷惑證真,修因得果者,皆屬難行道攝;凡依念佛法門,往生淨土,於彼國中,仗佛威神,終成正覺者,皆屬易行道攝。2.有漏道和無漏道。漏是煩惱的別名,有漏道就是帶有煩惱不清淨的道法,加三乘行人在見到真理以前所修的一切行法是;無漏道是無煩惱及清淨的道法,如三乘行人在見到真理以後而順著真理起修的一切行法是。

  【二檀】 世間檀和出世間檀。世間檀就是凡夫的布施,或聖人作有漏心的布施;出世間檀就是聖人無漏心的布施。

  【二語】 又名兩舌,即搬弄是非,離間他人。

  【二際】 涅槃際和生死際。際是界的意思,小乘人視生死與涅槃有分界,但大乘人體悟諸法性空,視生死即涅槃,無界限可分。

  【二漏】 有漏和無漏。漏是煩惱的別名,有漏就是有煩惱,無漏就是無煩惱。

  【二谛】 俗谛和真谛。俗谛又名世谛,或世俗谛,即凡夫所見的世間事相;真谛又名第一義谛,或勝義谛,即聖智所見的真實理性,亦即內證離言法性。

  【二余】 生身的苦果和煩惱的殘余,叫做二余,若加上業的殘余,便叫做三余。

  【二藏】 1.經藏和律藏。經藏是佛所說的經文;律藏是佛所說的戒律。2.聲聞藏和菩薩藏。聲聞藏又名小乘教,即說聲聞緣覺二乘教理的經典,如四阿含經等是;菩薩藏又名大乘教,即說修行菩薩道的經典,如華嚴等諸大乘經是。

  【二障】 1.煩惱障和所知障。煩惱障又名惑障,即貪嗔癡等煩惱,能使眾生流轉於三界之生死,因而障礙涅槃之業,故名煩惱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即眾生有無明邪見,無明邪見能覆蓋慧解,令不聰利,因而障礙菩提之業,故名所知障。2.事障和理障。貪、嗔、癡等煩惱能使生死相續,障大涅槃,名事障;邪見能礙正知見,障大菩提,名理障。

  【二德】 1.智德和斷德。智德即菩提,因菩提能透視一切的事理;斷德即涅槃,因涅槃能斷除一切的妄惑。2.悲德和智德。悲德是諸佛菩薩利他的德行;智德是諸佛菩薩自利的德行。3.性德和修德。性德是自性本具的德;修德是用功修來的德。

  【二證】 事證和理證。在三學中,修戒學是事證,修定慧二學是理證。

  【二護】 內護和外護。內是指自身內在的心;外是指外在的親人眷屬。

  【二覺】 1.本覺和始覺。本覺是本有的覺,非是修而後得,九界眾生,皆有此覺,雖經無量劫的生死流轉,而不動不變,與佛無異;始覺是因為本覺隨緣,現垢染相,又因為一向垢染,今日開始悔悟,生起覺心,所以謂之始覺。其實本始同是一覺,譬如油燈,原是光明的,此名本明,中間一度,被風吹滅了火,呈黑暗現象,此名不明,後來又把它再點亮了,因為第二度的明,是暗後復明,所以名為始明,其實本明始明,其明相同。2.等覺和妙覺。等覺是與佛差不多相等的覺悟;妙覺是微妙至極的覺悟,也就是佛的覺悟。3.自覺和覺他。自覺是使自己覺悟,但要把界內見思惑和界外塵沙無明惑,悉皆斷除,才是達到自覺的地位;覺他是將自己所覺悟的真理,轉而覺悟他人。此二覺圓滿,便稱為佛。

  【二識】 起信論所說,即阿賴耶識和分別事識。阿賴耶識華譯為藏識或無沒識,因它含藏一切法的種子而不沒失;分別事識又名意識,即依阿賴耶識而生分別色聲等六塵之眼耳等六識。

  【二觀】 事觀和理觀。事觀是觀察一切因緣生的事相;理觀是觀察一切事物的理性。

  【二邊】 1.指常斷二邊見。無常誤認為有常是常見;非滅誤認為斷滅是斷見。2.有邊和無邊。邊是邊際的意思。世間一切的事物,必假眾緣和合而生,無有自性,雖無自性,但不能說是無,是名有邊;又世間一切的事物,即假眾緣和合而生,原無自性,無自性,則一切法皆空,不能說是有,是名無邊。

  【二邊三際】 二邊是指有無二邊;三際指過去、現在、未來三時,或指外、內、中間三處。

  【二邊中間無礙】 受五蘊身心是一邊,解脫五蘊身心又是一邊,受了今之五蘊身心後,中間因修八正道,而解脫了後之五蘊身心,這就是由此一邊,經過中間,而到另一邊,三者相關連,而性相皆寂,無可取著,名二邊中間無礙。

  【二世】 今世和來世。

  【二世間】 有情世間和器世間。有情世間即眾生由惑造業所感的生死存亡的色身,也就是有情的正報;器世間即眾生所依靠的宇宙國土,也就是有情的依報。

  【二足】 福足和慧足。在六度中,般若是慧足,其余五度是福足。

  【二足尊】 又名兩足尊,是佛的尊號,因佛在有兩足的有情中是最尊最貴者。又佛福慧兩足,故被稱為二足尊。

  【二空】 1.我空和法空。我空又名人空或生空,即悟五蘊無我的真理;法空即悟諸法緣起性空的真理。2.性空和相空。性空是說諸法皆眾緣和合而生,根本沒有自性;相空是說諸法緣生的相,都是虛空不實的。

  【二空觀】 人空觀和法空觀。觀五蘊之中無人我故,不見有眾生相,名人空觀;觀五蘊諸法,但有假名,並無實體,不見有法相,名法空觀。

  【二空真如】 我空真如和法空真如。二乘聖者,悟人我空無之理,名人空、我空、生空,悟後所證的真如境界,即我空真如。菩薩悟法空之理,悟後所證的真如境界,即法空真如。

  【二禅】 四禅之一,即色界二禅天的禅定,其境界是定心細微,無尋伺的心所,於三受中只有喜樂的二受。

  【二禅天】 修成二禅的人所住的天界,在色界的第二重,共有三天,即少光天、無量光天和光音天。在此二禅天的天人,因無尋伺的粗動,所以能夠避開劫末的大火災,但因為心中還有喜樂的念頭,所以不能避開劫末的大水災。

  【二色身】 佛的二種色身,即實色身和化色身。實色身就是佛的報身;化色身就是佛的應身。

  【二真如】 1.隨緣真如和不變真如。隨無明之緣而起九界的妄法,叫做隨緣真如;雖隨緣而為妄法,但其真性不變,叫做不變真如。因隨緣真如故,真如就是萬法,因不變真如故,萬法就是真如。2.有垢真如和無垢真如。有垢真如是眾生所有的真如;無垢真如是諸佛所顯的真如。3.在纏真如和出纏真如。這是有垢真如和無垢真如的別名。4.生空真如和法空真如。空人我之後所顯的真如叫做生空真如;空法我之後所顯的真如叫做法空真如。5.依言真如和離言真如。真如之體,本來就是離言詞之相和心念之相,叫做離言真如;依假名之言說而顯其相,叫做依言真如。6.安立真如和非安立真如。這是依言真如和離言真如的別名。

  【二法身】 1.金光明經所說的理法身和智法身。理法身者,諸佛與眾生同具的本覺理性,在眾生為無明所隱沒,在諸佛則為始覺之智而顯現;智法身者,始覺之智究竟,與本覺之理契合。2.菩薩璎珞經所說的果極法身和應化法身。果極法身就是法性法身;應化法身就是方便法身。3.璎珞經所說的自性法身與應化法身。自性法身就是真身;應化法身就是應身。4.昙鸾所立的法性法身和方便法身。法性法身是證得法性理體之佛的真身,攝在三身中之法身與報身中;方便法身即是由法性法身而示現的種種方便化益眾生的應化身。5.元照所立的理法身和事法身。理法身就是如來所證的真理;事法身就是戒定慧等五分功德法。

  【二我見】 人我見和法我見。人我見是凡夫們不明白五蘊假合的道理,對於自己的身心妄執有一實在的我體的邪見;法我見是凡夫們不明白諸法緣起性空的道理,對於諸法妄執有其實在的體用的邪見。

  【二我執】 人我執和法我執。與二我見同義。

  【二般若】 1.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共般若是天台宗所說的通教,對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而說,亦為三乘所共同修證,故名共般若;不共般若是天台宗所說的別圓二教,只對別圓之二菩薩說,不共於聲聞緣覺二小乘,故名不共般若。2.實相般若和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就是窺見心性,徹證實相的智慧;觀照般若就是觀照實相的智慧。

  【二厍士】 又名二挾持,或兩厍士,即在佛左右協助弘法的人。阿彌陀佛的二厍士是觀世音和大勢至二菩薩,藥師佛的二厍士是日光和月光二菩薩,釋迦佛的二厍士是文殊和普賢二菩薩。

  【二煩惱】 根本煩惱和隨煩惱。根本煩惱即貪嗔癡慢疑惡見等六種大煩惱,因為是一切煩惱生起的根本,故名根本煩惱;隨煩惱即忿恨覆等二十種小煩惱,因為是隨逐六種根本煩惱而生起的枝末煩惱,故名隨煩惱。

  【二解脫】 1.慧解脫和心解脫。慧解脫是說智慧能使人脫離一切的煩惱障,最終證悟不生不滅的涅槃;心解脫是說心識能使人脫離一切的定障,而得進入於滅盡定。2.性淨解脫和障盡解脫。性淨解脫是眾生的本性清淨,沒有系縛染污的相;障盡解脫是眾生的本性雖然清淨,但是由於無始以來的煩惱,不能顯現本性,今把惑障斷除,而得解脫自在。

  【二應身】 勝應身和劣應身。勝應身是佛非常殊勝的應化身,是佛應初地以上的菩薩而示現的一種應化身;劣應身是佛最下等惡劣的應化身,是佛應初地以下乃至凡夫而示現的一種應化身。

  【二皈戒】 皈依佛寶和僧寶的戒法。

  【二無記】 有覆無記和無覆無記。有覆無記是極其微弱的惑障隱覆著聖道,但不是召感苦果的惡性;無覆無記是離惑障的無記法。無記是體性微弱到無善惡可記的意思。

  【二無常】 念念無常和相續無常。念念無常是說一切有為法都是念念生滅而不停住;相續無常是說相續之法在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最終還是要歸於壞滅,如人命的死亡及燈火的熄滅是。

  【二無我】 人無我和法無我。人無我是了解五蘊假和合之義,知道人無常一的我體可得;法無我是了解諸法因緣生之義,知道諸法皆無實在的體用。

  【二無我智】 證悟人無我和法無我的智慧。

  【二種愛】 貪愛與信愛。貪愛是一種有染污的愛,如愛妻子是;信愛是一種無染污的愛,如愛師長等是。

  【二種病】 身病和心病。身病是人們身體上所發生的種種疾病;心病是人們心理上所發生的種種病態。

  【二種施】 財施和法施。財施是以財物去救濟疾病貧苦的人;法施是以自己所聞知的佛法,去向人演說。

  【二種證】 次第證和超越證,這是聲聞乘行人證悟四果的兩種情形。次第證又名次第斷,就是由初果起,次第的斷除煩惱,次第的證悟四果阿羅漢;超越證又名超越斷,即不經過初果乃至三果,一下子便證悟四果阿羅漢。

  【二種戒】 1.作持戒和止持戒。見二持條。2.出世間戒和世間戒。出世間戒即沙彌的十戒及比丘尼的具足戒;世間戒即優婆塞與優婆夷的五戒和八戒。3.性戒和遮戒。見二戒條。4.道共戒和定共戒。見二戒條。5.性重戒和息世譏嫌戒。性重戒者,即殺、盜、淫、妄,因此四者自性是極重的罪,故雲性重;息世譏嫌戒是飲酒以下的一切戒律,佛大慈為了息世人的譏嫌,所以特別制訂,即一切的遮戒是。6.隨相戒和離相戒。隨相戒之隨即隨順,相即形相,隨順如來之教,而現染衣出家乞食自活之相,故名隨相戒;離相戒之離即遠離,持戒的人,心無所著,則一切的戒相,猶如虛空,了無持戒的相,故名離相戒。

  【二種比丘】 多聞比丘和寡淺比丘。多聞比丘是指聞誦經典雖多但是很少修行的比丘;寡淺比丘是指讀誦經典雖少但是很注重修行的比丘。

  【二種三寶】 自性三寶和別相三寶。佛法僧三寶在自己的心性上現出來,叫做自性三寶;佛法僧三寶有各別的形相,如佛有法報應三身的分別,叫做別相三寶。自性三寶是體,別相三寶是用。

  【二種精進】 身精進和心精進。身精進是身體力行善法;心精進是勤斷悭貪等之惡心。

  【二種聲聞】 愚法聲聞和不愚法聲聞。見愚法條。

  【二種出家】 身出家和心出家。身出家者,如小乘的比丘及大乘的菩薩僧是;心出家者,如大乘的菩薩居士是。

  【二種布施】 1.財施和法施。財施是以財物作布施;法施是說法度他。2.淨施和不淨施。淨施是以清淨心作布施,如施恩不望報是;不淨施是以妄心作布施,如求名譽福報是。

  【二種心相】 心內相和心外相。心內相是指心的本性,清淨平等;心外相是指心隨諸緣,而生種種的對境。

  【二種自在】 觀境自在和作用自在。觀境自在是菩薩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於一切法圓通無礙,作用自在。是菩薩既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則能從體起用,現身說法,化諸眾生,圓通無礙。

  【二種世間】 有情世間和器世間。有情世間就是眾生;器世間就是國土。

  【二種因果】 從四聖谛中分出二種的因果,即世間因果與出世間因果。世間因果是以苦谛為果,集谛為因;出世間因果是以滅谛為果,道谛為因。

  【二種我見】 人我見和法我見。見二我條。

  【二種佛土】 1.真土和應土。真土是真佛的住處;應土是應佛的住處。2.一真佛土和方便化身土。一真佛土即真土;方便化身土即應土。

  【二種佛境】 證境和化境。證境是諸佛所證的境界,也就是真如法性的理體;化境是諸佛所化的境界,如十方無量的國土是。

  【二種生死】 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分段生死是凡夫們於三界內肉體上的生死;變易生死是菩薩們於三界外精神上心念生滅的生死。見二死條。

  【二種供養】 財供養和法供養。財供養是以香花飲食等財物作供養;法供養是演說修行佛法以利眾生。

  【二種涅槃】 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如阿羅漢惑業已盡,生死已了,但其身體還在,名有余涅槃,或有余依涅槃,言其生死之因雖盡,但猶余有漏的依身;待其依身亦亡了,才名無余涅槃,或無余依涅槃。

  【二種資糧】 福德資糧和智德資糧。福德資糧是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亦即六度中之前五度;智德資糧是由修習正觀所得的妙智,亦即六度中之最後一度。

  【二種般若】 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共般若是三乘行人所共得的我空智;不共般若是大乘行人所獨得的法空智。

  【二種清淨】 自性清淨和離垢清淨。自性清淨是說眾生本具的真如心體,其性本來無垢清淨;離垢清淨是說眾生自性清淨的心體,離諸煩惱垢染而得清淨。

  【二種寂靜】 身寂靜和心寂靜。身寂靜是捨家棄欲和離開喧鬧的都市到一個寂靜的地方去閒居,身方面的惡行,一切不作;心寂靜是杜絕貪嗔癡等諸煩惱,修習禅定以使心不散亂,意方面的惡行,一切不作。

  【二種菩薩】 1.居家菩薩和出家菩薩。2.生死肉身菩薩和法性生身菩薩。生死肉身菩薩是惑業未斷,有分段生死的凡夫菩薩;法性生身菩薩是已證無生法性,脫離分段生死,但還受不思議變易生死的菩薩。

  【二種菩薩身】 生死肉身和法性生身。見二種菩薩條。

  【二種羅漢】 1.時解脫羅漢和不時解脫羅漢。時解脫羅漢是鈍根的羅漢,須待衣食住處師友等好緣具足,才能證羅漢;不時解脫羅漢是利根的羅漢,不須待衣食等事緣具足,自解法的道理,隨時都能證羅漢。2.慧解脫羅漢和俱解脫羅漢。慧解脫羅漢是但得慧障解脫,發得無漏地,即證涅槃的羅漢;俱解脫羅漢是不但解脫慧障,連定障亦解脫,於滅盡定得出入自在的羅漢。

  【二種菩提心】 緣事菩提心和緣理菩提心。緣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言為體,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緣理菩提心是一切諸法,本來寂滅,安住於此中道實相,而成就上求下化的願行,這也是最上乘的菩提心。

  【二十部】 小乘的分派共有二十,即上座部、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多聞部、說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雪山部、說一切有部、犢子部、法上部、賢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部、飲光部、經量部。

  【二十二根】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苦根、樂根、憂根、喜根、捨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二十五神】 受持五戒的人,時常都有二十五位善神護衛其身。

  【二十五有】 由業因而有果報生,故果亦名為有。三界的果法,分為二十五類,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惡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禅天為四有,另大梵天五淨居天無想天為三有。無色界四有,即四空處。

  【二十八天】 三界共有二十八天,即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欲界六天是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十八天是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無色界四天是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在此三界二十八天中,只有欲界的四王天與忉利天,因依須彌山的地界而居,故稱地居天,夜摩天以上,都是凌空而處,故名空居天。

         ‘四王天
         │忉利天
  ‘欲界天───┤夜摩天
  │      │兜率天
  │      │化樂天
  │      └他化自在天
  │          ‘梵眾天
  │      ‘初禅─┤梵輔天
  │      │   └大梵天
  │      │   ‘少光天
二 │      │二禅─┤無量光天
十─┼色界天───│   └光音天
八 │      │   ‘少淨天
天 │      │三禅─┤無量淨天
  │      │   └遍淨天
  │      │   ‘無雲天
  │      │   │福生天
  │      │   │廣果天
  │      │   │無想天 
  │      └四禅─┤無煩天───┐
  │          │無熱天   │  
  │          │善見天   │──五淨居天
  │          │善現天   │ 
  │          └色究竟天──┘ 
  │      ‘空無邊處天
  └無色界天──┤識無邊處天   
         │無所有處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

  【二百五十戒】 比丘的具足戒。分八段,即四波羅夷、十三僧殘、二不定、三十捨墮、九十單墮、四悔過法、一百眾學、七滅诤法。

  【七大】 地、水、火、風、空、見、識。地水火風是四大,空即虛空的本性,見即眼根的見性,識即八識。因為以上七大周遍於法界,所以叫做大。

  【七有】 地獄有、畜生有、餓鬼有、天有、人有、業有、中有。

  【七宗】 律宗、法相宗、三論宗、華嚴宗、天台宗、真言宗、禅宗。

  【七使】 七種的煩惱,使就是煩惱的別名。一、欲愛,即五欲的貪愛。二、恚,即嗔恚無忍。三、有愛,即色無色愛。四、慢,即貢高我慢。五、無明,即不明事理。六、見,即各種邪見。七、疑,即懷疑正法。

  【七垢】 七種的煩惱,垢就是煩惱的別名。一、欲垢,即欲使他人知道自己的功德。二、見垢,即對自己的功德生執著分別的見解。三、疑垢,即對於自己的功德生起疑惑。四、慢垢,即以自己的功德去跟別人校量而生出輕慢他人的心。五、憍垢,即對自己的功德生起貢高欣喜的心。六、隨眠垢,即自己的功德為他人所蓋覆而生煩惱。七、悭垢,即對自己的功德生起悭惜的心。

  【七逆】 七種大逆不道的行為,即出佛身血、殺父、殺母、殺和尚、殺阿阇梨、破羯摩僧及轉法錀僧、殺聖人(小乘是阿羅漢,大乘是地上菩薩)。

  【七華】 (喻)七覺支。

  【七識】 見末那識條。

  【七聚】 律學的七項罪名,即一、波羅夷,是棄(於佛法之外)罪,是斷頭罪,是不可救藥罪。二、僧殘,是僧團淨法中的殘傷者,惟其雖殘而尚有忏除救藥的余地。三、偷蘭遮,譯作大障善道、大罪、粗惡、粗過等,或稱為濁重犯,主要是由於波羅夷及僧殘罪的未遂罪中產生,但是也有獨立產生的。四、波逸提,譯作捨墮,這是由於取了蓄了不應當蓄的東西,忘了帶上不應不帶的東西,首先將那東西捨給僧中,然後再以忏波逸提罪的方法忏罪。五、提捨尼,意思是向彼悔,比丘共有四條特定的戒,犯了以後,須立即面對(彼)一人宣說悔過,所以又稱為悔過法。六、惡作,指身業的惡作,是舉止上的小過小失。七、惡說,指口業的惡說,是言語上的小過小失。

  【七眾】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前五眾是出家眾,後二眾是在家眾。

  【七趣】 地獄趣、餓鬼趣、畜生趣、人趣、神仙趣、天趣、阿修羅趣。趣是趣向的意思。

  【七支】 十惡中的前七惡叫做七支,即身三(殺生、偷盜、邪淫)與口四(妄語、绮語、兩舌、惡口)的惡業。

  【七支戒】 戒止身三口四的七支作業。

  【七佛】 指過去的七佛,即毗婆屍佛、屍棄佛、毗捨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

  【七佛八菩薩】 七佛八菩薩神咒經所說,七佛是維衛佛、式佛、隨棄佛、拘留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八菩薩是文殊師利菩薩、虛空藏菩薩、觀世音菩薩、救脫菩薩、跋陀和菩薩、大勢至菩薩、後大勢至菩薩、堅勇菩薩。

  【七寶】 諸經所說的略有不同,般若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瑪瑙。法華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砗渠、瑪瑙、真珠、玫瑰。阿彌陀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瑪瑙。

  【七寶獄】 一個疑惑佛智但憑自身善行而投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邊埵懈慢界的人,他於五百歲間不能見三寶和獲得法樂,這情形好像一個人被關在由七寶所成的牢獄裡一樣,所以稱為七寶獄。

  【七賢】 1.指小乘的七賢,又名七方便位,或七加行位,都是聲聞乘人在見道以前的修行位,其位是五停心觀、別相念住、總相念住、謙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前三是三賢位,後四是四善根。2.指大乘的七賢。仁王經天台疏上日:‘一初發心人,二有相行人,三無相行人,四方便行人,五習種性人,六性種性人,七道種性人,俱在地前調心順道,名為七賢。’

  【七賢七聖】 小乘俱捨宗所立的賢位與聖位。七賢見七賢條。七聖又名七士夫,或七大夫,或七聖人。俱捨論說:‘學無學位有七聖者,一切聖者皆此中攝。一隨信行,二隨法行,三信解,四見至,五身證,六慧解脫,七俱解脫。’

  【七七齋】 人死之後七七四十九日,由於業緣的安排將去投胎,此時若其親屬為之修福,則可以轉劣為勝而投生於善處。

  【七金山】 在須彌山之外有七重金山,即雙持山、持軸山、擔木山、善見山、馬耳山、障礙山、持地山。

  【七方便】 即小乘的三賢四善根。三賢是五停心觀、別相念處、總相念處。四善根是暖、頂、忍、世第一法。

  【七加行】 七方便的別名。

  【七覺分】 又名七菩提分、七覺支、七等覺支,為五根五力所顯發的七種覺悟。一、擇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簡擇法的真偽。二、精進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歡喜。四、輕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快安樂。五、念菩提分,即時刻觀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亂。七、捨菩提分,即捨離一切虛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七種語】 佛所說的七種語,即一、因語,於現在因中說未來之果;二、果語,於現在果中說過去之因;三、因果語,對著一件事既說因又說果;四、喻語,即作種種的譬喻;五、不應說語;六、世流布語;七、如意語。

  【七種辯】 菩薩所特有的七種辯才,即捷疾辯、利辯、不盡辨、不可斷辯、隨應辯、義辯、一切世間最上辯。

  【七種布施】 一、施客人,即羁旅他鄉的人;二、施行人,即欲遠行的人;三、施病人,即身體有病的人;四、施侍者,即侍奉病人的人;五、施園林,即以園林施給寺廟;六、施常食,即布施錢財或田園給十方僧供常食;七、隨時施,即不論何時何地隨人之所需而施衣食等。

  【七種無上】 佛所特有的七種無上,即一、身無上,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二、道無上,佛以慈悲的道法去利樂一切眾生;三、見無上,佛以正戒正見正命等成就其身;四、智無上,佛具有四無礙智;五、神力無上,佛的神通力不可思議;六、斷障無上,佛已經斷盡了惑業苦之三障;七、住無上,佛住於偉大的寂滅涅槃境界。

  【七種忏悔心】 人們在作忏悔時所應具有的七種心情,即大慚愧心、恐怖心、厭離心、發菩提心、冤親平等心、念佛報恩心、觀罪性空。

  【七葉巖】 地名,在王捨城側的靈鹫山上,因有七葉樹生於巖窟之上,故名七葉巖,是第一次五百大阿羅漢結集經典的地方。

  【七聖財】 七種已經見道的聖人所得到的功德法財。諸經所說的略有不同,寶積經說:‘雲何聖財?謂信、戒、聞、慚、愧、捨、慧。如是等德法,是謂七聖財。彼諸眾生不護此故,名極貧窮。’法句經說:‘信財戒財,慚愧亦財,聞財施財,慧為七財。’報恩經說:‘七聖財為信、精進、戒、慚愧、聞捨、忍辱、定慧。’

  【七聖覺】 七覺分。見七覺分條。

  【七遮罪】 七種的遮罪,即在五逆罪之外,加上殺和尚和殺阿阇梨。因凡是犯了此七逆罪之一的人,便禁止他受菩薩戒,所以叫做遮罪。

  【七轉識】 八識中的第七末那識和其他六識,那是依第八根本識轉變而生起,所以七識稱為七轉識。

  【七證師】 受具足戒時的七位證明師。

  【七法財】 七種出世的法財,即信財、進財、戒財、慚愧財、聞財、捨財、定慧財。

  【七法不可避】 生不可避、老不可避、病不可避、死不可避、罪不可避、福不可避、因緣不可避。

  【七重金山】 指環繞須彌山的七重金山,其名是雙持、持軸、擔木、善見、馬耳、障礙、持地,此七金山多為聖賢神鬼所住。

  【七常住果】 謂常住之法有七種,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境智。

  【七菩提分】 見七覺分條。

  【七等覺支】 見七覺分條。

  【七十五法】小乘俱捨宗對宇宙萬有,立五位七十五法,以總括之。五位者:一、色法,有十一,即吾人依正二報所具的種種色質,內五根外五塵皆是。二、心法,有一,即六識的作用。三、心所有法,簡稱心所法,有四十六,系屬於心王者。四、不相應行法,有十四,謂不如色法之有形,亦非如心王心所之無形,與此三法皆不相應,非心非物,乃宇宙萬有變化的幻象。五、無為法,有三,謂無生滅變化之可得,而寂然常住之法,以上共七十五。茲將其內容列表說明如下:

          ┌五根(眼、耳、鼻、舌、身)┐
     ┌色 法─┤五境(色、聲、香、味、觸)├───────十一┐
     │    └無表色          ┘         │
     │心 法─(亦名心王法,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    │
     │     身識、意識)────────────────一│
     │    ┌大地法(受、想、思、觸、欲、慧、念、     │
     │    │    作意、勝解、三摩地)────────十│
     │    │大善地法(信、不放逸、輕安、捨、慚、愧、無貪 │
┌有為法─┤    │     、無嗔、不害、勤)────────十│七
│    │心所法─┤大煩惱地法(癡、放逸、懈怠、不信、昏沉、   ├十
│    │    │      掉舉)─────────────六│五
宇    │    │大不善地法(無慚、無愧)──────────二│法
宙    │    │小煩惱地法(忿、覆、悭、嫉、惱、害、恨、谄  │
萬    │    │      诳、憍)────────────十│
有    │    └不定地法(尋、伺、睡眠、惡作、貪、嗔、慢、  │
│    │          疑)───────────────八│
│    └不相應行法(得、非得、同分、無想果、無想定、滅盡定、命 │
│          根、生、住、異、滅、文身、名身、句身)──十四│
└無為法──(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虛空無為)──────────三┘

  【七陀羅尼】 七種的陀羅尼,即尊勝陀羅尼、寶箧印陀羅尼、大悲陀羅尼、光明真言陀羅尼、隨求陀羅尼、眾陀羅尼、十甘露陀羅尼。

  【七見二疑二無明】 即十一遍使。見十一遍使條。

  【八天】 指色界的四禅天與無色界的四空處。

  【八定】 指色界的四禅定與無色界的四空定。四禅定是初禅定、二禅定、三禅定、四禅定;四空定是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八宗】 律宗、華嚴宗、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真言宗、禅宗、淨土宗。

  【八佛】 八佛名號經所說東方之八佛,即東方難降伏世界之善說稱功德如來、東方無障礙世界之因陀羅幢星王如來、東方愛樂世界之普光明功德莊嚴如來、東方普入世界之善斗戰難降伏超越如來、東方淨聚世界之普功德明莊嚴如來、東方無毒主世界之無礙藥樹功德稱如來、東方側塞香滿世界之步寶蓮華如來、妙音明世界之寶蓮華善住沙羅樹王如來。

  【八邪】 與八正道相反的八種邪道,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八念】 1.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念出入息、念死。2.阿那律八念經中所說的八念是:一、道從無欲,非有欲得;二、道從知足,非無厭得:三、道從遠雜,非聚會得;四、道從精勤,非懈怠得;五、道從正念,非邪念得;六、道從定意,非亂意得;七、道從智慧,非愚癡得;八、道從戲樂,非戲行得。

  【八法】 1.又名八風。見八風條。2.地水火風為四大,色香味觸為四微,人身是由四大假合而有,四大又由四微所成,所以總稱為八法。3.教、理、智、斷、行、位、因、果等叫做八法,而一切的法門,都不離此八法。

  【八味】 佛的大涅槃境界共有八種的法味,即常住、寂滅、不老、不死、清淨、虛通、不動、快樂。

  【八重】 比丘尼的八波羅夷。見波羅夷條。

  【八音】 佛所特有的八種聲音,即極好音、柔軟音、和適音、尊慧音、不女音、不誤音、深遠音、不竭音。

  【八風】 又名八法,即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因此八法常為世人所愛憎,而且又能煽動人心,所以叫做八風。

  【八苦】 一、生苦,即出生時的痛苦;二、老苦,即年老體弱的痛苦;三、病苦,即患病時的痛苦;四、死苦,即臨死時的痛苦;五、愛別離苦,即與所愛分離的痛苦;六、怨憎會苦,即與仇人見面的痛苦;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八、五陰熾盛苦,即五陰的作用熾盛,蓋覆真性,故死了之後,復須再生。

  【八迷】 即生、滅、去、來、一、異、斷、常的八種迷見。

  【八海】 見九山八海條。

  【八倒】 對生死的無常無樂無我無淨,執定為常樂我淨者,是凡夫的四倒;對涅槃的常樂我淨,執定為無常無樂無我無淨,是二乘人的四倒。這兩種四倒合起來就是八倒。

  【八教】 化法四教與化儀四教,合稱為八教。化法四教是三藏教、通教、別教、圓教,因此四教是教化眾生的法門,故名化法;化儀四教是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因此四教是教化眾生的儀式,故名化儀。以上八教,都是天台宗所立。

  【八梵】 八種的梵音,即不男音、不女音、不強音、不軟音、不清音、不濁音、不雄音,不雌音。

  【八干】 又作八犍,即八犍度。

  【八棄】 即比丘尼的八波羅夷罪。波羅夷華譯為斷頭,又譯作棄,意思是犯了此罪的人,就會被擯棄於佛法的門外。

  【八智】 四法智與四類智,合稱為八智。見四法智與四類智條。

  【八會】 華嚴經是七處八會的道法,所以稱為八會之經。

  【八慢】 八種的驕慢,即如慢、慢慢、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邪慢、憍慢、大慢。

  【八輪】 八正道法錀。

  【八遮】 三論宗所說的八不中道。見八不中道條。

  【八輩】 指四向四果的聖人。

  【八墮】 比丘尼的八波羅夷。

  【八憍】 八種的憍慢。憍慢是恃才傲物的意思,因其氣慨好像鳥類的凌高視下,故文殊問經配八憍於八種之鳥:一、盛壯憍,如鸱鳥。二、姓憍,如枭鳥。三、富憍,如雕鳥。四、自在憍,如鹫鳥。五、壽命憍、如烏鳥。六、聰明憍,如鵲鳥。七、行善憍,如鸠鳥。八、色憍,如鴿鳥。

  【八穢】 出家人購置田宅、種植耕栽、貯聚谷栗、畜養奴婢、畜養群畜、藏積金銀錢寶、藏積象牙刻镂等物、藏積銅鐵釜镬以自燒煮。

  【八魔】 煩惱魔、陰魔、死魔、他化自在天子魔、無常、無樂、無我、無淨。

  【八難】 八個見聞佛法有障礙的地方和情形,即:地獄、餓鬼、畜生、北俱盧洲、無想天、盲聾喑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此中地獄餓鬼畜生屬三惡道,因業障太重,很難見聞佛法;北俱盧洲人,福分很大,但不曉得佛法,故不能了生脫死;無想天是外道所生的地方,那裡的人也是不能了生脫死;患了盲聾喑啞的人,自然見聞不到佛法;世智辯聰是世人仗著小聰明,不肯虛心修行,甚至還會毀謗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是佛涅槃後,都見不到佛和聽不到佛法。

  【八觸】 將獲得初禅定的人的身上所發生的八種感觸,即一、動觸,即在坐禅的時候,身體忽然生起顫動的現象;二、癢觸,即身體上發癢,好像無置身之處;三、輕觸,即感到身輕如雲,好像在天空中飛行一樣;四、重觸,即感覺身重如山,不能移動分毫;五、冷觸,即感到身冷如冰;六、暖觸,即感到身熱如火;七、澀觸,即感到身如木皮;八、滑觸,即感到身滑如脂。

  【八覺】 八種的惡覺,即嗔覺、惱覺、親裡覺、國土覺、不死覺、族姓覺、輕侮覺。

  【八辯】 八種佛所特有的辯才,即不嘶喝辯、不迷亂辯、不怖畏辯、不憍慢辯、義具足辯、味具足辯、不拙澀辯、應時分辯。

  【八纏】 無慚、無愧、嫉、悭、悔、眠、掉舉、惛沈。纏是煩惱的別名。

  【八大】 八大地獄。

  【八大地獄】 八個大地獄。地獄大約分為三大類,即根本地獄、近邊地獄、孤獨地獄。在根本地獄中,又分為縱橫兩大類,縱的有八大地獄,又稱為八熱地獄。橫的也有八大地獄,又稱為八寒地獄。

  【八大辛苦】 即八苦。見八苦條。

  【八大明王】 八大金剛的別稱。大妙金剛經說八大菩薩現身作八大明王,即金剛手菩薩現身作降三世,妙吉祥菩薩現身作兩臂六頭六足之大威德金剛明王,虛空藏菩薩現身作大笑金剛明王,慈氏菩薩現身作大輪金剛明王,觀自在菩薩現身作馬頭金剛明王,地藏菩薩現身作無能勝明王,除蓋障菩薩現身作不動尊金剛明王,普賢菩薩現身作步擲金剛明王。

  【八大夜叉】 寶賢夜叉、滿賢夜叉、散支夜叉、眾德夜叉、應念夜叉、太滿夜叉、無比夜叉,密嚴夜叉。

  【八大奈落】 八大地獄。奈落是梵語,華譯為地獄。

  【八大金剛】 八大金剛明王的簡稱,又名八大明王。見八大明王條。

  【八大菩薩】 1.般若理趣經說的八大菩薩是金剛手菩薩、觀自在菩薩、虛空藏菩薩、金剛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才發心轉法錀菩薩、虛空庫菩薩、摧一切魔菩薩。2.七佛八菩薩所說神咒經的八大菩薩是文殊、虛空藏、觀世音、救脫、跋陀和、大勢至、堅勇、釋摩男。

  【八大菩薩法】 指八大菩薩曼荼羅經的修法。

  【八大龍王】 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娑伽羅龍王、和修吉龍王、德叉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優缽羅龍王。

  【八大自在我】 具有八大自在的真我,即能示一身為多身、示一塵身滿大千界、大身輕舉遠到、現無量類常居一土、諸根互用、得一切法如無法想、說一偈義經無量劫、身遍諸處猶如虛空。

  【八戒】 見八戒齋條。

  【八戒齋】 又叫做八齋戒、八關齋、八支齋,簡稱八戒。一、不殺生,不殺有生命的動物;二、不與取,不取他不與之物;三、不非梵行,不作男女之媾合;四、不虛诳語,不說不符事實的話;五、不飲酒,不飲一切的酒類;六、不塗飾鬘舞歌觀聽,不身塗香飾花鬘及觀舞蹈聽歌曲;七、不眠坐高廣嚴麗床上,不坐臥於高廣嚴麗的床上,八、不非時食,不食非時之食,亦即過午不食。離上述八種之非法為八戒,又因此八戒中之第八離非時食是齋法,故總名八戒齋。

  【八戒齋八種勝法】 十善戒經說受持八戒齋的人有八種殊勝的功德,即不墮地獄、不墮餓鬼、不墮畜生、不墮阿修羅、常生人中正見出家得涅槃道、若生天上恆生梵天、值佛出世請轉法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八忍】 四法忍與四類忍,合稱為八忍。四法忍是苦法忍、集法忍、滅法忍、道法忍,這四法忍,忍可印證欲界的四谛。四類忍是苦類忍、集類忍、滅類忍、道類忍,這四類忍,忍可印證色界無色界的四谛。以上八忍可以正確地斷除三界內的見惑。

  【八忍八智】 又名十六心,是修四聖谛初生無漏智照見真谛理之位。一、苦法忍,即斷欲界苦谛下見惑之智。二、苦法智,即斷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三、集法忍,即斷欲界集谛下見惑之智;四、集法智,即斷集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五、滅法忍,即斷欲界滅谛下見惑之智;六、滅法智,即斷滅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七、道法忍,即斷欲界滅谛下見惑之智;八、道法智,即斷道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九、苦類智忍,即斷上二界(色界和無色界)苦谛下見惑之智;十、苦類忍,即斷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十一、集類忍,即斷上二界集谛下見惑之智;十二、集類智,即斷集惑已,而正證理之智;十三、滅類忍,即斷上二界滅谛下見惑之智;十四、滅類智,即斷滅惑已,而正證理之智;十五、道類智忍,即斷上二界道谛下見惑之智;十六、道類智,即斷道惑已,而正證理之智。此十六心中,前十五心是見道,最後道類智一心,是攝於修道。信難信之理而不惑叫做忍,施於所觀之法而忍許叫法忍,依此忍許而離惑明理之智叫法智。

  【八相】 1.指佛來此世界成道時所示現的八種相。見八相成道條。2.生住異滅各有大小之二相,即四本相與四隨相,合稱為八相。

  【八相成道】 佛示現人間,有八種相,名八相成道。成道雖只是八相之一,但也是八相中的主腦,故特標成道之名。大乘所說的八相是: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錀、入滅。小乘所說的八相是從兜率天下、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轉法錀、入涅槃。此中大乘有住胎,無降魔,小乘有降魔,無住胎。

  【八不】 見八不中道條。

  【八不淨】 八種比丘不可積蓄的不淨物,即金、銀、奴婢、牛羊、倉庫、販毒、耕種。

  【八不中觀】 八不中道的觀法。

  【八不中道】 又名八不正觀,或八不中觀,即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中道是中正不偏的道理的意思。

  【八不正見】 八種不正確的見解,即我見、眾生見、壽命見、士夫見、常見、斷見、有見、無見。

  【八不正觀】 見八不中道條。

  【八不可越】 八敬戒的別名。

  【八不顯實】 在不生不滅不去不來不一不異不斷不常的八不中,顯示出諸法實相的理體。

  【八位胎藏】 嬰兒在母胎中的八個時期。一、受胎後七日間,叫做羯羅藍,華譯為凝滑。二、受胎十四日後,形狀如瘡疤,叫做額部昙,華譯為廂。三、受胎後二十一日,其狀如聚血,叫做閉屍,華譯為聚血或軟肉。四、受胎後二十八日,漸漸堅固,有身意二根,但還沒有眼耳鼻舌之四根,叫做健南,華譯為凝厚。五、受胎後三十五日,肉團漸漸增長,四肢與身分之相貌也開始顯現,叫做缽羅奢佉。六、受胎後四十二日,毛發爪齒逐漸生長,叫做毛發爪齒位。七、受胎後四十九日,眼耳鼻舌等四根已經俱備,叫做根位。八、受胎後五十六日,在胎藏中,形相完備,叫做形

  位。

  【八聖】 1.指聲聞乘的四向四果。2.即八聖道。

  【八聖道】 又名八正道。見八正道條。

  【八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佛教的唯識學,把一心分八識。茲列表說明如下:

  ┌1眼識──眼根緣色塵┐
  │2耳識──耳根緣聲塵│
  │3鼻識──鼻根緣香塵├識(了別為義)──────────────┐
  │4舌識──舌根緣味塵│                     │
  │5身識──身根緣觸塵│                     │七
  │6意識──意根緣法塵┘                     ├轉
八 │       ┌是第六意識所依之根──────────┐    │識
識─┤7第七末那識─┤常隨四煩惱───我癡、我見、我愛、我慢├意(思量│
  │       └向內執取阿賴耶為我,向外認識境界為實法┘ 為義)┘
  │             ┌能藏 能含藏一切法的種子
  │        ┌華譯藏識┤所藏 受第七識所薰習───┐
  │        │    └執藏 受第七識所執取   ├心(集起
  └8第八識阿賴耶─┤無覆無記              │為義)──根
           └種子現行時,善惡分明,業報相續   ┘     本
                                    識

  【八識田】 所有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一切種子,都收藏在第八識裡,遇到緣,就會發行現行,像是田地放下了種子就會生出果來一樣,所以叫做田。

  【八識心王】 心王是能緣外境的精神主體,為慮知的根本,也是識的自性,此心王含有八種識,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等識,故又名八識心王。

  【八識體一】 所有八識的體性都是一體,這是唯識宗的異義。

  【八識體別】 所有八識的體性各別不同,這是唯識宗的正義。

  【八識二無我】 八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即一心有八個了別作用的識。這了別作用是雜染知見,要轉八識成四種清淨智,才是清淨正智,即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第七末那識為平等性智,第八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能轉八識為四智,便可破我法二執,斷惑證真,故稱為八識二無我。

  【八段】 見八段五篇條。

  【八段五篇】 比丘與比丘尼的具足戒分為八段,即一、波羅夷,譯為斷頭,是極重罪;二、僧殘,是殘命義,必待眾僧行忏悔法而救之;三、不定,是嫌疑罪,罪性尚未確定也;四、尼薩耆波逸提,譯為捨墮,捨是指犯罪品物,悉應捨與僧眾,墮謂犯罪應墮地獄;五、波逸提,譯為墮或單墮,義與前同;六、提捨尼,謂可向人忏悔之罪;七、眾學,謂比丘應學的戒;八、滅诤,謂滅息诤論。又此八段中,不定、眾學、滅诤三段,合為突吉羅,突是惡,吉羅是作,指身口二業惡作之意,如是則八段便成為五篇。茲將具足戒中,比丘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屬於此八段及五篇者,分別列表於下:

     (名目)  (比丘戒) (比丘尼戒) (名目)
  ┌第一 波羅夷----四-----八----波羅夷┐
  │第二 僧 殘---十三----十七----僧 殘│
  │第三 不 定----二-----無──┐    │
八段┤第四 捨 墮---三十----三十┐_│_墮  ├五篇
  │第五 單 墮---九十---一七八┘ │    │
  │第六 提捨尼----四-----八──┼─提捨尼│
  │第七 眾 學---一百----一百──│    │
  └第八 滅 诤----七-----七──┘─突吉羅┘
       (共計)二百五十戒 三百四十八戒

  【八福田】 佛、聖人、和尚(受業本師)、阇梨(受業時教授威儀的阿阇梨)、僧、父、母、病人。佛、聖人和僧屬於敬田;和尚、阇梨和父母屬於恩田;病人屬於悲田。如果有人能夠恭敬供養上述之八種人,就可以得到無量的福報,所以叫做福田。

  【八福生處】 瑜伽師地論說,一個修福業的人,視其福的多寡,而決定他投生到下列的八種地方去,即人中富貴、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天、梵天。

  【八中洲】 以須彌山為中心的四大洲,各有二中洲附屬之,南贍部洲的二中洲是遮末羅洲(華譯貓牛)與筏羅遮末羅洲(華譯勝貓牛);東勝身洲的二中洲是提诃洲(華譯身)與毗提诃洲(華譯勝身);西牛貨洲的二中洲是捨谛州(華譯谄)與嗢怛羅漫怛裡拏洲(華譯上儀);北俱盧洲的二中洲是矩拉婆洲(華譯勝邊)與憍拉婆洲(華譯有勝邊)。

  【八句義】 禅宗的根本眼目,最切要之義有八句,即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八正道】 又名八聖道,即八條聖者的道法。一、正見,即正確的知見。二、正思惟,即正確的思考。三、正語,即正當的言語。四、正業,即正當的行為。五、正命,即正當的職業。六、正精進,即正當的努力。七、正念,即正確的觀念。八、正定,即正確的禅定。修此八正道,可證得阿羅漢果。

  【八世風】 即八風。

  【八妄想】 八種虛妄的思想,即自性妄想、差別妄想、攝受積聚妄想、我見妄想、我所妄想、念妄想、不念妄想、念不念俱相違妄想。

  【八背捨】 又名八解脫。見八解脫條。

  【八惟無】 八背捨。

  【八支齋】 八戒的別名。

  【八分齋戒】 與八支齋同。

  【八災患】 八種能夠妨害禅定的災患,即憂、喜、苦、樂、尋、伺、出息、入息等八法。劫末來臨的水火風三災是屬於外災,而此八災患是屬於內災,誰能夠杜絕此八災患,就能夠成就色界的第四禅定,則外三災無法對他為害,因為外三災不能到達第四禅天。

  【八解脫】 又名八背捨,即八種背棄捨除三界煩惱的系縛的禅定。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謂心中若有色(物質)的想念,就會引起貪心來,應該觀想到外面種種的不清淨,以使貪心無從生起,故叫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即心中雖然沒有想念色的貪心,但是要使不起貪心的想念更加堅定,就還要觀想外面種種的不清淨,以使貪心永遠無從生起,所以叫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一心觀想光明、清淨、奇妙、珍寶的色,叫淨解脫,觀想這種淨色的時候,能夠不起貪心,則可以證明其心性,已是解脫,所以叫身作證,又他的觀想,已經完全圓滿,能夠安住於定之中了,所以叫具足住。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這四五六七的四種解脫,都是無色界的修定人,各在其修定的時候,觀想苦、空、無常、無我,使心願意捨棄一切,所以叫解脫。)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滅受想定又名滅盡定,謂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就會領受色聲香味觸之五塵,領受五塵,就會生出種種的妄想來,若有滅除受想的定功,則一切皆可滅除,所以叫滅盡定。

  【八勝處】 八種能引發勝知勝見以便捨棄貪愛的禅定,因它是引發勝知勝見的依處,所以叫做勝處,即內有色想觀外色少勝處、內有色想觀外色多勝處、內無色想觀外色少勝處、內無色想觀外色多勝處、青勝處、黃勝處、赤勝處、白勝處。

  【八除入】 八勝處的別名。八勝處的禅定,能除去煩惱,故曰除,境觀涉入,故曰入。

  【八神變】 見八變化條。

  【八部眾】 天眾、龍眾、夜叉(華譯勇健鬼)、乾闼婆(華譯香神)、阿修羅(華譯非天)、迦樓羅(華譯金翅鳥)、緊那羅(華譯非人)、摩侯羅迦(華譯大蟒神或大腹行地龍)。由於人類的眼睛不能見到這些八部眾,所以又叫做冥眾八部。又因為八部眾以天龍為最殊勝,所以又叫做天龍八部,或是龍神八部。

  【八部鬼眾】 四天王所率領的八部鬼眾,即乾闼婆、毗捨阇、鸠槃茶(華譯甕形)、薛荔多(華譯餓鬼)、諸龍、富單那(華譯臭餓鬼)、夜叉(華譯勇健鬼)、羅剎(華譯捷疾鬼)。

  【八葉印】 八葉蓮花所開放的印相,亦即阿彌陀佛的圖印。

  【八葉院】 即胎藏界的中台八葉院。見八葉蓮台條。

  【八葉九尊】 見八葉蓮台條。

  【八葉中台】 見八葉蓮台條。

  【八葉蓮花】 密教對須彌山的稱呼。

  【八葉蓮台】 即胎藏界曼陀羅的第一院中台,中央是大日如來,四方的八葉是寶生、開敷華王、無量壽、天鼓雷音等四佛,以及普賢、文殊、觀音、彌勒等四菩薩,合為九尊,這是三密相應的時候,吾人的肉團心所開敷的相。

  【八葉肉團心】 密宗叫人類的心髒做八葉肉團心,因為它的形狀好像一朵合蓮花。

  【八勝處】 見八背捨條。

  【八敬戒】 又名八敬法、八尊師法、八不可越法、八不可過法等,簡稱為八敬,因為都是規定尼眾恭敬比丘尊重比丘的事,所以後人稱之為八敬法。一、百歲尼要禮初受戒比丘。二、不罵比丘,不謗比丘。三、比丘尼不得舉比丘過,比丘得舉比丘尼過。四、比丘尼具足戒,須在二部僧中受(先於尼僧中作本法,再求比丘僧為之授戒)。五、比丘尼犯僧殘罪,應在二部僧中忏除。六、每半月須求比丘教誡。七、不同比丘同住一處結夏安居,也不得遠離比丘住處結夏安居(為便利請求教誡故)。八、安居圓滿,應求比丘為比丘尼作見、聞、疑罪的三種自恣(自由舉罪)。

  【八顛倒】 凡夫的四倒與二乘的四倒,合稱為八顛倒。凡夫的四倒是誤認世間為常樂我淨;二乘的四倒是誤認永寂為涅槃,即無常樂我淨。

  【八游行】 即八正道,因八正道是聖人所游行的處所。

  【八變化】 又名八神變,或八自在,即能小、能大、能輕、能自在、能有主、能遠至、能動、隨意。

  【八種法】 三三昧、四禅定、四無量心、五無色定、八背捨、八勝處、九次第定、十一切處。

  【八種施】 八種的布施,即隨至施、怖畏施、報恩施、求報施、習先施、希天施、要名施、為莊嚴心等施。

  【八種謬】 性謬、分別謬、聚謬、我謬、我我所謬、愛謬、不愛謬、非愛非不愛謬。

  【八種勝法】 受持八關齋戒的人可以獲得八種殊勝的功德,即不墮地獄、不墮餓鬼、不墮畜生、不墮修羅、常生人中出家得道、生欲天之上、恆生梵天、值佛請法、得菩提。

  【八種別解脫戒】 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學戒、沙彌戒、沙彌尼戒、優婆塞戒、優婆夷戒、近住戒。

  【八功德水】 具有八種好處的水,即一、澄淨,就是水澄清潔淨,沒有污穢。二、清冷,就是很清淨涼冷,沒有昏濁煩燥。三、甘美,就是水的味道,富有甜味。四、輕, , 軟,就是水的性質,輕浮柔軟。五、潤澤,就是滋潤滑澤,有益身心。六、安和,就是安寧和平,沐浴其中,安穩舒適。七、除患,就是喝了這種水,不但可以止渴,還可以去餓。八、增益,就是喝了水,或者在水中沐浴,可以增長人們的善根。上述之八功德水,充滿於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和須彌山與七金山之間的內海中。

  【八功德水想】 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十六觀之一,即觀想西方極樂世界八功德水之相的行法。

  【八十誦律】 書名,是根本的律藏,在如來滅後結集三藏的時候,優波離尊者在一夏九旬之中八十番誦出,故名八十誦律。

  【八十種好】 又名八十隨形好,即無見頂相、鼻高不現孔、眉如初月、耳輪垂埵、身堅實如那羅延、骨際如鉤鎖、身一時回旋如象王、行時足去地四寸而現印文、爪如赤銅色薄而潤澤、膝骨堅而圓好、身清潔、身柔軟、身不曲、指圓而纖細、指文藏復、脈深不現、踝不現、身潤澤、身自持不逶迤、身滿足、容儀備足、容儀滿足、住處安無能動者、威振一切、一切眾生見之而樂、面不長大、正容貌而色不撓、面具滿足、唇如頻婆果之色、言音深遠、臍深而圓好、毛右旋、手足滿足、手足如意、手文明直、手文長、手文不斷、一切惡心之眾生見者和悅、面廣而殊好、面淨滿如月、隨眾生之意和悅與語、自毛孔出香氣、自口出無上香、儀容如獅子、進止如象王、行相如鵝王、頭如摩陀那果、一切之聲分具足、四牙白利、舌色赤、舌薄、毛紅色、毛軟淨、眼廣長、死門之相具、手足赤白如蓮花之色、臍不出、腹不現、細腹、身不傾動、身持重、其身大、身長、手足軟淨滑澤、四邊之光長一丈、光照身而行、等視眾生、不輕眾生、隨眾生之音聲不增不減、說法不著、隨眾生之語言而說法、發音應眾生、次第以因緣說法、一切眾生觀相不能盡、觀不厭足、發長好、發不亂、發旋好、發色如青珠、手足為有德之相。

  【八十一品思惑】 小乘說思惑品數有十、即欲界有貪嗔癡慢四惑,色界與無色界各有貪癡慢三惑,合而為十。此十惑分九地九品漸斷之,九地者,欲界五趣為一地,色界四禅天為四地,無色界四空天為四地,共九地,每地九品,即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合共即八十一品。

  【八寒八熱】 八寒地獄和八熱地獄。八寒地獄又名八寒冰地獄、即額浮陀、尼羅浮陀、呵羅羅、阿婆婆、嘔侯侯、郁波羅、波頭摩、芬陀利,此八獄在鐵圍山底;八熱地獄又名八炎火地獄,即等活、黑繩、眾合、叫喚、大叫喚、炎熱、眾熱、無間,此八獄在閻浮地下,五百由旬處,重累而住。

  【八萬法門】 八萬四千法門的簡稱。

  【八萬法藏】 又名八萬法蘊,即八萬四千的法藏。

  【八萬細行】 八萬是用以形容數目之多,此八萬細行是大乘菩薩戒外的微細行儀。

  【八萬威儀】 大乘菩薩有八萬之威儀。八萬是八萬四千之略,是形容數量很多。

  【八萬四千】 形容數目很多,這是印度人所常舉的一種習慣語,佛經上亦習用此句來說數目之多,並非有這麼一個八萬四千的確定數目。

  【八萬四千病】 八萬四千的煩惱。病就是煩惱的意思。

  【八萬四千光明】 謂無量壽佛的每一相好,都含有八萬四千的光明。

  【八萬四千法門】 八萬四千個進入佛地的門戶。

  【八萬四千相好】 觀無量壽經說:‘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

  【八萬四千勞塵】 八萬四千個煩惱。勞塵就是煩惱的意思。

  【九居】 九有情居的簡稱。

  【九門】 九有情居。

  【九病】 寒病、熱病、餓病、渴病、大便病、小便病、欲病、饕餮病、老病。

  【九界】 十法界中除去佛界,即是九界,此九界都是迷的境界。

  【九梵】 指四禅天的九天,即無雲、福生、廣果、無想、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等諸天。

  【九眾】 比丘、比丘尼、六法尼、沙彌、沙彌尼、出家、出家尼、優婆塞、優婆夷。

  【九結】 九種的煩惱。結就是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使眾生結縛於生死。九結就是愛結(貪愛)、恚結(嗔恚)、慢結(驕慢)、癡結(愚癡)、疑結(疑正法)、見結(身見邊見邪見等)、取結(見取見及戒禁取戒)、悭結(悭惜財物)、嫉結(嫉妒他人)。

  【九惱】 又名九難,或九橫,即佛在此世間成道及在成道之後所遭遇的九種災難。一、梵志女孫陀利謗,五百阿羅漢亦被謗。二、旃遮婆羅門女系木盂作腹謗佛。三、提婆達多推山壓佛,傷足大指。四、逆木剌腳。五、毗琉璃王興兵殺諸釋子,佛時頭痛。六、受阿耆達多婆羅門請而食馬麥。七、冷風動故脊痛。八、六年苦行。九、入婆羅門聚落,乞食不得,空缽而回。

  【九道】 九有情居。

  【九經】 三藏十二部經中的九部經,有大小乘的分別。見九部經條。

  【九僧】 在大法會中領導眾僧做佛事的九位比丘,即導師、咒願師、呗師、散花師、梵音師、錫杖師、引頭、堂達、衲眾。

  【九漏】 九個漏洩人體中不淨物的地方,即人的兩眼、兩耳、兩鼻、口、大便處、小便處。

  【九想】 又名九相,即對人的屍體作九種的觀想,以便去除人們對幻軀的留戀,以及覺知人身的不淨,為觀禅中的不淨觀。一、新死想,即觀初死的人,身硬肉冷,面目可怖,形狀堪哀。二、青瘀想,即觀數日未斂,瘀紫發臭,目不忍睹,手不敢觸。三、膿血想,即觀死屍潰爛,肉腐成膿,腸胃融化,膏血欲滴。四、绛汁想,即觀腐膿再化,成為血水,處處流出,臭不可聞。五、蟲啖想,即觀腐屍日久,遍體生蛆,穿筋嚙骨,身如蜂窠。六、筋纏想,即觀皮肉鑽盡,筋骨猶存,如繩束薪,得以不散。七、骨散想,即觀筋亦爛壞,骨節縱橫,零落骷髅,不成人狀。八、白骨想,即觀骨骼日久,白如珂雪,雨淋日曝,暴露原野。九、燒灰想,即觀白骨被焚,成為灰燼,如沙如土,還歸大地。

  【九鬼】 無財鬼三種,即炬口鬼、針口鬼、臭口鬼,少財鬼三種,即針毛鬼、臭毛鬼、瘿鬼;多財鬼三種,即希祠鬼、希棄鬼、大勢鬼。合之便成九鬼。

  【九橫】 1.人橫死的九種原因,即不應飯而飯、不量食、不習食、不出食、止熟、不持戒、近惡知識、入裡不時、可避不避。2.人有九種的橫死,即得病無醫、王法誅戮、非人奪精氣、火焚、水溺、惡獸啖、墮崖、毒藥咒咀、饑渴所困。3.指佛的九橫。見九惱條。

  【九難】 見九惱條。

  【九蓮】 九品蓮台,也就是阿彌陀佛的淨土。

  【九瘡】 又名九竅,或九孔,即人的兩眼、兩鼻孔、兩耳、一口、兩便道,因為它們常流不淨的液體,所以叫做瘡。

  【九識】 1.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庵摩羅識。2.指庵摩羅識,華譯為無垢識,或清淨識,即真如,或真心。

  【九辯】 九種菩薩所特有的辯才,即無差辯、無盡辯、相續辯、不斷辯、不怯弱辯、不驚怖辯、不共余辯、無邊際辯、一切天人所愛重辯。

  【九品】 九種的品類,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九品淨土】 又名九品淨剎、九品安養、九品蓮台等,即有九品分別的淨土,因為發願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的人有九品的分別,所以所往生的淨土,也有九品的不同。

  【九品行業】 往生極樂淨土的九種修行。

  【九品覺王】 指阿彌佛陀,因阿彌陀佛是九品淨土的教主。

  【九世】 過去現在未來各有三世,合稱為九世。

  【九世間】 在十法界中除去佛界,就是九世間,因為這九界都是迷的境界,所以叫做世間。

  【九地】 又名九有。三界共有九地,其中欲界占一地,其他色界和無色界各占四地,即五趣雜居地、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捨念清淨地、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以上九地,因皆貪著境界,不肯離去,所以叫做地。又因為是從有漏業因所得來的果報,所以又名九有。見下表:

 

 

三界九品

 

無色界

非想菲非想處地

無所有處地

識無邊處地

空無邊處地

 

色界

四禅捨念清淨地

三禅離喜妙樂地

二禅定生喜樂地

初禅離生喜樂地

欲界

五趣雜居地

  【九地九品之惑】 三界共有九地,九地各有九品之惑,所以一共是八十一品之惑。

  【九有】 見九有情居條。

  【九有情居】 三界中有情樂住的地方共有九所,叫做九有情居,或九眾生居,簡稱九有,或九居,即欲界之人與六天、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中之無想天、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九華山】 山名,在中國安徽青陽縣西南四十裡,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相傳是地藏菩薩的道場。

  【九淨肉】 九種清淨的肉,即一、不見,我眼不見它被殺時的情景;二、不聞,我耳不聽見它被殺時哀叫的聲音;三、不疑,它之死不疑是為我而殺者;四、自死,鳥獸命盡自己死亡的;五、鳥殘,鷹鹫等食其他鳥獸所剩余之肉;六、不為己殺,不是我親自動手去殺害的;七、生干,死亡多日而自干的;八、不期遇,不是約定日期而是偶然遇到的;九、前已殺,不是現在因我而死,而是前時已被殺的。

  【九無學】 九種的無學位。中阿含經所說的九無學是退相、守相、死相、住相、可進相、不壞相、不退相、慧解脫相、俱解脫相。俱捨論所說的九無學是退法、思法、護法、安住法、堪達法、不動法、不退法、獨覺、佛。

  【九無為】 九種的無為法,即擇滅、非擇滅、虛空、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緣起支性、聖道支性。

  【九部經】 由三藏十二部經中除去方廣、授記、無問自說,就是小乘的九部;若除去因緣、譬喻、論議,就是大乘的九部。

  【九類生】 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九因一果】 在十法界中,前九界是因,後一界是果。

  【九十六術】 九十六種外道的學術。

  【九山八海】 指以須彌山為中心的九山八海。在須彌山的周圍,有游乾陀羅等八大山,成列回繞,而山與山之間,又各有一海水,一共就是九山八海。

  【九次第定】 初禅次第定、二禅次第定、三禅次第定、四禅次第定(以上是色界四禅天的根本定)、空處次第定、識處次第定、無所有處次第定、非想非非想處次第定(以上是無色界四處的根本定)、滅受想次第定。

  【九種大禅】 九種大乘菩薩所修的禅定,即自性禅、一切禅、難禅、一切門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煩惱禅、此世他世樂禅、清淨淨禅。

  【九顯一密】 真言宗判十住心中之前九住心是顯教,後一住心是密教,故曰九顯一密。

  【十苦】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苦、怨苦、苦受苦、憂苦、病惱苦、生死流轉苦。

  【十宗】 俱捨宗、成實宗、禅宗、天台宗、華嚴宗、真言宗、法相宗、淨土宗、律宗、三論宗。在此十宗中,前二宗屬小乘,後八宗屬大乘。茲列表說明如下:

宗派

名義

始祖

俱捨宗

以世親菩薩造的俱捨論為主,發揚諸法的有谛,闡明無我之理。認為宇宙間的業力不滅,所以萬法皆是實有。至於人,則系諸法的假和合而成,所以在諸法中,實無有虛妄的我,這法有我空的看法,便是本論的主旨。本論主張以無漏真智,觀四谛之理,而證涅槃之果。

梁武帝時真谛三藏。

成實宗

以诃黎跋摩法師的成實論為依據,發揮人法二空之理,立我法二空觀以斷除煩惱及所知二障,人法既空則世間萬有悉歸於涅槃寂滅之境。

姚秦時僧睿等

禅宗(又名佛心宗)

以不著言論,不立文字,偏重修心,以心傳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教義。

 

在印度以摩诃迦葉為始祖,在中國以梁武帝時達摩為始祖。

天台宗

以法華經為主,對宇宙萬象都用三谛說明。講修持要斷三惑,故立一心三觀以斷惑。

此宗肇始於北齊慧文,而集大成於隋之智顗。

華嚴宗(又名賢首宗)

以華嚴經為依據,顯示法界緣起,十玄六相的妙義,表現事事無礙,相融相即的旨趣。

唐初杜順和尚。

真言宗(又名密宗)

以大日經金剛頂經等真言秘教為依據,以六大(即地、水、火、風、空、識六大)四曼(即大、三、法、羯四種曼荼羅)及三密(即身口意)為教義,謂三密相應,可以即身成佛。

唐玄宗時善無畏及金剛智。

法相宗(又名慈恩宗、唯識宗、相宗、有宗)

以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及成唯識論等為主要依據,其教義為宇宙萬有,悉為識所轉變,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曉得了一切事物的實相,就可以轉識成智而入佛智。

在印度以戒賢大師為祖,在中國以唐時玄奘三藏為始祖。

淨土宗(又名念佛宗、蓮宗)

以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為依據,教人起信發願,以念佛為行持,以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那裡受阿彌陀佛的教導,壽命無限,直到成佛為止。

東晉時慧遠大師。

律宗(又名南山宗)

以五部律中的四分律為依據,主張遵守釋迦牟尼佛所制定的戒律來節制日常的思想行為與觀念,久後由戒生定,由定發慧,就可以證得佛果。

唐初終南山道宣律師。

三論宗(又名法性宗、性宗、空宗、般若宗)

以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為理論根據,說宇宙間萬事萬物皆無固定的自性,是隨關系變動的,所謂緣生的,因之說‘自性本空’。主張理解佛理,使內心解脫流轉,證入真空本性。

東晉時鸠摩羅什。

  附注:釋尊說法,皆隨眾生根機,方便立說,初無所謂宗派。大法東來,中國後世學者,見佛法如汪洋大海,為便利修習計,各擇一條道路,以求專精,於是乃有各種宗派之形成。

  【十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著華鬘好香塗身、不歌舞觀聽、不坐高廣大床上、不非時食、不捉錢金銀寶物。

  【十見】 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貪見、恚見、慢見、無明見、疑見。

  【十身】 1.華嚴經所說融三世間的十身,即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一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此十身中的第二國土身,即國土世間,第一的眾生身與第三業報身乃至第六菩薩身,即眾生世間,後四身即智正覺世間,因此十身融攝三世間之諸法而為毗盧正覺之體,故名融三世間之十身。2.華嚴經所說佛具之十身,乃從前面十身中第七如來身上立此十身,不過經中三處所說的名字略有不同,一說是:菩提身、願身、化身、住持身、相好莊嚴身、勢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一說是:正覺佛、願佛、業報佛、住持佛、化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一說是:無著佛、願佛、業報佛、住持佛、涅槃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

  【十忍】 十種的忍,忍是心住於真理而不動搖的意思。一、音聲忍,又名音響忍,就樹林之音聲而悟非有而有的真理;二、順忍,又名柔順忍,心柔智順,於實相的道理不乖角;三、無生忍,又名無生法忍,安住於無生的法理,而不動心;四、如幻忍,了達諸法皆依因緣而生,猶如幻化之性本來空寂而信忍;五、如焰忍,了達一切境界悉如陽焰之本性空寂而信忍:六、如夢忍,了達一切妄心,猶如夢境之無真實而信忍;七、如響忍,了達一切世間之言語音聲皆依因緣和合而生,猶如谷響之無真實而信忍;八、如影忍,了達色身依五蘊的積集而成,無有本體猶如影而信忍;九、如化忍,了達世間諸法無而忽有,有而還無,體無真實如化事而信忍;十、如空忍,了達世間出世間種種之諸法悉如虛空之無色相而信忍。

  【十惡】 又名十不善,即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口、兩舌、貪欲、嗔恚、愚癡。

  【十業】 又名十業道,即十種的作業行為,有善惡的分別。見十善十惡條。

  【十惑】 又名十使。見十使條。

  【十輪】 即如來的十力。見十力條。

  【十谛】 世谛、第一義谛、相谛、差別谛、觀谛、事谛、生谛、盡無生智谛、入道智谛、集如來智谛。

  【十纏】 十種的煩惱。纏就是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纏縛眾生的身心,使不得出生死和證涅槃。十纏就是無慚、無愧、嫉、悭、悔、睡眠、掉舉、昏沉、嗔忿、覆。

  【十德】 1.指法師的十德。做法師的人應具備下列的十德,即善知法義、能廣宣說、處眾無畏、無斷辯才、巧方便說、法隨法行、威儀具足、勇猛精進、身心無倦、成就忍力。2.指弟子的十德。據大日經疏四說弟子欲受灌頂者,應具備下列的十德,即信心、種姓清淨、恭敬三寶、深慧嚴身、堪忍無懈怠、屍羅淨無缺、忍辱、不悭吝、勇健、堅願行。

  【十王】 1.指陰間十王,即秦廣王、楚江王、宋帝王、伍官王、閻羅王、變成王、泰山府君、平等王、都市王、轉輪王。2.指人間十王,即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及粟散王等治理一洲一國的小國王。自輪王以下都叫做粟散王,言小王之多如散粟,不限於十個也。仁王經雲:‘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鐵輪王’。

  【十心】 1.指順流十心,即無明昏暗、外加惡友、善不隨從、三業造惡、惡心遍布、惡心相續、覆諱過失、不畏惡道、無慚無愧、撥無因果。2.指逆流十心,即深信因果、生重慚愧、生大怖畏、發露忏悔、斷相續心、發菩提心、斷惡修善、守護正法、念十方佛、觀罪性空。

  【十利】 有許多種的十利,如乞食十利、多聞十利、聞經十利、般若十利、禅定十利、精進十利、粥十利等等。

  【十使】 又名十惑,或十根本煩惱,即一、貪,貪愛五欲;二、嗔,嗔恚無忍;三、癡,愚癡無明;四、慢,驕慢自大;五、疑,狐疑猜忌;六、身見,執取五蘊根身;七、邊見,執取常斷二見;八、邪見,謗無因果,壞諸善事;九、見取見,執持成見,非果計果;十、戒禁取見,執持不正戒,非因計因。前五是五鈍使,後五是五利使,使是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使眾生流落於生死。

  【十師】 比丘受具足戒時的三師七證。見三師七證條。

  【十恩】 發心普被恩、難行苦行恩、一向為他恩、垂形六道恩、隨逐眾生恩、大悲深重恩、隱勝彰劣恩、隱實施權恩、示滅令慕恩、悲念無盡恩。

  【十魔】 一、蘊魔,色等五蘊,為眾惡之淵薮。二、煩惱魔,貪等煩惱,能迷惑事理。三、業魔,殺等惡業,能障蔽正道。四、心魔,我慢之心,能障蔽中道。五、死魔,人的壽命有限,妨礙修道。六、天魔,欲界第六天主,能障害人的善事。七、善根魔,執著自身所得的善根,不求進步。八、三昧魔,三昧是指禅定,耽著於自身所得的禅定,不求升進。九、善知識魔,悭吝於法,不能開導人。十、菩提法智魔,於菩提法起智執著,障蔽正道。以上十者,都能障蔽正道,妨害慧命,故名為魔。

  【十號】 佛有十種的尊號,即一、如來,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二、應供,應受人天的供養。三、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四、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等三明與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等五行悉皆具足。五、善逝,自在好去入於涅槃。六、世間解,能了解一切世間的事理。七、無上士,至高無上之士。八、調御丈夫,能調御修正道的大丈夫。九、天人師,佛是一切天、人的導師。十、佛世尊,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

  【十聖】 大乘初地以上乃至十地的菩薩,叫做十聖,或地上菩薩。

  【十障】 菩薩於十地位中,斷十種的障礙而證得十種的真如,即一、於初地斷異生性障,證適行真如;二、於第二地斷邪行障,證最勝真如;三、於第三地斷暗鈍障,證勝法真如;四、於第四地斷細惑現行障,證無攝受真如;五、於第五地斷下乘涅槃障,證無別真如:六、於第六地斷粗相現行障,證無染淨真如;七、於第七地斷細相現行障,證法無別真如;八、於第八地斷無相加行障,證不增減真如;九、於第九地斷不欲行障,證智自在所依真如;十、於第十地斷法未自在障,證業自在所依真如。

  【十信】 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最初十位名十信,因入佛教海,修無量法門,要以信為先也。一、信心。心與理合,確切不移,滅一切妄想,名曰信心。二、念心。雖在無數劫中,捨身受身,此現前一念,決定不忘,名曰念心。三、精進心。不雜曰精,不退曰進,進趣真淨,名精進心。四、慧心。心純行勤,智慧自生,名曰慧心。五、定心,百雜粉碎,心體湛然,名曰定心。六、不退心,定光發明,進修無懈,深入自性,名不退心。七、護法心。進趣功純,保持不失,與十方如來,氣分相接,名護法心。八、回向心。以保持修道力故,與佛光相交格,名回向心。九、戒心。安住淨戒,心光常凝,名曰戒心。十、願心。遍游十方,化導眾生,隨其所願悉得滿足,名曰願心。

  【十住】 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二個十位名十住,因信心既立,能住佛地也。又因發起大心,趣入妙道,故又名十發趣。一、發心住。以真方便,假十信之用,圓成一心,名發心住。二、治地住。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則一切皆治,名治地住。三、修行住。心所涉知,俱得明了,遍修諸行,皆無留礙,名修行住。四、生貴住。冥契妙理,行與佛同,氣分感通,成如來種,名生貴住。五、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名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心念同佛,惟得其正,名正心住。七、不退住。身心增長,無有退缺,名不退住。八、童真住。佛之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如童真之可貴,名童真住。九、法王子住。長養聖胎,紹隆佛種,堪作法王之子,名法王子住。十、灌頂住。菩薩既為佛子,佛以智水灌頂,藉表成人,名灌頂住。

  【十行】 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三個十位名十行,因菩薩經十信十住,已成佛子,滿足自利,復須長養利他功行,故名十行,亦名十長養。一、隨順眾生,隨喜功德,名歡喜行。二、饒利眾生,使得法利,名饒益行。三、等視眾生,不見其過,名無嗔恨行。四、三際十方,化身無盡,名無盡行。五、了達法門,悉無錯誤,名離癡亂行。六、既離癡亂,則能現諸相,同異圓融,名善現行。七、十方虛空,滿足微塵,於一塵中,現十方界,塵界交現,不相留礙,名無著行。八、緣般若故,成無著行,故六度中,特尊般若,名尊重行。九、妙觀慧中,顯圓融德,能入諸佛法軌中,名善法行。十、圓融德相,清淨無漏,真無為性,妙契真實,名真實行。

  【十回向】 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第四個十位名十回向,因以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故名為回向。前之住行,出俗心多,大悲心少,此則濟以悲願,處俗利生,回此善行,向彼萬類。一、化度眾生,離眾生相,回無為心,向涅槃道,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二、正顯中道,歸趣本覺,回入法身,無能壞者,名不壞回向。三、本覺之理,湛然常住,能覺之智,齊於諸佛,名等一切佛回向。四、覺智周圓,無所不遍,名至一切處回向。五、一切世界,過恆沙佛,自性功德,重重無盡,名無盡功德藏回向。六、於諸佛地,起萬行因,依因趣果,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回向。七、十方眾生,皆我性具,本際平等,無有高下,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八、即一切法,離一切相,緣生無性,體即真如,名真如相回向。九、諸法本空,心無縛著,於根塵中,得大解脫,名無縛無著解脫回向。十、性海圓成,心等法界,含攝周遍,量等虛空,名等法界無量回向。

  【十地】 1.指聲聞乘十地,即受三皈地、信地、信法地、內凡夫地、學信戒地、八人地、須陀洹地、斯陀含地、阿那含地、阿羅漢地。2.指緣覺乘十地,即苦行具足地、自覺甚深十二因緣地、覺了四聖谛地、甚深利智地、九聖道地、觀了法界虛空界眾生界地、證寂滅地、六通地、徹和密地、習想漸薄地。3.指菩薩乘十地,即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此十地是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個十位,在此十地,漸開佛眼,成一切種智,已屬聖位。4.指佛乘十地,即甚深難知廣明智慧地、清淨自分威嚴不思議明德地、善明日幢實相海藏地、精妙金光功諸神通智德地、大輪威藏明德地、虛空內清淨無垢炎光開相地、廣勝法界藏明界地、普覺智藏能淨無垢邊無礙智通地、無邊德莊嚴回向能照明地、毗盧捨那智海藏地。

  【十地心】 四無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勝心、現前心、無生心、不思議心、慧光心、受位心。照如是次第觀看,十地心應是十地的別名。

  【十力】 指如來所具有的十種力用;一、知覺處非處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二、知三世業報智力,即能知一切眾生三世因果業報的智力;三、知諸禅解脫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種禅定及解脫三昧等的智力;四、知諸根勝劣智力,即能知眾生根性的勝劣與得果大小的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即能知一切眾生種種知解的智力;六、知種種界智力,即能普知眾生種種境界不同的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眾生行道因果的智力;八、知天眼無礙智力,即能以天眼見眾生生死及善惡業緣而無障礙的智力;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即知眾生宿命及知無漏涅槃的智力;十、知永斷習氣智力,於一切妄惑余氣,永斷不生,能如實知之的智力。

  【十力明】 佛的十力與十明。

  【十如】 又名十如是。見十如是條。

  【十如是】 天台宗認一切法,皆是真如實相,或名為如,或稱如是。十法界中,一、外顯的形相,名如是相;二、內具的理性,名如是性;三、所具的體質,名如是體;四、由體所生的力用,名如是力;五、所造的作業,名如是作;六、由所種的因,名如是因;七、助因生果的助緣,名如是緣;八、由緣發生的結果,名如是果;九、所招的報應,名如是報;十、以上相為本,報為末,最後的歸趣即究竟,名如是本末究竟。十法界中的每一界,情與無情,色心萬法,皆具此十如是。

  【十如來地】 即如來的十地。見十地條。

  【十方】 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

  【十方剎】 十方剎土,亦即十方國土的意思。

  【十方淨土】 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都有諸佛淨土,故雲十方淨土。

  【十方業普現色身】 隨著十方眾生的意業而普遍示現其身,如觀世音菩薩是。

  【十界】 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前六是六凡,後四是四聖。

  【十界一念】 十界具於一念,一念又起十界,如此十界一念,一念十界,圓融而無礙,是融通念佛的意思。

  【十界互具】 十界互具十界而成百界的意思。

  【十界權實】 十法界中有權有實,佛界是實(真實),九界是權(方便)。

  【十界唯心】 謂十法界都是吾人一心造出來的。見下圖:

十界唯心

菩薩

緣覺

聲聞

修羅

畜生

餓鬼

地獄

  【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由佛界一直到地獄界的十種境界,都是吾人一心造出來的,所以其體性平等沒有差別。觀察這種平等的道理,叫做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十度】 與十波羅蜜同。

  【十度三行】 十度中的每一度各具有三種行法,布施度的三行是財施、法施、無畏施;持戒度的三行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忍辱度的三行是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精進度的三行是披甲精進、攝善精進、利樂精進;禅定度的三行是安住靜慮、引發靜慮、辨事靜慮;般若度的三行是生空無分別慧、法空無分別慧、俱空無分別慧;方便度的三行是進趣果向方便、巧會有為方便、不捨不受方便;願度的三行是求菩提願、利樂他願、外化願;力度的三行是思擇力、修習力、變化力;智度的三行是無相智、受用法樂智、成熟有情智。

  【十因】 隨說因、觀待因、牽引因、生起因、攝受困、引發因、定異因、同事因、相違因、不相違因。

  【十因十果】 十種的業因和十種的果報,即一、淫習因,有鐵床銅柱八熱地獄的果報;二、貪習因,有寒冰地獄的果報;三、慢習因,有血河毒海灌吞的果報;四、嗔習因,有宮割斬斫等果報;五、詐習因,有杻械鞭杖等的果報;六、诳習因,有騰擲飛墜漂淪等的果報;七、冤習因,有投擲擊射等的果報;八、見習因,有勘問權詐拷訊推鞫等的果報;九、枉習因,有拘押按捺迫蹙其體與瀝灑其血等的果報;十、訟習因,有業鏡之火珠披露其宿業以對驗的果報。

  【十善】 十種的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不嗔、不癡。

  【十善巧】 緣覺乘行人所觀察的十種項目,即蘊善巧(五蘊)、處善巧(十二處)、界善巧(十八界)、緣起善巧(十二因緣)、處非處善巧、根善巧、世善巧、谛善巧、乘善巧、有為無為善巧。

  【十善戒】 守持十善業道的戒法。十善見十善條。

  【十善菩薩】 指圓教十信位的菩薩。仁王經說:‘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苦海輪。’

  【十善業道】 十種良善的行為是通向善處的道路。

  【十善十惡】 十善與十惡。十善見十善條。十惡見十惡條。

  【十無二】 諸佛具有十種決定無二的自在法,即一、一切諸佛悉能善說授記之言說,決定無二;二、一切諸佛悉能隨順眾生之心念,使其意滿,決定無二;三、一切諸佛悉能知三世一切諸佛,與其所化一切眾生之體性本等,決定無二;四、一切諸佛悉能知世法及諸佛之法性無差別,決定無二;五、一切諸佛悉能知三世諸佛所有之善根同一善根,決定無二;六、一切諸佛悉能觀覺一切諸法,演說其義,決定無二;七、一切諸佛悉能具足去來今諸佛之慧,決定無二;八、一切諸佛悉能知三世一切之剎那,決定無二;九、一切諸佛悉能知三世一切之佛剎入於一佛剎之中,決定無二;十、一切諸佛悉能知三世一切佛之語,即一佛之語,決定無二。

  【十無礙】 用周無礙、相遍無礙、寂用無礙、依起無礙、真應無礙、分圓無礙、因果無礙、依正無礙、潛入無礙、圓通無礙。

  【十無盡戒】 即梵網經所說的十重禁戒。見十重戒條。

  【十無盡藏】 十種含藏無盡法海之法,即行藏、戒藏、慚藏、愧藏、聞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辨藏。

  【十支論】 以瑜伽論為本的十種支論,即百法論、五蘊論、顯揚論、攝大乘論、雜集論、辨中邊論、二十唯識論、三十唯識論、大莊嚴論、分別瑜伽論。

  【十法行】 十種行持經典的方法,即書寫、供養、施他、谛聽、披讀、受持、開演、諷誦、思惟、修習。

  【十法界】 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前六是六凡,後四是四聖。

  【十重戒】 又名十波羅夷,即梵網經中所說的十無盡藏戒,因此種戒的戒相雖只有十種,但是已經包含了法界一切之戒,故名無盡藏戒。又因別於四十八之輕戒,故稱為重,誰要是犯了,即得波羅夷罪。十重戒是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酤酒戒、說四眾過戒、自贊毀他戒、悭惜加毀戒、嗔心不受悔戒、謗三寶戒。

  【十重障】 別教的菩薩在十地時所漸漸斷除的十種重障,即異生性障、邪行障、闇鈍障、微細煩惱現行障、於下乘般涅槃障、粗相現行障、細相現行障、無相中作加行障、利他中不欲行障、於諸法中未得自在障。

  【十重無明】 菩薩十地中,每一地皆有其無明,故十地有十重無明。

  【十習因】 召感十果的十因。見十因十果條。

  【十普門】 慈悲普、弘誓普、修行普、斷惑普、入法門普、神通普、方便普、說法普、供養諸佛普、成就眾生普。

  【十玄門】 又名十玄緣起,華嚴宗所立,系示四種法界中,事事無礙法界之相,能通此義,則可入於華嚴大經之玄海,故名玄門。又此十玄妙法,互為緣而起他,故曰緣起。即:同時具足相應門、廣狹自在無礙門、一多相容不同門、諸法相即自在門、隱密顯了俱成門、微細相容安立門、因陀羅網法界門、托事顯法生解門、十世隔法異成門、主伴圓明具德門。

  【十住心】 是密宗的教相判釋。一、異生羝羊心,異生,謂凡夫,凡夫不辨善惡,但念淫食,如彼羝羊,此即三惡趣的修因。二、愚童持齋心,即由外因緣發起善心,或行世善,或持五戒,此即人間之果報。三、嬰童無畏心,即求生天上,離惡趣苦,或修十善,此是大乘的住心。(以上三心,為世間住心,在佛法五乘中,屬人天乘。)四、唯蘊無我心,即已空人我,唯存五蘊,此是聲聞乘的住心。五、拔業因種心,即觀十二因緣,拔惑業因緣之種,出於三界,此是緣覺乘的住心。(以上二心,均屬小乘教。)六、他緣大乘心,即起度他之無緣大悲,此是法相宗的住心。七、覺心不生心,即起八不之正觀,無知心性本來清淨,不生不滅,此是三論宗的住心。(以上二心,均屬三乘教。)八、一道無為心,一道即一乘法,生佛不二,境智圓融,無相無為,一道清淨,此是天台宗的住心。九、極無自性心,緣起無自性,無自性之極致,則事事無礙,此是華嚴宗的住心。(以上二心,均屬一乘教。)十、秘密莊嚴心,秘密莊嚴即曼荼羅,此是真言宗的住心,是為金剛乘教。

  【十齋日】 十個行持八齋戒的好日子,即每月之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據地藏經說,以上十日是諸罪結集定其輕重的日子,若人能於此十齋日對著佛菩薩的聖像讀誦地藏經一遍,則東西南北百由旬內,無諸災難。

  【十勝行】 即菩薩於十地時所修的十波羅蜜。見十波羅蜜條。

  【十煩惱】 又名十惑,即貪、嗔、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十乘觀】 乘是車乘,行者修佛道,如駕大白牛車,直達涅槃寶所,故名為乘。此十乘,雖標為十,只有一法,即觀不思議境,其余皆是資助作觀之法,合之為十種,故稱十乘。第一觀名觀不思議境,即以能觀之智,觀自心中,微細的妄念,此妄念即一切法的起源,故是心亦是法,是法亦是心,要把它觀成即空即假即中的不思議境,若是上根人,即能悟入涅槃妙心,直達寶所。第二觀名發真正菩提心,指中根人,修第一觀未得真證時,則發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的真正菩提心,助成觀法。第三觀名善巧安心,此言於第二觀,尚不得真證時,更修止觀,以方便善巧,安住於一心也。第四觀名破法遍,此言於第三觀,尚不得真證時,要以一心三觀的智慧,遍破三惑的情勢,然後乃能得證。第五觀名識塞通,此言於第四觀,尚未入法性時,能了別煩惱、生死、六蔽等為塞,菩提、涅槃、六度等為通,而離塞從通也。第六觀名道品調適,此言於第五觀尚未達真性時,可知道之法門,必與我不相應。如是則當一一調試三十七科道品,采擇適於吾機者,修之以入道,中根人,至此第六觀,必發真證。第七觀名對治助開,此言最下根人,若對於第六觀觀行尚未通達,則必有迷事的粗惑為障,如是則當修五停心或六度等行,以對治事惑,助開正道理觀也。第八觀名知位次,謂於修行乃至證果的位次,如實了知。第九觀名能安忍,謂至此障轉慧開,神智爽利,於內外障礙,皆能安忍不動了。第十觀名離法愛,謂至此內外障惑,悉皆斷除,惟有法愛存在,若斷法愛,即發現真正中道。

  【十念】 1.念十聲的南無阿彌陀佛。2.念十口氣的南無阿彌陀佛。

  【十念處】 菩薩所時常觀念的十種境界,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境界念處、阿蘭若念處、都邑念處、名聞利養念處、如來學問念處、斷諸煩惱念處。

  【十念往生】 觀無量壽經中所說的下品下生者的往生法,就是造諸惡業的凡夫,在臨命終時,若遇到善緣的相助,急念十聲的阿彌陀佛,就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十波羅夷】 十重禁戒。見十重戒條。

  【十波羅密】 施波羅密、戒波羅密、忍波羅密、精進波羅密、禅波羅密、般若波羅密、方便波羅密、願波羅密,力波羅密、智波羅密。此十波羅密是唯識論所立,稱為十勝行,即菩薩在十地時所修行的道法。

  【十波羅密菩薩】 檀波羅密等十位菩薩。

  【十金剛心】 十種像金剛寶石一樣晶瑩銳利的心,即覺了法性、化度眾生、莊嚴世界、善根回向、奉事大師、實證諸法、廣行忍辱、長時修行、自行滿足、令他願滿。

  【十金剛心向果】 十種回向的法門。梵網經心地品說:‘十金剛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回向心,四達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無相心,九慧心,十不壞心。諸佛當知,從是十金剛心,入堅聖忍中。’

  【十大弟子】 釋迦佛的十位大弟子,即捨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阿難陀多聞第一、優波離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葉頭陀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迦旃延論議第一、羅侯羅密行第一。

  【十遍處定】 與十一切處同。

  【十甘露王】 阿彌陀佛的別名。

  【十不二門】 色心不二門、內外不二門、修證不二門、因果不二門、染淨不二門、依正不二門、自他不二門、三業不二門、權實不二門、受潤不二門。

  【十不善業】 十種不良善的行為。見十惡條。

  【十發趣心】 即十住法門。梵網經心地品說:‘十發趣心向果,一捨心,二戒心,三忍心,四進心,五定心,六慧心,七願心,八護心,九喜心,十頂心。諸佛當知,從是十發趣入堅法忍中。’

  【十種不淨】 愚癡有十種的不淨,即身不淨、口不淨、意不淨、行不淨、住不淨、坐不淨、臥不淨、自行不淨、化他不淨、所期不淨。

  【十種方便】 布施方便、持戒方便、忍辱方便、精進方便、禅定方便、智慧方便、大慈方便、大悲方便、覺悟方便、轉不退法錀方便。

  【十種自在】 一、壽命自在。菩薩成就法身慧命,已無生死壽夭之數,雖經歷萬劫而不增長,即短促的剎那亦不減退,但為渡眾生,隨機示現長短壽命之相,其心無所掛礙。二、心自在。菩薩了達諸法空性,不受任何的掛礙,故能智慧方便,入無量三昧,游戲神通,超然獨立。三、財自在。菩薩能以無量福德莊嚴無量佛土,亦以無量珍寶物資布施眾生,更作無畏與法樂布施,救護與滿足一切眾生之所欲樂。四、業自在。菩薩梵行已立,所作皆辦,我生已盡,不受後有,再不受業的拘束。五、生自在。菩薩住於無生法忍中,但為饒益眾生,所以隨類受生,藉以度脫無量眾生,但卻能去住無礙,生死無染。六、願自在。菩薩能隨願樂成,無有障礙,在各種剎土中,皆能修成無上正等正覺。七、解自在。菩薩能了達諸法,破一切所執,故能勝解成就,且能示現種種色身,為諸眾生演說無量妙法。八、如意自在。菩薩法力無邊,神通廣大,為度諸眾生,能於各種世界中,示現變化,隨意自如。九、智自在。菩薩悲智俱足,能於十方世界,演說圓音利樂一切眾生。十、法自在,菩薩辯才無礙,為度眾生樂說諸法,於諸法中,圓融通達。

  【十種行願】 普賢菩薩的十大願。

  【十種依果】 菩薩遵循著菩薩乘去修行,所獲得的功德有十種,叫做十種依果,即菩提心依果(究竟不忘失大乘)、善知識依果(隨順和合)、善根依果(長養諸善根)、諸波羅密依果(究竟修行)、一切法依果(永出生死)、諸願依果(長養菩提)、諸行依果(廣為修習)、菩薩依果(得一生補處)、供養佛依果(信心不壞)、一切如來依果(離正教轉倒)。

  【十種智力】 十智與十力。見十智與十力條。

  【十種智明】 1.指華嚴經十明品所說的十種智明,即善知他心智明、無礙天眼智明、深入過去際無礙宿命智明、深入未來際劫智明、無礙清淨天耳智明、安住無畏神力智明、分別一切言音智明、出生無量阿僧祇色身莊嚴智明、一切諸法真實智明、一切諸法滅定智明。2.指華嚴經離世間品所說的十種智明,即知一切境界業報智明、知一切境界寂妙滅智明、知一切所緣唯一相智明、能以妙音普聞十方智明、普壞染著心智明、能以方便受生智明、捨離想受境界智明、知一法無相無性智明、知眾生緣起本無有生智明、以無著心濟渡眾生智明。

  【十種眾生】 十法界的眾生。

  【十種觀法】 天台宗所說的十乘觀法。

  【十種供養】 華、香、璎珞、抹香、塗香、燒香、繪幢幡、衣服、妓樂、合掌。

  【十種方便戒】 又名三世無障礙戒,即密教所說的方便戒,亦即大乘的十善戒。

  【十種方便學處】 即十種方便戒。

  【十種有依行輪】 有依行是有可以依憑的行業的意思,輪是摧破的意思,合起來說,就是眾生可以依憑這十種的行業去修習菩提,最終能夠摧破一切的煩惱惑業。即具足淨信,具足慚愧,安住律儀,安住慈心,安住悲心,安住喜心,安住捨心,具正皈依,具足精進,常住寂靜。

  【十根本煩惱】 與十使同。

  【十萬億佛土】 指極樂世界。阿彌陀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十蓮華藏世界】 無盡的蓮華藏世界。十就是表示滿數和無盡的意思。

  【十一位】 十地加等覺,叫做十一位。

  【十一法】 比丘所應成就的十一種法,即戒、定、慧、解脫、解脫見慧、根寂、知足、修法、知方使、分別義、不著利。

  【十一果】 比丘若以慈心修一切布施,則能獲得十一有的果報。

  【十一想】 謂比丘應以十一想來思念如來,即戒意清淨、威儀具足、諸根不錯、信意不亂、常有勇健意、苦樂不以為意、意不忘失、止觀現在前、三昧意無休息、智慧意無量、觀佛無厭息。

  【十一切處】 又名十遍處,即觀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等十法,使其一一周遍於一切處。

  【十一苦法】 阿練若、乞食、一處坐、一時食、正中食、不擇家食、守三衣、坐樹下、露坐閒靜處、著補衲衣、在冢間住。若有人能於十一年中學習此苦法,則此生可得阿那含果,再生可得阿羅漢果。

  【十一遍使】 即七見二疑二無明。七見是邪見、我見、常見、斷見、戒盜見、果盜見、疑見;二疑是疑事、疑理;二無明是根本無明、枝末無明。

  【十一遍行惑】 與十一遍使同。

  【十二入】 即六根與六塵。與十二處同。

  【十二支】 十二因緣。

  【十二地】 十地和等覺、妙覺。

  【十二處】 六根六塵合稱為十二處。處是出生之義,即由六根六塵出生六識。則六根、六塵、六識便合成十八果。

  【十二光佛】 阿彌陀佛的十二個光明尊號,即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焰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

  【十二因緣】 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緣起,是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十二因緣是無明(貪嗔癡等煩惱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諸業)、識(業識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兒長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觸(出胎與外境接觸)、受(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的感受)、愛(對境生愛欲)、取(追求造作)、有(成業因能招感未來果報)、生(再受未來五蘊身)、老死(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業、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復始,至於無窮。茲列表說明如下:

           ┌1  無明   (貪嗔癡等煩惱)─────(惑)
     ┌過去二因─┤
     │     └2  行    (造作諸業)───────(業)
     │     ┌3  識    (業識投胎)───────(苦)
     │     │4  名色   (但有胎形六根未具)───(苦)
     │現在五果─┤5  六入   (長成眼等六根人形)───(苦)
十二因緣 │     │6  觸    (出胎與外境接觸)────(苦)
 與  ─┤     └7  受    (與外境接觸生苦樂感受)─(苦)
三世因果 │     ┌8  愛    (對境生愛欲)──────(惑)
     │現在三因─┤9  取    (追求造作)───────(惑)
     │     └10 有    (成業因能招未來果報)──(業)
     └未來二果─┌11 生    (再受未來五蘊身)────(苦)
           └12 老死   (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苦)

  【十二緣起】 十二因緣的別名。緣起是諸法眾緣和合而生起的意思。

  【十二有支】 十二因緣的別名。有即世間所有,支即支分,謂所有生死流轉,皆不出此十二支分。

  【十二緣門】 十二因緣。

  【十二分教】 十二部經。

  【十二部經】 一切經教的內容分為十二類,叫做十二部經,也叫做十二分教。一、長行,以散文直說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類長,故稱長行。二、重頌,既宣說於前,更以偈頌結之於後,有重宣之意,故名重頌。三、孤起,不依前面長行文的意義,單獨發起的偈頌。四、因緣,述說見佛聞法,或佛說法教化的因緣。五、本事,是載佛說各弟子過去世因緣的經文。六、本生,是載佛說其自身過去世因緣的經文。七、未曾有,記佛現種種神力不思議事的經文。八、譬喻,佛說種種譬喻以令眾生容易開悟的經文。九、論議,指以法理論議問答的經文。十、無問自說,如阿彌陀經,系無人發問而佛自說的。十一、方廣,謂佛說方正廣大之真理的經文。十二、記別或授記,是記佛為菩薩或聲聞授成佛時名號的記別。此十二部中,只有長行、重頌與孤起頌是經文的格式,其余九種都是依照經文中所載之別事而立名。又小乘經中無自說、方等、授記三類,故僅有九部經。

  【十二頭陀】 十二條頭陀行者所應遵守的規則,即一、納衣,又名冀掃衣,即拾人丟棄不用的破布洗淨之後縫納為衣;二、三衣,又名但三衣,即但著僧伽梨、郁多羅和安陀會等三衣,不用其余的長衣。(以上二衣,屬於衣服。)三、乞食,又名常乞食,即自行乞食,不敢受他之請待與僧中之食;四、不作余食,即午前一度正食之後,不更作二度以上的正食,二度以上的正食叫做余食;五、一坐食,又名一食,即午前一度正食之後,不更作小食,餅果粥等叫做小食;六、一揣食,又名節量食,即受一丸之食於缽中便止,不再多接受。(以上四種屬於食事。)七、阿蘭若處,華譯遠離處,或空閉處,即住於遠離人家的空閉處;八、冢間坐,即住於墳墓之處;九、樹下坐,即住在樹下;十、露地坐,即樹下猶有庇蔭,去而住於露天之地;十一、隨坐,即有草地即住,不必樹下露地;十二、常坐不臥,即常趺坐而不橫臥。(以上五種屬於住處。)

  【十二法入】 頭陀行者的十二種行法,即住阿蘭若處、常乞食、次第乞食、受一食法、節量食、中後不飲果漿蜜糖、著冀掃衣、但三衣、冢間住、樹下止、露地坐、但坐不臥。

  【十二門禅】 四禅、四無量、四空定,合稱為十二門禅。

  【十二願王】 藥師如來有十二個大願,所以被稱為十二願王。

  【十二重城】 十二因緣的別名。五句章句經說:‘一切眾生常在長獄,有十二重城圍之,以三重棘籬籬之。’十二重城即十二因緣,三重棘籬即三界。

  【十二無為】 又名十二真如,或十二空。見十二真如條。

  【十二真如】 又名十二無為,或十二空。一、真如,即諸法的體性真實如常;二、法界,界是所依之義,即諸法所依之所;三、法性,即諸法的體性;四、不虛妄性,即毫無虛妄;五、不變異性,即沒有生滅變異;六、平等性,即沒有差別不同;七、離生性,即離生滅;八、法定,即法性常住;九、法住,即諸法住於真如的法位;十、實際,即諸法性真實到極點;十一、虛空界,喻理體周遍於法界;十二、不思議界,即理體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十二行相】 四谛各有示勸證的三行相,合成十二行相。

  【十二行法錀】 即三轉法錀。

  【十四根】 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憂喜苦樂捨等五受,男女意命等四根,合稱為十四根。

  【十六心】 與八忍八智同。

  【十六心行】 與十六行相同。

  【十六觀】 觀無量壽經所說的十六種觀想,即日想、水想、地想、樹想、八功德水想、總觀想、花座想、像想、遍觀一切色身想、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觀大勢至菩薩色身相、普觀想、雜觀想、上輩生想、中輩生想、下輩生想。

  【十六觀門】 觀無量壽經所說的十六觀,因乃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門戶,所以叫做十六觀門。見十六觀條。

  【十六行】 四谛的十六行相,簡稱十六行,又叫做十六谛觀,即苦法智忍等十六種觀法。見八忍八智條。

  【十六行相】 簡稱十六行。見十六行條。

  【十六知見】 又名十六神我,未見道的人,在五蘊法中強立主宰,妄計有我我所,而有十六種的知見,即我、眾生、壽者、命者、生者、養育、眾數、人、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見者。

  【十六神我】 見十六知見條。

  【十六特勝】 觀察四念處有十六種的特勝,即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長短、知息遍身、除諸身行、受喜、受樂、受諸心行、心作喜、心作攝、心作解脫、觀無常、觀出散、觀離欲、觀滅、觀棄捨。

  【十六羅漢】 賓度羅跋啰惰阇尊者(舊稱賓頭盧頗羅墮誓)、迦諾迦伐蹉尊者、迦諾迦跋厘惰阇尊者、蘇頻陀尊者、諾距羅尊者、跋陀羅尊者、迦理迦尊者、伐阇羅弗多羅尊者、戍博迦尊者、半托迦尊者、啰怙羅尊者(舊稱羅雲)、那伽犀那尊者、因揭陀尊者、伐那婆斯尊者、阿氏多尊者、注荼半托迦尊者。以上十六大阿羅漢,受佛敕,永住此世,以濟度眾生。

  【十六游增地獄】 八熱地獄,每一獄的四門,各有十六副地獄,此十六副地獄的痛苦,一獄比一獄加深,故名游增。罪人在八熱地獄受罪後,又要經過十六游增,次第受苦,其名為:斤斧、豺狼、劍樹、寒冰、黑沙、沸屎、鐵釘、焦渴、饑餓、銅镬、多镬、石磨、膿血、量火、灰河、鐵丸。

  【十七地】 瑜伽師地論所說的十七種法門,即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地、無尋有伺地、無尋無伺地、三摩呬多地、非呬三摩多、有心地、無心地、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有余依地、無余依地。

  【十八天】 指色界的十八層天,其中初禅天有三天,即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禅天也有三天,即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三禅天也有三天,即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四禅天共有九天,即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

  【十八變】 羅漢於入定時所現的十八種神變。

  【十八空】 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性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

  【十八界】 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之六識,名為十八界。此中因根對塵,中間發識以了別境界。如眼根為能發,眼識為所發,色塵為助發。眼根如是,余根可類推。每一根的根境識,必須同時具備,才會發生效用。其關系有如下表:

  十八界及其效用

    六根界┌眼  耳  鼻  舌  身  意
       │根  根  根  根  根  根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六塵界┌色  聲  香  味  觸  法
       │塵  塵  塵  塵  塵  塵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六識界┌眼  耳  鼻  舌  身  意
       │識  識  識  識  識  識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效用  見  聞  嗅  嘗  覺  思

  【十八物】 菩薩戒經說菩薩修頭陀行時,或是游方到很遠的地方去,應時常隨身攜帶十八種東西,即楊枝、澡豆(和水洗手之豆粉)、三衣、瓶(淨水瓶)、缽、坐具(尼師壇)、錫杖、香爐、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律(即梵網經)、佛像、菩薩(即文殊彌勒,是為梵網三尊)。

  【十八生處】 色界的十八天處。

  【十八應真】 十八羅漢。應真即羅漢的別名。

  【十八羅漢】 1.於十六羅漢加慶友尊者和賓頭盧尊者而成十八羅漢。2.於十六羅漢之前加迦葉尊者和軍徒缽歎尊者而成十八羅漢。

  【十八不共法】 佛的十八種功德法,惟佛獨有,不與三乘共有,故雲不共,即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無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己捨、欲無減、精進無減、念無減、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一切意業隨智慧行、智慧知過去世無礙、智慧知未來世無礙、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十八層地獄】 在十八泥犁經中,列有十八層地獄,即光就居、居虛倅略、桑居都、樓、房卒、草烏卑次、都盧難旦、不盧半呼、烏竟都、泥盧都、烏略、烏滿、烏藉、烏呼、須健居、末都干直呼、區通途、陳莫。這些都是梵音,都是一些刀兵殺傷,大火大熱,大寒大凍,大坑火谷等的種種罪刑。十八地獄是以受罪時間的長短,與罪刑等級輕重而排列,若墮最短時間的第一光就居地獄的壽命,以人間三千七百五十歲為一日,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經一萬歲,也就是人間一百三十五億年,才命終出獄。逐次向後,每一地獄各各比前一地獄,增苦二十倍,增壽一倍。到了第十八地獄時,簡直苦得無法形容,並也無法計算出獄的日期了。

  【人】 欲界中的有情,為六道眾生之一,思慮最多,因過去世中曾修中品善之因,故今世召感人道之果。

  【人身】 人的身體。人的身體是由色(物質)受想行識(精神)五蘊組合而成的。

  【人天】 人趣與天趣。

  【人道】 六道之一,即人的道途,也就是人間的意思。

  【人見】 又名我見,或人我見,即固執人有一個實在我體的邪見。

  【人執】 又名我執,或人我執,即固執身體中有一個我的邪見。

  【人空】 又名生空,或我空,即觀人身是五蘊假合而有,其性本空,亦即悟五蘊無我的真理。

  【人空觀】 觀察人空道理的行法。

  【人師子】 佛的稱號,因佛是九法界之王,猶如獅子是百獸之王一樣。

  【人我執】 二執之一,即執著人體中有一個我的見解。

  【人我見】 二我見之一、如計有我、人、眾生、壽者等,都稱為人我見。

  【人非人】 1.緊那羅的別名,因緊那羅似人而非人。2.天龍八部眾的總稱。

  【人無我】 又名眾生無我、生空、人空、我空等,人體為五蘊假和合,其中無真實的我體,故雲人無我。二無我之一。

  【人無我智】 二無我智之一。

  【入】 悟了真理的意思。

  【入心】 在三乘行位的十地中,每一地都分為入、住、出的三位,初入其地,叫做入心。

  【入定】 入於禅定之中。

  【入空】 悟入諸法性空的道理。

  【入信】 由信入道的意思。

  【入聖】 進入聖人的地位。

  【入滅】 證入涅槃,又名圓寂,也作為聖者謝世的代名詞。

  【入觀】 入於觀照之中。

  【入世】 入於世間以普度眾生。

  【入世法】 入於世間以解除眾生痛苦的方法。入世法講求去三毒,持五戒,弘十善,行六度,這也是出世法的基礎。

  【入法界】 法界是諸法的理體,而諸佛所證的境界,正是這種諸法的理體,叫做入法界。

  【入我我入】 如來的三密入於我,我的三業入於如來,亦即如來的三密與眾生的三業,彼此相應互入,因而具足一切諸佛的功德於吾身,這種情形叫做三平等,也叫做三平等觀。

  【入住出三心】 在菩薩階位的十地中,每一地都分為三位,就是入其地位,居其地位,和出其地位,當出其地位之後,又再進入於後一地之中。

  【了因】 二因之一,即以智慧去透視事物的原理,如燈照物,了了可見。

  【了悟】 已經醒悟。

  【了生】 了脫生死。

  【了義】 說理非常透徹究竟的意思。

  【了義經】 說理非常透徹和究竟的經典。

  【刀途】 三途之一,即畜生道的別名,因畜生常被殺而死。

  【力忍】 一個人在受辱的時候,縱然已起嗔心,但如能即時覺悟嗔火之害,以功力克制,竭力忍耐,使不發作此種功夫稍有勉強,故名力忍。

  【力波羅密】 十波羅密之一。

  三畫

  【三力】 1.一、我功德力,即自身的修行;二、如來加持力,即如來的加持;三、法界力,即自心所具的佛性。2.慧眼力、法眼力、化導力。3.佛威力、三昧力、行者本願功德力。

  【三大】 體大、相大、用大。體大是一切眾生心的體性,真如平等,無生無滅,不增不減,畢竟常在;相大是一切眾生心的自性,具足大智大悲常樂我淨等一切功德;用大是一切眾生心的體性,具足一切的功德,內可自我觀照,薰陶妄心,外可顯現報化二身,教化眾生。此三大中之體大是真如的體性,相大是真如的德相,用大是真如的作用,大是周遍於一切法界的意思。

  【三土】 三佛土。

  【三五】 三性與五法,是唯識的法相。

  【三心】 1.觀無量壽經說:‘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2.一、淳心,即信心深厚;二、一心,即信心純一;三、相續心,即信心相續不雜余念。3.由歡喜地至法雲地之十地中,每一地都分為入住出三位,叫做三心,入心是初入其地的時分,住心是住於其地的時分,出心是將出其地以便進入於後一地的時分。

  【三火】 三毒之火,即貪嗔癡。

  【三光】 1.色界的第二禅天,有少光天、無量光天與光音天等三天,叫做三光。2.指星星月亮太陽。

  【三衣】 安陀會、郁多羅僧、僧伽黎。安陀會華譯為中著衣,五條制成;是平常起臥時著的;郁多羅僧華譯為上衣,七條制成,是作法事入眾時所披的;僧伽黎華譯為眾聚時衣,又稱為大衣,由九條至二十五條制成,是做大法會,或是見國家元首重臣時所穿的。

  【三印】 三法印。見三法印條。

  【三行】 福行、罪行、不動行。福行是修行十善等之福業;罪行又名非福行,就是造作十惡等之惡業;不動行是四禅、四空處的禅行,也可以說是無漏解脫三昧的出世間行。

  【三多】 1.多近善友、多聞法音、多修不淨觀。2.多供養佛、多事善友、多問法要。

  【三戒】 在家戒、出家戒、道俗共戒。在家戒即八戒;出家戒即十戒與具足戒;道俗共戒即五戒。

  【三苦】 苦苦、壞苦、行苦。苦苦是心身受苦時所生的苦;壞苦是偶現之樂境失去時所感受的苦;行苦是諸行無常遷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有壞行二苦,無色界則只有行苦。

  【三有】 1.三界的生死有因有果,所以叫做三有。一、欲有,即欲界的生死;二、色有,即色界的生死;三、無色有,即無色界的生死。2.本有、當有、中有。本有指現生的身心;當有指未來的身心;中有指本有與當有之間所受的身心。

  【三劫】 1.三大阿僧祇劫的簡稱,又名三無數劫,即菩薩修行成佛所須經過的年數。2.指過去現在未來三劫,過去劫名莊嚴劫,現在劫名賢劫,未來劫名星宿劫。

  【三災】 劫末所起的三種災害,有大小的分別,大三災是世界將毀壞時所起的水火風三災,小三災是指在住中劫時,每一小劫中的饑馑、疾疫、刀兵三災。

  【三性】 1.唯識宗把宇宙萬法分為三種性質,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普遍計度一切法,然後顛倒迷執,認為或有或無者,名遍計所執性;萬法皆無自性,不能單獨生起,須靠眾緣俱備,然後乃生,名依他起性;諸法的本體,名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滿十方,具有圓滿成就真實之性,名圓成實性。此中遍計為妄有,依他為假有,圓成為實有。2.善性、惡性、無記性。善性是現世及來世對自他都有益處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惡性是於現世及來世對自他都有害處者,如貪等惡心及惡心所起一切的惡業是;無記性是非善非惡,不可記別之法。

  【三受】 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苦受是環境不如意時心中所生起的苦惱感受;樂受是環境順意時心中所生起的快樂感受;不苦不樂受又名捨受,即處於不順不逆的環境時心中所生起的不苦不樂感受。

  【三明】 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宿命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天眼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未來世的事;漏盡明是以聖智斷盡一切的煩惱。以上三者,在阿羅漢叫做三明,在佛卻叫做三達。

  【三治】 三三昧的別名。見三三昧條。

  【三味】 出家味、讀誦味、坐禅味。

  【三毒】 貪、嗔、癡。貪是貪愛五欲,嗔是嗔恚無忍,癡是愚癡無明,因貪嗔癡能毒害人們的身命與慧命,故名三毒。

  【三果】 聲聞乘的果位名,梵語叫做阿那含,華譯為不還,意即修到了此果位的人,便不再來人間受生死了。

  【三和】 指根、境、識三事和合,唯識論說:‘根境識互相隨順,故名三和,觸依彼生。’

  【三武】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他們都很仇視佛教,破壞佛教,世稱三武之難。

  【三使】 又名三天使,即生、病、死。

  【三垢】 三毒的別名,即貪、嗔、癡。

  【三衍】 三乘。衍是梵語衍那的簡稱,華譯就是乘。三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

  【三施】 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是以財物去救濟貧苦的人;法施是以自己所聞悉的佛法去向人演說;無畏施是不顧慮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別人的怖畏和痛苦。

  【三根】 1.指貪嗔癡,因它們能夠生長眾生的惡業。2.眾生善根的強弱有三種,即上根、中根、下根。3.三無漏根的簡稱。

  【三病】 1.貪病、嗔病、癡病。貪病是貪心的毛病,修不淨觀可冶;嗔病是嗔恚的毛病,修慈悲觀可治;癡病是愚癡的毛病,修因緣觀可治。2.謗大乘、五逆罪、一闡提。這是屬於難治的三病。

  【三修】 1.無常修、非樂修、無我修。無常修是聲聞乘行人因不知法身常住的德性,所以只是觀察一切有為法的無常;非樂修是聲聞乘行人因不知諸法中自有涅槃寂滅的快樂,所以只是觀察諸法的苦而已;無我修也是聲聞乘行人因不知有自在無礙的真我,所以只是觀察五蘊之空而已。以上三修都是聲聞乘行人的劣三修。2.常修、樂修、我修。常修是菩薩知法身的理體乃常住不滅,所以破除聲聞乘行人對於無常的執著;樂修是菩薩知諸法中自有涅槃之樂,所以破除聲聞乘行人對於苦的執著;我修是菩薩知無我法中自有真我的存在,所以破除聲聞乘行人對於無我的執著。以上三修是菩薩乘行人的勝三修。

  【三尊】 1.指佛法僧三寶。2.西方三尊是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藥師三尊是藥師佛、日光、月光;釋迦三尊是釋迦佛、文殊、普賢。

  【三祇】 三大阿僧祇劫的簡稱,是菩薩修行成佛的年數,阿僧祇是極大的數目字,所以又譯為無央數。

  【三惑】 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見思惑是凡夫的惑,見思惑中的見惑是知見上的迷惑錯誤,如身見邊見等五不正見是,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錯誤,如貪嗔癡慢疑等五煩惱是,聲聞緣覺行人若斷了此二惑,即能證得阿羅漢果,出離三界;塵沙惑是菩薩的惑,菩薩化度眾生,如果不通達如塵如沙的無量法門,則不能完成教化眾生的事業,故名塵沙惑;無明惑系根本無明,能障蔽中道實相之理,斷盡即成佛。此三惑中,見思為粗,塵沙屬於中等,無名為細,其性質各不相同。

  【三量】 1.現量、比量、聖教量。現量是在根境相對時,用不著意識思索就能夠直覺親證到的,如眼耳鼻舌身前五識去了別色聲香味觸五塵的時候是;比量是比度而知,如遠見煙就知道彼處有火,聽到隔壁有說話的聲音,就知道裡面有人是;聖教量又名聖言量,是因為有聖人的文教才知道的意思。2.現量、比量、非量。現量和比量如前所說,非量謂心心所緣境時,判斷錯誤,如見繩以為蛇,見月明以為天亮等是。

  【三忍】 1.無量壽經說往生極樂的人,聽到七寶樹林的聲音,便得三種之忍,即一、音響忍,就樹林的聲音而悟非有而有的真理;二、柔順忍,心柔智順,對實相的道理很信順;三、無生法忍,安住於無生的法理,而不動心。2.指唯識論所說的三忍,即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三智】 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是聲聞緣覺知一切法總相的智,總相就是空相;道種智是菩薩知一切道法差別相的智;一切種智是佛通達諸法總相別相,化道斷惑的智,合一切智及道種智二者,故名一切種智。

  【三報】 現報、生報、後報。現報是現在造業現在就受報;生報是現在造業要等到來生才受報;後報是現在造業要等到二生或多生以後才受報。

  【三道】 又名輪回三道,或三輪,即煩惱道、業道、苦道。煩惱道又名惑道,即無明貪欲嗔恚等之煩惱妄惑;業道是依著煩惱而產生的種種善惡行為;苦道是因善惡行為而召感未來的生死苦果。道是能通的意思,上述三者能互相通連,由煩惱而通向於業,由業而通向於苦,再由苦而回轉到煩惱,因此叫做三道,因其輪轉去來,所以又名三輪。

  【三塗】 血塗、刀塗、火塗。血塗是畜生道,因畜生常在被殺,或互相吞食之處;刀塗是餓鬼道,因餓鬼常在饑餓,或刀劍杖逼迫之處;火塗是地獄道,因地獄常在寒冰,或猛火燒煎之處。三塗即三惡道的別名。

  【三達】 天眼、宿命、漏盡。天眼能知未來生死的因果;宿命能知過去的生死因果;漏盡是知道現在煩惱的根源而盡斷之。不但知道而且明了叫做明,不但明了而且通達叫做達,所以以上三事在羅漢只叫做三明,在佛卻叫做三達。

  【三照】 (喻)佛法好像日光,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再照平地。高山喻佛成道後,最初說華嚴經,化頓大的菩薩;幽谷喻佛在鹿苑說小乘經,化聲聞緣覺;平地喻佛最後說方等經乃至涅槃經,化一般大乘漸入的根機。

  【三福】 三種的福業,即世福、戒福、行福。世福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戒福是受持三皈五戒乃至具足戒;行福是發菩提心,修行佛道。

  【三際】 1.指過去、現在、未來三時。2.指內、外、中間三處。

  【三疑】 疑自、疑師、疑法。

  【三漏】 漏是煩惱的別名。歸納三界一切之煩惱有三種,即一、欲漏,指欲界之一切煩惱;二、有漏,有是苦果的別名,指色界之一切煩惱;三、無明漏,指三界中之一切無明煩惱。

  【三障】 煩惱障、業障、報障。煩惱障,如貪欲嗔恚愚癡等之惑是;業障,如五逆十惡等之業是;報障,如地獄餓鬼畜生等之苦報是。眾生因有此三障,所以不能開悟佛道。

  【三語】 如來所說的三種語,即隨自意語、隨他意語、隨自他意語。隨自意語就是佛隨自己的意思而說自己親證的實相法;隨他意語是佛隨順眾生的根機而說種種的方便法;隨自他意語是佛在為眾生說法時,一方面隨著自己的意思,一方面又順著眾生的根機。

  【三緣】 淨土宗說念佛能產生三種的緣,即親緣、近緣、增上緣。親緣是眾生的口常念佛名,佛立刻聽到,身常禮敬佛,佛立刻看到,心常念佛,佛立刻知道,此情形顯示念佛人的三業已經跟佛的三業相應不離了;近緣是眾生如想見佛,佛立刻應念而出現在他的面前;增上緣是眾生稱念佛,念念都能夠消除無量劫以來的罪業,當命終的時候,佛就來迎接他往生西方。

  【三慧】 聞慧、思慧、修慧。聞慧是聽聞佛法能生智慧;思慧是思惟佛理能生智慧;修慧是勤修禅定能生智慧。

  【三德】 1.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是佛常住不滅的法性身無不周遍;般若德是佛的智慧無量無邊;解脫德是佛所證得的最勝妙法,能夠化度一切眾生而自在無礙。2.智德、恩德、斷德。智德是佛的智慧深廣,無所不知,無所不見,號稱一切智人;恩德是佛的慈悲廣大,誓度一切眾生,無黨無偏,三界六道眾生,有緣莫不蒙度;斷德是佛將一切的煩惱斷除,清淨無為,解脫自在。

  【三學】 戒學、定學、慧學。戒即禁戒,律藏之所诠,能防止人們造作一切身口意的惡業;定即禅定,經藏之所诠,能使人們靜慮澄心;慧即智慧,論藏之所诠,能使人們發現真理而斷愚癡。修此三學,可以由戒得定,由定發慧,最終獲得無漏道果,所以三學又名為三無漏學。

  【三教】 1.佛教、道教、儒教。2.指南山三教,即性空教、相空教、唯識圓教。說諸法性空無我的道理的,名性空教,此攝一切小乘教;說諸法本相是空,惟眾生妄見為有的,名相空教,此攝一切大乘淺教;說諸法外塵本無,實際上唯有識的,名唯識圓教,此攝一切大乘深教。以上三教,是律宗所判的教相。3.指天台三教,即頓教、漸教、不定教。見天台三教條。4.三時教的簡稱。見三時教條。

  【三余】 聲聞緣覺行人雖然已經證入無余涅槃的境界,但是因為還有三事的殘余,所以不是真正的無余,三余者,煩惱余、業余、果余。煩惱余謂雖已斷盡了三界內的見思惑,但是還余著界外的無明惑未斷;業余謂雖已斷盡了三界內的有漏業,但是還余著界外的無漏業未盡;果余謂雖已脫離了三界內分段生死的苦果,但是還余著界外變易生死的苦果未離。

  【三縛】 三種的纏縛,即貪嗔癡的煩惱。

  【三境】 又名三類境,即性境、獨影境、帶質境。性境就是一切實境,各有其性質,如石之堅,水之濕,不可能加以改變者;獨影境如第六識想龜毛兔角,其相虛妄,既無能生的種子,亦無所托的本質,惟獨起影像;帶質境者,謂以心緣心,即以見分緣見分兩頭帶出有質的相分境,名真帶質,若以心緣色,帶彼外塵本質,擬議其長短方圓,名似帶質。

  【三禅】 色界的第三禅天,因此天的天人禅定深妙,人人身心快樂,又因此天的快樂乃是三界九地中所最凸出者,故此天又名為定生喜樂地。悲華經說:‘身心快樂,無有疲極,譬如比丘入第三禅。’

  【三想】 欲想、嗔想、害想。欲想是生起貪欲的思想;嗔想是生起嗔恚的思想;害想是生起害人的思想。

  【三檀】 檀是梵語檀那的簡稱,華話為布施,三檀即是財施、法施、無畏施。

  【三皈】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見三歸條。

  【三舉】 戒律中的罪名,凡是遇到犯罪經他人忠告而不肯認罪的人,或是不肯忏悔的人,或是說淫欲不障礙修道的人,對此三種人,應行白四羯磨之法,以舉其罪而將之擯棄於眾僧之外,謂之三舉。

  【三斷】 見所斷、修所斷、非所斷。見所斷是初果羅漢斷八十八使見惑;修所斷是二果三果羅漢修斷三界十隨眠惑,名修道所斷之惑;非所斷是四果羅漢三界見思斷盡,乃無漏果,更無不斷之惑,名非所斷。

  【三識】 1.真識、現識、分別事識。真識就是我們的自性清淨心,也就是離生滅相的真心;現識就是能變現的識,也就是阿賴耶識,因它含藏一切的善惡種子,能變現根身世界;分別事識就是依阿賴耶識而生的眼耳等六識,在六塵境界中起種種的分別。2.指末那識、阿賴耶識、奄摩羅識。

  【三覺】 1.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是使自己覺悟,但要斷盡三界內的見思惑和三界外的塵沙無明惑,才能算是達到自覺的地位;覺他是將自己所覺悟的真理傳播給別人,使他人也覺悟;覺行圓滿謂所覺悟的程度,已經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2.本覺、始覺、究竟覺。本覺是一切眾生本來就有的自性清淨心;始覺是本覺被無明蒙蔽之後,又開始漸除無明,漸息妄心,恢復其固有的本覺;究竟覺是終極徹底的覺悟,也就是佛的覺悟。

  【三難】 三惡道的苦難。

  【三觀】 1.指天台宗三觀,即空觀、假觀、中觀。空觀是觀諸法緣生無性,當體即空;假觀是觀諸法雖同幻化,但有假相和作用;中觀是觀諸法非空亦非假,亦空亦假之中道實理。修此三觀,能破三惑,證三智,成三德。茲列下表說明。2.指華嚴宗三觀,即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真空觀是觀一切法界的事相,皆以空為性,惟此空不是無的空,乃是真如的理性,超然而離諸相;理事無礙觀是觀真如的理性能生萬法,故萬法也就是真如,猶如水即是波,波也就是水一樣;周遍含容觀是觀諸法互相含攝,重重無盡,不相妨礙,一可攝多,多亦含一,大小互容,舉一全收,具足而相應。3.指南山三觀,即性空觀、相空觀、唯識觀。性空觀是觀諸法緣生性空;相空觀是觀諸法的相皆空無虛妄;唯識觀是觀諸法唯識所現。4.指慈恩三觀,即有觀、空觀、中觀。有觀是觀依他圓成之二性為有;空觀是觀遍計之一性為空;中觀是觀諸法以遍記性之故,非有,以依他圓成之故,非空,即是非有非空之中道。

  (修三觀) (破三惑)  (證三智)  (成三德)
生 ┌修空觀───破見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 菩
死─┤修假觀───破塵沙惑───證道種智───成解脫德├─提
煩 └修中觀───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成法身德┘ 涅
惱                            槃

  【三賢】 1.十住十行十回向諸位菩薩,但斷見思惑,尚有塵沙無明惑在,未入十地聖位,所以只稱為三賢,或地前菩薩。2.合小乘之五停心觀、別相念處、總相念處三者,名為三賢。

  【三賢四善根】 又名七方便。見七方便條。

  【三世】 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凡已生已滅之法叫做過去世,已生未滅之法叫做現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來世。

  【三世間】 眾生世間、國土世間、五陰世間。眾生世間又名假名世間,即假五陰和合之名而有的眾生,亦即眾生的正報;國土世間又名器世間,即一切眾生依之而住的山河大地,亦即眾生的依報;五陰世間又名五眾世間,即色法的色,和心法的受想行識,亦即構成依正二報的要素。

  【三世諸佛】 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稱為三世,在佛教成立的當時,釋迦牟尼佛稱為現在佛,在釋迦牟尼佛以前的一切佛稱為過去佛,在釋迦牟尼佛以後成佛的稱為未來佛。三世諸佛,統指出現於三世的一切佛。

  【三世覺母】 文殊菩薩的別名,因文殊菩薩司毗盧捨那的大智,為三世諸佛成道之母,故名。

  【三世佛母】 出生三世諸佛之母,即般若波羅密多,因諸佛若不修行般若波羅密多,就不能成就佛道,所以說般若波羅密多是出生三世諸佛之母。

  【三世不可得】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一切法皆不可得一實在的體質的意思。維摩經說:‘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又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三世無障礙智戒】 又名三昧耶戒、自性本源戒、三平等戒、菩提心戒、無為戒、真法戒等,名目雖多,但就是十善戒,因十善戒是能生三世無障礙智的戒律,故名三世無障礙智戒。

  【三因】 正因、了因、緣因。正因是眾生本有的真性;了因是明白一切真正的道理;緣因是修種種真實的功德。

  【三因三果】 三種的業因與三種的果報,即異熟因異熟果、福因福果、智因智果。異熟因異熟果是說今世所作的善惡業因要到來世才生苦樂的果報;福因福果是說若有布施持戒忍辱等的業因,則於現在世或是未來世必得自在的果報;智因智果是說若有修習一切智慧的業因,則一定可以獲得證悟三乘或是佛果。

  【三因佛性】 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正因佛性是眾生本來就有的真性;了因佛性是明白一切真正道理的意思;緣因佛性是修種種真實的功德的意思。

  【三佛】 法佛、報佛、化佛。

  【三佛土】 法性土、受用土、變化土。法性土是佛法性身所住的國土,亦即真如的理體;受用土是佛報身所受用的國土,乃由佛的淨識所變現;變化土是佛變化身所住的國土。

  【三佛子】 一切眾生都是佛子,但凡夫只是外子,二乘是庶子,菩薩才是真子。

  【三佛身】 見三身條。

  【三佛性】 自性住佛性、引出佛性、至得果佛性。自性住佛性是一切眾生本具的佛性,因為是自性,所以常住,三惡道的眾生就只有這一種;引出佛性是眾生憑著自己修行的功夫,漸漸地把本具的佛性引導出來,這種佛性為三乘行者所具有;至得果佛性是修因滿足了,本具的佛性顯發無余,這是諸佛的佛性。

  【三佛語】 簡稱三語。見三語條。

  【三身】 法身、報身、應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滅,人人本具的真性,不過我們眾生迷而不顯,佛是覺而證得了;報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報身和他受用報身的分別,自受用報身是佛自己受用內證法樂之身,他受用報身是佛為十地菩薩說法而變現的身;應身又名應化身,或變化身,即應眾生之機緣而變現出來的佛身。

  【三身如來】 法身如來、報身如來、應身如來。諸法如如不變的真理,名法身如來;這不變的真理和行者的智慧融匯在一處,成妙功德,名報身如來;證得此真理,隨機應化,勝用無窮,名應身如來。法身如來是體,報身如來是相,應身如來是用,一而成三,三即是一。

  【三身三德】 三身是法身、報身、應身。三德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以上二者互相配對,則法身是法身之德,報身是般若之德,應身是解脫之德。

  【三身佛性】 佛性有三種,即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正因佛性是法身如來之因;了因佛性是報身如來之因;緣因佛性是應身如來之因。

  【三車】 羊車、鹿車、牛車。羊車是形容聲聞乘只能自度,不能度他,好像一輛小小的羊車不能載貨物;鹿車是形容緣覺乘能自度兼度親屬,好像一輛鹿車能載少許的貨物;牛車是形容菩薩乘不但自度且能普度眾生,好像一輛大牛車能運載許多的貨物。

  【三車家】 三乘家的別名。見四家車條。

  【三法】 教法、行法、證法。教法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十二分教;行法是依佛的教示而修行四谛十二因緣與六度等;證法是依修行的功夫而證得菩提涅槃之果。

  【三法印】 諸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涅槃寂靜印。諸行無常是說一切世間法無時不在生住異滅中,過去有的,現在起了變異,現在有的,將來終歸幻滅;諸法無我是說在一切有為無為的諸法中,無有我的實體;涅槃寂靜是說涅槃的境界,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無為安樂,故涅槃是寂靜的。凡符合此三原則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間印信,用為證明,故名法印。

  【三法錀】 又名三轉法錀,這是就如來說法的時期分出來的。一為根本法錀,指佛初成道時,對菩薩說華嚴經,屬一乘之教,為諸法根本,故稱為根本法錀。二為枝末法錀,謂眾生於一乘教,不易了解,於是佛接著說阿含、般若、方等諸經,這些經對根本來說,是屬於枝末,故稱枝末法錀。三為攝末歸本法錀,指佛說法華經,會三乘歸一佛乘,即攝枝末歸於根本,故稱攝末歸本法錀。

  【三法身】 1.鸠摩羅什所立的三法身是法化生身、五分法身、實相法身。法化生身是由法性化現的化身佛;五分法身是戒定慧等的五分功德;實相法身即空性的諸法實相。2.天台宗所立的三法身是但空法身、即假法身、即中法身。但空法身是小乘的法身;即假法身是大乘別教的法身;即中法身是大乘圓教的法身。

  【三法無差】 即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三空】 1.指空、無相、無願之三解脫,因此三者都是闡明空的道理,故名三空。見三三昧條。2.指布施時,應觀受者施者與所施物之相皆空。

  【三空門】 三解脫門的別名。

  【三空不空】 謂小乘的法門只知三解脫門的空理,而不知第一義空的道理,謂之三空不空。

  【三空觀門】 三解脫門的別名。見三三昧條。

  【三空摩地】 即三空觀門。

  【三昧】 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華譯為正定,即離諸邪亂,攝心不散的意思。

  【三昧印】 即入定印。

  【三昧佛】 華嚴經所說的十種佛之一。

  【三昧耶】 1.平等的意思。2.內德外相平等的意思。3.本誓的意思。

  【三界】 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眾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皆屬之;色界是無淫食二欲但還有色相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屬之;無色界是色相俱無但住心識於深妙禅定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屬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來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為目的。

  【三界眼】 佛的德號。因佛是三界眾生之眼,能令眾生避開生死的痛苦。

  【三界藏】 謂三界含藏一切眾生的煩惱。

  【三界尊】 佛的德號,因佛是三界中的眾生所共同尊重的聖人。

  【三界八苦】 生活在三界中的人們有八種的痛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三界九地】 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下起地獄,上至他化天,其中眾生,因有淫食二欲,故名欲界。下起初禅,上至有頂,其中眾生,雖已斷欲,尚有色身,故名色界。再上則四空天,其中眾生,並色身亦無,故名無色界。九地者:欲界匯為一地,名五趣雜居地。色界有四地,即初禅名離生喜樂地,二禅名定生喜樂地,三禅名離喜妙樂地,四禅名捨念清淨地。無色界有四地,即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合為九地。

  【三界火宅】 (喻)三界裡的惱煩憂苦非常熾盛,眾生住在裡面好像住在火宅裡一樣。

  【三界空花】 (喻)三界無實,猶如空花。

  【三界唯一心】 三界中的一切境界和事物都是由心所造的。

  【三界二十八天】 見二十八天條。

  【三相】 解脫相、離相、滅相。解脫相是無生死的相;離相是無涅槃的相;滅相是無生死涅槃的無相,連無相亦無,即是非有非無之中道妙理。

  【三相續】 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界相續。世界相續是眾生困惑不斷造業,故其依報世界亦不斷安立;眾生相續是眾生未斷生死,其五蘊不斷假合,故眾生亦不斷成立;業界相續是眾生不斷造業,故其惡業的苦報亦不斷成立。

  【三乘】 1.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聲聞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則三生,遲則六十劫間,修空法,終於聞如來聲教,悟四谛之理,斷見思惑,可證阿羅漢果;緣覺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則四生,遲則百劫間,破無明,終於悟十二因緣之理,可證辟支佛果;菩薩乘又名大乘,其行人於無數劫間,修六度行,更於百劫間,值三十二相福因,可證無上佛果。2.小乘、中乘、大乘。小乘即聲聞乘,中乘即緣覺乘,大乘即菩薩乘。

  【三乘教】 三乘的教法。

  【三密】 身密、語密、意密。就佛界言:大日如來,為遍法界之身,故法界體相,為其身密,一切聲音,為其語密,周遍之識大,為其意密。就眾生言:手結印契為身密,口誦真言為語密,心觀本尊之法相為意密。

  【三密加持】 佛的三密加持於眾生的三業的意思。吾人手結印,身眼臂足等姿勢輔之,即與羯磨曼荼羅符號相應,成如來的身密;口念真言陀羅尼,即與法曼荼羅符號相應,而成如來的口密;心觀本尊法相,即與三昧耶曼荼羅符號相應,而成如來的意密,是為三密加持。行者藉三密加持的作用,可以即身成佛。

  【三密相應】 眾生的身語意三業與如來的三密,入我我入,無二分別,叫做三密相應。

  【三密瑜伽】 瑜伽是相應的意思。眾生的三業與佛的三密,入我我入,彼此平等,叫做三密瑜伽。

  【三業】 1.身業、口業、意業。身業即身之所作,如殺生、偷盜、邪淫、酗酒等事是;口業即口之所語,如惡口、兩舌、绮語、妄語等之言語是;意業即意之所思,如貪、嗔、癡等動念是。2.善業、惡業、無記業。善業是良善的行為造作;惡業是惡劣的行為造作;無記業是非善非惡無可記別的作業。3.漏業、無漏業、非漏非無漏業。漏業是有煩惱的作業,可召感分段生死的果報,乃凡夫的作業;無漏業是無煩惱的作業,可召感方便有余土的果報,乃二乘人的作業;非漏非無漏業可召感實報土的果報,乃菩薩的作業。4.順現受業、順生受業、順後受業。順現受業是此生造業此生就受果報;順生受業是此生造業要在來生才受果報;順後受業是此生造業要到二生以後才受果報。5.罪業、福業、不動業。罪業就是罪惡之業,造了罪惡之業,將會墮落到三惡道中去受苦;福業就是福德之業,造了福德之業,將來就會招感人天的福報,享受世界上的福樂;不動業是約所修的禅定說的,如修四禅定,將來就會生到色界天去,如修四無色定,將來就會生到無色界天去,在色無色界天中,享受禅定之樂,不為外境所動,故名不動業。

  【三業供養】 身業供養、口業供養、語業供養。身業供養是身體至誠的禮敬三寶;口業供養是口至誠的贊歎如來的功德;意業供養是意至誠的想念佛的相好。

  【三業相應】 身語意很一致的意思。

  【三聚】 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正定聚是指一定可以證悟的一類眾生;邪定聚是指畢竟不能證悟的一類眾生;不定聚是指介於正邪之間,可能證悟也可能不證悟的一類眾生。三聚就是三類眾生的意思。

  【三聚圓戒】 謂在三聚淨戒中,每一戒都互具互融,就以殺生戒來說,遠離殺生的惡行,就是攝律儀,為增長慈悲心,就是攝善法,為保護眾生,就是攝眾生。

  【三聚淨戒】 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攝律儀戒是遵守佛法不作諸惡;攝善法戒是奉行一切之善;攝眾生戒是廣修一切善法以利益眾生。攝律儀戒與攝善法戒是自利,攝眾生戒是利他,合自他兩利叫做二利圓滿,為大乘學者所應共持。

  【三摩】 梵語三摩地的簡稱。

  【三摩地】 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麼地、三昧地等,華譯為定,即住心於一境而不散亂的意思。

  【三摩半那】 定的別名。

  【三摩地法】 總稱密教的行持方法,因密教是修習三密平等之三摩地。

  【三摩耶道】 總稱密教的行持方法,因密教是闡明三密平等的道法,故名三摩耶道。三摩耶就是平等的意思。

  【三摩缽底】 又作三摩缽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等,是禅定的一種。

  【三輪】 1.指佛的身口意三業,因佛的身口意三業能摧破一切眾生的惑業。2.神通輪、記心輪、教誡輪。神通輪又名神變輪,即佛以身業現出種種的神變,以引導眾生起信正教;記心輪是佛以意業去識別他人的心;教誡輪又名正教輪,即佛以口業去教誡眾生,使能依法修行,此三種是佛的身口意作用,首先以神通去化導眾生,次以記心鑒機施教,最後則教誡以使眾生起行正道。3.神足輪、說法錀、憶念輪。神足輪即神通輪;說法錀即教誡輪;憶念輪是佛使眾生憶念教法,以便去邪歸正。此三也是佛的身口意作用,為律藏所說。4.指風輪、水輪、金輪。5.指惑、業、苦。人們因惑造業,因業受苦,又因苦而起惑造業,如此像車輪旋轉一般,故謂之三輪。

  【三輪相】 以布施來說,施者受者和所施物,謂之三輪,在行施時,如果心中存有三輪相,便是有相三輪,不能算是真的布施波羅蜜行,若無此三輪相,所謂施恩不望報,那才是清淨的布施波羅蜜。

  【三輪體空】 就布施言,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謂之三輪,行施後,此三輪相,不存於心,名三輪體空。

  【三輪世界】 建立在三輪之上的世界。佛經說在我們這世界的最下層有一風輪,風輪之上有水輪,水輪之上有金輪,金輪之上安置著九山八海而成為一世界,故此世界稱為三輪世界。

  【三論】 中論、十二門論、百論。中論因申明大乘中道實相之理,故名中論,為龍樹菩薩所造;十二門論因申明十二個法門,故名十二門論,也是龍樹菩薩所造;百論本來是二十品,因每品各有五偈,依其偈數故名百論,為龍樹之弟子提婆菩薩所造。

  【三論宗】 依中論、十二門論、百論等而立宗,故名三論宗,又名法性宗、性宗、空宗、般若宗等。此宗破斥外道的邪見與迷執,說宇宙萬事萬物都無固定的自性,是隨因緣的關系而變動,所謂緣生的,因之說自性本空,主張理解佛理,使內心解脫流轉,證入真空本性。在印度以文殊、馬鳴、龍樹等菩薩為祖,在中國則以東晉時鸠摩羅什為始祖。

  【三谛】 空谛、假谛、中谛。空是說空無自體;假是說但有緣生假相;中是說諸法非空非假亦空亦假的中道實理。此三谛是天台宗所立。

  【三谛圓融】 謂空假中三谛,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舉一即三,全三即一,十法界中,任何事物,其體其相,悉具三谛,如是作觀,名三谛圓融觀。

  【三歸】 又名三歸依,即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歸依佛是我依靠佛陀的指示而得入正道;歸依法是我依靠教義而求得真理;歸依僧是我依靠僧伽的引導而正信佛教。

  【三歸五戒】 在家的男女,初受三歸,次受五戒,便成為優婆塞或優婆夷。

  【三藏】 修多羅藏、毗奈耶藏、阿毗達磨藏。修多羅藏即是經藏,為佛所說的經文;毗奈耶藏即是律藏,為佛所制的戒律;阿毗達磨藏即是論藏,為佛弟子所造的論。

  【三藏教】 天台宗所立四教之一,指小乘教,因佛入滅之後,大迦葉等結集經律論三藏時,偏重於收集小乘的教理,故叫小乘為三藏教。

  【三藏法師】 稱呼精通經律論三藏的比丘。

  【三藏十二部】 三藏即經、律、論,十二部即佛說經分為十二類,亦稱十二分教,即長行、重頌、孤起、譬喻、因緣、無問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授記。

  【三寶】 佛寶、法寶、僧寶。一切之佛,即佛寶;佛所說之法,即法寶;奉行佛所說之法的人,即僧寶。佛者覺知之義,法者法軌之義,僧者和合之義。

  【三寶物】 佛物、法物、僧物。佛像殿堂香花幡蓋等,即佛物;經典紙張筆墨等,即法物;僧房田園衣缽等,即僧物。

  【三寶藏】 1.指佛法僧,因佛法僧含藏一切的功德。2.指經律論三藏。

  【三能變】 謂一切法都要經過這三種識的合作之力,才能現起,才能存在。初能變的是阿賴耶識,當某一業的種子成熟時,即具有能變境界的力量,遇到增上緣,便變現起來,名為異熟能變;次能變的是第七末那識,這是說業的種子雖然成熟,然而也倚賴於末那識不斷的執我,發揮它恆審思量的作用,然後境界才能存在,所以名為思量能變;第三能變的是前六識,這是說雖然七八兩識,具有能變的性能,然而若沒有六識依六根,了別六塵,則境界亦不可能成立,所以名為了別能變。

  【三三昧】 三種的三昧、即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觀察世間的一切法都是緣生的,也都是虛妄不實的;無相三昧是觀察世間的一切形相都是虛妄假有;無願三昧又名無作三昧,即觀一切法幻有,而無所願求。

  【三三摩地】 見三三昧條。

  【三支】 見三支比量條。

  【三支比量】 即宗、因、喻,為因明學(佛教的論理學)所講,是在與人辯論理法時用的。在辯論理法時,先立出自己的宗義,再用因來說明自己所以要立此宗的原因或理由,然後再拿大家所共同承認的事物來作譬喻,來證明自己的立論不錯。

  【三千界】 三千大千世界的簡稱。

  【三千性相】 世間有三種,即五陰世間、眾生世間與國土世間,每一種世間,各有一千的性,一千的相,三種世間,就有三千性,三千相,所以叫做三千性相。

  【三千威儀】 三千是形容數目很多,此三千威儀是比丘具足戒之外的微細行儀。

  【三千淨行】 即修一念三千妙觀的淨行。

  【三千實相】 諸法實相的意思。三千是天台宗稱一切諸法之語,亦是很多的意思。

  【三千大千世界】 見大千世界條。

  【三分】 1.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是講明這一部經為什麼因緣說的;正宗分是一部經的正文;流通分是勸大家把這一部經流通與稱贊這一部經的利益。2.相分、見分、自證分。又名三量。見三量條。

  【三分別】 在一個意識中便有三種的分別,即自性分別、計度分別、隨念分別。

  【三部】 1.胎藏界的曼荼羅分佛部、蓮華部和金剛部等三部。2.指胎藏界、金剛界和蘇悉地法等三部。

  【三部經】 三部經典,有彌陀三部、大日三部、法華三部、彌勒三部等等。

  【三部秘經】 三部秘教的經典,即大日經、金剛頂經、三蘇悉地經。

  【三平等】 又名三三昧,是密教所說身口意三業互相攝入平等不二的意思,亦即真言宗的宗要,大日如來平時說法,說的就是此宗要。此中,共有三種的三平等,一是吾身即是印、吾言即是真言、吾心即是本尊,此三密彼此攝入平等;二是已成、未成、一切諸佛的三密平等;三是自己的三業與佛的三密,入我我入,平等平等。

  【三平等地】 即空、無相、無願之三三摩地。

  【三平等戒】 三昧耶戒的譯名。

  【三平等觀】 又名三三昧觀,即觀念三平等。見三平等條。

  【三七日】 三個七日,即二十一日。

  【三淨肉】 三種清淨的肉,即一、不見,我眼不見它被殺時的情景;二、不聞,我耳不聽見它被殺時哀叫的聲音;三、不疑,它之死不疑是為我而殺者。

  【三白食】 修行人所食的三種白色食物,即牛乳、牛酪、白米。

  【三白法】 受持三種白食之法。見三白食條。

  【三自性】 依他起自性、遍計所執自性、圓成實性。諸法無自性,即諸法畢竟空,故三自性即三無性。三性本不可立,然為悟他故,設此三自性以說明之。見三性條。

  【三念住】 又名三念處,佛大慈大悲,為了攝化眾生,時常安住在三種之念中。第一念住是眾生信佛佛也不生歡喜心,而恆常不變的安住在正念與正智之中;第二念住是眾生不信佛佛也不生憂惱心,而恆常不變的安住在正念與正智之中;第三念住是同時有一類眾生信佛一類眾生不信佛,佛知道了也不生歡喜與憂戚心,而恆常不變的安住在正念與正智之中。

  【三念處】 見三念住條。

  【三煩惱】 即見思、塵沙、無明三種惑。見三惑條。

  【三不退】 一、位不退,既修得之位不退失;二、行不退,於所修之行法不退失;三、念不退,於正念不退轉。

  【三具足】 三種在佛前供養的器具,即花瓶、蠟燭台、香爐。

  【三資糧】 修淨土法門的人所應具備的三種資糧,即信、願、行。信是相信西方確有極樂世界;願是願離這個苦世界;行是念佛名號,心不離佛,佛不離心,毋令忘失。

  【三般若】 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一切經論中文字,皆名文字般若;若依文字,解其義理,起觀照行,則名觀照般若;若依觀照,窺見心性,徹證實相,則名實相般若。文字是工具,觀照是手段,實相是目的,此三般若,是整套的,一貫的。

  【三時業】 順現受業、順次受業、順後受業。順現受業是現在作業現生就受果報;順次受業是現生作業次生才受果報;順後受業是現生作業要於二生以後才受果報。

  【三時教】 法相宗將釋尊一生所說的經教,判為三時:第一、釋尊成道之初,一切外道凡夫,執著實我,故在四阿含經中,為說五蘊法,說明我乃是五蘊等法假合,若加分析,則但有法而無我,是為我空法有論,屬小乘有教,又名初教。第二、二乘行人,初聞有教,雖解我空,尚執法有,佛為除彼等法執故,說諸部般若經,顯示一切法皆無自性,廓然大空,是為我法二空論,屬大乘空教。第三、佛恐行人,聞空教後,復起空執,一味執空,如此則無法可修,無佛道可成,落入斷滅空,於是又說解深密等經,演唯識三性等教,開示境無識有,圓成實性,非是斷滅,令悟入中道實相,是為境空心有論,屬大乘中道教。

  【三時年限】 指佛法在世的三個時期年限,諸經所說略有不同,大悲經說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大集月藏經,賢劫經和摩耶經等則說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古德多依用正法五百,像法一千,末法萬年之說。

  【三通力】 見三明條或三達條。

  【三莊嚴】 三種莊嚴國土的事物,即事莊嚴、法莊嚴、人莊嚴。事莊嚴是以色聲香味等事物作莊嚴;法莊嚴是以種種勝妙的法音作莊嚴;人莊嚴是聲聞菩薩等聖人。

  【三無為】 小乘立三無為,即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虛空無為。用真智選擇佛法,修成涅槃之果,證無為之境界、名擇滅無為;凡事無能生之因緣,或有因而缺緣,則畢竟不生,合於無為宗旨,名非擇滅無為;虛空遍一切處,既是虛空,自然無生滅變化,名虛空無為。

  【三無性】 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相無性是說一切遍計所執的事物,其相皆假而非實有;生無性是說一切法皆依因緣和合而生,因緣生則無有實性;勝義無性是說諸法勝義原無生滅,本不可說,故無有實性。

  【三無差別】 心、佛、眾生三者沒有差別的意思。眾生本具的自性清淨心,凡聖一如,本無差別,其差別只在迷悟兩字而已,迷失了自性就是眾生,體悟到自性就是佛。

  【三無漏根】 是二十二根中最後的三根,即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未知當知根是由於其中意、樂、善、捨、及信、勤、念、定、慧九根,在見道位修習,對於四谛理欲知而未曾知,故名未知當知根;已知根是前九根進至修道位斷惑證實,對四谛理已數數了知,故名已知根;具知根是前九根修至無學道位,已知四谛,具有其知,叫做具知根,即對四谛之理,已具知證知了。

  【三無漏學】 即戒定慧三學,因修之能得無漏道果。

  【三善根】 即無貪、無嗔、無癡,因它們是生無量善法的根本,故名善根。

  【三善道】 天、人、阿修羅。天屬上善,人屬中善,阿修羅屬下善。

  【三顛倒】 一、想顛倒,即思想上的顛倒錯誤,即妄想;二、見顛倒,見解上的顛倒錯誤,即邪見;三、心顛倒,由妄心邪識一切事物,是諸顛倒的根本。

  【三善知識】 三種的善知識,即教授善知識、同行善知識、外護善知識。教授善知識就是教授我知識的老師;同行善知識就是和我一同修行及互相策勵的同學或朋友;外護善知識就是給予我修道時費用的施主。

  【三惡道】 地獄、餓鬼、畜生。地獄屬上惡,餓鬼屬中惡,畜生屬下惡。

  【三菩提】 1.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簡稱,華譯為正等覺,即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2.真性菩提、實智菩提、方便菩提。真性菩提是真性不變的菩提;實智菩提是具得真實智慧的菩提;方便菩提是善巧隨機化用自在的菩提。3.聲聞菩提、緣覺菩提、諸佛菩提。聲聞菩提是修四聖谛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覺;緣覺菩提是修十二因緣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覺;諸佛菩提是佛果位上所得到的最高菩提。

  【三種有】 相待有、假名有、法有。有是有名或有實的意思,相待有之待是對待之義,如對於長而有短,對於短而有長,對於境而有心,對於心而有境是;假名有之假是虛假不實之義,如假四大之和合名為瓶,假五蘊之和合名為人,即是有假名而無實體的意思;法有者,精神與物質方面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生,既由緣生便無自性,雖無自性,但不像兔角龜毛那樣只有名而無實。

  【三種禅】 小乘禅、出世間禅、出世間上上禅。如五停心觀、四念處觀、八背捨、十一切處等,皆屬小乘禅;若修次第三觀,先從假入空,次從空入假,後乃雙離空假,入中道第一義觀,是名出世間禅;若於一法,圓觀空假中三谛,即空即假即中,非一非異,是名出世間上上禅。

  【三種相】 1.標相、形相、體相。標相者,如見煙便知道是火是;形相者,如長短方圓之形狀是;體相者,體質也,如火以熱為體質是。2.指智度論所說的假名相、法相、無相相。假名相是凡所有相,都是虛妄的,假的;法相是諸法雖然假的,而幻相不無;無相相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之相。

  【三種愛】 境界愛、自體愛、當生愛。境界愛是人在臨終時,對於眷屬家財等的愛著心;自體愛是人在臨終時,對於自己身體的愛著心;當生愛是人生臨終時,對於當來生處的愛著心。

  【三種常】 本性常、不斷常、相繼常。本性常是說法身佛永不生滅,本性常住;不斷常是說報身佛的智德永無間斷的生起;相續常是說化身佛滅度之後,又再化現,永不繼絕。

  【三種大智】 無師智、自然智、無礙智。

  【三種成佛】 理具成佛、加持成佛、顯得成佛。諸佛理智,於凡夫身中,圓滿具足,與大日如來相同,是名理即成佛;眾生既具本覺的功德,再修習三密加持之行,使父母所生之身,與佛無異,是名加持成佛;依三密之修行,證入無上悉地,而顯現法性之萬德,是名顯得成佛。以上三種成佛,是真言宗所說。

  【三種精進】 一、披甲精進,即要像將軍披甲上陣一樣,勇往直前,不畏一切;二、攝善精進,即努力修習一切善法,與道锲而不捨,須臾不離;三、利樂精進,即不但要自我淨化,而且要發大慈悲心,普度一切眾生。

  【三種布施】 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是以財物作布施;法施是說法度他;無畏施是以無畏施於人,救人之厄難。

  【三種菩提】 1.方便菩提、實智菩提、真性菩提。這三種菩提,實在就是一切眾生本有的三種佛性,方便菩提就是緣因佛性,實智菩提就是了因佛性,真性菩提就是正因佛性。依文字般若,能證得方便菩提,依觀照般若,能證得實智菩提,依實相般若,能證得真性菩提。2.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聲聞菩提是修四聖谛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覺;獨覺菩提是修十二因緣自觀花開花謝而得到的正覺;無上菩提是佛果位上所得的最高菩提。

  【三種見惑】 俱生見惑、推理見惑、發得見惑。俱生見惑是與生俱來的見惑;推理見惑是在遇到某種事情時由推理而生的見惑;發得見惑是修學問等而得堅固的見惑。

  【三種三觀】 別相三觀、通相三觀、一心三觀。別相三觀是於別途觀三谛;通相三觀是於一觀之中圓通三谛;一心三觀是於一心之中觀三谛。

  【三種念佛】 稱名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稱名念佛是口念阿彌陀佛的名號;觀想念佛有二種,一種是觀想佛的塑畫像,名觀像念;一種是觀想佛的三十二相及功德,名觀相念;實相念佛是谛觀諸法實相,此實相即是佛法身。

  【三種身苦】 老、病、死。

  【三種忍行】 於身口意三處行持忍辱。

  【三種法相】 與三性同。見三性條。

  【三種思惑】 俱生思惑、依見思惑、界系思惑。俱生思惑是與生俱來的思惑;依見思惑是跟著見惑而生的思惑;界系思惑是三界九地所系的思惑。

  【三種供養】 利供養、敬供養、行供養。利供養是以香花飲食等財物作供養;敬供養是以贊歎恭敬作供養;行供養是以修行妙法作供養。

  【三種慈悲】 眾生緣慈悲、法緣慈悲、無緣慈悲。眾生緣慈悲是對一切眾生都視如父母兄妹眷屬,常起與樂拔苦的心,這是凡夫或未斷煩惱的有學人所起的慈悲;法緣慈悲是破除我之相,對眾生隨力隨意拔苦與樂,這是已斷煩惱達於法空的三乘聖人所起的慈悲;無緣慈悲是心無分別,普救一切,不但對一切人類拔苦與樂,擴展至一切有情動物,皆起憐愍愛護的心,這是諸佛所獨有的慈悲。

  【三種清淨】 心清淨、身清淨、相清淨。心清淨是不生染心、嗔心、憍慢心、悭貪心、邪見心等;身清淨是由於心清淨之故,所以不再受後生,常得化生;相清淨是由於心身都已清淨,所以能得具足的相好莊嚴其身。

  【三種圓融】 事理圓融、事事圓融、理理圓融。事理圓融者,事如波,理如水,即如波與水之相即;事事圓融者,即如波與波之相即;理理圓融者,即如水與水之相即。

  【三種律儀】 別解脫律儀、靜慮律儀、無漏律儀。別解脫律儀之別解脫是戒法的別名,戒所以各別解除身口意之惡,如受五戒八戒等戒法,能生身內的善無表色,合於律儀,故名別解脫律儀;靜慮律儀,靜慮是禅定的別名,行者入於禅定時,身中自然發出防非止惡的無表色,合於律儀,故名靜慮律儀,亦名定共戒,即與定同時共生的戒法;無漏律儀是聖者發無漏智時,身中自然具有防非止惡的無漏無表色,合於律儀,故名無漏律儀,亦名道共戒,即與道同時共生的戒法。

  【三種回向】 三種的回向心。觀無量壽經說:‘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

  【三種世間】 五陰世間、眾生世間、國土世間。五陰世間就是吾人五陰合成的色身;眾生世間就是吾人身體以外有生命的一切眾生;國土世間就是吾人身體依之而住的山河大地。

  【三種闡提】 闡底迦、阿闡提迦、阿顛底迦。闡底迦又名斷善根闡提,即起大邪見斷一切善根的人;阿闡提迦又名大悲闡提,即具足大悲心的菩薩,因發願眾生度盡方成佛道,而眾生無盡,故成佛亦遙遙無期;阿顛底迦又名無性闡提,即根本沒有畢竟涅槃之性的人。

  【三品忏悔】 往生禮贊說:‘忏悔有三品,上中下。上品忏悔者,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者,名上品忏悔;中品忏悔者,遍身熱行從毛孔出,眼中血流者,名中品忏悔;下品忏悔者,遍身徹熱,眼中淚出者,名下品忏悔。’

  【三種悔法】 一、作法忏,即我們做錯了事,須向大眾忏悔,看犯了什麼罪,便用什麼方法去忏;二、取相忏,即自認業障很重,便向佛菩薩忏悔,請求證明,以感瑞相為期,如見佛來摩頂,或佛菩薩現於其前是;三、無生忏,也叫做實相忏,即以智慧通達宇宙人生真理,了知諸法如幻如化,罪惡也是如幻如化,這樣罪業即可忏除。

  【三轉法錀】 1.簡稱三法錀。見三法錀條。2.佛成道後,首在鹿野宛,說四谛法,度五比丘,是為初轉法錀。嗣後又復重說三次,故亦稱三轉法錀。三轉的不同處是:一、示轉,佛對利根者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見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使其一聞即悟。二、勸轉,佛對中根者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使其信受奉行。三、證轉,佛恐鈍根人,仍不能信解,於是便引己為證,以明非虛,即: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使其破除疑慮。茲列表說明如

  下:

          ┌初轉 示相:此是苦,逼迫性  ┐
   ┌苦谛─苦果─┤次轉 勸修:此是苦,汝應知  │
   │      └三轉 作證:此是苦,我已知  │
   │      ┌初轉 示相:此是集,招感性  │
三  │集谛─苦因─┤次轉 勸修:此是集,汝應斷  │   三
轉  │      └三轉 作證:此是集,我已斷  │ 又 轉
四 ─┤      ┌初轉 示相:此是滅,可證性  ├─  十
聖  │滅谛─樂果─┤次轉 勸修:此是滅,汝應證  │ 稱 二
谛  │      └三轉 作證:此是滅,我已證  │   法
   │      ┌初轉 示相:此是道,可修性  │   輪
   └道谛─樂因─┤次轉 勸修:此是道,汝應修  │
          └三轉 作證:此是道,我已修  ┘

  【三不善根】 即貪嗔癡三毒。

  【三不堅法】 身不堅、命不堅、財不堅。

  【三不淨肉】 與三淨肉相反之肉,即我眼見它被殺時的情景的肉、我耳聽見它被殺時哀叫的聲音的肉、有疑為我而殺的肉,這三種肉都是持戒的比丘所不可食的。

  【三生成佛】 華嚴宗所立,謂以過去現在未來三生而成佛。於過去生見佛聞法,植佛種子,於今生完成十信乃至十地之解行,於未來世之生證道得果。

  【三解脫門】 三種進入解脫境界的智門。一、空解脫門,是了達諸法本空,而不著於空;二、無願解脫門,是了知諸法幻有,而無所願求;三、無相解脫門,是了知諸法無相,而無不相,入於中道。

  【三祇百劫】 謂菩薩於三大阿僧祇劫間修六度萬行,又於百劫間修召感三十二相之福業,最後才能成佛。

  【三經一論】 淨土門所依的經論,即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淨土論。

  【三長齋月】 又叫做三齋月,即每年的正月、五月、九月,從早到晚,每日不過中食之戒。長齋是在那個月份裡長續持齋的意思。

  【三會說法】 彌勒菩薩將來在龍華樹下成佛時,初會說法,度九十六億人,二會說法,度九十四億人,三會說法,度九十二億人。

  【三耶三菩】 與三藐三菩提同。

  【三耶三佛】 又名三藐三佛陀,華譯為正遍知、正遍覺、等正覺等,是如來十號之一。

  【三藐三佛陀】 佛十號之一。見三耶三佛條。

  【三藐三菩提】 華譯為正等覺,或正等正覺。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條。

  【三一二乘】 三乘和一乘。三乘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一乘是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法華經所說是。若配於天台之四教,則藏通二教為三乘,別圓二教為一乘。若配於華嚴之五教,則小始二教為三乘,終頓圓三教為一乘。若配於諸宗,則三論、法、相、成實、俱捨等四宗為三乘,華嚴、天台等為一乘。

  【三十二相】 又名三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輻輪,三手指纖長,四手足柔軟,五手足缦網,六足跟圓滿,七足趺高好,八痫如鹿王,九手長過膝,十馬陰藏,十一身縱廣,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膚細滑,十七七處平滿,十八兩腋滿,十九身如師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圓滿,二十二口四十齒,二十三齒白齊密,二十四四牙白淨,二十五頰車如師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廣長舌,二十八梵音清遠,二十九眼色绀青,三十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間白毫,三十二頂成肉髻。

  【三十二應】 楞嚴經所說觀音菩薩普門示現之三十二應身,即佛身、獨覺身、緣覺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四天王身、四天王太子身、人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優婆夷身、女主國夫人命婦大家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龍身、藥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羅身、緊那羅身、摩□羅伽身、人身、非人身。

  【三十三身】 法華經普門品所說,觀音菩薩普門示現之三十三種變化身,即佛身、辟支佛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毗沙門身、小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優婆夷身、長者婦女身、居士婦女身、宰官婦女身、婆羅門婦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龍身、夜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羅身、迦樓羅身、緊那羅身、摩侯羅伽身、執金剛神身。

  【三十五佛】 佛說決定毗尼經說犯了五無間業的人,應在三十五佛之前至心忏悔。三十五佛者,即釋迦牟尼佛、金剛不壞佛、寶光佛、龍尊王佛、精進軍佛、精進喜佛、寶火佛、寶月光佛、現無愚佛、寶月佛、無垢佛、離垢佛、勇施佛、清淨佛、清淨施佛、婆留那佛、水天佛、堅德佛、旃檀功德佛、無量掬光佛、光德佛、無憂德佛、那羅延佛、功德華佛、蓮華光游戲神通佛、財功德佛、德念佛、善名稱功德佛、紅炎幢王佛、善游步功德佛、斗戰勝佛、善游步佛、周匝莊嚴功德佛、寶華游步佛、寶蓮華善住婆羅樹王佛。

  【三十六鬼】 镬身餓鬼、針口餓鬼、食吐鬼、食糞鬼、無食鬼、食氣鬼、食法鬼、食水鬼、希望鬼、食睡鬼、食發鬼、食血鬼、食肉鬼、食香鬼、疾行鬼、伺便鬼、地下鬼、神通鬼、熾燃鬼、伺嬰兒便鬼、欲色鬼、住海渚鬼、使執杖鬼(即閻魔王)、食小兒鬼、食人精氣鬼、羅剎鬼、火爐燒食鬼、住不淨巷陌鬼、食風鬼、食火炭鬼、食毒鬼、曠野鬼、住冢間食熱灰土鬼、樹中住鬼、住四交道鬼、殺身餓鬼。

  【三十七道品】 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數共三十七品,為修道的重要資糧,故名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菩提分法】 見三十七道品條。

  【大】 梵語摩诃,華譯為大,是自體寬廣、周遍包含、多、勝、妙、不可思議等的意思。

  【大士】 菩薩的通稱。士是事的意思,指成辦上求佛果,下化眾生的大事業的人,如觀世音菩薩即叫做觀音大士。

  【大心】 即大乘心,或大願心。

  【大千】 三千大千世界。

  【大定】 指能斷一切妄惑的定。

  【大我】 偉大的真我。如佛得八大自在與離一切煩惱系縛的涅槃真我,才能稱為大我。

  【大戒】 1.指大小乘的具足戒。2.大乘戒的通稱。

  【大雄】 佛的德號,因佛具足大力,能降伏四魔。

  【大德】 很有道德而且精通佛法的人。

  【大種】 即地水火風四大,此四者周遍於一切法,故名為大,能造色法,故名為種,色香等一切物質,皆此四大所生,不能離四大而有,故稱為大種。

  【大身】 指佛周遍虛空的真身。

  【大劫】 合八十小劫或是成住壞空四個中劫為一大劫。

  【大師】 道德學問足以為人師表的人。

  【大咒】 諸佛的咒語有大咒小咒和心咒等三種的分別,咒語最多的叫做大咒,咒語不多的叫做小咒,咒語很少的叫做心咒。

  【大空】 非小乘之偏空,而是大乘究竟之空寂,謂之大空,亦即大乘之涅槃境界。

  【大姊】 優婆夷的通稱。

  【大乘】 梵語摩诃衍,華譯為大乘,即菩薩的法門,以救世利他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從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個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發心住內,分開另立的,若將其縮入發心住內,則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稱為三賢,僅算是資糧位,十位稱為十聖,才是修習位。論時間,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茲列表說明如下:

  ┌十住(第一發心住內,包括十信,由凡夫修十信成就,須經一萬大劫)┐資
初 │十行                             ├糧
僧 │十回向────────────────────────────┘位
只─┤ 暖──────────┐四尋思觀──────────────┐
劫 │ 頂──────────┘                  │加
  │ 忍──────────┐                  ├行
  └ 世 第一───────┘四如實智──────────────┘位

      ┌入心────────────────通達位(即見道位)
  ┌初地─┤住心───────────┐
  │   └出心           │
  │二地               │
二 │三地               │
僧─┤四地               │
只 │五地               │
劫 │六地               ├修習位(即修道位)
  └七地               │
                    │
三 ┌八地               │
僧─┤九地               │
只 │十地               │
劫 └等覺───────────────┘

   妙覺────────────────────────────究竟位

  【大乘心】 合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等叫做大乘心。

  【大乘宗】 佛滅後,諸宗紛紛成立,其中求羅漢之證悟者為小乘宗,求作佛者為大乘宗。

  【大乘法】 菩薩所修的道法。

  【大乘經】 說明成佛之道的經典,如華嚴般若等諸經是。

  【大乘教】 大乘的教法,亦即說明六度萬行的法門。

  【大乘戒】 又名菩薩戒,即菩薩僧所受持的戒,如梵網經中所說的十重禁四十八輕戒,及善戒經中所說的三聚淨戒是,天台宗謂之圓頓戒,真言宗謂之三昧耶戒,禅宗謂之無相心地戒。

  【大乘三藏】 大乘的經律論三藏,華嚴經等為經藏,梵網經等為律藏,阿毗達磨經等為論藏。

  【大悲】 偉大的悲心。

  【大悲咒】 千手陀羅尼的別名。千手經說:‘若能稱誦大悲咒,淫欲火滅邪心除。’

  【大悲菩薩】 指觀世音菩薩。諸佛菩薩都有偉大的悲心,但見觀世音菩薩是慈悲門之主,故獨得大悲的稱呼。

  【大悲闡提】 指具足大悲心的菩薩,因他們發願眾生度盡方成佛道,而眾生無盡,故成佛亦無期。闡提是極難成佛的意思。

  【大悲三念住】 佛以大悲攝化眾生,常住於三種之念中,名大悲三念住。一、眾生信佛,佛不生歡喜心,常安住於正念正智,是第一念住。二、眾生不信佛,佛也不生憂惱,常安住於正念正智,是第二念住。三、同時一類信,一類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歡喜與憂戚,常安住於正念正智,是第三念住。

  【大慈】 偉大的慈心。

  【大慈尊】 指彌勒菩薩。彌勒華譯慈氏,以慈得名。心地觀經雲:‘彌勒菩薩法王子,最初發心不食肉,是故得名為慈氏。’

  【大慈大悲】 偉大的慈心和悲心。給眾生樂叫做慈;拔眾生苦叫做悲。

  【大定】 指能斷一切妄惑的定。

  【大定智悲】 大定大智大悲,此三是佛的三德。佛心澄明寂靜叫做大定;因澄明的緣故,遍照一切法界,叫做大智;因遍照一切法界的緣故,對於痛苦的眾生生起救濟的心,叫做大悲。

  【大覺】 偉大的覺悟,亦即佛的覺悟。凡夫無覺悟,聲聞緣覺菩薩雖有覺悟但不大,只有佛徹底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所以稱為大覺。

  【大覺母】 文殊師利菩薩的別名。

  【大三災】 指世界將毀壞時所發生的水災火災風災。世界過了住中劫便入壞中劫,在壞中劫的二十小劫中,前十九小劫,壞有情世間,最後一小劫,壞器世間。火災下自無間地獄,上壞至初禅天,水災下自無間地獄,上壞至二禅天,風災下自無間地獄,上壞至三禅天,四禅天以上,則無三災之難。

  【大人相】 佛是一切眾生中最尊最大的人,所以佛的相,稱為大人相。

  【大比丘】 年歲大而且道德高的比丘。

  【大沙門】 1.佛的尊稱。2.比丘的通稱。

  【大明咒】 指放大光明以破除眾生迷闇的陀羅尼。明是咒的別名,大明就是大咒。

  【大涅槃】 成佛。

  【大法雨】 (喻)偉大的佛法能滋潤枯渴的眾生,好像雨水能潤澤大地一樣。

  【大法螺】 (喻)佛法的聲音能驚醒夢中的人。

  【大法鼓】 佛陀的大法能警醒生死之漫漫長夜,故以鼓喻之。

  【大妄語】 言語不誠實,欺騙他人,叫做妄語。於聖道中,未得言得,未證言證,或說我受天龍鬼神的供養等語,以诳愚人,以取利養,皆名大妄語,其罪很重,死後當入大地獄。

  【大施主】 實行大布施的人。

  【大地法】 又名遍大地法,一切善惡的心,名為大地,大地的心所有法,即受、想、思、觸、欲、慧、念、作意、勝解、三摩地等十個心所,與一切心相應而生,乃心動時必起的作用,故名大地法。

  【大度師】 大導師的意思。

  【大寂定】 又名大寂定三昧,或大寂靜妙三摩地,即如來所入的禅定,因此禅定脫離一切的散動,究竟而寂靜,故名大寂。

  【大眾部】 佛滅後眾弟子在王捨城外靈鹫山七葉窟內外結集經典,在窟內結集的,名上座部,在窟外結集的,名大眾部。

  【大菩提】 偉大的正覺。菩提即正覺的意思。聲聞緣覺菩薩都有菩提但不大,唯有佛的智慧偉大而圓滿,故名大菩提。

  【大惡象】 (喻)惡心狂亂如大惡象之馳騁奔逸,既難捕捉又難調伏。

  【大藏經】 將佛教的經律論三藏,及歷代後賢著作,匯集成為完整的典籍,名之為大藏經,或一切經,簡稱藏經。

  【大灌頂】 一種在吾人頂上灌下五瓶誓水的儀式,亦即與眾結緣或傳密法時所實行的儀式。灌頂是洗掉罪惡注入功德的意思。

  【大寶積】 經名。宣說大乘之理為大,聖財充滿為寶,攝諸法門為積。

  【大勢至】 菩薩名,為西方三聖之一。觀無量壽經說:‘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

  【大攝受】 佛的德號,因佛以大慈悲來攝受一切眾生。

  【大威德】 大威與大德。有伏惡之勢曰大威,有護善之功曰大德。

  【大方等】 又名大方廣,即所說的道理不但廣大方正而且平等。

  【大方廣】 又名大方等,方是方正的意思,廣是廣大的意思,是諸大乘經的通名。

  【大力廣佛】 證得廣大方正之道理的佛。

  【大梵天】 梵是清淨的意思,為離淫欲之色界諸天的通名,今叫其中之初禅天主為大梵天。

  【大梵天王】 又名大梵王,或梵王,因大梵王是初禅天之王,故名大梵天王。

  【大圓覺】 廣大圓滿的覺悟,亦即佛的大智。

  【大圓鏡智】 佛四智之一。見四智條。

  【大千世界】 是佛教說明世界組織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須彌山,透過大海,矗立在地輪上,地輪之下為金輪,再下為火輪,再下為風輪,風輪之外便是虛空。須彌山上下皆大,中央獨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則為色界十八天,及無色界四天。在須彌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環繞之,每一重海,間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鹼海,鹼海之外有大鐵圍山。在鹼海四方有四大洲,即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兩中洲,數百小洲而為眷屬。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為一大千世界。因為這中間有三個千的倍數,所以大千世界,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

  【大小互入】 謂一可攝多,多亦含一,大可入小,小可容大。

  【大小二乘】 大乘和小乘。大乘是菩薩的法門,以救世利他為宗旨;小乘是聲聞緣覺的法門,以修身自利為宗旨。若從經藏裡的經本分之,四阿含等羅漢系經典為小乘,般若法華華嚴等菩薩系經典為大乘。

  【大日三部】 見三部秘經條。

  【大日如來】 梵名叫做摩诃毗盧遮那,摩诃是大的意思,毗盧遮那是日的意思,故華譯為大日。又毗盧遮那是光明遍照的意思,故又名為遍照如來,是密教的本尊。

  【大白牛車】 法華經以羊車喻聲聞乘,鹿車喻緣覺乘,牛車喻菩薩乘,這三乘都是權乘,大白牛車喻佛乘,這一乘才是實乘。

  【大自在天】 又名摩醯首羅天,是色界十八天中之最高天,此天天王生有三目。

  【大忍法界】 娑婆世界。

  【大事因緣】 見一大事因緣條。

  【大地善法】 謂信、不放逸、輕安、捨、慚、愧、無貪、無嗔、不害、勤等十法,與一切善心,相應而起,故名大地善法。

  【大般涅槃】 梵語摩诃般涅槃那,譯義摩诃為大,是贊美寂靜之德,般為入,是歸趣之義,涅槃為滅,是滅煩惱及身心之義,那為息,是安息之義,合之為大入滅息,簡稱為大般涅槃,是指佛度世已畢,歸於圓寂的意思。

  【大恩教主】 指釋迦牟尼世尊,因世尊對眾生的恩德廣大,而且是教法之主,所以稱為大恩教主。

  【大陰界入】 大是四大,陰是五陰,界是十八界,入是十二入。

  【大善知識】 偉大的善知識。善知識是指信解佛法而又學問淵博的人。

  【大隨煩惱】 共有八種,即掉舉(心思浮動)、惛沉(心思糊塗)、不信(不信善法)、懈怠(懶散無進取心)、放逸(任性妄為)、失念(失去正念)、散亂(心不專一)、不正知(知見不正)。以上八種煩惱是隨逐六種根本煩惱而生起的枝末煩惱,因為這些煩惱的性質沉重,故名大隨煩惱。

  【大煩惱地法】 指癡、放逸、懈怠、不信、昏沉、掉舉等六法,此系由惑而起的煩惱。

  【上人】 上德之人,比丘的尊稱,因比丘內涵德智,外有勝行,在人之上。

  【上方】 原是稱呼建築在山上的佛寺,但現代人習慣稱呼寺廟的住持為上方,因他所居住的地方是在寺廟的最高處。

  【上座】 僧寺的職位名,位在住持之下,除了住持以外,更無人高出其上,故名為上座。

  【上根】 上等的根器,指根性很敏銳的人。

  【上慢】 增上慢的簡稱,即我得增上之法所起的慢,如未得聖道,說我已得,未證聖果,說我已證之類是。

  【上乘】 大乘的別名。

  【上界】 指三界諸天,即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

  【上界天】 見上界條。

  【上二界】 指色界與無色界。

  【上求下化】 上求是上求佛果,下化是下化眾生。上求佛果是自利,下化眾生是利他,合上求下化,叫做菩提心,菩薩的一切萬行,皆不出此范圍。

  【下方】 指三塗,即地獄、餓鬼、畜生之三惡道。

  【下地】 三界一共分為九地,境界惡劣的稱為下地,境界殊勝的稱為上地。

  【下根】 下等的根器,指根性很鈍弱的人。

  【下乘】 小乘的別名。

  【乞士】 比丘三義之一,因比丘向人乞食,以養色身,故名乞士。

  【乞食】 比丘為了資養色身,而向人乞食。

  【口四】 在十惡中屬於口所作的四種業,即妄語、兩舌、惡口、绮語。

  【口密】 又名語密,即持誦真言時的口業,因它不但含有妙用而且隱秘,所以叫做口密。

  【口輪】 由佛口而說的法,能摧破一切眾生的煩惱,故謂之口輪。三輪之一。

  【口定】 寂然靜默,不談是非。

  【口業】 又名語業,即由口而說的一切善惡言語。

  【口業供養】 即口說贊美佛菩薩的功德的話。

  【女天】 女性的天人。欲界天中有女天,色界以上則無。

  【女僧】 比丘尼。

  【女居士】 居家學佛的女人。

  【女六欲】 女人的六種欲望,即色欲、形貌欲、威儀欲、姿態欲、言語欲、音聲欲、細滑欲、人相欲。

  【子縛】 見思煩惱,系縛身心,使不自在,謂之子縛,對果縛而言。

  【子斷】 煩惱好比是種子,由煩惱而生的苦報好比是果實,斷此能生苦報的煩惱,謂之子斷。

  【小劫】 見一小劫條。

  【小根】 只能接受小法的根性。

  【小機】 只能接受小乘教法的根機。

  【小乘】 聲聞緣覺的法門,以修身自利為宗旨,其最高果位為阿羅漢果及辟支佛果。聲聞乘修四谛法,自凡夫至阿羅漢,論時間,速者三生,遲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得果有四。見聲聞乘條。緣覺乘修十二因緣,自凡夫至辟支佛,論時間,速者四生,遲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證,悟所到處,便是證所到處,故無明顯的位階可言。

  【小乘法】 聲聞緣覺所修的道法。

  【小乘經】 宣說四谛或十二因緣的道理的經典,如四部阿含經是。

  【小乘戒】 小乘律藏所說的戒律,有五戒八戒十戒與具足戒等數種。在具足戒中,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條戒,這些具足戒雖然是小乘行人所應受持,就是大乘行人也是一樣要受持這種具足戒的。

  【小乘三藏】 小乘的經律論三藏,四部之阿含經等為經藏,四分五分十誦律等為律藏,六足發智論等為論藏。

  【小乘涅槃與大乘涅槃】 小乘的涅槃和大乘的涅槃。小乘的涅槃,滅生死而涅槃;大乘的涅槃,生死本來就是涅槃。又小乘的涅槃,只斷界內分段生死而已;大乘的涅槃,同時也斷界外之變易生死。

  【小三災】 饑馑災、瘟疫災、刀兵災。據佛經說,我們的世界,每過一小劫的時間,即有小三災的發生。當每一小劫的人壽減至三十歲時,即有饑馑災,七年不雨,草木不生,人類多數都受饑餓的逼迫而死亡;人壽減至二十歲時,即有瘟疫災,人類又病死一半;人壽減至十歲時,即有刀兵災,這時一草一木,都變成了殺人的凶器,人類的互相嗔恨,互相殺害,直至人類所存無幾才止。

  【小隨煩惱】 共有十種,即忿(心裡不平)、恨(心裡怨恨)、覆(隱藏自己的罪過)、惱(對他人發火)、嫉(嫉忌他人)、悭(捨不得財物,氣量小)、诳(欺騙他人)、谄(趨奉他人)、害(傷害他人)、憍(憍傲自大)。以上十種煩惱,是隨著六根本煩惱而起的枝末煩惱,這些煩惱因其性質比較粗和猛烈,而且各別生起,范圍較小,所以叫做小隨。

  【小煩惱地法】 謂忿、覆、悭、嫉、惱、害、恨、谄、诳、憍等十法,系由染污而起煩惱。

  【屍城】 拘屍那拉城的簡稱,為佛入滅之處。

  【屍羅】 華譯為清涼或戒,言三業過惡,其性熱惱,惟戒能防息其熾燃焚燒之勢。

  【屍羅不清淨】 言戒行不清淨,心身不安穩,則禅定不能成就。

  【屍羅波羅密】 六波羅密之一,亦即六度中之持戒。

  【屍棄佛】 即七佛中的第二尊佛。

  【己證】 又叫做自證,即自己證悟的意思。

  【己身彌陀唯心淨土】 謂萬法唯一心,故心外無佛,亦無淨土,彌陀即己身中之彌陀,淨土即我心內之淨土。這是一個由諸法唯心萬法一如之理性而談的法門。觀無量壽經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天台觀經疏也說:‘諸佛法身,與己同體,現觀佛時,心中現者名心是佛。’

  【已今當】 已是已往,今是現在,當是當來,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

  【已知根】 三無漏根之一,意即已經知道了四谛的道理之後所發的意根、樂根、喜根、捨根、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之九根。

  【已達大德】 已達於道的高僧,亦即已經證悟阿羅漢果的聖者。

  【工巧明】 五明之一,即現代的工藝學。

  【千輻輪】 一個輪盤,叫做一輻,千輻輪,就是一千個輪盤,為佛三十二相之一。

  【凡夫】 迷惑事理和流轉生死的平常人。

  【凡愚】 凡夫和愚法小乘。

  【凡小】 凡夫與小乘。

  【凡小八倒】 凡夫和小乘行人所共有的八種顛倒見解,即非常計常、非樂計樂、非我計我、不淨計淨、常計無常、樂計非樂、我計非我、淨計不淨。

  【凡聖一如】 又名凡聖不二,即凡夫和聖人的體性毫無差別平等的意思。

  【凡聖同居土】 凡夫和為了化度眾生而現身說法的聖人所共同居住的國土。

  【丈六應身】 如來為地前凡夫及二乘人所現的劣應身,高一丈六尺,這是通常應化佛的身量,釋尊住世時,就是現丈六金身。

佛學常見辭匯:四~六畫

  四畫

  【心】 指無形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佛教所說的八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心王】 萬法都是從心中生出來的,心就是萬法之王,故稱心王。

  【心地】 1.心為萬法之本,能生一切諸法,故曰心地。2.修行人依心而起行,故曰心地。

  【心香】 (喻)中心虔誠,猶如焚香供佛一樣。

  【心波】 (喻)連續不絕的意念。

  【心珠】 (喻)眾生的心性潔淨如珠。

  【心通】 即宗通,遠離一切言說文字妄想,悟證自己本性叫做心通。

  【心馬】 (喻)心意不定。又曰心猿意馬。

  【心燈】 (喻)心中靈明不昧。

  【心月】 (喻)心性皎潔如月。

  【心冰】 (喻)心中有疑惑不解。

  【心光】 佛慈悲心所發出來的光。

  【心行】 指人的心理活動。

  【心印】 心者佛心,印者印可或印定之義。禅宗不立文字,不依言語,只以心傳心,以佛心印定眾生心,證不二相。

  【心佛】 1.依心成佛的意思。2.是心是佛的意思。3.心中所現之佛,叫做心佛。

  【心戒】 制止心念邪惡的戒律。

  【心咒】 諸佛的神咒,有大咒,小咒,一字咒等分別,心咒就是一字咒。心是真實精要的意思。

  【心宗】 佛心宗的簡稱,亦即禅宗。

  【心要】 最精要的法義。

  【心垢】 煩惱的別名。

  【心師】 我作我心之師的意思。涅槃經說:‘願作心師,不師於心。’

  【心乘】 修心的教法,指佛教。

  【心智】 心是體,智是用,體用雙全叫做心智。

  【心量】 心生起妄想以度量種種的外境,這是對凡夫的心量而言,若是如來真證的心量,則是離一切外在的影響而住於無心。楞伽經說:‘觀諸有為法,離攀緣所緣,無心之心量,我說為心量。’

  【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簡稱。

  【心猿】 (喻)人心散動如猿猴。

  【心源】 心為萬法之源。

  【心緣】 起心而攀緣外境。

  【心縛】 心為妄想所縛。

  【心證】 心與佛相印證。

  【心識】 心與識。心梵語是質多,集起為義,指阿賴耶識所含藏積集的善惡種子;識梵語是毗若南,主要的意義是了別為性,是指依意根生起的前六識,了別的作用。

  【心觀】 指天台宗的一心三觀。

  【心心】 1.前心與後心。2.心王與心所。

  【心心數】 心王與心所。心數即心所的別名。

  【心相】 1.心的行相。2.心髒的相貌。

  【心相應行】 與心王相應而起行之法,即心所有法,簡稱心所。

  【心所】 心所有法的簡稱,也就是為心所有的各種思想現象,共有五十一法,即遍行五,別境五,善心所十一,煩惱六,隨煩惱二十,不定四。茲列表說明如下:

  ┌遍行(觸、作意、受、想、思)───────────五┐
  │別境(欲、勝解、念、定、慧)───────────五│
心 │善心所(信、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癡、輕安、 │
所─┤    不放逸、行捨、不害)──────────十一├五
法 │隨煩惱(貪、嗔、癡、慢、疑、惡見)────────六│十
  │   (忿、恨、惱、覆、诳、谄、憍、害、嫉、悭、  │一
  │    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 │
  │    失念、不正知、散亂)───────────廿│
  └不定(睡眠、惡作、尋、伺)────────────四┘ 

  【心所有法】 見心所條。

  【心性】 即吾人永恆不變的心體,亦即如來藏心、自性清淨心。

  【心性三千】 意謂一念之心性含有十界三千之法。

  【心法】 1.經典以外所傳授的佛法。2.一切諸法,分為色法和心法二種,色法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質,心法是指一切無形的精神。

  【心法身】 吾人的心性即法身,為在纏如來,所以叫做心法身。

  【心解脫】 又名慧解脫,無學之一。

  【心即是佛】 意謂人人心中皆有佛性,只要向吾人的心靈去下功夫,就可以成就佛道。

  【心用四分】 心識的作用有四種。見四分條。

  【心生滅門】 起信論所說的一心二門,即真如門與生滅門。

  【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謂心、佛、眾生三者毫無差別,佛就是眾生,眾生就是佛,其差別只在迷悟兩個字,迷失了自性就是眾生,體悟到自性就是佛。

  【手印】 手指所結成的印契。

  【文殊】 文殊師利的簡稱,菩薩名,以大智著稱,與普賢常侍於釋迦如來的左右。

  【文殊三昧】 能發無相微妙智慧的三昧,因此智慧是文殊菩薩所特有,故名文殊三昧。

  【文殊師利】 菩薩名。見文殊條。

  【文字般若】 凡是佛所說的一切教法,或是佛弟子所說的一切言教,不論是聲教或是文字所印刷的經典,都稱為文字般若。

  【方丈】 寺廟的住持和尚。相傳維摩居士所住的石室,長寬只有一丈,方丈之名,即是由此而來。

  【方外】 僧道的別稱。

  【方廣】 方是方正之義,廣是廣大之義,方廣就是一切大乘經的通稱。

  【方便】 隨方因便,以利導人。

  【方便心】 指方便實行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攝法的心。

  【方便土】 方便有余土的簡稱,即二乘與沒有證得法身的菩薩所住的國土。

  【方便智】 行方便的智慧。

  【方便化身】 指彌陀報身中之化身。

  【方便法身】 二種法身之一,即應身與化身的總名。見法身條。

  【方便菩提】 三菩提之一。

  【方便般若】 方便智與般若慧。證悟了真理叫做般若慧;通達利益他人之方法和手段,叫做方便智。

  【方便有余土】 見方便土條。

  【方等】 方是廣之義,等是均之義,佛於第三時,廣說藏通別圓四教,均益利鈍之機,故名方等。

  【方等時】 釋尊五時說法之第三時,此時在佛說阿含經之後,因見一切聞法的人都已得到決定信心,於是大小乘並說,往往在說法中,貶抑小乘,褒贊大乘,以引起鈍根者恥小慕大,促其進趣菩薩位,在八年之間,曾講過勝鬘、維摩等經。

  【方等經】 大乘經的總稱。

  【木魚】 以木制成的魚,在讀誦經文時叩擊之。據說魚類晝夜常醒不眠,今以木刻成魚形而叩擊之,目的在警惕眾人不可昏沉懶惰,應該晝夜精勤修行佛法,直到成功為止。

  【止】 定的意思,禅定的別名。

  【止犯】 止是停止,犯是不作善法,停止不作善法,叫做止犯。

  【止持】 止作二持之一。見二持條。

  【止持戒】 制止罪惡行為的戒法,如五戒八戒等是。

  【止觀】 止與觀。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觀是觀察一切真理。止屬於定,觀屬於慧,止觀就是定慧雙修的意思。

  【止觀宗】 天台宗的別名,因天台宗是以止觀為主要的修法。

  【止觀十觀】 陰界入、煩惱、病患、業相、魔事、禅定、諸見、增上慢、二乘、菩薩。

  【止觀法門】 止是定的意思,觀是慧的意思,所以止觀法門,就是修定慧的法門。

  【比量】 因明學的三支量之一,即比喻量,如隔牆見角,比知有牛,隔岸見煙,比知有火。比量,即推比量度之意。

  【比丘】 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稱,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比丘含有三義,即一、乞士,就是一面向社會群眾乞化飲食,以資維持色身,一面又向慈悲的佛陀乞化法食,以資長養法身。二、破惡,此惡是指心中的種種煩惱而言,出家人修戒定慧三學,撲滅貪嗔癡等煩惱,以便達到了生脫死的目的。三、怖魔,六欲天的天魔希望一切的眾生皆為魔子魔孫,永遠受他的控制,可是出家的佛弟子目的卻在跳出三界,以解脫為期,大家都很認真修行,不為天魔外道所擾亂,於是魔宮震動,魔王怖畏起來,故謂之怖魔。

  【比丘尼】 出家受具足戒的女性的通稱。

  【公案】 禅家指點學人,在言語或動作上的垂示,叫做公案。

  【毛道】 又名毛頭,是凡夫的別名,因凡夫的心念不定,猶如輕毛隨風飄舞不定。

  【毛頭】 又名毛道。見毛道條。

  【水大】 四大之一。見四大條。

  【水月】 水中之月。水月有影無實,以喻諸法無有實體。

  【水災】 大三災之一。在四劫中的壞劫時,火風水三災相繼而起,其中水災最為厲害,它蕩盡整個世界。

  【水輪】 成立世界的四輪之一,在空輪之上有風輪,風輪之上,光音天的雨水造成深十一億二萬之水層,此水層即名水輪。

  【水忏】 唐悟達禅師,膝上生人面瘡,遇異僧掬水洗之,瘡愈,因著慈悲水忏法三卷。

  【水想觀】 觀無量壽經所說的十六觀之一,即觀想極樂世界八功德水的相狀的觀法。

  【水風火災】 劫末所起的水災風災火災。

  【火大】 四大種之一,以溫熱為性,調熱為用,因周遍於一切物質,故曰大。

  【火宅】 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意謂三界好像是一所被火燒著的房子一樣,人們住在裡面,苦不堪言。

  【火災】 劫末所起的大三災之一。見大三災條。

  【火淨】 五種淨食之一,即將一切瓜果食物,先以火燒煮使熟之後才食。

  【火塗道】 地獄的別名,與刀塗道血塗道等合稱為三塗。

  【火焚地獄】 焦熱地獄的別名,因墮落在此地獄中的罪人,時常被猛火所焚燒,故名。

  【不生】 1.阿羅漢的譯名,因阿羅漢已經了脫生死,不再生於三界六趣之中。2.如來的別名,因如來常住在不生不滅的境界之中。

  【不生斷】 吾人的煩惱斷盡時,三途惡道的苦果也永遠不再生,不生就是斷滅,所以叫做不生斷。三斷之一。

  【不生不滅】 不生也不滅,是常住的別名,也是永生的意思。涅槃經說:‘涅言不生,槃言不滅,不生不滅,名大涅槃。’

  【不死門】 不死就是涅槃,入於涅槃之道,叫做不死門。

  【不共法】 如來的功德與眾不同,故名不共法,有小乘十八不共法和大乘十八不共法兩種。見十八不共法條。

  【不共業】 二業之一。見二業條。

  【不共佛法】 佛的十八種功德法,惟佛獨有,不與三乘共有,故雲不共。見十八不共法條。

  【不共般若】 佛說般若經,分為共與不共兩種,能共通於聲聞緣覺菩薩之法的,叫做共般若,只談菩薩所行之法的,也就是不共通於聲聞緣覺的,叫做不共般若。天台以共般若為通教,不共般若為別圓二教。

  【不共無明】 又名獨頭無明,二種無明之一。

  【不見舉】 比丘犯了罪卻說不犯,叫做不見,舉治這種不見的過失,叫做不見舉。三舉之一。

  【不但中】 觀空假之外一切都是中,叫做但中,是離去空假二邊,但取中道,於理未圓,這是別教所說的中觀,若觀即空即假即中,收空假而為中,叫做不但中,這是圓教所說的圓融中觀。

  【不但空】 二乘人觀察一切事物,只見但空而不見不空,所以叫做但空,亦名偏空;菩薩不但見但空,而且也見不空,所以叫做不但空,亦即中道之空,這是天台四教中通教的空觀。

  【不退】 不再退轉的意思。有三種的不退,即一、位不退,證到圓教的初信位,破了見惑,進入聖人的境界,便永遠不再退回到以前凡夫的地位;二、行不退,證到圓教的十信位,破了思惑與塵沙惑,此時專門濟度一切眾生,永遠不會再退回到以前二乘的地位;三、念不退,證到圓教的初住位,不但證悟了自己的靈性,而且得到無生法忍,此時的心便安住在這種真實智慧的念頭上,永遠不會再退失。

  【不退地】 不退失其地位的意思。

  【不動地】 十地之一。見十地條。

  【不動滅無為】 生於色界第四禅天,滅苦樂二受粗動,所得的真如,名不動滅無為。

  【不淨行】 又名非梵行,梵是清淨的意思,非梵行是指淫事,因愛染污心,故名不淨行。

  【不淨肉】 不清淨的肉。

  【不淨觀】 五停心觀之一,即觀察自己和他人的身體皆污穢不淨,可治貪欲。

  【不淨說法】 又名邪命說法,不論說正法或邪法,其心邪,皆名不淨說法,如別有企圖,說虛妄語,令他生信,或不說佛法,徒說世事,或飲酒食五辛,犯正淫或邪淫後,即著衣入佛堂說法,觸穢三寶,或誹謗有德人,而自稱贊,或不悟一乘真實法,致使所說停滯於權教有相之法,或貪利養故而說,或欲勝他人而故說,或所說與經義相違,凡此種種,皆名不淨說法。

  【不與取】 他人不與而自取,即偷盜之義。

  【不還向】 聲聞乘四向之一。見四向四果條。

  【不還果】 聲聞乘四果之一。見四果條。

  【不斷光】 十二光之一,即阿彌陀佛的光明,彌陀的光明,常存三世,恆照世間而不斷絕。

  【不斷常】 沒有暫時間斷的意思。

  【不忏舉】 三舉之一,即惡比丘破了戒不肯忏悔,眾僧勸說不聽,於是舉治之而擯於僧團之外。

  【不二之法】 指如如平等而無彼此分別的一實相法。

  【不清淨施】 在布施的時候,未能做到施者受者與施物無實有之三輪體空境界,叫做不清淨施。

  【不增不滅】 1.就實相之空理而言,如般若經說:‘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意思是說諸法就是真空,真空即無增減。2.就法之無盡而言,眾生無盡,佛亦無盡,而說二界無增減。

  【不變真如】 謂真如的體性,畢竟平等,無有變易。

  【不變隨緣】 謂雖隨緣而現萬有,但其本體不變。

  【不住生死】 不著生死的相。

  【不取正覺】 佛得無上正等正覺,然後成佛,簡稱為正覺,不取正覺就是不成佛之義。

  【不過中食】 過中午十二時便不再食東西。諸天早食,佛午食,畜生午後食,鬼夜食,佛弟子當學佛行,斷六趣因,故比丘每日均須不過中食。

  【不通忏悔】 不能夠忏悔。

  【不相應行法】 謂非如心王心所之無形,亦不如色法之有形,與這三法皆不相應,而是宇宙萬有變化的幻象,故名不相應行法,共有二十四法。

  【不染污無知】 以劣慧為體,因慧劣故,不解事物的義理,其無知非因染污而起,故名不染污,不知無數法門差別,故名無知,台家謂之塵沙惑,此惑不障出世生死,而障修道成佛,故菩薩必須須斷之。

  【不可思議】 不可以心思之亦不可以言議之的意思。

  【不可說不可說】 佛經中的極大數目字,比阿僧祇劫等數目,還要大得多。

  【不思議變易生死】 菩薩修道時,因工夫進步的緣故,由前一期的心境,轉移到後一期的心境時,前後的感覺,截然不同,回顧前塵,有如死後再生,故亦名為生死,然而實際上只是心的生死,並非身的生死,只算心境的一度變易,而此變易,最為神奇而不可思議,故名不思議變易生死。

  【中有】 又名中陰。見中陰身條。

  【中劫】 二十小劫為一中劫。見一中劫條。

  【中尊】 位在中央的尊體。

  【中觀】 觀想中谛之道理,為三觀之一。

  【中谛】 天台宗所立三谛之一。

  【中道】 不偏於空,也不偏於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邊,圓融無礙,謂之中道。法相以唯識為中道,三論以八不為中道,天台以實相為中道,華嚴以法界為中道。

  【中道觀】 觀想中正不偏之理的觀法,為天台三觀之一。

  【中道義】 中道的勝義,即離互相對立的二邊,連中亦不要,絕諸對待的勝義。

  【中道實相】 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邊,圓融無礙,叫做中道實相。

  【中道第一義谛】 簡稱中谛,即有就是空,空也就是有,圓融而無礙,不偏於一邊。

  【中陰】 又名中有。見中陰身條。

  【中陰身】 又名中有,即人死後尚未投胎之前,有一個由微細物質形成的化生身來維持生命,此化生身即是中陰身。此中陰身在最初的四十九天中,每七天一生死,經過七番生死,等待業緣的安排,而去投生。

  【中陰了生】 人死之後,尚未投生,於中陰中,就能了知它將來托生之處了。

  【中千世界】 見大千世界條。

  【中隨煩惱】 即無慚(不自慚恥對不住自己)無愧(不自羞愧對不住他人)二種煩惱,此二種煩惱是隨逐六根本煩惱而起的枝末煩惱,因其遍於所有惡性之心,凡作惡事皆有此二心,范圍比小隨煩惱大,所以叫做中隨。

  【中後不食】 中午之後不再吃東西。

  【五力】 五根堅固發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是信根增長,能破諸邪信;精進力是精進根增長,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慧力是慧根增長,能破三界之諸惑。

  【五行】 1.布施行、持戒行、忍辱行、精進行、止觀行。2.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聖行是指菩薩修習戒定慧三業;梵行是指菩薩以清淨心去運用慈悲,為眾生拔苦與樂;天行之天是天然之理的意思,菩薩順著天然之理,而成妙行,叫做天行;嬰兒行之嬰兒是譬喻人天小乘,菩薩以慈悲之心,示現人天小乘之行,叫做嬰兒行;病行是菩薩為度眾生,以大慈悲心與一切眾生同受煩惱與病苦。

  【五品】 指圓教五品外凡位,即一、隨喜品,聞實相之法,而信解隨喜的人;二、讀誦品,讀誦法華,及諸大乘經,而助觀解的人;三、講說品,將所見解的佛法說出,以利益他人的人;四、兼行六度品,是兼修六度,以助觀心的人;五、正行六度品,是正行六度,以自度度他,事理具足,觀行轉勝的人。十住以上,稱為聖者,十住以下皆是凡夫,為別於十信內凡,故稱外凡。

  【五性】 法相宗將一切眾生的根機,分為五類,叫做五性。一、有可修成阿羅漢果的無漏種子者,名定性聲聞。二、有可修成辟支佛的無漏種子者,名定性緣覺。三、有可修成佛果的無漏種子者,名定性菩薩。四、兼有以上二種或三種的無漏種子,則將來所證之位,遇緣成熟,並不一定證何種果者,名不定性。五、並無以上三乘的無漏種子,但有可修成人天果的有漏種子者,名為無性。

  【五辛】 五種帶有辛味的蔬菜、即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渠。學佛人要戒食五辛,因五辛中含有極充份的刺激性,熟吃能使人淫火焚身,生啖又易使人增高嗔恚,學佛人一有了欲念和嗔恚,便會蒙蔽智慧,增長愚癡,妄動無明,造諸惡業。

  【五見】 又名五惡見,即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身見是執著五蘊假和合之身為實有;邊見是偏於一邊的惡見,如有些人以為人死之後一切都歸於無,所謂人死如燈滅,這叫做斷見,又有一些人以為人死之後仍是為人,豬馬牛羊死後仍是為豬馬牛羊,這叫做常見,這種執斷執常的見解,都偏於一邊,故名邊見;邪見是邪而不正的見解,如謗無因果,壞諸善事是;見取見之見即指我見、邊見、邪見,取是取著不捨,對於上述三種不正見,執以為是,名見取見;戒禁取見就是執行或受持邪戒,錯認以為是正戒,如一般人持牛戒狗戒等,以為是生天之因,又有一般人塗灰斷食,錯認以為是涅槃之道是。

  【五沒】 五種退沒的相,即天人將退沒於下界時,所現的五種衰相。見五衰條。

  【五宗】 1.指大乘之五宗,即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三論宗、律宗。2.指禅宗之五宗。見五家條。

  【五法】 楞伽經與唯識論等,把一切有為無為,有漏無漏諸法,歸納為五法,即一、相,即森羅萬象的事物,其形相各各不同;二、名,即依彼種種相,假設種種名,以作表诠;三、分別,即於萬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識別之,於是有所謂大小、高低、美丑、是非等出現;四、正智,指無漏心心所,離虛妄分別,觀名相互為其客,離常離斷,如理而知;五、如如,由正智所證的境界,心境皆寂,一如真如的體性。此中前二是所變境,第三是能變心自緣其所變境,三者皆屬有漏法,第四是就法相正觀法性,屬於無漏法,第五是心境一如,湛然寂滅。

  【五受】 吾人的心識領納外境時所產生的五種感受,即憂受、喜受、苦受、樂受、捨受。

  【五食】 能夠長養出世善根的五種法食,即念食、法喜食,禅悅食、願食、解脫食。念食就是修道的人常持正念,以長養一切善根;法喜食就是修道的人愛樂妙法,心生喜悅,以長養其慧命;禅悅食就是修道的人因得禅定而心身喜悅,以長養其慧命;願食就是修道的人以誓願持身,以長養一切善根;解脫食就是修道的人解脫惑業的系縛,於法得自在,以長養一切之菩薩善根。

  【五衰】 天人將死時有五種衰相現前,即一、頭上花萎,就是頭上所帶的花冠漸漸枯萎;二、衣裳垢膩,就是無縫的天衣生出污垢來;三、身體臭穢,就是天人身上的光明不但消失,而且流出很多臭的氣味來;四、腋下汗出,就是兩厍之下流出很多的臭汗;五、不樂本座,就是以上種種不好的衰相出現之後,天人便對自己的寶座生出不樂的感受,天女眷屬也厭離他們而走開。

  【五忍】 一、伏忍,別教菩薩於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賢間,未斷煩惱種子,而制伏之不使起之位;二、信忍,於初地至三地間,既見法性而得正信之位;三、順忍,於四地至六地間,順菩提道而趣向無生果之位;四、無生忍,於七地至九地間,悟入諸法無生理之位;五、寂滅忍,於第十地及妙覺間,諸惑斷盡而涅槃寂滅之位。忍者忍可,或安忍之義,即心安住於其理而不動搖。

  【五悔】 五種的忏悔方法。天台智者大師為了修習法華三昧的人,依據彌勒問經、占察經與普賢觀經等之意,而訂出五種的忏悔方法,即一、忏悔,發露自己已往之罪而誡將來;二、勸請,勸請十方諸佛以轉法錀;三、隨喜,對於自他一切之善根隨喜贊歎;四、回向,以所修之功德趣向於眾生及佛道;五、發願,發四弘誓願以導引前面之四行。

  【五通】 五種的神通。見五神通條。

  【五欲】 1.色、聲、香、味、觸。色是指美麗的色相;聲是指宛轉的聲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氣;味是指可口的味覺;觸是指適意的觸樂。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貪欲之心,故名五欲。2.財欲、色欲、飲食欲、名欲、睡眠欲。

  【五眼】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是肉身凡夫的眼,遇昏暗,遇阻礙,就不能見;天眼是天人的眼,遠近晝夜,都能得見;慧眼是聲聞的眼,能看破假相,識得真空;法眼是菩薩的眼,能澈了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法門;佛眼是如來的眼,有了佛眼便兼有前面的四種眼,能無事不知,無事不見,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五眾】 1.舊譯五蘊為五眾,眾是和集的意思。2.指出家五眾,即比丘(受具足戒的男子)、比丘尼(受具足戒的女子)、式叉摩那(華譯為學法女,就是將受具足戒而先學六法的女子)、沙彌(出家受十戒的男子)、沙彌尼(出家受十戒的女子)。

  【五結】 貪結、恚結、慢結、嫉結、悭結。結是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結縛眾生,使流轉於三界。

  【五惑】 與五鈍使同。

  【五衍】 五乘。梵語衍,華譯就是乘。

  【五過】 1.指破戒五過,即害自身、為智者所呵、惡名流布、臨終後悔、死墮惡道。2.指依語五過,即不正信、退勇猛、诳人、謗法、輕聖法。

  【五根】 1.指眼等之五根,眼根能生眼識,耳根能生耳識,鼻根能生鼻識,舌根能生舌識,身根能生身識。2.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因此五法是生聖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五篇】 波羅夷、僧殘、單墮、提捨尼、突吉羅。見八段五篇條。

  【五葬】 土葬、火葬、水葬、野葬、林葬。

  【五葷】 又名五辛。見五辛條。

  【五業】 1.順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時分不定異熟定業、時分不定異熟不定業。2.取受業、作用業、加行業、轉變業、證得業。3.救濟災橫之業、救濟惡道之業、救濟行非方便之業、救濟行身見之業、救濟乘之業。4.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

  【五障】 1.指女人身體所有的五種障礙,法華經提婆品說:‘又女人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2.法華經中說:欺為信障,怠為進障,嗔為念障,恨為定障,怨為慧障。3.指修道之五障,即煩惱障、業障、生障、法障、所知障。

  【五塵】 色、聲、香、味、觸。因此五境能污染真理,故名塵。

  【五明】 古印度的五種學術,即語文學的聲明、工藝學的工巧明、醫藥學的醫方明、論理學的因明、宗教學的內明。

  【五苦】 生老病死苦(人生必經的四大過程)、愛別離苦(與所愛者離別之苦)、怨憎會苦(常與憎惡者會合之苦)、求不得苦(不得所求之苦)、五陰盛苦(吾人五陰合成的身體受熾盛的痛苦)。

  【五悭】 住處悭、家悭、施悭、余贊悭、法悭。住處悭是只許我自己在此處住,別人不得在此處住;家悭是只許我獨入此家,別人不得進入;施悭是只許我接受別人的布施,他人不得也接受;余贊悭是只許我獨自接受稱贊,他人不得共享;法悭是只許我自己知道此經的深義,他人不得共同知道。

  【五蓋】 五種的煩惱。蓋就是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蓋覆人們的心性,使不生善法。合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叫做五蓋。

  【五祖】 中國禅宗第五代祖師,湖北蕲州黃梅縣人,俗姓周,法名弘忍,十三歲拜谒四祖道信,隨從三十年而得法,主化於東山的東禅寺,傳法於六祖惠能,七十四歲圓寂,谥號大滿禅師。

  【五樂】 出家樂、遠離樂、寂靜樂、菩提樂、涅槃樂,出家樂是世人有許多的惑業煩惱,如果出家修道證果,便能永斷這種痛苦;遠離樂是色界初禅天的樂,初禅能遠離欲界的愛染煩惱,而生禅定的喜樂;寂靜樂是二禅天的樂,二禅離初禅尋伺之散動,澄心寂靜而發深妙的喜樂;菩提樂就是成就無上妙道,於法界得自在的法樂;涅槃樂即離生死的痛苦,而入於無余涅槃,獲得究竟寂滅之樂。

  【五境】 色聲香味觸五法,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所緣之境,所以叫做五境。

  【五翳】 煙、雲、塵、霧、阿修羅之手。因此五者能障蔽日月之光,故名五翳。

  【五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因是六識中之前五識,故名五識。在三界中,欲界的有情有六識,色界的初禅天無鼻舌二識,二禅天以上則五識全無,唯有一意識而已。

  【五覺】 本覺、始覺、相似覺、隨分覺、究竟覺。本覺是本有常住之覺;始覺是依修行之功而顯出本覺;相似覺是菩薩於十信位時所得類似始覺的覺;隨分覺是菩薩於十往十行十回向等位時所分分得真正的始覺;究竟覺是菩薩於妙覺位時,成就究竟至極的始覺,這時已經和本覺相一致了。

  【五觀】 一、真觀,即觀察真谛的道理以斷見思之惑的空觀;二、清淨觀,即既已斷見思之惑,再斷塵沙之惑的假觀;三、廣大智慧觀,即斷了無明之惑之後,而得廣大智慧的中觀;四、悲觀,以上面三種觀觀眾生,而願拔眾生之苦;五、慈觀,即以上面三種觀觀眾生,而願給眾生快樂。

  【五教】 見五教十宗條。

  【五教十宗】 華嚴宗將釋尊一生所說的教法,判為五教十宗,五教是由法分出,十宗是由理分出。五教者:一、小乘教,是教鈍根小機之法,但說生空,而未說法空,故又稱為愚法聲聞教。二、大乘始教,是出小乘,初入大乘的教法,雖說大乘,而未及究竟微妙的理性,故名始教,有相始教與空始教之分。三、大乘終教,是對大乘純熟的根機,所說盡理之教。四、大乘頓教,是說大乘頓悟的教門者。五、一乘圓教,是圓滿最上的教法,明性海圓融,緣起無盡,極諸法的體性者。十宗者:一、如小乘犢子、法上、腎胃、正量、密林山等部,說我法俱實有者,名我法俱有宗。二、如小乘雪山、多聞、化地等部,說一切無我,而法體恆有者,名法有我無宗。三、如小乘雞胤、法藏、飲光、制多山、西山住、北山住等部,說現在法有,過未法無者,名法無去來宗。四、如小乘說假部,說現在法為假有,亦為實有者,名現通假實宗。五、如小乘說出世部,說世間虛妄,出世真實者,名俗妄真實宗。六、如小乘一說部,說諸法但有假名,無有實體者,名諸法但名宗。七、如大乘始教的般若經中觀論等,說示諸法皆空者,名一切皆空宗。八、如大乘終教的楞伽經起信論等,說示真如體性的教義者,名真實不空宗。九、如大乘頓教的禅宗,絕諸言慮,直證真理者,名相想俱絕宗。十、一乘圓教,說示圓滿具足萬德法界的教義,名圓明具德宗。

  【五趣】 又名五惡道,或五道,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天。

  【五趣地】 見五趣雜居地條。

  【五趣雜居地】 九地之一,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天等五趣雜居之地,因其皆有欲,故合為一地。

  【五逆】 見五逆罪條。

  【五逆罪】 五種極逆於理的罪惡,即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此五種是極端罪惡的行為,任犯一種,即墮無間地獄,故又名無間業。

  【五大】 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

  【五大使者】 又名五天使者,即生、老、病、死、王法牢獄。

  【五大龍王】 又名五類龍王,即善住龍王、難陀婆難陀龍王、阿耨達龍王、婆樓那龍王、摩那蘇婆帝龍王。

  【五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殺生是不殺傷生命;不偷盜是不盜取別人的財物;不邪淫是不作夫婦以外的淫事;不妄語是不說欺诳騙人的話;不飲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類及毒品。

  【五戒法】 佛昔為在家弟子受三皈依後,即授予五戒,使之成為優婆塞及優婆夷,如果在家弟子破了五戒,就不是清淨的士女。

  【五戒二十五神】 五戒——各有五神,保護受持五戒的人。

  【五味】 乳味、酪味、生酥味,熟酥味、醍醐味。佛在涅槃經中提到乳等五味時,曾以醍醐味來形容涅槃經,後來天台智者大師便因之判定佛的一代聖教為五時教。

  【五味禅】 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

  【五乘】 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人乘就是乘著五戒的教法而生到人間來;天乘就是乘著十善的教法而生到天上去;聲聞乘就是乘著四谛的教法而證得阿羅漢果;緣覺乘就是乘著十二因緣的教法而證得辟支佛果;菩薩乘就是乘著六度的教法而證得至高無上之佛果。

  【五乘齊入】 謂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行人,皆可乘阿彌陀佛的願力而一齊進入佛真實的報土。

  【五陰】 五蘊的舊譯,陰是障蔽的意思,能陰覆真如法性,起諸煩惱。見五蘊條。

  【五陰魔】 五陰是色、受、想、行、識,因此五者與煩惱,都是迷惑人的,所以叫做魔。

  【五陰盛苦】 五陰是色、受、想、行、識,為構成人身的五種要素,人生的種種痛苦,都是由這五種要素組成的人身而來,所以說是五陰盛苦,為八苦之一。

  【五陰世間】 見三世間條。

  【五惡】 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

  【五惡趣】 又名五趣,或五道,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天等五種境界。

  【五輪】 1.五體的別名,人的兩肘兩膝和頭部等五處都作圓形,所以叫做輪,這五輪著地作禮,叫做五體投地,是表示最尊敬的意思。2.世界是建立在五輪之上,依俱捨論等的說法,世界之最下層為虛空輪,其上為風輪、水輪、金輪、地輪,再上便是九山八海。3.密教通稱地水火風空五大為五輪。

  【五輪際】 指五輪最下層之虛空輪。

  【五濁】 命濁、眾生濁、煩惱濁、見濁、劫濁。命濁是眾生因煩惱叢集,心身交瘁,壽命短促;眾生濁是世人每多弊惡,心身不淨,不達義理;煩惱濁是世人貪於愛欲,嗔怒诤斗,虛诳不已;見濁是世人知見不正,不奉正道,異說紛纭,莫衷一是;劫濁是生當末世,饑馑疾疫刀兵等相繼而起,生靈塗炭,永無寧日。

  【五濁增時】 五濁逐漸增長的時期。在住劫中人壽由二萬歲的時候開始,世界便漸漸渾濁而不淨起來,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越來越渾濁不淨,尤其是在末法時代的今日,更是渾濁不堪,所以叫做五濁增時。

  【五位】 1.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2.唯識宗所立之修行五位,即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

  【五位百法】 唯識宗立五位百法,以總括宇宙萬有。五位者: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百法者:心法八,是識的自性,心所法五十一,是識的所屬,色法十一,是心法心所法之所變,不相應行法二十四,是心法心所法,和色法的分位,也是與心色皆不相應的法,無為法六,即前四法的實性,合之為一百法。茲列表說明如下:

   ┌心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
   │   阿賴耶識)────────────────────八┐
   │   ┌遍行(觸、作意、受、想、思)──────────五│
   │   │別境(欲、勝解、念、定、慧)──────────五│
   │心所法┤善 (信、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癡、    │
   │   │   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十一│
宇  │   │煩惱(貪、嗔、癡、慢、疑、惡見)────────六│
宙  │   │隨煩惱(忿、恨、惱、覆、诳、谄、憍、害、     │
萬 ─┤   │    嫉、悭、無慚、無愧、不信、懈怠、     ├ 百
有  │   │    放逸、昏沉、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廿│ 法
   │   └不定(睡眠、惡作、尋、伺)───────────四│
   │色法(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      │
   │   法處所攝色)──────────────────十一│
   │不相應法行法(得、命根、眾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滅盡定、 │
   │     無想報、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無常、  │
   │     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時、方、數、   │
   │     和合性、不和合性)─────────────廿四│
   └無為法(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滅無為、   │
        想受滅無為、真如無為)─────────────六┘

  【五法】 楞伽經唯識論等,把一切有為無為,有漏無漏諸法,歸納為五法。五法者:第一相,森羅萬象的事物,情與無情,千態萬狀,其形相各各不同,是為相。第二名,依彼種種相,假設種種名,以表诠之,是為名。第三分別,於萬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識別之,於是有所謂的大小、高低、美丑、是非等出現,是為分別。第四正智,指無漏心心所,離虛妄分別,觀名相互為其客,離常離斷,如理而知,是為正智。第五如如,由正智所證得的境界,心境皆寂,一如真如的體性,是為如如。

  【五法藏】 見五法條。

  【五蘊】 蘊是積集的意思,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色就是一般所說的物質,變礙為義,是地、水、火、風四大種所造;受就是感受,領納為義,其中包括苦、樂、捨三受;想就是想像,於善惡憎愛等境界中,取種種相,作種種想;行就是行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動去造作種種的善惡業;識就是了別的意思,由識去辨別所緣所對的境界。在此五蘊中,前一種屬於物質,後四種屬於精神,乃是構成人身的五種要素。

  【五蘊非有】 謂色受想行識五蘊所構成的人身是虛妄不實的,因為當五蘊分散時,人身也就沒有了,所以說五蘊非有。

  【五蘊皆空】 五蘊是色受想行識,色從四大假合而有,從想行識由妄念而生,故此五蘊諸法,如幻如化,從因緣生,本無實性,當體即空,故謂五蘊皆空。

  【五部】 1.指小乘五部,即昙無德部、薩婆多部、彌沙塞部、迦葉遺部、婆粗富羅部。見五部律條。2.指金剛界五部,即蓮華部、金剛部、佛部、寶部、羯磨部。見金剛界五部條。

  【五部律】 佛滅後百年間,付法藏第五祖優婆桠多之下有五弟子,於戒律上各抱異見,一大律藏便生五部之派別,即昙無德部、薩婆多部、彌沙塞部、迦葉遺部、婆粗富羅部。

  【五部大論】 無著菩薩承彌勒菩薩之旨,著五部之大論,即瑜伽師地論、分別瑜伽論、大乘莊嚴經論、辨中邊論頌、金剛般若論。

  【五部秘經】 密宗所依之五部經典,即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瑜只經等加要略念誦經或菩提場經。

  【五部禅經】 禅法要解經、達磨多羅禅經、坐禅三昧法門經、五門禅經要用法、禅要經。

  【五部灌頂】 指金剛界的灌頂。

  【五部大乘經】 天台大師選定下列五部為大乘經,即華嚴經、大集經、大品般若經、法華經、涅槃經。

  【五百戒】 比丘尼的具足戒。本來只有三百四十八戒,以大數而稱為五百。

  【五正行】 淨土宗所立,謂凡兼修他法者,名為雜行,若專修下列五法者,名為正行,即一、專讀誦淨土三經,名讀誦正行;二,專觀想極樂國莊嚴,名觀察正行;三、專禮拜阿彌陀佛,名禮拜正行;四、專稱念彌陀名號,名稱名正行;五、專贊歎供養阿彌陀佛,名贊歎供養正行。

  【五念門】 淨土宗所立,即一,身業禮拜阿彌陀佛,屬禮拜門;二、口業執持彼佛名號,贊歎彼佛相好功德,屬贊歎門;三、一心發願,願生彼國,屬作願門;四、觀察彼佛菩薩,及依正莊嚴,屬觀察門;五、把功德回向一切苦惱眾生,令得畢竟解脫,屬回向門。

  【五淨肉】 五種的淨肉,即不見殺、不聞殺聲、不為我殺、自死、鳥殘。

  【五八識】 五識與八識。五識是眼、耳、鼻、舌、身;八識即第八阿賴耶識。

  【五比丘】 指佛最初所度的五比丘,即憍陳如、額鞞、跋提、十力迦葉、摩诃俱男。

  【五堅固】 見五五百年條。

  【五利使】 五種急性的煩惱,即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見十使條。

  【五鈍使】 五種慢性的煩惱,即貪、嗔、癡、慢、疑。見十使條。

  【五無間】 五無間業的簡稱,又名五逆罪,即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之僧,誰要是犯了其中的一項,死後即墮入無間地獄,故名五無間業。

  【五具足】 五種供佛的器具,即花瓶一雙,蠟蠋台一對,香爐一個。

  【五神通】 又名五通,或五神變,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天眼通是指修得與色界天人同等的眼根,有了天眼通的人,不論遠近內外晝夜,都能得見;天耳通是指修得與色界天人同等的耳根,有了天耳通的人,一切聲音都可以聽得到;他心通是能夠知道他人一切心想的神通,有了他心通的人,便不愁遭受他人的暗算;宿命通就是能夠知道自己在六道之中的過去生死,並知道六道眾生在六道之中的過去生死,有了宿命通的人,過去生中的事,都能回憶,了如指掌;如意通又名神境通,或神足通,有了如意通的人,凡事都能隨心所欲,諸如鑽天入地,移山倒海,撒豆成兵,呼風喚雨,騰雲駕霧,都不成問題。

  【五台山】 又名清涼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山西五台縣,相傳為文殊菩薩的道場。

  【五根本】 五根本煩惱,即貪、嗔、癡、慢、疑。

  【五類天】 一、上界天,即色界及無色界之諸天;二、虛空天,即欲界六天中夜摩天以上之四天,也就是居於虛空之天;三、地居天,即欲界六天中之四王天與忉利天,也就是依須彌山之地而居之天;四、游虛空天,即日月星宿等;五、地下天,即龍阿修羅及閻魔王等所居之處。凡是能放光明有自在之力的,都叫做天。

  【五十一位】 指菩薩五十二位中之等覺位。

  【五十二位】 菩薩由凡夫到成佛,一共要經過五十二個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發心住內,分開另立的,若將其縮入發心住內,則只有四十二位。詳見大乘條。

  【五十八戒】 梵網經上所說的十重與四十八輕戒,合稱為五十八戒。

  【五五百年】 謂佛滅後之五個五百年,在每一個五百年中,各有一堅固,以示佛法的興廢。一、解脫堅固,謂在佛滅後之第一個五百年間,因為正法興盛,得到解脫的人很多。二、禅定堅固,謂在佛滅後之第二個五百年間,雖然無人獲得解脫,但是修學禅定的人很多。三、多聞堅固,謂在佛滅後之第三個五百年間,真正修行佛法的人雖然稀少,但是喜歡聽聞佛法的人很多。四、塔寺堅固,謂在佛滅後之第四個五百年間,世人很喜歡建立佛塔和寺院。五、斗诤堅固,謂在佛滅後之第五個五百年間,戒定慧三學已被世人遺忘,唯以斗诤為能事,是增長邪見的時期。

  【五分法身】 以五種的功德法,成就佛身,叫做五分法身。一、戒法身,謂如來三業,離一切的過失。二、定法身,謂如來真心寂滅,離一切的妄念。三、慧法身,謂如來真智圓明,通達諸法的性相。四、解脫法身,謂如來的身心,解脫一切的系縛。五、解脫知見法身,謂如來具有了知自己實已解脫的智慧。

  【五分法身香】 一、戒香,謂自心中無過失,無罪惡,無嫉賢妒能的心理,無悭貪嗔忿的念頭,無劫掠殺害的意圖。二、定香,謂看到一切善惡境相之時,自心不會散亂。三、慧香,謂自心無障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己的真如自性,不造作一切罪惡之事,雖是修行種種善事,但心中不執著所作的善行,尊敬上輩,體念下人,憐憫孤苦,救濟貧窮。四、解脫香,謂自心在外境上無所攀緣,不想善,不想惡,安然自在,沒有掛礙。五、解脫知見香,謂自心既於善惡都無所攀緣,但也不可以沉落斷空頑守枯寂,應當廣泛參學多多聞法,認識自己的本心,通達諸佛的道法,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滿菩提時,真如自性毫不變易。香的意義,是以智慧火燒那抽象無價真香,這是真實的莊嚴佛身,這是真實供養如來。這五分香,皆從自性上說,皆從功德上修,也就是從自證自性法身來成如如佛。

  【五那含天】 與五淨居天同,在色界之第四禅天,是阿那含(不還果)聖者的生處。

  【五所依土】 法性土、實報土、色相土、他受用土、變化土。法性土是如來清淨法身所依之土;實報土是如來圓滿報身所依之土;色相土是如來微塵相海身所依之土;他受用土是如來他受用身所依之土;變化土是如來變化身所依之土。

  【五相成身】 五相具備而成就佛身的觀法。菩提心論說:‘一是通達心,二是菩提心,三是金剛心,四是金剛身,五是證得無上菩提獲金剛堅固身也。’

  【五俱意識】 謂當前五識現起時,意識一定隨同俱起。

  【五重唯識】 法相宗所修的觀行,從淺至深,共有五重,名五重唯識觀。第一重是遣虛存實,即遣除遍計所執的虛妄計度,而存依他起性及圓成實性的實體。第二重是捨濫留純,即捨除雜濫的外境,而存留純粹的內識。第三重是攝末歸本,即從見相二分的枝末作用上,攝歸自證分的本體。第四重是隱劣顯勝,即隱心所的劣,而顯心王的勝。第五重是遣相證性,即遣差別的事相,而證無差別的理性,也可以說,遣去一切法相,證入一切法性,名遣相證性。又此五重唯識觀,即為五種相對:第一重遣虛存實,為空有相對,要遣空而存有。第二重捨濫留純,為心境相對,要捨境而留心。第三重攝末歸本,為體用相對,要攝用而歸體。第四重隱劣顯勝,為王所相對,要隱所而顯王。第五重遣相證性,為事理相對,要遣事而證理。前四屬唯識相,後一屬唯識性。茲列表說明如下:

五 ┌1遣虛存寶(空有相對,遣空存有)┐
重 │2捨濫留純(心境相對,捨境留心)├唯識相
唯─┤3攝末歸本(體用相對,攝用歸體)│
識 │4隱劣顯勝(王所相對,隱所顯王)┘
觀 └5遣相證性(事理相對,遣事證理)──唯識性

  【五時說法】 佛成道後,於最初三七日,說華嚴經,度大菩薩,是為華嚴時。繼在鹿野苑等處,於十二年中,說小乘阿含經,度聲聞緣覺乘人,是為阿含時。繼阿含時後,於八年中,說維摩勝鬘金光明等諸大乘經,廣談四教,均被眾機,是為方等時。乃後,二十二年間,說諸部般若經,強調諸法皆空之義,是為般若時。再後八年,說妙法蓮華經,會三乘於一佛乘。法華之後,佛將入滅,乃在拘屍那拉城娑羅雙樹間,於一日一夜,說大般涅槃經,顯常樂我淨義,昭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乃至一闡提人,亦當成佛,是為法華涅槃時。

  【五時八教】 天台智者大師,判釋尊所說之法,為五時八教。五時是就時間的先後分出,即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八教是就法的性質分出,八教中又分為化法四教與化儀四教,化法是教化眾生的法門,即三藏教、通教,別教、圓教;化儀是教化眾生的儀式,即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

  【五類法身】 真言宗所說,謂此五類法身,皆含攝在大日如來一大法身內,所有十方三世諸佛菩薩,天龍鬼神,有情無情,皆是毗盧遮那法身所攝,包無不盡。一、自性法身,諸佛真身,法性理智,自然具足,三世常恆,流出三密之法,以教菩薩,有理法身與智法身之別,皆名自性法身。二、受用法身,諸佛的受用法身有二種,一種是自受用身,是自受法樂之身,與理相應,一種是他受用身,是為十地菩薩所現的身,與智相應,皆名受用身法。三、變化法身,諸佛為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所現的丈六應身,說內證法,屬於變化所作,亦是法爾而有,名變化法身。四、等流法身,此身系為九界平等流出,故名等流,乃至為六道含靈,示現同類的身形,隨機化變,名等流法身。五、法界身,如來法身,具六大體性,周遍法界,名法界身。

  【五淨居天】 色界之第四禅天,為證得阿那含(不還果)的聖者所生之處,其處共有五天,即無煩天(無一切的煩雜)、無熱天(無一切的熱惱)、善現天(能現一切的勝法)、善見天(能見一切的勝法)、色究竟天(色天最勝之處)。

  【五停心觀】 能使五種過失停止於心的觀法,亦即聲聞乘人在最初入道時所修的五種觀法。一、不淨觀,是觀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屬不淨,以停止貪欲。二、慈悲觀,是觀察一切眾生痛苦可憐之相,以停止嗔恚。三、因緣觀,是觀察一切法皆從因緣生,前因後果,歷歷分明,以停止愚癡。四、念佛觀,是觀察佛身相好,功德莊嚴,以停止業障。五、數息觀,是觀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數自一至十,以停止散亂。

  【五部灌頂】 此有三種,第一種:一、阿阇黎灌頂,即傳法灌頂。二、受明灌頂,又雲成就灌頂。三、息災灌頂,又雲滅罪灌頂。四、增一灌頂,又雲求果灌頂。五、降伏灌頂,又雲除難灌頂。第二種:一、光明灌頂,即以光明加被行者之身。二、甘露灌頂,即以香水灌頂。三、種子灌頂,即觀種子而布於身心。四、智印灌頂,即以印契加持於五處。五、句義灌頂,即觀真言之義,布於心胸,使之起悟解。第三種:五種的三昧耶,稱為五種灌頂。

  【五處供養】 人們應對父、母、親教師、軌范師、病人等常作供養。

  【五種禅】 四念處、八背捨、九次第定、師子奮迅三昧、超越三昧。

  【五種供養】 塗香、華、燒香、飲食、燈明。

  【五種不退】 就淨土門所立四不退中第四之處不退,而立五種之不退,即大悲攝持不退、佛光照觸不退、常聞法音不退、善友同居不退、壽命無量不退。

  【五種比量】 五種的推理法,即一、相比量,即依照所見的去推理其他;二、體比量,如由甲之體性而推乙,由一部之體而推理全部;三、業比量,即由所造之業而推理其造作者;四、法比量,即由一部份的事而推理其他的真理;五、因果比量,即見因而推理其果,見果而推度其因。

  【五種淨食】 一切食物要依照五種方法清淨之後,才適宜比丘進食,叫做淨食。淨是離過的意思。一、火淨,即是食物如宜用火燒煮的,就應如法用火燒煮之後才食。二、刀淨,即果物如須用刀去其皮核的,就應如法用刀去其皮核之後才食。三、爪淨,謂果物如須用爪去其皮殼的,就應如法用爪去其皮殼之後才食。四、薦干淨,謂果物已經薦干失掉生氣,不堪再拿來作種的,方可取食。五、鳥啄淨,謂取鳥啄食殘余的東西來食。

  【五種念誦】 1.一、蓮華念誦,即誦聲自聞於耳;二、金剛念誦,即聲在唇齒之間;三、三摩地念誦,即定心一境而觀真言之文字;四、聲生念誦,即發聲念誦;五、光明念誦。2.一、聲念誦,即出聲念誦;二、金剛念誦,即聲在唇齒之間;三、三摩地念誦,即定心一境而觀真言之文字;四、真實念誦,又叫實相念誦,即定心一境而觀文字的實相;五、忿怒念誦,即內住慈悲,外現忿怒的一種高聲念誦。

  【五種法身】 1.菩薩璎珞經所說的五種法身是:一、如如智法身,即證如如之理的實智;二、功德法身,即十力四無畏等一切之功德;三、自法身,即地上菩薩所應現的應身,天台謂之為勝應身,法相謂為報身中之他受用身;四、變化法身,即天台所說的劣應身,法相所說的變化身;五、虛空法身,即如虛空離相之如如理。2.密教所說的五種法身是:一、自性法身,即諸佛的真身,法性理智,自然具足,三世常恆,流出三密之法,以教菩薩,有理法身與智法身之別;二、受用法身,諸佛的受用身有二種,一種是自受用身,是自受法樂之身,與理相應,一種是他受用身,是為十地菩薩所現的身,與智相應;三、變化法身,諸佛為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所現的丈六應身,說內證法,屬於變化所作,亦是法爾而有;四、等流法身,此身系為九界平等流出,故名等流,乃至為六道含靈,示現同類的身形,隨機化變;五、法界身,如來法身,具六大體性,周遍法界,故名法界身。3.華嚴宗所說的五種法身是:一、法性生身,其言生者,如來之身,由法性出生,故名法性身;二、功德法身,即如來萬德所成之身;三、變化法身,即諸佛應機而示現之身;四、實相法身,即諸佛無相無為之身;五、虛空法身,即諸佛廣大彌滿虛空包括萬有之身。4.小乘所立之五分法身。見五分法身條。

  【五種法師】 受持法師、讀經法師、誦經法師、解說法師、書寫法師。

  【五種衲衣】 五種的僧衣,即有施主衣、無施主衣、往還衣、死人衣、糞掃衣。

  【五種布施】 施遠來者、施遠去者、施病瘦者、施饑餓者、施智法人。

  【五種散亂】 眾生的心有五種的散亂,即一、自然散亂,謂眾生的五識不守自性,隨逐外境,念念變遷;二、外散亂,是意根馳動,隨逐外塵,起種種的分別;三、內散亂,是心生高下,念念遷流而不定;四、粗重散亂,是計我我所粗重之法,而不得解脫;五、思惟散亂,是棄捨大乘,憶念小乘而不得寂靜。

  【五種說人】 五種能宣說佛法的人,即佛自口說、佛弟子說、仙人說、諸天說、化人說。

  【五種邪命】 一、詐現異相,博取信仰,如辟谷、得道、神通等事。二、自說功德學問。三、占相吉相。四、高聲現威,大言壯語。五、說所得供養之多,以動人心。此五種行為的目的都是為了取利活命,故名為五邪命。

  【五種問難】 五種問難的原因,即不解故問、疑惑故問、試驗故問、輕觸故問、利樂有情故問。

  【五種甚深】 義甚深、實體甚深、內證甚深、依止甚深、無上甚深。

  【五種不應施】 五種不應布施給人家的東西,即非理之財物、酒及毒藥、置羅機網、刀杖弓箭、音樂女色。

  【五種增上緣】 又名五增上緣,或五緣,是念佛人現在與未來二世所得到的五種增上緣。一、滅罪增上緣,又名現生滅罪增上緣,即由佛為增上以消除一切的業障;二、念獲得長命增上緣,又名護念增上緣,或現生護念增上緣,即彌陀觀音勢至等隨時都護念著他;三、見佛增上緣,又名見佛三昧增上緣,即獲得彌陀之三念願力加被於外而見佛;四、攝生增上緣,就是靠彌陀之願力能攝眾生使得往生;五、證生增上緣,就是保證命終之後的凡夫,乘佛願力,都能往生淨土。

  【元明】 真如的覺體,本來明照,故稱元明。

  【元妙】 涅槃的覺體,本來不可思議,故稱元妙。

  【元品無明】 又名根本無明,或無始無明,此無明與真如,皆屬無始,為一切眾生,生死的根源,若斷之,即入佛位。

  【內凡】 指將要進入聖位的人。小乘以暖、頂、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位為內凡,大乘則以十住以上之三賢位為內凡。

  【內我】 執著身體之內有一個我。

  【內典】 佛教的經典。

  【內明】 五明之一,即明白佛所說的五乘因果妙理。佛法主張萬法唯心,心屬於內,故叫內明,亦名內學。

  【內界】 1.眾生的身心,分內外二界,身體是外界,心意是內界。2.六界中,地水火風空五界叫做外界,第六之識界叫做內界。

  【內秘】 內秘菩薩行外現羅漢相,如羅侯羅是。

  【內眾】 僧眾。

  【內煮】 在比丘房內所煮的食物,為不淨食之一,比丘不得取食。

  【內塵】 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分為內外二種,眼耳鼻舌身等五識所緣之色聲香味觸為外塵,意識所緣之法為內塵。

  【內緣】 眼耳鼻舌身等五識緣色聲香味觸等外境為外緣,意識於心內分別諸法為內緣。

  【內學】 又名內明,即佛學。

  【內薰】 眾生心中,皆有本覺之真如,此本覺之真如薰習無明,使妄心厭惡生死的痛苦,而祈求涅槃之快樂,此情形謂之內薰。至於佛菩薩的一切教法,以及行者自身的修行,都叫做外薰。

  【內證】 內心所證悟的真理。

  【內宿食】 與比丘同在一處和經過一宿的食物,為不淨食之一,比丘不得取食。

  【內外道】 內道與外道。內道即佛學,外道即外學。

  【內外兼明】 五明中之前四明為外明,第五明為內明,五明兼備,謂之兼明。

  【內外不二門】 十不二門之一。

  【六入】 眼入色、耳入聲、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觸、意入法。六入是六根的別名,入是涉入之義,謂根境互相涉入。

  【六凡】 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因此六者都是凡夫位,所以叫做六凡。

  【六天】 欲界共有六天,即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

  【六行】 1.指佛之六行,即十信行、十住行、十行行、十回向行、十地行、等覺行。2.外道之六行是:自餓外道、投淵外道、赴火外道、自坐外道、寂默外道、牛狗外道。

  【六因】 1.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等之因地六位。2.凡有為法的生起,必依因與緣的和合,論因體,有六種,即能作因、俱有因、同類因、相應因、遍行因、異熟因。

  【六舟】 (喻)六波羅蜜,因波羅蜜是到彼岸之義。

  【六妄】 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塵,因此六塵是凡夫們所迷妄的境界。

  【六夷】 六波羅夷,都是重戒。

  【六身】 心地觀經說法報應三身,各有二身,合之便是六身。

  【六處】 六根的別名,處是出生之義,謂出生六識之處,指六根緣六塵,生起六識故。

  【六位】 十信位、十住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覺位、佛地位。

  【六垢】 惱、害、恨、谄、诳、憍等六法,能污穢淨心,故名為垢。

  【六門】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叫六門。

  【六相】 一、總相,謂一塵含藏萬法,如綜合瓦磚木石等,而成一屋。二、別相,謂萬法有色心理事等差別,如一屋中的瓦磚木石等,體性各別。以上總別二相,是就體言。三、同相,謂萬法雖別,然能融即成為一體,如瓦磚木石等,能互相和合,成為一屋。四、異相,謂諸法雖能融即為一,但亦不失諸法差別的本質,如磚瓦木石,其形類功用,皆各不同。以上同異二相,是就相言。五、成相,謂諸法雖差別,因融即故,互相而成為一體,如瓦磚木石,有互相成就之性,才能建立為體。六、壞相,謂諸法雖可融即,成為一體,然若各住各位,則仍現諸法之相,而不成一屋

  ,如瓦磚木石,各住本位而不合作,則房屋相壞。以上成壞二相,是就用言。凡夫所見事相各各差別,聖人則六相圓融,因諸法體性平等,沒有差別。茲列表說明如下:

    ┌體┬總相─平等門
    │ └別相─┼┼──┐
一切諸法┼相┬同相─┘│ │
    │ └異相──┼─┐│
    └用┬成相──┘ ││
      └壞相────差別門

  【六物】 佛制定比丘所必須蓄存的六種器物,即僧伽梨(九條乃至二十五條之大衣)、郁多羅僧(七條之中衣)、安陀會(五條之下衣)、鐵多羅(鐵缽)、尼師壇(坐具)、漉水囊(保護水中蟲命之具)。

  【六時】 晝三時與夜三時,合稱為六時。晝三時是晨朝日中日沒;夜三時是初夜中夜後夜。

  【六忍】 一、信忍,別教之菩薩於十住位中信一切心皆悉空寂,能於空法忍可信證,故名為信忍;二、法忍,於十行位中修習假觀,知一切法空無所有,而能假立一切法,以化諸眾生,於假法中忍可信證,故名為法忍;三、修忍,於十回向位中修習中觀,知一切法事理和融,於中道忍可信證,故名為修忍;四、正忍,於十地位中次第正破十品無明之惑,於中道之理忍可信證,故名為正忍;五、無垢忍,於等覺位中更斷除一品之無明,於無垢之自性清淨心忍可信證,故名為無垢忍;六、一切智忍,於妙覺更斷一品之無明,得一切智,遍知一切中道之法,於此法忍可信證,故名為一切智忍。

  【六衰】 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能衰耗人們的真性,所以叫做六衰。

  【六祖】 1.禅宗衣缽相傳共有六世,即初祖達磨,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2.指慧能大師,因慧能是禅宗之第六祖。

  【六通】 三乘聖者所得到的神通一共有六種,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

  【六業】 地獄業、畜生業、餓鬼業、人業、天業、不定業。

  【六即】 又名六即佛,天台智者大師,立六即佛義,以示由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位次,即一、理即佛,一切眾生,雖輪回六道,日處塵勞煩惱中,與覺體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二、名字即佛,或從知識處,或由經典中,得聞即心本具不生不滅的佛性,於名字中,通達了解,知一切法,皆為佛法,一切眾生,皆可成佛,點頭會意,豁爾有悟,故名名字即佛。三、觀行即佛,這是圓教五品外凡位,不但解知名字,更進一步依教修觀,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心觀明了,理慧相應,故名觀行即佛。四、相似即佛,這是圓教十信內凡位,初信斷見惑,七信斷思惑,八九十信斷塵沙惑,在此位上的行者,於觀行即中,愈觀愈明,愈止愈寂,雖未真悟實證,而於理仿佛,有如真證,故名相似即佛。五、分證即佛,這是於十信後心,破一分無明,證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證法身,從此成法身大士,其間從初住起,各各破無明,證三德,至等覺共歷四十一位,破四十一分,故名分證即佛。六、究竟即佛,這是從等覺,再破最後一分無明,則惑盡真純,徹證即身本具的真如佛性,入妙覺位而成佛,故名究竟即佛。茲將十種位階,及六種即佛,列表說明如下:

     (十種位階)         (六種即佛)
  1 凡夫位(對於佛法,聞信全無)────理 即
  2 凡夫位(對於佛法,有聞有信)────名字即
  3 五品弟子位───(外凡位)─────觀行即
  4 十信位─────(內凡位)─────相似即
  5 十住位────┐
  6 十行位    │
  7 十回向位   ├(菩薩位)─────分證即
  8 十地位    │
  9 等覺位────┘
 10 妙覺位─────(佛 位)─────究竟即

  【六蔽】 蔽是覆蔽之義,能蔽淨心者,有六種,名為六蔽。一、悭貪能蔽布施,使之不生。二、破戒能蔽戒行,使之不生。三、嗔恚能蔽忍辱,使之不生。四、懈怠能蔽精進,使之不生。五、散亂能蔽禅定,使之不生。六、愚癡能蔽智慧,使之不生。觀此可知六蔽乃是六度的反面。

  【六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言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而生的見聞嗅味覺思的了別作用。因為是八識中的前六識,故常被稱為前六識。

  【六賊】 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為媒,自劫家寶,故喻之為賊。有道之士,眼不視色,耳不聽聲,鼻不嗅香,舌不味味,身離細滑,意不妄念,以避六賊。

  【六瑞】 佛要說法華經時,先現出六種的祥瑞,以作為開經的由序緣起,謂之法華六瑞序,即說法瑞、入定瑞、雨華瑞、地動瑞、心喜瑞、放光瑞。此六瑞是三世十方諸佛欲說法華經時所必定示現的教化儀式。

  【六塵】 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塵者染污之義,謂能染污人們清淨的心靈,使真性不能顯發。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緣之外境。

  【六境】 又名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因此六法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對之境,故名六境。

  【六慧】 聞慧、思慧、修慧、無相慧、照寂慧、寂照慧。

  【六難】 遇佛世難、聞正法難、生善心難、生中國難、得人身難、具諸根難。

  【六如】 又名六喻,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以夢、幻、泡、影、露、電等來比喻世間的一切法皆是無常。

  【六界】 又名六大,即地水火風空識六法。此六法各有分界,故名為界。

  【六趣】 地獄趣、餓鬼趣、畜生趣、阿修羅趣、人趣,天趣。趣是趣向之義,眾生受報,皆由因趣果,故六道又名六趣。

  【六趣輪轉】 在六道之中輪回的意思。

  【六大】 又名六界,即地、水、火、風、空、識。此六法周遍於一切法界,以造作有情與非情,故名為大。非情是五大所造,有情是六大所成。

  【六大觀】 觀察六大的行法,在顯教是觀察六大之空與不淨,在密教是觀察六大之圓融無礙。

  【六念】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六念處】 即六念。所念之境界,叫做處。

  【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視根,耳是聽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觸根,意是念慮之根。根者能生之義,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識依根而生,有六根則能生六識,亦復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識,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識,並不能生耳鼻等識,余可類推。

  【六根本煩惱】 貪、嗔、癡、慢、疑、不正見。貪是貪愛五欲;嗔是嗔恚無忍;癡是愚癡無明;慢是驕慢自大;疑是狐疑猜忌;不正見是不正的見解,包括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貪嗔癡慢疑加上五不正見,成為十根本煩惱,又名十惑,或十使。茲列表說明如下:

   ┌1貪──貪愛五欲───────────────┐
六  │2嗔──嗔恚無忍───────────────│
根  │3癡──愚癡無明───────────────├─五鈍使┐
本 ─┤4慢──驕慢自大───────────────│    │
煩  │5疑──狐疑猜忌───────────────┘    ├─十使
惱  │     ┌1身見(薩迦邪見)──執取五蘊根身─┐   │
   │     │2邊見────執取常斷二見─────│   │
   └6不正見─┤3邪見────謗無因果,壞諸善事──├五利使┘
         │4見取見───執持成見,非果非果──│
         └5戒禁取見──執持不正戒,非因計因─┘

  【六欲】 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語言音聲欲、細滑欲、人相欲。

  【六欲天】 欲界有六種的天,故名六欲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此中四天王天在須彌山之半腰,忉利天在須彌山之頂,因依山而住,故名地居天,夜摩天以上,因依雲而住,故名空居天。

  【六欲四禅】 欲界的六欲天與色界的四禅天。

  【六道】 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因此六者是一切眾生乘業而趣向之處,故又名六趣。

  【六道輪回】 六道是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六道的眾生都是屬於迷的境界,不能脫離生死,這一世生在這一道,下一世又生在那一道,總之在六道裡頭轉來轉去,像車輪一樣的轉,永遠轉不出去,所以叫做六道輪回。

  【六道四生】 在六道之中有胎、卵、濕、化的四類眾生。

  【六和】 見六和敬條。

  【六和敬】 僧是和合的意義,而和合復具有二義,即理和與事和,理和是證擇滅,就是大家一同修證此共同選擇的寂滅的道理,事和共有六項,即所謂六和敬。一、身和同住,是身體的和平共處;二、口和無诤,是言語的不起爭論;三、意和同悅,是心意的共同欣悅;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見和同解,是見解的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體均沾。茲列表說明如下:

   六  ┌理 和──證擇滅
   和 ─┤    ┌身口同住
   敬  │    │口和無诤
      └事 和 │意和同悅 
           │戒和同修
           │見和同解
           └利和同均

  【六和合眾】 即僧伽。

  【六種因】 當有因、相續因、相因、作因、顯示因、傳因。

  【六種印】 六種波羅密是證明菩薩的印契。

  【六種供養】 阏迦、塗香、華、燒香、飲食、燈明。以上六種依其次第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之六度。

  【六種決定】 菩薩修六度,能得六種的決定,即一、財成決定,謂由布施之力菩薩一定常得大財之成就。二、生勝決定,謂由持戒之力菩薩一定常生於富貴之家。三、不退決定,謂由忍辱之力菩薩所修之善法一定常不退失。四、修習決定,謂由精進之力菩薩修習善法一定無有間斷。五、定業決定,謂由禅定之力菩薩一定成就定業而永不退失。六、無功用決定,謂由智慧之力菩薩不加功行也一定安住於道理。

  【六種羅漢】 一、退法羅漢,即一旦得羅漢果,遇些惡緣,便退失所得的人;二、思法羅漢,即懼怕會退失所得之證果,便常想方法欲入於無余涅槃的人;三、護法羅漢,即對所得之證果,能自己防護的人;四、安住法羅漢,即不退不進,安住於當位的人;五、堪達法羅漢,即能修練而達於不動羅漢之性的人;六、不動羅漢,即根性很殊勝,無論遇到什麼逆緣,都不動轉所得之法的人。

  【六種震動】 大地震動,有三種的六種,即一、為動之六時,即佛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錀、入涅槃。二、為動之六方,即東湧西沒、西湧東沒、南湧北沒、北湧南沒、邊湧中沒,中湧邊沒。三、為動之六相,即動、湧、震、擊、吼、爆。當地動時,吾人如小兒臥搖籃中,不覺籃動,惟覺舒服,故地動是表示祥瑞,而且此六種震動,只有天眼通的人才能知見,凡夫則毫不知情。

  【六種調伏】 六種菩薩調伏惡法的障礙的方法,即一、性調伏,謂菩薩有善根種性,故修習善法以調伏身心之煩惱障。二、眾生調伏,謂菩薩要調伏眾生,須先知道其根性,然後說法使之得道。三、行調伏,謂菩薩修六度萬行以調伏諸煩惱,為眾生修苦行而不後悔。四、方便調伏,謂菩薩以種種方便去調伏一切眾生,對初發心的人勸他持戒以離生死,對已發心的人則勸他多親近善友以及受持經法。五、熟調伏,謂對於無善根的眾生說人天的快樂,以使他發菩提心,對於有善根的眾生則說出世間法,以使他善根增長,早日成熟善果。六、熟調伏印,謂菩薩自身修行之善法成

  熟而印於自己之心。

  【六種巧方便】 菩薩的六種善巧方便,即一、隨順巧方便,即菩薩順次教誡眾生,令生信樂。二、立要巧方便,即菩薩先滿足眾生之所求,然後才次第教化他,使他多行善事。三、異相巧方便,即菩薩教導眾生應供養父母及受持禁戒等事而不順利時,便乖異嗔責,使他畏懼。四、逼迫巧方便,即菩薩遇到有人犯戒等事,便斷絕供給,或加以指摘和責罰,以使他捨離惡法。五、報恩巧方便,即菩薩將財物布施給眾生,以令他生起報恩的心。六、清淨巧方便,即菩薩自天降生人家出家學道,成就無上菩提,使一切眾生皆信樂正法,並使所有惑染悉皆清淨。

  【六種俱生惑】 六種與生俱來的惑,即貪、嗔、慢、疑、無明、不正見。惑是煩惱的別名。

  【六齋日】 六個宜行八關齋戒的日子,即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按此六齋日,為四天王視察人間善惡之日,古來皆以農歷為准,若月小,只有二十九日,則最後二齋日,當改為二十八日、二十九日。

  【六度】 六種行之可以從生死苦惱此岸得度到涅槃安樂彼岸的法門,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布施能度悭貪,持戒能度毀犯,忍辱能度嗔恚,精進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亂,般若能度愚癡。茲列表說明如下:

              六
              度
              │
    ┌───────────────────┐
    6   5   4   3   2   1
    般   禅   精   忍   持   布
    若   定   進   辱   戒   施 
    │   │   │   │   │   │
   ┌┴┐ ┌┴┐ ┌┴┐ ┌┴┐ ┌┴┐ ┌┴┐
   一法生 意口身 求修斷 無法生 饒攝律 無法財
   切空空 定定定 化精精 生忍忍 益善儀 畏施施
   智智智     精進進 法   有法戒 施
   智       進   忍   情戒
                   戒
   └┬┘ └┬┘ └┬┘ └┬┘ └┬┘ └┬┘
    │   │   │   │   │   │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愚   散   懈   嗔   毀   悭
    癡   亂   怠   恚   犯   貪

  【六度萬行】 略則六度,廣則萬行,而六度是包括了菩薩所修的一切行門。

  【六法戒】 學法女所應受持的戒法,即不淫、不盜、不殺、不虛诳語、不非時食。

  【六著心】 六種執著的心,即貪著心、愛著心、嗔著心、疑著心、欲著心、慢著心。

  【六垢法】 六種污垢真心的法,即诳、谄、憍、惱、恨、害等六惑。

  【六隨眠】 俱捨論所說,即貪、嗔、慢、無明、見、疑。唯識稱之為六根本煩惱。

  【六妙門】 一、數息門,即善調身息,數息一至十,以攝亂心。二、隨門,即不加勉強,隨呼吸之長短,入時知入,出時知出,長短冷暖,皆悉知之。三、止門,即息心靜慮,心安明淨,毫無波動。四、觀門,即要觀心分明,知五陰之虛妄,破四顛倒及我等之十六知見。五、還門,即轉心返照能觀的心,知能觀的心是虛妄無實。六、淨門,即心無所依,妄念不起,不住不著,洞然清淨。此六者因其次第相通,能到達真妙之涅槃,故名六妙門。

  【六觀音】 1.顯教的六觀音是大悲觀音、大慈觀音、獅子無畏觀音、大光普照觀音、天人丈夫觀音、大梵深遠觀音。2.密教的六觀音是千手觀音、聖觀音、馬頭觀音、十一面觀音、准提觀音、如意輪觀音。3.以六觀音分配於六道。茲列表說明如下:

    千手────大悲────地獄道
    聖─────大慈────餓鬼道
    馬頭────師子無畏──畜生道
    十一面───大光普照──修羅道
    准提────天人丈夫──人道
    如意輪───大梵深遠──天道 

  【六觀法】 本業經所說,即住觀、行觀、向觀、地觀、無相觀、一切種智。

  【六波羅密】 華譯六度,即檀那(布施)、屍羅(持戒)、羼提(忍辱)、毗離耶(精進)、禅那(禅定)、般若(智慧)。見六度條。

  【六八弘誓】 指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

  【六喻般若】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說夢幻泡影露電等六喻,故謂之六喻般若。

  【六群比丘】 佛在世時,有惡比丘六人,結黨從事非威儀的事,叫做六群比丘,佛制戒律多是因為他們而起。

  【六十二見】 是外道的邪見,以五蘊為起見的對象,依色法和心法為根本。此六十二見是以色、受、想、行、識等五蘊法為對象,起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等見,如是五四共成二十見;以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為對象,起有邊際、無邊際、亦有邊際亦無邊際、非有邊際非無邊際等見,如是二十見,連上面共成四十見;以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為對象,起有去來、無去來、亦有去來亦無去來、非有去來非無去來等見,如是二十見,連上面共成六十見;此六十見又加上根本的色心二見,共成六十二見。

  【六十四梵音】 如來的聲音,有六十四種殊勝美妙的相,即流澤聲、柔軟聲、悅意聲、可樂聲、清淨聲、離垢聲、明亮聲、甘美聲、樂聞聲、無劣聲、圓具聲、調順聲、無澀聲、無惡聲、善柔聲、悅耳聲、適身聲、心生勇銳聲、心喜聲、悅樂聲、無熱惱聲、如教令聲、善了知聲、分明聲、善愛聲、令生歡喜聲、使他如教令聲、令他善了知聲、如理聲、利益聲、離重復過失聲、如師子音聲、如龍音聲、如雲雷吼聲、如龍王聲、如緊那羅妙歌聲、如迦陵頻伽聲、如梵王聲、如共命鳥聲、如帝釋美妙聲、如振鼓聲、不高聲、不下聲、隨入一切音聲、無缺減聲、無破壞聲、無染污聲、無希取聲、具足聲、莊嚴聲、顯示聲、圓滿一切音聲、諸根適悅聲、無譏毀聲、無輕轉聲、無動搖聲、隨入一切眾會聲、諸相具足聲、令眾生心意惟喜聲、說眾生心行聲、入眾生心喜聲、隨眾生信解聲、聞者無分量聲、眾生不能思惟稱量聲。

  【分位】 時分與地位。

  【分教】 指大乘始教。見五教條。

  【分證】 又名隨分覺,即隨著一分之斷惑而多得一分之證悟。

  【分證佛】 菩薩沒有完全把無明破盡,就沒有完全證得佛,只有一部份證到了佛,所以叫做分證佛。

  【分別】 思量識別一切事理。

  【分別識】 即第六意識,因第六意識常隨著六塵的種種境界而起分別。

  【分別智】 分別有為事相的智,在佛為後得之權智,在凡夫則是虛妄之計度,凡夫若能離此虛妄之計度,而與真理冥合,則名為無分別智,亦即佛之根本實智。

  【分別起】 一切惑障有分別起與俱生起二種,分別起是由邪師邪教邪思惟等後天環境所養成的障惑,俱生起則是與前六識或七識俱起,而為先天所本有的障惑。分別起就是見惑,易斷,俱生起就是思惑,難斷。

  【分段生死】 一切眾生,在三界六道中,由於善惡業所感,其壽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別,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為二種生死之一。

  【分段變易】 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分段生死是三界內凡夫的生死輪回流轉,有身分形段可見的;變易生死是三界外聖者的生死,已無生死輪回的身分形段,只是在心念的生生滅滅不停,是精神上的生死。菩薩斷除根本無明,才無變易生死。

  【分段三道】 即惑業苦三道。

  【化土】 佛變化身所住的國土,此中有淨土與穢土的分別,如娑婆是穢土的化土,兜率是淨土的化土。

  【化主】 教化之主,即是佛。

  【化生】 1.四生之一,即變化而生,如諸天,地獄,及劫初的人類都是化生的。2.指人死後的中陰身,又名中有,它是化生的。

  【化佛】 以神通力變化而出現的佛身。

  【化跡】 佛陀教化眾生的遺跡。

  【化現】 佛菩薩為了濟度眾生而變化出種種的佛身。

  【化理】 事物變化的道理。

  【化道】 教化人的道法。

  【化境】 如來教化的境土,為二種佛境之一。

  【化緣】 1.化度眾生的因緣。佛菩薩來此世間教化眾生,是因為有教化的因緣,當因緣盡了,便離去。2.向人募化以結佛緣。

  【化轉】 教人轉惡向善。

  【化儀】 化導的儀式,亦即釋尊在一生中教化眾生的儀式方法。

  【化儀四教】 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為上根頓說別教圓教的大法者,名頓教;對中下根漸次開示,自淺至深,次第而漸進者,名漸教;以不思議智慧神通之力量,使聽眾各自領會,而互不相知者,名秘密教;以不思議智慧神通之力量,使聽眾聞解各異,證果不同,或聞小法得大果,或聞大法得小果者,名不定教。以上四教因是佛教化眾生的儀式,故名化儀。

  【化身】 佛三身之一,又名應化身,或變化身,即佛為了濟度眾生而變化出來的身。

  【化身八相】 化身佛由降生以至涅槃共有八種的相示現,叫做八相成道。見八相成道條。

  【化法】 化導的方法。

  【化法四教】 三藏教、通教、別教、圓教。三藏教即是經律論三藏,部類判然,說因緣生滅之四谛,正教聲聞緣覺,旁化菩薩;通教是說即空無生之四真谛,使三乘通學,但以菩薩為正機,二乘為旁機;別教是特別對菩薩說大乘無量之法,不通於二乘;圓教是對最上利根的菩薩說事理圓融之中道實相。以上藏通別圓四教,因是佛教化眾生的法門,故名化法。

  【化樂天】 自變化五塵,而自娛樂,故名化樂,為欲界六天中之天名。

  【化相三寶】 釋尊於菩提樹下成道後,到鹿野苑去說四谛法度五比丘,彼時釋尊是佛寶,四谛是法寶,五比丘是僧寶,此名化相三寶,謂佛教化眾生的相狀。又名別體三寶,或真實三寶。

  【引果】 眾生所得的身體果報,可分為總別二種,其引生果報的主要成分為引果,引生果報的局部成分為滿果,例如第八識的總報是引果,五根五境美丑等是別報的滿果。

  【引業】 又名引因、牽引業、總報業,即牽引眾生到五趣四生中去的業因。

  【天】 光明之義,自然之義,清淨之義,自在之義,最勝之義,是享受人間以上勝妙果報的所在,總名為天趣。六趣之一。

  【天乘】 五乘之一,是乘十善以生天上的意思。

  【天堂】 天上的宮殿。凡所處的地方,能有隨心享樂的環境,皆可比喻為天堂。

  【天竺】 國名,即今之印度。

  【天尊】 佛的別名。

  【天道】 又名天趣,為六道之一。天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等諸天,因其依處在諸趣之上,故名為天,身有光明,故名為天,果報最勝,故名為天。

  【天趣】 六趣之一。與天道同。

  【天眼】 天上人的眼,能夠看得很遠,為五眼之一。天眼有兩種,一種是從福報得來,如天人;一種則是從苦修得來,如阿那律所得的天眼是。

  【天眼力】 佛所得十力之一,也就是佛所得的天眼,因佛的天眼無能壞和無能勝,所以叫做力。

  【天眼明】 阿羅漢所得三明之一,比天眼通更加厲害,天眼通凡人聖人都能得到,但天眼明非聖者不能得。

  【天眼通】 六通之一,指修得與色界天人同等的眼根,有了天眼通的人,不論遠近內外晝夜,都能得見。

  【天魔】 天子魔的簡稱,即欲界第六天魔王波旬,他有無數眷屬,時常障礙佛道。

  【天魔外道】 天魔與外道,二者皆喜歡為害佛道。梵網經說:‘天魔外道,相視如父母。’

  【天人】 1.天上的人。2.天道與人道。

  【天人師】 如來十號之一,六趣中的天與人無不以佛為教師,故稱天人師。

  【天龍】 諸天與龍,為八部眾中之二眾。

  【天龍八部】 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

  【天台】 中國浙江省的山名,隋智者大師居於此山開一宗,後世因名其宗為天台宗,簡稱天台或台宗。

  【天台宗】 隋智者大師所立,因居天台上,故即以山名其宗,此宗以法華經、涅槃經、大品般若經、大智度論等為主,明一心三觀的妙理。

  【天台八教】 天台宗所立的化儀四教與化法四教,合稱為八教。

  【天台三教】 1.頓教、漸教、不定教。2.漸教、頓教、圓教。3.三藏教、通教、別教。

  【天台大師】 隋智顗大師,因居於天台上與後入寂於天台山,故稱為天台大師。

  【少光天】 色界第二禅天之第一天名。

  【少林寺】 在嵩山的少室,梁時禅宗的祖師達摩,曾在此面壁九年。

  【少淨天】 色界第三禅天之第一天名,因意識享受淨妙之樂,故名淨,因這種淨妙之樂在第三禅天中,此天所得最少,故名少淨。

  【幻有】 虛幻的有,亦即假有的意思。

  【幻身】 虛幻的身體,亦即人身無實的意思。

  【幻垢】 有情的身心,無實體叫做幻,有煩惱叫做垢。

  【幻相】 虛幻無實的相狀。

  【反忍】 遇到人家侮辱我時,先反躬自問,責備自己定有不是之處,而應得如此報應,心中毫無怨尤。

  【仁者】 你的尊稱。

  【水忏法】 神僧傳說:唐悟達禅師,膝上生人面瘡,依神僧之告而修忏悔,以三昧之水洗之,瘡乃愈。因著慈悲水忏法三卷,名水忏法。

  【丹霞燒佛】 鄧州丹霞山天然禅師,曾到洛東慧林寺,因天寒,遂取殿中木佛,燒之取暖,院主見之呵曰:為何燒我木佛?師以仗撥灰說:吾燒取捨利。院主說:木佛那有捨利?師說:既無捨利,再取兩尊燒之。院主遂悟自性。這是破除世人執外間土木偶像為佛,不見自性佛之弊。

  五畫

  【去執】 去掉對一切事物、理論、思想以及意見等的固執。

  【平等】 沒有高下貴賤深淺等的差別。

  【平等心】 對一切眾生愛念相同毫無怨親的分別。

  【平等法】 眾生平等成佛之法。

  【平等王】 閻魔王的別名,因他公平司理罪福之業。

  【平等覺】 如來的正覺,因如來的正覺無高下淺深的分別。

  【平等觀】 天台宗三觀中假觀的別名。止觀說:‘從空入假名平等觀。’

  【平等性智】 如來四智之一,即轉末那識的我見,證自他平等之理所得的智慧。

  【世】 1.世界的簡稱。2.時的別名,如過去現在未來都叫做世。

  【世界】 又名世間,即有情眾生所住的國土。佛經以過去現在未來為世,東西南北上下為界,由此可見有情眾生所居住的國土,不但有東西南北上下的分界,而且是有生滅的,不是永恆存在的東西。

  【世依】 佛的尊稱,因佛是世人所依怙的大聖人。

  【世法】 世間之法,亦即因緣所生之法,可毀之法。

  【世相】 世間的事相。

  【世尊】 佛的尊稱,因佛是世人所共尊的人。

  【世親】 菩薩名,或譯天親,為無著菩薩之弟,生於佛滅後九百年間的印度阿踰陀國,造俱捨、唯識等大小乘論五百部,被號為千部論主。

  【世谛】 又名俗谛,或世俗谛,是世間的真理的意思。

  【世眼】 佛的別名,因佛能開世人之眼,令見真理。

  【世間】 時間和空間之謂,說明過去、現在、未來等三世的時間叫做世;指出東、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間叫做間。所謂世間,也就是宇宙的意思。在佛教裡,不光是指森羅萬象的大地為世間,宇宙和人生,統名之為世間,眾生所依靠的宇宙國土,叫做器世間,眾生由惑造業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做有情世間。

  【世間法】 指凡夫眾生一切生滅有漏之法。

  【世間解】 佛十號之一,因佛了解世出世間的一切情狀,故號為世間解。

  【世間禅】 三種禅定之一,即色界無色界的禅定。

  【世間相常住】 法華經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意謂從法性本位來看,則世間一切法相皆不離法性,諸法相相,無非是常住之相。

  【世俗谛】 又名世谛,或俗谛,是世俗的道理的意思。

  【世出世間】 世間和出世間。世間是眾生的世界;出世間是佛菩薩的世界。

  【世智辨聰】 世智是世上凡夫的小聰明,辨聰是用凡夫的小聰明去辨論是非。

  【世智辨聰難】 八難之一。

  【主宰】 我的意思。唯識論說:‘我謂主宰’。

  【乏道】 沙門自謙的話,義與貧道同。

  【他力】 佛菩薩的願力加被於人。

  【他心智】 十智之一,即能知他人心想的智,在六通中,叫做他心通。

  【他心通】 六通之一,即能知他人心想的神通。

  【他受用土】 法相宗說佛的報土有自受用土和他受用土兩種。見報土條。

  【他受用身】 法相宗所立佛三身之一,受用身有自受用和他受用之別,他受用即由平等智所示現的微妙淨功德身,系為住十地菩薩所現之身。

  【他化自在天】 簡稱他化天,此天不用自己變現樂具,假下天化作,自在游戲,故名他化自在,居欲界人天之頂,為欲界之主,與色界摩醯首羅天,同為防害正法之魔王,即四魔中之天魔。

  【出期】 出離生死苦惱的日期。

  【出離】 出離生死而證涅槃。

  【出慧】 出離生死的智慧。

  【出要】 出離生死的要道。

  【出息】 呼出的氣息。

  【出世】 1.諸佛為救濟眾生而出現於世。2.跳出世間不再受生死。

  【出世法】 出離世間之法,亦即斷惑證真或帶業往生。

  【出世心】 出離世間的心,亦即無煩惱的無漏心。

  【出世果】 出離世間的果報,亦即不生不滅的涅槃。

  【出世間】 一切生死之法為世間,不生不滅之涅槃為出世間,如苦集二谛是世間,滅道二谛是出世間。

  【出世間法】 又名出世間道,即是出離有為迷界的道法。

  【出世間道】 與出世間法同。

  【出世間禅】 修次第三觀,先從假入空,次從空入假,後乃雙離空假,入中道第一義觀,是名出世間禅。

  【出世間上上禅】 於一法中,圓觀空假中三谛,即空即假即中,非一非異,是名出世間上上禅。

  【出世大事】 佛出現於世的大事因緣。

  【出世本懷】 釋迦如來出現於世的本意。

  【出家】 出離煩惱之家,亦即出離在家的生活,去修沙門的淨行。

  【出家二戒】 出家人所應受持的二種戒,即十戒與具足戒。

  【出家四願】 釋迦佛初欲出家時發了四個誓願,即願濟眾生困厄、願除眾生惑障、願斷眾生邪見、願度眾生苦輪。

  【出纏真如】 二真如之一。見二真如條。

  【加力】 佛菩薩的加被力。

  【加被】 保佑的意思。

  【加行】 修行人准備入修道正位時,須加一段之力而修行,名為加行。

  【加行位】 唯識宗所立五位之第二,即於十回向之後,修四尋思觀,得暖、頂、忍、世第一之四善根位。

  【加行果】 四果之一。大毗婆娑論說:‘加行果者謂不淨觀,或持息念,為加行故,漸次引起盡無生智。余加行果類此可知。’

  【加行善】 指加行方便所得的善心,與方便善及修得善同義。

  【加行道】 暖、頂、忍、世界一為小乘之四加行位,大乘行則在十回向後,由加行位進入見道位。

  【加持】 指加工持誦,工夫增上。

  【加持身】 依加持而顯現的佛身,即應身。

  【功德】 功是指善行,德是指善心。又世人拜佛誦經布施供養等,都叫功德。

  【功德田】 三福田之一,謂人若能恭敬供養佛法僧三寶,就可以成就無量的福報。

  【功德香】 共有五種,即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因此五香能顯出法身來,所以又叫做五分法身香。見五分法身香條。

  【北俱盧洲】 佛經所說四大洲之一,在須彌山之北方,人民平等安樂,壽足千年,洲形正方。

  【北拘盧洲】 見北俱盧洲條。

  【半齋】 半日的齋戒。

  【古佛】 古時的佛。

  【古德】 古時的大德。

  【叫喚】 八熱地獄中之第四獄名,在此地獄中受苦的眾生,因不能忍受地獄中激烈的痛苦,無不啼哭叫喚,故名叫喚。

  【台宗】 天台宗。

  【台教】 天台宗的教門。

  【四一】 天台宗開顯法華經有四種的獨一無二,叫做四一之開顯。一、教,法華經所說的教法,只說一佛乘,叫做教一;二、行,法華經所說的修行方法,都是菩薩的大行,叫做行一;三、人,修行法華經所說行法的人,都是開其佛知見的菩薩,叫做人一;四、理,依行而開佛知見的人,所證都是諸法實相,叫做理一。

  【四土】 又名四佛土,即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凡聖同居土是凡夫與為了化度眾生而現身說法的聖人共同居住的國土;方便有余土是二乘與沒有證得法身的菩薩所住的國土;實報莊嚴土是佛的報身與地上菩薩所住的國土;常寂光土是從佛的清淨法身所示寂的國土。

  【四力】 自力、他力、因力、方便力。

  【四心】 即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見四無量心條。

  【四忍】 伏忍、柔順忍、無生忍、寂滅忍。伏忍是初心行者,欲忍順逆境,先須調伏其心;柔順忍是調伏其心既久,遇境遇緣,不須勉強抑制自然能忍,此時之心,柔和善順,同塵和光;無生忍是聖位中的人,達一切法本自不生,情與非情,皆是緣生無性,當體即空,因此於無性法中,忍心不動,親證無生;寂滅忍是果位聖人,徹證涅槃寂滅境界,動靜二相,皆契如如。

  【四身】 1.化佛、功德佛、智慧佛、如如佛。其中化佛即化身,功德佛與智慧佛即報身,如如佛即法身。2.自性身、他受用身、自受用身、變化身。自性身即法身,他受用身與自受用身即報身,變化身即化身。3.法身、報身、應身、化身。本來應身即是化身,化身即是應身,這裡把它們分開來,是因為應身是指八相成道的佛身,而化身是指一時化現的佛身。

  【四劫】 1.成劫、住劫、壞劫、空劫。2.壞劫、成劫、中劫、大劫。

  【四有】 生有、本有、死有、中有。生有是指於諸趣中投生的一剎那;本有是在一生的過程中,除去生時一剎那,死時一剎那之外,中間的壽命;死有是指死時的一剎那,其時間僅限於中有未生之前;中有是指在今世已死,後世未生中間的中陰身。以上四有,是欲界色界的眾生,在一度生死中,所有的四種有。

  【四事】 1.衣服、飲食、臥具、湯藥。2.房捨、衣服、飲食、湯藥。

  【四果】 1.指聲聞乘的四種果位,即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初果須陀洹,華譯為入流,意即初入聖人之流;二果斯陀含,華譯為一來,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們此世界一次,便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了;三果阿那含,華譯為無還,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於欲界;四果阿羅漢,華譯為無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脫生死,不受後有,為聲聞乘的最高果位。2.指阿羅漢。

  【四苦】 生、老、病、死。

  【四恩】 父母恩(家庭)、眾生恩(社會)、國土恩(國家)、三寶恩(宗教)。

  【四位】 律宗對菩薩經三大阿僧祇劫,歷五十二位,另判為四位,以統攝之,即願樂位、見位、修位、究竟位。茲列表說明如下:

  ┌願樂位 願樂信解,自利利他,此當十信、十住、十行、
四 │    十回向,為第一阿僧祇劫所修┐
 ─┤見位  為見道位,此當初地    ├ 為第二阿僧祇劫所修
位 │修位  為修道位,此當二至七地  ┘
  └究竟位 漸進至於佛地,此當八地至妙覺,為第三阿僧祇劫所修

  【四等】 四平等心,亦即慈悲喜捨之四無量心。

  【四相】 1.生相、住相、異相、滅相。生相即由無而有;住相即成長之形;異相即衰老變壞;滅相即最終滅亡。此生住異滅四相,遷流不息,此滅彼生,此生彼滅。2.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見我人四相條。

  【四倒】 見四顛倒條。

  【四塵】 色、香、味、觸。

  【四修】 淨土宗所立。一、恭敬修,又名尊重修,即至心恭敬禮念彼佛和聖像,無有懈退;二、無余修,即福德和智慧二種資糧,具修而無缺少;三、無間修,即勇猛精進,無有間斷;四、長時修,即數十年如一日,到死方休。

  【四智】 1.法相宗所立四種如來的智慧,即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是轉有漏的前五識所成,為佛成功所作一切普利眾生的智慧;妙觀察智是轉有漏的第六識所成,為佛觀察諸法及一切眾生根器而應病予藥與轉凡成聖的智慧;平等性智是轉有漏的第七識所成,為佛通達無我平等的道理,而對一切眾生起無緣大悲的智慧;大圓鏡智是轉有漏的第八識所成,為佛觀照一切事相理性無不明白的智慧,此智慧清淨圓明,洞徹內外,如大圓鏡,洞照萬物。2.指羅漢的四智,即悟四谛之智,證羅漢的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我生已盡是苦谛之智,梵行已立是滅谛之智,所作已辦是道谛之智,不受後有是集谛之智。

  【四依】 1.指行四依,即冀掃衣、常乞食、樹下坐、腐爛藥。此四種法,是入道之緣,是上根利器之所依止,故名行四依。2.指法四依,即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

  【四取】 欲取、見取、戒取、我語取。欲取是貪欲取著色聲香味觸等五塵之境;見取是妄計取著五蘊之法為我見邊見等;戒取是取著執行非理之禁戒;我語取是取著發自我見我慢等之說法。

  【四洲】 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東勝身洲其狀如半月形,其人身形勝故,名勝身洲;南贍部洲其狀上大下小,略如吾人之面,亦稱南閻浮提,閻俘即贍部樹,此洲有此樹故名,吾人的世界,即在此洲;西牛貨洲其狀周圓,其地多牛,以牛為貨易,故名牛貨;北俱盧洲其狀方正,此洲人壽皆千歲,衣食自然,惟無佛法,故列為八難之一。

  【四界】 即地水火風四大。

  【四衍】 四乘。衍就是乘的意思。

  【四欲】 情欲、色欲、食欲、淫欲。

  【四道】 四條通向涅槃的道路,即一、加行道,謂先於三賢四善根位加力而行三學之位。二、無間道,謂加行功德成就而發正智,為正斷煩惱之位,因不為惑而間隔,故名無間道。三、解脫道,無間道後而生一念之正智,為真正證悟真理之位,因是解脫煩惱之正智,故名解脫道。四、勝進道,解脫道之後更進一步,為定慧增長之位。

  【四眾】 1.指佛說法時聽者共有四眾,即一、發起眾,發起講經的人;二、當機眾,常時跟著佛的人,如千二百五十人是;三、影響眾,如他方來助佛宣揚佛法的菩薩;四、結緣眾,如一般下根的薄福眾生。2.指出家之四眾,即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3.指僧俗四眾,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四教】 1.指化法四教,即三藏教、通教、別教、圓教。以上藏通別圓四教,是化益眾生的法門,故名為化法。見化法四教條。2.指化儀四教,即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以上四教,是教化眾生的儀式,故名為化儀。見化儀四教條。

  【四障】 惑障、業障、報障、見障。惑障就是貪嗔癡慢疑等之思惑;業障就是身口意三業所造成之惡業;報障就是三惡趣所受之苦報;見障就是各種顛倒執著與邪見。

  【四漏】 欲漏、有漏、無明漏、見漏。漏是煩惱的別名。

  【四曼】 四種曼荼羅。一、大曼荼羅,指佛菩薩之莊嚴色身而言,如雕刻塑繪之像皆是,若廣義言之,則十界有情之身乃至萬法色相,都是大曼荼羅。二、三昧耶曼荼羅,指佛菩薩所持之標幟而言,若廣義言之,則攝一切器世間。三、法曼荼羅,指佛菩薩之種子及真言等而言,又佛菩薩之名號,經典之文義,推而至於一切言語、文字、名稱、記號,都是法曼荼羅。四、羯磨曼荼羅,指佛菩薩之一切威儀動作而言,若廣義言之,則吾人乃至萬物之業用動作皆是。

  【四論】 中觀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

  【四緣】 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因緣是種子與現行,相薰習義,為生果的原因;等無間緣是前念與後念,必須次第相續而起,體用齊等,而無間斷;所緣緣之上緣字是攀緣之義,心識為能緣,境界為所緣,心心所法,仗境方生,即見相二分,俱起為緣;增上緣是謂於此法,增強其力用,使其得生。在這四緣中,色法的生起但須因緣及增上緣,心法的生起,則須四緣具足。

  【四魔】 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煩惱魔指貪嗔癡等習氣能惱害身心;五陰魔指色受想行識等五蘊能生一切之苦;死魔指死亡能斷人之生存命根;天魔指能壞人善事的天魔外道,如欲界自在天的魔王是。

  【四墮】 即殺盜淫妄等四波羅夷罪。

  【四機】 人天機、二乘機、菩薩機、佛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人天機;厭惡生死欣求涅槃是二乘機;先人後己慈悲仁愛是菩薩機;於一切諸法觀中道實相,以頓斷諸惑而出生死是佛機。

  【四難】 值佛難、說法難、聞法難、信受難。

  【四覺】 本覺、相似覺、隨分覺、究竟覺。本覺是眾生本來具足的覺悟;相似覺是始覺之初發類似真覺的覺悟,在別教是三賢位,在圓教是十信位;隨分覺是隨斷一分無明而隨得一分的覺悟,在別教是十地,在圓教是十住以上;究竟覺是至極究竟的真覺,也就是如來至高無上的覺悟。

  【四微】 色香味觸四種極微分子。此四微是色法(物質)的元素,依此四微而成地水火風四大。

  【四谛】 又稱四聖谛。見四聖谛條。

  【四谛十六行相】 小乘行者修三賢至四善根的暖位,已徹見四谛真理,更進而達頂位,須觀四谛十六行相,每一谛皆有四種行相,要一一觀之分明方可。茲將四谛十六行相列表說明如下:

       ┌苦:(觀此身是苦)
       │空:(觀因緣所生故空。)
  ┌苦 谛─┤無常:(觀因緣假成,故生滅無常。)
  │    └無我:(觀因緣假成,故無我體。)
  │    ┌集:(觀招集苦果。)
四 │    │因:(觀苦果之因。)
谛 │集 谛─┤生:(觀苦果生,相繼存在。)
十 │    └緣:(觀諸緣成就苦果。)
六─┤    ┌滅:(觀諸漏已盡,生死斷滅。)
行 │    │靜:(觀三毒皆無,此心不亂,有明照作用,故靜。)
相 │滅 谛─┤妙:(觀出離三界,無諸憂患,故妙。)
  │    └離:(觀一切災害,, 皆已遠離。)
  , │    ┌道:(觀八正道,可至涅槃。)
  │    │如:(道契正理,故如。)
  └道 谛─┤行:(由此萬行,以趣涅槃。)
       └出:(由此聖道,以出生死。)

  【四生】 胎生、卵生、濕生、化生。胎生是在母胎內成體之後才出生的生命,如人類是;卵生是在卵殼內成體之後才出生的生命,如鳥類是;濕生是依靠濕氣而受形的生命;如蟲類是,化生是無所依托,只憑業力而忽然而生的生命,如諸天和地獄及劫初的人類是。

  【四生百劫】 謂聲聞乘行人,快則四生的加行才能獲得道果,慢則要一百劫的加行才能獲得道果。

  【四向】 須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羅漢向。向是正向其果位邁進的意思。見四向四果條。

  【四向四果】 一、須陀洹向及須陀洹果,須陀洹華譯為入流,即入聖人之流,此位須斷盡三界八十八使見惑方能證得。當未斷盡時皆為向,已斷盡為果。二、斯陀含向及斯陀含果,斯陀含華譯為一來,謂其當於欲界的天上人間,各來受生一次,此位斷盡三界見惑外,須更斷欲界思惑前六品,方能證得,當斷一至五品時皆為向,已斷盡第六品為果。三、阿那含向及阿那含果,阿那含華譯為不來,謂不再來欲界受生死,此位須斷盡三界見惑,及欲界九品思惑,方能證得,當斷盡七八品時皆為向,已斷盡第九品為果。四、阿羅漢向及阿羅漢果,阿羅漢華譯為殺賊,應供,不生等義,謂永入涅槃,不再受分段生死,此位須斷盡三界見惑,及欲界九品思惑,並色無色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方能證得,未斷盡上二界七十二品時皆為向,已斷盡則為果。

  【四大】 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地以堅硬為性,水以潮濕為性,火以溫暖為性,風以流動為性。世間的一切有形物質,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體的毛發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堅硬性的地大;唾涕膿血,痰淚便利等是潮濕性的水大;溫度暖氣是溫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動性的風大。

  【四大種】 四大是地水火風,因它們周遍於一切色法,所以叫做大,又能生出一切的色法,所以叫做種。

  【四大分散】 地、水、火、風能造作一切的色法(物質),所以叫做四大,人們的肉身,就是由地、水、火、風之堅、濕、暖、動等性所構成的。此四大種性如果不調和,肉身就會散壞分散。

  【四大本空】 四大是地水火風,為一切萬法的原素,一切萬法均由此四大合成,四大分散,萬法即歸於壞滅,四大所成的一切法,沒有真實的自體,所以說四大本空。

  【四大名山】 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華山。此四大山都在中國,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普陀山為觀音菩薩的道場,五台山為文殊菩薩的道場,峨眉山為普賢菩薩的道場,九華山為地藏菩薩的道場。

  【四大不調】 謂身體上地水火風不調和,系生病的別名。

  【四大部洲】 在須彌山四周有四個大洲,東邊的叫東勝身洲,南邊的叫南贍部洲(就是我們現在所住的地方),西邊的叫西牛貨洲,北邊的叫北俱盧洲。見四洲條。

  【四大部經】 禅林以華嚴、涅槃、寶積、般若四經為四大部經。

  【四大弟子】 佛弟子中以捨利弗、目犍連、須菩提、摩诃迦葉等為四大弟子。

  【四大菩薩】 文殊、普賢、觀音、地藏。

  【四分】 唯識宗對於心境的關系,認為由主觀的識,用以了別客觀的現象,可以分作四分來解釋,即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相分就是由識所變現的外境;見分就是能緣境的見照作用,自緣其所變的相分;自證分就是證知見分者;證自證分就是自證分的內向作用,由返照的結果,證知其自證分者。

  【四分宗】 南山之四分律宗。

  【四分律】 即小乘的律藏,初分所明的是比丘戒法,第二分是比丘尼戒法,第三分是安居自恣等法,第四分是房捨等法。第三分及第四分內,又分為二十犍度。茲列表說明如下:

  ┌初分前部─────────僧戒本─────┬止持
四 │                     │
分─┤初分後部至第二分前部───尼戒本─────┘
律 │
  └第二分後部至第四分────二十犍度─────作持

  【四王】 指四天王。須彌山腰,住著四天王,各護一洲,因稱護世四天王天,其天即名四王天,是六欲天的第一重,東為持國天,南為增長天,西為廣目天,北為多聞天。

  【四王忉利】 四王天與忉利天。

  【四行】 菩提、福德、智慧、羯磨。

  【四行相】 觀苦谛之苦、空、無常、無我等之四種行相。

  【四佛土】 見四土條。

  【四佛知見】 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

  【四住】 四住地的簡稱。見四住地條。

  【四住地】 簡稱四住,即三界內的見思煩惱。一、見一切住地,是將三界的見惑,匯集為一地,故名見一切。二、欲愛住地,是欲界的思惑。三、色愛住地,是色界的思惑。四、有愛住地,是無色界的思惑。

  【四法】 1.指法寶中的四法,即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教是佛所說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诠的義理;行是依理而起修的行持;果是由行而證的覺果。2.指菩薩修行的四法,即不捨菩提心、不捨善知識、不捨堪忍愛樂、不捨阿練若。3.指信、解、行、證。

  【四法界】 華嚴宗所立,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世間萬法差別之相,各有其不同,不能混淆,名事法界;真如平等的理體,為萬法所依,名理法界;真如能生萬法,故萬法即是真如,理體事相,互融互具,無礙通達,理即是事,事即是理,名理事無礙法界;諸法互攝,重重無盡,不相妨礙,一多相即,大小互容,舉一全收,具足相應,名事事無礙法界。

  【四法界觀】 觀四法界的行法。

  【四法印】 小乘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加上大乘的諸法實相印,合稱為四法印。

  【四法不壞】 正受心、金剛、佛捨利、光音天宮殿。因此四法不會毀壞,故謂四法不壞。

  【四事】 1.衣服、飲食、臥具、湯藥。2.房捨、衣服、飲食、湯藥。

  【四事法門】 入禅思門、入智慧門、入總持門、入辯才門。入禅思門是菩薩將要說法時,先入於禅定以觀察眾生的根機;入智慧門是菩薩將要說法時,先以智慧照了義理,以令聽者生起法喜的心;入總持門是菩薩將要說法時,對諸善法持之不使忘失,對諸惡法持之不使產生,以此心生眾生之善及遮止眾生之惡;入辯才門是菩薩將要說法時,對一切佛法的義理,辯說無礙,以便開發一切眾生的心,共入正道。

  【四空】 又名四無色,即無色界的四空處。見四空處條。

  【四空天】 又名空處天,即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非想非非想等四天。此四天但有定果色,無業果色,故無身質,又正報無有色蘊,依報亦無國土宮殿,故曰無色界。

  【四空定】 又名四無色定,即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空無邊處定是修行人心想出離患難重重的色(色蘊物質)的牢籠,於是捨色想而緣無邊的虛空,做到心與空無邊相應;識無邊處定是行人又厭棄外在的虛空,於是捨虛空而緣內在的識,做到心與識無邊相應;無所有處定是行人又厭棄其識,而觀心識無所有,做到心與無所有相應;非想非非想處定是無粗想(非想)又非無細想(非非想),做到無所愛樂與清淨無為的境界。

  【四空處】 又名四無色,或無色界,即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乃修四空處定的人所得的正報,因此四處的眾生於五蘊中無色蘊,只有受想行識的四蘊,亦即無物質的色身,而只有微妙的精神存在,亦無依報的國土宮殿,故名無色界,或四空處。

  【四德】 指大乘大般涅槃所具有的四種德,即常、樂、我、淨。常者,涅槃之體,恆常不變,沒有生滅;樂者,涅槃之體,永遠寂滅、安閒、受用、無絲毫的煩惱;我者,涅槃之體,得大自在,沒有絲毫的束縛;淨者,涅槃之體,解脫一切的垢染,非常清淨。

  【四德處】 慧德處、實德處、捨德處、寂滅德處。慧德處是謂由於聽聞正法而生出大智慧;實德處是謂有了大智慧才能見到真谛的空理;捨德處是謂見了空理便能捨掉煩惱;寂滅德處是謂捨掉了煩惱心才能得到寂滅的境界。

  【四德樂邦】 具有四種德的安樂世界,即涅槃的境界,因涅槃的境界具有常樂我淨的四德。

  【四禅】 見四禅天條。

  【四禅天】 色界諸天分為四禅,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一、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禅,即梵眾、梵輔、大梵等三天,此三天已不須段食,故無鼻舌二識,惟有樂受,與眼耳身三受相應,喜受與意識相應。二、清淨心中,粗漏已伏,名為二禅,即少光、無量光、光音等三天,此三天無前五識,僅有意識,因之惟有喜捨二受,與意識相應。三、安穩心中,歡喜畢具,名為三禅,即少淨、無量淨、遍淨等三天,此三天識受皆與二禅略同,但意識怡悅之相,較為淨妙。四、前五識俱無,亦無喜受,僅有捨受,與意識相應,名為四禅,即無雲、福生、廣果、無想、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等九天。根據大涅槃經說,初禅天人,因他們心中有粗細的思想,所以外面有火災;二禅天人,他們對於禅定,生喜樂心,所以外面有水災;三禅天人,他們呼吸粗重,所以外面有風災;惟獨第四禅,所有內外過患,一切均無,所以諸災不能到達那裡。

  【四禅定】 四種修之可以生到色界四禅天的禅定。見四禅天條。

  【四禅八定】 四禅是色界的四種禅定;八定是色界的四禅與無色界的四無色定。

  【四聖】 佛、菩薩、緣覺、聲聞。因此四者都是聖人,故稱四聖。

  【四聖谛】 又名四真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滅谛、道谛。苦谛是說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苦是現實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說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樣來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於凡夫自身的愚癡無明,和貪欲嗔恚等煩惱的掀動,而去造作種種的不善業,結果才會招集種種的痛苦;滅谛是說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歸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樂、寂靜的境界;道谛是說明人要修道才能證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多種,主要是指修習八正道。此四聖谛括盡了世出世間的兩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滅是果,是悟界的因果。茲列表說明如下:

    ┌苦 谛(迷的果,即苦果)┐
  四 │集 谛(迷的因,即苦因)┘───世間的因果
  聖─┤
  谛 │滅 谛(悟的果,即樂果)┐
    └道 谛(悟的因,即樂因)┘───出世間的因果

  【四重】 見四重禁條。

  【四重禁】 又名四重罪、四棄、四波羅夷罪等,即犯淫戒、犯盜戒、犯殺人戒、犯大妄語戒。

  【四重罪】 見四重禁條。

  【四重八重】 比丘戒的四波羅夷罪與比丘尼戒的八波羅夷罪。

  【四重五逆】 四重罪與五逆罪。

  【四食】 四種長養支持身命的東西。一、段食,即普通物質的食糧;二、觸食,即感官與外境的接觸;三、識食,即知覺;四、思食,即思想或意志。

  【四食時】 一、天食時,即清晨,清晨是諸天的食時;二、佛食時,即午時,午時是三世諸佛如法的食時,過午則非時食;三、畜生食時,即日暮,日暮是畜生的食時;四、鬼神食時,即昏夜,昏夜是鬼神的食時。

  【四增盛】 在增劫時期有四種的增盛,即壽量增盛(人壽由千歲增至八萬歲)、有情增盛(人口由萬人增至無數量)、資具增盛(谷物果實等非常富饒)、善品增盛(人人皆修十善及諸道品)。

  【四加行】 四善根的別名。見四善根條。

  【四不生】 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不自生是法不由自因生;不他生是法不由他因生;不共生是法不由自他之共因生;不無因生是法不由無因而生。

  【四不退】 1.淨土門所立。一、位不退,既修得的位次不退失;二、行不退,於所修的行法不退失;三、念不退,於正念不退轉;四、處不退,生西方淨土的人不更退墮穢土。2.法相宗所立。一、信不退,是十信位之第六信,從此不生邪見;二、位不退,是十住位之第七住,從此不入二乘;三、證不退,是初地以上,所證得之法不退失;四、行不退,是八地以上,有為和無為之行皆能修持。

  【四不可得】 常少不可得、無病不可得、長壽不可得、不死不可得。

  【四不可輕】 一、太子雖小,當為國王,故不可輕。二、蛇子雖小,毒能殺人,故不可輕。三、小火雖微,能燒山野,故不可輕。四、沙彌雖小,能得聖而有神通,是最不可輕。

  【四不可說】 一、生生不可說,藏教說能生之因緣,所生之諸法,俱為實有,故雲生生;二、生不生不可說,通教說能生所生之當體即空,故雲生不生;三、不生生不可說,別教說真如不生之理,生十界差別之事,故雲不生生;四、不生不生不可說,圓教說真如之理與十界之事無二,故雲不生不生。上述四者之所以說不可說,那是因為此四教之理,只可以智證,不可以言說,其理本來是無說的。

  【四不可思議】 世界不可思議、眾生不可思議、龍不可思議、佛土境界不可思議。

  【四天下】 須彌山東南西北之四大洲,又名四天下。

  【四天王】 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四天王天】 四天王所居住的天界,在須彌山腰,六欲天之第一重。

  【四依法】 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四念住】 又名四念處。見四念處條。

  【四念處】 又名四念住,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身念處是觀身不淨;受念處是觀受是苦;心念處是觀心無常;法念處是觀法無我。此四念處的四種觀法都是以智慧為體,以慧觀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四正勤】 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此四正勤就是精進,精進勤勞修習四種道法,以策勵身口意,斷惡生善。

  【四正勝】 與四正勤同。

  【四神足】 又名四如意足,是三十七道品中四正勤所修的行品,也就是用四種定力攝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願皆得,故名如意足。欲神足是欲望成就,勤神足是精進無間,心神足是一心正念,觀神足是心不馳散。

  【四無明】 一、纏無明,纏即纏縛,謂由於此無明之惑的纏縛,使人不能出離生死;二、隨眠無明,謂無明煩惱長時隨逐眠伏於第八阿賴耶識中;三、相應無明,謂意識緣於六塵之境,識與境相應,而起無明煩惱;四、獨頭無明,又名不共無明,謂未有六塵之境相對,而意識獨緣想六塵之境,因識與境不相應,無明獨起,所以叫做獨頭無明。

  【四惡趣】 又名四惡道,即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

  【四邪命】 四種的邪命食。比丘不乞食,亦不弘法,但作不如法之事,以維持其生命,叫做邪命。一、種值田園,和合湯藥,名下食。二、仰觀星宿,推測盈虛,名仰口食。三、谄媚豪貴,游說四方,名方口食。四、以咒術呼召鬼神,以及卜卦、算命、看相為業者,名維口食。

  【四梵行】 又名四梵住,即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因此四心為生於梵天的資糧,故名四梵行。

  【四吠陀】 梨俱吠陀、沙磨吠陀、夜柔吠陀、阿阇婆吠陀。梨俱吠陀是宗教的贊歌,沙磨吠陀是祭祀儀式的頌文,夜柔吠陀是祭祀儀式的歌詞,阿阇婆吠陀是俗世相傳的咒術。吠陀是明智的意思。

  【四阿含】 四部阿含經,即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增一阿含。

  【四善根】 1.指小乘之暖、頂、忍、世第一法。聲聞乘行人修五停心觀及四念處觀之後,接著須修四谛觀。當無漏智火將生,心中光明啟發之時,名為暖位;進而智慧增長,達於頂點,名為頂位;再進而明四谛之理,其心堅住,決定不移,名為忍位;更進而到達有漏智的最終點,在世間有情之中,最為殊勝,名為世第一法。3.指大乘之暖、頂、忍、世第一法。以佛覺為己心,如火欲燃,名為暖;以自心成佛,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印持無所取之境,順忍所無取之心識,名為忍(暖位以佛覺為己心,頂位以自心為佛境,忍位則覺於中道);由此更進,則迷覺兩忘,中邊不立,雖未至初地見道之出世間,然已到世間的最後邊際,縱屬有漏,但在世間已是第一,名世第一。在此大乘暖、頂、忍、世第一四位之中,前二位修四尋思觀,觀所取空,後二位修四如實智,觀能所二取皆空。

  【四熏習】 無明熏習、妄心熏習、妄境界熏習、淨法熏習。

  【四煩惱】 與末那識時常相應的四種根本煩惱,即我癡、我見、我慢、我愛。

  【四威儀】 行、住、坐、臥。

  【四歸法】 歸佛、歸法、歸僧、歸戒。

  【四識住】 色識住、受識住、想識住、行識住。因上述四蘊為識所依所住,故名為識住。

  【四顛倒】 1.指凡夫的四倒,即一、常顛倒,無常認為有常;二、樂顛倒,以苦當作樂;三、淨顛倒,以不淨為淨;四、我顛倒,無我認為有我。2.指二乘的四倒,即一、無常顛倒,於涅槃之常而計無常;二、無樂顛倒,於涅槃之樂而計無樂;三、無我顛倒,於涅槃之我而計無我;四、無淨顛倒,於涅槃之淨而計無淨。

  【四攝法】 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布施攝是對於錢財心重的人,用財施,對於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雙方情誼逐漸深厚,而達到我度化對方的目的;愛語攝是隨著眾生的根性,以溫和慈愛的言語相對,令他生歡喜心,感到我和藹可親而與我接近,以達到我度化對方的目的;利行攝是修菩薩道者,以身口意諸行皆有利於人,以損己利人的行為,感化眾生共修佛道,以達到我度人的目的;同事攝是修菩薩道者,要深入社會各階層中,與各行各業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與其同事,在契機契緣的情況下,而度化之。菩薩濟度眾生,必須先行此四攝法,使眾生愛我敬我信我,然後方能聽我勸導,修行佛道。

  【四尋思】 一、名尋思,即推求諸法的一切名字,皆悉不實。二、事尋思,即推求五陰等事,皆系心識上變似的相分,因緣所成,離識非有,無有自性。三、自性假立尋思,即不管是名的自性,或事的自性,其獨立性,皆不可得。四、差別假立尋思,即推求諸法名或事的差別相,亦惟假立,悉皆不實。行者對此四法,尋求思察,皆假有實無,名四尋思觀。

  【四尋思觀】 在大乘三賢和十聖的中間,尚須經過四加行,作為進入初地的准備,所謂四加行者,即修四尋思觀,修之能得四如實智。見四尋思條。

  【四無畏】 又名四無所畏,無畏是教化他人的心沒有懼怕。有佛四無畏與菩薩四無畏二種。見佛四無畏或菩薩四無畏條。

  【四無量心】 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與一切眾生樂,名慈無量心;拔一切眾生苦,名悲無量心;見人行善或離苦得樂,深生歡喜,名喜無量心;如上三心,捨之而不執著,或怨親平等,不起愛憎,名捨無量心。因此四心普緣無量眾生,引生無量之福,故名無量心。又此四心若依禅定而修,則生色界梵天,故又名四梵行。

  【四無礙智】 又名四無礙解,或四無礙辯,即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詞無礙智、樂說無礙。法無礙智是通達諸法的名字,分別無滯;義無礙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達無礙;詞無礙智是通曉各種言語,能隨意演說;樂說無礙是辯說法義,圓融無滯,為眾生樂說自在。

  【四無礙解】 見四無礙智條。

  【四無礙辯】 見四無礙智條。

  【四無閡智】 與四無礙智同。

  【四種人】 順流者、逆流者、中住者、得度者。順流者是順著生死而流轉的人;逆流者是發奮去除煩惱以截斷生死之流轉的人;中住者是大乘行者為度有情而出生入死,住於其中;得度者是精修涅槃之法而得度到彼岸的人。

  【四種死】 人死亡的四種因由,即壽盡財不盡死(壽命盡而死),財盡壽不盡死(因貧困而饑死凍死),壽盡財盡死(因貧困與壽命盡而死),壽不盡財不盡死(即各種的橫死)。

  【四種我】 凡夫妄計之我、外道之神我、三乘之假我、法身之大我。

  【四種往生】 正念往生、狂亂往生、無記往生、意念往生。正念往生是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而得往生;狂亂往生是人在生時作惡多端,臨終時見到地獄之猛火一時俱來苦逼,於狂亂中,忽然遇到善知識教他作一聲或十聲之念佛,即得往生;無記往生是人於平日發心皈命於佛,到臨終時,雖然心神衰弱而成為無記(非善非惡),不能念佛,但是乘著他以前念佛的功德而得往生;意念往生是人臨命終時,雖然不能出聲念佛,但中意念阿彌陀佛,一樣可以往生。

  【四種念誦】 1.一、音聲念誦,即發聲念誦;二、金剛念誦,即聲在唇齒之間;三、三摩地念誦,即定心一境而觀真言之文字;四、真實念誦,也是定心一境而觀文字的實相。2.一、音聲念誦;二、三摩地念誦;三、金剛念誦;四、降魔念誦。以上三者與上述相同,而降魔念誦是內住悲心,外現嗔怒的一種高聲念誦。

  【四種涅槃】 法相宗所立。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即雖有種種的煩惱,但其自性清淨,湛如虛空,離諸一切分別之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唯聖者能親證,其性原是寂靜。二、有余依涅槃,即生死之因與惑業雖盡,但猶余有漏依身之苦果。三、無余依涅槃,即不但生死之因與惑業已盡,同時連依身之苦果亦滅,使之畢竟不生。四、無住處涅槃,是斷所知障所顯的真如,所知障為智之障,二乘人因有所知障,不明白生死涅槃無差別的道理,所以固執生死為可厭,涅槃為可欣,佛斷所知障得菩提之真智時,對生死與涅槃無厭欣之情,因有大智,故住於生死,因有大悲,故不住於涅槃,以利樂盡未來際之有情,故謂之為無住處,利樂之用雖常起,而亦常寂,故稱為涅槃。

  【四種資糧】 福德資糧、智德資糧、先世資糧、現法資糧。福德資糧即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亦即六度中之前五度;智德資糧即由修習正觀而得之妙智,亦即六度中之第六度;先世資糧即由宿世積集之善根,在今生自然而有之福智資糧;現法資糧即在今生所修習之福智資糧。

  【四種輪王】 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在增劫人壽由十歲增至二萬歲時,鐵輪王出現,統轄南贍部洲;人壽增至四萬歲時,銅輪王出現,統轄南贍部洲及東勝身洲二大洲;人壽增至六萬歲時,銀輪王出現,統轄南贍部洲及東勝身洲與西牛貨洲三大洲;人壽增至八萬四千歲時,金輪王出現,統轄四天下了。

  【四種平等】 相非相平等、因果平等、我無我平等、人與所修法平等。

  【四種布施】 筆施、墨施、經施、說法施。筆施是見人發心書寫經文,以筆施之,助成善緣;墨施是見人書寫經文,以墨施之,助成善緣;經施是刊印佛經,送人讀誦;說法施是說法使人聽了修因證果。

  【四種成佛】 又名四滿成佛。見四滿成佛條。

  【四種觀行】 觀因緣、觀果報、觀自身、觀如來身。這是修行忏悔的人,為了滅除自己的罪業,方便而修的四種觀行。

  【四種行人】 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四種總持】 法總持、義總持、咒總持、忍總持。法總持又名聞總持,即對佛的教法聞持不忘;義總持是對諸法的義理總持不失;咒總持是菩薩依定起咒,持咒神驗,袪除眾生的災患;忍總持是菩薩憑著實智,忍持法的實相而不忘失。

  【四種緣起】 萬法緣起,有四種不同的見解:小乘教主張業感緣起,說一切萬法都是由於業力的感應而生起。大乘始教主張阿賴耶緣起,說阿賴耶識含藏萬法的種子,一切根身器界,皆由其生起。大乘終教主張真如緣起,說由於真如隨緣,才會生出萬法來。一乘圓教則主張法界緣起,說遍法界的一切事物,有為無為,色心依正,過現未來,都盡成一大緣起。

  【四種佛土】 1.唯識論立自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變化身等四佛身,而佛土亦有四,即法性土、自受用土、他受用土、變化土。此中法性土是無色無相的理土,自受用土是實佛自托的報土,他受用土是為初地以上的菩薩所示現的淨土,變化土是為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所示現的佛土。2.指天台宗所說的四種佛土。見四土條。

  【四種莊嚴】 見四種璎珞莊嚴條。

  【四種三昧】 一、常坐三昧,又名一行三昧,即以九十日為一期,獨居靜室,結跏趺坐,捨諸雜念,專系念法界,若遇疲倦疾病睡蓋等障,當專稱一佛名,以求加被,而念念不離此三昧。二、常行三昧,又名般舟三昧,亦以三月為期,繞行念阿彌陀佛,無休息時,由佛威力,三昧力,及行者本功德力,能於定中見佛。三、半行半坐三昧,即以七日為期,持咒旋繞,思惟實相,或依法華經,於三七日間,或行讀此經,或坐讀此經皆可。四、非行非坐三昧,亦名隨自意三昧,其法於一切時中,一切事上,隨意作觀,不拘期限,但觀自心,念起則加覺照,而除滅之。

  【四種三昧耶】 即殺盜淫妄之四波羅夷,因是諸佛所不可越的戒法,所以叫做三昧耶。

  【四種阿含經】 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增一阿含。

  【四種璎珞莊嚴】 一、戒璎珞莊嚴,即以戒律莊嚴法身;二、三昧璎珞莊嚴,即以禅定莊嚴法身;三、智慧璎珞莊嚴,即以智慧莊嚴法身;四、陀羅尼璎珞莊嚴,陀羅尼是總持的意思,即能總持善法以莊嚴法身。菩薩將以上四法莊嚴法身,好像世間的璎珞莊嚴人身,故名璎珞莊嚴。

  【四十八願】 阿彌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時,於世自在王佛所建立的誓願。第一無三惡趣願,第二不更惡趣願,第三悉皆金色願,第四無有好丑願,第五宿命智通願,第六天眼智通願,第七天耳智通願,第八他心智通願,第九神境智通願,第十速得漏盡願,第十一住正定聚願,第十二光明無量願,第十三壽命無量願,第十四聲聞無數願,第十五眷屬長壽願,第十六無諸不善願,第十七諸佛稱揚願,第十八念佛往生願,第十九來迎引接願,第二十系念定生願,第二十一三十二相願,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第二十四供具如願願,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第二十六那羅延身願,第二十七所須嚴淨願,第二十八見道場樹願,第二十九得辯才智願,第三十智辯無窮願,第三十一國土清淨願,第三十二國土嚴飾願,第三十三觸光柔軟願,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第三十六常修梵行願,第三十七人天致敬願,第三十八衣服隨願願,第三十九受樂無染願,第四十見諸佛土願,第四十一諸根具足願,第四十二住定供佛願,第四十三生尊貴家願,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第四十五住定見佛願,第四十六隨意聞法願,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四姓階級】 婆羅門、剎帝利、吠捨、首陀羅。婆羅門是古印度的宗教徒,具有最高的權威;剎帝利是和婆羅門同樣被人尊敬的王族;吠捨是指一般工農商階級;首陀羅是被人使役的奴隸。

  【四尋思觀】 名尋思、事尋思、自性假立尋思、差別假立尋思。名尋恩謂推求諸法的一切名字,皆悉不實;事尋思謂推求五陰等事,皆系心識上變似的相分,因緣所成,離識非有,無有自性;自性假立尋思謂不管是名的自性,或事的自性,其獨立性,皆不可得;差別假立尋思謂推求諸法名或事的差別相,亦惟假立,悉皆不實。行者對以上四法尋求思察,皆假有實無,名四尋思觀,修此四尋思觀,能得四如實智。

  【四滿成佛】 信滿成佛、解滿成佛、行滿成佛、證滿成佛。於十信之滿位,決定信諸法之不生不滅,清淨平等,無可願求,名為信滿成佛;於十住之滿位,深解法性,不起生死之想,不起涅槃之想,心無所怖,亦無所欣,是名解滿成佛;於十地之滿心,能除一切無明諸惑,菩提之願行皆具足,是名行滿成佛;於妙覺之佛地得無分別寂靜法智及不可思議之勝妙功德,是名證滿成佛。

  【四類出家】 一、身出家心不出家,即身雖為僧伽,但心猶有顧惜愛戀。二、身在家心出家,即雖在家受用妻子,但卻不耽染欲樂。三、身心俱出家,即在任何欲境中心都無顧惜愛戀。四、身心俱不出家,即不但受用妻子,而且深生耽染。

  【四事供佛】 飲食、衣服、臥具、湯藥。

  【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此四弘誓願是菩薩所立,凡是大乘行者皆宜牢記和實踐。

  【四如意足】 又名四神足,原系四種禅定,謂修此四者,則能如意開發神通。一、欲如意足,謂修道趣果的欲望增進。二、念如意足,謂念念一心,住於正理。三、進如意足,謂精進直前,功無間斷。四、慧如意足,謂真照離妄,心不散亂。

  【四如實智】 見四如實觀條。

  【四如實觀】 大乘行人在三賢和十聖之間,尚須經過四加行,作為進入初地的准備,所謂四加行,即修四尋思觀,能得四如實智。行者對四尋思尋求思察,以此推求之觀為因,而生即可決定之智,不惟了知所取所緣之四尋思中的名等四法,是自心所變,假有實無,且也了知能取能緣的名等四法,亦為假有實無,謂之四如實觀,或四如實智。如實者,謂恰如真如實性,畢竟不可得。

  【布薩】 華譯淨住,或長養。出家之法,每半月(十五日與廿九日或三十日)集僧說戒經,使比丘住於淨戒中,能長養善法;在家之法,於六齋日持八戒以增長善法。

  【布薩日】 每月十五日與廿九日或三十日之兩日,是行布薩法之日。

  【布施】 以自己的財物,分施給別人。布施有三種,即一、財施,即以財物去救濟疾病貧苦的人;二、法施,即以正法去勸人修善斷惡;三、無畏施,即不顧慮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別人的怖畏。

  【布施偈】 又名三輪清淨偈,三輪是能施、所施、施物,清淨是對於三輪無念無所得。心地觀經所說的布施偈是:‘能施所施及施物,於三世中無所得;我今安住最勝心,供養一切十方佛。’

  【布施攝】 四攝之一,即以布施的方法去攝受他人。

  【布施波羅蜜】 即六波羅蜜中之檀波羅蜜。見波羅蜜條。

  【布袋和尚】 五代梁時浙江奉化縣布袋和尚,常露腹歡喜,手執布袋,禅機幽默,所以被稱為布袋和尚,相傳他是彌勒菩薩的化身。

  【外凡】 二凡之一。見二凡條。

  【外典】 佛教以外的典籍。

  【外空】 謂身外的一切事物都是空假不實,為十八空之一。

  【外教】 佛法以外的宗教或教法。

  【外道】 於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稱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弘忍】 中國禅宗第五代祖師,湖北蕲州黃梅縣人,俗姓周,傳法於六祖惠能,七十四歲圓寂,谥號大滿禅師。

  【外緣】 外在的助緣,亦即四緣中之增上緣。

  【外護】 指供給我衣服飲食的親屬檀越,為二護之一。

  【外護善知識】 指供給我衣食所須以使我安心修道的善友,為三善知識之一。

  【外無為】 謂眼不見色,耳不聞聲,鼻不嗅香,口不取味,身不觸細滑,意不妄念,也就是不為外境所動心的意思。

  【尼戒】 比丘尼所受持的戒律。本來只有三百四十一戒,後來南山律師加上七滅诤,便成為三百四十八戒,普通都說尼戒為五百,那是指大數而言,實際上只有三百四十八。

  【弘誓】 弘大的誓願。

  【弘願】 弘大的誓願,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是。

  【永生】 即涅槃,因涅槃為不生之法,由於不生,所以不滅,而不滅就是永生。

  【永劫】 極長的時期。劫是梵語劫波的簡稱,是計算世界成壞相的名詞。

  【永不現行位】 在十地中由第八地至佛果之間,無漏心任運,諸煩惱不生,故有此名,又功德剎那增進,所以又叫做剎那增進位。

  【末法】 佛法分三個時期,即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正法時期一千年,像法時期一千年,末法時期一萬年。現在正是末法時期,即佛法進入了微末的時期。見正像末條。

  【末那識】 八識中之第七識;華譯思量,又譯作意,它恆常在審察,恆常在思量,在審察思量中,念念不忘第八阿賴耶識為我,因為有四個根本煩惱(我癡、我見、我愛、我慢)跟著它,故我執的成見很深,許多煩惱便是這末那識的執著而生起的。

  【本心】 自己本來的心。

  【本位】 本來的位子,也就是本來的身。

  【本地】 本來的地位。

  【本師】 根本的教師。佛教以釋迦牟尼佛為根本的教師,其余為受業之師。

  【本教】 根本的教法,如一乘教是,為二教之一。

  【本惑】 又名根本惑,或根本煩惱,即貪、嗔、癡、慢、疑、惡見等六大煩惱,為二惑之一。

  【本誓】 諸佛菩薩在因地時所建立的根本誓約。

  【本體】 諸法的根本自體,在應身叫真身為本體。

  【本願】 根本的誓願。

  【本識】 阿賴耶識的別名,因阿賴耶識是有為無為諸法的根本。

  【本覺】 一切眾生本來就有的覺性。

  【本覺智】 一切眾生本來就有的覺性智慧。

  【本覺真如】 本覺是眾生心的相狀,真如是眾生心的心體。又本覺是能證的智,真如是所證的理,此智與理,就是法身如來的全體。

  【本地風光】 又名本來面目,是形容自己心性本份的禅語。

  【本來面目】 即自己的自性,離開了一切的煩惱和染污,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

  【本來無一物】 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空假不實緣生如幻,所以說本來無一物。六祖壇經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正士】 修行正法之士,即菩薩。

  【正行】 做主要的功夫叫做正行,若做幫助的功夫則叫做助行。

  【正因】 主要的原因叫做正因,若是次要的助力則叫做緣因。

  【正果】 學佛人精修有得,叫做證果,因與外道的證果有別,所以叫做正果。果是形容好像果子一樣的成熟。

  【正受】 想心都息,緣慮並亡,與三昧相應的禅定,叫做正受。

  【正報】 指眾生的身體,因眾生的身體是依過去的業因而召感得來的果報正體,為二報之一。

  【正見】 正確的見解,亦即離諸邪癡顛倒的如實知見,是八正道之一。

  【正欲】 又名正思惟。見正思惟條。

  【正語】 正確的言語,亦即對人常說真誠和善的話,是八正道之一。

  【正業】 正當的行業,以正當的行業來維持生命,不做不道德的事業,是八正道之一。

  【正勤】 即正精進。

  【正念】 正確的念頭,亦即時常憶念正道,不使思想行為有錯誤,是八正道之一。

  【正定】 正確的禅定,亦即把心安住於一境,不亂不動,是八正道之一。

  【正覺】 1.真正的覺悟。2.成佛叫做正覺。

  【正覺華】 指極樂世界的蓮華,因依阿彌陀佛的正覺而成,所以叫做正覺華。

  【正法】 1.真理的道法。2.正法時期。見正像末條。

  【正法依】 佛的尊號,因佛能以正法向眾生宣說,為正法之所依。

  【正法壽】 正法的壽命。

  【正法錀】 指真理的教法,亦即如來所說的教法。

  【正法眼藏】 佛的心眼徹見正法,名正法眼,深廣而萬德含藏,叫做藏。正法眼藏,是禅宗用來稱其教外別傳的心印。

  【正法明如來】 觀世音菩薩過去成佛時的名字。

  【正思惟】 正確的思考,亦即思考四谛的道理,以引發正當的欲念,明了世出世間的因果,斷集證滅,離苦得樂,是八正道之一。

  【正精進】 正確的努力,亦即努力修善斷惡,為八正道之一。

  【正像末】 佛法共分為三個時期,即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釋尊法運期限,各經所載不同,古德多依用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之說。正法時期,正者證也,佛雖滅度,法儀未改,有教,有行,有證果者,是名正法時期;像法時期,像者似也,此時期,有教,有行,但證果的人已經很少;末法時期,末者微也,此時期轉為微末,只有教而無行,更無證果者。

  【正遍智】 又名正遍知,即真正普遍知道一切之法,是佛十號之一。

  【正遍覺】 真正普遍的覺悟,與正遍智同義。

  【正等覺】 真正普遍平等的覺悟,亦即佛的覺悟。

  【正等正覺】 梵語三藐三菩提,華譯為正等正覺,即真正平等的覺悟的意思。

  【玄奘】 唐朝的高僧,於唐太宗時曾到印度研究佛學十七年,回國後翻譯佛經很多,人稱三藏大師,或慈恩大師,為法相宗的開祖。

  【玄義】 玄妙的義理。

  【玄門】 玄妙的法門,指佛法。

  【玄門無礙十因】 諸法事事無礙的十種原因,即唯心所現故、法無定性故、緣起相由故、法性融通故、如幻夢故、如影像故、因無限故、佛證窮故、深定用故、神通解脫故。

  【犯戒】 觸犯佛所制的戒律。

  【犯戒五過】 觸犯佛所制的戒律者有五種的罪過,即害自身、為智者所呵、惡名流布、臨終生悔、死墮惡道。

  【犯戒五衰】 觸犯佛所制戒的人會有五種的衰耗,即求財不遂、設得即耗、眾不愛敬、惡名流布、死入地獄。

  【甘露王】 阿彌陀佛的別名。

  【甘露法】 (喻)如來所訓示的真理教法,因其教法能令眾生解脫涅槃。

  【甘露水】 (喻)如來所說的真理教法,因其教法如人在熱天喝了清涼的水,熱惱消除,心意快樂。

  【甘露滅】 甘露是形容佛教所說的涅槃境界,得涅槃而滅生死,叫做甘露滅。

  【甘露門】 通達甘露涅槃的門戶,即佛的真理言教。

  【甘露界】 涅槃的境界。

  【生因】 生果的因種,如草木的種子是生長草木之因是。

  【生死】 謂一切眾生因惑業所招,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有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的分別。見二種生死條。

  【生死岸】 佛經說生死海是此岸,而涅槃是生死海的彼岸。

  【生死流】 (喻)生死之苦海能令人漂流和湮沒。

  【生死海】 (喻)生死無邊際,好像汪洋大海一樣。

  【生死輪】 (喻)眾生在六道之中生死輪回不息,好像車輪不停的旋轉。

  【生死縛】 (喻)生死好像一條繩子系縛著眾生。

  【生死長夜】 生死如夢,故以長夜作比喻。

  【生死即涅槃】 生死即涅槃和煩惱即菩提二語,是大乘家常說的話,從世間有為的相對法說,生死是染污的,涅槃是清淨的,兩者截然不同,不可相即;若從出世無為的絕對法說,煩惱性空即是菩提,生死性空即是涅槃,非從煩惱生死之外另求菩提涅槃。這是從諸法理性平等說,不是從事相差別說的。

  【生死肉身菩薩】 指在三賢位,未登法性,為惑業故,受三界分段生死身的菩薩。

  【生相】 生的形相。四相之一。

  【生報】 這一生造業要到來生才受果報,為三報之一。

  【生佛】 眾生與佛。

  【生佛一如】 又名生佛一體,或生佛不二,意謂眾生與佛的體性平等毫無差別。

  【生身】 諸佛菩薩的身體,有法身與生身兩種,他們所證得的理體叫做法身,為了濟度眾生而托於父母胎生的肉身叫做生身。又佛菩薩以神通力一時變現的肉身,也叫做生身,或意生身,即隨意變化而現的身體。

  【生身供】 供養釋尊捨利的法會。

  【生空】 又名我空,或人空,謂眾生為五蘊假和合,無有實體,是因緣所生法,當下即空。

  【生空智】 觀察一切眾生都無實在的我體的智慧。

  【生空三昧】 觀察一切眾生皆緣生性空的禅定。

  【生法二身】 生身和法身。見二身條。

  【生法二空觀】 生空觀與法空觀。這二種觀都是大乘菩薩的觀法,大乘菩薩不但觀人為空,就是觀法亦空,以去除我執與法執,而證得我空真如和法空真如;小乘人卻不然,他們只修生空觀,所以只能斷我執而不能斷法執。

  【生滅】 依因緣和合而有,叫做生;依因緣分散而無,叫做滅。有生有滅,是有為法,不生不滅,是無為法。根據佛教的中道思想來說,一切有為法的生滅,都是假生假滅,不是實生實滅,若是實生實滅,便是無生無滅。

  【生滅去來】 有生有滅有去有來。視一切法有生滅去來,是小乘的妄見,若依中道的正見來說,則生滅去來本是如來藏,因為一切法本是不生不滅不去不來。

  【生滅去來一異斷常】 即三論宗所說的八迷,如果破除了這八迷,即證得中道。

  【生酥】 五味之一。見五味條。

  【生酥經】 指天台宗所立五時教中方等時的經典。

  【生化二身】 生身和化身。見二身條。

  【生即無生】 生即無生,無生即生,是諸部般若經所說的道理。俗谛叫做生,真谛卻叫做無生,因為俗谛所說的生本來是無生,所謂生者只不過是因緣一時和合之假生而已,這種生就是依於無生的生,因為依於無生的生,所以說生即無生。

  【用】 是與體相對的用。人是性體所表現出來的,都叫做用。就其能力上說,叫做力用;就其功業上說,叫做功用;就其活動上說,叫做作用。

  【用大】 三大之一。見三大條。

  【用滅】 諸法於毀滅時,它的理體並不亦滅,因為理體是永恆常住的,所謂滅者,只不過是它的作用滅而已。

  【目連】 摩诃目犍連的簡稱。

  【目犍連】 見摩诃目犍連條。

  【示現】 佛菩薩應眾生的機緣而化現種種的身相。

  【示寂】 寂是圓寂,涅槃的意思,示寂就是示現涅槃。

  【由旬】 印度計裡程的數目,每由旬有三十裡、四十裡、五十裡、六十裡的四種說法,但說四十裡為一由旬者居多。

  【白衣】 指在家人。

  【忉利天】 華譯三十三天,為欲界六天中之第二重天,其宮殿在須彌山頂,天主名釋提桓因,居中央,他有三十二個天臣,分居忉利天的四方,連他自己的宮殿,共成了三十三個天宮,所以叫做三十三天。此天一晝夜,人間已經一百年。

  【以指標月】 指喻語言文字,月喻正法,以語言文字說正法,就如以指標月,學者當因指而見月,不當以指為月,見指不見月,也就是說,當因語言文字,而見正法,不應該把語言文字,當做正法,以致只見語言文字,不見正法。

  六畫

  【色】 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間的物質。色可分為內色、外色、顯色、表色、形色五種。內色是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屬於內身,故名內色;外色是指色聲香味觸之五境,因屬於外境,故名外色;顯色是指我們常見的各種顏色,如青黃赤白等等;表色是指有情眾生色身的各種動作,如取捨伸屈等等之表相;形色是指物體的形狀,如長短方圓等等。

  【色入】 十二入之一。

  【色心】 色與心。色是指有形的物質;心是指無形的精神。

  【色有】 三有之一。見三有條。

  【色身】 由四大等色法所組成的肉身。

  【色法】 指一切有形的物質。

  【色處】 十二處之一。

  【色具】 色與心本來是不二的,若說心具有三千諸法,則色亦具有三千諸法,所謂一色一香,無非中道,這裡所說的色具,是天台宗至極的法門。

  【色相】 一切物質顯現於外可以眼見的形相。

  【色谛】 天台宗空假中三谛中假谛的別名。

  【色境】 五境之一。見五境條。

  【色塵】 六塵之一。見六塵條。

  【色蘊】 五蘊之一。見五蘊條。

  【色界】 三界之一,在欲界之上,因此界的眾生,但有色相,而無男女諸欲,故名色界,色界的范圍包括初禅至四禅等一共十八層天。

  【色界十八天】 在色界中一共有十八層天。

  【色即是空】 色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質,這些物質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其當體即空,故說色即是空。

  【色無邊處定】 簡稱識處定,即無色界第二天識無邊處的禅定,為四空處定之一。

  【此岸】 涅槃叫做彼岸,生死即是此岸。

  【伏忍】 初心行者,欲忍順逆境,先須調伏其心,叫做伏忍。

  【伏斷】 伏是制伏,斷是斷除,制伏煩惱使它一時不生,叫做伏,斷除煩惱的種子使它永遠不生,叫做斷。

  【光毫】 佛眉間的白毫有光明,故稱光毫,為佛三十二相之一。

  【光明土】 無量光明土的簡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尊稱。

  【光音天】 色界二禅的最高天,此天絕音聲,眾生要講話,便自口中發出淨光來作識別,故名光音。佛經說劫初的人類,就是由光音天來的。

  【光音三天】 二禅天共有三天,即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共業】 共同的業因,為二業之一。

  【共報】 共同的果報。

  【共相】 諸法有自相與共相二種,各別不同的相叫做自相,與他共通的相叫做共相。

  【共法】 又名共功德,即佛與其他聖者以及一切凡夫所共有的功德。

  【共十地】 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所共有的十地,即干慧地、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辟支佛地、菩薩地、佛地。

  【共不共】 共法與不共法。共法是五乘法,不共法是大乘菩薩法,獨一微妙,不與人天聲聞緣覺四乘相共。

  【共般若】 共通的般若。般若華譯為智慧。

  【劣智】 下等惡劣的智慧。

  【劣應身】 下等惡劣的應化身,如佛應地前凡夫及二乘人所應現的丈六佛身是。

  【印】 1.又作印契、印相、契印等,就是用手指結成各種的形相,以作為法德的標志。2.印定之義,佛法的真理,可以依三法印或一實相印來作衡量,凡是合於此等印的,便可以判定是佛法。

  【印契】 印是印相,標志之義,契是契約,不改之義。

  【印相】 印的形象。

  【印明】 即是印相,明是陀羅尼。

  【印可】 證明弟子之所得,而加以贊美許可。

  【印咒】 1.與印相應的咒語。2.印與咒。

  【合十】 見合掌條。

  【合掌】 又名合十,即對合左右雙掌及十指,以表示自心專一不敢散亂的一種敬禮。

  【合蓮華】 密教稱凡夫的心髒為合蓮華。

  【同行】 共同修行佛道的人,為三善知識之一。

  【同居】 凡聖同居土的簡稱。

  【同相】 六相之一。見六相條。

  【同參】 1.同事一師的意思。2.一同研究的意思。

  【同分妄見】 眾生迷失了真性之後,便在一切虛妄不實的境界上同受苦樂。

  【名色】 1.五蘊的總名,五蘊之受想行識四蘊為名,色蘊為色,因受想行識四蘊是心識的作用,只有名而無實體,所以叫做名,色蘊則是由一些極微物質所構成,有質礙的物體,所以叫做色。2.在十二因緣中,人在母胎中漸漸生長,五蘊完具的時候,叫做名色支。

  【名相】 1.耳可以聽到的,叫做名,眼可以看到的,叫做相。一切事物都有名相,但一切的名相都虛妄不實。楞伽經說:‘愚癡凡夫,隨名相流。’2.佛教的名詞術語,叫做名相。

  【名數】 名目的數字,與法數同義。

  【名德】 有名氣和有德行的比丘的尊稱。

  【回向】 回是回轉,向是趣向,回轉自己所修的功德以趣向於其他方面,叫做回向。回向約可分為三類,即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

  【回心戒】 圓頓戒的別名,即回轉從前的小乘心以趣向於大乘道的人所受的戒律。

  【回心向大】 又名回小向大,即把本來的小乘心回轉過來以趣向於大乘的佛道。

  【回小向大】 見回心向大條。

  【回光返照】 1.反省的意思。2.指病人垂死突然稍微好轉的現象。

  【回頭是岸】 (喻)能改過便有良好的結果。

  【因人】 因位的人,是尚未達到佛果的修行人的總稱。

  【因地】 菩薩尚未證得佛果,在因中修行時的地位。

  【因位】 與因地同義。

  【因明】 五明之一,即論理學。

  【因修】 1.在因地時的修持。2.修成佛之因。

  【因論】 因明論。

  【因果】 因是種因,果是結果,由此因而得此果,是因果義。又因是所作者,果是所受者,種善因必得善果,種惡因必得惡果。

  【因果不二門】 十不二門之一。

  【因緣】 凡一事一物之生,本身的因素叫做因,旁助的因緣叫做緣。例如稻谷,種子為因,泥土、雨露、空氣、陽光、肥料、農作等為緣,由此種種因緣的和合而生長谷子。

  【因緣觀】 觀十二因緣的道理而了悟生死流轉的真相。由此觀而開悟者,名緣覺。

  【因緣和合】 由因與緣的和合而成。天地間一切萬物,都是由自因(親因)與緣(助緣)和合而成的。

  【因能變】 對果能變而言,八識種子在阿賴耶識中,種子生種子,念念相續之前因後果轉變,名因能變。又從八識種子各生八識的現行之轉變,亦名因能變。

  【因陀羅】 釋迦提婆因陀羅的簡稱,華譯天帝。

  【因陀羅網】 忉利天王的宮殿裡,有一種用寶珠結成的網,一顆顆寶珠的光,互相輝映,一重一重,無有窮盡,這種由寶珠所結成的網,就叫做因陀羅網,也叫做帝網。

  【因圓果滿】 謂修行的因具足時,則佛果的功德亦圓滿。

  【地大】 地以堅為性,以能持為用,而且周遍於一切物質,所以叫做大。四大之一。

  【地種】 凡具有堅性的物質都屬於地,因這種堅性周遍於一切物質,而且能造作一切的物質,所以叫做大種。四大種之一。

  【地輪】 五輪之一,依俱捨論說,地輪之下有金輪,金輪是指世界初凝結時一些固體的物質,亦名金剛輪,金剛義即堅固。到金剛輪的邊際,就是廣大的地輪了。

  【地藏】 菩薩名,因他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此菩薩在釋尊滅度以後,彌勒未生以前,擔負救度眾生的重任。而且常住地獄拔苦,因有‘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之願,故以大願著稱。

  【地上】 菩薩由凡夫修行成佛要經過歡喜地等十地才能達到佛果,初地以上叫做地上,初地以前叫做地前,地前是屬於凡夫菩薩,地上是屬於法身菩薩。

  【地上菩薩】 十地位上的菩薩。

  【地獄】 1.六道中最苦的地方,因其位置在地下,故名地獄。分為三類:一名根本地獄,有八熱及八寒之別,是為十六大地獄。二名近邊地獄,即八熱四門的十六游增地獄。三名孤獨地獄,在山間、曠野、樹下、水濱,場所無定,為各人別業所惑,因此苦報及壽命,亦各不同,若論受苦,根本最甚,近邊次之,孤獨又次之。2.凡所處的地方,只有苦受而沒有喜樂的環境,皆可比喻為地獄。

  【地獄道】 六道之一,為罪惡眾生死後墮落的地方。

  【地獄趣】 六趣之一,為罪惡眾生死後所趣向之處。與地獄道同義。

  【地居天】 依地面而居的天。在三界二十八天中,只有欲界的四王天與忉利天是依著須彌山的地界而居,稱為地居天,夜摩天以上,都是凌空而處,故名空居天。

  【地前】 初地以前。地前是凡夫菩薩,要到地上才是法身菩薩。

  【地前三賢】 十住十行十回向諸位菩薩,因只斷見思惑尚有塵沙無明惑在,未入十地聖位,故稱三賢,或地前菩薩。

  【地前菩薩】 見地前三賢條。

  【地水火風】 見四大條。

  【地水火風空】 見五大條。

  【地水火風空識】 見六大條。

  【地水火風空識見】 見七大條。

  【地行羅剎】 在地面上行動的羅剎鬼。

  【地波羅蜜】 菩薩在十地時所修的十種波羅蜜。

  【地動三因】 大地震動的三種原因。般泥洹經謂:‘一者地依水,水依風,風依空,大風起時,水擾地動;二者得道之沙門,反神妙之天現感應,故動;三佛成道時動。’

  【地動七因】 佛欲說法時地動的七種原因,即為使諸魔怖、為使眾生心不散亂、為使放逸者生覺知、為使眾生覺悟微妙法相、為使眾生觀佛之說法遍一切智、為使根熟之眾生得解脫、為使隨順而問正義。

  【地動八緣】 大地震動的八種因緣,即風水輪動時、菩薩處母胎時、菩薩成道時、佛涅槃時、比丘現神通時、諸天來佛所現梵王或帝釋形時,饑馑刀兵之災將起時。

  【在纏】 在纏真如的簡稱,即真如法性之理隱藏於煩惱纏縛之中。

  【在家二戒】 在家人所應受持的二種戒,即五戒與八戒。五戒是盡形壽之戒,八戒只是一日一夜之戒。

  【在家菩薩】 指在家學佛受持菩薩戒的人。

  【多生】 眾多的生死。眾生輪回於六道之中不能出離,所以有眾多的生死。

  【多財鬼】 三種餓鬼之一,即多得飲食的餓鬼。

  【多聞天】 四王天中北方天的名字。

  【多聞第一】 阿難尊者在佛十大弟子中,以多聞第一著稱。

  【多聞堅固】 佛滅後的第三個五百年為多聞堅固時期。

  【多寶如來】 東方寶淨世界的佛名。

  【如】 不變易的意思。諸法的法性,極難用語言文字來形容,故借如字來作代表。法性即實相,實相即如,因其不二、不異、不變、不動,萬法的真面目,都同一相,故名為如。

  【如去】 如來的別名,即乘真如之道去成正覺的意思。

  【如法】 契合於法理的意思。

  【如語】 契合於法理的言語。

  【如如】 如於真如,是不動、寂默、平等不二、不起顛倒分別的自性境界。因是如理智所證得的真如,故說如如。

  【如如智】 契合如如之理的智慧,即根本智。

  【如如佛】 1.覺悟如如之理的佛。2.佛體即是如如之理。

  【如來】 佛十號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來成正覺,來三界垂化。

  【如來藏】 真如在煩惱中,攝藏如來一切果地上的功德,名如來藏,若出了煩惱,即名法身。

  【如來藏心】 真如心的別名,即人人本來具足的真實心。

  【如來藏緣起】 與真如緣起同義。

  【如來地】 佛的地位。

  【如來使】 如來的使者,即佛滅後努力弘揚佛法的人。

  【如來家】 如來的住家,即真如法界。

  【如來識】 又名佛識,即第九庵摩羅識。庵摩羅華譯為清淨,即脫離一切無明煩惱的意思。

  【如來禅】 經教裡的禅法,因它是如來所說,後人因名之為如來禅。至於禅宗中的禅法,因它是祖師所倡,後人因名之為祖師禅。其實祖師禅也是如來所傳,並非祖師所發明,釋尊在靈山會上,把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咐囑摩诃迦葉,便是祖師禅的來源。

  【如來慧】 如來的智慧,即一切種智。

  【如是】 如此的意思。

  【如是力】 見十如是條。

  【如是因】 見十如是條。

  【如是作】 見十如是條。

  【如是性】 見十如是條。

  【如是相】 見十如是條。

  【如是果】 見十如是條。

  【如是報】 見十如是條。

  【如是緣】 見十如是條。

  【如是體】 見十如是條。

  【如是我聞】 我親自聽到佛這樣說,為佛經五種證信之一。

  【如理】 契合真理。

  【如理智】 契合真理的智,亦即根本智。二智之一。

  【如量智】 為佛能知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的智,如其分量,不多亦不少,故曰如量,又稱後得智,為二智之一。

  【如實】 真如實相的簡稱。見真如實相條。

  【如實道】 真如實相的道理。

  【如實知】 如實是真如實相之義,如實知是指所知極符合真如實相。

  【如實空】 如實是真如實相之義,因真如實相離一切妄染和離一切法差別之相,有如虛空,不受一塵,故謂之如實空。

  【如實智】 真如實相的智慧。

  【如實知見】 符合真理的知見。

  【如實知者】 佛的德號,因佛是一位了知真如實相的聖者。

  【如實不空】 如實是真如實相之義,真如實相雖然無有妄染,不受一塵,但是它是永恆不變的,而且體備恆沙功德妙用,一切淨法,無不具足,故謂之如實不空。

  【如實修行】 按照真理之法而修行。初地以上的菩薩,依所證的真理而起修,謂之如實修行。

  【如意寶】 如意珠。

  【如意珠】 一種有求必如意的寶珠,出自龍王或摩竭魚的腦中,或是佛的捨利所變成。

  【如意足】 見四如意足條。

  【如意佛】 如來有自在的神力,故雲如意佛。

  【如意通】 又名神足通,或神境通,五種之一。變現自在,故名如意;飛行自在,故名神足;能在六塵境界中轉變自在,故名神境。

  【如意輪】 如意輪觀音的簡稱。

  【如意輪觀音】 又名如意輪菩薩,為六觀音之一。此觀音手持如意寶珠,以表滿足眾生的祈求,持輪寶,以表轉法錀,故名如意輪。

  【如意輪蓮華心如來】 如意輪觀音的德號。觀音為蓮部的中堅,故雲蓮華心,本是久已成道的古佛,故稱如來。

  【妄見】 虛妄的見解,如我見邊見等是。

  【妄念】 虛妄的意念,亦即凡夫貪戀六塵境界的心。

  【妄緣】 1.一切之緣,體虛不實,故曰妄緣。2.虛妄的緣由。

  【妄染】 妄是虛妄,染是染污,指一切生死之法。

  【妄執】 1.虛妄的執著。2.執著虛妄的法。

  【妄想】 虛妄的思想。

  【妄業】 虛妄造惡的業因。圓覺經說:‘有妄業故有流轉。’

  【妄心】 1.胡思亂想的心。2.不清淨和不真實的心。

  【妄心熏習】 四熏習之一。

  【妄語】 說虛假不真實的話。妄語有大妄語和小妄語的分別,大妄語是未得聖道而說我已得聖道,或者說我有工夫受天龍鬼神的供養等等;小妄語就是一切不真實的說話。

  【妄語戒】 五戒或十戒之一,即禁止說一切虛假不真實的話。

  【妄語十罪】 說騙話有十種的罪報,即口氣臭、善神遠之非人得便、雖有實語人不信受、智人謀議常不參預、常被誹謗丑惡之聲周聞天下、人所不敬雖有教敕人不承用、常多憂愁、種誹謗業因緣、身壞命終常墮地獄、若出為人常被誹謗。

  【妄分別】 虛妄的分別。凡夫不知真如平等之理,於是分別一切事物,因而生起善惡美丑等種種差別的妄見。

  【妄境界】 虛妄不實的境界。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妄境界,因皆虛假不實。

  【字印】 種子與印契。

  【字門觀】 一種觀察諸尊種子的觀法。

  【安忍】 安心忍耐。

  【安心】 安然不動的心。

  【安心超行】 心行具足或是願行具足的意思。

  【安居】 又名坐夏,或坐臘,即在夏季的三個月中,僧徒們不得隨便外出,以便致力於坐禅和修習佛法。

  【安居竟】 結夏安居的日子完畢了,即七月十五日。

  【安世高】 人名,本是安息國的王太子,名安清,號世高,父王逝,嗣王位,因厭世,讓位於其叔,出家學道,博通三乘教,由是游歷諸國,弘揚佛法,至洛陽,先習漢文,繼翻譯佛經,共譯經論二十九部之多。

  【安樂國】 西方極樂世界的別名。

  【安樂淨土】 指西方極樂世界。

  【安受苦忍】 二忍或三忍之一。

  【寺】 僧伽所居住的地方。

  【寺十種異名】 寺有十種的別名,即寺、淨住、法同捨、出世捨、精捨、清淨園、金剛剎、寂滅道場、遠離處、親近處等。含義尚有六種,即窟、院、林、廟、蘭若、普通等。

  【年戒】 受持具足戒之後的年數。

  【年滿受具】 年滿二十歲之後才能受持比丘的具足戒。

  【式叉】 華譯為學。

  【式叉尼】 式叉摩那尼的簡稱。

  【式叉摩那尼】 華譯為學法女,或正學女,為出家五眾之一。凡沙彌尼,欲受具足戒為比丘尼,應於二年間,先學六法,即不殺、不盜、不淫、不虛诳語、不飲酒、不非時食等,過了此二年,若是情形良好,才能正式受具足戒。

  【羊車】 三車之一。見三車條。

  【羊鹿牛車】 羊車、鹿車、牛車。羊車是喻聲聞乘,鹿車是喻緣覺乘,牛車是喻菩薩乘。這種譬喻是以羊鹿牛車所能運載數量的多寡來比喻聲聞、緣覺、菩薩三乘的利世成果。

  【血途】 畜生道的別名,為三途之一。

  【托胎】 托於母胎而生。

  【托缽】 比丘乞食。

  【托缽天王】 四天王之一,即北方多聞天王,梵名毗沙門,管領羅剎夜叉,佛令掌擎古佛的捨利塔,故俗稱為托塔天王。

  【有】 苦果的別名,依因而有果,故果名為有,如稱三界為三有、九有等是,是有生死煩惱的意思。

  【有支】 十二支之一。見十二因緣條。

  【有見】 執著實有的邪見。

  【有作】 有作者的意思,與有為同義,指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

  【有法】 有作為之法,如體用俱全的一切事物是,若龜毛兔角等體性全無者,則叫做無法。

  【有門】 四門之一。見四門條。

  【有界】 有世界的簡稱,欲界色界無色界之三界,名為有世界。

  【有流】 有是指三界的果報,流是指四種之惑。三界的果報實有,故雲有,四種之惑使人漂流於三界之生死海,故雲流。四流者,即見流、欲流、有流、無明流。

  【有頂】 天名,色界之第四重,本名色究竟天,因處於有形世界的最高頂,故稱有頂。

  【有間】 有間斷。

  【有結】 有是說有生死的果報,結是煩惱的別名。

  【有輪】 有是有生死的果報,輪是輪回,意謂眾生於六道之中輪回不止。

  【有學】 在小乘四果中,前三果為有學,即有所修學的意思,第四果為無學,即無可修學的意思。

  【有邊】 偏於有的一邊。

  【有色】 指欲界與色界中具有色身的眾生。

  【有色天】 色界的諸天。

  【有相】 有形態可見的意思。

  【有相教】 佛於成道後十二年間,說阿含經,世稱為有相教,因阿含經是以諸法實有之理為本。

  【有相無相】 一切事物有形態可見,謂之有相;因緣所成,自性即空,謂之無相。

  【有情】 又名眾生,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

  【有情世間】 二世間之一。見二世間條。

  【有情緣慈】 見有情受苦即生起慈悲。

  【有教】 說有的道理的教法,如小乘的俱捨宗及大乘的法相宗是。

  【有教無人】 謂只有教法而無真正修行和證悟的人。

  【有為】 有因緣造作之法。

  【有為法】 指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

  【有為空】 十八空之一,謂一切有為的事物,其本性皆空。

  【有為果】 有為法所結成的果。

  【有為生死】 凡夫的分段生死,叫做有為生死,若是菩薩的變易生死,則叫做無為生死。

  【有為無漏】 雖然有為但是通於無漏之法。

  【有為解脫】 對於無為解脫而言,又名無學支,即無學的勝解,勝解是大地法的心所,故是有為,有為法的勝解起於無學之果體,故雲有為解脫。

  【有無】 1.有法與無法。如小乘的七十五法及大乘的百法為有法;如龜毛兔角等絕對無者是無法。2.有是指常見,即固執身心為實有的邪見;無是指斷見,即固執身心為斷滅的邪見。

  【有無二見】 固執有與無的二種邪見。有是指常見,無是指斷見。一切邪見都歸納於此二見之中,因由此二見而後生出一切的邪見。

  【有無二邊】 執著有的一邊和執著無的一邊,因為都是一邊之見,所以叫做邊見。

  【有漏】 漏是煩惱的別名,有漏就是有煩惱。漏含有漏洩和漏落二義:貪嗔等煩惱,日夜由六根門頭漏洩流注而不止,叫做漏;又煩惱能使人漏落於三惡道,也叫做漏,所以有煩惱之法就叫做有漏法,而世間的一切有為法,都是有煩惱的有漏法。

  【有漏因】 指招感三界果報的業因,包括五逆十惡五戒十善等是。

  【有漏果】 有漏業因所招感的果報,如人間天上乃至於地獄等是。

  【有漏禅】 有漏的禅定,也就是不究竟的禅定,如四禅、四無色定、四梵行等是。

  【有漏斷】 以有漏的道法去斷除煩惱,如凡夫修行有漏的六行觀以斷除七十二品之修惑是。

  【有漏智】 又名世俗智,即帶有煩惱的智慧。

  【有漏善法】 帶有煩惱的善法,如五戒十善是。

  【有漏淨土】 依有漏心而變現的國土。

  【有余土】 方便有余土的簡稱,四土之一,為無明未盡的人所生的國土,亦即斷除了世界之煩惱的聖者(阿羅漢)死後所生的地方,在三界之外。依小乘的說法,阿羅漢得了無余涅槃之後,即畢竟不生,不會再有生處,但是大乘卻認為阿羅漢不是畢竟不生,當他們把三界的生死斷盡了,便生到界外的有余土去,因此小乘所說的無余涅槃,其實還是有余涅槃。

  【有余涅槃】 1.依小乘的說法,阿羅漢惑業已盡,生死已了,而身體尚在,名有余涅槃,或有余依涅槃,言其生死之因雖盡,但還余有漏的依身在,待到依身亦亡,則名無余涅槃,或無余依涅槃。2.依大乘的說法,菩薩變易生死之因盡,叫做有余涅槃,要到變易生死之果盡,獲得佛之常身後,才叫做無余涅槃。3.就大小相對說,小乘的無余涅槃,因尚有惑業苦之殘余,故叫做有余;至於大乘的無余涅槃,因究竟而無殘余,故叫做無余。

  【有余依涅槃】 簡稱有余涅槃。見有余涅槃條。

  【有想天】 在一切的天中,除了無想天與非想非非想天之外,其他都是有想天。

  【有想無想】 有想與無想的眾生。

  【有所得】 有法可得的意思。

  【有覆無記】 非善非惡,謂之無記,第八識是無覆無記,第七識是有覆無記,有覆即有染污之義,因為它有四煩惱相應而起,所以有染污。

  【有體施設假】 二假之一,即在無名的事物上施設一個假名的意思。

  【有覺有觀三昧】 三三昧之一。見三三昧條。

  【次第緣】 又名等無間緣。見四緣條。

  【次第三觀】 修天台空假中三觀,先從假入空,次從空入假,後乃雙離空假,入中道第一義觀,名次第三觀。

  【死有】 四有之一。見四有條。

  【死相】 人死亡時的相狀。由死亡時的相狀可以驗知其人將來投生之處。瑜伽論立死相有六驗,即一、若作善之人將死時,先自足冷至臍,臍上猶溫,而後氣盡者,即生人中;二、若作善之人,頭頂皆溫,而後氣盡者,即生天上;三、若自頂冷至臍,腰下猶溫,而後氣盡者,即生餓鬼中;四、若自頂冷至膝,膝下猶溫,而後氣盡者,即生畜趣中;五、若自頂冷至足,足底猶溫,而後氣盡者,即生地獄中;六、若羅漢聖人要入涅槃,或心或頂數日皆溫。

  【死魔】 死亡使人在這一生中無法再繼續修行佛法,故謂死為魔。四魔之一。

  【污染】 為污垢所染。

  【污家】 比丘拿東西送給在家人,希望得到的人生起報恩的心,可是不得到的人便很不高興,這樣有傷平等施心,這情形叫做污家,是比丘所應當心的行為。

  【灰河地獄】 十六游增地獄之一。

  【灰身滅智】 二乘人斷了三界的煩惱之後,便入於火光三昧中,燒身滅心,而歸於空寂無為的涅槃境界,這也是二乘行者的最終目的。

  【牟尼】 華譯為寂,或寂默,或寂靜等。

  【牟尼王】 寂靜之王,為佛的尊號。

  【牟尼仙】 修寂靜行的仙人的通稱。

  【牟尼業】 一切聖者寂靜的勝業。

  【百劫】 一百個大劫。

  【百苦】 三界二十五有,各有生住異滅四相,合之便是百苦。生住異滅就是無常,無常就是苦。

  【百丈】 指唐時洪州百丈山懷海禅師,他始創禅門的規式,即百丈清規是。

  【百丈野狐】 有一老人,在百丈禅師處聽法,對百丈說:昔我住此山,有人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我答他:‘不落因果’,以此錯誤,五百世墮野狐身,請和尚為我下一轉語,師說:你問吧,老人便問,師答:‘不昧因果’,老人大悟說:今我已脫野狐身,明日在山後,乞依亡僧之例焚化我身。

  【百界】 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間、天上、聲聞、緣覺、菩薩、佛等十界,每界各具十界,乘之便是百界。

  【百界千如】 天台宗認為一切法,都是真如實相,或名為如,或稱如是。十法界中,一、外顯的形相,名如是相;二、內具的理性,名如是性;三、所具的體質,名如是體;四、由體所生的力用,名如是力;五、所造的作業,名如是作;六、由作所種的因,名如是因;七、助因生果的助緣,名如是緣;八、由緣發生的結果,名如是果;九、所招的報應,名如是報;十、以上相為本,報為末,最後的歸趣即究竟,名如是本末究竟。十界中的每一界,情與無情,色心萬法,皆具此十如是。但此十法界的每一界,又皆具有十界,所以才能昨日地獄,今日人間,他日畜生,再他日聲聞緣覺等。十界各具十界,則成百界,百界中的每一界,又名具有上述的十如,則成千如,此百界千如,是天台對於萬法的觀感。

  【百衲衣】 很多補綴的衣,亦即僧衣。

  【百八鐘】 晨昏各打大鐘一百○八下,以驚醒一百○八煩惱。

  【百一供身】 又名百一物,或百一眾具,百是指比丘於三衣六物之外的種種雜具。在許多的雜具中,比丘只能蓄留一種,謂之百一供身,一種以外的,叫做長物。比丘的根性有三品,上品只蓄三衣,中品加蓄百一,下品加蓄長物。

  【百一眾具】 與百一供身同。

  【百八煩惱】 一百○八種煩惱。與百八結業同。

  【百八結業】 又名百八煩惱,即一百○八種煩惱,結是煩惱的別名,由煩惱而生的種種惡業,叫做結業。百八者,三界之見惑有八十八使,修惑有十使,合稱為九十八隨眠,再加上無慚、無愧、嫉、悭、悔、睡眠、掉舉、昏沉、嗔忿、覆等十纏,便成為一百○八。

  【百光遍照王】 大日如來。

  【竹園】 竹林精捨。

  【竹林精捨】 又名竹園,為頻婆娑羅王建築以供佛說法的道場,在王捨城,也是佛教史上, 的第一座寺廟。,

  【老苦】 四苦之一。見四苦條。

  【老婆】 親切叮咛之義。

  【老婆禅】 親切叮咛之禅。

  【耳根】 六根之一。見六根條。

  【耳識】 六識之一。見六識條。

  【肉山】 比丘虛受信眾的布施,死後成為一座大肉山,以償還其債。

  【肉心】 肉團心,即心髒。

  【肉眼】 人間肉身之眼,為五眼之一。

  【肉燈】 割肉燃燈以供養佛。

  【肉身菩薩】 又名生身菩薩,即此父母所生之身已是菩薩。

  【自力】 眾生自己修行的力量。

  【自在】 1.進退無礙的意思。2.指吾人的心完全脫離了煩惱的系縛而通達無礙。

  【自在天】 見大自在天條。

  【自在王】 大日如來的尊稱。

  【自性】 諸法各自有其不改變不生滅的自性,故一切現象的本體或一切心相的性體,叫做自性。

  【自性行】 四種性行之一。

  【自性戒】 又名本性戒,即不待佛制,自性便可受持的戒,如十善戒是。

  【自性身】 四身之一。見四身條。

  【自性三寶】 自性本具的三寶,如眾生具有靈明覺照的佛性為佛寶,其性常寂圓淨為法寶,有融妙和樂義為僧寶。

  【自性彌陀】 自性就是彌陀。依心性的道理說,自他本來是不二的,念佛人不生不滅的心性與彌陀佛不生不滅的心性毫無差異,故念彌陀即是念自性之佛。

  【自性清淨心】 又名如來藏心,吾人本具的心,自性清淨,離一切的妄染,故雲自性清淨心。

  【自性五分法身香】 見五分法身香條。

  【自相】 一切事物,皆有自共二相。見共相條。

  【自相空】 十八空之一。

  【自恣】 僧眾於七月十五日,結夏安居已畢,便在大會中,任由眾人恣舉自己所犯之罪,並對著其他比丘作忏悔,叫做自恣,又名隨意,即可以任由他人隨意檢舉自己的罪過。

  【自恣日】 指結夏安居的最後一日。

  【自恣犍度】 二十犍度之一。

  【自調】 聲聞緣覺的修行方法,其方法是自調自淨自度。智度論說:‘求福德皆為自調自淨自度。持戒是自調,修禅是自淨,智慧是自度。復次,自調者正語正業正命,自淨者正念正定,自度者正見正思惟正方便。’

  【自調自淨自度】 見自調條。

  【自證】 親自證悟和體驗。

  【自證身】 五種法身中之法界身及四種法身中之自性身。

  【自證分】 見四分條。

  【自心佛】 自己心裡的佛。因自己的本性,原是與佛一樣的。

  【自體分】 與自證分同。

  【自乘果】 三乘各自的聖果。

  【自比量】 因明三量之一。見三量條。

  【自行化他】 又叫做自利利他,即一方面自己修行一方面又教化他人。

  【自受自用】 見報身條。

  【至教量】 又名聖教量、正教量、聲量等,為三量之一。見三量條。

  【至德具足益】 謂信仰阿彌陀佛而念佛的人,現世就能具足無上的功德。

  【舌舌】 諷誦經偈時,因為念得很快,所以將文字的聲音省略,如念南無阿彌陀佛,只念做南無佛是。

  【舌相】 佛三十二相之一。佛有廣長舌相,此相乃是表示多生多世都不妄語。

  【舌根】 六根之一。見六根條。

  【舌識】 六識之一。見六識條。

  【行】 指身口意的造作。

  【行人】 修行的人。

  【行法】 修行的方法。

  【行果】 修行與果報。

  【行者】 1.修行佛法的人。2.居住佛寺但留著頭發修行的人。

  【行苦】 三苦之一。見三苦條。

  【行相】 行事的相狀。行相有粗有細,如前六識的行相粗而易知,第八識的行相細而難明。

  【行腳】 禅僧為了尋師訪友及求證佛法而到處旅行。

  【行捨】 行是修行,捨是捨棄,即修行人應捨棄我相和法相,亦即行一步捨一步的修善。

  【行陰】 五蘊中之行蘊。

  【行教】 偏重於修行的教法。

  【行業】 1.身口意所造作的業。2.可以召感苦果的善惡行為。

  【行解】 修行和知解。

  【行樹】 成列的樹林。

  【行願】 1.實行和心願。2.實踐自己的願望。

  【行證】 修行和證悟。

  【行蘊】 五蘊之一。見五蘊條。

  【行供養】 修行善法以供養諸佛。

  【行不退】 永不退失菩薩的大行。

  【行滿成佛】 見四滿成佛條。

  【行境十佛】 修行圓滿而證得無上境界的十種佛,即願佛、業報佛、住持佛(又名正覺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又名本性佛)、如意佛(又名隨樂佛)。

  【衣】 指出家人所穿的袈裟。

  【衣法】 衣指出家人的袈裟,法指正法,內傳法以印證宗門的佛心宗旨,外傳衣以表示師承的信實無虛。

  【衣缽】 衣指袈裟,缽是出家人用來盛施主供養食物的應器,二者都是出家人重要的法物,並可作師承的信證,衣缽的授受即代表著心法的接受。

  【西天】 指印度,因印度在中國的西方。

  【西牛貨洲】 位在須彌山西方的大洲名,因其地多牛,以牛為貨易,故名為牛貨。

  【西方淨土】 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西方同居土】 指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因其土凡夫與佛菩薩共同居住。

  【伎樂】 音樂。

  【任運】 任法之自然運動,不加人工的造作。

  【吉祥天】 吉祥天女。

  【吉祥坐】 坐相之一,即先以左足置於右腿上,再以右足置於左腿上的一種坐法。

  【吉祥忏法】 金光明忏法的別名,因金光明忏法是以吉祥天為道場之主。

  【同體大悲】 謂佛的法身,與眾生的法身是共同的,自己和他人,沒有分別,視他人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

佛學常見辭匯:七~九畫

  七畫

  【弟子】 徒眾對老師的自稱。

  【伽藍】 1.僧伽藍摩的簡稱,華譯為眾園,即僧眾所居住的園庭,亦即寺院的通稱。2.指佛教的護法神。

  【伽藍神】 保護伽藍(寺廟)的神。佛說有十八神保護伽藍,即美音、梵音、天鼓、歎妙、歎美、摩妙、雷音、師子、妙歎、梵響、人音、佛奴、頌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視。

  【伽耶山】 華譯象頭山,有二處,一在靈鹫山附近,一在菩提道場附近。

  【但中】 離開空有二邊,但取中道,叫做但中,為天台別教的中觀。

  【但空】 小乘人分析諸法時,但見空而不見不空,叫做但空。大乘菩薩卻說諸法如幻如化,當體即空,但在空中自有不空之理,叫做不但空。

  【但三衣】 十二頭陀行之一,即比丘但持僧伽梨、郁多羅和安陀會的三衣,不再蓄存其他的衣。

  【位妙】 十妙之一。

  【位不退】 三不退或四不退之一,菩薩修到十住位以上,便不再墮落退失其地位。

  【住心】 安住於道的心。見十住心條。

  【住劫】 四中劫之一。

  【住果】 安住於所證得的果位。

  【住相】 四相之一。見四相條。

  【住持】 1.安住於世界以保持佛法。2.主持寺院的和尚。

  【住持三寶】 佛滅後安住於世界上保持佛法的三寶,木雕泥塑紙畫的佛像,即住持佛寶,三藏經典,即住持法寶,剃發染衣的比丘,即住持僧寶。

  【佛】 梵語佛陀的簡稱,華譯為覺者,也就是正覺和遍知的大覺大悟者。遍知是說對於宇宙事理無所不知覺,正覺是說所知正確真實而無外道那樣邪見妄執的錯誤,所以佛的另一尊號叫做正遍知或正等覺。覺有三義,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是自己遍知正覺以超越三界凡夫;覺他是先覺覺後覺,以修菩薩行而超越二乘,使眾生皆得如自己一樣的大覺大悟;覺行圓滿是自他兩覺兩利功德圓滿,以超越菩薩而完成究竟的佛果。

  【佛土】 指一佛所住的國土,或一佛所教化的領土,有淨土、穢土、報土和法性土等的分別。

  【佛七】 設立道場以做佛事七天。若是念阿彌陀佛的都叫佛七,念觀世音菩薩的叫觀音七,念往生咒的叫往生七,但也可以都叫做佛七。

  【佛日】 1.(喻)佛能破除眾生的癡闇,如紅日能破除一切的黑暗一樣。2.(喻)佛法慈悲廣大,普渡無私,如日之遍照大地。

  【佛化】 佛的教化。

  【佛母】 1.佛從法生,故法即是佛母。2.般若波羅蜜為生諸佛之母,故稱佛母。3.釋尊之母,即摩耶夫人,或稱佛的姨母大愛道為佛母。

  【佛地】 達到成佛的地位。

  【佛印】 1.諸佛的印契,諸法實相就是諸佛決定不變的印契。2.佛心印的簡稱。3.指宋金山寺僧,名了元,有辯才,蘇東坡常向他請教。

  【佛因】 成佛之因,即一切善根功德是。

  【佛位】 佛的地位。

  【佛戒】 又名佛性戒,或佛乘戒,就是成佛的戒,也就是梵網經所說的大乘戒。

  【佛身】 佛的身體,有法身、報身、化身等的分別。

  【佛具】 莊嚴佛壇的法器道具,如花瓶香爐等是。

  【佛事】 念經拜忏。

  【佛會】 禮佛誦經的法會。

  【佛教】 1.佛對世人的訓示。教即訓示之義。2.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以釋迦牟尼佛為教主,主張慈悲平等,在後漢明帝時,由西域傳入中國,今盛行於世界各地。

  【佛海】 (喻)佛法廣大如海。

  【佛果】 佛的果位。

  【佛經】 佛教的經典。

  【佛界】 十界之一,即諸佛的境界。

  【佛祖】 1.佛與祖師。2.佛教之祖,即釋迦牟尼佛。

  【佛記】 將來必定成佛的記別。

  【佛智】 佛陀的智慧。智度論說:‘佛智慧有二種:一者無上正智,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者一切種智,名薩般若。’

  【佛道】 佛所證悟的道法,即無上菩提。梵語菩提,新譯為覺,舊譯為道。

  【佛說】 佛金口所說。

  【佛慧】 諸佛的智慧,即一切種智。

  【佛寶】 三寶之一。佛是覺者的意思,能自覺,又使他覺,自他之覺行圓滿者,叫做佛,佛是世界上的真寶,故稱佛寶。

  【佛陀】 簡稱佛,是覺者的意思。見佛條。

  【佛眼】 五眼之一,即佛陀之眼,能夠見到一切法非空非有不可思議的道理。

  【佛乘】 又名一乘,即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

  【佛號】 佛名。

  【佛境】 佛的境界。

  【佛法】 1.佛所說之法,即八萬四千法門是。2.佛所得之法,即無上之真理是。3.佛所知之法,即一切諸法是。

  【佛法藏】 即如來藏,亦即真如之理體。

  【佛法壽命】 佛說戒律是佛法的壽命,因為戒律若行於世,則佛法不滅。

  【佛性】 佛者覺悟之義,性者不改之義,佛性即是一切眾生永不變異的覺悟之性。涅槃經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異。’

  【佛性常住】 謂如來常住無有變易的意思。

  【佛性真如】 佛性與真如。能覺悟成佛之性,叫做佛性;不生不滅之實體,叫做真如。佛性與真如,同體異名。

  【佛滅】 佛入涅槃。

  【佛滅度】 與佛滅同義。滅度是滅煩惱和度苦海的意思。

  【佛種】 能生佛果的種子,如菩薩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是。

  【佛種性】 能生佛果的種子體性。

  【佛生日】 佛的生日,舊說是陰歷四月初八日,新說是陽歷的五月月圓日。

  【佛言量】 又叫做聖教量,即以佛神聖的言語作標准而決定是非。

  【佛知見】 佛的真如灼見。

  【佛臘日】 七月十五日。臘者歲末之義,佛家以一夏九旬安居之最後一日為歲末。

  【佛立三昧】 又名般舟三昧,因此三昧於成就時可以見到十方諸佛站立於其前,故名。

  【佛四無畏】 佛對眾生說法時有四種的泰然無畏。一、一切智無所畏,佛於大眾中明言我為一切智人而無畏心;二、漏盡無所畏,佛於大眾中明言,我斷盡一切煩惱而無畏心;三、說障道無所畏,佛於大眾中說惑業等諸障法而無畏心;四、說盡苦道無所畏,佛於大眾中說戒定慧等諸盡苦之正道而無畏心。

  【佛成道日】 佛成道的日子。佛降生、成道、涅槃等,都在陽歷的五月月圓日。

  【佛具十身】 菩提身、願身、化身、住持身、相好莊嚴身、勢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

  【佛足頂禮】 禮拜佛陀的足,這是佛教最隆重的敬禮法。

  【佛後普賢】 在成佛之後,再修像普賢菩薩一樣利益眾生的行法。

  【佛歡喜日】 即七月十五日,因此日比丘結夏安居完畢,眾僧證道者多,十方諸佛歡喜。

  【佛前佛後難】 八難之一。見八難條。

  【杜順】 陳隋間終南山人,為華嚴宗的始祖。

  【作犯】 作殺生偷盜等惡事而毀犯所受的戒律。

  【作意】 集中注意,令心警覺。

  【作觀】 閉起眼睛,默想一種相。

  【作業】 身口意所作的善惡業。

  【作法忏】 三種忏悔之一。見三種忏悔條。

  【作持戒】 戒有止持戒和作持戒二種,止是制止,制止身口意不作諸惡,如五戒乃至具足戒等是;作是造作,策勵三業以造作眾善。以上二戒又名止持門和作持門,諸惡莫作是止持門,眾善奉行是作持門。

  【作願門】 五念門之一。見五念門條。

  【初心】 初發心學佛。

  【初地】 菩薩乘五十二位中十地的第一地名。見十地條。

  【初住】 菩薩乘五十二位中十住的第一住。見十住條。

  【初位】 最初的階位。

  【初果】 指聲聞乘四果中的第一預流果。見四果條。

  【初果向】 即預流向。見四向條。

  【初禅】 1.初禅定。2.初禅天。楞嚴經說:‘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禅。’

  【初禅天】 四禅天中之第一天名。

  【初禅定】 四禅定中之第一禅名。

  【初禅梵天】 色界之諸天,悉離淫欲而得清淨,故名梵天。梵即清淨的意思。

  【初發心】 初發求取菩提的心。

  【初時教】 法相宗所立三教之一。見三時教條。

  【初能變】 唯識宗說萬法唯識所變,其能變識有三種,以第八阿賴耶識為初能變,末那識為第二能變,前六識為第三能變。

  【初剎那識】 一切有情在最初的一剎那,只有第八識。

  【初頓華嚴】 華嚴教是佛最初成道時所說的頓教。

  【初歡喜地】 菩薩十地之第一地。與歡喜地同。

  【判教】 判別教相。佛教傳入中國後,經中國學者,各據己見,將其分為若干時,或若干類,使發心研究佛教者,較易探討了解,名為判教。

  【判釋】 1.判斷經論的旨趣和解釋它的義理。2.判斷如來一代所說教義的大小深淺,叫做教相判釋。

  【別報】 各別不同的果報。

  【別圓】 指天台四教中的別教與圓教。

  【別業】 各別不同的業因。

  【別戒】 即僧尼戒,又名具足戒。

  【別請】 在眾比丘中特別邀請一人來供養。若是如法的比丘,是絕對不會接受這種別請的。

  【別願】 各別的誓願。如四弘誓願是諸佛菩薩的通願,叫做總願,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和藥師佛的十二願,即是別願。

  【別境】 各別不同的境界,也就是別境心所。別境心所有五種,即欲、勝解、念、定、慧,此五種皆與五識心王,次念相應。

  【別教】 指與二乘別異的一乘教法。

  【別教一乘】 如華嚴經對頓根的行人,不談三乘,直顯一乘者是。

  【別相】 六相之一。見六相條。

  【別相三觀】 別教所說的三觀,即把空假中分開來作觀。

  【別相三寶】 佛法僧三寶分開來各別現相。

  【別相念處】 指小乘行人修四念處觀時,將其各別分開來作觀。

  【別眾食】 四位比丘以上別聚一處乞食食,稱為別眾食,為佛制所不許。

  【別解脫】 戒律的別名,因受戒能使身口意惡業,別別解脫,故名。

  【別解脫戒】 又名別解脫律儀,別解脫是戒法的別名,因受戒能使身口意的惡業,別別解脫,故名別解脫,因合於律儀,故又名別解脫律儀。

  【別解脫律儀】 與別解脫戒同。

  【別時念佛】 特別規定一個時間來念佛。

  【劫】 梵語劫簸的簡稱,譯為時分或大時,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計算的極長時問。

  【劫火】 大三災之一,即壞劫時所發生的大火災,燒到初禅天,一切都變成灰燼。

  【劫水】 大三災之一,即壞劫時所發生的大水災,由地下水輪湧出,大雨如車軸,二禅天以下,盡為大水所淹沒。

  【劫初】 成劫之初,亦即完成此世界的初期。

  【劫災】 指壞劫末期所起的火水風三災,此三災蕩盡整個世界。

  【劫海】 (喻)劫數之多好像大海的水量。

  【劫燒】 指壞劫時的大火災。

  【劫濁】 五濁之一。人壽本為八萬四千歲,後因德薄,而壽命亦每百年遞減一歲,減至二萬歲時,即步入劫濁。可知人壽自二萬歲至十歲之間,再由十歲至二萬歲之間,都是劫濁時代。

  【劫簸】 見劫條。

  【利他】 利益他人,為二利之一。

  【利生】 利益眾生。

  【利物】 利益眾生。物即指一切眾生。

  【利使】 性質很銳利的煩惱。見五利使條。

  【利根】 很銳利的根器。

  【利養】 以利益保養身體。

  【利樂】 利益和安樂。

  【利樂有情】 使眾生獲得利益和安樂。

  【利行攝】 四攝法之一。見四攝條。

  【卵生】 四生之一。見四生條。

  【忘忍】 對別人所加的侮辱,如同未曾受辱似的,絲毫不在意。

  【吠捨】 印度四姓之一,即商人的族姓。

  【吠盧遮那】 又作吠路者那,舊作毗盧捨那,為法身佛的梵名,亦即大日如來。

  【含生】 含有生命的動物。

  【含類】 含識的眾類,即一切眾生。

  【含靈】 含有靈性的動物。

  【含中教】 密含中道之理的教法,如天台四教中的通教是。

  【叫喚】 又名啼哭號叫,為八熱地獄之第四,因在那裡受苦的眾生,不能忍受其處種種激烈的痛苦,於是發為號泣叫喚,故名。

  【叫喚地獄】 見叫喚條。

  【坐】 四威儀之一,即端身正坐的儀相。

  【坐具】 坐臥的器具。

  【坐夏】 安居的別名,即在夏季裡靜坐以修行佛法。

  【坐禅】 靜坐修禅。禅者,梵語禅那的簡稱,華譯為靜慮,即止息妄念以便明心見性的行法。

  【坐禅十種行】 坐禅的十種行法,即一、命觀處明淨;二、遍起看諸根;三、曉了於相;四、制令心調;五、折伏懈怠;六、心無味著;七、心歡喜;八、心定成捨;九、近學定人;十、樂著安定。

  【妙】 不可思議、絕待、無比等的意思。

  【妙土】 美妙的國土,即諸佛的報土。

  【妙心】 美妙的心體,即如來的真心。

  【妙色】 美妙的色相。佛的報身與報土都有不可思議的美妙色相。

  【妙有】 表面像是有,實際卻是空,也就是非有之有。

  【妙戒】 指菩薩所受的大戒,對於小乘的粗戒而言。

  【妙理】 微妙的道理。

  【妙果】 微妙的果實,即菩提涅槃。

  【妙典】 說妙法的經典。

  【妙明】 妙明的真心,即無漏的真智。

  【妙門】 微妙的法門。

  【妙祥】 文殊師利菩薩的譯名。

  【妙慧】 微妙的智慧。

  【妙德】 文殊師利菩薩的譯名。

  【妙樂】 美妙的歡樂。

  【妙觀】 天台宗謂圓教圓融的三觀為妙觀。

  【妙觀察智】 法相宗所立如來四智之一,即轉第六意識,妙觀諸法之相,眾生之機,而施展說法斷疑之用。

  【妙法】 微妙之法。

  【妙法宮】 如來以妙法為宮殿,時常住在其中。

  【妙法錀】 謂佛所轉的法錀,殊勝而不可思議。

  【妙法藏】 貯放妙法的庫藏。

  【妙法蓮華】 經名,簡稱法華經,以蓮華的明淨來形容大法的微妙。

  【妙幢】 菩薩名。

  【妙幢相三昧】 法華經所說十六三昧之一。

  【妙覺】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智德不可思議,稱為妙覺,為佛果的無上正覺,證得此覺的人,被稱為佛。

  【妙覺地】 證得妙覺的地位,即佛的地位。

  【妙音天】 妙音樂天的簡稱。

  【妙音樂天】 辯才天的別名。

  【妙音大士】 妙音菩薩。

  【妙音菩薩】 法華經妙音菩薩品所說的菩薩名。

  【妙吉祥】 文殊師利菩薩。

  【妙高山】 須彌山的譯名,此山由金、銀、琉璃、水晶四寶所成,而且是諸山中之最高者,故名妙高山。

  【妙蓮華】 (喻)佛的真知灼見,在染亦不污,猶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

  【妙喜世界】 維摩居士的國土。

  【妙喜足天】 兜率天的譯名。

  【妙有真空】 妙有者,不有之有;真空者,非空之空。

  【希法】 十二部經之一,梵名阿浮達磨,即說希奇不思議事的經典,亦名未曾有。

  【形色】 有形的物質。色即物質的意思。

  【忌日】 又名諱日,即人死亡的日子。因追懷其人,而忌作逸樂之事,故名忌日。

  【忌月】 指正月、五月、九月等三個月。見三長齋月條。

  【忍】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環境而不生嗔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於理而不動搖。

  【忍土】 娑婆世界。娑婆華譯為忍,又名堪忍世界。

  【忍行】 忍辱之行。

  【忍地】 覺悟無生法忍的地位。

  【忍位】 1.七善根中忍法之位。2.總稱證悟真理之位。忍即安忍,心安住於道理而不動搖的意思。

  【忍法】 1.七賢位之一。2.四善根之一。

  【忍界】 娑婆世界。娑婆華譯為忍,或堪忍。

  【忍智】 慧心安住於法,叫做忍,於境決斷,叫做智。

  【忍調】 以忍辱調伏嗔恚。

  【忍辱】 忍受各種侮辱而不起嗔恚惱恨,為六波羅蜜之一。

  【忍辱衣】 袈裟的總稱。

  【忍辱波羅蜜】 六波羅蜜之一。見波羅蜜條。

  【成佛】 成就佛道。菩薩修六度萬行究竟圓滿而成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叫做成佛。

  【成實宗】 印度小乘中最後成立的宗派,亦即小乘的空宗,酷似大乘,因以诃梨跋摩所造的成實論為依據,故名成實宗。

  【成住壞空】 見四劫條。

  【成所作智】 法相宗所立如來四智之一,即轉眼等五識,成就利益一切眾生的作為。

  【我】 主宰的意思。佛教說我們通常所執著的我是假我,因為這個我是由五蘊假和合而成,離開了五蘊,根本就沒有我存在。

  【我見】 又名我執,一切眾生的肉體和精神,都是因緣所生法,本無我的實體存在,但吾人都在此非我法上,妄執為我,叫做我見。

  【我所】 我所有的簡稱。有我見的人,對於身外之物都認為我所有,叫做我所。

  【我相】 實我之相。四相之一。

  【我愛】 愛著自己所妄執的我。

  【我論】 法我見和人我見的二種邪論。

  【我癡】 癡是愚癡,愚癡的不明白我之真相,叫做我癡。

  【我人】 我與他人。

  【我人四相】 一、我相,即在五蘊法中執著有一個實在的我,有我之所有;二、人相,因為執著有實在的我,站在我的立場,就稱他人為人;三、眾生相,與我對待的眾生不止一個,所有人及非人的差別相,是為眾生相;四、壽者相,即在一期的生命中,執著壽命的長短。

  【我空】 又名生空,或人空,眾生雖然都有一個心身,但那是五蘊假合而成的,沒有實在常一的我體,叫做我空。

  【我空真如】 無我的真理。真如即真理的意思。

  【我執】 又名人執,即妄執人有一實在的我體。

  【我執習氣】 隨著我執而熏成的種子。

  【我慢】 自高自大,侮慢他人。

  【我慢定】 又名悭執定,即取著禅定中所現的種種異境以為特殊微妙。

  【我語取】 執著種種我見的言語。

  【戒】 防非止惡的意思,不但惡事不可做,就是惡的念頭也不許有。又名清涼,因人能止惡行善,則必心安理得,俯仰無愧,故心無熱惱而得清涼。

  【戒力】 1.戒律的力量。2.持戒的力量。

  【戒刀】 比丘所佩的小刀,此刀乃割切三衣之用。

  【戒行】 恪守戒律的操行。

  【戒名】 在受沙彌戒時,師父所賜給的法名。

  【戒法】 佛所制定的戒法。

  【戒香】 戒行莊嚴,以德為香。

  【戒品】 戒的品類。

  【戒相】 戒的相狀差別,如比丘的戒相是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的戒相是三百四十八戒是。

  【戒師】 又名戒和尚,即授戒的師父。

  【戒珠】 (喻)戒律潔白,可以莊嚴人身,好像晶瑩可愛的寶珠。

  【戒場】 授受戒律的道場。

  【戒善】 持戒的善根,如前生受持五戒者,今生得生人間,前生受持十善者,今生得生天上,此皆持戒的功德所致。

  【戒單】 受持比丘戒的證明書。

  【戒經】 說戒律的經典,如梵網經、優婆塞戒經等是。

  【戒牒】 又名度牒,即受戒的證明書。

  【戒學】 戒律的修學。三學之一。

  【戒壇】 修戒法的壇場。

  【戒臘】 受戒的年數。

  【戒蠟】 與戒臘同。

  【戒擖】 與戒臘同。

  【戒器】 堪能受戒的人。

  【戒體】 授受戒法之後,受者體中,得到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謂之戒體,此戒體雖屬色法,但外表無相,故又名無表色。

  【戒取】 與戒禁取見同。

  【戒取見】 與戒禁取見同。

  【戒定】 持戒與禅定。

  【戒定慧】 又名三學,或三無漏學。戒是戒止惡行,定是定心一處,慧是破妄證真。持戒清淨心則安,心安則可得定,得定則可觀照分明而生智慧。持此戒定慧三法,能對治三毒,成就佛果,所以又叫做三無漏學。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以上五者叫做五分法身,戒者防身之惡,定者使心不亂,慧者破妄證真,解脫者離諸系縛而證涅槃,解脫知見者即涅槃所起之智慧。前三為修因,後二為結果。

  【戒律】 防止佛教徒邪惡的法律,如五戒、十善乃至二百五十戒是。

  【戒律藏】 說明戒律的經典,為三藏之一。

  【戒禁取見】 執行邪戒卻以為是正戒。

  【戒波羅蜜】 六波羅蜜之一。

  【扶習潤生】 天台宗說通教的菩薩,以誓願力,扶余殘的習氣,受生於三界以利益眾生。

  【扶惑潤生】 由煩惱的扶助而受生。菩薩為濟度眾生而不斷煩惱,因此常在三界之中受生,此即大悲闡提的行為。

  【折伏攝受】 折伏惡人,攝受善人,此二門乃是佛道大綱,折伏是配智慧門,攝受是配慈悲門。

  【求寂】 受十戒志求涅槃圓寂的人,即沙彌。

  【求化精進】 努力上求佛果下化眾生。

  【決定信】 決定的信心。

  【決定住】 六種住之一,即菩薩自八地以上,得不還不退之位。

  【決定業】 簡稱定業,即必定受報的業。

  【沉冥】 沈於生死和冥於無明。

  【沉檀】 沉香與旃檀香。

  【沙劫】 恆河沙數的劫數。

  【沙門】 華譯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諸煩惱的意思,為出家修道者的通稱。

  【沙界】 恆河沙數的世界。恆河沙數是形容數目很多。

  【沙彌】 華譯息慈,即息惡和行慈的意思,又譯作勤策,即為大僧勤加策勵的對象。沙彌有三類:七至十三歲,名驅烏沙彌,謂其只能驅逐烏鳥。十四至十九歲,名應法沙彌,謂正合沙彌的地位。二十至七十歲,名名字沙彌,謂在此年齡內,本來應居比丘位,但以緣未及,故尚稱沙彌的名字。沙彌與沙彌尼,皆應受持十戒。

  【沙彌尼】 未受比丘尼戒的出家女童。尼即女。

  【見地】 三乘共十地的第四位,相當於聲聞乘的預流果。

  【見思】 見惑和思惑。依小乘俱捨宗來說,是以迷理和迷事來分別見思二惑,迷於理而起之惑如身見邊見等五不正見,叫做見惑,迷於事而起之惑如貪嗔癡等五煩惱,叫做思惑。依大乘唯識宗來說,則以分別俱生之二起來分別,分別起的煩惱障和所知障是見惑,俱生起的煩惱障和所知障是思惑。此二惑是正受三界生死的因,斷此二惑才能免三界的生死。斷的次第,須先斷見惑,次斷思惑。斷見惑之位,叫做見道,斷思惑之位,叫做修道,二惑皆斷之位,叫做無學道。

  【見惑】 二惑之一,即見解上的迷惑錯誤,如身見邊見等五不正見是。見惑品數,小乘俱捨立八十八,大乘唯識立百十二。

  【見行】 見愛二行之一。見二行條。

  【見流】 謂見惑能使眾生流轉於三界六道之中而不能出離,為四流之一。

  【見結】 邪見的煩惱,為九結之一。

  【見愛】 見是見惑,愛是思惑。見二惑條。

  【見網】 謂種種的邪見纏縛身心,好像網兒羅身不得出離。

  【見論】 二種戲論之一,即我見邊見等之戲論。戲論是無意義與無利益的言論。

  【見障】 四障之一,即邪見能障礙菩提。

  【見谛】 見到真理。聲聞乘要在預流果以上才能見谛,菩薩則要在初地以上才能見谛。

  【見縛】 謂見惑能纏縛人們使不得自在。

  【見濁】 五濁之一,即末世的時候,眾生的邪見紛纭,因而濁亂世間。

  【見道】 小乘以八忍八智之十六心為見道,因十六心是初生無漏智照見真谛理之位。大乘的菩薩,則於初僧祇之終,終四善根之加行,而頓斷分別起之煩惱所知二障,叫做見道。

  【見道位】 菩薩完成第一阿僧祇劫之修行,始登初地,在初地入心中(每一地皆有入、住、出三心),通達少許二無我理,體會真如,乍見中道,故名見道位,又名通達位。

  【見性】 見到自己的真性。

  【見性成佛】 見性是見到一切眾生普具的佛性,此性即佛,名為佛性,見自佛性者,當下與諸佛無異,禅家名之為見性成佛。

  【見取】 四取之一,即取著身見邊見等非理之見。

  【見取見】 執著自己的見解,安住不捨,而且強非為是,即近於普通人的成見。

  【見取使】 十使或五利使之一。

  【見所斷】 三所斷之一,即於見道時所斷的八十八使見惑。

  【見犍度】 八犍度之一。

  【言教】 佛以言語垂示的教法。

  【言诠】 以言語來诠釋義理。

  【言诠中道】 中道之理,本離言說,但為了要說,就非用言語不可,這種言語所顯的中道,叫做言诠中道,與離言說的中道不同。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又叫做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意謂究竟的真理,不是言語所能言說,也不是心思所能思念。

  【貝】 螺貝,在招集大眾時吹之。

  【貝葉】 貝多羅葉的簡稱,此葉經冬不凋,印度人多拿來書寫經文,叫做貝葉經,或貝文。

  【身入】 六入或十二入之一。

  【身子】 捨利弗的譯名。梵語捨利,華譯為身,弗多羅華譯為子。捨利弗是佛十大弟子之一。

  【身土】 身與土,乃凡聖的依正二報,身為正報,土為依報。

  【身光】 從佛菩薩身上所發出來的光。

  【身見】 執著身體為實有的邪見,為五見之一。

  【身戒】 身體所應受持的戒行。

  【身受】 二受之一。見二受條。

  【身苦】 由地水火風四大所構成的身體,有老病饑渴寒熱等的痛苦。

  【身相】 眾生四大假合的色身幻相。

  【身笑】 身體作笑。智度論說:‘經曰:爾時世尊,從三昧安祥而起,以天眼觀視世界,舉身微笑。’論問曰:笑從口出,或時言笑,今雲何言一切身笑?答曰:‘佛世界中尊,得自在,能使一切身如口如眼,故皆能笑。’

  【身根】 五根之一。見五根條。

  【身密】 三密之一。見三密條。

  【身業】 三業之一。見三業條。

  【身輪】 三輪之一。見三輪條。

  【身燈】 藥王菩薩燒身為燈,以供養佛。

  【身識】 五識之一。

  【身心】 身與心,為有情的正報,在五蘊之中,色蘊是身,受想行識四蘊是心。

  【身心受業】 身受業與心受業。身受業是欲界的惡業,由眼耳鼻等五根產生感覺相應的異熟苦果;心受業是色界中間定至有頂天的善業,能產生與意根相應的異熟果。

  【身忍行】 三種忍行之一。

  【身清淨】 三種清淨之一。

  【身惡作】 身體所造作的惡業。

  【身安樂行】 四安樂行之第一,即身離十過而安樂的修行法華之法。

  【身如意通】 六通之一。見六通條。

  【身語心輪】 (喻)世尊的身語意三業,好像車輪能夠摧破眾生的一切妄見。

  【身器十二】 指人身的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等十二種身器。

  【那含】 阿那含的簡稱,為小乘的第三果名,華譯為不還,即不再還來欲界的意思。

  【那律】 阿那律的簡稱,是佛十大弟子之一。

  【那伽】 華譯為龍、象、無罪、不來等,稱呼佛或阿羅漢作摩诃那伽,以喻他們都具有大力以及不再來受生死。

  【那吒】 毗沙門天王的太子,亦即三面八臂的大力鬼王。

  【那由他】 數目字,相等於今天的億數。

  【那落迦】 地獄名,華譯為惡者,即造惡的人所投生的地方。

  【邪外】 邪魔與外道。

  【邪宗】 凡不以見性為正法的宗派,叫做邪宗。

  【邪淫】 指夫婦以外的淫事。

  【邪扇】 (喻) 以邪道去煽動人。

  【邪執】 固執不正當的見解。

  【邪觀】 不正當的觀法。

  【邪見】 1.五見使中,撥無因果之見叫做邪見。2.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見都可叫做邪見。

  【邪見網】 (喻)邪見好像羅網,入則不能解脫。

  【邪見使】 五利使之一。見五利使條。

  【邪命】 從事不正當的事業來維持生活。

  【邪命說法】 指為求衣食而說法。

  【邪性定聚】 簡稱邪性定、邪定、邪定聚、邪聚等,為三聚之一。

  【邪魔外道】 邪是指左道,就是不明佛法的人;魔是指魔道,就是妨害佛法的人。凡是不明佛法,妨害佛法,以及向心外求法的人,都稱為邪魔外道。

  【妓樂】 又作伎樂,或技樂,即是音樂。

  【技樂】 見妓樂條。

  八畫

  【法】 指一切的事物。一切的事物,不論大的小的,有形的或是無形的,都叫做法,不過有形的是叫做色法,無形的是叫做心法。

  【法入】 十二入之一,即意識所緣的境界。

  【法力】 佛法的力量。

  【法化】 正法的教化。

  【法名】 出家僧或是皈依佛教時,師父所賜給的名字。

  【法舟】 (喻)佛法好像舟子一樣能度人出離生死的苦海。

  【法衣】 三衣的通稱。

  【法臣】 佛稱法王,則菩薩便是法臣。

  【法眼】 菩薩之眼,能夠清楚的見到一切法妙有的道理,為五眼之一。

  【法忍】 1.對佛所說的法信受不疑;2.見三法忍條。

  【法佛】 法身佛。

  【法位】 真如的別名,因真如是諸法安住之位。

  【法見】 執著一法而是此非他。

  【法命】 1.法身的慧命。2.指僧人的壽命。

  【法味】 妙法的滋味,即咀嚼妙法而心生快樂。

  【法典】 說正法的經典。

  【法要】 佛法的要義,亦即簡約而樞要的法義。

  【法嗣】 繼承法系的人。

  【法乳】 (喻)佛法如乳,能夠長養人們的慧命。

  【法服】 又名法衣,為三衣的總稱。

  【法音】 說法的聲音。

  【法侶】 僧侶。

  【法施】 三施之一,即以自己所聞知的佛法去向別人演說。

  【法師】 精通三藏佛法,以法自師,復以法師人的出家人。

  【法恩】 指四恩中的三寶恩。

  【法悅】 由聽聞佛法或是由思惟佛法而產生的喜悅。

  【法座】 法師坐了說法的位子。

  【法財】 (喻)佛法能利潤眾生好像財寶一樣。

  【法夏】 與法臘同義。

  【法流】 正法相續不斷,如水長流。

  【法處】 十二處之一,即意根所對的境界。

  【法堂】 演說大法的廳堂。

  【法執】 執著一切法為實有,為二執之一。

  【法船】 (喻)佛法能使人了脫生死,好像船能渡人,過生死海而到涅槃的彼岸。

  【法智】 智度論所說十一智之一,即觀見欲界苦集滅道四谛法的無漏智。

  【法會】 演講佛法或是供佛施僧的集會。

  【法愛】 指菩薩愛樂善法,為二愛之一。

  【法想】 思想佛法。

  【法爾】 天然的、自然的、不待造作的意思。

  【法塵】 六塵之一,法塵是意根所緣的境界,意根對前五根所緣的境界,分別好丑,而起善惡諸法,是名法塵。吾人日常動作,雖已過去,而前塵影事,憶念不忘,即是法塵的作用。

  【法樂】 1.以法味為樂。2.行善積德以自娛。

  【法幛】 1.(喻)妙法高聳,如幛之上出。2.(喻)佛菩薩說法,能降伏魔軍而得勝。

  【法數】 法門的數目,如三界、五蘊、五位、七十五法、四谛、六度、十二因緣等是。

  【法顯】 中國晉朝時的高僧,隆安中,自長安西度流沙,歷三十余國,持經南歸,至京師,譯出百余萬言。平陽武陽人,俗姓龔。公元五七六年生,六五二年圓寂。

  【法燈】 (喻)正法如明燈能照破世間的黑暗。

  【法錀】 1.(喻)佛所說之法,能夠輾碎眾生的一切煩惱,好像巨輪能夠輾碎一切的巖石和沙礫一樣。2.佛所說之法,輾轉傳人,好像車輪的旋轉,無遠弗屆。

  【法器】 1.具有修證佛法的根器。2.法會誦經時所用的器具。

  【法樹】 (喻)佛法能生涅槃的果實,好像果樹能生果子一樣。

  【法縛】 思想被所知所見所束縛,也就是執著於法,與法執同義。

  【法藥】 (喻)佛法如藥,能醫治一切眾生的病痛。

  【法蘊】 1.與法藏同。2.五蘊之一。見五蘊條。

  【法臘】 又名夏臘,或戒臘,即比丘受戒的年歲。比丘每年夏行三月安居,安居完畢,就是比丘的歲末,叫做法臘。

  【法印】 佛法的印契。有三法印與四法印,這些法即是佛法的准則,不合於法印者,即非佛法。

  【法住】 諸法住於其位,如如不動。

  【法體】 有為無為諸法的本體。

  【法滅】 佛法滅時,亦即在末法過後的時期。

  【法王子】 大菩薩的尊稱,因大菩薩是出生於法王之家,而且能夠傳承佛法。

  【法王子住】 菩薩十住位之第九。

  【法身】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法身佛】 佛三身之一。

  【法身塔】 安置法身捨利的塔。

  【法身觀】 觀佛法身的觀法。

  【法身如來】 法身佛。

  【法身菩薩】 又名法身大士,為二種菩薩之一。見二種菩薩條。

  【法身無相】 諸佛的法身毫無虛妄之相。

  【法身有相】 依諸經一般的說法,法身是無相的,但依天台圓教的極意,則說法身決非無相,而是法性的理體具有依正色心,相相宛然。一個人若三惑究竟清淨了,則本性常住之色心便會顯現,而依正之二法亦會究竟清淨。法華經方便品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同提婆品說:‘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

  【法身流轉】 法身流轉於五道,此法身系指隨緣真如而言。經說:‘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

  【法身大士】 見法身菩薩條。

  【法身本有】 法身本來就在一切眾生的心中的意思。

  【法身捨利】 1.指佛所說的妙法。2.指佛所說的經典。3.指佛所說的實相中道之理。

  【法我】 二我之一,即法執。

  【法我見】 二種我見之一,如執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稱為法我見。

  【法性】 諸法的本性。這種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無情方面,即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實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別名。

  【法性土】 三土之一,即法性身所住的國土。

  【法性身】 簡稱法身,佛三身之一。

  【法性空】 諸法的自性本空。

  【法性海】 法性深廣不可測量如海。

  【法性生身】 1.二種菩薩身之一。2.五種法身之一。

  【法性法身】 二法身之一。見二法身條。

  【法性常樂】 法性是涅槃的別名,涅槃有常樂我淨的四德,所以叫做法性常樂。

  【法性真如】 法性與真如。法性與真如,是同體異名。

  【法性隨緣】 又名真如隨緣,法性有不變與隨緣二種,法性之體,隨染緣而生流轉的因果,隨淨緣而生還滅的因果,這種情形叫做法性隨緣。

  【法性生身菩薩】 指在十聖位已證無生法性,捨三界生死,受不思議變易生死身的菩薩。

  【法門】 佛所說的法,因是眾生超凡入聖的門戶,故稱法門。

  【法門身】 天台就佛身立色身、法門身、實相身等三種身。見三身條。

  【法空】 諸法緣起性空,為二空或三空之一。緣起性空是說宇宙間一切萬法都是緣起的,緣起的諸法,其性本空,無真實的自體可得。菩薩得此法空智慧,就能破除法執。

  【法空觀】 二空觀之一,即觀色(物質)心(精神)等諸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自性本空,無作者,無受者,這是大乘菩薩的觀慧。

  【法空智】 觀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的智慧。

  【法食】 1.以法為食,長養慧命。2.如法的食物,佛法對於食物有法制,依著法制的食,叫做法食。

  【法食時】 四食時之一,三世諸佛,都是以午時為食,過了午時即非時食。

  【法界】 1.法者諸法,界者分界,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故稱法界。2.法者諸法,界者邊際之義,窮極諸法的邊際,故稱法界。3.法者諸法,界者性之義,諸法在外相上雖千差萬別,但皆同一性,故稱法界。4.一一之法,法爾圓融,具足一切諸法,故稱法界。

  【法界身】 周遍於法界的身體,亦即佛三身中之法身。

  【法界佛】 華嚴經所說十種佛之一。佛證悟了一真法界的大智慧後,其大光明遍照於一切法界,故稱法界佛。

  【法界性】 簡稱法界或法性。法界亦即法性。

  【法界觀】 證入華嚴經所說的法界的觀法,即一真法界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客觀。

  【法界三昧】 謂修法界觀,得法界定,透徹一真法界的玄理。

  【法界三觀】 華嚴宗所立,即真空絕相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見三觀條。

  【法界圓融】 法界的一切法都是互相融通的意思。

  【法界緣起】 四種緣起之一。見四種緣起條。

  【法界實相】 法界與實相。法界與實相,是同體異名。

  【法界無礙智】 華嚴經所說十種智之一,即證入法界無礙理的智慧。

  【法華】 大乘妙法蓮華經的簡稱。

  【法華會】 頌贊法華經的法會。

  【法華宗】 即天台宗,因天台宗是以法華經為本經。

  【法華一實】 法華經所說的都是一乘真實的教法。

  【法華二妙】 相對妙與絕對妙。

  【法華三昧】 三谛圓融的妙理現前,障中道的無明止息,攝一切法使歸實相,名法華三昧。

  【法華三部】 三部法華宗的經典,即佛說無量義經、妙法蓮華經、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法華八年】 佛說法華經的時間一共是八年。

  【法華忏法】 天台大師依法華經普賢觀經及諸大乘經之意,而定六根忏悔之儀式方法,著法華三昧行法(又名法華三昧忏儀)一卷,由此中抄出流行於世者,即法華忏法。

  【法華涅槃時】 五時之一,法華與涅槃二經同屬醍醐昧,故合為一時。

  【法喜】 聞法之後心生歡喜。

  【法喜食】 二食之一。見二食條。

  【法無我】 見二無我條。

  【法無礙智】 又名法無礙解。見四無礙解條。

  【法無礙解】 見四無礙解條。

  【法報】 法身與報身。見三身條。

  【法報應】 法身、報身、應身。見三身條。

  【法報應化】 法身、報身、應化身。見三身條。

  【法鼓】 宣揚佛法,普度眾生,好像擊鼓使聲音普遍聽。法華經有擊大法鼓和法鼓常鳴的話。

  【法螺】 宣揚佛法好像吹螺,聲音遠揚,廣被大眾。

  【法藏】 1.又名佛法藏,或如來藏,即法性的道理,因法性含藏無量的性德,故名。2.人名,本康居國人,武後賜號賢首,是華嚴宗的第三祖。

  【法藏比丘】 阿彌陀佛在因位於世自在王佛所,出家修行菩薩道時的名字。

  【法雲】 (喻)佛說法如雲,普蔭一切眾生,使得清涼自在。

  【法雲地】 菩薩十地中之第十地名。

  【法雲等覺】 菩薩十地之第十位名法雲地,過了法雲地就是等覺,過了等覺就是佛的妙覺了。

  【法緣】 1.說法普結善緣。2.說法人的機緣很殊勝。

  【法緣慈悲】 謂破除我之相,而對眾生隨力隨意拔苦與樂,生起慈悲的心。

  【法相】 諸法顯現於外各別不同的相。

  【法相宗】 大乘八宗之一,因是窮明萬法性相之宗,故名法相宗,又因依唯識論,明萬法唯識之理,故又名唯識宗。

  【法處所攝色】 在十二處中,為法處所攝屬的色法,名法處所攝色。有五種:一、極略色,即分析五根五塵等有質的實色,令之至極征者;二、極回色,分析虛空、青、黃等無質的顯色,令之至極少者,因至難見,故名極回;三、受所引色,即無表色,是依受戒儀式,而引發於身中之色,故名受所引色,又因外表上看不見,故亦名無表色;四、遍計所起色,遍計一切法的意識前,所顯現之五根五境等影像是,乃至空花水月等,皆為此所攝;五、定所生自在色,指由禅定力所變起的色聲香味等境。

  【乳味】 見五味條。

  【乳經】 指華嚴經。

  【事】 凡是因緣所生之法都叫做事,離因緣造作之法則叫做理。

  【事相】 有實事的,或是有形相可以看得到的,都叫做事相;至於講道理的,沒有形相可以看得到的,則叫做理性。

  【事造】 見理具條。

  【事度】 指五戒十善等世善。因五戒十善是有為的事相,故曰事,能度三途之苦厄,故曰度。

  【事證】 事理二證之一。見二證條。

  【事障】 二障之一,即貪、嗔、癡等,能使生死相續,障大涅槃。

  【事觀】 二觀之一,即觀因緣所生的事相。

  【事忍】 指世間法的忍,共有三種,即力忍、反忍、忘忍。

  【事修】 執著事相的修,如將所做善事念念於心是。

  【事理】 1.因緣生之有為法叫做事,不生不滅之無為法叫做理。2.世間森羅萬象之相叫做事,真如的理體叫做理。

  【事理二忏】 事忏和理忏。在三種忏悔中,作法忏和取相忏是事忏,無生忏是理忏。

  【事理三千】 事造三千與理具三千。見理具條。

  【事理無礙法界】 四法界之一。見四法界條。

  【使】 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使眾生流落於生死。見十使條。

  【直了】 直下了悟,也就是當下頓悟的意思。

  【來迎】 佛菩薩從極樂世界前來迎接念佛的人。

  【來果】 來世的果報。

  【供具】 又叫做供物,即吾人時常拿來供養佛菩薩的物品,共有六種,即花、塗香、水、燒香、飯食、燈明等,如是次第,乃是表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等之六度。

  【供養】 奉養的意思,對上含有親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對下含有同情、憐措、愛護的意思。

  【供養法】 種種供養的方法。

  【依果】 又名依報,即身體依之而住的果報,如國土山河大地房屋器具等是。

  【依通】 依靠藥力或是咒術而顯現的神通。

  【依報】 又名依果。見依果條。

  【依圓】 依他起性與圓成實性。見三性條。

  【依止】 依賴止住。

  【依止甚深】 五甚深之一。見五甚深條。

  【依止阿阇梨】 五種阿阇梨之一。

  【依正】 依報與正報。世間國土房屋器具等,為身所依,叫做依報;眾生五蘊假合之身,乃過去造業所感,叫做正報。

  【依正不二門】 十不二門之一。

  【依他】 依他起性的簡稱,為三性之一。萬法無自性,不能單獨的生起,須依靠眾緣的具備,才能生長,名依他起性。

  【依他自性】 又名依他起性,三自性之一。見三自性條。

  【依他十喻】 依他之法,無有實體,故有幻事、陽焰、夢境、鏡像、光影、谷響、水月、空花、變化事、尋香城等十種的譬喻。

  【依他起性】 見三性條。

  【依法不依人】 法四依之一。見四依條。

  【依義不依語】 法四依之一。見四依條。

  【到彼岸】 梵語波羅蜜多的義譯,謂越過生死的大海而到達涅槃的彼岸。

  【制戒】 佛對弟子們所制訂的戒律。

  【制門】 制止罪惡之門。如來悲德所垂,五逆十惡一律攝受,是為化門;如來智德所發,制止諸惡,毫無容赦,是為制門。以上二門也就是化制二教。

  【制教】 制止罪惡的教法,亦即戒律。

  【制聽二教】 佛所制定必當受持的法,叫做制;聽其方便隨意執行的法,叫做聽。故制法若不實行必有罪,聽法不實行也不為罪。

  【剎那】 華譯一念,指極短的時間。經上說,一彈指之間,即已含有六十個剎那了。

  【剎那生滅】 一剎那之間就有生滅的意思。

  【剎那三世】 一剎那之間就已含有三世,即現在的一剎那叫做現在,前剎那叫做過去,後剎那叫做未來。

  【剎那無常】 謂在一剎那之短促時間中,就已具有生住異滅的四相,變化無常。

  【剎帝利】 印度四姓階級之第二,華譯田主,或王種。

  【兩舌】 十惡業之一,即搬弄是非,離間他人。

  【兩河】 尼連禅河與跋提河。佛在尼連禅河邊成道,在跋提河邊涅槃。前為有余涅槃之處,後為無余涅槃之處。

  【兩界】 金剛界與胎藏界。

  【兩垢】 有垢真如與無垢真如。有垢真如即自性清淨的理體為煩惱所垢染,亦即在纏真如;無垢真如即佛果所顯的清淨理體,不為垢染所覆,亦即出纏真如。

  【兩鼠】 黑白二鼠,以喻白天和晚上。

  【兩足尊】 佛的尊號,因佛在兩足的有情中是最尊貴者,又兩足是指佛福慧兩足。

  【具壽】 比丘的通稱,因比丘不但具有世間的壽命,而且具有法身的慧命。

  【具戒】 具足戒的簡稱。

  【具戒地】 菩薩十地中之第二地名,因第二地三聚戒具足。

  【具戒方便】 在受持具足戒之前,應先方便的受持五戒或八戒。

  【具足戒】 具足圓滿之戒,如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是。

  【具知根】 三無漏根之一。見三無漏根條。

  【取】 對所愛的境界執取追求。

  【取支】 十二支之一。

  【取著】 對所愛的境界,執取貪著,不能捨離。

  【取結】 取與結,都是煩惱的別名。

  【受】 人類的感官與外界接觸時所產生的感受。受有三種,即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受決】 與受記同義。

  【受空】 三輪體空之一。見三輪體空條。

  【受具】 受持具足戒。

  【受持】 領受憶持。

  【受記】 從佛處接受將來必當作佛的記別。

  【受隨】 受是受持具足戒;隨是隨著戒體而去如法修行。

  【受蘊】 五蘊之一。見五蘊條。

  【受用土】 三佛土之一。

  【受用身】 法相宗所立佛三身之一。見三身條。

  【受戒】 領受佛戒。

  【受戒入位】 受持佛戒,便等於進入了佛菩薩的法位。

  【受戒犍度】 二十犍度之一。

  【受想行識】 五蘊中之後四蘊,此四蘊屬於心法,故又名非色的四蘊。

  【周遍法界】 謂法身的功德充滿於無邊的法界。

  【周遍含容觀】 華嚴宗法界三觀之一。見三觀條。

  【咒】 梵語陀羅尼,華譯為咒,即佛菩薩從禅定中所發出來的秘密語。

  【咒心】 咒語的精要。心就是精要的意思。

  【咒願】 唱法語以願求施主或是先亡福利。

  【表相】 表顯出來的相貌。

  【泥洹】 即涅槃,又名滅度,是滅盡煩惱和度脫生死的意思。

  【招提】 四方的意思,如四方之僧為招提僧,四方僧之施物為招提僧物,四方僧的住處為招提住處。魏太武造寺,以招提名之,由是招提便成為寺院的別名。

  【味塵】 六塵之一。

  【呵羅羅】 八寒地獄之一。智度論說:‘呵婆婆,呵羅羅,侯侯,此三地獄,寒風噤顫,口不能開,因其呼聲,而以名獄。’

  【命者】 十六神我之一。

  【命濁】 五濁之一。見五濁條。

  【命命鳥】 又名生生鳥、共命鳥,即共命之鳥,是一種一身兩頭的鳥類。

  【和尚】 吾師的意思,僧徒對其親教師的尊稱。

  【和南】 稽首、敬化、度我等意思。

  【和眾】 和合的僧眾。

  【和敬】 六和敬。

  【和僧】 和合的僧眾。

  【和香丸】 (喻)和種種之香末為一丸,以喻一法之中具有無量的佛法。

  【和合海】 (喻)僧眾和合為一,好像海水普遍一味。

  【和合性】 在因果中,緣眾和合,名為和合性。

  【和合眾】 見和合僧條。

  【和合僧】 比丘三人以上集在一處,持同戒,行同道,名和合僧。若有人以手段使他們分離,便叫做破和合僧,為五逆罪之一。

  【和合二聖】 清朝雍正帝封天台寒山大士為和聖,拾得大士為合聖。

  【和光接物】 和光即和其光同其塵的意思,指與塵俗人共處時要有謙和明智的態度,接物即待人接物的意思,亦即人與人之間的交際。

  【夜叉】 華譯捷疾鬼,這種鬼能夠在天空中飛行。

  【夜叉羅剎】 夜叉與羅剎。夜叉華譯為捷疾鬼,羅剎華譯為暴惡鬼,都是惡鬼之名。

  【夜摩】 夜摩天,華譯時分,為欲界六天中之第三天名。

  【夜摩盧迦】 閻摩王的世界。

  【始士】 菩薩的義譯。

  【始覺】 三覺之一。見三覺條。

  【孤起偈】 十二分教之一。

  【孤獨園】 給孤獨園的簡稱。見給孤獨園條。

  【孤獨地獄】 又名孤地獄,此種地獄不同於八寒八熱等地獄都有固定的地方,而是隨著各人的別業,孤獨的處在虛空或是山野之中。

  【宗風】 一宗的風化。

  【宗派】 宗教的支派。

  【宗趣】 宗旨和趣向。

  【宗乘】 各宗所弘揚的宗義和教典。

  【宗密】 人名,又稱圭峰法師,為華嚴宗之第五祖。

  【宗門】 專講禅宗的法門。其他法門,像天台宗,淨土宗,法相宗,都叫教門。

  【宗門禅】 禅宗所傳的禅法。

  【宗因喻】 因明之三支。見三支條。

  【定】 心住於一境而不散亂。

  【定力】 禅定的力量,能破除一切的亂想,為五力之一。

  【定水】 (喻)定心湛然,猶如止水。

  【定門】 定慧二門之一。見二門條。

  【定相】 1.常住不變的形相。2.入定的相狀。

  【定根】 禅定能生一切的功德,故名根,為五根之一。

  【定散】 定者禅定,心常住於一境;散者散亂,心常攀緣於六塵之境。

  【定智】 禅定與智慧。

  【定異】 在差別的因果中,互為差別,而不相混亂,叫做定異。

  【定答】 非常肯定的答案,為四種問答之一。

  【定業】 一定受報的業。定業有善惡兩種,善的定業,定受樂果,惡的定業,定受苦果。

  【定聚】 三聚之一。

  【定學】 禅定之學,為三學之一。

  【定光】 佛名。見定光佛條。

  【定光佛】 燃燈佛。釋迦佛在因位時曾買五朵花奉獻給此佛,因而獲得未來成佛的記別。

  【定性】 指只有聲聞或緣覺或菩薩之一種種子的眾生,如果兼具二種或三種之種子的眾生則叫做不定性,如果完全沒有三乘之無漏種子,而只有人天之有漏種子的眾生又叫做無種性。

  【定性二乘】 定性聲聞與定性緣覺。

  【定性緣覺】 法相宗所立五種性之一。見五種性條。

  【定性聲聞】 法相宗所立五種性之一。見五種性條。

  【定性喜樂地】 三界九地之一,即色界之第二禅天,因此地的天人,住於殊勝美妙的禅定之中,因而生起心識的喜樂,故名。

  【定慧】 禅定與智慧,亦即三學中之二學。收攝散亂的心意為定;觀察照了一切的事理為慧。

  【定慧二乘】 以定慧二種法來配於吾人的左右手,左手為定手,右手為慧手。

  【定共戒】 二戒之一。見二戒條。

  【居士】 居家學佛之士。

  【彼岸】 梵語波羅,華譯為彼岸,此岸指生滅,彼岸指不生不滅的涅槃。

  【往生】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往相】 二回向之一。見二回向條。

  【往還衣】 五種衲衣之一。

  【往還二回向】 往相回向與還相回向。見二回向條。

  【往來八千返】 梵網經說,釋迦佛來我們此世界度化眾生,已經來去八千次了。

  【念】 1.思念。2.諷誦。

  【念力】 五力之一。

  【念天】 六念之一。

  【念死】 八念之一。

  【念戒】 六念之一。

  【念定】 正念與正定。

  【念法】 六念之一。

  【念持】 憶念和受持。

  【念施】 六念之一。

  【念珠】 念佛時所使用的記數珠。

  【念根】 五根之一。

  【念處】 所觀念之處,亦即以智慧去觀察的境界。

  【念誦】 意念口誦佛的洪名或是經咒。

  【念僧】 六念之一。

  【念佛】 有三種,即稱名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稱名念佛是口中稱念佛的名號;觀想念佛是在靜坐之中觀念佛的相好功德;實相念佛是觀佛的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實相的道理。

  【念佛宗】 淨土宗的別名。

  【念佛觀】 五停心觀之一。見五停心觀條。

  【念佛三昧】 念佛時念到一心不亂的境界。

  【念佛回向】 念佛完畢之後所唱的回向文,就是觀無量壽經所記載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的十六個字。

  【念佛回向】 1.念佛的人,將所修的功德回向於淨土,或是回向給亡者。2.念佛之後所唱的回向文。

  【念佛往生】 一心一意的念佛,於命終時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念佛往生願】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願。見四十八願條。

  【念念】 連續不斷的意念。

  【念念無常】 二無常之一。見二無常條。

  【念無失】 十八不共法之一。

  【念無滅】 十八不共法之一。

  【忿】 即忿怒,遇不順意時,輕則忿怒罵人,重則發生打人等不良行為,為二十隨煩惱之一。

  【忿結】 忿恨的心打成了結,很難消解。

  【忿怒】 忿恨嗔怒。

  【性】 實體之義。

  【性心】 又名心性。心性本來不二,不過有真妄、動靜、昏明的不同。性就是本性,也就是未動心前的心,它譬如水;心就是心念,也叫妄心、幻心,包括各種感受、印象、思維、認識等思想現象,它譬如波。水與波同是濕性,本來不異,但波是動相,水是靜相,波動則昏亂,水清則月現,這樣水與波又是不一。所以心與性是不一不異。

  【性分】 諸法差別的自性。

  【性地】 通教十地之一。見十地條。

  【性宗】 法性宗的簡稱,即破萬法之相,而顯萬法空寂的真性的宗派,如華嚴五教中的頓圓,天台四教中的別圓,八宗中的三論宗等都是。

  【性戒】 二戒之一。見二戒條。

  【性佛】 法性佛,亦即三身中之法身。

  【性我】 本性之大我。去除了凡夫的妄我,才能歸入於如來的性我。

  【性具】 又名體具或理具,就是從本以來就有的意思。

  【性海】 (喻)真如的理性深廣如海。

  【性惡】 本性所具的惡。

  【性罪】 二罪之一。見二罪條。

  【性遮】 1.性罪與遮罪。2.性戒與遮戒。

  【性德】 本性之德。

  【性空】 謂眾緣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沒有真實的自體可得。

  【性空教】 南山三教之一。見三教條。

  【性空觀】 南山三觀之一,是小乘的觀法,觀察因緣生的一切法,其性本空。

  【性相】 1.性就是諸法永恆不變的本性,相就是諸法顯現於外可資分別的形相。2.無為法為性,有為法為相。

  【性相學】 性是諸法的本性,相是形相義理。俱捨與成實宗宣說小乘的性相,瑜伽唯識等宗宣說大乘的性相。學習上述諸論叫做性相學,也叫做法相學。

  【性相一如】 謂理性和事相融通無礙,而體用不二。

  【性相二宗】 法性宗與法相宗。見二宗條。

  【所作】 身口意所動的造作。

  【所藏】 阿賴耶三藏之一。見阿賴耶條。

  【所緣】 緣是攀緣的意思,心識所攀緣的境界,叫做所緣。

  【所緣緣】 四緣之一。見四緣條。

  【所知依】 阿賴耶識的別名,因它是遍依圓三性所知法之所依,故名。

  【所知障】 二障之一。見二障條。

  【所遍計】 所普遍計度的法。

  【披袒】 披是把袈娑蓋著兩肩,袒是露出右肩。

  【披剃】 披起僧衣和剃發,指初出家做僧尼。

  【拔苦】 救拔眾生的痛苦。

  【拔目鳥】 十王經所說的二種鳥之一。二鳥是無常鳥和拔目鳥。無常鳥是杜鵑,拔目鳥是烏鴉。

  【拔舌地獄】 造作口業的人所墮落的地獄。

  【拘盧】 北拘盧洲的簡稱。見四大洲條。

  【拘屍那】 拘屍那拉城,是釋尊入滅的地方。

  【拘那牟尼】 佛名。見拘那含牟尼條。

  【拘那含牟尼】 簡稱拘那含,華譯金寂,是過去七佛中的第五尊佛名。

  【拘留孫佛】 又作俱留孫佛、鸠樓孫佛、拘留秦等,華譯為所應斷已斷、滅累、成就美妙等,是過去七佛中的第四尊佛名。

  【拘摩羅天】 又作鸠摩羅伽天,華譯為童子天,因此天主不但是初禅天的梵王,而且其顏面猶如童子,故名。

  【放生】 釋放被羁禁的生物。

  【放逸】 放縱心思,任性妄為。

  【放光】 佛用神通力來發放光明。大凡佛的種種放光,都對眾生有利。放光也有各處的不同,如足底放光,是利益地獄道的眾生,膝蓋放光,是利益畜生道的眾生,小腹放光,是利益餓鬼道的眾生,肚臍放光,是利益修羅道的眾生,胸口放光,是利益人道的眾生,肩上放光,是利益天道的眾生,口裡放光,是利益小乘的眾生,眉間放光,是利益大乘的眾生,肉髻放光,是利益上乘的根機,或是召集大菩薩,或是灌十方諸佛之頂。

  【放光動地】 佛要說深妙的經典時,通常先發放光明和震動大地。

  【明】 1.智慧的別名。2.真言陀羅尼的別名。

  【明王】 密宗諸尊的稱號,如不動明王是。明代表智慧。為化度惡神惡鬼,有的現忿怒身相,以智慧力催伏魔障。

  【明地】 菩薩十地中第三發光地的別名。見十地條。

  【明處】 學習而生智慧之處,即五明。見五明條。

  【明脫】 脫離愚癡叫做明;離開貪愛叫做脫。

  【明達】 明是指三明,達是指三達。在阿羅漢叫做三明,在佛則叫做三達。明是明了的意思,達是通達的意思。

  【明慧】 三明與三慧。

  【明心見性】 明心是發現自己的真心;見性是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

  【明行足】 佛十號之一。見十號條。

  【明月摩尼】 其光芒如明月般皎潔的摩尼寶珠。

  【明得薩埵】 指四善根位中暖位的聖人,因此位的聖人得明得定,故名。

  【易行道】 二道之一。見二道條。

  【東山法門】 指五祖的法門,因五祖弘忍禅師住在蕲州黃梅縣之黃梅山,其山在縣之東部,因而叫做東山。

  【東土九祖】 指天台宗在中國的相承,即龍樹、慧文、慧思、智顗、灌頂、智威、惠威、玄朗、湛然。

  【東台二密】 東密與台密,為日本密教的二大派別,此二密不同的地方,是東密以大日如來為本位,台密以釋迦如來為本位。

  【東勝身洲】 四大洲之一。見四大洲條。

  【東方淨琉璃醫王】 藥師如來。醫王即藥師,其國名叫淨琉璃,在東方。

  【果】 1.由前因而生的後果。2.由道力而證悟的果位。

  【果人】 果上的人。有三種,即佛、辟支佛、阿羅漢。

  【果分】 對因分而言,因分是尚在修因之位,果分是已達到果德不可思議的境界。

  【果地】 所證之果的地位。三乘的果地各有不同,聲聞乘就有四果的分別。

  【果果】 果中之至果,即無上大般涅槃。

  【果號】 成正覺之後的佛名。

  【果滿】 果上的功德圓滿。心地觀經說:‘因圓果滿成正覺。’

  【果德】 果上的功德,如涅槃之常樂我淨四德是。

  【果斷】 修行人只把煩惱斷除叫做子斷,若連果報的身體也斷即叫做果斷。

  【果位】 所證之果的地位。

  【果位人】 已經證得果位的人,如阿羅漢、菩薩、佛等是。

  【果報】 由於過去的業因造成現在的結果,叫做果,又因為這果是過去的業因所召感的酬報,所以又叫做報。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是果報的意義。

  【果報土】 天台四土之一。見四土條。

  【果縛】 被生死苦果所縛而不能解脫的意思。阿羅漢雖斷煩惱但未入滅,名子縛已斷,果縛猶存,若已滅度,入無余涅槃,便是連果縛也斷了。

  【果縛斷】 把生死的苦果斷除,也就是進入涅槃的意思。

  【果能變】 唯識宗的術語,對因能變而言。八識種子,各生八識之現行,名因能變;這由種子而生的八識,於現行時,又必從自識的自體分,變現見相二分,名果能變。

  【果極法身】 與法性身同義。

  【枝末法錀】 三轉法錀之一。

  【枝末無明】 從根本無明所生的隨煩惱。

  【波旬】 六欲天魔王的名字。

  【波斯匿】 古印度捨衛國國王的名字。

  【波羅夷】 戒律中的極重罪,華譯斷頭,喻如斷頭,不能再生。又譯作棄,謂棄之於外。又譯不共住,謂不能入僧數。又譯退沒,謂其退失道果。又譯墮落,謂墮落於阿鼻地獄。犯此罪者,不名比丘,不名沙門,非釋迦子。比丘犯殺、盜、淫、大妄語四戒,叫做四波羅夷。

  【波羅密】 華譯到彼岸。行者乘大行之船,由生死苦惱的此岸,度到涅槃安樂的彼岸,叫做到彼岸。

  【波羅木叉】 華譯為別解脫,是戒律的別名,因受戒能使身口意惡業,別別解脫。

  【炎經】 涅槃經的別名。

  【炎熱地獄】 八大地獄之第六,此地獄火隨身起,熱苦不堪。

  【盂蘭盆】 華譯為倒懸,是極苦的意思。

  【直心】 正直而無谄曲的心。

  【知見】 1.知識與見解。2.真知灼見。

  【知法】 在顯教是指能了知各種經典意義的人,在密教是指能了知秘密之事相的人。

  【知論】 大智度論的別名。

  【知足天】 兜率天的別名,亦即彌勒的淨土。

  【知息出】 十六特勝之一。

  【知息長短】 十六特勝之一。

  【知息遍身】 十六特勝之一。

  【知苦斷集】 苦是指四聖谛中的苦谛,即生死的果報,集是指四聖谛中的集谛,即煩惱的惡業,知苦斷集是說知道了生死的痛苦之後,就應該把招集煩惱的惡業斷除。

  【知根無所畏】 菩薩四無所畏之一,即菩薩知道眾生的根基,能夠對機說法而無所怖畏。

  【空】 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無實體,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實的意思。

  【空大】 五大之一,因虛空的體性廣大,周遍於一切處。

  【空見】 1.撥無因果的邪見。2.執著於空的見解。

  【空色】 無形叫做空,有形叫做色。般若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劫】 四劫之一,即此世界壞滅之後,二十中劫間,只有虛空的時期。

  【空宗】 以空理為宗的派別,如小乘的成實宗和大乘的三論宗是。

  【空門】 1.佛教的總名,因佛教闡揚空的道理,並以空法作為進入涅槃之門。2.四門之一。見四門條。

  【空法】 觀我空法空有為空無為空等空理之法。

  【空性】 依空而顯的實性,即真如的別名。

  【空定】 觀察空相的禅定。

  【空相】 諸法皆空的相狀。因緣生的一切法,無有自性,此即是空的相狀。

  【空海】 虛空與大海。

  【空教】 說明諸法皆空的道理的教法,指般若經。

  【空經】 指般若部的經典。

  【空輪】 1.指此世界最底層的虛空輪。2.空大亦叫做空輪。

  【空慧】 觀察空理的智慧。

  【空谛】 天台宗所立三谛之一。見三谛條。

  【空觀】 觀察諸法皆空的道理。

  【空王】 佛的別名,因佛空無一切邪執。

  【空王佛】 佛名。據法華經說,釋尊與阿難曾經一起在空王佛所發心學道。

  【空有】 空與有。一切法緣生無有實體,叫做空;雖然性空但有假相,叫做有。

  【空有二執】 又名有無二見,即執著空和執著有的二種見解。

  【空有二觀】 空觀與有觀。觀無實我實法,叫做空觀,此觀能破我執;觀有因果及涅槃,叫做有觀,此觀能破空執。

  【空有二宗】 在中國佛教的八宗中,俱捨宗是小乘的有宗,成實宗是小乘的空宗,法相宗是大乘的有宗,三論宗是大乘的空宗。

  【空無】 謂一切事物都沒有自性。

  【空無我】 1.一切法緣起性空,無我我所。2.無我所叫做空,無我見叫做無我。3.空與無我。

  【空無邊處】 無色界之第一天名。

  【空無邊處定】 修空無邊處的禅定。在人間修得這種禅定的人,死後便生到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去。

  【空無邊處地】 三界九地之一。

  【空處】 無色界的一切都沒有形色,叫做空處,因共有四處的分別,所以又叫做四空處,或四無色處。

  【空處定】 四無色定之一,厭色緣空而入定,此定與無邊的虛空相應,所以叫做空處定。

  【空假中】 天台宗所立的三谛與三觀。見三谛或三觀條。

  【空三昧】 三三昧之一。

  【空居天】 凌空而處的天,如欲界的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自在等四天,及色界的諸天是。

  【空一切處】 又名空遍處,禅定的名字。

  【空一顯色】 四大洲的天色不同,北洲金色,東洲銀色,南洲碧色,西洲赤色,因為這些顏色是須彌山四方天空所顯的顏色,所以叫做空一顯色。

  【空即是色】 空性固空,色性亦空,若悟空性平等,則色空不二,故般若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華外道】 印度的小乘學者誹謗大乘是空華外道,非佛所說。

  【空解脫門】 三解脫門之一。見三解脫門條。

  【捨利】 1.鳥名。2.捨利弗母親的名字。3.佛的身骨。佛、菩薩、羅漢、高僧等,寂後火化,每凝結有捨利,或如珠,或如花,白色為骨捨利,赤色為血肉捨利,黑色為發捨利,也有雜色的,那是綜合而成,此是生前依戒定慧薰修而得,無量功德所成,若是佛捨利,世間無物能損壞,菩薩以下,其堅度便相應減少。

  【捨利子】 1.華譯靈骨,或堅固子,是由修戒定慧之功德結晶而成的。2.人名。見捨利弗條。

  【捨利弗】 捨利華譯為鹙鹭,弗華譯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被號為捨利弗,或捨利子,亦稱身子,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稱。

  【捨利塔】 安置佛捨利的寶塔。

  【捨衛】 地名,為古印度憍薩羅國的都城,華譯為好名聞,因其國中政教善良,風俗敦厚,且充滿許多有德有智的學者,嘉譽風聞各國,故名。

  【捨衛國】 本名憍薩羅,捨衛是都城,今以首都代國名。

  【捨那大戒】 梵網經所說的大乘菩薩戒,因是廬捨那佛所說的戒法,故名。

  【花】 六種供物之一,是表示萬行成就以莊嚴佛果。

  【近圓】 具足戒的別名。

  【近緣】 三緣之一。

  【近住】 受持八關齋戒或是住在寺院裡不享男女同居生活的人,男的叫做近住男,女的叫做近住女。

  【近住律儀】 指在家男女所受的八戒。

  【近事】 親近奉事三寶之義。梵語優婆塞即近事男,優婆夷即近事女。

  【近事男】 梵語叫做優婆塞,即在家親近奉事三寶的男子的通稱。

  【近事女】 梵語叫做優婆夷,即在家親近奉事三寶的女子的通稱。

  【近事律儀】 指優婆塞和優婆夷所應受持的五戒。

  【金山】 1.(喻)佛的身體。法華經說:‘身色如金山,端嚴甚微妙’2.指須彌山周圍的七重金山。

  【金口】 1.如來的身相是黃金色,故其口叫做金口。2.如來的口舌如金剛一般堅固不壞,故名金口。

  【金界】 金剛界的簡稱。

  【金胎】 金剛界與胎藏界。金剛界者,表金剛不壞之義,以明智慧堅固不壞,能摧破煩惱,猶如金剛。胎藏界者,表如胎藏子之義,以明理體廣大,能攝萬德,猶如胎藏。以上金胎兩部是標幟大日如來理智二德的一對大法門,配之於事理因果,則金剛界是事是果,胎藏界是理是因。

  【金流】 尼連河的別名。

  【金華】 金波羅華的簡稱,即是金色的蓮花。

  【金骨】 佛捨利。

  【金蓮】 金剛部與蓮花部,亦即胎藏界三部中的二部。

  【金剛】 金剛石,其性堅利,堅故不為他物所壞,利故能損壞他物,故佛經常以之比喻堅利。

  【金剛定】 又名金剛三昧,即菩薩於最後位時,斷除最後一切最細微之煩惱而得的禅定。

  【金剛山】 1.環繞世界的鐵圍山。2.須彌山。

  【金剛杵】 兵器的名稱,就是現在寺院裡韋缈菩薩手裡所拿的東西。

  【金剛身】 (喻)佛身堅固,好像金剛不可壞。

  【金剛頂】 金剛界諸經諸會的通名。

  【金剛手】 手執金剛杖或金剛杵的菩薩。

  【金剛界】 開顯大日如來智德的部門。如來的智慧,能破諸惑障,而證實相之理,堅固銳利,有如金剛,故稱為金剛界。

  【金剛界五部】 金剛界為始覺上轉之法門,轉在迷之九識,成五種之果智,故分類為五部。一、蓮華部,眾生心中有本有淨菩提心清淨之理,在六道生死之泥中,不染不垢,猶如蓮華由泥中出生,不染不垢,故名蓮華部;二、金剛部,眾生自心之理所,又有本有之智,在生死之泥中,經無數劫,不朽不坯,能破煩惱,如金剛之久埋泥中,不朽不坯,故名金剛部;三、佛部,此理智在凡位未顯,入果位則理智顯現,覺道圓滿,故名佛部;四、寶部,佛之萬德圓滿中,福德無邊,故名寶部;五、羯磨部,羯磨華譯作業,佛為眾生而垂愍,成辦一切之事業,名羯磨部。

  【金剛輪】 1.金剛的法錀,指密教。2.五輪之一,即金輪。

  【金剛剎】 寺的別名。

  【金剛座】 佛成等正覺時的座位,在摩羯陀國菩提伽耶菩提樹下。

  【金剛神】 執金剛神的簡稱,又名金剛手,或金剛力士等,即手執金剛杵以保護佛法的神祇。

  【金剛眾】 手執金剛杵的神祇眾類,亦即金剛神的眷屬。

  【金剛乘】 真言教的別名。

  【金剛慧】 通達事相的道理而破除諸相的智慧。

  【金剛體】 好像金剛一般堅固的身體,即佛的身體。

  【金剛智】 1.(喻)好像金剛一般堅固的智慧,亦即佛的智慧。2.人名,為南印度光明國人,幼年出家,後受具戒,於中印那爛陀寺,廣學大小乘,三藏兼通,三十一歲,禮龍智為師,經七年,於密法無所不通,嘗於作法中,感見觀自在菩薩現身,證明其學成就,令往東土弘密乘,乃航海來華傳法。

  【金剛心】 菩薩的大心,因菩薩的大心堅固不能壞好像金剛。

  【金剛心菩薩】 大乘五十二個階位中,第五十一位的菩薩,叫做等覺,意思是此覺已經與佛差不多相等了,此時若回顧第十法雲地,已經可以叫做佛,若瞻望佛地,則還差一點,所以只叫做金剛心菩薩,或無垢地菩薩。

  【金剛語言】 不出聲的默誦經文。

  【金剛三昧】 又名金剛定。見金剛定條。

  【金剛後心】 菩薩於最後位,斷最極微細煩惱之定,智用堅利,譬如金剛,叫做金剛定。有入住出三心,入時尚居眾生位,出時則成佛,當住位完滿,將屆出定時,名金剛後心。

  【金剛滅定】 與金剛三昧同義。

  【金剛薩埵】 菩薩名,因執持金剛杵,故又名金剛手菩薩,密宗以大日如來為初祖,此金剛薩埵為第二祖。

  【金色頭陀】 摩诃迦葉的別名,因他的身體呈現出金色而且有光,在釋尊諸弟子中,以修頭陀第一著稱,故被稱為金色頭陀或飲光。

  【金光明忏法】 又名吉祥忏法,天台大師依金光明經而創之,宋遵式完成之,撰金光明忏法補助儀一卷。

  【長衣】 比丘三衣或百一資具以外的衣。長是長物的意思。

  【長行】 行數很長的經文,即十二分教中的修多羅。

  【長老】 年高德邵的比丘。

  【長者】 1.年長或分尊的人。2.尊稱有道德的人。

  【長物】 多余的東西,如比丘多余的衣缽金銀米谷等是。

  【長缽】 比丘多余的鐵缽。

  【長養】 生長養育功德善根。

  【長明燈】 又名續明燈,或無盡燈,即佛前日夜常明的燈。

  【長時修】 四修之一。見四修條。

  【長齋月】 適宜持續一個月齋食的月份,即正月、五月、九月。

  【阿】 華譯為無,又雲真空,為眾音之母,一切字的種子。

  【阿含】 小乘經的總名,華譯為法歸,是萬法歸趣於此而無漏的意思。又譯作無比法,即無可相比之法。共分為四部,即增一阿含、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

  【阿含時】 五教之一,即佛成道之後十二年間在鹿野苑宣講阿含經的時期。

  【阿含部】 屬於阿含的部門。

  【阿那律】 佛十大弟子之一,以天眼第一著稱。

  【阿那含】 聲聞乘四果中的第三果名,華譯為不還,或是不來,是斷盡欲界的煩惱的聖人的通稱。凡是修到此果位的聖人,未來當生於色界無色界,不再來欲界受生死,所以叫做不還。

  【阿那含果】 貝阿那含條。

  【阿那含向】 小乘四向中的第三向。見四向條。

  【阿利耶】 阿賴耶識。

  【阿伽陀】 藥名,華譯普去、無價、無病、不死藥。

  【阿育王】 古印度摩竭陀國的國王,華譯為無憂王,於公元前二七○年間,統一全印度,初奉婆羅門教,肆其暴行,殺戮兄弟、大臣、及無數人民,後來改信佛教,成為大護法,興慈悲,施仁政,於國內建八萬四千大寺,及八萬四千寶塔,派遣宣教師,到四方傳法,使佛教發揚於國外。

  【阿羅漢】 聲聞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殺賊、無生、應供等義。殺賊是殺盡煩惱之賊,無生是解脫生死不受後有,應供是應受天上人間的供養。

  【阿字觀】 真言宗的觀法,亦即觀念阿字的方法。

  【阿字七義】 菩提心、法門、無二、法界、法性、自在、法身。

  【阿字布心】 一切真言之阿字,布於行者之心,叫做心作心,又叫做心布心,簡稱心心。

  【阿字數息觀】 於出入息中觀阿字的觀法。

  【阿蘭若】 華譯為寂靜處,是比丘所居住的寺院的總稱。

  【阿蘭若行】 十二頭陀行之一。

  【阿蘭若處】 華譯為遠離處,或空閒處,即遠離熱鬧的空閒處。

  【阿修羅】 六道之一,華譯為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無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又譯作無端,因其容貌很丑陋。又譯作無酒,言其國釀酒不成。性好斗,常與帝釋戰,國中男丑女美,宮殿在須彌山北,大海之下。

  【阿修羅王】 法華經序品列有四個阿修羅王,即婆稚阿修羅王、佉羅骞缈阿修羅王、毗摩質多阿修羅王、羅侯阿修羅王。

  【阿修羅界】 阿修羅的世界。

  【阿修羅道】 六道之一,多由嗔、慢、疑三個原因而投生。

  【阿修羅戰】 阿修羅王與帝釋的戰斗。修羅有美女,無好食,諸天有好食,無美女,於是互相憎嫉,時常戰斗。

  【阿僧祇】 華譯為無央數,是多到沒有數目可以計算的意思。

  【阿僧祇劫】 華譯為無央數劫。劫是計算時代的名詞。

  【阿鼻】 華譯為無間,即無間地獄。

  【阿鼻地獄】 八大地獄之一,又名無間地獄,即是受苦無間斷的地獄,也是造極重罪的人死後所墮落的地方。

  【阿阇世】 國王名,是佛住世時摩竭陀國的統治者,為太子時,聽惡友提婆達多的話,幽困父王頻毗娑婆。即位後,並吞小國,威震四鄰。但因害父罪,遍體生瘡,至佛所忏悔,痊愈後,即皈依釋尊,為佛門有力的護法。

  【阿阇梨】 華譯為教授,或軌范正行,或悅眾,即是矯正弟子們行為的比丘。四分律五種的阿阇梨,即出家、受戒、教授、受經、依止等。

  【阿難陀】 華譯慶喜,是白飯王的兒子,提婆達多的弟弟,佛的從弟,生於佛成道之夜,後來隨佛出家,侍奉佛二十五年,為佛執事弟子,以多聞第一著稱。

  【阿賴耶】 心識名,八識中的第八識,華譯為藏識,藏字有三義,即能藏、所藏、執藏。能藏謂阿賴耶識能含藏一切法的善惡種子;所藏謂阿賴耶識為前七識熏習的雜染法所覆藏;執藏謂阿賴耶識為第七識所執為自內我。又譯作無沒,即含藏諸法種子而不沒失。又雖在生死而不沒失,故名無沒。

  【阿賴耶識】 八識中之第八識,由如來藏與無明和合而生。參考阿賴耶條。

  【阿梨耶識】 即阿賴耶識。

  【阿陀那識】 阿賴耶識的別名,義為執持,言此識之力,能執取維持善惡業因,及有情身體,使不破壞。

  【阿摩羅識】 又作阿末羅,或庵摩羅,華譯為無垢,即清淨無垢之識,也是九識中的第九識。

  【阿鞞跋致】 華譯為不退轉,是菩薩的階位名,要經過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到達此位。

  【阿彌陀佛】 譯義為無量光,或無量壽,故亦稱為無量壽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

  【阿彌陀三尊】 中尊為阿彌陀佛,左為觀音菩薩,右為勢至菩薩。

  【阿彌陀忏法】 又叫做無量壽忏法,即忏悔罪障,神超淨域的勝法。

  【阿彌陀佛三名】 阿彌陀佛有三種譯名,即無量壽、無量光、甘露。

  【阿耨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簡稱。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智名,華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

  【阿字本不生】 阿字譯為無,又雲真空,為眾音之母,一切字的種子,故即是般若實相的理體,無生無滅。

  【陀羅尼】 華譯為總持,即總一切法,持無量義。原有四種,咒陀羅尼,不過是其中一種,但通常皆以咒為陀羅尼。

  【陀羅尼三昧】 發無量陀羅尼的禅定名。

  【雨華瑞】 法華六瑞之第三瑞,釋尊將要說法華經而入於三昧時,天空中如雨般落下四種的花,叫做雨花瑞。

  【雨曼陀羅華】 由天降下曼陀羅華。

  【青鬼】 青色的鬼,在地獄中呵責罪人。

  【青蓮】 梵語優缽羅,即青色的蓮花,其葉修廣,青白分明,好像人的眼睛,所以拿來譬喻佛的眼睛。

  【青蓮華】 見青蓮條。

  【非人】 指天龍八部中似人而非人的鬼神。

  【非天】 阿修羅,因阿修羅的果報似天而非天。

  【非情】 無情識的事物,如草木土石等是。

  【非器】 不堪受持佛法的根器。

  【非色】 由四大所造成的一切事物叫做色,非四大所造成的一切事物即叫做非色,如五蘊中除了色蘊之外的受想行識四蘊即是非色,故又稱為非色的四蘊。

  【非色非心】 一切有為法分為色法、心法、非色非心法。非四大所造成的叫做非色,不與心相應的法叫做非心。

  【非時】 晨朝至日中為時,日中至後夜為非時。

  【非時食】 不應該食的時候食,即過午之食。

  【非梵行】 又名不淨行,即不淨的行為,指淫事。

  【非有非空】 也不是有也不是空,這是佛菩薩的境界,也是中道的道理。

  【非有非空門】 四門之一。見四門條。

  【非有想非無想定】 非有想非無想處的禅定。

  【非有想非無想天】 見非想非非想天條。

  【非有想非無想處】 在無色界的第四處,也是三界的最高處,生於此處的人,沒有下地粗想的煩惱,故叫非有想,又叫非想,但不是沒有細想的煩惱,故叫非無想,又叫非非想。外道錯認此處為真的涅槃處。

  【非非想天】 非想非非想天的簡稱。

  【非非想處】 非想非非想處的簡稱。

  【非想非非想天】 無色界共有四天,此天即是無色界的第四層天,也是三界中的最高天,故又名有頂天。此天的禅定,無如下地的粗想,故曰非想,尚非無細想,故又曰非非想。

  【非想非非想處定】 非想非非想天的禅定。

  【非擇滅無為】 三無為之一。見三無為條。

  【竺法蘭】 中印度人,與迦葉摩騰,同來中國,宏揚佛法。

  【拈花示眾】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說,梵王至靈山,以金色波羅花獻佛,請佛說法,世尊拈花示眾,並不說法,一時百萬人天,皆不解其意,獨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因傳以涅槃妙心,為禅宗的起源。

  【呵佛罵祖】 唐朗州德山院宣鑒禅師,一日上堂說:‘我這裹,佛也無,法也無,達摩是個老臊胡,十地菩薩是擔糞漢,等妙二覺是破戒凡夫,菩提涅槃是系驢橛,十二分教是點鬼簿,拭瘡紙,佛是老胡屎橛。’又有一僧問韶州雲門山文偃禅師:如何是佛?雲答:‘干屎橛’。他也曾說過:‘釋迦初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雲;天上天下,惟我獨尊。老僧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吃,貴圖天下太平。’這都是提醒世人:凡有相者,皆是虛妄,縱是經典佛像,或聖或賢,既落形跡,皆屬生滅,並不是正常如實之道。

  九畫

  【皈依】 皈向、依靠、救度之義。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叫做皈依三寶,也叫做三皈依。

  【南無】 華譯歸命、敬禮、歸依、救我、度我等義,是眾生向佛至心皈依信順的話。

  【南無佛】 歸命於佛。

  【南無阿彌陀佛】 歸命於阿彌陀佛。

  【南無喝啰怛那哆羅夜耶】 南無是歸命,喝啰怛那是寶,哆啰夜耶是三,即歸命三寶。

  【南山】 南山道宣,是四分律宗的祖師,他住在終南山的纻麻蘭若,故號為南山大師。見道宣條。

  【南山三教】 性空教、相空教、唯識圓教。

  【南山三觀】 性空觀、相空觀、唯識觀。見三觀條。

  【南宗】 達摩到中國來傳禅,到五祖弘忍的時候,有慧能神秀二位弟子,慧能在江南布化,叫做南宗,神秀在北方布化,叫做北宗。

  【南洲】 在須彌山南方鹼海上的大洲,即閻浮提,亦即吾人所住的世界。

  【南能北秀】 南宗的慧能和北宗的神秀。

  【南閻浮提】 與南洲同。

  【南贍部洲】 又名南閻浮提,閻浮即贍部樹,此洲有此樹故名,我們所住的世界,就是在這個洲。

  【俗人】 世俗的人。

  【俗我】 又名假我,亦即凡夫所執著的妄我。

  【俗戒】 1.指有漏的戒。2.指五戒和八戒等在家戒。

  【俗智】 1.俗人的智慧。2.明白俗谛的智慧。3.有漏雜染的智慧。

  【俗塵】 指一切世間的人事而言。

  【俗谛】 世間的真理,為二谛之一。

  【信力】 五力之一。見五力條。

  【信士】 在家信仰佛教的男子。

  【信女】 在家信仰佛教的女子。

  【信心】 對所聞之法生起信仰的心。

  【信向】 信仰三寶和歸向三寶。

  【信樂】 確信和愛樂。

  【信慧】 五根中的信根和慧根,信根能破邪見,慧根能斷無明。

  【信解】 確信和了解。

  【信解行證】 先信仰其法,次了解其法,再依其法而修行,最後必能證悟道果。

  【信不退】 三不退之一。

  【信成就】 六成就之一。

  【信受奉行】 信受如來所說的法和切實奉行如來所說的法。

  【信外輕毛】 (喻)信心動搖就好像輕毛一樣飄忽不定。

  【信位菩薩】 證到十種信位的菩薩。

  【剃發】 剃掉須發,是佛弟子出家之相,也是表明去除憍慢和跟外道的出家有別。

  【枯定】 定多慧少的禅定。

  【前念】 指過去的意念,未來的意念則叫做後念。

  【前塵】 過去的事情。

  【前佛後佛】 前佛是指釋迦佛,後佛是指彌勒佛。

  【即】 融和不二不離的意思,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是。

  【即離】 即與離。事理不二叫做即,事理差別叫做離。

  【即假】 圓教的假谛,乃空中二谛相即之假,故雲即假,以別於別教之假谛。

  【即中】 圓教的中谛,乃空假二谛相即之中,故雲即中,以別於別教之中谛。

  【即空】 一切法不是滅了之後才空,而是其自性本來就是空,叫做即空。心經說:‘色即是空’。

  【即空即假即中】 天台所立之三觀。見三觀條。

  【即心即佛】 又作即心是佛,或即心成佛,是此心就是佛的意思。

  【即心是佛】 與即心即佛同義。

  【即心念佛】 念自己心中的佛的意思。人們的心性周遍法界,本來是清淨之佛體,但為無明所覆蓋,不能顯現,不顯現所以才與彌陀相隔十萬億佛土,若顯現即得己身之淨土,此心便是彌陀。

  【即有即空】 謂一切有為法,其自性本來就是空,不是經過壞滅法之後才是空。

  【即身成佛】 即身修行即身就可以成佛。密宗說三密加持相應,可以即身成佛。

  【即事而真】 謂事理本來不二,在淺近的事相上,就已具有最深妙的真理。

  【垢】 煩惱的別名。

  【垢結】 垢與結,都是煩惱的別名。

  【垢識】 為惑所垢的心識。

  【契經】 契合眾生的根機而且契合真理的經文,即佛經。

  【契機】 契合眾生的根機。

  【契理】 契合真理。

  【威儀】 行住坐臥應有的威德和儀則。

  【威儀師】 傳授如何行住坐臥的教師。

  【威德】 可畏為威,可愛為德。

  【威德三昧】 發生威德力的禅定。

  【威神力】 威嚴與神通的力量。

  【帝釋】 忉利天的天主,俗稱為玉皇大帝。

  【帝網】 懸於帝釋天宮的寶網。

  【帝網天珠】 帝釋懸寶珠網以裝飾宮殿,這些寶珠的光明互相輝映,一珠現一切珠影,一切珠盡現一珠之中,各各如是,重重影現。

  【幽冥】 地府之獄,幽暗無光。

  【幽途】 幽冥的道途,亦即充滿罪惡的人死後所趣向的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

  【幽靈】 幽界的精靈,亦即六道中眼睛所看不到的眾生。

  【度】 1.與渡同義,如舟子渡人過海的意思。2.出或離的意思,出是出離世俗,離是脫離生死。

  【度生】 濟度眾生。

  【度牒】 出家受戒時所發給的戒牒,也就是受戒的證明書。

  【度僧】 度人為僧。

  【律】 制止作惡的法則。

  【律行】 戒律的實行。

  【律宗】 專門修持戒律的宗派,以唐時南山道宣為初祖。

  【律相】 戒律的法相。

  【律師】 專門研究佛教戒律的師父。

  【律乘】 戒律的教法。

  【律藏】 三藏之一。見三藏條。

  【律忏】 戒律所說的忏悔法。

  【律儀】 律是戒律,儀是儀則,謂佛所制定的戒律可以使人防非止惡,乃是吾人立身處世的儀則。

  【律儀戒】 三聚淨戒之一,即規矩禮貌的戒律。

  【後有】 1.未來的果報。2.後世的心身。

  【後佛】 後來出世的佛,指彌勒佛。

  【後念】 過去的念叫做前念,後來的念即叫做後念。

  【後報】 這一世所造的善惡業要到二生以後才受報。

  【後得智】 二智之一,境智無異,不起分別,名根本智,分別一切差別之相,慧照分明,即名後得智。

  【後五百歲】 1.大集經所說五種五百年中,第五個五百年,亦即斗诤堅固的時期。見五五百年條。2.佛滅度五百歲之後。

  【思假】 既思惑,因思惑之體,虛假不實。

  【思惑】 又名修惑,三惑之一,即思想上的迷惑錯誤,如貪嗔癡慢疑等之五煩惱是。思惑的品數有八十一,即欲界五趣一地,色界四禅天為四地,無色界四空天為四地,共九地,每地九品,合共即八十一品。

  【思惟】 思考。

  【思慧】 三慧之一。見三慧條。

  【怨憎會苦】 八苦之一。見八苦條。

  【怨親平等】 對怨敵和親人一視同仁,無有厚此薄彼的分別。

  【恆沙】 1.恆河沙的簡稱。見恆河沙條。2.天台宗所立三惑中之塵沙惑也叫做恆沙。

  【恆沙定】 多如恆河沙數的禅定,為地藏菩薩每日晨朝所入觀察眾機的禅定。

  【恆河】 恆伽河的簡稱,恆河又名殑伽河,是印度三大河流之一。

  【恆河沙】 恆河是印度大河,兩岸多細沙,佛說法時,每以恆河之細沙喻最多之數。

  【拜佛】 禮拜諸佛。

  【拜忏】 拜佛以求忏悔。

  【持犯】 持戒與犯戒。持戒就是持戒律;犯戒就是犯了戒律。

  【持名】 執持名號,即念誦佛的名字。

  【持明】 1.即陀羅尼,亦即真言。2.受持真言的意思。

  【持念】 受持和憶念正法,使不忘失。

  【持律】 受持戒律。

  【持素】 受持素食,亦即不食肉。

  【持誦】 受持誦讀經典或是真言。

  【持齋】 過了正午不食叫做齋,持齋就是受持齋法。

  【持戒】 受持佛所制的戒律。

  【持戒波羅蜜】 六度之一。見六度條。

  【持息觀】 五停心觀中的數息觀。

  【施】 把自己的東西送給人家。施有三種,即財施、法施、無畏施。

  【施主】 實行布施的主人。

  【施行】 布施的行法,亦即把自己的東西送給人家。

  【施食】 1.布施食物給餓鬼。2.供養齋食給僧人。

  【施食會】 布施食物給鬼神等的法會。

  【施無畏】 1.又名施無畏者,或施無畏菩提薩埵,即觀世音菩薩的別名。2.消除眾生的危難和恐怖。

  【星宿劫】 在過去現在未來的三大劫中,未來的大劫叫做星宿劫,因為在這一個劫中,有千佛出世,其數多如天上之星宿,故名。

  【是心是佛】 觀無量壽經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是處非處力】 佛十力之一,即分別是非的智力。

  【染】 不潔淨的意思。

  【染心】 1.愛著的心。2.淫欲的心。

  【染衣】 用木蘭色等壞色來染成的衣,即僧衣。

  【染著】 對一切境界生起分別執著的心。

  【染污】 即煩惱,因煩惱能染污人們的真性。

  【染污意】 第七識的別名,因第七識是迷染的根本。

  【染污無知】 一切煩惱,以無明為體,執著一切事理,其性不淨,故名染污,其體昏闇,不知四谛的真理,故名無知,台學叫做見思惑,小乘阿羅漢,辟支佛,都能斷除。

  【染法】 染污之法,即三界內所有的一切事物。

  【染界】 娑婆世界。

  【染緣】 招感生死之苦果的因緣。

  【柔軟】 謂心柔順於道。

  【柔軟語】 柔和而能適合他人胃口的言語。

  【柔順忍】 四忍之一。見四忍條。

  【毗盧】 毗盧捨那的簡稱,也是法身佛的通稱。

  【毗盧捨那】 又作毗盧遮那,是佛真身的通稱。佛有三身,就有三個名號,毗盧捨那是釋迦牟尼佛法身的名號,盧捨那是釋迦牟尼佛報身的名號,釋迦牟尼是應身的名號。毗盧捨那華譯為遍一切處,是光明遍照一切的意思。盧捨那華譯為淨滿,是清淨圓滿的意思。

  【毗盧性海】 梵語毗盧遮那華譯為遍一切處,法性遍一切處,好像無涯的大海。

  【毗捨浮】 又作毗捨婆,華譯為遍勝,是七佛中的第三尊佛名。

  【毗奈耶】 即律藏。三藏之一。

  【毗沙門】 四天王天中北方天王的名字,華譯為多聞,即多聞天王。

  【毗婆屍】 華譯為勝觀,是七佛中的第一尊佛名。

  【毗梨耶】 華譯精進,為六度之一。

  【毗缽捨那】 華譯為觀,即觀察或觀見事理的意思。

  【流轉】 流落輾轉於生死。

  【流轉門】 流轉於生死之門。在四聖谛中,苦集二谛是流轉門,滅道二谛是還滅門。

  【流轉還滅】 流轉門與還滅門。流轉門屬於迷,還滅門屬於悟。

  【界】 1.差別的意思,亦即事物彼此差別而無混雜。2.性的意思,亦即事物固有的本體。

  【界分】 指欲界色界無色界之三界。

  【界如】 十界與十如。天台宗觀一念之心中即具有三千諸法,此三千諸法,是由十界與十如及三世間所組成的,所以叫做界如三千。

  【界地】 三界九地的簡稱。見三界九地條。

  【界趣】 謂三界六趣是眾生生死輪回的地方。

  【界內】 三界之內。

  【界內教】 對三界中的眾生說如何才能斷除見思惑以便將來出離三界的教法,如天台宗所立的藏教與通教是。

  【界內感】 指見思二惑,因見思二惑能招感三界內之生死果報。

  【界內事教】 天台宗說三藏教雖然精究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事相之法門,但其理只屬偏真之空理,究竟的道理還很淺薄,故貶之為界內事教。

  【界內理教】 指天台宗所說的通教。通教談論事相雖然遜於藏教,但窮理較深,達於生即無生,空即不空,故褒之為界內理教。

  【界外】 三界之外。

  【界外教】 天台立四教,藏通二教是界內教,別圓二教是界外教。

  【界外事教】 指天台宗所說的別教。別教的菩薩,迷中道之理重,故要分別一切事物以方便悟理,謂之界外事教。

  【界外理教】 指天台宗所說的圓教。圓教的菩薩迷理較輕,故不假借分別事物的方便,而直談一切萬法為中道實相的妙理,謂之界外理教。

  【相】 表現於外而能想像於心的各種事物的相狀。

  【相大】 三大之一。見三大條。

  【相分】 心法四分之一。見四分條。

  【相好】 極好的相貌。一切菩薩修滿了三大阿僧祇劫之後,就要再修各種的相好,修了一百種福,才能成就一種相好,這是在佛前修的,要種得相好滿足了,才可以成佛。

  【相宗】 法相宗的簡稱,在佛教的宗派中,以萬法之生起,歸於阿賴耶識,因而就其所生之法,廣為分別名相者,名為相宗。華嚴五教中的大乘始教,天台四教中的通教,八宗中的唯識宗皆是。

  【相即】 謂事理相融,一入一切,一切入一,相即無礙。

  【相縛】 心為假相所縛而感到不自在。

  【相空】 一切法都有性和相的兩方面,性方面的空無叫做性空,相方面的空無即叫做相空。

  【相空教】 南山所立三教之一。

  【相空觀】 南山所立三觀之一。

  【相待】 相對的意思,如有低就有高,有左就有右是。

  【相待有】 三種有之一。見三種有條。

  【相待假】 相待是相對的意思,如長對短而有長,短對長而有短是,這些相對而有之法,如長和短的本體,只有假相而無實體,叫做相待假。

  【相應】 互相呼應。依瑜伽論之意,有三種相應,一者,一切所緣之境,與心相應,名境相應;二者,行與理相應,名行相應;三者,三乘聖者,所修諸功德法,因果相符,名果相應,此三種相應,攝盡一切法。

  【相應心】 妄心與煩惱契合在一起。

  【相應宗】 真言宗的別名,因真言宗是以三密相應為旨趣。

  【相應法】 心心所的別名。俱捨論說:‘心心所五義平等,故說相應。所依、所緣、行相、時、事皆平等故。’

  【相續心】 連續不斷的念頭。

  【眉間光】 從眉間白毫相發出來的光。

  【眉間白毫相】 佛三十二相之一,佛眉間有白毛,內外映徹如白琉璃,宛轉右旋。

  【祇園】 祇樹給孤獨園的簡稱。

  【祇園精捨】 只陀園林須達精捨的簡稱,是佛教史上的第二座佛寺,在捨衛城,乃須達多長者建築以供佛說法的道場。

  【祇洹精捨】 祇園精捨。

  【祇樹】 只陀太子的樹林。

  【祇樹給孤獨園】 只陀太子的樹林,給孤獨長者的園地,此園在古印度捨衛國,佛陀常在那裡講經說法。

  【耶輸陀羅】 悉達多太子的夫人,羅侯羅的母親,她後來跟隨摩诃波阇波提出家。

  【耶輸多羅】 即耶輸陀羅。

  【背念】 厭背生死而安住於涅槃的心念。

  【背捨】 即八背捨。見八背捨條。

  【胎生】 四生之一,即由母胎而生,如人類在母胎之內完成身體之後才出生是。劫初的人類,男女未分,所以都是化生,後來因為發生淫情,生出男女二根,才變為胎生。

  【胎金】 胎藏界與金剛界。

  【胎藏界】 眾生本有的性德,攝持含藏一切如來的功德,如母胎攝藏嬰兒,故稱胎藏界。

  【紅蓮花】 紅色的蓮花。

  【紅蓮地獄】 八寒地獄之第七,因其處寒冷皮肉分裂如紅蓮花,故名。

  【紅蓮大紅蓮】 八寒地獄之第八。

  【苦本】 痛苦的根本,即貪欲。

  【苦因】 痛苦的原因。

  【苦果】 痛苦的果報。

  【苦性】 痛苦的本性,俱捨論說有三種,即苦苦性、行苦性、壞苦性。

  【苦苦】 三苦之一。見三苦條。

  【苦行】 很艱苦的修行方法。

  【苦輪】 (喻)生死的苦果好像車輪一樣旋轉。

  【苦余】 三余之一。見三余條。

  【苦谛】 四谛之一。見四谛條。

  【苦智】 明白苦谛的道理的智慧。

  【苦海】 (喻)眾生在六道之中生死輪回,備受種種的痛苦,好像沉溺於無邊無際的大海之中一樣。

  【苦際】 苦報的終點,亦即最後一次受生死的身體。

  【苦空】 苦與空。見苦空無常無我條。

  【苦空無常】 苦、空、無我。見苦空無常無我條。

  【苦空無常無我】 苦是說短暫的人生,有三苦八苦和無量諸苦;空即緣起性空,緣起是說世間諸法眾緣和合而生起,性空是說眾緣和合的諸法,其性本空,沒有真實的自體;無常即諸行無常,是說世間諸法都是變化不停,生滅不斷的,沒有常住不變的個體;無我即諸法無我,是明五蘊假合的人身,沒有真實不變的我體可得。

  【苦聖谛】 簡稱苦谛。見四聖谛條。

  【苦法智】 八智之一。見八智條。

  【苦法智忍】 八忍之一。見八忍條。

  【苦類智】 八智之一。見八智條。

  【苦類智忍】 八忍之一。見八忍條。

  【苦集滅道】 即四聖谛。見四聖谛條。

  【苾刍】 華譯比丘,義為乞士,即出家受具足戒的人。苾刍原是一種香草,表明比丘之戒德芬芳。

  【苾刍尼】 比丘尼。

  【苾刍律儀】 比丘所應受持的戒律,即二百五十條之具足戒。

  【表诠】 二诠之一。見二诠條。

  【表業】 身口意之三表業。

  【表戒】 受戒者登上戒壇,發表其身口意之三業,而真正受得戒法,謂之表戒。此時受戒者體內,發得而不表顯於三業之戒體,謂之無表戒。

  【表相】 借一個有相的東西來表顯一個沒有形相的真理。

  【表無表戒】 表戒與無表戒。見表戒條。

  【衲】 比丘的糞掃衣,亦即頭陀比丘的法衣。

  【衲子】 又叫做衲僧,是禅僧的別稱,因禅僧多穿一衲衣而游方各處。

  【段食】 四食之一,即以香味觸三塵為體,用鼻舌分分段段而食,我們的食,即屬此種。

  【計度】 以意識的作用去思量分別種種的事物。

  【軌持】 即法的意義。軌者軌范,使人生起領解心,持者維持,維持其體而不混亂其他的個體。

  【迦迦】 又叫做迦迦羅,華嘩為鳥。

  【迦陵】 迦陵頻伽的簡稱。

  【迦陵頻迦】 鳥名,華譯好聲,或和雅。

  【迦樓羅】 又作迦留羅,華譯為金翅鳥,它取龍為食,為八部眾之一。

  【迦旃延】 佛十大弟子之一,以論議第一著稱。

  【迦葉】 亦稱摩诃迦葉,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頭陀第一著稱。身有金光,映蔽余光使不現,故亦名飲光。在靈山會上,受佛正法眼藏,傳佛心印,為禅宗初祖。生平修頭陀行,遵佛囑於雞足山入滅盡定,待彌勒佛出世時,傳佛僧伽梨衣。

  【迦葉佛】 華譯為飲光,是七佛中的第六尊佛。

  【迦葉尊者】 見迦葉條。

  【迦毗羅衛】 國名,即釋迦佛所出生的國家,現在尼泊爾的西部。

  【迦膩色加王】 原為大月氏人,征服印度北部,自立為王。他初不信佛教,到晚年信奉佛教,召集舉行第四次結集,造寺造塔,保藏三藏經典,或刻於赤銅鍱中,其功績與阿育王並稱。

  【重山】 (喻)煩惱厚重如山。

  【重如】 即如如。至高無上的智叫做智智,至高無上的理叫做如如。見如如條。

  【重頌】 十二分教之一。

  【重障】 很厚重的障礙。眾生有三種很厚重的障礙以致不能成佛,那就是惑障、業障、報障。惑障即一切之無明煩惱,業障指五逆十惡等,報障指三途八難等。

  【重誓】 又叫做重願,即很深重的誓願。

  【重關】 悟道的難關。

  【重空觀】 重空是空之又空,重空觀就是空之又空的觀法。

  【重復衣】 僧伽梨的別名。

  【重緣心】 我們的心若是忽然的生起而攀緣善惡的境界,叫做獨頭心,若是相續而且攀緣前有之念,即叫做重緣心。

  【降誕】 佛降生於世。

  【降伏】 以威力降伏他人。

  【降伏法】 以威力降伏怨敵或是惡魔之法,如修五大明王之法是。

  【降伏坐】 又名降魔坐,即先以右足置於左股上,再以左足置於右股上的種坐法,反之者則叫做吉祥坐。

  【降魔】 降伏惡魔。

  【降魔相】 八相成道之一。

  【降魔坐】 見降伏坐條。

  【音教】 以聲音宣說的教法。

  【聲音念誦】 出聲念佛或是誦經。

  【風刀】 (喻)人臨命終時,體中的風大動搖支解其體,好像刀割一樣的痛苦。

  【風大】 四大之一。見四大條。

  【風色】 (喻)物之空無猶如風之無色。

  【風災】 大三災之一。見大三災條。

  【風輪】 四輪之一。見四輪條。

  【飛行皇帝】 轉輪聖王的別名,因轉輪聖王能在空中飛行自在。

  【飛花落葉】 獨覺乘的行人,獨處山林,見飛花落葉,便能悟知世法無常,因而開悟獲證涅槃。

  【食時】 正食的時候,也就是日出至午前之一段時間。

  【食四分】 凡有飯食,即以四分分之,一供養本尊,二行者自分,三同學共食,四以濟饑貧。

  【首陀】 又叫做首陀羅,是古印度四大姓之一,也是農人奴隸階級。

  【首陀羅】 見首陀條。

  【首楞嚴】 定名,華譯為一切事究竟堅固。

  【香入】 十二入之一。見十二入條。

  【香剎】 佛寺。

  【香水海】 圍繞著須彌山的內海,海水具有八功德,因其味芳香,故名香水海。

佛學常見辭匯:十~十二畫

  十畫

  【乘】 運載之義,是譬喻佛法如渡船,能把眾生從生死的此岸運載到涅槃的彼岸。乘有一乘、二乘、三乘、四乘、五乘之別。

  【兼利】 自他兩利。

  【冤親】 冤仇和親愛的人。

  【息慈】 梵語沙彌,華譯息慈,即止息世情以實行慈濟。

  【悔過】 向三寶忏悔罪過。

  【悟入】 開悟實相的道理而入於實相的道理。

  【旁生】 即畜生,因畜生不是人天正道。

  【桓因】 釋提桓因的簡稱,即帝釋天。

  【退轉】 修持不堅,工夫退步。

  【馬鳴】 菩薩名,中天竺人,是佛滅後六百年間出世的大乘論師,有馬鳴比丘、馬鳴大士、馬鳴菩薩等尊稱。

  【骨塔】 捨利塔。

  【能所】 自動之法叫做能,被動之法叫做所。譬如六根對六塵,六根是能緣,六塵為所緣。

  【特尊】 特別尊貴的意思,是佛的尊號,因佛獨超九界,與眾不同。

  【荼毗】 華譯焚燒。

  【修生】 由修行而生,與修證同義。

  【修因】 修成佛的因,修了成佛的因,才能結成佛的果。

  【修行】 依佛法的路線去行持實踐。

  【修惑】 又名思惑,即貪嗔癡慢疑等思想上的迷惑錯誤。

  【修善】 1.斷惡行善。2.本有之善叫做性善,由修而成之善叫做修善。

,   【修慧】 三慧之一。見三慧條。

  【修齋】 執行齋會。

  【修德】 用功修來的德,為二德之一。

  【修證】 修行證理。

  【修忏】 修行忏悔的方法。

  【修得】 由修而得。

  【修道】 1.修行正道。2.菩薩於見道之後,再進一步,登入初地,漸進至十地,此時稱為修道。

  【修道所斷】 三斷之一。見三斷條。

  【修羅】 阿修羅的簡稱,是一種常與帝釋天戰斗的鬼神。

  【修羅酒】 梵語修羅,華譯無酒,相傳阿修羅能飲如海量之酒,飲至沒有酒飲,故名無酒。

  【修羅道】 六道之一。

  【修羅趣】 六趣之一。

  【修羅妄執】 修羅性驕慢,很固執己見,雖然被教化,但其心不動,所以聽了至理名言,也不能開悟。

  【修多羅】 華譯契經,契是上契諸佛妙理,下契眾生根機,經是線的意思,貫穿法義,使不散失。

  【修因感果】 修怎麼樣的因就會招感怎麼樣的果。

  【俱空】 我與法皆空,為三空之一。

  【俱起】 同時生起。

  【俱生】 與生俱來的,即先天性的。

  【俱生法】 簡稱俱生,即與生俱來之法。

  【俱生起】 與俱生同義。

  【俱生惑】 與生俱來之惑,如俱生之我執,俱生之法執,俱生之煩惱障,俱生之所知障等是。

  【俱生我執】 與生俱來的我執,這種我執是先天性的,不是後天學習來的,後天學習來的,叫做分別我執。

  【俱生法執】 與生俱來的法執,這樣法執不是由於分別而起,而是先天性的。

  【俱捨】 華譯為藏,是包含攝持的意思。

  【俱捨宗】 又名有宗,為八宗之一,因此宗乃依世親菩薩所造之俱捨論而立宗,故名。

  【俱盧洲】 佛教分世界為四大部洲,在北方的叫做俱盧洲,又叫做郁單越,是勝處的意思,因為此洲在四大洲中是最勝處,洲形正方,人壽千歲,毫無夭折。

  【倒見】 顛倒的見解,有四種,即無常為常、以苦為樂、無我為我、不淨為淨。

  【倒我】 四顛倒之一。見四顛倒條。

  【倒懸】 梵語盂蘭盆,華譯為倒懸,意思是人生前若作惡多端,死後魂魄便沉淪於闇道,有倒懸之苦。

  【冥】 1.幽隱或幽暗之義。2.無知的別名。

  【冥加】 佛菩薩暗中加被的意思。

  【冥性】 諸法的實性。

  【冥府】 閻魔王的廳堂。

  【冥使】 冥官的使者,即閻魔卒。

  【冥途】 幽冥的道途,即地獄餓鬼等地方。

  【冥通】 冥者離諸妄相而冥寂,通者融通一切而無礙,是贊歎真理的話。

  【冥界】 閻魔王所住的世界。

  【冥熏】 又名內熏,即在本覺之真如內,熏習妄心以使生菩提心。

  【唐捐】 虛棄。

  【唐三藏】 唐朝的玄奘三藏。見玄奘條。

  【夏中】 在結夏安居的九十日中。

  【夏末】 結夏安居的末期。

  【夏坐】 又名坐夏,即結夏安居。

  【夏竟】 結夏安居的日期完畢了。

  【夏臘】 比丘的年歲。

  【夏安居】 一夏九旬之安居。

  【娑界】 娑婆世界。

  【娑婆】 娑婆世界的簡稱,娑婆華譯為堪忍,因此世界的眾生堪能忍受十惡三毒及諸煩惱而不肯出離,故名堪忍世界,或簡稱忍土。

  【娑婆世界】 見娑婆條。

  【娑羅雙樹】 佛在拘屍那拉城阿利羅跋提河邊的婆羅雙樹間入滅。

  【害想】 害人的思想,為三想之一。

  【害覺】 想加害於人的心。

  【宴坐】 默然靜坐。

  【宴寂】 安然入寂。

  【克果】 得果。

  【克證】 必能證果的意思。

  【差別】 同類相殊叫做差,異類相殊叫做別。

  【師姑】 尼姑。

  【師子】 又作獅子,為獸中之王,經中常以之譬喻佛的勇猛。

  【師子座】 師子就是獅子,佛是人中師子,所以佛所坐的地方,或床或地,都叫做師子座。

  【師子吼】 (喻)佛在大眾中演說佛法,心中毫無怖畏,好像師子作吼。

  【師子身中蟲】 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譬喻出家比丘自壞佛法。

  【恚怒】 嗔恚忿怒。

  【恚結】 九結之一。見九結條。

  【恩田】 三福田之一。見三福田條。

  【恩愛】 極親切的愛情。

  【恩愛河】 (喻)恩愛得像河一樣深。

  【恭敬修】 四修之一。見四修條。

  【峨眉山】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四川省峨眉縣西,兩山相對如峨眉,故名,相傳為普賢菩薩的道場。

  【根】 1.能生的意思。2.增上的意思。

  【根門】 眼等六根是漏出種種煩惱和入種種妄塵的門戶。

  【根塵】 六根與六塵。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

  【根性】 根為能生之義,人性具有生善業或惡業之力,故稱為根性。

  【根力】 五根與五力。

  【根力覺分】 與根力覺道同。

  【根力覺道】 五根與五力,七覺支與八正道。

  【根身】 六根組合而成之身。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

  【根身器界】 根身即六根身體,為眾生的正報;器界又名器世間,即國土器物等,為眾生的依報。

  【根本印】 諸佛各有其根本之印與明。

  【根本惑】 與根本煩惱同。見根本煩惱條。

  【根本智】 又名如理智、無分別智、正智、真智等,即符合真理無分別之真智,因它乃生一切法樂,出一切功德大悲之根本,所以叫做根本智。

  【根本識】 阿賴耶識。

  【根本煩惱】 即貪、嗔、癡、慢、疑、惡見等六大煩惱。

  【根本無明】 無始無明的別名。見無始無明條。

  【根本法錀】 三論宗所立三法錀之一,指佛初成道華嚴經之說法。

  【根境識】 又叫做根塵識,即六根六境六識,合之為十八界。

  【海眾】 (喻)眾僧和合,好像海水一味。

  【海會】 (喻)聖眾會合一處,其德之深,與數之多,猶如大海。

  【海潮音】 佛講經說法或僧眾誦經的聲音,好像海潮之聲,響亮無盡。

  【涅槃】 華譯滅度、寂滅、圓寂、大寂定等,是超越時空的真如境界,也是不生不滅的意思。

  【涅槃那】 簡稱涅槃。見涅槃條。

  【涅槃印】 涅槃寂靜印的簡稱。見三法印條。

  【涅槃門】 進入涅槃城的門戶。

  【涅槃相】 化身佛八相之一,亦即世尊入滅的相狀。世尊住世八十年,其中說法四十五年,到處隨緣教化眾生,化緣盡了,便在中印度的拘屍那拉城跋提河岸沙羅雙樹間,說完大般涅槃經後,便頭北面西,右厍而臥,最後入滅。

  【涅槃佛】 佛的應身度生機緣盡了,便示現滅度,叫做涅槃佛,為華嚴經所說十佛之一。

  【涅槃界】 不生不滅的境界。

  【涅槃會】 追悼佛入滅的法會。

  【涅槃相】 佛於娑羅雙樹間頭北面西右厍而臥進入涅槃的相狀。

  【涅槃城】 (喻)涅槃乃是聖者所居的都城。智度論說:‘諸法實相是涅槃城。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

  【涅槃樂】 五樂之一。見五樂條。

  【涅槃縛】 謂樂著涅槃而不想利益眾生,這是小乘的境界。

  【涅槃八味】 涅槃所具有的八種法味,即常住、寂滅、不老、不死、清靜、虛通、不動、快樂。

  【涅槃寂靜】 涅槃的境界,滅一切生死之苦,無為安樂,故涅槃是寂靜的。

  【涅槃寂靜印】 三法印之一。見三法印條。

  【畜生】 受人馴養的禽獸。

  【畜生因】 投生於畜生道的原因,即犯戒私竊、負債不還、殺生、不喜聽受經法、常以因緣艱難齋會等。

  【畜生有】 七有之一。見七有條。

  【畜生界】 十界之一。見十界條。

  【畜生道】 六道之一。見六道條。

  【畜生趣】 六趣之一。見六趣條。

  【畜生食時】 四食時之一。見四食時條。

  【病苦】 四苦之一。見四苦條。

  【病魔】 四魔或十魔之一。

  【病起六緣】 生病的六種因緣,即四大不順、飲食不節、坐禅不調、鬼神得便、魔神作祟、業愆所起。

  【回向】 把自己所修的種種功德,全部貢獻出來,普遍到法界中去。

  【回向門】 五念門之一。

  【真人】 已證得真理的人,指阿羅漢與佛。

  【真土】 真佛土的簡稱,即佛真身所居住的法性土。

  【真子】 如來的真子,即諸菩薩。

  【真心】 真實的心。

  【真佛】 指佛的報身與法身。

  【真我】 真正的我。凡夫執著五蘊假合之身為我,其實那是妄我,要像佛那樣具有八大自在之我,才是真我。

  【真性】 不假叫做真,不變叫做性,此真性即吾人本具的清淨心體。

  【真堂】 禅家安置祖師真像的廳堂。

  【真理】 永真實不變的道理。

  【真谛】 二谛之一,又名勝義谛、第一義谛,即聖智所見的真實理性,亦即內證的離言法性。聖智所見的真實理性,離諸虛妄,故雲真,其理永恆不變,故雲谛。

  【真常】 真實常在。

  【真寂】 真正的涅槃,即佛的涅槃。

  【真智】 又名聖智,即明白真如實相的智慧。

  【真诠】 顯示真理的文句。

  【真語】 1.真實的言語。2.符合真理的言語。

  【真際】 真實的邊際,也就是至極的意思。

  【真覺】 真正究竟的覺悟,亦即佛的覺悟。

  【真識】 楞伽經所說三識之一。見三識條。

  【真如】 真是真實不虛,如是如常不變,合真實不虛與如常不變二義,謂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是法界相性真實如此之本來面目,恆常如此不變不異,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即無為法。亦即一切眾生的自性清淨心,亦稱佛性、法身、如來藏、實相、法界、法性、圓成實性等。起信論說:‘一切諸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真如三昧】 觀察真如無相的道理而破除妄惑的禅定。

  【真如無為】 謂真如法性,離於造作,本自無為。

  【真如隨緣】 二真如之一。見二真如條。

  【真如緣起】 言一切法皆依真如之體,因緣之用,而起生滅之相,若追溯其源,則真如不守自性,以一念無明,生起萬法,故名真如緣起。

  【真如不變】 與不變真如同。見二真如條。

  【真如內薰】 謂真如內薰無明,生起淨化的作用。

  【真如法身】 謂法身的體性,真實不虛和如常不變。

  【真如實相】 非假謂之真,不變謂之如,離虛謂之實。真如即一切眾生的自性清淨心,亦稱為法身、如來藏、法性、佛性等。此真如自性,並非虛妄,乃系真實之相,故名真如實相,簡稱為如實。

  【真如寂滅相】 真如的本體清靜而無妄染,故雲寂滅相。

  【真妄】 1.真實和虛妄。不假叫做真,虛假叫做妄。2.真心和妄心。見真妄二心條。3.因緣生的一切法都是虛妄不實,叫做妄法,不生不滅之真如,叫做真法。

  【真妄二心】 真心和妄心。真心是屬於本有的,無攀緣的,無分別的,無變動的,非善非惡的,超然於境界之外的,當吾人於無念而又非睡著時,便是這一種心現前;妄心是屬於後天生起的,有攀緣的,有分別的,常變動的,能善能惡的,牽拘於境界之內的,當吾人思慮了別時,便是這一種心現前。楞伽經以海水與波浪比喻此真妄二心,海水常住不變,如真心,波浪起伏無常,如妄心。

  【真言】 真實的言語,又是神聖的言語的意思,為如來三密中之語密。

  【真言心】 即阿字。大日經說:‘所謂阿字者,一切真言心,從此遍流出無量諸真言。’

  【真言宗】 依秘密真言而為宗,故名真言宗。又真言屬秘密藏,為如來三密中之語密,故又稱為密宗。

  【真言乘】 又名神通乘。乘真言之教法而到達佛地,故名真言乘。因其教法很快就能令人成佛,故又名神通乘。

  【真言教】 真言陀羅尼的教法。

  【真言秘密】 真言是如來三密中之語密,故雲真言秘密。秘密的意思不是秘密不肯示人,而是法身佛的三業幽微奧妙,不是等覺菩薩不能知曉。

  【真言阿阇梨】 密宗傳授秘法或是為人灌頂的法師。

  【真言陀羅尼】 真言與陀羅尼。真言與陀羅尼,是同體異名。

  【真身】 法身。見二身條。

  【真身觀】 觀經所說十六觀之一,即觀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之佛身。

  【真法】 真如實相之法。

  【真法界】 真實不虛的法界,與真如同義。

  【真空】 1.超出一切色相意識的境界,亦即小乘的涅槃。2.非空之空,叫做真空,這是大乘至極的真空。

  【真空觀】 華嚴宗所立三觀之一。見三觀條。

  【真空妙有】 非空之空,空而不空,非如小乘偏執之但空,叫做真空;非有之有,有而不有,非如凡夫妄計之實有,叫做妙有。真空而能生萬法,妙有而一切皆如,是真空妙有的涵義。

  【真俗】 1.事理的別名。因緣所生之事相叫做俗,不生不滅之理體叫做真。2.在假空中三谛中,假是俗,空與中是真。3.世間是俗,出世間是真。4.在家是俗,出家是真。

  【真俗不二】 真谛诠空,俗谛诠有,性空不乖相有,相有也不離性空,理事無礙,故不二。

  【真解脫】 真正的解脫,即佛的涅槃。

  【真無漏智】 真正無漏的智慧,即佛菩薩的智慧。二乘人雖然也有無漏智,但是他們未斷法執,不滅所知障,所以不是真正的無漏智。

  【真化二身】 真身和化身。見二身條。

  【真應二身】 真身和應身。見二身條。

  【破有】 1.破除執有的見解。2.破除三界九有的惡法。

  【破見】 以邪見來破斥如來的正見。

  【破法】 以邪見來破斥如來的正法。

  【破夏】 破壞結夏安居禁止外出的禁例。

  【破執】 破除我執和法執的執著。

  【破僧】 破和合之僧,為五逆罪之一。有二種的破僧法,一是破法錀僧,如提婆達多立了五種的邪法來和佛的法錀對立,以便分離聽聞佛之法錀的僧眾。二是破羯磨僧,即在同一界之內作別種的羯磨(法事),以破壞羯磨僧的和合。此中前者罪最重,後者罪較輕。

  【破齋】 破壞八關齋戒。

  【破顯】 破邪顯正。

  【破戒】 破壞佛所制的戒律。

  【破戒五過】 破壞佛所制的戒律的人有五種的罪過,即自害、為智所呵、惡名流布、臨終生悔、死墮惡趣。

  【破和合僧】 五逆罪之一,即比丘們和合的在一處,以手段離間拆散他們,使他們不能和合的在一塊修行,或霸占寺廟,逼令還俗等,都是破和合僧,因斷人慧命,與絕人解脫善緣,故其罪至重,報亦最慘。

  【秘印】 密教所傳授的秘密印契。

  【秘法】 秘教的修法,因秘教的修法很秘密,不隨便公開示人。

  【秘要】 不隨便示人的切要法門。

  【秘教】 秘密的教法,總稱大日如來的教法。

  【秘經】 秘密的經典,總稱真言宗的經典。

  【秘密】 秘是秘奧之義,是形容法門之深奧;密是隱密,言其法不隨便公開示人。

  【秘密戒】 密教的戒律,即三昧耶戒。

  【秘密咒】 真言陀羅尼的總稱,因真言陀羅尼就是秘密的咒語。

  【秘密宗】 簡稱密宗,是中國佛教八大宗之一。

  【秘密乘】 真言的教法。

  【秘密教】 真言宗的總稱。

  【秘密經】 真言宗的經典。

  【秘密號】 陀羅尼的別名。

  【秘密藏】 秘密的法藏。

  【神力】 神通力。

  【神咒】 神秘的咒語,即陀羅尼。

  【神秀】 俗姓李,洛陽尉氏人,少覽經史,博學多聞,後依五祖出家。唐高宗上元中,五祖入滅後,神秀出住荊州的江陵當陽山,缁徒響風,道譽甚盛,是為北禅之始。武後則天聞神秀的聲名,召赴長安,供養盡禮;又敕在當陽山建築度門寺,以表揚神秀的功德。於唐中宗神龍年中卒,谥號大通禅師。

  【神道】 1.天道、阿修羅道、鬼道等三道的通稱。2.神妙之道,即佛道。

  【神識】 指有情靈妙不可思議的心識,與現代所說的靈魂同義。

  【神通】 變化莫測謂之神,無拘無礙謂之通,合起來說,就是既能使人莫測他之所以,又能為所欲為而了無障礙。

  【神通乘】 指真言教。

  【神通如意】 又名心如意通,即六神通中之神境通。

  【神足】 神足通的簡稱。見神足通條。

  【神足通】 五通之一,又名神境智證通,或心如意通,即身如其意,隨念即至,可在一想念間,十方無量國土都能同時一一到達,變化無窮。佛十大弟子中,目犍連就是得了這種圓滿的神通而號稱為神通第一。

  【神境通】 神境智證通的簡稱。

  【神境智證通】 五通或六通之一。

  【納衣】 又名糞掃衣,即拾取人家棄之不用與糞掃一樣的賤物來縫納而成的法衣,為十二頭陀行之一。

  【納戒】 受戒。

  【納具】 受具足戒。

  【素食】 不雜魚肉滋味的食物。

  【素怛纜】 又作蘇多羅,或修多羅,華譯為經、契經、綖經等,是經典的通稱。

  【脅士】 侍立在佛兩旁幫助佛教化眾生的菩薩。

  【脅侍】 與厍士同。

  【脅尊者】 人名,由於昔業的緣故,在母胎六十余年,生時須發已白,年八十出家,自誓願說:‘我若不通三藏理,不斷三界欲,不得六神通,終不以厍貼席。’後歷三年,盡償所誓,時人尊之為厍比丘,或厍尊者。

  【般若】 華譯為智慧,即通達真理的無上妙慧。

  【般若時】 佛說般若經的時期,為天台所立五時之一。

  【般若船】 (喻)智慧如船只能渡人出生死之大海。

  【般若經】 宣說般若波羅蜜深妙道理的經典的總稱。

  【般若三昧】 得到智慧的正定功夫。

  【般若波羅蜜】 般若譯義是智慧,波羅蜜譯義是到彼岸,般若波羅蜜是說般若如船,能將眾生從生死的此岸,渡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彼岸。

  【般若波羅蜜多】 與般若波羅蜜同。

  【般涅槃】 簡稱涅槃。見涅槃條。

  【般涅槃那】 簡稱涅槃。見涅槃條。

  【般舟三昧】 又名佛立三昧,意謂修此三昧而得成就的人,能見十方諸佛,立於其前。修的時候,不坐不臥,從早到晚,又由晚到天亮,不是走,就是立,以九十日為一期,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衰相】 天人將要死時所出現的五種小衰相或五種大衰相。見五衰條。

  【記別】 又作記冚,即佛預記弟子成佛的事。

  【財施】 三施之一,即以財物救濟他人,其中有內財與外財的分別,外財是金銀、財寶、衣服、飲食、田地、房屋、妻妾、兒女、奴婢、牲畜等身外之物;內財是頭目、皮骨、牙發、唇舌、手足、腦髓等我們身體上的東西。

  【財供養】 三供養之一,即以世間的財寶去供養諸佛菩薩。

  【貢高】 自以為高人一等。

  【貢高我慢】 自以為高人一等,踞傲自矜,侮慢他人。

  【起單】 僧人犯了規,職事命令他拿去衣單,離開寺廟。

  【起業相】 六粗相之一,即依惑而造作種種的業。

  【迷妄】 迷與妄。不明事理叫做迷,虛而無實叫做妄。

  【迷律】 迷的道路,亦即走向三界六道的道路。

  【迷情】 迷惑顛倒的有情。

  【迷執】 迷惑和固執。

  【迷界】 迷的境界,亦即為煩惱所系縛而海轉於三界六道之中的眾生界。

  【迷悟一如】 1.迷與悟都無自性,無自性即是空,大家空的體性一樣,故謂一如,這是空宗所顯的意義。2.迷如冰,悟如水,迷悟同屬一體,叫做一如,這是性宗所顯的意義。

  【迷悟因果】 迷與悟的因果。以四谛來說,迷妄的因是集谛,共果是苦谛;證悟的因是道谛,果是滅谛。

  【追福】 為死人做功德,追薦祈福。

  【追薦】 與追福同義。

  【鬼】 六道眾生之一,有種種的分別,福報差的叫無財鬼,時常沒有得吃,所以也叫餓鬼;有些雖有飲食,但是不夠,叫少財鬼;有些福報大,常得飲食,叫多財鬼。

  【鬼界】 鬼類的世界,為十界之一。

  【鬼道】 六道之一,又名鬼趣,即夜叉羅剎餓鬼等的境土。

  【鬼趣】 又名鬼道,即鬼神所趣向的境土。

  【鬼神】 1.鬼是六道眾生之一,神是天龍八部的通稱。2.有威的叫做鬼,有能的叫做神。

  【鬼神食時】 鬼神的食時,即昏夜,為四食時之一。

  【展轉食】 吃了一次正餐,移位再吃,叫做展轉食,佛制不許。

  【浮塵根】 在五根中有浮塵根和淨色根之別,五根之外形,眼睛可以看到的,叫做浮塵根,因為它是虛浮之法。

  十一畫

  【假】 1.借的意思,諸法無實體,借他而有,故名假,如借五蘊而有眾生是。2.虛妄不實之義,諸法因緣和合而有,幻生幻滅,虛妄而無實體。

  【假色】 無表色的別名。在色法之中,有些東西雖屬色法,但是沒有形質,叫做假色。

  【假有】 虛假的有,指因緣和合而有的一切事物,因這些由因緣假合而有的一切事物,雖然如鏡中之花和水中之月一樣的無有實體,但是不能說它是無,而是屬於假有。

  【假我】 指五蘊假合而有之我。凡夫把這種假我誤認為實我,只有悟了道的聖者才能徹底的明白這個我乃是因緣所生的假我。

  【假法】 指因緣假和合而有的一切事物。

  【假谛】 天台三谛之一。見三谛條。

  【假觀】 天台三觀之一。見三觀條。

  【假名】 1.虛假的名字。諸法本來無名,是人給它假設了一個名字,這個名字既虛假不實,而且不合實體,好像一個貧賤的人取了一個富貴的名字一樣。2.假名而有的意思。見假名有條。

  【假名有】 三有之一,即假立了名字之後才有的意思,如色受想行識五蘊因緣和合假名為我,這個我其實是色受想行識,沒有我的自體,而是假立了名字之後才有我。

  【假名世間】 三世間之一,又名眾生世間,或有情世間,因有情這名稱是在五蘊法上假立的名字,沒有有情的實體。

  【假合】 眾緣假和合。因為因緣和合而有的一切事物,有合的時候,就有散的時候,所以說它是假和合。

  【假合之身】 眾緣假和合而有之身。

  【假和合】 因緣假和合。世間一切事物的存在,都非實有,只是因緣假和合而已。

  【偈】 偈他的簡稱,華譯為頌,即一種略似於詩的有韻文辭,通常以四句為一偈。

  【偈他】 見偈條。

  【偏小】 佛成道之後的十二年間所說的阿含經,大乘貶之為偏小,因為所說的道理偏向於空,法門比較狹小。

  【偏空】 偏重於空,指小乘所說的空理。

  【偏真】 又名單空,即小乘偏向於空的真理。

  【偏執】 偏重於一邊的執著。

  【偏圓】 偏與圓。偏是偏向於一邊;圓是圓融而無礙。

  【偏袒】 1.袒露一臂。2.出家人穿袈裟,通常偏露一邊,如金剛經所說的偏袒右肩是。

  【停心】 即五停心觀。

  【偷盜】 十惡業之一,即不與而取。

  【兜率】 華譯上足、妙足、知足、喜足等,謂於五欲境,知止滿足,為欲界六天中之第四天名,分內外二院,內院為彌勒菩薩的淨土,外院為天人享樂的地方。

  【兜率天】 欲界第四層天之名,此天一晝夜,人間四百年,天壽四千歲,合人間五億七千六百萬年。有內外二院,外院為天人所居,內院為補處菩薩的住處,補處菩薩常由此天下生而成佛,今為彌勒菩薩的淨土。

  【參禅】 參話頭,如參念佛是誰是。

  【唯神】 外教稱上帝為神,謂一切皆由神所主宰。

  【唯物】 唯物論為哲學上本體論的一派,與唯心論相反,認自然的本質,屬於物質及其運用,精神現象不外物質的作用。

  【唯心】 又名唯識,謂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心識變現出來的。

  【唯心淨土】 一切淨土都是由清淨的心識變現出來的。

  【唯心法界】 謂所有的一切法,都是由自己的心造成的。

  【唯識】 又名唯心,謂世間諸法,唯心識所現,因一切法皆不離心識,故名唯識。

  【唯識宗】 依唯識論,明萬法唯識之理,故名唯識宗,因此宗乃究明萬法性相之宗,故又名法相宗。

  【唯識觀】 唯識三性觀的簡稱,三性者,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唯識所變】 宇宙一切萬有都是由阿賴耶識所變現。

  【唯識無境】 謂唯有心識,心識之外無一切物質現象,即今所謂之唯心論。

  【唯境無識】 謂唯有一切物質現象,物質現象之外無心識的作用,即今所謂之唯物論。

  【唯願無行】 只有大願而沒有實行。有願有行,才能修得道果,若是只有願而無行,是不能證得道果的。

  【國土】 一切有情的住處,有淨土和穢土的分別。

  【國土身】 華嚴經所說十身之一。毗盧捨那如來應眾生之機緣而現草木國土,故草木國土即捨那之身。

  【國土世間】 三世間之一。國土是眾生所依所住的境界,既然有能依的身,當然就有所依的國土,而十界之所依,各各差別,是名國土世間。

  【國王恩】 四恩之一。見四恩條。

  【執】 執著而不捨的意思。

  【執持】 堅持不變。

  【執見】 堅持自己荒謬的見解。

  【執著】 堅持或固執的意思。

  【婆羅門】 婆羅賀摩拏的簡稱,為印度四姓之一,華譯外意、淨行、淨志、靜志等,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淨行的種族。

  【婆羅門教】 古印度婆羅門種人專奉的教法,以大梵天神為主,以四圍陀論為經。

  【婆羅提木叉】 華譯別解脫戒。

  【淫】 十惡之一,即男女的交合。在五戒裡有正淫和邪淫的分別,正淫是指夫婦之淫,邪淫是指夫婦以外之淫,但在八戒裡就無正邪的分別,一切淫事,都在嚴禁之列。

  【淫欲】 色欲。

  【淫戒】 十重戒之一。見十重戒條。

  【宿世】 過去世。

  【宿因】 過去世所種下的善惡業因。

  【宿作】 過去世的作業。

  【宿習】 過去世的善惡習氣。

  【宿善】 過去世所種下的善根。

  【宿植】 過去世所植下的善根。

  【宿報】 依過去世的業因而感得的果報。

  【宿債】 過去世所負下的債。

  【宿福】 過去世所種下的福德善根。

  【宿緣】 過去世的因緣。

  【宿願】 過去世的誓願。

  【宿願力】 宿願的力量作用。

  【宿命】 宿世的生命。佛說世人在過去世都有生命,或為天,或為人,或為餓鬼與畜生,輾轉輪回,能知宿命者,謂之宿命通。

  【宿命力】 如來十力之一。

  【宿命明】 三明之一。見三明條。

  【宿命通】 能知過去世生命與做過什麼事情的神通,為六神通之一。

  【宿命智通】 即六通中之宿命通。能知宿世的事為智,智力自在無礙為通。

  【寂】 又叫做滅,涅槃的別名。

  【寂念】 寂靜的念慮,即禅定。

  【寂常】 無煩惱叫做寂,無生滅叫做常,寂常就是涅槃的道理。

  【寂種】 歡喜涅槃寂滅的種性,如聲聞緣覺乘之行人是。

  【寂靜】 脫離一切之煩惱叫做寂,杜絕一切之苦患叫做靜,寂靜即涅槃的道理。

  【寂然】 寂靜無事的狀態。

  【寂然界】 二乘人所證得的涅槃境界。

  【寂滅】 涅槃。

  【寂滅相】 涅槃的境界不著一切之相,故雲寂滅相。智度論說:‘涅槃即是寂滅相。’

  【寂滅無二】 涅槃離一切差別之相,故謂之寂滅無二。

  【寂滅為樂】 生死是苦,寂滅即是樂。

  【寂滅道場】 化身佛證有余涅槃的道場,如釋尊在摩竭陀國伽耶山附近菩提迦耶菩提樹下之金剛座是。

  【密印】 秘密的印契。印者,諸佛菩薩各有他們的本願和弘誓,為了標志他們的本誓,故以兩手十指作出種種的形相,作為他們本誓的印契;密者,其理趣非常秘密深奧之義。

  【密行】 外現羅漢相,內密菩薩行。在佛十大弟子之中,羅侯羅即以密行第一著稱。

  【密法】 真言秘密的教法。

  【密宗】 又名真言宗,此宗主張三密相應,所謂三密,即身語意三密,就是手結印,口念咒,意作觀想,靠三密加持,可以即身成佛。

  【密咒】 秘密的神咒,即陀羅尼。

  【密經】 密教的經典。

  【密語】 秘密的言語,即密教的陀羅尼。

  【密藏】 真言的經典。

  【密教】 法身佛大日如來所說的內證真言教法,因其文其義,秘密難曉,故稱密教。又因是對未灌頂的人不許顯示的教法,故稱密教。

  【常坐】 十二頭陀行之一。

  【常住】 1.沒有生滅變遷的意思。楞伽經說常住之法有七種,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識、大圓境智。2.指寺院,因寺院是僧人常住的道場。

  【常見】 二見之一。

  【常身】 二佛身之一。

  【常寂】 沒有生滅叫做常,沒有煩惱叫做寂。

  【常寂光土】 四土之一。常者法身,法身永無生滅;寂者解脫,一切煩惱永寂;光者般若,照見諸相的智慧。此法身解脫般若三德,是諸佛的居處,故謂常寂光土。

  【常行三昧】 時常修行念佛三昧。

  【常行乞食】 十二頭陀行之一。

  【常光一丈】 化身佛的身體時常都放一丈的光明。智度論說:‘問雲:如來何故常光一丈?答曰:今眾生薄福鈍根,目不堪其光故,若放多光,則失眼根,若眾生利根福重,佛則放無量光明。’

  【常樂我淨】 1.即涅槃之四德。見四德條。2.即凡夫之四顛倒。見四倒條。

  【常隨佛學】 普賢十願之一。

  【常無常二身】 常身和無常身。見二身條。

  【得度】 1.超脫生死而得涅槃的意思。2.落發作沙彌。

  【得通】 獲得神通。

  【得道】 獲得道果。

  【從空入假觀】 天台宗的觀法,菩薩先修空觀,了知諸法皆空,不墮執障;次觀諸法雖空,幻相歷然不無,因果業報不失,故能從空出假,作諸佛事,廣度眾生,是為從空入假觀。

  【從假入空觀】 天台宗的觀法,謂菩薩先修假觀,了知幻相假有不實,終歸於空,不落執情,雖廣度眾生,而實無有眾生得滅度。

  【悉地】 三密相應而成就妙果,梵語叫做悉地,故悉地是成就的意思。

  【悉達多】 華譯一切義成,是釋迦佛作淨飯王太子時的名字。

  【捨】 1.捨施之義,如財施法施是。2.捨棄之義,如捨棄三毒煩惱,或捨棄怨親之心而一視同仁是。

  【捨心】 捨棄一切而無所執著的心,為四無量心之一。

  【捨受】 捨棄報身,即死的別名。

  【捨戒】 捨棄戒律,不再持戒。

  【捨覺支】 七覺支之一。見七覺支條。

  【捨無量心】 四無量心之一。見四無量心條。

  【授決】 與授記同。見授記條。

  【授記】 1.十二部經之一。2.記名之義,佛對發大心的眾生預先記名,過了多少年代,在某處某國之中,成什麼佛。

  【掉】 掉舉,一種令心高舉而不得安寧的煩惱。

  【掉悔】 掉舉與後悔。這兩種心理,都能使人的心不得安寧和煩惱。

  【掉散】 身口意三業不清淨,喜歡喧鬧,為五蓋之一。

  【掛單】 僧人在寺院投宿。

  【掛褡】 與掛單同。

  【掛錫】 與掛單同。

  【接善戒】 與攝善法戒同。見三聚戒條。

  【接足作禮】 仰掌承接尊者的兩足而作禮。

  【教】 聖人對世人的訓誨。

  【教一】 法華四一之一。法華經所說的教法,是屬於一乘的教法,也是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故名教一。

  【教化】 教訓勸化。

  【教內】 禅宗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的教法,叫做教外,其他佛的聲教,有文字可循的,都叫做教內。

  【教主】 創立宗教的人,佛教的教主是釋迦牟尼佛。

  【教判】 教相判釋的簡稱。判決釋迦佛一代的教義,如天台的五時八教,法相的三時教,華嚴的五教等是。

  【教法】 指佛所說的十二部經典,為四法之一。

  【教典】 佛教的經典。

  【教徒】 信奉宗教的人。

  【教禅】 教與禅。

  【教體】 釋迦佛一代教法的本體。關於教體諸師所說有點不同,有人是以聲音為體,有人是以名句為體,有人是以真如為體。

  【教外】 見教內條。

  【教外別傳】 禅宗不施設文字,不安立言句,直傳佛祖心印,稱為教外別傳,意思是在如來言教之外的別傳。

  【教行】 1.教法與修行。2.隨教法而修行。

  【教行證】 教是教法,行是修行,證是證果。依佛的教法而修行,依修行而證悟聖果。

  【教相】 分別判斷釋迦佛一代的教義,如天台的五時八教,法相的三時教是。

  【教相判釋】 見教判條。

  【教理】 佛教所說的道理。

  【教理行果】 教是佛陀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說的道理,行是順著道理而修行,果是由於修行而獲證道果。

  【教觀】 教相與觀心。教相是依所立的宗義去分別判斷釋迦佛一代的教義;觀心是觀念自己宗派所立的真理。如天台宗以五時八教為教相,以一心三觀為觀心;真言宗以顯密二教十住心為教相,以阿字不生為觀心。

  【教觀二門】 教門與觀門。見教觀條。

  【教令輪】 謂大日如來的教令很堅固,能夠摧破一切的怨敵,好像轉輪聖王的輪寶一樣。

  【教誡輪】 三輪之一。見三輪條。

  【教授師】 五種阿阇梨之一,是專門教授弟子威儀,作法的軌范師。

  【教授阿阇梨】 五種阿阇梨之一,又名教授師,即教授弟子們威儀作法的比丘。

  【教授善知識】 三善知識之一。見善知識條。

  【救世輪】 諸佛是救世的聖人,故其法錀稱為救世輪。

  【救世圓通】 觀世音菩薩的別名。

  【救世闡提】 闡提是無善根不能成佛的人,而救世闡提卻是指慈悲無限,專做濟度眾生的大事業與不為自身成佛著想的大菩薩,這種人菩薩又名大悲闡提。

  【曼殊】 文殊師利菩薩。

  【曼殊師利】 菩薩名,即文殊師利菩薩。

  【曼陀羅】 花名,華譯為適意花、悅意花、白花等。

  【曼怛羅】 華譯真言、神咒、秘密語。

  【曼荼羅】 華譯為輪轉圓滿具足、壇、道場等。向例在印度修法時,必須築壇,壇中安置佛像以祭供,後來把修法時所築的壇及佛像,繪成圖案,也叫做曼荼羅。

  【曼荼羅教】 真言教的別名。

  【梵】 清淨的意思。

  【梵心】 修梵行的心。

  【梵行】 清淨的行為,也就是斷絕淫欲的行為。修梵行的人死後可生於梵天。

  【梵志】 1.志求生於梵天的人。2.在家的婆羅門。3.指一切外道出家人。

  【梵宇】 佛寺的別稱。

  【梵典】 佛教的經典。

  【梵服】 袈裟的別名。

  【梵界】 梵天的世界,亦即色界之初禅天。

  【梵福】 大梵天的福德,為二福之一。

  【梵語】 印度語。古印度人認為自己所說的語言,乃是禀承大梵天王所說而來的,故稱梵語。

  【梵輪】 法錀的別名。

  【梵魔】 梵是指色界初禅天的天主,亦即梵王;魔是指欲界第六天的天主,亦即他化自在天。

  【梵天】 色界之初禅天名。因此天無欲界的淫欲,寂靜清淨,故名梵天。此天共有三天,即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通常所說的梵天是指大梵天王,名叫屍棄,他深信正法,每逢有佛出世,必定前來請轉法錀,此梵天與外道所說的梵天不同。

  【梵天王】 色界之初禅天,有梵眾、梵輔、大梵等三天,其中大梵天叫做梵天王,名字叫做屍棄。

  【梵王】 大梵天王的簡稱。

  【梵王宮】 大梵天王所住的宮殿。

  【梵音】 1.指佛的聲音,佛的聲音有五種清淨相,即正直、和雅、清徹、清滿、周遍遠聞,為佛三十二相之一。2.指讀經的聲音。

  【梵音相】 三十二相中之梵音深遠相。

  【梵眾】 修習梵行的大眾,即僧侶。

  【梵眾天】 色界初禅天的天人,分為三等,下等的天人即叫做梵眾天。

  【梵釋】 梵天與帝釋天。總稱色界諸天為梵天;欲界忉利天之天主叫做帝釋。

  【梵釋四天】 梵天、帝釋天、四王天。

  【梵世界】 又名梵世天,是色界諸天的總稱。

  【梵迦夷】 華譯淨身,即色界初禅天的通名。

  【梵富樓】 色界初禅的第二天名,亦即梵輔天。

  【梵網戒】 梵網經所說的十重禁四十八輕戒。

  【梵輔天】 色界初禅三天中之第二天名。

  【欲】 能引起人們貪愛的心。

  【欲有】 欲界的業因果報實有,為三有之一。

  【欲取】 貪欲的心取著五塵的境界,為四取之一。

  【欲染】 五欲能污染真性。

  【欲流】 四流之一。見四流條。

  【欲想】 三惡想之一,即貪愛五欲的意思。

  【欲愛】 1.對五欲的貪愛。2.欲界眾生的貪愛。

  【欲塵】 1.謂五欲能污染身心如塵埃。2.欲者六欲,塵者五塵。

  【欲漏】 三漏之一。見三漏條。

  【欲天】 欲界的諸天。欲界共有六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睹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因共有六重,故又名為六欲天。

  【欲天五淫】 欲界諸天的男女的淫事共有五種,即四天王天與忉利天的眾生,其淫事與人間無異,夜摩天則以勾抱成淫,睹史多天則以執手成淫,樂化天則以對笑成淫,他化天則以相視成淫。

  【欲界】 三界之一,即有色欲與食欲的眾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至人界的四大部洲,下至八大地獄等,都屬於欲界的范圍。

  【欲界三欲】 食欲、睡眠欲、淫欲。

  【欲界散地】 在三界之中,色界和無色界的有情具有定心,只有欲界的有情沒有定心,所以色界和無色界叫做定地,欲界則叫做散地。

  【欲界五趣地】 又名五趣雜居地,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天等五趣,因其皆有欲,故合為一地。

  【欲無減】 十八不共佛法之一。

  【欲色二界】 三界中的欲界和色界。

  【欲如意足】 四如意足之一。見四如意足條。

  【殺】 殺害生命。

  【殺業】 殺害有情的惡業,為十惡業之一。

  【殺生】 殺害人畜等一切有情的生命,為十惡業之一。

  【殺生戒】 防止殺害生命的戒律。

  【淨心】 自性清淨心。

  【淨因】 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業叫淨業,淨因就是修這種淨業的因。

  【淨妙】 清淨美妙。

  【淨佛】 究竟的真佛。

  【淨住】 寺的十種名稱之一。

  【淨戒】 清淨的戒行。

  【淨邦】 淨土。

  【淨宗】 淨土宗的簡稱。

  【淨剎】 清淨的佛剎。

  【淨命】 1.清淨的生活,如比丘離四種的邪命而生活是,亦即八正道中之正命。2.以清淨之心為生命。

  【淨施】 二種布施之一。

  【淨域】 諸佛的淨土。

  【淨德】 四德之一。見四德條。

  【淨發】 僧人剃頭。僧人例必每半個月要淨發一次。

  【淨觀】 清淨的觀法,如淨土之十六觀是。

  【淨業】 1.清淨的善業。2.修往生淨土的事業。

  【淨業正因】 觀無量壽經說修淨業正主的因有三種,第一種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種是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種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淨土】 聖人所住的國土,因這種國土沒有五濁的垢染,所以叫做淨土。

  【淨土宗】 又名蓮宗,或念佛宗,以普賢菩薩為初祖,主張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淨土七經】 淨土宗所依持的七部經典,即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稱贊淨土佛攝受經、鼓音聲三陀羅尼經。

  【淨土三部經】 見三部經條。

  【淨名】 見淨名居士條。

  【淨名居士】 維摩诘居士。維摩诘華譯即是淨名。

  【淨眼】 清淨的法眼。

  【淨眼三昧】 一心觀想梵釋諸天的清淨身體,叫做淨眼三昧。

  【淨法界】 又名清淨法界,即真如的境界。

  【淨居天】 在色界四禅之最高處,有五重天,為證得不還果的聖者所生之處,因無外道雜居,故名淨居。這五重天是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

  【淨色根】 又叫做勝義根,乃五根的實體,依之則有發識取境的作用,為四大種所成,今所謂之神經,仿佛似之。

  【淨飯王】 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國王,亦即釋尊的父親。

  【淨琉璃淨土】 藥師琉璃光如來所住的國土,在東方。

  【淨琉璃世界】 藥師如來的淨土。

  【淨口業真言】 即‘修唎修唎,摩诃修唎,修修唎,薩婆诃。’十四字。

  【深心】 1.求法之心很深重。2.志求高深佛果的心。3.深信佛的本願,毫不懷疑。

  【深妙】 甚深微妙。

  【深經】 宣說諸法實相甚深妙理之大乘經典的通稱。

  【深行】 深秘的行業,亦即初地以上的行業。

  【深行阿阇梨】 稱初地以上證悟真理與大日如來同位的阿阇梨。

  【深法】 甚深微妙之法。

  【深法忍】 甚深的法忍。法忍有三忍五忍十忍等種種深淺的差別。

  【深禅定】 深妙的禅定。

  【深總持】 深妙的總持。總持即陀羅尼(咒)。

  【清齋】 清淨的持齋。

  【清淨】 1.離惡行的過失,斷煩惱的垢染,叫做清淨,這是障盡解脫的離垢清淨。2.指超諸善惡無對待的清淨,這是性淨解脫的自性清淨。

  【清淨土】 依淨業所感得的清淨國土。

  【清淨心】 1.無疑的信心。2.無垢的淨心。3.不雜煩惱的心。

  【清淨識】 第九庵摩羅識。

  【清淨智】 無漏智。

  【清淨施】 布施時心無分別,平等而施。

  【清淨法界】 佛所證得的真如境界。

  【清淨法眼】 清淨的法眼。法眼是五眼之一。

  【清淨覺相】 正覺的真相。正覺的理體諸染污,故雲清淨。

  【清淨覺海】 (喻)清淨的本覺,深廣如海。

  【清淨涅槃】 二涅槃或三涅槃之一。

  【清淨業處】 憑著純善的業因所生之處,亦即淨妙的佛土。

  【清信士】 受三歸五戒並具有清淨信心的男子,梵語叫做優婆塞。

  【清信女】 受三歸五戒並具有清淨信心的女子,梵語叫做優婆夷。

  【清涼地】 (喻)涅槃的境界,因涅槃的境界沒有熱惱。

  【清涼三昧】 斷除一切憎恨與恩愛的念頭以使身心清涼的三昧。

  【清涼國師】 華嚴宗第四祖澄觀,居五台山清涼寺,唐德宗誕辰,講經內殿,以妙法清涼帝心,賜號為清涼國師。

  【牽引因】 十因之一。

  【現世】 現在世。

  【現生】 現在的生命。與現世同。

  【現成】 禅宗的話,是自然已有與不假造作安排的意思,與天台宗所說的當體即是同義。

  【現劫】 現在的劫,即賢劫。

  【現量】 三量之一。見三量條。

  【現當】 現在與當來。

  【現識】 阿賴耶識的別名,因一切諸法皆依阿賴耶識而顯現,故名。

  【現證】 現世證悟妙果。

  【現行】 現行法的簡稱,阿賴耶識,有生一切法的功能,謂之種子,由此種子,生色心之法,現苦樂境界,謂之現行。

  【現行法】 簡稱現行。見現行條。

  【現前】 顯現於眼前。

  【現前地】 菩薩十地之第六地名。真如本性顯現之位,亦是最勝般若顯現之位。

  【現前授記】 四種授記之一。見四種授記條。

  【現在世】 三世之一。

  【現在五果】 十二因緣中,識、名色、六入、觸、受等為現在五果,因為它們是依著過去無明與業的因而顯現的五種現在果報。

  【現身說法】 1.佛菩薩神通廣大,能現種種之身向人說法。2.借己身做例子來勸人。

  【理】 理性,亦即萬有永恆不變的真體。見理事條。

  【理入】 二入之一。見二入條。

  【理性】 萬有永恆不變的真體。

  【理和】 僧伽有理和和事和二義,生活在一起的僧伽,沒有身口意三業的乖角,叫做事和,大家共同破除見思二惑,同證無為的真理,叫做理和。

  【理修】 依真理而修,如將所作善事,以三輪體空作觀,不著人、我、法相是。

  【理教】 天台宗立四教,通教為界內之理教,圓教為界外之理教。

  【理智】 1.理是指所觀察的道理,智是指能觀察的智慧,理與智合一,便叫做覺悟。2.有漏智叫做事智,無漏智叫做理智。

  【理惑】 1.道理上的迷惑錯誤,如迷惑於四谛的道理是。2.根本無明之惑,能障礙和覆蔽中道的道理,而使中道的道理不能顯發,叫做理惑。

  【理障】 邪見能礙正知見,障大菩提,名理障,為二障之一。

  【理論】 以千差萬別之事相作討論,叫做事論,若以平等之理體作討論,即叫做理論。

  【理禅】 事理二禅之一。有漏定是事禅,無漏定即理禅。

  【理證】 1.事理二證之一,即思想道理而得證悟的意思。2.教理二證之一,即舉出佛陀的聖教來做憑證。

  【理忏】 忏悔有事忏和理忏二種,事忏是身口意都依照法度,對著佛相披陳過錯,理忏則是觀一切法無有自性,消滅罪福之相。

  【理觀】 1.對於道理的觀念。2.事理二觀之一。見二觀條。

  【理佛】 1.法身的別名。佛三身中報化二佛為事佛,法身佛為理佛。2.指天台宗所立六即佛中之理即佛。一切眾生皆具佛性,與佛無異,是為理佛,又名素法身,即僅有法身之理體而無功德莊嚴之義。

  【理體】 萬有之本體。與理性同義。

  【理體三寶】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即佛寶,佛性中,具足一切淨法,即法寶,無違诤義,即僧寶,此名理體三寶。

  【理即】 見六即條。

  【理即佛】 見六即條。

  【理事】 理與事。理指真谛,事指俗谛,亦即無為的真體為理,有為的形相為事。

  【理事無礙觀】 華嚴宗所立三觀之一。真如的理性能生萬法,故萬法就是真如,好像水就是波,波也就是水一樣,這樣作觀,叫做理事無礙觀。

  【理事無礙法界】 四法界之一。與理事無礙觀同。

  【理具】 天台宗有理具和事造的名稱,法性的理體,本來具足三千之諸法,為理具,依緣而生起,為事造。

  【理具三千】 謂宇宙萬有一一悉具三千之諸法。

  【理法身】 二法身之一。見二法身條。

  【理法界】 四法界之一。見四法界條。

  【畢竟空】 一切有為諸法的體性畢竟空寂。

  【畢竟依】 佛的德號,因佛是一切眾生究竟的依處。

  【畢竟無】 指理性與事相都畢竟空無的事物,如龜毛兔角,就是畢竟空無的事物。畢竟無與畢竟空不同,畢竟空的空是指性空,其外相宛然存在。

  【畢竟覺】 佛的覺悟。與無上覺同義。

  【眼入】 十二入之一。見十二入條。

  【眼根】 六根之一。見六根條。

  【眼識】 六識之一。見六識條。

  【第一乘】 大乘的別名。

  【第一義】 至高無上的真理。

  【第一義空】 指大乘至極的涅槃,因大乘的涅槃與小乘的涅槃不同,小乘的涅槃偏真但空,大乘則連空亦空,為中道實相之空,故名第一義。

  【第一義谛】 二谛之一,又名真谛、聖谛、勝義谛、涅槃、真如、實相、中道、法界、真空等,是深妙的真理的意思。

  【第一義觀】 天台三觀中中觀的別名。

  【第一結集】 見結集條。

  【第一時教】 三時教之第一。見三時教條。

  【第二果】 小乘四果中之第二果,即一來果。

  【第二禅】 色界四禅天中之第二禅天。劫末之大水災,到此為止。

  【第二時教】 見三時教條。

  【第二結集】 見結集條。

  【第二能變】 末那識的別名。把八識分為三種,第八阿賴耶識為初能變,第七末那識為第二能變,其余六識為第三能變。心識對於所變之境叫做能變。

  【第三地】 把見谛以上的菩薩的階位分為十地,第三地就是發光地。

  【第三果】 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即不還果。

  【第三禅】 色界四禅天中之第三禅天,此中,共有三天,即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第三時教】 見三時教條。

  【第三結集】 見結集條。

  【第三能變】 眼等六識的別名。

  【第四禅】 色界四禅天中之第四天,也就是色界之最高處。

  【第四結集】 見結集條。

  【第五大】 一切色法只有地水火風四大,四大之外,無第五大,第五大者,有名無實的意思。

  【第六天】 欲界天共有六重,他化自在天位於第六,故名第六天。

  【第六陰】 五陰之外,無第六陰,第六陰者,有名無實的意思。

  【第六識】 即意識。

  【第六意識】 八識中意識居於第六,故名第六意識。

  【第七識】 又名末那識,為我法二執的根本。

  【第八識】 即阿賴耶識,華譯為藏識,因它能含藏諸法的種子。

  【細色】 謂男女喜歡微妙的容色。

  【細滑欲】 六欲之一。見六欲條。

  【惛沉】 心思糊塗。

  【終教】 賢首五教之一。見五教條。

  【習性】 又名習種性,即以前研習所修成的性。

  【習氣】 壞習慣。

  【習種性】 從前研習所修成的性。

  【莊嚴】 1.裝飾的意思。2.莊美威嚴。

  【莊嚴劫】 在三世的三大劫中,過去的大劫叫做莊嚴劫。在任何一大劫中,都有成住壞空的八十增小劫,在住劫的二十小劫中有千佛出世,華光佛最先,毗捨浮佛最後,因有千佛出世以莊嚴其劫,故名莊嚴劫。

  【袈裟】 比丘的法衣,有不正色壞色染色等意義,因為出家比丘所穿的法衣,都要染成濁色,故袈裟是依染色而立名的。又因其形狀為許多長方形割截的小布塊縫合而成,有如田畔,故又名割截衣或田相衣,亦稱福田衣。有大中小三件,大者名僧伽梨又名九條大衣,中者名郁多羅又名七條衣,小者名安陀會又名五條衣。

  【袈裟五德】 悲華經中說,釋迦佛以前在寶藏佛之前,誓已成佛時袈裟有五德,即一、或犯重邪見之四眾,以一念敬心尊重袈裟,必於三乘受記;二、天龍人鬼若敬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三、若鬼神諸人得袈裟少分乃至四寸,則飲食充足;四、眾生共違反,念袈裟便生悲心;五、若在兵陳持此少分,恭敬尊重,常得勝他。

  【袈裟十利】 一、覆身離羞恥而具慚愧;二、離寒熱蚊蟲;三、示沙門之相,見者歡喜,離邪心;四、是人天寶幢相,生梵天之福;五、著之時,生寶塔想,滅諸罪;六、壞色,生不貪欲;七、袈裟是佛淨衣,永斷煩惱而得良田;八、消罪而生十善;九、如良田,能增長菩提之芽;十、如甲胄,煩惱之毒箭不能害。

  【袈裟十二名】 袈裟、道服(修道者的衣服)、出世服(出離世俗者的衣服)、法衣(如法的衣服)、離塵服(遠離六塵者的衣服)、消瘦服(此服有損消煩惱的功德)、蓮花服(離染著猶如蓮華)、間色服(用不正之間色縫制而避開五正色)、慈悲服(行慈悲者的衣服)、福田衣(袈裟的條相,等於世間的田疇,且其功德為世間之福田而應受供養)、臥具(與被褥相似)、敷具(臥具的意思)。

  【貪】 多求無厭的意思。

  【貪毒】 三毒之一。見三毒條。

  【貪使】 十使之一。見十使條。

  【貪結】 五結之一。見五結條。

  【貪著】 多求而無厭叫做貪,貪心很堅固叫著著。

  【貪愛】 對五欲貪著愛著。貪與愛同體異名。

  【貪欲】 貪愛五欲。

  【貪欲使】 十使之一。見十使條。

  【貪欲蓋】 五蓋之一。見五蓋條。

  【貪欲嗔恚愚癡】 即三毒。

  【貪恚癡】 與貪嗔癡同。

  【貪嗔癡】 又名三毒。貪是貪欲,嗔是嗔恚,癡是愚癡。

  【通】 作用自在無礙的意思,指通力、神通。通有三種,即一、報得通力,三界諸天都有五種的神通,乃至鬼神也有小神通,這些神通都是依靠果報而自然感得;二、修得通力,三乘聖人修習三學而得六通,外道仙人修禅定也能得五通;三、變化通力,三乘聖人以神通的力量變現種種的境界事物。

  【通力】 神通或業通的力量。佛菩薩與外道仙人所得的是神通,有五通六通之別,鬼神及狐狸所得的是業通,因鬼神與狐狸是靠他們自己的業力而得,有三通力。

  【通受】 大乘的受戒有二種方法,通受三聚淨戒為通受,別受別解脫戒為別受。通受在佛前自誓便可,別受則須三師七證,行羯磨之法始得戒。

  【通戒】 1.又名略戒,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等偈頌是,因它不但是過去七佛之所通說,而且也是通於一切大小乘的戒經。2.即三聚淨戒。見三聚淨戒條。

  【通序】 諸經開頭有通別二序,如是我聞等是共通於諸經的序說,叫做通序,通序之後是序說這一部經講說的緣起,叫做別序。

  【通途】 通常的途徑或方法。

  【通惑】 天台所立五惑中,見思二惑叫做通惑,塵沙無明二惑叫做別惑。

  【通慧】 1.神通與智慧。2.一切的神通皆以智慧為體,故名通慧,意即通就是慧。

  【通教】 共通的教法,為天台所立化法四教之第二。三乘人的根器雖然人人不同,但是卻有許多共通的特性,諸如通觀無生,同證無學,同出分段生死,同入涅槃的化城等等,故稱通教。

  【通教十地】 見十地條。

  【通念佛】 稱念通三世諸佛之名號。

  【通明禅】 能發六通三明之禅法。

  【通明慧】 六通三明及三慧。

  【通別二序】 通序與別序,見二序條。

  【琉璃】 一種青色的寶物。

  【曹溪】 禅宗六祖惠能,在廣東韶州府曹溪,說法渡生,後人遂把曹溪代表六祖。

  【閉關】 閉門修養道業。

  【陰】 1.蔭覆之義,指色聲等之有為法蔭覆真理。2.積聚之義,謂色聲等之有為法積聚生死之苦果。

  【陰界】 五陰與十八界。

  【陰藏】 佛的陰頸藏於腹中,為三十二相之一。

  【陰魔】 五陰能毒害眾生的佛性,故喻之為魔。

  【陰入界】 五陰、十二入、十八界。

  【雪山】 喜馬拉雅山。

  【雪山部】 小乘二十部之一。

  【頂位】 見頂法條。

  【頂法】 又名頂位,四善根之一。見四善根條。

  【頂相】 如來的頭頂上有肉髻,一切人天不能, 見,故名無見頂相,為三十二相之一。

,

  【頂禮】 頭頂著地禮拜於尊者之前,是一種最敬禮節。

  【頂光】 佛菩薩頭頂上的圓光。

  【頂光化佛】 佛頭頂上圓光所變化出來的佛。

  【鹿車】 三車之一。見三車條。

  【鹿苑】 鹿野苑的簡稱。

  【鹿苑時】 天台宗所立五時之一。佛在菩提樹下說華嚴經之後,便到波羅奈國的鹿野苑對五比丘說阿含經,這是小乘三藏教之始,也是世人所說的鹿苑時。

  【鹿野苑】 地名,在中印度的波羅奈國,是佛最初說四谛法度五比丘的地方。

  【梁皇忏】 梁武帝為了亡後郗氏墮落蟒蛇身,乃作慈悲道場忏法十卷,請僧禮忏,以便超度,後世因名之為梁皇忏。

  【野狐身】 見百丈野狐條。

  十二畫

  【惠能】 人名,為禅宗第六祖。六祖降生時,有異僧到他家中拜訪說:‘夜來生兒,可名惠能!’惠能的父親叩問其義,僧說:‘惠者,惠施眾生;能者,能作佛事。’言畢,飄然而去,此是六祖得名的由來。

  【絕待】 絕諸對待。對待是兩方並峙的意思,如黑白、大小、善惡等是。絕待是真如平等,無法可得,故絕諸對待,簡稱絕待。

  【童子】 經中常稱菩薩為童子,一因菩薩是法王之真子,二因無淫欲之念猶如世間之童子,並非指年幼為童子。

  【傍生】 又作旁生,即畜生,旁者不正之義,言彼因行不正,故得不正之生。

  【傍生趣】 五趣之一。

  【勝因】 殊勝的善因。

  【勝行】 指波羅蜜多的行法。

  【勝果】 殊勝之果,即佛果。聲聞緣覺之果不圓滿,雖然是果但非勝,菩薩十地之法尚未圓滿,故雖勝而非果,只有佛果才是最究竟圓滿之果,所以稱為勝果。

  【勝乘】 大乘的別名。

  【勝處】 見八勝處與八背捨條。

  【勝業】 殊勝的行業。

  【勝義】 義理非常微妙的意思。

  【勝義空】 勝義就是涅槃,勝義空就是涅槃微妙的空性,為十八空之一。

  【勝義法】 指涅槃。

  【勝義僧】 四種僧之一。

  【勝義谛】 法相宗所立二谛之一,即真谛。

  【善力】 1.修善的力量,2.由善而得的力量。

  【善月】 指正五九之三長齋月,因這三個月是極宜特別修善之故。

  【善巧】 各種巧妙的度人方法。

  【善因】 招感善果的業因。

  【善劫】 賢劫的別名。

  【善法】 合理益世之法,如五戒十善是世間的善法,三學六度是出世間的善法。

  【善果】 好的果報。

  【善根】 好的根性。

  【善神】 八部眾中護持正法的神。

  【善業】 好的行為或造作,如五戒十善等善事是。

  【善惡】 合於理的叫做善;乖於理的叫做惡。

  【善惡無記三性】 善性、惡性、無記性。見三性條。

  【善心】 很良善的心。

  【善心所】 百法中的心所有法,簡稱心所。有的心所,起此念,則今世他世,皆受其益,故名為善。善心所有十一種,即信、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癡、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若五識心王,任運起善,則此十一善心所,皆與之相應。

  【善現】 須菩提的譯名。

  【善現天】 五淨居天之第三天名,在色界之第四禅,因有善妙的果報顯現,故名善現。

  【善逝】 如來十號之一,善是好,逝是去,佛修正道,入涅槃,向好的去處而去,故號善逝。

  【善逝子】 大日如來。

  【善士女】 歸依三寶並且受持五戒的在家信女。

  【善見城】 又名喜見城,是帝釋天的宮城,在須彌山的絕頂。

  【善男子】 佛稱呼信佛的男子為善男子。

  【善女人】 佛稱呼信佛的女子為善女人。

  【善知識】 能教眾生遠離惡法修行善法的人。

  【善宿女】 受持八戒的女居士。

  【善宿男】 受持八戒的男居士。

  【善慧地】 菩薩十地中之第九地。

  【善施長者】 即須達長者。

  【喜受】 五受之一。見五受條。

  【喜捨】 喜施財寶。

  【喜樂】 五受之一。見五受條。

  【喜見城】 忉利天主帝釋所住的宮城,在須彌山的絕頂。

  【喜見天】 三十三天。

  【喇嘛】 蒙古青海西藏等處叫和尚為喇嘛。

  【喇嘛教】 佛教的一派,唐時自印度傳入西藏,至今有新舊兩派,新教著黃衣,稱為黃教,舊教著紅衣,稱為紅教。

  【堪忍】 堪能忍受苦難,是梵語娑婆的譯義。

  【堪忍地】 菩薩十地中初地的別名。

  【報土】 四土之一。見四土條。

  【報生】 依果報而生。

  【報因】 產生果報的業因。

  【報佛】 與報身佛同。見三佛條。

  【報身】 佛三身之一,此身是諸佛修福慧功德圓滿時,所顯現的自受用內證法樂之身,亦即完成佛果之身。

  【報得】 依果報自然而得。

  【報通】 五種神通之一。

  【報障】 三障之一。見三障條。

  【報恩】 報答恩德。

  【報恩田】 三福田之一。見三福田條。

  【富樓那】 佛十大弟子之一,以說法第一著稱。

  【寒山】 僧名,在唐朝與拾得大師隱居於天台山的國清寺,相傳寒山是文殊的化身,拾得是普賢的化身。

  【寒冰地獄】 十六游增地獄之一。

  【尊者】 1.智德具尊的人。2.阿羅漢的尊稱。

  【尊儀】 尊貴的儀容,指佛菩薩的相貌。

  【尊特】 尊貴特別。

  【尊特身】 尊貴特別的身體,指佛的報身。

  【尋伺】 尋與伺。尋是尋求各種的事理,是一種粗相的動心;伺是伺察各種的事理,是一種細相的動心。

  【強緣】 強力的因緣。

  【遍計】 普遍計度一切的事物。

  【遍照】 普遍照耀,指法身的光明。

  【遍照金剛】 大日如來的密號。

  【遍依圓三性】 見三性條。

  【悲】 同情救拔他人痛苦的心。

  【悲田】 三福田之一。見三福田條。

  【悲門】 見悲智條。

  【悲智】 慈悲與智慧,是佛菩薩所必備的二種德性,也叫做悲智二門。智是上求菩提,屬於自利;悲是下化眾生,屬於利他。

  【悲智圓滿】 慈悲與智慧皆具足圓滿。

  【悲無量心】 四無量心之一。

  【悲願金剛】 地藏菩薩的密號。

  【惑】 迷惑錯誤,是貪嗔癡等煩惱的總稱。

  【惑染】 煩惱能使身心污染不淨。

  【惑障】 四障之一。見四障條。

  【惑業苦】 貪嗔癡等煩惱叫做惑,因惑而造作種種的善惡業,因業而招感無數的生死和痛苦。經雲:‘因惑造業,因業受苦。’

  【惡】 不合於情理的思想行為。

  【惡口】 以惡毒的話罵人,是十惡之一。

  【惡因】 招感惡果的業因。

  【惡行】 惡劣的行為。

  【惡見】 惡劣的見解,即我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種。

  【惡性】 三性之一。見三性條。

  【惡果】 惡劣的果報。

  【惡報】 惡劣的報因。

  【惡道】 順著惡行而趣向的道途,如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是。

  【惡業】 惡劣的行為或作業。

  【惡趣】 種惡因得惡果所趣向之處,與惡道同義。

  【惡緣】 引誘人們做壞事的外界事物。

  【惡露】 吾人身體中不淨的津液,如膿血大小便等是。

  【惡覺】 惡劣的思想。

  【惡魔】 障礙佛道的惡神。

  【惡取空】 撥無因果的道理而說彼此皆空。止觀說:‘寧起我見如須彌山,不惡取空。’

  【惡知識】 教我做惡事的壞師友。

  【惡鬼神】 指夜叉羅剎等鬼神。

  【散心】 1.散亂的心。2.放逸的心。

  【散地】 指具散亂心的眾生所住的地方,即欲界。

  【散善】 由散亂心所修的善。

  【散業】 由散亂心所造的善業。

  【普法】 法界諸法,一具一切,普遍圓融,叫做普法。

  【普度】 普遍濟度。

  【普眼】 普遍觀察一切眾生的眼,亦即觀世音的慈眼。

  【普禮】 普遍敬禮一切如來。

  【普賢】 菩薩名,於佛教四大菩薩中,以大行著稱。

  【普賢十願】 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即敬禮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忏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錀、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

  【智】 深明事理的智慧。

  【智母】 智慧之母。與覺母同義。

  【智光】 智慧的光芒。

  【智果】 涅槃為斷果,菩提為智果。

  【智門】 佛教有智悲二門,凡是自利的德行叫做智門,一切利他的德行叫做悲門。

  【智度】 六度之一,即般若波羅蜜。

  【智者】 天台大師智顗的德號。

  【智旭】 人名,字蕅益,自號八不道人,初學儒,作辟佛論數十篇,十七歲閱蓮池大師著作後,取論燒掉,後來出家入徑山參禅,融會性相二宗,扶戒律,修淨土,著淨土十要,作願文,及求生淨土偈,寂年五十七。

  【智海】 智慧廣大如海。

  【智眼】 智慧之眼,能徹見真理。

  【智智】 智中之智,亦即佛之一切智。

  【智德】 1.諸佛三德之一。見三德條。2.智慧與德行。

  【智斷】 智德與斷德。明白真理名智德,斷盡煩惱名斷德,亦即菩提與涅槃。

  【智顗】 智者大師。他在天台山創立天台宗,世稱天台大師。

  【智證】 以智慧證悟涅槃。

  【智相】 智慧的相狀,亦即佛的光明,因佛的光明是佛智顯現於外的相狀。

  【智相三昧】 生真實智慧的三昧。

  【智境】 智與境。智是能觀的心;境是所對的法。

  【智境冥一】 謂能觀的真智與所觀的真理,冥合一致。

  【智慧】 智與慧。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

  【智慧門】 進入智慧的門戶。

  【智慧燈】 (喻)智慧能破除愚癡,好像燈光能破除黑暗一樣。

  【智慧劍】 (喻)智慧能斷除煩惱和生死,好像利劍能切斷東西一樣。

  【智慧光】 阿彌陀佛十二光之一。見十二光佛條。

  【智慧光佛】 阿彌陀佛的別名。

  【智慧觀照】 以智慧來照察事理,破諸迷惑。

  【智慧波羅蜜】 六波羅之一。見六波羅條。

  【智藏】 智慧廣大,含藏一切諸法。

  【智藏海】 (喻)智藏深廣如海。

  【智目行足】 智解在目,修行在足。

  【智波羅蜜】 十波羅蜜之一。

  【最上乘】 至高無上的教法,即圓頓教,亦即一佛乘。

  【最上大悉地】 佛果。

  【最正覺】 至高無上的正覺,亦即契合於真理的智慧,義與無上正等正覺同。

  【最後心】 又名最後念,即灰身滅智將入無余涅槃時最後一剎那的心。

  【最後身】 在生死界中最後一次的身體。

  【最後身菩薩】 又名最後身、最後有、後身菩薩,即在生死中最後一次受生的菩薩。

  【最後品無明】 最細微的無明。最初的無明叫做無始無明、根本無明、或元品無朋,最後的無明即叫做最後品無明。

  【減劫】 人壽由八萬四千歲起,每百年減一歲,減至只有十歲,在這減壽的時期,叫做減劫。

  【無情】 指沒有情識活動的礦植物,如山河大地及草木等是。

  【無減】 成就了佛果之後,其功德盡未來際不會減少。

  【無癡】 無有愚癡,為三善根之一。

  【無念】 無有妄念,正念的別名。

  【無貪】 心無貪欲,為三善根之一。

  【無倒】 無有顛倒。

  【無上上】 佛的德號。

  【無上士】 佛十號之一。見十號條。

  【無上道】 至高無上的道法。

  【無上忍】 十忍之一。

  【無上乘】 至高無上的教法,亦即大乘的別名。

  【無上輪】 無上的法錀,指佛所說的法。

  【無上覺】 無上的正覺。

  【無上正覺】 無上正等正覺的簡稱,亦即佛的覺悟。

  【無上妙覺】 如來的覺悟,不可思議,故雲妙,至高無上,故雲無上。

  【無上法】 即涅槃,因涅槃在一切法中是至高無上的。

  【無上法王】 佛的尊稱,因佛於法很自在。

  【無上法錀】 如來的說法。

  【無上涅槃】 大乘的涅槃。

  【無上菩提】 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只有佛能證得。

  【無上正等覺】 無上正等正覺的簡稱。

  【無上正遍知】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古譯。

  【無上正遍道】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古譯。

  【無上正等正覺】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新譯,意思是宇宙間至高無上真正平等普遍的覺悟,亦即究竟圓滿的佛果。

  【無上正等菩提】 即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即是覺。

  【無上慚愧衣】 袈裟的總稱。

  【無生】 不生不滅的意思,也是涅槃的道理。

  【無生忍】 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道理上。忍就是把心安住在道理上而不再動搖的意思。

  【無生智】 1.阿羅漢果的智。2.菩薩證悟無生真理的智慧。

  【無生法】 不生不滅之法,亦即真如涅槃的道理。

  【無生法忍】 簡稱無生忍,即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道理上。

  【無生法性】 謂諸法的本性,即是真如實相,原無生滅。

  【無生之生】 諸佛已無生死,但為了渡眾生,無生而生,非滅示滅。

  【無住】 無所住著的意思。法無自性,無自性故,無所住著,隨緣而生。

  【無住心】 無所住著的心,亦即心不住於一切處。

  【無住涅槃】 四種涅槃之一。見四種涅槃條。

  【無住處涅槃】 與無住涅槃同。

  【無作】 無因緣的造作。與無為同義。

  【無作三昧】 同無作解脫門。

  【無作戒體】 謂用不著什麼作為,心體上自然就有清淨戒的德相。

  【無作解脫門】 又名無願解脫門,三解脫門之一。見三解脫門條。

  【無我】 1.無有實我。2.忘卻自己。

  【無我印】 諸法無我印,為三法印之一。

  【無我想】 無我的思想。

  【無我觀】 觀察一切法都無有實我的觀法。

  【無明】 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癡的別名。

  【無明父】 無明與貪愛結合而生我,因此無明好比是父,貪愛好比是母。

  【無明使】 十使之一。見十使條。

  【無明惑】 天台宗所立三惑之一。見三惑條。

  【無明漏】 三漏之一。見三漏條。

  【無始】 1.無有元始。諸法皆由因緣生,因上有因,因因無始,如是展轉推究,一切眾生及諸法之原始,皆不可得,故雲無始。2.指距今極遠的時間。

  【無始空】 無始以來就是空,為十八空之一。

  【無始生死】 無始以來的生死。由於人類的無明愚癡無始,所以人類的生死也是無始。

  【無始無明】 無明罪業蒙蔽障礙我們的佛性已久,至今已無法計算其時日,所以叫做無始無明。

  【無相】 1.於一切相,離一切相,即是無相。2.涅槃的別名,因涅槃離一切虛妄之相。

  【無相宗】 即三論宗,因三論宗是以般若所說的諸法皆空為宗。

  【無相教】 闡明萬法皆空的教法,如諸部般若經所說的是。

  【無相觀】 見二空觀條。

  【無相三昧】 又名無相解脫門。見三解脫門條。

  【無相大乘】 三論宗的別名,因三論宗是以空理無相為宗。

  【無相空教】 闡明一切法都是性空無相的教法,如般若經所說的是。

  【無相菩提】 與三菩提中的真性菩提同,因性空無相,故名無相菩提。

  【無相解脫門】 三解脫門之一。

  【無畏】 心中無所怖畏。

  【無畏施】 用種種的方法去消除別人的恐懼,為三施之一。

  【無記】 非善非惡,無可記別。

  【無記法】 非善非惡無可記別的法。

  【無記空】 於善不善皆不可記別的空。

  【無常】 無有常住。

  【無常依】 如來的德號,因如來是一切眾生所依靠之處。

  【無量】 多到不可計量。

  【無量慧】 佛的德號,因佛具有無量的智慧。

  【無量劫】 多到不可計量的劫數。

  【無量義】 無量的義理。

  【無量覺】 無量壽佛的簡稱。

  【無量壽】 見阿彌陀佛條。

  【無量壽佛】 即阿彌陀佛,因阿彌陀佛的壽命無量。

  【無量壽如來】 即阿彌陀佛。

  【無量光佛】 即阿彌陀佛,因阿彌陀佛的身光無量。

  【無間】 無有間斷。

  【無間修】 沒有間斷的修行,為四修之一。

  【無間業】 受苦沒有間斷的五種大惡業。

  【無間地獄】 受苦沒有間斷的地獄,為八熱地獄之一。

  【無等】 無與倫比的意思,也是佛的尊號。

  【無等等咒】 無與倫比的咒語。

  【無等等乘】 無以倫比的教法,也是大乘的總稱。

  【無為】 無因緣的造作,即真理的別名。

  【無為捨】 謂無為(涅槃的境界)是人類最安樂的宅捨。

  【無為法】 無因緣造作的理法,也就是無生滅變化而寂然常住之法。

  【無為空】 一切無為法皆空無和不可得的意思,為十八空之一。

  【無為生死】 聖人是無為的人,無為的人所受的生死,叫做無為生死。

  【無為法身】 即法性身,因法性身寂滅無為。

  【無為涅槃界】 無為的涅槃境界。

  【無著】 1.沒有執著的意思。2.菩薩名,佛滅九百年間出生於健陀羅國(在克什米爾之西),先從彌沙塞部出家,後信大乘,每夜升兜率天,聽彌勒菩薩講瑜伽師地論,白天則對大眾開示,為法相宗之祖。

  【無著行】 諸行圓融無礙的意思。

  【無著果】 阿羅漢果的舊譯。

  【無漏】 清淨沒有煩惱的意思。

  【無漏法】 清淨無煩惱之法。出世間的一切無為法,都是清淨無煩惱之法,如三乘聖人所證得的戒定慧和涅槃,就是出世間的無漏法。

  【無漏因】 無漏果的業因,如四谛中的道谛是。

  【無漏果】 清淨無煩惱的道果,如四谛中滅谛的涅槃是。

  【無漏界】 清淨無煩惱的世界,即涅槃。

  【無漏通】 清淨無煩惱的神通。在六通中,前五通是有漏通,第六漏盡通才是無漏通。

  【無漏智】 三乘人離諸煩惱的清淨智,此智有斷惑證真的功用。

  【無漏道】 二道之一。見二道條。

  【無漏慧】 清淨無煩惱的智慧。

  【無漏後身】 清淨無煩惱叫做無漏,最後一次生死的身叫做後身,無漏後身就是二乘無學果的身。

  【無慚】 沒有慚愧羞恥的心。

  【無愧】 與無慚同。

  【無盡】 沒有窮盡。

  【無盡燈】 譬喻一人將法展轉開導百千萬人,甚至於無窮盡的人,如將一燈點燃起百千萬盞的燈,燈燈無盡,光光不絕。

  【無盡慧】 無窮盡的智慧。

  【無盡藏】 謂含藏無窮盡的功德。

  【無盡法界】 重重無盡的法界緣起。

  【無盡緣起】 又名法界緣起,謂一切事物,互相為緣,互相起法,為四種緣起之一。

  【無诤】 安住於空的道理而與物無诤。

  【無诤三昧】 安住於空的道理而與物無诤的禅定。

  【無遮】 無遮止限制的意思。

  【無遮會】 無遮法會。這種法會普同供養,如現在人打千僧齋,結萬人緣,誰都可以參加而無遮止限制。

  【無緣】 沒有緣份。

  【無緣法界】 無差別而平等的意思。

  【無緣慈悲】 三種慈悲之一,即心無分別,普救一切,不但對一切人類拔苦與樂,甚至擴展至一切有情動物,皆起憐愍愛護的心。

  【無緣大慈】 佛具大慈心,雖與眾生無緣,但是也發大慈心而救渡之。

  【無余】 無有殘余。

  【無余依】 無余依涅槃的簡稱。見二涅槃條。

  【無余修】 四修之一。見四修條。

  【無余涅槃】 二涅槃之一。見二涅槃條。

  【無學】 在聲聞乘四果中,前三果為有學,第四果阿羅漢為無學。有學是還要上進修學的意思,無學就是學道圓滿不更修學的意思。

  【無學果】 證得無學果位的人,即阿羅漢。

  【無礙】 沒有障礙。

  【無礙智】 自在無礙的智慧,即佛的智慧。

  【無礙解】 又名無礙辯。見四無礙解條。

  【無礙光如來】 又名無礙光佛,即阿彌陀佛十二別名之一。

  【無比法】 無與倫比的法。

  【無色有】 無色界的果報實有,為三有之一。

  【無色界】 三界之一。見三界條。

  【無表色】 受戒時,以強盛三業,制造一種色體,此體亦由四大之色法而生,故名為色,外相不顯,故名無表,因有防非止惡的功能,故以之為生戒體。此無表色,雖不似他色之有質礙,然而由四大的色法生故,所以攝在色法之中,是乃小乘有宗的教義。

  【無自性】 無有一定的自性。一切法因緣和合而生,都無一定的自性。

  【無門宗】 佛心宗。無門即是佛心的別名,佛心宗即是禅宗。

  【無沒識】 阿賴耶識的別名,因阿賴耶識是無始以來,一切有情生命所寄托,在一期無常中,最先來,最後去,並不隨生死而消失,故又名為無沒識。

  【無垢衣】 無煩惱垢染的衣,即袈裟。

  【無垢地】 離垢地的別名,是菩薩十地中之第二地名。

  【無垢識】 阿賴耶識在佛位上,變成清淨無垢,為諸無漏法所依止,故名無垢識,又名庵摩羅識。

  【無法相】 謂一切法都是緣生的,無真實之體,亦無真實之相。

  【無財鬼】 見鬼條。

  【無酒神】 八部眾之一,即阿修羅。

  【無師智】 無師自通的智慧。

  【無異想】 對一切眾生無遠近親疏的思想,是如來十八不共法之一。

  【無煩天】 色界十八天中之第十四重天名。

  【無所得】 沒有什麼法可以得到的意思,這是無相的道理。

  【無所有】 又叫做無所得,空的別名。

  【無義語】 沒有意義的言語。

  【無熱天】 色界五淨天之第二天名。

  【無憂王】 見阿育王條。

  【無想界】 無想天。

  【無想定】 外道為了獲得無想天的果報而修一種泯滅一切心想的禅定。

  【無想果】 又名無想報。見無想報條。

  【無想報】 又名無想果,即外道修無想定者,命終生無想天,受五百大劫心心所滅,而身亦如枯木死灰,他們誤認是真涅槃境界,豈知過了五百大劫之後,又復動念,再入輪回。

  【無想天】 無想的眾生所居住之天,在色界之第四禅天。

  【無想天難】 八難之一。見八難條。

  【無央數劫】 無量數劫。

  【無去無來】 如來的法身不去也不來,湛然常住。

  【無佛世界】 沒有佛在世界上居住的時期,如釋迦佛涅槃之後,彌勒佛尚未示現的這一段時期。此時期由地藏王菩薩負責教化眾生的工作。

  【無問自說】 十二部經之一。

  【無師之智】 無師而獨自覺悟的佛智。

  【無尋無伺】 色界二禅以上,無尋的心所,亦無伺的心所。

  【無稱光佛】 無量壽佛的別名,為十二光佛之一。

  【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所住是不滯住善惡、是非、空有、斷常、迷悟等等對待的兩邊,連中道亦不住。而生其心者,即是生其空寂靈知妙明真如的心。

  【焰摩天】 夜摩天,在欲界天之第三重。

  【焰慧地】 菩薩十地中之第四地。楞嚴經說:‘明極覺滿,名焰慧地。’

  【燃燈】 1.燃點燈燭。2.佛名。見燃燈佛條。

  【燃燈佛】 又名錠光佛。釋迦佛在因行中第二阿僧祇劫屆滿時,剛好此佛出世,他買了五莖蓮花去供佛,又以頭發鋪地給佛走路,佛即為他受未來成佛的記別。智度論說:‘如然燈佛,生時一切身邊如燈,故名然燈太子,作佛亦名然燈。’

  【琰魔王】 即閻羅王,簡稱閻王。見閻王條。

  【琰魔界】 琰魔王的世界,在我們所住的南贍部洲東方鐵圍山下。

  【琰魔使】 琰魔王的鬼卒。窮凶極惡的人,琰魔王就差遣這種鬼卒去引取他來治罪。

  【異生】 凡夫的別名,因凡夫輪回六道,受種種別異的果報而生。

  【異生性】 凡夫之性,系指見惑的煩惱種子而言。俱捨論說:‘雲何異生性,謂不獲聖法。’

  【異生羝羊心】 十住心之一。凡夫的愚癡,好像羝羊,羝羊即牡羊,終日只知思念食欲和淫欲。

  【異相】 四相之一。見四相條。

  【異熟】 果報的新譯,因為因與果必異時而熟,故雲異熟。

  【異熟因】 六因之一。見六因條。

  【異熟果】 五果之一。見五果條。

  【異熟障】 謂由於自然果報的障礙而不能修行佛法的地方,如三惡趣及無想天等是。

  【異熟生】 異熟因所生。

  【異熟識】 阿賴耶識的別名。

  【異方便】 特殊的方便。

  【異時而熟】 種因在先,受果在後,先後時間相差,或至無數劫,所以說異時而熟。

  【登住】 登入菩薩十住之位。

  【登地】 登上菩薩十地之位。要達到登地須經過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登地菩薩】 登入初地(即歡喜地)之位的菩薩。

  【發通】 開發神通。

  【發願】 立下誓願。

  【發露】 表白自己所犯的過失。

  【發心】 發願求取無上菩提的心。

  【發心住】 菩薩十住之第一位。

  【發光地】 菩薩十地之第三地。

  【發菩提心】 發求取正覺成佛的心。

  【眾生】 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

  【眾生心】 一切眾生所有的心。眾生心約有二種,即真心與妄心。見二心條。

  【眾生見】 執著眾生實有的妄見,是我見的別名。

  【眾生界】 十界之中,除去佛界,其他九界都叫做眾生界。

  【眾生恩】 四恩之一。見四恩條。

  【眾生相】 四相之一。見四相條。

  【眾生相續】 三相續之一。見三相續條。

  【眾生緣慈】 三慈之一。見三慈條。

  【眾生世間】 三世間之一。見三世間條。

  【眾生無邊誓願度】 四弘誓願之一。見四弘誓願條。

  【眾合地獄】 八熱地獄之第三。

  【等】 1.平等之義。2.等級之義。3.等類之義。

  【等心】 1.平等心,即視一切眾生怨親平等。2.對諸法平等修行的心。

  【等味】 平等一味。

  【等至】 定的別名。身心平等安祥叫做等,以定力才能達至此種等的境界,所以叫做等至。

  【等持】 定的別名。梵語三摩地,華譯為等持,即心安住於一境而平等維持之義。

  【等智】 十智之一。見十智條。

  【等慈】 平等的慈悲。

  【等谛】 俗谛的別名。

  【等觀】 平等觀念一切事理。

  【等覺】 1.佛的別稱。等是平等,覺是覺悟,諸佛的覺悟,平等一如,故名等覺。2.大乘五十二階位中,第五十一位,名為等覺,即十地位滿,將證佛果之中間階段,因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覺,故名等覺,又名一生補處,或金剛心菩薩。

  【等妙】 等覺與妙覺。大乘階位五十二級中,第五十一位即等覺,第五十二位即妙覺,亦即佛果。等覺猶如十四的月亮,妙覺則如十五的月亮。

  【等妙覺王】 佛的尊稱。等是等覺,是顯因圓,妙是妙覺,是顯果滿,佛因圓果滿,故稱等妙覺王。

  【等活地獄】 八熱地獄之第一。見八熱地獄條。

  【等無間緣】 四緣之一。見四緣條。

  【結】 系縛的意思,是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系縛眾生的身心,使不能解脫,永淪生死。

  【結印】 手結印契。密宗的修法,要手結印,口念咒,意觀想,這樣才能做到三密相應。

  【結使】 結與使。結與使都是煩惱的別名,煩惱能系縛身心,結成苦果,故稱為結,能使眾生沉溺於生死苦海,故又名為使。結有九結,使有十使。

  【結夏】 結夏安居。見安居條。

  【結集】 佛滅後,五百大阿羅漢相聚一處,將佛過去所說的法,結合集成為佛教的三藏經典。

  【結賊】 結是煩惱的別名,因為煩惱能為害智慧,故喻之為賊。

  【結解】 結與解。結是煩惱所縛;解是證悟真理而得自在。

  【結漏】 結與漏。結與漏都是煩惱的別名。

  【結縛】 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系縛吾人的心身使不得解脫出離生死。

  【結緣】 廣結善緣。

  【結業】 指由煩惱而生的思想與行為。

  【結跏趺坐】 佛陀的坐法,即盤膝而坐。略有二種:若先以右足置於左腿上,再以左足置於右腿上,叫做降魔坐;若先以左足置於右腿上,再以右足置於左腿上者,則叫做吉祥坐。

  【給孤獨園】 給孤獨長者買只陀太子的園林給佛講經說法,故其園名為給孤獨園。

  【給孤獨長者】 中印度憍薩羅國的丞相,性情慈善,喜歡布施孤獨的人,所以獲得給孤獨之名。

  【菩提】 華譯為覺,是指能覺法性的智慧說的,也就是漏盡人的智慧。

  【菩提心】 求取正覺成佛的心。

  【菩提心戒】 以菩提心之自性清淨為戒,是三昧耶戒的別名。

  【菩提分】 1.佛陀從四谛的道谛中,開示出三十七種修習基本聖道的法門,叫做三十七道品,也叫做三十七菩提分法。2.即七菩提分,又名七覺分。見七覺分條。

  【菩提樹】 原名畢缽羅樹,因釋尊在此樹下成道,故又名菩提樹。

  【菩提達磨】 簡稱達磨,是中國禅宗的初祖。見達磨條。

  【菩提薩埵】 見菩薩條。

  【菩薩】 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華譯為覺有情,就是覺悟的有情的意思,也就是上求佛道和下化眾生的大聖人。

  【菩薩戒】 發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其戒相為十重戒,四十八輕戒,這是出家菩薩戒;若依優婆塞戒經受戒品,則列六重戒,二十八輕戒,這是在家菩薩戒。茲將上述二種戒本所說的重戒和輕戒戒目列表如下:

菩 薩 重 戒 戒 目 表

梵網經戒本

菩薩優婆塞經戒本

條數

戒目

條數

戒目

1

殺戒

1

殺戒

2

盜戒

2

盜戒

3

淫戒

3

大妄語戒

4

妄語戒

4

邪淫戒

5

酤酒戒

5

酤酒戒

6

說四眾過戒

6

說四眾過戒

7

自贊毀他戒

 

 

8

故悭戒

 

 

9

故嗔戒

 

 

10

謗三寶戒

 

 

菩 薩 輕 戒 戒 目 表

梵網經戒本

菩薩優婆塞經戒本

條數

戒目

條數

戒目

1

輕慢師長戒

1

不供養父母師長戒

2

飲酒戒

2

耽樂飲酒戒

3

食肉戒

3

不瞻病苦戒

4

食五辛戒

4

見乞不與戒

5

不舉教忏戒

5

不承迎禮拜尊長戒

6

不敬請法戒

6

見他毀戒心生憍慢戒

7

不聽經律戒

7

不持六齋戒

8

背正向邪戒

8

不往聽法戒

9

不瞻病苦戒

9

受僧用物戒

10

畜諸殺具戒

10

飲有蟲水戒

11

通國入軍戒

11

險難獨行戒

12

傷慈販賣戒

12

獨宿尼寺戒

13

無根謗人戒

13

為財打人戒

14

放火損燒戒

14

以殘食施四眾戒

15

法化違宗戒

15

畜貓狸戒

16

惜法規利戒

16

畜獸不淨施戒

17

依官強乞戒

17

不畜三衣缽杖戒

18

無知為師戒

18

作田不求淨水陸種處戒

19

斗謗欺賢戒

19

販賣斗秤不平戒

20

不能救生戒

20

非處非時行欲戒

21

無慈酬怨戒

21

商賈不輸官稅戒

22

慢人輕法戒

22

犯國制戒

23

輕新求學戒

23

得新食不先供三寶戒

24

背大向小戒

24

僧不聽辄自說法戒

25

為主失儀戒

25

在五眾前行戒

26

待賓乖式戒

26

僧食不公分戒

27

受別請戒

27

養蠶戒

28

故別請僧戒

28

行路見病捨去戒

29

惡伎損生戒

 

 

30

違禁行非戒

 

 

31

見厄不救戒

 

 

32

畜作非法戒

 

 

33

觀聽作惡戒

 

 

34

堅持守心戒

 

 

35

不發大願戒

 

 

36

不自作誓戒

 

 

37

故入難處戒

 

 

38

眾坐乖儀戒

 

 

39

應講不講戒

 

 

40

受戒非儀戒

 

 

41

無德詐師戒

 

 

42

非處說戒戒

 

 

43

故毀禁戒戒

 

 

44

不敬經律戒

 

 

45

不化眾生戒

 

 

46

說法乖儀戒

 

 

47

非法立制戒

 

 

48

自壞內法戒

 

 

 

  【菩薩行】 菩薩自利利他圓滿佛果的大行,也就是布施等六度。

  【菩薩乘】 又名大乘,為五乘之一,即修六度萬行圓滿自他二利以達到佛界的教法。見大乘條。

  【菩薩道】 菩薩所修之道,亦即自利利他。

  【菩薩藏】 大乘經的總稱,為二藏之一。法華華嚴等一切大乘經中,含藏大乘菩薩修因證果的方法,故名菩薩藏。智度論說:佛滅後,文殊彌勒等諸大菩薩,請阿難於鐵圍山結集三藏,謂之菩薩藏,這也是大乘佛法的結集。

  【菩薩僧】 受持菩薩戒的出家人。

  【菩薩十地】 一、歡喜地,菩薩既滿初阿僧祇劫之行,初窺心性,破見惑,證二空理,成就檀波羅蜜,生大歡喜。二、離垢地,菩薩斷思惑,除毀犯之非,使身清淨,成就戒波羅蜜,離一切垢。三、發光地,菩薩滅無明闇,而得三明,成就忍波羅蜜,心光開發。四、焰慧地,菩薩於三十七道品,圓滿具足,進而修習力無畏,不共佛法,遠離懈怠,成就精進波羅蜜,使慧焰熾盛。五、極難勝地,菩薩為利益眾生,外習諸技藝,內成就禅波羅蜜,極難制勝。六、現前地,菩薩住解脫法門,修空無相無願三昧,成就般若波羅蜜,使現前差別盡泯。七、遠行地,菩薩斷諸業果細現行相,起殊勝行,廣化眾生,成就方便波羅蜜,備遠行資糧。八、不動地,菩薩住無生忍,斷諸功用,身心寂滅,猶如虛空,成就願波羅蜜,於涅槃心,湛然不動。九、善慧地,菩薩滅心相,證智自在,具大神通,善護諸佛法藏,成就力波羅蜜,善運慧解。十、法雲地,菩薩廣集無量道法,增長無邊福智,悉知一切眾生心行,依上中下根,為說三乘,成就智波羅蜜,有如大雲,雨大法雨。

  【菩薩四無畏】 菩薩教化眾生之時有四種的無畏,即一、總持不忘,說法無畏;二、盡知法樂,和知道眾生根欲性心,說法無畏;三、善能問答,說法無畏;四、能斷物疑,說法無畏。

  【菩薩淨戒】 菩薩所受持的清淨戒法。

  【華台】 蓮華的台座,亦即佛菩薩的台座。

  【華藏界】 蓮華藏世界的簡稱。見華藏世界條。

  【華藏世界】 蓮華藏世界的簡稱,是釋迦如來真身毗盧捨那佛淨土之名。佛經說,在風輪之上的香水海中有大蓮華,此蓮華中含藏著微塵數的世界,所以叫做蓮華藏世界。此世界總共有二十層,我們所住的娑婆世界,就在華藏世界的第十三層的中間。

  【華嚴】 佛萬德譬如華,以如華之華德莊嚴法身,叫做華嚴。

  【華嚴宗】 依華嚴經而立宗,故名華嚴宗。此宗以中國唐時杜順和尚為始祖,後來因為賢首國師所發揚,故又名賢首宗。此宗論一切萬法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一切互不相礙互相融入。修法界觀,以高度平等的眼光,體察萬事萬物,這種心情證入一真法界即得佛智。

  【華嚴時】 佛說華嚴經的時期,即佛初成道三七日間在菩提樹下說法的時期。

  【華嚴三聖】 毗盧捨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華嚴宗三觀】 見三觀條。

  【庵摩羅識】 華譯為清淨識、無垢識、真如識等,為九識中之第九識,亦即佛的清淨識。

  【虛無】 虛妄無實。

  【虛空】 虛與空。虛與空都是無的別名。虛無形質,空無障礙,故名虛空。

  【虛空界】 指眼睛所看到的天空。

  【虛空藏】 菩薩名,因此菩薩含藏一切功德如虛空,故名虛空藏。

  【虛妄】 虛假不實的意思,

  【虛妄分別】 不確實的分別事理。

  【補陀】 即普陀,又名普陀山,在浙江定海縣東海中。

  【補陀落迦】 山名,華譯為光明山、海島山、小花樹山等,在印度的南海岸,相傳為觀音菩薩的道場。

  【補處】 補到佛位的意思。

  【補處彌勒】 一生補處的彌勒。彌勒菩薩將在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成道,繼釋迦如來在此世界成佛,而補到佛位。

  【超越證】 二證之一。見二證條。

  【超越斷】 與超越證同。

  【跏坐】 把腳放在腿上的坐法。有全跏和半跏兩種,全跏是兩足放在兩腿上,半跏是左足或右足放在另一方的腿上。經上所說的結跏趺坐,是指全跏坐。

  【跏趺】 結跏趺坐。見結跏趺坐條。

  【進具】 謂沙彌的年紀滿二十歲時,就可以進一步的受持比丘的具足戒。

  【進如意足】 見四如意足條。

  【都史天】 都史多天的簡稱。

  【都史多】 兜率天。見兜率天條。

  【都史宮】 都史多天(兜率天)的宮殿,亦即彌勒菩薩所住的地方。

  【都率天】 兜率天。

  【鈍使】 性質很遲鈍的煩惱。見五鈍使條。

  【鈍根】 愚鈍的根機,指領悟性不高的人。

  【開士】 1.開悟之士,菩薩的德名。2.以法開導眾生之士,為和尚的尊稱。

  【開光】 又叫做開眼,即佛像落成後,舉行儀式供奉之。

  【開眼】 與開光同。

  【開會】 開是開三乘教的方便門,會是三乘會歸一乘。與開顯同義。

  【開葷】 又名開素。佛雖然制定酒肉五辛等不可食,但是遇到生病的人或是有利益的事時,卻可以飲食。

  【開演】 說法。

  【開悟】 開智明理。

  【開遮】 開是允許的意思,遮是禁止的意思。

  【開顯】 開權顯實的簡稱。權者方便,實者真實,開方便以顯真實,叫做開顯。法華經說:‘開方便門,示真實相。’

  【開經偈】 念經前所念誦的四句偈,其偈文是‘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開權顯實】 見開顯條。

  【開示悟入】 開是開佛知見,示是示佛知見,悟是悟佛知見,入是入佛知見,此開示悟入乃是佛出世的本懷。

  【開山祖師】 開山立寺始創基業的人。

  【開三顯一】 開三乘方便法門以顯真實一乘的教法。

  【開甘露門】 布施餓鬼。

  【開緣說法】 為眾人廣開佛法因緣而說法要。

  【間色】 中間色。縫制袈娑時要選用三種的壞色,即青之間色,黑之間色,和木蘭之間色。

  【間色服】 袈裟的別名。

  【須彌諸山】 指須彌山及其外圍的八個山。器世界的最下層為風輪(大氣層),其上為水輪(大海洋),再上為金輪(大地)。在金輪上有九個山八個海,互相間隔圍繞,以須彌山為中心,其外圍的八個山就是持雙、持軸、檐木、善見、馬耳、象鼻、持邊、鐵圍。

  【喘息】 禅定時,呼出吸進的氣很粗。

  【順化】 又叫做順世,就是順世道而死化的意思,通常是指僧人去世。

  【順世】 與順化同。

  【順生受業】 此生造業再生才受報,為三業之一。

  【順後受業】 此生造業於後數生才受報,為三業之一。

  【順現受業】 此生造業此生即受報,為三業之一。

  【須摩提】 簡稱須摩,華譯妙意、好意等,為西方極樂世界的別名。

  【須彌山】 華譯妙高山,因此山是由金、銀、琉璃、水晶四寶所成,所以稱妙,諸山不能與之相比,所以稱高。又高有八萬四千由旬,闊有八萬四千由旬,為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為一小世界的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獨小,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環繞之,在金山之外有鹼海,鹼海之外有大鐵圍山,四大部洲即在此鹼海的四方。

  【須陀洹】 舊譯為入流,新譯為預流,是聲聞乘四果中的初果名。入流是初入聖人之流的意思,預流是預入聖者之流的意思。

  【須陀洹向】 四向之一。見四向條。

  【須陀洹果】 聲聞乘四果中的初果名。

  【奢摩他】 華譯為止,即止息一切雜念的意思。

  【黑沙地獄】 十六游增地獄之一。

  【黑繩地獄】 八熱地獄之第二。

  【黃檗】 唐斷際禅師希運,福建人,於黃檗山出家,後參江西百丈山海禅師而得道,後居洪州大安寺,法席甚盛,師嗜愛舊山,因以黃檗名之,後人便稱師為黃檗。

  【黃面老子】 指釋迦如來,因釋迦如來的身相現金黃色。

  【提婆達多】 人名,為斛飯王之子,阿難之兄,佛的徒弟。出家學神通,身具三十相,誦六萬法藏,其本地為深位的菩薩,釋尊在法華會上,述往世為棄位國王,提婆達多為仙人,使他具足一切佛法,至於成佛。

佛學常見辭匯:十三~十五畫

  十三畫

  【亂心】 散亂的心。

  【亂善】 亂心所做的善事。

  【傳心】 見以心傳心條。

  【傳戒】 傳授戒法。

  【傳燈】 傳法於他人,如燈燈相傳,心心相印。

  【勢速】 謂有為法刻刻生滅,其勢甚速。

  【勢至】 大勢至菩薩的簡稱,因此菩薩的大智至一切處,故名大勢至。

  【勢至觀】 觀無量壽經所說十六觀之第十一,即觀想大勢至菩薩身相的觀法。

  【勤】 精進的意思。

  【勤行】 勤行善法,亦即六波羅蜜中的精進波羅蜜。

  【勤息】 梵語沙門,華譯勤息,即勤修眾善和止息諸惡之義。

  【勤策】 即沙彌,因沙彌懷著要做比丘的希望,於是辛勤策勵自己。

  【圓心】 求取涅槃圓果的心。

  【圓行】 圓融的行持,也就是稱性而修,於事毫無執著,如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修一法,即是修無量法門,生極樂淨土,即是生諸佛淨土是。

  【圓光】 佛菩薩頭上所發出來的圓形光圈。

  【圓佛】 圓教的法身佛,即毗盧捨那佛。

  【圓戒】 圓頓戒,即天台宗所傳的大乘戒。

  【圓妙】 謂空假中三谛圓融而不可思議。

  【圓解】 圓通的見解,即利根行人,知見超脫,稱性而談,於理無所執著。

  【圓具】 具足戒的別名,因受持具足戒的人近於涅槃的圓果。

  【圓空】 執著於空叫做偏空,連空亦空,更無所執著,叫做圓空,亦名第一義空。

  【圓果】 圓滿的果德,即涅槃。

  【圓宗】 天台宗的別稱,因天台宗以圓頓一實為宗旨。

  【圓音】 圓妙的聲音,即佛的聲音。

  【圓修】 1.在天台圓教是指同時兼修空假中三觀。2.圓滿的修習萬行。

  【圓覺】 1.圓滿的覺性。具足眾德叫做圓,照破無明叫做覺。此圓覺,就是人人本具的真心。2.對世間一切事理無不澈底了知其真相。

  【圓悟】 圓滿覺悟真理。

  【圓乘】 圓滿無缺的教法,即佛乘。

  【圓寂】 梵語涅槃,華譯圓寂,即圓滿一切智德,寂滅一切惑業。

  【圓實】 圓頓一實,是天台圓教的教理。一行圓融一切行,一位圓具一切位,而成佛頓速,叫做圓頓;這種道理只有一而無二三,是真實而非虛妄,叫做一實。

  【圓成】 圓滿成就。

  【圓成實性】 三性之一。見三性條。

  【圓通】 道理圓融而無礙。

  【圓通大士】 觀音的別名。

  【圓通忏法】 觀音忏法的別名,因觀音的別名就是圓通大士。

  【圓教】 大乘究竟圓滿的教法,為天台所立四教之第四,或華嚴宗所立五教之第五。

  【圓教四門】 天台宗說圓教有四門,即有門、空門、亦有亦空門、非有非空門。

  【圓頓】 圓融諸法頓速成佛的意思。諸法本圓融,一法圓滿一切法,若一念開悟,便能頓入佛位,頓足佛法,這是天台宗的宗旨。

  【圓頓戒】 指天台宗的戒法,天台宗以圓融諸法頓速成佛為宗旨,故其所依之戒便叫做圓頓戒。

  【圓頓宗】 天台宗。

  【圓頓教】 簡稱圓教,是大乘窮極的實教,若悟圓教之理,能頓入佛位,頓足佛法,故名圓頓。

  【圓融】 圓通融合的意思,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眾生即本覺,娑婆即寂光等都是圓融的道理。

  【圓融三谛】 三谛是空假中,空假中圓融無礙,即空即假即中,叫做圓融三谛。

  【圓明常寂照】 六祖惠能所說。謂心性本來是圓滿光明與真常不變的,雖然是寂靜不動,卻能夠遍照一切法界,雖然是遍照一切法界,卻仍舊還是寂靜無動,此乃是無上涅槃之相。

  【塔】 一種形高而尖的建築物,由五級到十幾級不等,藏佛遺骨的叫做塔,不藏遺骨的則叫做支提。

  【塔寺堅固】 五堅固之一。佛滅度後的第四個五百年,即是堅固造立塔寺的時期。

  【冢間坐】 比丘在冢間坐臥,為十二頭陀行之一。

  【微塵】 細微的灰塵。

  【微塵數】 (喻)數量很多。

  【微微心】 入滅盡定前剎那極微的心念。

  【微細生死】 變易生死的別名。

  【想蘊】 五蘊之一。見五蘊條。

  【想顛倒】 三顛倒之一。見三顛倒條。

  【想受滅無為】 生於無色界非想天,入滅盡定,想受俱滅,名想受滅無為

  【意】 唯識學的第七末那識,華譯為意,思量之義,恆審思量第八阿賴耶識為我,有思考、辨別、判斷、分析、綜合等的作用。

  【意三】 十惡中屬於心意的三惡,即貪欲、嗔恚、愚癡。

  【意定】 攝心正念,清淨無染。

  【意密】 三密之一。見三密條。

  【意業】 三業之一。見三業條。

  【意樂】 心意獲得滿足而生快樂。

  【意輪】 三輪之一。見三輪條。

  【意學】 禅宗的學問。禅學相當於身口意中之意業,故名意學。

  【意識】 六識之一。見六識條。

  【意根】 六根之一。見六根條。

  【意馬】 (喻)心意外馳,好像奔馬。

  【意馬心猿】 (喻)心神馳逐不定。

  【意成】 又叫做意生,即由意之力而成身。

  【意成身】 又叫做意生身,即由意之力而成身。

  【意生身】 又叫做意成身,初地以上的菩薩,為了濟度眾生而如意受生之身。

  【意生化身】 菩薩任意而生之變化身。

  【愚癡】 三毒之一。見三毒條。

  【愚法】 二種小乘之一。聲聞緣覺二小乘,有的人迷執自法,而愚於大乘法空之妙理,名為愚法小乘,一旦了解大乘之理,回心向大,便名為不愚法小乘。

  【愚法二乘】 見愚法條。

  【愛行】 二行之一,即愛欲之情多的人,若推理多的人,則叫做見行。行是心行,也就是心理活動。

  【愛取】 愛與取。愛是喜歡的意思;取是要的意思。

  【愛欲】 貪愛五欲。

  【愛道】 又名大愛道,是佛的姨母。

  【愛執】 愛惜執著。

  【愛結】 九結之一。見九結條。

  【愛著】 貪愛不捨的意思。

  【愛語】 四攝法之一。見四攝法條。

  【愛論】 貪愛的戲論,也就是被愛迷惑了心竅之後所生的種種不正確言論。

  【愛縛】 恩愛的系縛。

  【愛系】 恩愛的系縛。

  【愛見】 1.貪愛的見解。2.愛與見的二種煩惱,愛是指思惑,見是指見惑。智度論說:‘煩惱有二種,一屬愛,二屬見’。

  【愛見大悲】 自己雖未斷煩惱卻運用大悲以救濟眾生。愛是指思惑,見是指見惑。

  【敬田】 三福田之一。見三福田條。

  【敬禮】 恭敬禮拜。

  【感果】 由所作的業因招感應得的果報。

  【感應】 感是感召,應是應現,謂我對佛菩薩有什麼要求,如果心意至誠,便可以感召佛菩薩來應現,以滿我之所願。

  【感應道交】 眾生之感與如來之應互相交流。

  【會二歸一】 會二乘以歸一乘。

  【會三歸一】 佛最初以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法,教化眾生,到最後皆教令成佛,會三乘於一佛乘,是名會三歸一。

  【極覺】 妙覺。

  【極果】 至極的果位,即佛果。

  【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的國土名,因其國只有快樂而無痛苦,故名。

  【極熱地獄】 八大地獄之第七。

  【極難勝地】 簡稱難勝地,是菩薩十地中之第五地名。

  【楞伽】 在師子國(即今錫蘭島)的山名。楞伽是寶石名,因此山有楞伽寶石,故以寶名山。

  【楞伽島】 錫蘭島的本名,也是佛說楞伽經的地方。

  【楞伽懸記】 釋尊在楞伽山,懸記如來滅後,南天竺(印度)有大德比丘,名龍樹,宣說大乘無上妙法,初證歡喜她,應往生安樂國。

  【楞嚴咒】 又叫做佛頂咒,是楞嚴經所說的神咒,有四百二十七句,其中最後的八句是心咒。

  【業】 我們的一切善惡思想行為,都叫做業,如好的思想好的行為叫做善業,壞的思想壞的行為卻叫做惡業。

  【業力】 業的力量。善業有生樂果的力量,惡業有生惡果的力量。

  【業風】 1.惡業所感之猛風,指劫末所起的大風災及地獄所吹的風。2.(喻)業力如風,吹諸眾生輪回三界。

  【業有】 七有之一。見七有條。

  【業因】 善惡果報的原因。善業是樂果的因,惡業是苦果的因。

  【業果】 善惡業因所招感的苦樂果報。

  【業感】 善惡業因能招感苦樂的果報。

  【業海】 像大海一樣的種種惡因。

  【業識】 有業凡夫的識。凡夫有業,所以智就變成了識,聖人沒有業,所以識就轉成了智。

  【業通】 又名報通,即依宿業自然而得的神通。

  【業障】 由前生所作的種種罪惡而生今生的種種障礙,如所作所為皆不如意,就是業障的緣故。

  【業輪】 (喻)善惡業能使人輪轉於六趣。

  【業緣】 善惡果報的因緣。善業是招感樂果的因緣,惡業是招感苦果的因緣。一切眾生,都是由業緣而生的。維摩經說:‘是身如影,從業緣生。’

  【業系】 (喻)業好像繩子能將眾生系縛在三界之牢獄中。

  【業余】 三余之一。見三余條。

  【業報】 1.善惡業因所招感的苦樂果報。2.業因與果報。

  【業報身】 十身之一。見十身條。

  【滅】 1.梵語涅槃,華譯為滅,因涅槃之體,無為寂滅,故名。2.指四谛中的滅谛。3.即戒行,因戒行能滅除諸惡。

  【滅定】 滅盡定的簡稱。

  【滅度】 即涅槃。滅是滅見思塵沙,無明三種惑,度是度分段變易兩種生死。

  【滅後】 涅槃之後。

  【滅理】 寂滅的真理,亦即涅槃。

  【滅智】 徹底明了滅谛的道理的智慧。

  【滅道】 滅谛與道谛。見四谛條。

  【滅谛】 四谛之一。見四谛條。

  【滅法】 寂滅一切相的道法,是無為法的別名。

  【滅法忍】 滅法智忍的簡稱。見八忍條。

  【滅法智】 八智之一。見八智條。

  【滅法智忍】 又名滅法忍。見八忍條。

  【滅盡定】 又名滅受想定,或滅定,在此定中,以滅受想二心所為主,最後並六識心所亦滅,是九次第定的最後一定。

  【滅盡三昧】 又名滅盡定。見滅盡定條。

  【滅盡妙離】 滅是滅一切煩惱,盡是盡生死之業,妙是妙應真常,離是脫離三界諸苦。此滅盡妙離,是小乘涅槃的究竟境界。

  【滅類忍】 滅類智忍的簡稱。見八忍條。

  【滅類智】 八智之一。見八智條。

  【滅類智忍】 八忍之一。見八忍條。

  【滅受想定】 滅盡定的別名。見滅盡定條。

  【暖位】 指小乘行人修五停心觀及四念處觀已,進而專修四谛觀之位,為四善根之一。

  【暖法】 行者修至此位,工夫已漸得力,如鑽木取火,雖未得火,已有暖氣上升,快要發火了。

  【煩惱】 煩是擾義,惱是亂義,能擾亂眾生身心,令使心煩意亂的見思惑,叫做煩惱。

  【煩惱習】 煩惱的習氣。

  【煩惱障】 二障之一。見二障條。

  【煩惱濁】 五濁之一。見五濁條。

  【煩惱魔】 四魔之一。見四魔條。

  【煩惱業苦】 又名惑業苦,謂吾人由於貪嗔癡等煩惱而造業,又因造業而受苦。

  【煩惱即菩提】 見生死即涅槃條。

  【犍度】 華譯為聚、蘊、結等,即律中篇章之名,一犍度即一篇或一章,或一品一節之義。

  【獅子吼】 (喻)佛陀說法,毫無怖畏,聲震十方,群魔攝伏,好像獅子一叫,百獸都降伏一樣。

  【獅子座】 佛是人中獅子,故不論其所坐者是床是地,都叫做獅子座。

  【瑜伽】 相應的意思。相應有五義,即與境相應、與行相應、與理相應、與果相應、與機相應。

  【瑜伽宗】 1.密教的總稱。2.中國的法相宗在印度叫做瑜伽宗。

  【瑜伽教】 密教的總稱,因密教是以三密的瑜伽為宗。

  【瑜伽三密】 三密相應。

  【當來】 來世。

  【當來導師】 指彌勒菩薩。

  【當機】 契當眾生的根機。

  【當機益物】 隨著眾生的根機而使之獲益。

  【當體即空】 謂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合成,其本體本來就是空無。

  【當相即道】 謂於世間淺近的事相上,都有深妙的道理在。

  【癡】 又名無明,不明白事理的意思,為三毒之一。

  【癡取】 愚癡的煩惱。取就是煩惱的別名。

  【癡使】 愚癡的煩惱。使就是煩惱的別名。

  【癡定】 沒有智慧的禅定。

  【癡毒】 三毒之一。見三毒條。

  【癡愛】 愚癡和貪愛。愚癡為父,貪愛為母,和合而生出一切的煩惱惡業。

  【癡慢】 愚癡和我慢。

  【癡禅】 與癡定同。

  【癡闇】 無明的闇味。

  【睡】 十纏之一。

  【睡眠】 一種使心靈闇昧的精神作用。

  【睡眠欲】 五欲之一。見五欲條。

  【睡眠蓋】 五蓋之一。見五蓋條。

  【禁戒】 禁非戒惡。佛所制的禁戒有五戒八戒沙彌戒和具足戒等的分別。

  【瑞應】 有祥瑞來應驗。

  【禀具】 受持具足戒。

  【禀教】 禀承佛的教法。

  【經】 梵語修多羅,華譯為契經,即上契十方諸佛所說之理,下契一切聽經眾生的根機,又是線義,即貫串佛所說的法和道理,以免散失,為三藏之一。

  【經行】 在一定的地方兜圈子,其目的在於避免坐禅時發生昏沉或睡眠。

  【經宗】 依經而立的宗派叫做經宗,若依論而立的宗派則叫做論宗,如華嚴天台是屬於經宗,如成實三論則屬於論宗。

  【經論】 經藏與論藏。經是如來所說,論是菩薩所著。

  【經藏】 1.指佛所說的一切大小乘經典。2.藏放經典的府庫。3.國家所寶藏的佛學書。

  【經體】 經之體。大乘經以諸法實相為體,小乘經以三法印為體。

  【經部】 經量部的簡稱。

  【經量部】 又名說度部,或說轉部,小乘十八部之一,是佛滅後四百年間,由說一切有部分出來的一個流派。在三藏之中,唯以經為正量,故名經量部。

  【經律論】 見三藏條。

  【經供養】 書寫經文以做佛事。經屬於三寶中之法寶,故經供養是供養法寶。

  【罪性】 罪業的本性。罪業的本性空而不可得。

  【罪根】 罪惡的根本,即無明。

  【罪報】 罪惡的報應,即苦果。

  【罪福】 罪與福。五逆十惡等是罪,五戒十善等是福。罪有苦報,福有樂果。

  【罪障】 罪惡是獲得樂果的障礙。

  【群生】 許多的眾生。

  【群有】 許多的有。眾生的果報叫做有,有有三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的分別。

  【群迷】 許多迷惑的眾生。

  【聖】 正的意思,證正道,名為聖。

  【聖人】 指大小乘見道以上斷惑證理的人,亦即智慧最卓越,人格最完善,能力最高強的人。

  【聖印】 聖道的法印,如三法印與實相印等是。

  【聖行】 進入聖位的行為,即戒定慧。

  【聖言】 正直的言語。聖言有四種,即言不見為不見、言不聞為不聞、言不覺為不覺、言不知為不知。

  【聖典】 佛經。

  【聖果】 依聖道而得之果,即菩提涅槃。

  【聖財】 聖人的財產。大寶積經說:‘信、戒、聞、慚、愧、捨、慧,如是等法,是謂聖財。彼諸眾生,不獲此故,名極貧窮。’

  【聖胎】 指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之三賢位。

  【聖僧】 得道的高僧。

  【聖谛】 聖人所見的真理,即苦集滅道。

  【聖應】 佛陀的感應。

  【聖眾】 指聲聞、緣覺、菩薩、佛等四種得道的大眾。

  【聖教】 聖人的言教。

  【聖教量】 聖是聖人,教是教法,是因有聖人的文教才知道的意思,為三量之一。

  【萬】 卍字的讀音,是吉祥的意思。

  【萬行】 一切的行為或修行。

  【萬字】 佛胸前有一卍字,此卍字乃是吉祥的標志。

  【萬劫】 指極長久的時間。

  【萬境】 一切的境界。

  【萬法】 一切的事物。

  【萬法一如】 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其性皆空,沒有差別。

  【萬法無滯】 一切諸法都以空無自性為性,空性是一如不變的,由此不變的緣故,所以萬法即真如而畢竟無滯了。

  【萬法唯識】 一切事物都是由識而顯現,在它們的生起上,心識的影響力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萬德洪名】 謂在一佛的名字上最具有萬種之德。

  【著】 纏愛不捨的意思,如愛著,執著,貪著。

  【著我】 在五蘊假合的身上,執著有一個實我。

  【著法】 在因緣生的事物上,執著有事物的實體存在。

  【葷辛】 葷是有臭味的蔬菜,辛是帶有辣性的蔬菜。

  【解】 1.解釋文義。2.知解之義。

  【解執】 見解的執著。

  【解惑】 解與惑。解是智;惑是煩惱。

  【解空】 了解諸法的空相。佛弟子中以須菩提為解空第一。

  【解行】 知解與修行。

  【解行地】 由知解而修行的地位,也就是還未證得真如之地前三賢菩薩的階位。

  【解行相應】 知解與修行相應。

  【解脫】 脫離束縛而得自在的意思,亦即涅槃的別名。

  【解脫衣】 解脫幢相衣的簡稱,即袈裟的別名。

  【解脫身】 已經解脫煩惱障礙的佛身,為二佛身之一。

  【解脫味】 涅槃的妙味。

  【解脫門】 通向涅槃的門戶,指空、無相、無願之三種禅定,因此三種禅定乃是通向涅槃的門戶。

  【解脫服】 又名解脫衣、解脫幢衣、解脫幢相衣等,是袈裟的別名,因袈裟是志求解脫的人所穿的衣服。

  【解脫相】 三相之一。見三相條。

  【解脫道】 1.四道之一。見四道條。2.佛道的總稱,因佛道乃是出離痛苦而得解脫的正道。

  【解脫堅固】 大集經所說五堅固之一,即佛滅後的第一個五百年間,正法興盛,證道者多,是解脫堅固的時期。

  【解脫深坑】 謂只求自己解脫的人,不能圓滿自利利他的德行,猶如墜落在深坑之中。

  【解脫知見】 自己知道已經獲得解脫的智慧,也就是觀照常明通達無礙的後得智。

  【解脫幢相衣】 袈裟的別名,因袈裟是志求解脫的人所穿的衣服,而且其條相與佛塔之幢相似。

  【解境十佛】 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辟支佛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

  【解滿成佛】 四滿成佛之一。見四滿成佛條。

  【資糧】 資是資助,糧是糧食,修道亦如遠行,要有善根福德正法等糧食資助其身,才能到達。

  【資糧位】 唯識五位之一。見五位條。

  【路迦祇夜】 華譯重頌,是十二分教之一。

  【路迦那他】 華譯為世尊,是佛的別號。

  【辟支】 辟支迦佛陀的簡稱。

  【辟支地】 通教十地之一,即辟支佛的地位。

  【辟支佛】 辟支迦佛陀的簡稱。

  【辟支迦佛陀】 簡稱辟支、辟支迦佛、辟支佛等,華話為緣覺,或獨覺,因觀飛花落葉或十二因緣而開悟證道,故名緣覺,又因無師友之教導,全靠自己之覺悟而成道,故又名獨覺。

  【游化】 到處游行和教化世人。

  【游心法界】 使心游於法界,觀察照見千差萬別的諸法。

  【游增地獄】 在八熱地獄之中,每一根本地獄各有四門,每一門出去,都各有塘煨、屍糞、鋒刃、烈河等四類地獄,所以每一根本地獄,有十六游增地獄。因這十六地獄是根本地獄的增屬,而且有罪業的眾生游此,倍增苦惱,所以叫做游增地獄。

  【游戲神通】 佛菩薩以神通攝化眾生,能出入無礙,自由自在。

  【游戲三昧】 佛菩薩游於神通,化人以自娛樂,叫做游戲,三昧是專心的意思,諸佛菩薩以專心救濟眾生為游戲,故曰游戲三昧。

  【運心】 用心的意思。

  【運心供養】 1.只在心中作供養的觀想,並不在行為上表現出來。2.供養時運心作觀。

  【遍行】 指心所的遍行,有的心所,遍於善惡無記三性,遍於三界九地,遍於有漏無漏,世出世間,遍與八識心王相應,因為遍於上述四者,所以名遍行。遍行心所有五種,即作意、觸、受、想、思,此五種皆與五識心王,初念相應。

  【遍行因】 六因之一。見六因條。

  【遍行惑】 普遍游行的煩惱,亦即一切煩惱起因之根本煩惱。

  【遍行真如】 十真如之一。見十真如條。

  【遍淨天】 色界第三禅天之第三天名,因此天淨光周遍,故名。

  【遍依圓】 唯識學所說之三性。見三性條。

  【遍周法界】 普遍周滿整個法界,是指法身的功德而言。

  【遍法界身】 指佛的真身,因佛的真身廣大無邊,周遍於法界。

  【遍照如來】 大日如來的別名。

  【遍計所執性】 三性之一。見三性條。

  【過未】 過去和未來。

  【過去】 三世之一。

  【過去七佛】 毗婆屍佛、屍棄佛、毗捨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

  【過去莊嚴劫】 劫有大中小三種,現在的大劫叫做賢劫,過去的大劫叫做莊嚴劫,未來的大劫叫做星宿劫。

  【道】 1.能通的道路。2.真理的意思。3.即梵語所說的菩提或涅槃。4.修行的方法。

  【道士】 有道之士。

  【道元】 道的根本。

  【道力】 種種正當道理的力量。

  【道心】 1.義理的心。2.求道的心。

  【道行】 修道的功行。

  【道具】 修道時所用的器物,如三衣什物等是。

  【道俗】 道與俗。出家的人叫做道;在家的人叫做俗。

  【道果】 證道得果。道是菩提;果是涅槃。

  【道品】 道法的品類。見三十七道品條。

  【道宣】 唐朝人,俗姓錢,因久居終南山以盛宏律宗,故律宗又名南山律宗。

  【道前】 在未見道以前。

  【道中】 正在見道之中。

  【道後】 已經見道之後。

  【道理】 道法的義理。

  【道眼】 1.能見正道的眼。2.觀道之眼。

  【道業】 修道的事業。可以召感人天果報的是福業,可以成就佛果的是道業。

  【道樹】 菩提樹。本名畢波羅樹,因佛在此樹下成道,所以又叫做道樹。

  【道谛】 四谛之一。見四谛條。

  【道信】 湖北人,俗性司馬,拜僧璨為佛,是禅宗第四祖。

  【道器】 可以修學佛道的根器。

  【道場】 1.群眾學道的場所。2.佛寺。3.成道的地方。4.供養佛的地方。

  【道場神】 守護道場的神。

  【道觀】 道是化道,教化他人的意思,觀是空觀,即觀察萬法性空的道理。自己安住於空的道理而又向他人勸說教化,叫做道觀雙流。

  【道觀雙流】 見道觀條。

  【道共戒】 二戒之一。見二戒條。

  【道種性】 璎珞經所說六種性之一,即十回向之位,在此位開始真正修習中道觀,故名為道,能產生佛果,故名為種。

  【道種智】 智度論所說三智之一。見三智條。

  【達磨】 1.華譯為法,指佛所覺悟的真理和覺悟的方法。2.菩提達磨的簡稱,印度人,梁武帝時泛海到達中國的廣州,武帝迎至建業,因與帝話不投機,遂渡江入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為中國禅宗之始祖,圓寂於東魏天平以前,葬熊耳山。

  【達磨忌】 即十月初五日,因此日是禅宗始祖的入寂日子。

  【違境】 違逆自己心意的境界。

  【違順】 違境與順境。

  【酪】 一種精制的牛乳。涅槃經說:‘聲聞如乳,緣覺如酪。’

  【酪味】 天台宗以酪譬喻第二時的小乘教,為五味之一。

  【酪經】 指一切的小乘經。

  【缽】 梵語缽多羅的簡稱。見缽多羅條。

  【缽多羅】 簡稱缽,為比丘六物之一,即盛飯器。譯為應器,或應量器。應有三應:一色相應,缽要灰黑色,令不起愛染心;二體相應,缽體粗質,使人不起貪意;三大小相應,不過量也,乞食不過七家,令人不恣口腹。當時四大天王,持四缽供佛,佛以神力,把它合為一缽,這是有缽的歷史。

  【缽裡薩啰伐拏】 華譯濾水囊,是比丘六物之一。

  【電】 金剛經六喻之一。電之為物,忽生忽滅,以喻世相之無常迅速。

  【電光石火】 (喻)焂忽消失。

  【電光朝露】 (喻)身體之無常。

  【預流向】 四向之一。見四向條。

  【預流果】 四果之一。見四果條。

  【頓大】 指華嚴經。頓是頓教,大是大乘教。華嚴經是佛初成道時,對頓入之菩薩而頓說大乘之教法。

  【頓悟】 聞法即悟的意思。

  【頓教】 不歷階梯漸次,直指本源,頓時開悟的教法。

  【頓說】 頓教的說法,即沒有經過小乘的階梯而直接即說大乘,如華嚴經是。

  【頓根】 具有頓悟的根機的人。

  【頓漸】 頓教與漸教。頓教是立刻速成的教法;漸教是逐漸成功的教法。

  【頓斷】 立刻斷除種種的煩惱。

  【頓覺】 立刻覺悟。

  【飲酒】 五戒之一。酒中含有麻醉性,飲者迷失理智,誤造種種的過失,所以佛教戒之。

  【飲酒十過】 一、顏色惡,即飲酒的人,顏貌容色,因之變常,無有善相。二、下劣,即飲酒的人,威儀不整,舉動輕薄,人所賤惡。三、眼視不明,即恣飲而狂癡瞻視,昏瞀不辨色境。四、現嗔恚相,即飲酒的人,行不善法,不顧親屬賢善,隨意忿怒。五、壞田業資生,即恣飲放逸,破費產業,散失資產。六、致疾痛,即飲酒過度,則身體失調,以致疾痛。七、益斗訟,即醉酒發狠,與人爭競,不惜身命,而斗訟益增。八、惡名流布,即飲酒的人,多棄捨善法,而丑名惡聲,流布遠近。九、智慧減少,即飲酒昏迷,愚癡狂妄,而智慧減少。十、命終墮惡道,即邀朋飲酒,不修善行,則惡業日增,命終墮落於惡道。

  【飲食欲】 欲界三欲之一。見三欲條。

  【飲食供養】 五種供養之一。見五種供養條。

  【鸠摩】 華譯童真,或童相,是八地以上的菩薩的稱呼。

  【鸠摩羅什】 華譯童壽,本印度人,但生長於龜茲,出家後,通大乘經論,後秦姚興弘始三年(西元四○一年)到中國長安,在逍遙園翻譯經典,前後所譯經論,凡三百八十余卷,在秦弘始十五年(西元四一三年)示寂於長安,寂後火化,舌頭不爛,表示他所翻譯的經典,絕對可靠無誤。

  【塗香】 把香水一類的東西塗在身上。

  【新歲】 結夏安居完了的第二日,即七月十六日,是比丘的新年元旦。

  【新發意】 新發求取菩提之意的人。

  【新發意菩薩】 新發求取菩提之意的菩薩,為二種菩薩之一。

  【新學菩薩】 新發心學習佛道的菩薩。

  【新舊兩譯】 新譯與舊譯。在唐玄奘三藏以前者是舊譯,在玄奘以後者是新譯。

  【准提菩薩】 准提華譯為清淨,贊歎心性清淨之稱,禅宗以為觀音部的一尊,東密以為六觀音之一,現三目十八臂形像。

  十四畫

  【像末】 像法與末法。見正像末條。

  【像法】 正像末三時之一,像者相似,在佛入滅後五百年為正法時代,其後一千年間所行之法,與正法相似而非正法,故名像法時代。

  【像教】 1.像法的教化。2.佛像與經教。

  【僧】 僧伽的簡稱,於義為眾。集受具足戒的比丘,三人或四人以上,方得稱僧。見僧伽條。

  【僧戒】 出家人所受的戒律,如沙彌之十戒與比丘之具足戒是。

  【僧物】 僧眾所共有之物。

  【僧侶】 僧徒。

  【僧殘】 律學篇聚名之一,即犯了重戒將墮未墮,如人犯重罪,將瀕於危,僅留殘命的情形。

  【僧璨】 江蘇徐州人,拜慧可為師,為禅宗第三祖。

  【僧伽】 和合眾的意思。比丘三人以上,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見和同解,以這六和的和諧合聚的精神,團結生活在一起,叫做和合眾。

  【僧伽梨】 比丘三衣之一。見三衣條。

  【僧伽藍】 僧伽藍摩的簡稱。

  【僧伽藍摩】 簡稱僧伽藍,或伽藍,譯為眾園,或叢林,是僧眾所居住的園林或寺院的通稱。

  【僧祇】 1.華譯為大眾。2.阿僧祇的簡稱,華譯為無數,或無量。

  【僧祇物】 僧祇譯為眾,即比丘比丘尼之大眾,此大眾共有之物,名僧祇物。

  【僧祇部】 摩诃僧祇部的簡稱,華譯為大眾部。佛滅之後,在結集經典時,窟外的結集名大眾部,窟內的結集名上座部。

  【僧祇律】 摩诃僧祇律的簡稱,即大眾部的律藏。

  【僧寶】 三寶之一。見三寶條。

  【僧寶果】 指斷盡煩惱的阿羅漢。

  【厭世】 厭惡世間而求出離。

  【厭求】 厭苦求樂。

  【塵】 指不淨和能污濁人們真性的一切事物,如四塵五塵六塵等是。

  【塵妄】 不淨叫做塵,不實叫做妄,塵妄是指一切生死的境界。

  【塵沙】 1.(喻)數量極多,如塵如沙。2.天台宗所立三惑之一。見三惑條。

  【塵相】 六塵之相。

  【塵剎】 如微塵數的世界。剎華譯即國土或世界。

  【塵垢】 煩惱的通稱。

  【塵勞】 心勞塵境,是煩惱的別名。

  【塵道】 1.指穢土。2.依華嚴教之意,塵即微塵,於十方虛空界之每一微塵中都含有世界,叫做塵道世界。

  【塵劫】 塵點劫的簡稱。見塵點劫條。

  【塵點劫】 1.指三千塵點劫,即磨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之物而為墨,每經一三千大千世界便下一點,墨完了,而所經過的世界又全部碎為微塵,再以每一微塵當作一劫來計算,這是表顯大通智勝佛出世迄今非常久遠的比喻。2.指五百塵點劫,即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之三千大千世界為微塵,每經過一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之國便下一微塵,微塵盡了,而所經過的世界又全碎為微塵,再以每一微塵當作一劫來計算,這是表顯釋迦如來成佛迄今非常久遠的比喻。

  【境】 心所游履和攀緣的境界,如色為眼識所游履,叫做色境,法為意識所游履,叫做法境等是。

  【境智】 境與智。所觀之理叫做境;能觀之心叫做智。

  【境行果】 境是所觀之境界,行是所修之聞思修三慧,果是所證之菩提妙果。

  【境界般若】 五種般若之一。

  【壽相】 我人四相之一。見四相條。

  【壽命】 人的一期生命。

  【壽者】 一期生命存在於世間。

  【壽者相】 執一期生命的長短。此相一立,則不了知緣生如幻的道理,焚香祈禱,妄圖長命,永為三有束縛,而不得解脫。

  【實有】 實在的有。世人不了知一切諸法都是緣生的,無有實性,因而妄執它為實有。

  【實我】 實在的我。我本來是五蘊假合而有的,離開了五蘊,那裡有實我的存在。

  【實空】 一切法皆因緣生,無有自性,故謂之實空。

  【實性】 真如的別名。仁王經說:‘諸法實性,清淨平等,非有非無。’

  【實教】 見二教條。

  【實眼】 指五眼中之佛眼。

  【實智】 見二智條。

  【實經】 指一乘的經典。

  【實語】 真實的言語。

  【實相】 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惟此獨實,不變不壞,故名實相。

  【實相印】 四法印之一,因實相是無始以來佛佛相傳的印玺,故名實相印,一切的小乘經皆以三法印印之,一切的大乘經則以此實相印印之。

  【實相身】 諸佛三身之一。見三種身條。

  【實相義】 諸法實相的深義。

  【實相慧】 證悟諸法實相的智慧。

  【實相觀】 又名理觀。見二觀條。

  【實相法界】 又叫做法界實相。法華說實相,華嚴說法界,實相與法界,同體異名。見實相條。

  【實相法身】 華嚴宗所立五種法身之一。見五種法身條。

  【實相經典】 宣說實相妙理的經典。

  【實相念佛】 三種念佛之一,所謂實相者,即指如來法身,眾生佛性,因這與萬法虛假的形相不同,故稱實相。念實相佛,即是念十方諸佛法身,亦即念我心中,本源自性天真佛。

  【實相無相】 實相是宇宙萬有的本體,這種本體離諸一切之相,故說實相無相。

  【實相般若】 二般若之一。見二般若條。

  【實相無漏大海】 真如實相,離一切之妄染,故謂之無漏,是空真如。又因含藏一切之功德,故謂之海,是不空真如。

  【實相為物二身】 實相身和為物身。實相身是理佛,也就是法性法身;為物身是事佛,也就是方便法身。

  【實報土】 實報無障礙土的簡稱。見四土條。

  【實報寂光】 實報無障礙土與常寂光土。見四土條。

  【實際】 真實到極點的意思,是真如法性的別名。

  【實際理地】 真如無相的境界。

  【實化二身】 實色身和化色身。見二色身條。

  【實乘菩薩】 指藏通別圓四教中之圓教的菩薩。

  【對治】 針對病情而治療,亦即斷除煩惱的意思。

  【對法】 1.梵語阿毗達磨,華譯為對法。對是對觀對向之義,法是四谛涅槃之法,以無漏聖道的智慧去對觀四谛的道理和對向於涅槃的果實,故稱對法。2.三藏中之論藏,亦名對法。

  【對法藏】 1.即論藏,為三藏之一。2.世親菩薩所造的俱捨論,梵名阿毗達磨俱捨,華譯為對法藏。

  【慈】 願給一切眾生安樂的心,也就是仁愛心的無限擴大。

  【慈氏】 彌勒菩薩。

  【慈光】 佛菩薩偉大慈悲的光輝。

  【慈忍】 慈悲與忍辱。

  【慈門】 佛菩薩的慈悲法門。

  【慈尊】 慈氏菩薩,亦即彌勒菩薩。

  【慈航】 渡人脫離苦海的意思。

  【慈恩】 1.慈悲的恩德。2.唐朝法相宗的祖師玄奘,住在京兆大慈恩寺,後人叫他做慈恩大師。

  【慈恩家】 唐朝慈恩大師以法相宗成立一家,世稱慈恩家。

  【慈恩宗】 又名法相宗、唯識宗、相宗、有宗等,唐時玄奘到中印度,就學於戒賢論師,回來後住在慈恩寺,故號慈恩宗。見法相宗條。

  【慈恩三觀】 見三觀條。

  【慈恩八宗】 慈恩大師將佛教分為八宗,即一、我法空有宗,指犢子部等;二、有法無我宗,指有部宗等;三、法無去來宗,指大眾部等;四、現實假實宗,指說假部等,五、俗妄真實宗,指說出世部等;六、諸法但名宗,指一說部等;七、勝義皆空宗,指般若等空宗龍樹系;八、應理圓實宗,指華嚴法華等經及無著系。

  【慈雲】 宋杭州天竺靈山寺靈應尊者,名遵式,真宗賜號慈雲,天台寧海人,於國清寺普賢像前燒一指,誓傳天台之道。

  【慈雲忏主】 中國宋朝遵式法師,號慈雲,治定往生淨土忏儀,請觀音消伏毒害忏儀、金光明忏法等,因而後世稱為慈雲忏主。

  【慈悲】 慈與悲。願給一切眾生安樂叫做慈;願拔一切眾生痛苦叫做悲。

  【慈悲衣】 袈裟。

  【慈悲觀】 慈悲一切眾生的觀法,為五停心之一。

  【慈悲忏法】 釋氏通鑒說:梁武帝妃郗氏,其性酷妒,死後化為巨蛇,一夜入後宮通夢於帝,求為修功德使離苦,帝閱大藏,制慈悲忏法,請僧忏罪,後得化為天人,於空中謝帝,帝畢生不復立後。

  【慈悲十二利】 有慈悲心的人將獲得十二種的利益,即福常隨身、臥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不喪、火不喪、在所得到、死升梵天。

  【慈心三昧】 興發慈悲心的禅定。

  【慚】 心所名,即自己反省,羞恥自己罪過的精神作用。

  【慚愧】 慚與愧。慚是對自己德學淺陋,常懷慚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惡受人譏評,生愧心而止惡。

  【慢】 驕慢。

  【慢見】 十種見之一。見十種見條。

  【慢使】 十使之一。見十使條。

  【慢結】 九結之一。見九結條。

  【慢幢】 謂我慢心一起,便自高自大,好像幢旗高聳一樣。

  【悭】 不捨得把自己的東西施給人家。

  【悭貪】 悭與貪。自己的東西不捨得給人家叫做悭;看見人家的東西就想要叫做貪。

  【悭結】 九結之一。見九結條。

  【悭法七報】 不肯向人說法或是不捨得把東西給人家的人,後世將得七種的惡報,即生盲報、愚癡報、生惡眾報、胎夭報、物恐報、善人遠離報、無惡不作報。

  【滿業】 又名別報業,二業之一。

  【滿分戒】 具足戒的別名。

  【滿字教】 半滿二教之一。見二教條。

  【漏】 煩惱的別名,含有漏洩和漏落二義。貪嗔等煩惱,日夜由六根門頭漏洩流注而不止,所以叫做漏,又煩惱能使人漏落於三惡道之中,所以也叫做漏。一切有煩惱之法就叫做有漏法,無煩惱之法就叫做無漏法。

  【漏戒】 漏失戒律,即破戒。

  【漏業】 有漏的業因。

  【漏質】 有漏的體質,即有煩惱垢染的身體。

  【漏縛】 漏與縳。漏是漏失的意思,縛是系縛的意思,兩者都是煩惱的別名。

  【漏盡】 斷盡一切的煩惱。

  【漏盡力】 十力之一。見十力條。

  【漏盡明】 漏盡智證明的簡稱。見三明條。

  【漏盡通】 漏盡智證通的簡稱。見六通條。

  【漏盡智】 斷盡一切煩惱之阿羅漢的智。

  【漏盡智證明】 三明之一。見三明條。

  【漏盡智證通】 六通之一。見六通條。

  【漏盡比丘】 斷盡一切煩惱的比丘,即阿羅漢。

  【漏盡意解】 斷盡一切煩惱之後心意獲得解脫,這是小乘阿羅漢所證得之果。

  【漏盡無畏】 與漏盡無所畏同。

  【漏盡無所畏】 四無所畏之一,即在大眾之中明言我已經斷盡一切煩惱而無所怖畏。

  【漏盡阿羅漢】 斷盡一切煩惱的阿羅漢。

  【漸悟】 逐漸覺悟。見二悟條。

  【漸教】 由淺入深的教法,如先說小乘然後才說大乘是。

  【漸斷】 逐漸的斷除。

  【漸次觀】 天台宗三種止觀之一,即先修數息觀,漸進而修至極的實相觀。

  【漸頓教】 漸教與頓教。漸教是由淺入深逐漸成功的教法;頓教是立刻速成的教法。在天台化儀四教中,藏通別三教屬漸教,圓教屬頓教。

  【琉璃】 一種青色的寶石,是七寶之一。

  【琉璃王】 捨衛國波斯匿王的兒子,他嗣王位後,便率兵消滅迦毗羅衛國的釋種,涅槃經叫他琉璃太子。

  【疑】 狐疑不信,是六根本煩惱之一。

  【疑見】 對真理懷著猶豫不決的見解,是十種見之一。

  【疑使】 十使之一。見十使條。

  【疑結】 九結之一。見九結條。

  【疑蓋】 五蓋之一。見五蓋條。

  【疑城胎宮】 阿彌陀佛的淨土的邊埵,有一座以七寶所莊嚴的宮殿,凡是懷著懷疑的心去念佛的人,將來就胎生到這宮殿中,可是在五百年間,不得聽聞三寶之名。因為是疑惑的人所居住的地方,所以叫做疑城,又因為是胎生的宮殿,所以叫做胎宮。

  【盡形壽】 盡我們這一世的身形和壽命。

  【盡未來際】 盡未來世的意思,亦即永恆之義。

  【盡虛空界】 盡十方虛空以為界,虛空無界,故無窮盡。

  【福分】 見二分條。

  【福行】 見三行條。

  【福因】 招感福報的業因,亦即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

  【福地】 寺院的德號,因寺院是生長福德之地。

  【福足】 見二足條。

  【福智】 福德與智慧。佛菩薩的化身,即以福德和智慧來作莊嚴。

  【福業】 召感福報的業因。見三福業條。

  【福慧】 福德和智慧,此二者是佛菩薩的二種莊嚴。

  【福田】 田以生長為義,人若行善修慧,猶如農夫於田下種,能得福慧之報,故名福田。

  【福田衣】 袈裟的別名。

  【福德】 修人天善行所感得的福分。福德與功德不同,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內證佛性無漏智才是功德,福德功德俱修俱足,才是出離生死苦海乃至成佛作祖之道。

  【福德莊嚴】 二種莊嚴之一,即修福德之善行以莊嚴佛果。

  【種性】 各種的根性。

  【種智】 一切種智的簡稱。見一切種智條。

  【種識】 種子識的簡稱,是第八識的別名。

  【種覺】 佛證一切種智之後,便能大覺圓滿,故名種覺。

  【種子】 法相宗將阿賴耶識中,能生一切法的功能,叫做種子,說它好像植物的種子能開花結果。

  【種子識】 阿賴耶識的別名。

  【種種界智力】 十力之一。

  【種種勝解智力】 十力之一。

  【稱念】 稱名念佛。

  【稱名】 稱念佛的名號。

  【稱名正行】 見五正行條。

  【稱名雜行】 見五雜行條。

  【精捨】 寺院的別名。

  【精進】 又叫做勤,即努力向善向上。

  【精進根】 五根之一。

  【精進覺支】 見七覺分條。

  【精進如意足】 四如意足之一。

  【精進波羅蜜】 又名勤波羅蜜,見六波羅蜜條。

  【維摩】 維摩诘的簡稱,華譯為淨名,淨是清淨無垢之義,名是聲名遠揚之義,相傳是金粟如來的化身,自妙喜國化生在此世上,以居士的身份輔助釋迦教化眾生。

  【維摩诘】 見維摩條。

  【绮語】 說無禮義不正經的話,是十惡之一。

  【缁素】 缁是紫黑色,素是白色,僧著紫黑衣,俗人多著白衣,故號僧俗為缁素。

  【聞慧】 聽聞佛法能生智慧,為三慧之一。

  【聞法】 聽聞佛的教法。

  【聞法難】 很難有機會聽到正法,是四難之一。

  【聞持】 聞佛的教法而憶持不忘,即陀羅尼。

  【聞持陀羅尼】 簡稱聞陀羅尼,是四陀羅尼之一。

  【聞思修】 見三慧條。

  【聞成就】 見六成就條。

  【蓋】 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覆蓋行者的清淨心,使善心不能開發。

  【蓋纏】 五蓋與十纏。

 ,  【誓願】 立誓和發願。諸佛菩薩都有總別的二種誓願,如四弘誓願是總誓願,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與藥師佛的十二願是別誓願。

,

  【誓願安樂行】 見四安樂行條。

  【語密】 如來三密之一。見三密條。

  【語業】 三業之一,即口之所語,如妄言绮語等是惡語業,如愛語實語等是善語業。

  【說法】 演說佛的教義。

  【說通】 能隨順眾生的根機,以巧方便為之說法,叫做說通。

  【說因部】 說一切有部的別名。

  【說假部】 小乘二十部之一,於佛滅後二百年間由大眾部中分出。

  【說轉部】 經量部的別名,小乘二十部之一。

  【說出世部】 小乘二十部之一,於佛滅後二百年由大眾部中分出。

  【說一切有部】 簡稱有部,別名說因部,為小乘二十部之一。

  【說障法無所畏】 見四無畏條。

  【說障道無所畏】 見四無畏條。

  【說出苦道無所畏】 見四無畏條。

  【輕安】 輕松安祥。

  【輕安覺支】 見七覺分條。

  【遠師】 慧遠法師。

  【遠行地】 菩薩十地中之第七地名。

  【銀輪王】 四輪王之一。見轉輪王條。

  【銅輪王】 四輪王之一。見轉輪王條。

  【銅鍱部】 上座部的別名。

  【障】 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障礙聖道。

  【障盡解脫】 見二解脫條。

  【魂神】 心識的別名,俗稱為靈魂。

  【魂魄】 心身的別名。魂是心識,有靈用但無形;魄是有形的身體,是心識的依處。

  【鼻入】 十二入之一。

  【鼻根】 六根之一。

  【鼻識】 六識之一。

  【嘉祥】 隋會稽嘉祥寺吉藏大師,以寺名稱為嘉祥,是三論宗之祖。

  【漉水囊】 比丘六物之一,即濾水去蟲的器具。

  十五畫

  【增劫】 人壽由十歲起,每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之間,叫做增劫。

  【增悲】 在菩薩的種性中,有悲增和智增的二種,速斷煩惱而證佛果,叫做智增,不斷煩惱而永利眾生,叫做悲增。悲增智增又名增悲增智。

  【增上】 增強其向上之勢。

  【增上緣】 見四緣條。

  【增上慢】 見七慢條。

  【增上心】 1.強盛的心。2.定心的別名,因定心的勢力很強盛。

  【增上心學】 即定學,三學之一。

  【增上戒學】 即戒學,三學之一。

  【增上慧學】 即慧學,三學之一。

  【增長】 增進長大。

  【增長天】 四王天中南方天之名。見四天王條。

  【增長廣目】 增長天與廣目天。

  【廣目天】 四天王天之一。

  【廣果天】 色界四禅八天中之第三天名。

  【廣長舌】 佛三十二相之一,佛舌廣長,而且柔軟紅薄,能覆面至發際。

  【廣長輪相】 大日如來要說真言時,必先現其周遍法界之廣長舌,以證明其言誠實非虛,叫做如來廣長輪相。

  【廣博身如來】 大日如來的別名。

  【廣狹自在無礙門】 十玄門之一。

  【影向眾】 見影響眾條。

  【影響眾】 又作影向眾,為四眾之一,諸佛與法身菩薩,為了贊助釋迦如來的教化,於是應現如影如響之身,以擁護釋迦如來的道場。

  【德號】 表現佛功德的名號。

  【慧】 睿智的意思,也就是確知諸法真相的智慧。

  【慧力】 智慧有消除煩惱的力量,為五力之一。

  【慧日】 (喻)佛的智慧如日能照明一切黑暗。

  【慧可】 北魏洛陽人,初名神光,後在嵩山少林寺拜達摩為師,改名為慧可,承接達摩的衣缽,為禅宗之第二祖。

  【慧目】 智慧的眼目。

  【慧足】 見二足條。

  【慧門】 通入智慧的法門。

  【慧命】 把智慧當生命。修行人全靠智慧,所以修行人把智慧當做生命。

  【慧能】 唐朝高僧,系中國禅宗之第六祖。見惠能條。

  【慧根】 智慧的根性,為五根之一。

  【慧學】 三學之一。

  【慧劍】 (喻)智慧鋒利如刀劍,能斬斷一切的煩惱。

  【慧遠】 中國東晉時人,居廬山,與劉遺民等同修淨土,為淨土宗之始祖。

  【慧印】 又名智印,即是決定不變的意思,如來的智慧,因契合諸法的實相,而決定不變,所以叫做慧印。

  【慧印三昧】 產生慧印的禅定。

  【慧炬】 智慧的火炬。

  【慧炬三昧】 法華經所說十六三昧之一,入此三昧,能興發智慧之火炬,照明世間的險難。

  【慧無減】 十八不共法之一。

  【憍】 憍慢自大。

  【憍慢】 自大高傲的心理。

  【憍陳如】 五比丘之一,也就是佛最初的弟子。

  【摩頂】 佛用手撫摩弟子之頂。通常佛不是為了付囑大法而撫摩弟子之頂,就是為了授記而撫摩弟子之頂。

  【摩頂授記】 摩頂是佛用手撫摩弟子之頂,授記是授將來成佛的預記。

  【摩诃】 譯義為大、多、勝。

  【摩诃衍】 摩诃衍那的簡稱,華譯為大乘。

  【摩诃衍那】 華譯大乘。

  【摩诃薩】 摩诃薩埵的簡稱。

  【摩诃薩埵】 華譯為大心,或大有情,指有作佛之大心願的眾生,亦即大菩薩。

  【摩诃摩耶】 即摩耶夫人,她是淨飯王的夫人,也是釋尊的母親。

  【摩诃迦葉】 摩诃迦葉波的簡稱,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以頭陀第一著稱。

  【摩诃目犍連】 簡稱目犍連,或目連,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以神通第一著稱。

  【摩诃般若】 華譯為大智慧,即佛照了諸法實相的智慧。

  【摩诃般若波羅蜜多】 華譯為大智慧度,意謂乘此大智慧則能由生死苦海渡到涅槃彼岸。

  【摩诃般涅槃那】 華譯為大滅度,或大圓寂入。見大般涅槃條。

  【摩觸】 學法女六法之一。

  【摩觸戒】 八波羅夷之一。見八波羅夷條。

  【摩呼洛伽】 又譯作摩侯羅伽,八部眾之一,即大蟒神,其形人身而蛇首。

  【摩侯羅伽】 見摩呼洛伽條。

  【摩醯首羅天】 華譯為大自在天,在色界的最高處。

  【敷具】 袈裟的別名。

  【數門】 數息門的簡稱,即數息觀。

  【數息門】 六妙門之一。

  【數息觀】 默數呼吸的出入以停止心想散亂的觀法,為五停心觀之一。

  【樂】 遇好緣好境而心情愉快。

  【樂神】 即乾闼婆,為八部眾之一。

  【樂邦】 安樂的邦土,通常是指西方極樂世界。

  【樂果】 至樂之果,即涅槃。

  【樂受】 三受之一。

  【樂說】 四無礙之一。

  【樂說無礙】 見無礙解條。

  【樂說無礙智】 見四無礙智條。

  【樂變化天】 欲界六天中之第五天名。

  【潔齋】 謂停止淫事及斷除酒肉。

  【熟酥味】 見五味條。

  【熱惱】 因痛苦而身熱心惱。

  【熱鐵地獄】 以熱鐵造成的地獄。

  【嗔】 惱怒打罵傷害別人,為三毒之一。

  【嗔火】 怒火。

  【嗔心】 嗔恚無忍的心,為三毒之一。

  【嗔毒】 三毒之一。

  【嗔病】 三病之一。

  【嗔縛】 三縛之一。

  【嗔恚】 三毒之一。

  【嗔恚火】 1.怒火。2.(喻)怒火能將人的一切功德燒毀。

  【嗔恚使】 五鈍使之一。

  【緣】 1.事物的相涉關系,如因緣。2.攀附的意思,如攀緣。

  【緣力】 助緣的力量。

  【緣心】 攀緣事物的心。

  【緣日】 結緣的日子。

  【緣因】 見二因緣。

  【緣成】 眾緣和合而成。

  【緣事】 信有因果報應的事實,叫做緣事,若信非因非果法性之妙理,則叫做緣理。

  【緣理】 觀念真理。見緣事條。

  【緣緣】 又名所緣緣,即所緣之緣,為四緣之一。

  【緣生】 眾緣和合而生。

  【緣起】 1.眾緣和合而生起,也就是各種條件和合而生的意思,一切有為法都是由眾緣和合而生起的。2.事情起始的緣由。

  【緣起門】 二門之一。見二門條。

  【緣起中道】 緣起即性空,性空而能緣起,這即是中道義,中道即般若無分別慧,亦名無所得智。

  【緣起性空】 緣起是說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眾緣和合而生起的,性空是說眾緣合成的諸法,其性本空,無有真實的自體。

  【緣缺不生】 謂雖然主因存在,但缺乏助緣,一切事物還是不能顯現。

  【緣覺】 又名獨覺,或辟支佛,於佛世聽佛說十二因緣之理而悟道者,名為緣覺,若生於無佛之世,觀諸法生滅因緣而自行悟道者,名為獨覺。

  【緣覺乘】 二乘或三乘之一,凡依十二因緣之理而起修和悟道者,總稱為緣覺乘。緣覺乘修十二因緣觀,自凡夫至辟支佛,論時間,速者四生,遲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證,悟所到處,便是證所到處,故無明顯的階位可言。

  【緣覺法界】 十法界之一。

  【緣覺菩提】 三菩提之一。

  【緣慮心】 四種心之一,即攀緣境界而又思慮事物的心。

  【緣縛斷】 斷所緣之縳。

  【羯磨】 華譯作業,即作授戒忏悔等事業的一種宣告儀式,由此宣告儀式的宣告文,而成就所作之業。

  【羯磨僧】 辦理授戒忏悔等事的師父。

  【羯磨戒師】 與羯磨阿阇梨同。

  【羯磨阿阇梨】 又名羯磨戒師,或簡稱戒師,即授戒時讀羯磨文的師父,為授戒三師之一。

  【蓮邦】 極樂世界的別名,因極樂世界的眾生都居住在蓮花之中。

  【蓮剎】 極樂世界的別名。

  【蓮胎】 念佛往生彌陀淨土的人,都在蓮花之中托生,因此蓮花好像母胎,所以叫蓮胎。

  【蓮座】 蓮華的台座,即佛座。

  【蓮眼】 青蓮華之眼,即佛眼。

  【蓮宗】 淨土宗。

  【蓮宗九祖】 淨土宗的九位祖師,即初祖圓悟大師廬山東林慧遠和尚,二祖長安光明善導和尚,三祖沖山般舟承遠大師,四祖衡州雲峰法照國師,五祖新定烏龍少康大師,六祖杭州永明延壽和尚,七祖武林昭慶省常和尚,八祖古杭雲棲蓮池大師,九祖鳳山梵天省庵法師。

  【蓮華】 植物名。印度共有四種的蓮華,即優缽羅華、拘物頭華、波頭摩華、芬陀利華,亦即青黃赤白四種顏色的蓮華,通常所說的蓮華,是指芬陀利白蓮華。佛教以蓮華代表清淨,因蓮華出污泥而不染。

  【蓮華子】 蓮華部的弟子。

  【蓮華衣】 又名蓮花服,袈裟的別名,取清淨無染之義。

  【蓮華坐】 1.半跏坐名吉祥坐,結跏趺坐即是蓮華坐。2.蓮華的台座。

  【蓮華部】 胎藏界三部之一,或金剛界五部之一。

  【蓮華念誦】 五種念誦之一。見五種念誦條。

  【蓮華勝會】 修行念佛的集會。

  【蓮華藏世界】 簡稱華藏世界,即諸佛報身的淨土,因為是由寶蓮華所成,所以叫做蓮華藏世界。釋迦的華嚴,華嚴經所說者是,彌陀的華藏,觀經所說之極樂是,大日的華藏,大日經胎藏界密嚴經所說之密嚴國是。見華藏世界條。

  【誹謗正法】 誹謗佛法。正法即佛法,誹謗佛法的人叫做謗法闡提,因其罪至重,故很難成佛。

  【調御師】 佛的別名。見調御丈夫條。

  【調御丈夫】 佛十號之一,佛能調御一切可度的丈夫,使他們發心修道。

  【論】 佛自己議論問答以辨別道理,或是佛弟子議論佛的說話或法相,只要與佛法相應的,都叫做論,為三藏之一。

  【論部】 三藏中的論藏。

  【論藏】 三藏之一。見三藏條。

  【賢】 證悟真理的人叫做聖,比聖略遜一籌的人就叫做賢。

  【賢人】 指證得各種果位,但還沒有證得法身的人,如聲聞乘預流果以前及菩薩乘初地以前的修行人,都叫做賢人。

  【賢聖】 在凡夫之位的修行人叫做賢,已經斷惑證真的人即叫做聖。

  【賢首】 1.比丘的尊稱,與賢者尊者同義。2.人名,為華嚴宗之第三祖。

  【賢首宗】 華嚴宗,因此宗為賢首國師所發揚,故別名為賢首宗。

  【賢劫】 過去的大劫叫莊嚴劫,未來的大劫叫星宿劫,賢劫即現在的大劫,因在此賢劫中,有一千尊佛出世,故稱為賢劫,又名善劫。

  【賢劫千佛】 現在的住中劫,名叫賢劫,在此中劫的二十小劫中,有一千佛出世,始自拘留孫佛,終至樓至佛,是名賢劫千佛,本師釋迦牟尼佛,為其中之第四尊佛。

  【賢胄部】 小乘二十部之一,於佛滅後三百年,由犢子部中流出,但所說者與犢子部同。

  【質多】 又作質多耶,或質帝,華譯為心,即慮知的心。

  【質帝】 見質多條。

  【質多耶】 見質多條。

  【趣】 趣向的意思,眾生受報,皆由因趣果,故六道又名六趣。

  【趣寂】 謂二乘人趣向於寂滅的涅槃。

  【輪王】 轉輪聖王的簡稱,為世間第一有福之人。輪王有四種,在第十小劫的增劫,人壽增至二萬歲時,鐵輪王出現,統轄南贍部洲。增至四萬歲時,銅輪王出現,統轄南贍部及東勝身二洲。增至六萬歲時,銀輪王出現,統轄南贍部、東勝身和西牛貨三洲。增至八萬四千歲時,金輪王出現,統轄四天下。通常所說的輪王,是指金輪王。參考轉輪王條。

  【輪回】 謂眾生從無始以來,展轉生死於三界六道之中,如車輪一樣的旋轉,沒有脫出之期。

  【輪寶】 轉輪王的寶器。這種寶器當輪王游行時,必先自前進,以制伏四方,有金銀銅鐵四種,故有金銀銅鐵四種輪王的分別。

  【輪轉】 與輪回同義。

  【遮戒】 二種戒之一。見二種戒條。

  【遮性】 遮戒與性戒。見二種戒條。

  【遮惡】 遮止作惡。

  【遮罪】 觸犯遮戒之罪。戒有性戒和遮戒二種,殺盜淫妄是性戒,飲酒等禁戒是遮戒。觸犯性戒之罪重,觸犯遮戒之罪輕。

  【遮那】 又作捨那,毗盧遮那的簡稱。顯教用捨字,密教用遮字。

  【遮那教主】 毗盧遮那如來是真言兩部的教主。

  【沩山】 唐潭州沩山禅師,名靈祐,福州長溪人,參百丈懷海禅師,究明心法,值武宗毀佛,裹頭隱藏於民間,大中初,還為山,宏法四十余年寂,壽八十三。

  【澄觀】 人名,居五台山清涼寺,唐德宗誕辰,講經內殿,以妙法清涼帝心,賜號清涼法師,為華嚴宗之第四祖。

  【劍山】 又名劍樹,為十六游增地獄之一。

  【劍樹地獄】 十六小地獄之一。

  【撥無因果】 不相信有因果報應的道理。

  【彈偏斥小】 彈呵二乘的偏空,排斥小乘的自利。

  【歎大褒圓】 贊歎大乘,褒揚圓頓。

佛學常見辭匯:十六~

十六畫
十七畫
十八畫
十九畫
廿畫
廿一畫
廿二畫
廿三畫
廿四畫
廿五畫
廿六畫
卅三畫

  十六畫

  【器界】 器物世界,是山河大地房屋及一切器用物品的總稱。與器世間同義。

  【器世間】 指一切眾生依之而住的國土世界,因國土世界好像器物,能容納眾生居住。

  【器世界】 與器世間同義。

  【學】 修學戒定慧。在因位叫做有學,在果上則叫做無學。

  【學人】 學道的人。

  【學處】 1.修學之處,如五戒也叫五學處。2.科目,即修學佛法的科目。3.方法,即修學佛法的方法。

  【學法女】 見式叉摩那尼條。

  【學無學】 有學和無學。修正道以斷煩惱,叫做有學;悟真理而斷煩惱,再無可修學,叫做無學。小乘以前面之三果為有學,最後之阿羅漢果為無學,大乘則以菩薩之十地為有學,至高無上的佛果為無學。

  【導師】 引導大眾進入佛道的人,是佛菩薩的通稱。

  【憶持】 記憶和受持。

  【懈怠】 懶惰。

  【懈慢界】 又名懈慢國,此國位於我們此世界的西方十二億那由他之處,正好是去極樂世界的中途,生活在那裡的人,因貪戀其國土的快樂,人人生起一種懈怠憍慢的心理,不想再進一步的生到極樂世界去。

  【擇滅】 涅槃的別名,因涅槃是人類最高智慧所選擇的寂滅法。

  【擇法眼】 選擇正法之眼。

  【擇法覺支】 見七覺支條。

  【昙無】 又作達磨,華譯為法。

  【昙摩】 見昙無條。

  【樹想】 十六觀之一。

  【樹下坐】 十二頭陀行之一。

  【機】 1.根機。2.機緣。

  【機性】 人的機根性質。

  【機根】 機緣和根性。

  【機教】 眾生的根機和佛的教法。

  【機緣】 1.根機和因緣。2.從前結過的緣,現在到了熟的時候,也就是機會到了。

  【橫起】 見橫出條。

  【橫截】 橫截三界五趣生死之流,以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橫出】 淨土門易行道中有橫超與橫出的二道,聞悉如來的本願而不疑,憑此堅強的信念就會得到往生的益處,死後直接往生於真實的報土,叫做橫超,若是單憑自己的力量而修定散之諸行,將來死後往生於方便的化土,叫做橫出。

  【濁劫】 濁惡的時期,也就是五濁中之劫濁,在減劫人壽二萬歲以後開始。

  【濁惡】 五濁和十惡。五濁是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劫濁;十惡是殺、盜、淫、妄、惡口、兩舌、绮語、貪欲、嗔恚、邪見。

  【濁惡處】 五濁十惡之處,即娑婆世界。

  【焰口】 餓鬼名,因其口出火焰,故名。

  【燈】 六種供具之一。

  【燈明】 六種供具之一,即在佛前所供奉的燈火,它標志佛的智波羅蜜。

  【燈明佛】 日月燈明佛的簡稱。

  【燃指】 把一只手指在佛前燒去,意思是拿這只手指來供佛。

  【燃燈佛】 見然燈佛條。

  【燒香】 五種供養或六種供養之一,按照世谛來說,目的是拂邪氣,請神靈,若按照第一義谛來說,則是使所修的功德,周遍於一切處。

  【燒指】 自燒手指,以表示其信仰之虔誠。

  【獨覺】 又名緣覺,或辟支佛,是於無佛之世靠自己覺悟的力量而脫離生死的人。

  【獨覺捨悲障】 獨覺的行人,但能自度,無利他之心,故不能起大悲心以利益眾生,因此不能獲得至高無上的佛果,故曰捨悲障。

  【獨散意識】 獨的意思,是它能獨起思構,獨自分別一切法,或獨作回憶過去的事,獨生出極猛利的勢用。散的意思,是凡夫心常散亂,故名獨散。因它不必和前五識俱起,故又名獨頭意識。

  【獨頭意識】 與獨散意識同義。

  【縛】 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系縛人們的身心,使不得自在。

  【縛定印】 金剛部的入定印。

  【蕅益】 名智旭,與永明、蓮池、憨山等為明末清初四大師。

  【融通】 和洽的意思。

  【遵式】 宋慈雲忏主的名字。見慈雲條。

  【親緣】 淨土門所立三緣之一。見三緣條。

  【睹史多天】 兜率天。

  【谛】 真實不虛妄的道理的意思,如俗事虛妄的道理,叫做俗谛,涅槃寂靜的道理叫做真谛。

  【谛善巧】 十善巧之一。

  【谛察法忍】 三忍之一。

  【諸天】 指三界二十八天。見二十八天條。

  【諸見】 一切的邪見。

  【諸有】 一切之有。有有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的分別。

  【諸宗】 一切的宗派。

  【諸受】 苦樂捨等一切感受。

  【諸相】 一切事物的形相。

  【諸漏】 一切的煩惱。漏即煩惱的別名。

  【諸趣】 六道的意思。

  【諸蘊】 指色受想行識五蘊。見五蘊條。

  【諸佛】 所有十方三世一切之佛。

  【諸法】 指森羅萬象的一切事物。

  【諸法真如】 以法空觀,觀法空之後,所得的真如,叫法空真如,若觀諸法皆空,即得諸法真如。

  【谙法皆空】 謂諸法皆無自性,當體即空。

  【諸法實相】 又名真如、法性、實際等,即一切事物的真相或真理。

  【諸法無我】 三法印之一。見三法印條。

  【諸法無相】 謂諸法都是因緣假合而生,無一定的形相。

  【諸法因緣生】 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生。

  【諸法寂滅相】 諸法的實相,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以叫做寂滅相。

  【諸法畢竟空】 有為無為諸法畢竟空無的意思。有為法乃因緣所生,只有假相幻用,空無自性,故畢竟空,無為法連假相幻用都無,是智觀上假說名義,所以也是畢竟空。

  【諸上善人】 許多上等的善人。

  【諸行無常】 三法印之一。見三印條。

  【賴耶】 阿賴耶的簡稱。

  【賴耶識】 阿賴耶識的簡稱。

  【繞佛】 旋繞諸佛,是表示恭敬愛慕的意思。

  【繞塔】 右繞佛塔,是表示歸敬的意思。

  【醍醐】 經過多次制煉的乳酪,味中第一,也可作藥用醫眾病,在涅槃經中,把它比喻佛性,是五味之一。

  【醍醐味】 五味之一。見五味條。

  【醍醐經】 天台宗說法華涅槃二經是醍醐味的經典。

  【錫杖】 菩薩頭陀十八物之一,上有四股十二環,表四谛十二因緣之義。比丘向人乞食,到門口,便振動錫杖上的小環作聲,以讓人知道。

  【閻王】 即閻羅王,又譯作琰魔王,若譯義為雙世,言其苦樂並受。又為雙王,言兄妹二人並為王,兄治男事,妹治女事。據法苑珠林記載:閻羅王往昔為沙毗國王,與鄰國戰而敗,國王忿極,與諸大臣兵卒皆發願,願死後為地獄主,執鄰國諸惡人,一一投之地獄以洩忿。後此國王,死後為閻羅王,其大臣兵卒,亦皆為地獄官卒。

  【閻魔卒】 呵責墮落地獄的罪人的獄卒。

  【閻浮】 見閻浮提條。

  【閻浮提】 華譯為贍部洲。閻浮是樹名,譯為贍部,因為此洲的中心,有閻浮樹的森林,依此樹的緣故,稱為贍部洲,贍部洲就是我們現在所住的娑婆世界。

  【隨喜】 1.見人做善事或離苦得樂而心生歡喜。2.隨著自己的歡喜。

  【隨喜功德】 隨順他人的歡喜,成為自己的歡喜,或見他人所做的功德善事,自己心生歡喜,好像是自己做的一樣,盡力去助他成功,都可以叫做隨喜功德。

  【隨順】 隨之順之的意思。

  【隨眠】 1.依小乘有部的宗義說是煩惱的別名,因煩惱隨逐眾生,而且它幽微難知猶如睡眠,故名。2.依大乘唯識的宗義說,煩惱的種子,隨逐眾生,眠伏於阿賴耶識中,故曰隨眠。

  【隨分】 隨力量的大小。

  【隨分果】 隨分覺的結果。

  【隨分覺】 起信論所說四覺之一。見四覺條。

  【隨緣】 隨著各種的因緣。

  【隨緣假】 四假之一。見四假條。

  【隨緣不變】 雖隨千差萬別的機緣,但本體不變。

  【隨緣真如】 二種真如之一。見二種真如條。

  【隨類】 佛菩薩隨著眾生的種類而現形垂教。

  【隨類不定】 佛菩薩為了濟渡眾生,而示現不一定的身體。

  【隨類應身】 隨著眾生的種類和根基,應現種種之身去化度。

  【隨煩惱】 指隨逐六根本煩惱而起的煩惱,在大乘百法中說有二十種,這二十種煩惱,隨逐於心,隨心而起,所以又名枝末煩惱,或隨惑。它可分為三大類;一、小隨煩惱,即忿、恨、覆、惱、嫉悭、诳、谄、害、憍十種;二、中隨煩惱,即無慚及無愧二種;三、大隨煩惱,即掉舉、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等八種。

  【隨形好】 隨著佛三十二形相的八十種好。

  【隨他意語】 隨著他人的機緣而說的方便教法。

  【隨他權教】 佛隨自意語是實教,隨他意語是權教。權是方便的意思。

  【隨自意語】 佛隨著自己之意而說自己親證的真理,是如來三語之一。

  【隨自實教】 佛隨著自己之意而說的真實教法。

  【靜力】 靜慮的力量,亦即禅定的力量。

  【靜慮】 靜坐思惟,亦即禅定。

  【頭光】 佛菩薩頭頂上所發放的圓光。

  【頭陀】 華譯為抖擻,即抖擻衣服飲食住處等三種貪著的行法,修頭陀行者要遵守十二條規則,叫做十二頭陀。俗稱行腳乞食的僧人為頭陀,亦稱行者。

  【頭陀行】 頭陀的十二行法。見十二頭陀條。

  【頭陀十八物】 頭陀所使用的十八種道具,即楊枝、澡豆、三衣、瓶、缽、坐具、錫杖、香爐、奁、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律、佛像、菩薩像等。

  【頭上安頭】 (喻)事情重復。如人本來已經有頭,若在頭上再安一個頭,那是多余的,無此必要。

  【頭北面西】 如來涅槃相。如來涅槃時,頭北面西,右厍而臥。

  【頭面作禮】 以吾人之頭面去頂禮尊者之足。

  【頻伽】 迦羅頻伽或迦陵頻伽的簡稱,鳥名,華譯為妙音鳥,是一種常住在極樂世界的鳥兒。

  【頻來果】 又叫做一來果,即聲聞乘四果中之第二果。

  【餓鬼】 六道之一,即時常遭受饑餓的鬼類。其中略有威德的,成為山林冢廟之神,能得祭品或人間的棄食,無威德的,則常不得食,甚至口因渴出火。

  【餓鬼因】 成為餓鬼的業因,即悭貪不捨。

  【餓鬼道】 造作餓鬼業因的人所走的道途,是五道或六道之一。

  【餓鬼趣】 造作餓鬼業因的人所趣向的道途,是五趣或六趣之一。

  【餓鬼界】 餓鬼的世界,是十界之一。

  【龍】 梵語叫做伽,八部眾之一,有神通力,能變化雲雨。

  【龍王】 龍類之王。

  【龍子】 大海龍子。龍子常為金翅鳥所食,龍王請佛,得袈裟一縷,因而得免於難。

  【龍天】 1.八部中的龍眾與天眾。2.指龍樹菩薩與天親菩薩。

  【龍河】 尼連禅河的別名,因此河中有龍居住。

  【龍宮】 龍王的宮殿,在大海底下。

  【龍猛】 龍樹的譯名之一,龍樹的譯名共有三個,即龍樹、龍勝、龍猛。

  【龍象】 指修行很勇猛而且具有大力的人,今作為出家人的尊稱。

  【龍勝】 龍樹菩薩的別名。

  【龍樹】 菩薩名,人譯作龍猛,南天竺人,生於佛滅後八百年間,提倡中觀性空之學,著作很多。

  【龍神】 八部眾之一。

  【龍神八部】 在八部眾中以天與龍為首,所以常說天龍八部或是龍神八部。

  【龍華】 古字華即是花,將來彌勒菩薩,坐龍華樹下成佛,因其花為龍所尚,故名龍花。又因其花似龍頭,故名。

  【龍華會】 彌勒菩薩今在兜率天內院,將來下降人間成佛,在華林園龍華樹下開法會,普度人天,叫做龍華會。

  【龍華樹】 將來彌勒佛成道時的道樹。

  【龍華三會】 彌勒佛將來在華林園中龍華樹下成道,開三番法會,度盡上中下三根的眾生,叫做龍華三會。

  十七畫

  【優波離】 又作優婆離,華譯近取,或近執,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持律第一著稱。

  【優婆離】 見優波離條。

  【優婆塞】 華譯為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等,即在家親近奉事三寶和受持五戒的男居士,為四眾或七眾之一。

  【優婆塞戒】 優婆塞所應受持的戒法,即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五戒是。

  【優婆夷】 華譯為清淨女、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等,即親近奉事三寶和受持五戒的女居士,為四眾或七眾之一。

  【優婆提捨】 華譯為論議,為十二部經之一。

  【優昙華】 又名優昙缽華,華譯為靈瑞,或瑞應,是多年生草,莖高四五尺,花作紅黃色,產於喜馬位雅山麓及錫蘭等處,二千年開花一次,開時僅一現,故人們對於難見而易滅的事,稱為昙花一現。

  【彌陀】 阿彌陀佛的簡稱。

  【彌陀三尊】 中尊是阿彌陀佛,左脅侍是觀世音菩薩,右脅侍是大勢至菩薩。

  【彌陀三部】 又叫做淨土三部,即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

  【彌陀三聖】 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彌陀本願】 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靠著這些大願,他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以救濟一切眾生。

  【彌陀名號】 彌陀為救濟一切眾生而成就的名號,其四字的名號是阿彌陀佛,六字的名號是南無阿彌陀佛,九字的名號是南無不可思議光如來,十字的名號是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

  【彌勒】 菩薩名,華譯為慈氏,現住在兜率天內院,是一生補處菩薩,將來當於住劫中的第十小劫,人壽減至八萬歲時,下生此界,繼釋迦牟尼佛之後,為賢劫之第五尊佛。

  【彌勒出世】 彌勒佛在人間出世。彌勒佛是賢劫千佛中之第五尊佛,當於第十的減劫之時出世,以繼紹釋迦佛的宏願,在龍華樹下以三會的說法,化度一切天上人間的眾生。

  【彌勒淨土】 欲界六天中之第四天名兜率天,此天有內外二院,內院是補處菩薩的住處,因彌勒菩薩現在住在那裡,所以叫做彌勒淨土。

  【彌勒三尊】 中尊是彌勒佛,左是法花林菩薩,右是大妙相菩薩。

  【彌勒三部】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佛說彌勒下生經,佛說彌勒大成佛經。

  【應人】 應受人天供養的人,即阿羅漢。

  【應土】 又名化土,即應眾生之機緣而化現的國土,為二土或三土之一。

  【應果】 阿羅漢果,阿羅漢一譯作應,即應受人天供養的意思。

  【應供】 應受人天供養的人,是如來十號之一,又是阿羅漢的義譯。

  【應跡】 應眾生之機緣而化現垂跡的身體。

  【應現】 應眾生之機緣而現身。金光明經說:‘佛真法身,猶如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

  【應頌】 又名重頌,是十二分教之一。

  【應器】 又名應量器,即比丘乞食時所用的鐵缽。見缽條。

  【應法】 與如法同義。

  【應化】 應眾生之機緣而化現的佛身。

  【應化身】 如來現佛身教化眾生,名應身,現九界身,皆名化身,合稱為應化身,為三身之一。

  【應化聲聞】 見四種聲聞條。

  【應化利生】 諸佛菩薩應現,都是為了向眾生說法,利益眾生。

  【應化法身】 謂法身的佛菩薩應現無量的身體。

  【應身】 佛三身之一,即應他之機緣而化現的佛身。

  【應身土】 應身佛所居住的國土,亦即應眾生之機緣而變現的國土。

  【應量器】 鐵缽。見缽條。

  【應正遍知】 應與正遍知。應是應供的簡稱;正遍知又名正等覺。見十號條。

  【應理圓實宗】 法相宗四名之一。

  【戲論】 含有游戲性和不切實際的言論。

  【檀】 檀那的簡稱,華譯為布施。

  【檀主】 施主。

  【檀林】 旃檀之林,即寺院的尊稱。

  【檀信】 施主的信仰。

  【檀度】 布施度,是六度之一。

  【檀越】 施主。

  【檀那】 與檀越同義。

  【檀波羅蜜】 布施波羅蜜,是六波羅蜜之一。

  【濕生】 依濕氣而生的動物,如蚊蠅是,是四生之一。

  【濕生化生】 濕生與化生。濕生是依濕氣而生長的動物,如蚊蠅是;化生是不靠父母之緣,自然變化而生的生命,如天人及地獄的眾生是。

  【濟世】 救濟世人。

  【濟度】 以佛法救濟超度眾生。

  【禅】 禅那的簡稱,華譯為靜慮,即靜息念慮的意思。

  【禅心】 寂定的心。

  【禅行】 坐禅的行法。

  【禅衣】 禅僧所穿的衣。

  【禅戒】 1.禅定與戒法。2.禅宗與律宗。

  【禅法】 修禅之法,有二種,即如來禅和祖師禅。如來禅者,如經論所說的四禅八定是;祖師禅者,經論之外,歷代祖師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禅法是。

  【禅味】 禅定微妙的滋味,如入於禅定時,就有一種輕安寂靜的滋味是。

  【禅宗】 以禅那為宗的宗派。因此宗偏重於修心,以心傳心,直傳佛祖的心印,故又名佛心宗。

  【禅律】 禅宗和律宗。

  【禅師】 專修禅定的出家人。

  【禅德】 禅宗大德的簡稱,用以尊稱禅師。

  【禅病】 1.指坐禅時縷縷不絕的妄念。2.坐禅不得其法,坐出毛病來。

  【禅教】 1.禅宗的教法。2.禅與教。

  【禅規】 禅寺所奉行的規則。因這些規則是由唐百丈山懷海禅師所制定,所以叫做百丈清規。

  【禅寂】 修禅以寂靜念慮。

  【禅慧】 禅定和智慧。

  【禅觀】 坐禅以觀念真理。

  【禅那】 華譯為思惟修,或靜慮,即住心一境而冥想妙理。

  【禅那波羅蜜】 十波羅蜜之一。

  【禅定】 即禅那,華譯為靜慮,即是止觀不二或定慧不二的境界。

  【禅定堅固】 大集經所說五種堅固之一。見五五百年條。

  【禅定波羅蜜】 又名靜慮波羅蜜。見六波羅蜜條。

  【禅門】 1.禅定的法門,如三學中之定學與六波羅蜜中之禅波羅蜜是。2.禅宗的通稱。

  【禅門五宗】 臨濟宗、沩仰宗、雲門宗、法眼宗、曹洞宗,以上五宗皆成於六祖之後。

  【禅和】 又叫做禅和子,即參禅的人。

  【禅和子】 見禅和條。

  【禅悅】 入於禅定時所得的喜悅。

  【禅悅食】 見二食條。

  【禅波羅蜜】 六波羅蜜之一。

  【糞掃衣】 糞掃衣有五種,一道路棄衣,二糞掃棄衣,三河邊棄衣,四蟻穿破衣,五破碎衣。又有五種,一火燒衣,二水漬衣,三鼠咬衣,四牛嚼衣,五奶母棄衣。以上之衣,印度人諱忌,故棄之。因取人家此種棄之不用與拭糞穢物差不多的衣片來補納成衣,故名糞掃衣,又名納衣。

  【總別】 1.總釋和別釋。2.總相和別相。3.總業和別業。

  【總願】 諸佛有總願和別願二種,如四弘誓願是總願,如藥師十二願和彌陀四十八願是別願。

  【總報業】 招感總報的業因。

  【總觀想】 觀無量壽經所說十六觀之一。

  【總持】 總一切法和持一切義的意思,是梵語陀羅尼的譯義。

  【總持門】 總持的法門,亦即密教的法門。

  【總相】 一切有為法都有總別的二種相,如無常無我,通於一切,叫做總相,如地有堅相水有濕相,叫做別相。

  【總相戒】 如三聚戒與十善戒等叫做總相戒,如二百五十戒與十戒等則叫做別相戒。

  【總相三寶】 佛法僧三寶都在一個會上現相,不是在幾處分開現相,叫做總相三寶。

  【總相念處】 小乘行人修四念處時,每作一觀,即並作其余三觀,如觀身不淨時,並觀此身是苦、無常、無我是。

  【聲】 五塵之一,四大種所造,屬於色法,為耳根所對之境。

  【聲入】 十二入之一。

  【聲杖】 錫杖的別名。

  【聲明】 五明之一。

  【聲處】 十二處之一。

  【聲量】 見三條量。

  【聲聞】 聞佛說四谛法之音聲而悟道的人。

  【聲聞乘】 二乘或三乘之一,凡是聞佛音聲和修四谛法門而悟道的人,總稱為聲聞乘。聲聞乘修四谛法,自凡夫至阿羅漢,論時間,速者三生,遲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即七方便),得果有四(即四果)。茲列表說明如下:

  ┌五停心觀┐
  │別相念處├───三 賢┐
  │總相念處┘      ├─七方便┐
  │暖─────┐    │    │
聲 │頂     ├─四善根┘    │   
 ─┤忍     │         ├─三生乃至六十劫
聞 │世第一法──┘         │    │
  │預流果 ┐           │  修四聖谛
  │一來果 ├四果─────────┘
  │不還果 │
  └阿羅漢果┘

  【聲聞僧】 二種僧之一。見二種僧條。

  【聲聞藏】 二藏之一。見二藏條。

  【聲聞菩提】 三種菩提之一。見三種菩提條。

  【聲聞緣覺】 聲聞乘和緣覺乘。

  【聲聞畏苦障】 聲聞乘行人因怖畏生死的痛苦,於是人人急著追求真空的涅槃,因而成為證悟無上佛果的障礙。

  【臨濟】 唐鎮州臨濟義玄,曹州南華人,姓荊氏,是禅宗五家之一的臨濟宗的祖師。

  【臨濟宗】 禅宗五家之一。

  【臨終正念】 謂修行人到臨終的時候,心中沒有貪嗔癡的邪念,只是一心正念菩提,這種正念是由長時間的修行而得來的。

  【臨終業成】 修行人到臨終的時候,往生的事業才能成辦。

  【膿爛想】 九想之一。見九想條。

  【膿血地獄】 十六游增地獄之一。

  【薄迦梵】 又作婆伽婆,華譯為世尊。

  【薩埵】 1.華譯為有情,或眾生。2.菩提薩埵的簡稱。見菩薩條。

  【薩婆若】 華譯為一切種智,就是諸佛究竟圓滿果位的大智慧。

  【薩婆多部】 即說一切有部。見說一切有部條。

  【薩迦耶見】 華譯為我見,即執著五蘊假合而有的身體為實我之見,亦即五見中之身見。

  【謗】 用話攻擊他人。

  【謗法闡提】 誹謗佛法而斷善根不能成佛的人。

  【還相】 由淨土還來穢土以濟度一切眾生,為回向二相之一。

  【還俗】 出家人犯罪歸家叫做還俗,若是自願脫離出家人的生活,則叫做歸俗。

  【還源】 轉迷成悟的意思。

  【還滅】 還歸於寂滅,也就是修道證涅槃。

  【還滅門】 於十二因緣法中分為流轉門與還滅門,流轉門是造業受生死,還滅門是修道證涅槃。

  【阇梨】 阿阇梨的簡稱。

  【阇多伽】 見阇陀伽條。

  【阇陀伽】 又作阇多伽,華譯為本生經,即佛說自身過去所經歷的事跡的經文,為十二部經之一。

  【齋】 1.正午以前的飯食。2.蔬食。

  【齋七】 人死後七七日的齋會。

  【齋月】 正月、五月、九月等三個月,諸天下降巡視人間,是最宜持齋及小心惡事的月份,謂之三長齋月。

  【齋主】 布施齋食的施主。

  【齋戒】 清除心的不淨叫做齋,禁身的過非叫做戒,齋戒就是守戒以屏絕一切嗜欲的意思。

  【齋法】 過午不食的行法。

  【齋時】 齋食之時,即清晨至正午之間。

  【齋非時】 午前之食叫做時,午後之食叫做非時。

  【繁興永處那伽定】 繁興就是繁雜多起的意思,永處猶言常在,那伽義譯為龍。吾人在行住坐臥的四威儀中,雖歷淨染多途而心源常在定中,就如龍之靜潛深淵,能現大變而不失定力,所以叫做龍定。

  【旛】 一種窄長垂直掛著的旗子。

  十八畫

  【瞿昙】 釋尊俗家的古代族姓,華譯為日,或甘蔗。

  【叢林】 大寺院。

  【雙流】 化道與觀心二事並行。

  【雙圓】 圓之又圓,是圓滿之極的意思。

  【雙運】 解行並重或福慧雙修的意思。

  【斷肉】 斷除肉食。

  【斷見】 堅持人死之後身心斷滅不復再生的偏見,是五惡見之一。

  【斷結】 斷煩惱。結就是煩惱的別名。

  【斷智】 斷煩惱之智。

  【斷滅】 指人死之後不復再生的邪見。

  【斷德】 諸佛三德之一。見三德條。

  【斷惑】 斷除一切貪嗔癡等煩惱。

  【斷惑證真】 謂斷除一切貪嗔癡等的煩惱,才能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

  【斷常二見】 斷見和常見。斷見是堅持人死之後身心斷滅不復再生的邪見;常見是堅持身心常住永恆不滅的邪見。

  【斷善闡提】 極惡斷善根永不能成佛的人。

  【歸元】 又名歸真、歸寂、歸化、歸本等,是圓寂的意思。

  【歸戒】 三歸戒,即歸依佛法僧三寶的戒法。

  【歸命】 梵語南無,華譯為歸命,即把身命奉獻給佛教。

  【歸依】 歸投依靠的意思。

  【歸依佛】 歸投依靠佛陀的指示而追求真理的意思。

  【歸依法】 歸投依靠教義而求得真理的意思。

  【歸依僧】 歸投依靠僧伽的引導而正信佛教的意思。

  【禮忏】 禮拜三寶以忏悔過去所作的罪業。

  【禮拜門】 淨土論所說五念門之一。見五念門條。

  【穢土】 污穢的國土,即凡夫所住的娑婆世界。

  【穢身】 污穢的身體,即凡夫的身體,因凡夫的身體污穢不淨。

  【穢剎】 與穢土同義。

  【薰修】 薰是薰習,修是修行,即以德薰身而修行的意思。

  【薰習】 吾人身口所作的善惡業,或是意所作的善惡思想,其氣分都留在真如或阿賴耶識裡,叫做種子或習氣,這種種子或習氣在真如或阿賴耶識中存留其作用,即叫做薰習。起信論說:‘薰習義者,如世間衣服實無於香,若人以香而薰習故,則有香氣。’

  【醫王】 醫中之王,即佛。

  【醫王善逝】 藥師如來的別名。

  【醫方明】 五明之一。見五明條。

  【藏】 蘊積的意思,經典能蘊積教義,所以叫做藏。

  【藏經】 搜集佛教所有的經律論三藏,及歷代後賢的著作,聚集在一處,好像佛經的庫藏一樣,所以叫做藏經。

  【藏識】 含藏一切善惡種子的識,即阿賴耶識。

  【轉語】 參禅參到進退維谷處,請人代下一語,以為撥轉,而得轉身自在,乃至於轉迷開悟。

  【轉法錀】 指佛說法。佛的教法,如車輪旋轉,能轉凡成聖,能碾摧一切的煩惱,叫做法錀,佛說法,度眾生即叫做轉法錀。

  【轉輪王】 見轉輪聖王條。

  【轉輪聖王】 簡稱轉輪王,或輪王,為世間第一有福之人,於人壽八萬四千歲時出現,統轄四天下。有四種福報:一、大富,珍寶、財物、田宅等眾多,為天下第一;二、形貌莊嚴端正,具三十二相;三、身體健康無病,安穩快樂;四、壽命長遠,為天下第一。轉輪王出現時,天下太平,人民安樂,沒有天災人禍。此乃由過去生中,多修福業,可惜不修出世慧業,所以僅成統治世界有福報之大王,卻不能修行悟道證果。參考輪王條。

  【轉識】 1.唯識論說八識中的第八阿賴耶識為本識,其余七識都叫做轉識,因由第八識轉生。2.轉有漏的八識而成為無漏的四智。見轉識成智條。

  【轉識成智】 轉凡夫有漏的八識成為佛的四智,即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

  【轉四谛法錀】 佛說四聖谛,教小乘人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使之證聲聞四果。

  十九畫

  【勸門】 勸誡二門之一。見勸誡條。

  【勸誡】 教人行善叫做勸,制止為惡叫做誡。如來的教法不離此二門,經藏屬勸門,律藏屬誡門,諸惡莫作是誡門,眾善奉行是勸門。

  【壞劫】 四劫之一,即三千大千世界進入破壞的時期。壞劫共有二十小劫,其初十九小劫壞有情世間,最後之一個小劫壞器世間。

  【壞相】 六相之一。見六相條。

  【壞苦】 三苦之一。見三苦條。

  【壞色】 即袈裟,因袈裟避青黃赤白黑之五正色,而以不正色染壞之,故名壞色。有三種之壞色,即青壞色、黑壞色、木蘭壞色,這三種壞色是最合法的袈裟色。

  【壞色衣】 袈裟。

  【壞道沙門】 破戒和破壞佛道的沙門,是四沙門之一。

  【懷海】 唐洪州百丈山大智禅師,名懷海,參馬祖得法,後居百丈山,作禅門的儀式,稱為百丈清規。

  【懷靈】 有情的別名,與含識、含情、含靈同義。

  【攀緣】 心隨外境而轉的意思。

  【系縛】 煩惱的別名,因煩惱如繩子能系縛身心,使人不得自在。

  【曠劫】 對很久遠的過去叫做曠劫,若對很久遠未來則叫做永劫。

  【犢子部】 小乘二十部之一,犢子原是一位外道,後來歸佛出家,叫做犢子比丘,他主張眾生有實我,其後門徒相傳不絕,名犢子部。

  【羅剎】 惡鬼的總名,男的叫羅剎娑,女的叫羅剎私,或飛空,或地行,喜歡食人的血肉。

  【羅剎國】 食人惡鬼的住處,在大海之中。

  【羅剎鬼】 三十六鬼之一。

  【羅漢】 阿羅漢的簡稱。見阿羅漢條。

  【羅侯羅】 佛的兒子,也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以密行第一著稱。他雖然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但後來在法華會上回小向大。

  【藥叉】 夜叉。

  【藥師】 葉師琉璃光如來的簡稱。見藥師琉璃光佛條。

  【藥師三尊】 中尊藥師如來,左脅侍日光遍照菩薩,右脅侍月光遍照菩薩。

  【藥師十二誓願】 一、自他身光明熾盛之願;二、威德巍巍開曉眾生之願;三、使眾生飽滿所欲而無乏少之願;四、使一切眾生安立大乘之願;五、使一切眾生行梵行具三聚戒之願;六、使一切不具者諸根完具之願;七、除一切眾生眾病,令身心安樂,證得無上菩提之願;八、轉女成男之願;九、使諸有情解脫天魔外道纏縛,邪思惡見稠林,引攝正見之願;十、使眾生解脫惡王劫賊等橫難之願;十一、使饑渴眾生得上食之願;十二、使貧乏無衣服者得妙衣之頂。

  【藥師琉璃光佛】 簡稱藥師佛,是東方淨琉璃國的教主。此佛在行菩薩道時,曾發十二大願,其中第七願,願成佛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一聞其名號,眾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成佛,所以稱為藥師。又第二願,願成佛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過於日月,所以稱為琉璃光。

  【藥師琉璃光如來】 見藥師琉璃光佛條。

  【藥珠二身】 藥樹王身和如意珠王身。佛為了拔除眾生的苦難而化現之身叫做藥樹王身;為了給眾生安樂而化現之身叫做如意珠王身。

  【藥樹王身】 佛菩薩為了拔除眾生的苦難而在六道之中化現的身。

  【證】 即證果,亦即一般人所說的開悟或得道。

  【證法】 俱捨論所說教證二法之一,即證悟各種果位的道法。

  【證果】 即一般人所說的開悟或得道。

  【證悟】 證知悟解。

  【證智】 指菩薩於初地時證悟中道之理的無漏正智。

  【證覺】 證是證得妙道,覺是覺悟真理。

  【證入】 證得妙道而入於真理。

  【證入成佛】 華嚴宗所立三生成佛之一。見三生成佛條。

  【證信序】 每部經的通序,用如是我聞等六種成就以證明此經是佛親說,並非偽品。

  【證大菩提】 謂證得佛的正覺。佛的正覺即叫做大菩提。

  【證滿成佛】 四滿成佛之一。

  【譏嫌】 被人家說壤話。

  【譏嫌戒】 息世譏嫌戒的簡稱,亦即停止做讓人家說壞話的事的戒律。

  【識】 心的別名,了別之義。心對於境而了別,叫做識。

  【識心】 六識或八識之心王。

  【識住】 識所安住或愛著的境界。見四識住條。

  【識身】 心身。

  【識食】 地獄和無色界的眾生全靠識來保持身體,謂之識食,為四食之一。

  【識界】 十八界之一。

  【識海】 真如是如來藏識,真如因隨緣而起諸法,好像大海掀起波濤一樣,所以叫做識海。

  【識藏】 如來藏與無明和合而成阿賴耶識,生出一切萬法,故指如來藏為識藏。

  【識蘊】 五蘊之一。見五蘊條。

  【識變】 一切萬法唯識所變。

  【識無邊處天】 無色界之第二天名,為四空處之一。

  【識無邊處定】 見四空定條。

  【邊見】 五見之一,即遍於一邊的惡見。如有人固執人死之後為斷滅,沒有後世,叫做斷見或無見。又有人固執人死之後仍是為人,豬馬牛羊死後仍是為豬馬牛羊,叫做常見或有見。這些執斷執常的見解,都遍於一邊,不合中道,故名邊見。

  【邊界】 邊地懈慢界的簡稱。

  【邊罪】 比丘犯了殺盜淫和大妄語等四重罪,叫做邊罪,因其罪深重,為佛法邊外的人。

  【邊地】 邊隅之地。在西方極樂世界的邊隅,有地名懈慢界,又名胎宮,往生到那裡的人,五百歲間不得見聞三寶。

  【邊執見】 簡稱邊見。見邊見條。

  【邊際智】 指等覺菩薩的智慧,因這種智慧是居於妙覺位的邊際。

  【願】 誓願。願有總願和別願兩種,如四弘誓願是總願,如彌陀的四十八願和藥師的十二願是別願。

  【願土】 依阿彌陀佛的本願而成就的國土,即極樂淨土。

  【願身】 佛十身之一。見十身條。

  【願佛】 酬報因願之佛,亦即八相成道之化身佛,是十種佛之一。

  【願度】 十度之一。見十度條。

  【願食】 五食之一。見五食條。

  【願海】 (喻)菩薩的誓願深廣如海。

  【願船】 (喻)彌陀的本願如船,能將眾生渡到彼岸。

  【願輪】 菩薩的誓願很堅固,能摧破一切的怨敵,好像輪王的輪寶一樣,所以叫做輪。

  【願力】 誓願的力量。

  【願力自然】 謂靠著阿彌陀佛本願的力量,眾生自然能夠往生淨土。

  【願行】 誓願和修行。

  【願行具足】 誓願和修行圓滿具足。

  【願波羅蜜】 十波羅蜜之一。見十波羅蜜條。

  【願波羅蜜十德】 盡成就一切眾生、盡莊嚴一切世界、盡供養一切諸佛、盡通達無障礙之法、盡修行遍法界之行、身恆住而盡未來劫、智盡知一切之心念、盡覺悟流轉還滅、盡示現一切之國土、盡證得如來之智慧。

  【顛倒】 倒見事理的意思,如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等是。

  【顛倒心】 心思不定,顛顛倒倒,亂轉念頭。

  【離蓋】 脫離五蓋,也就是脫離五種煩惱。見五蓋條。

  【離垢】 脫離煩惱的垢染。

  【離垢地】 菩薩十地之一。見菩薩十地條。

  【離垢眼】 脫離煩惱之垢染的清淨法眼。

  【離垢世界】 捨利弗將來成佛的國名。

  【離相】 法華經所說三相之一。見三相條。

  【離相戒】 又名無相戒,即持戒的人心無所著,視一切戒律,猶如虛空,了無持犯之相。

  【離生】 脫離生死。

  【離生性】 出離生死的正性,亦即得道之聖者通達谛理斷見思惑永離三界之生死的正性。

  【離生喜樂地】 三界九地之一,即色界之初禅天,因此天是脫離欲界之罪惡而生喜歡二受之處。

  【離衣宿】 佛制僧尼不得三衣離身他處宿。

  【離染服】 袈裟的別名。

  【離欲地】 通教十地之一,即離欲界之地位,相等於藏教的不還果。

  【離間語】 離間人家和好的言語,是十惡業之一。

  【離塵服】 袈裟的別名。

  【離縛斷】 四斷之一。見四斷條。

  【離系果】 脫離煩惱之系縛的果位,即涅槃,是五果之一。

  【離言真如】 二真如之一。見二真如條。

  【離怖畏如來】 在施餓鬼之法中,五如來中北方如來之名,亦即釋迦如來。

  【難陀】 1.比丘名,華譯為善歡喜,又名牧牛難陀,因問佛放牛十一事,知佛具一切智,後來跟佛出家,獲證阿羅漢果。2.孫陀羅難陀的簡稱,是佛的堂弟,家有艷妻,因沉溺於其妻的美色,不樂出家,後來為佛方便度化,結果證得阿羅漢果。

  【難度】 眾生剛強,很難濟度。

  【難伏地】 佛地的別名,因無任何力量足以降伏佛。

  【難行】 艱難修行的方法。

  【難行道】 二道之一。見二道條。

  【難勝地】 菩薩十地之第五。見菩薩十地條。

  【難易二道】 難行道和易行道。見二道條。

  二十畫

  【嚴淨】 國土莊嚴清淨。

  【寶印】 1.指三寶中的法寶。2.三法印。3.指諸佛菩薩種種的印契。

  【寶地】 佛地。

  【寶車】 以眾寶莊嚴的大白牛車,(喻)一乘佛法。

  【寶性】 如來藏的別名,因如來藏在眾生之煩惱中,不失其真如清淨之本性。

  【寶相】 謂佛像很莊嚴。

  【寶王】 佛陀的尊稱,因佛陀是以諸功德作莊嚴。

  【寶王三昧】 念佛三昧的美名,因念佛即是三昧中的至寶。

  【寶樓觀】 觀經所說十六觀之一,即觀想極樂世界寶樓珠閣之相。

  【寶樹觀】 觀經所說十六觀之一,即觀想極樂世界寶樹之相。

  【寶池觀】 觀經所說十六觀之一,即觀想極樂世界八功德池之相。

  【寶勝如來】 在施餓鬼之法中,五如來中南方寶生如來,叫做寶勝如來。

  【忏】 梵語忏摩的簡稱,是悔過的意思。

  【忏法】 拜忏的儀制,有慈悲忏法、水忏法、觀音忏法、阿彌陀忏法、圓通忏法、法華忏法、方等忏法、金光明忏法、吉祥忏法等等。

  【忏儀】 忏法的儀式。有法華忏法、方等忏法、觀音忏法、彌陀忏法等之別。

  【忏摩】 簡稱忏,是悔過的意思。見忏悔條。

  【忏悔】 忏是發露過去所作的舊惡,悔是知錯以後不會再作。

  【忏悔功德】 天台所立五悔之一。

  【蘇怛羅】 又作蘇多羅、素呾纜、修多羅、修妒路等,華譯為綖線,又譯作經、契經、綖經,是經典的通稱。

  【蘇悉地】 華譯為妙成就。

  【蘇悉地羯羅】 華譯為妙成就作業,亦即成就一切世出世間作業的妙法。

  【蘊】 積集之義。有色蘊(物質)與心蘊(精神)的分別。

  【蘊界】 五蘊與十八界。

  【蘊識】 1.蘊蓄心識的意思,與含識同義。2.識是五蘊之一,故名蘊識。

  【蘊魔】 四魔之一。

  【蘊善巧】 見十善巧條。

  【蘊處界】 舊譯為陰、入、界。其中蘊即五蘊,又名五陰,即色、受、想、行、識,為眾生的心身。處即十二處,又名十二入,即六根對六塵之處。界即十八界,為六根對六塵,生起六識,三六共為十八,界即境界。此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通常叫做三科。

  【覺】 梵語叫做菩提,是覺察或覺悟的意思。在事障上,一切煩惱,伺隙侵人,惟至聖能隨緣省察,不為所困,是覺察義;在理障上,凡夫癡迷,顛倒執著,惟至聖能朗然徹悟,燭照無遺,是覺悟義。

  【覺心】 本覺的妙心,亦即覺悟不迷的心。

  【覺王】 佛的尊稱,因佛是覺悟最徹底的人。

  【覺分】 梵語叫, 做菩提分,即順於覺的支分,有三十七法,亦即三十七科的道品。

  【覺支】 觀察吾人心術的偏正,叫做覺法,覺法不止一個,所以叫做支。<, /FONT>

  【覺他】 使他人覺悟的意思,是二覺之一。

  【覺母】 文殊菩薩的德號,因文殊於智理二門中司智門,而諸佛皆由智慧而生。

  【覺位】 正覺的地位,亦即成佛的地位。

  【覺性】 1.覺悟的自性。2.覺知之性。

  【覺岸】 覺悟的彼岸,即佛的境界。

  【覺者】 覺悟的人的意思,梵語叫做佛陀。被稱為覺者的人,必須具有三個條件,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缺一就不可以被稱為覺者。

  【覺海】 1.(喻)覺性深廣如海。2.佛教以覺悟為宗,故稱譽佛教的教義深廣猶如大海。

  【覺照】 用覺悟的心來觀照一切。

  【覺路】 正覺的道路,亦即菩提之道。

  【覺滿】 覺悟圓滿的人,即是佛。

  【覺樹】 菩提樹。菩提華譯即是覺。世尊在畢波羅樹下成菩提,故稱其樹為菩提樹。

  【覺觀】 新譯作尋伺,舊譯作覺觀,粗思名覺,細思名觀,二者都能擾亂定心。

  【覺道支】 七覺支與八正道。

  【觸】 感觸。

  【觸食】 四食之一。

  【觸欲】 五欲之一。

  【觸塵】 六塵之一。

  【譯師】 翻譯經論的法師。

  【譯經院】 翻譯佛經的道場。

  【譬喻經】 十二部經之一。

  【釋】 釋迦的簡稱,是世尊的姓。晉時道安法師提倡佛子應以世尊的姓為姓,即姓釋,後來大家見到阿含經說‘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出家,皆稱釋種。’從此凡是出家人都姓釋。

  【釋子】 釋迦佛的弟子。

  【釋典】 釋教的經典,即佛典。

  【釋帝】 三十三天的帝王名叫釋羅,所以叫做釋帝,通常稱為帝釋天。

  【釋尊】 釋迦牟尼佛世尊。

  【釋迦】 釋迦牟尼佛世尊。

  【釋迦牟尼】 佛名,華譯為能仁寂默,是開創佛教的教主,本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太子,父名淨飯,母名摩耶,因為了追求真理而出家修道成佛。降生於公元前六二三年,二十九歲出家,三十五歲成道,說法四十五年,談經三百余會,所度人天,其數無量,約於公元前五四三年入滅,世壽八十歲。

  【釋梵】 帝釋天和梵天。

  【釋梵護法】 帝釋和梵天是護持世界佛法的天神。

  【釋師子】 釋尊的德號,因佛在三界之中無畏自在,好像獸中的師子王。

  【釋提桓因】 仞利天(三十三天)之主,簡稱釋帝,或帝釋。

  【闡提】 一闡提迦的簡稱,是極難成佛的意思,有二種:一、不信因果,造五逆十惡,斷諸善根,墜入阿鼻地獄的人,此種人極難成佛,名斷善闡提;二、大悲菩薩,發一切眾生成佛,然後成佛之願,因眾生至多,時間至久,故此種菩薩,亦極難成佛,名大悲闡提。通常所指的一闡提人,多數是指斷善闡提。

  【露地坐】 在露地上坐禅,是十二頭陀行之一。

  【鹙鹭子】 捨利弗的譯名。

  廿一畫

  【攝心】 收攝散亂的心意。

  【攝受】 又叫做攝取,就是佛以慈悲心去攝取眾生。

  【攝摩騰】 又作迦葉摩騰,中天竺人,能解大小乘經,漢明帝遣蔡愔等往天竺求法,遇之,永平十年,與竺法蘭至洛陽,譯四十二章經,為印度高僧莅華傳法之第一人。

  【攝化利生】 攝受教化和利益眾生。

  【攝化隨緣】 順著眾生的機緣而以種種的方法去攝受和教化。

  【攝眾生戒】 三聚淨戒之一。見三聚戒條。

  【攝律儀戒】 三聚淨戒之一。見三聚戒條。

  【攝善法戒】 三聚淨戒之一。見三聚戒條。

  【灌頂】 密教有灌頂法,灌者大悲護念義,頂者佛果最上義,謂諸佛以大悲水灌頂,能使功德圓滿之意,有種種不同的方法。

  【灌頂住】 十住之一。

  【灌佛】 又名浴佛,即以水灌浴佛像而拂拭之。

  【灌佛會】 又名佛生會,於陽歷五月月圓日實行之。

  【璎珞】 梵語叫做枳由羅,是一種似玉的寶石。

  【纏】 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纏縛人們的身心,使不得自在。

  【纏眠】 纏指現行,眠指種子。

  【纏縛】 十纏和四縛。纏縛是指一切的煩惱,因煩惱能纏縛眾生於三界六道之中。

  【纏蓋】 纏與蓋。纏與蓋都是煩惱的別名,纏有十纏,蓋有五蓋。

  【羼底】 華譯為忍辱。

  【羼提】 華譯為忍辱,六度之一。

  【羼提波羅蜜】 忍辱波羅蜜,六波羅蜜之一。

  【蘭若】 阿蘭若的簡稱,是僧人所住的地方。

  【護念】 保護和憶念。

  【護世者】 見護世四天王條。

  【護世四天王】 又名護世者,四天王是持國、增長、廣目、多聞,因此四天王是守護世界的善神,所以叫做護世四天王。

  【護法】 1.護持自己所修成的善法。2.擁護佛陀的正法。

  【護法神】 守護正法和行者的善神。

  【護法阿羅漢】 六種阿羅漢之一。

  【護戒神】 守護佛所制戒的善神。已經三歸依的人,有三十六部的善神保護他,又受持五戒的人,因每戒各有五神,所以一共有二十五位善神保護他。

  【護國四王】 又名護世四天王,即持國、增長、廣目、多聞之四天王,他們住在須彌山四方的山腰,時常護持四天下,故名護世,又名護國。

  【辯才】 善巧說法的才干。共有四種,叫做四無礙辯。見四無礙辯條。

  【辯才天】 妙音天。

  【辯才妙音】 辯才天就是妙音天。

  【辯無礙解】 四無礙解之一。見四無礙解條。

  【鐵樹】 (喻)無開花結果的希望。

  【鐵缽】 缽是出家人乞食時所使用的器物,用鐵制成的缽叫做鐵缽,若用瓦或石制成的缽,則叫做瓦缽或石缽。

  【鐵輪王】 四輪王之一。見四輪王條。

  【鐵圍山】 圍繞鹼海而劃分一小世界的鐵山。

  【鐵圍結集】 傳說彌勒菩薩等率領阿難於鐵圍山結集大乘的經典。

  【鐵丸地獄】 十六游增地獄之一,此地獄有熱鐵丸,獄卒驅使罪人用手攝之,手足全部爛壞,故名。

  【鐵剌林地獄】 犯邪淫的人所墮落的地獄。

  【饑馑災】 中劫末期所發生的小三災之一。小三災是刀兵、疾疫、饑馑。

  【饑餓地獄】 十六游增地獄之一。

  【饒王】 世饒王佛的簡稱。見饒王佛條。

  【饒王佛】 又名世自在王佛,阿彌陀佛曾向此佛誓立四十八大願。

  【饒益】 給人豐富的利益。

  【饒益有情戒】 三聚淨戒之一。見三聚戒條。

  【驅烏】 指七歲至十三歲的小沙彌,因這些小沙彌負責驅逐烏鳥,不使奪僧食。

  【驅烏沙彌】 三沙彌之一,即驅逐烏鳥不使掠奪比丘之食物的小沙彌。

  【鬘】 花鬘,以香草結成花鬘供佛。

  【魔】 梵語魔羅的簡稱,華譯為能奪命、障礙、擾亂、破壞等,即能害人性命和障礙擾亂人們修道的餓鬼,欲界第六天之天主即是魔王。

  【魔王】 魔中之王,即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主,他的名字叫做波旬,時常率領其眷屬向人界的修道者作種種的障礙和干擾。

  【魔天】 惡魔所住的天界,即欲界頂上之他化自在天。

  【魔戒】 謂比丘為求名聞利養而持戒。

  【魔界】 又名魔道,即惡魔的境界。

  【魔事】 惡魔所作的事,如干擾障礙人們修道是。

  【魔佛】 天魔和佛陀。天魔是代表極惡,佛陀是代表至善。

  【魔梵】 欲界第六天之魔王與色界之梵天王。

  【魔病】 天魔使人所生的病惱。止觀說:‘魔病者與鬼亦不異。鬼但病身殺身;魔則破觀心,破法身慧命,起邪念想,奪人功德,與鬼無異。’

  【魔軍】 惡魔的軍兵。

  【魔道】 魔鬼的道途。楞嚴經說:‘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女,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魔障】 惡魔所作的障礙。

  【魔羅】 簡稱魔。見魔條。

  【魔羅道】 簡稱魔道。見魔道條。

  【魔波旬】 魔是天魔,波旬是魔王的名字。

  廿二畫

  【歡喜】 1.環境順意時,心生喜悅。2.釋迦佛的弟子阿難陀,華譯為歡喜,或慶喜。

  【歡喜日】 諸佛歡喜的日子,即農歷七月十五日,因此日僧眾結夏安居完畢,人人道業增進,所以諸佛歡喜。

  【歡喜地】 十地之第一地。見菩薩十地條。

  【歡喜會】 盂蘭盆會的別名,因此日由於供養自恣僧的功德而使到目連尊者的母親得免於餓鬼的痛苦,故取歡喜之意而名之。

  【歡喜園】 又名歡喜苑,或歡樂園,或喜林苑,為忉利天帝釋四園之一,在喜見城外之北方,一切天人一到此地,就自然的生起歡喜的心情。

  【權】 方便的別名,即暫時用之最後則廢之的教法。

  【權化】 佛菩薩以神通力方便示現種種的身體或是種種的事物。

  【權門】 方便門。

  【權教】 方便的教法。華嚴天台等一乘家判法相三論之三乘教為權教,而華嚴天台自己的一乘教為實教。又以天台所立的四教來說,藏通別等三教是權教,圓教是實教。

  【權智】 相機說法的方便智,是二智之一。

  【權智實智之一心三觀】 如來所證的一心三觀,是實智的一心三觀,而如來所說的一心三觀,卻是權智的一心三觀。

  【權實】 適宜於一時的教法叫做權,究竟而不變的教法叫做實。

  【權實二智】 權智和實智。見二智條。

  【權實二教】 權教和實教。見權實條。

  【權實不二門】 十不二門之一。

  【權乘菩薩】 指藏通別三教的菩薩,因他們的功行尚淺,實在還沒有達到真實菩薩的地位。

  【聽衣】 見二衣條。

  【聽教】 在佛所說的三藏中,只有律藏有制聽二教,依理而制的法叫做制教,隨緣計情而聽許的法叫做聽教。如四重禁是制教,如十二頭陀法是聽教。又三衣是制教,三衣以外的余衣是聽教。

  【讀誦】 對著文字念叫做讀,背文字叫做誦。

  廿三畫

  【變化】 轉換舊的形狀叫做變,由無而忽有叫做化。變化是指佛菩薩的神通力能夠變化出種種的事物。

  【變化土】 三土之一。見三佛土條。

  【變化生】 不須父母之緣而忽然而生之身,亦即四生中之化生。

  【變化法身】 五種法身之一。見五種法身條。

  【變易】 變易生死。這種生死是菩薩於三界外心念上生滅遷變轉易的生死,是屬於精神上的生死,與三界內凡夫肉體上的分段生死不同。

  【變易身】 變易生死的身體,是三乘聖人在三界外淨土所受的正報。

  【變易生死】 見變易條。

  【變易而熟】 謂一切法的種子,熏習成熟,由因位變易而入於果位。

  【顯示】 顯是顯露,示是曉示。

  【顯正】 顯示中正的義理。

  【顯宗】 顯教的宗旨。

  【顯密】 顯教和密教。見二教條。

  【顯教】 顯明易懂的教法,是二教之一。

  【顯識】 阿賴耶識的別名,因阿賴耶識含藏一切善惡的種子,能顯現一切的境界。

  【顯色】 顯然可見之色,如青、黃、赤、白、雲、煙、塵、霧、影、光、明、闇之十二色是。此中青黃赤白四色是本色,其余八色是此四色的差別色。

  【體】 一切事物的本體,與界、性等同義。

  【體大】 起信論所說三大之一。見三大條。

  【體用】 真如法身為體,現象應身為用,體用就是由真如法身之體所生起的種種應化眾生的妙用。

  【體性】 體是本體,性是本性。體與性,同體而異名。

  【體滅】 有為法的事物,由緣而生,剎那剎那,其體衰滅,叫做體滅。但此體滅並非斷滅,而會待緣再生,故體滅是指當體滅而已。

  【體空】 諸法因緣和合而有,當體即空。

  【體空教】 闡明體空的教門,如方等部般若部及涅槃經等是。

  【體空觀】 徹見體空的觀法。

  【體相】 體與相。實質為體;差別為相。

  【體相用】 即起信論所說之三大。見三大條。

  【鹫山】 又名靈鹫山,因此山的山頭似鹫,故名。

  【鹫峰】 靈鹫山的別名。

  【鹫頭山】 靈鹫山。

  廿四畫

  【靈光】 指人人本有的佛性,因其靈靈昭昭常放光明,故名。

  【靈骨】 即佛的捨利子,是戒定慧薰馥所成的結晶體。

  【靈感】 有靈驗或感應的意思。

  【靈山】 舊稱耆阇崛山,新稱靈鹫山或靈山,因山形似鹫,而且山上鹫島又多,故名。位於摩竭陀國,王捨城東北。

  【靈山會上】 在靈鹫山釋迦佛說法華經的法會上。

  【靈鹫山】 簡稱靈山。見靈山條。

  廿五畫

  【觀】 以正慧觀察事理的意思。

  【觀心】 觀察自己的心性。

  【觀行】 1.先觀事理,然後起行。2.觀心的修行方法。

  【觀法】 觀念真理的方法。

  【觀空】 觀察諸法體空的道理。

  【觀門】 1.教觀二門之一。見二門條。2.六妙門之一。見六妙門條。

  【觀智】 觀察真理的正智。

  【觀解】 觀念真理和悟解真理。

  【觀慧】 觀察真理的智慧。

  【觀音】 觀世音的簡稱。見觀世音條。

  【觀音觀】 親經所說十六觀之一,即觀想極樂世界觀音菩薩的身相。

  【觀音本地】 觀音的本來地位,即已成正覺的正法明如來。

  【觀音忏法】 宋天台遵式法師,治定請觀音消伏毒害忏儀,即今所流行之觀音忏法。此忏法勸請觀世音及一切三寶加被,消除三業,以成就現當之二利。因此法以觀音為道場之主,故名觀音忏法。

  【觀照】 觀察照見,即用心光向心中看,向心中照,是一種修慧的方法。

  【觀照般若】 觀察照見一切實相真理的智慧,是三種般若之一。

  【觀想】 觀察想念。

  【觀想念佛】 四種念佛之一。見四種念佛條。

  【觀世音】 簡稱觀音,菩薩名,因此菩薩時常觀察世人稱念他的名號或痛苦的聲音而去垂救,故名。

  【觀世自在】 觀世音菩薩的別名,因此菩薩時常觀察世界而自在拔苦與樂。

  【觀自在】 1.觀音菩薩的別名,因觀音菩薩無論是自利或利人,都能得到大自在。2.觀一切法很自在的意思。

  【觀念念佛】 觀想憶念阿彌陀佛。

  【觀佛三昧】 觀想佛的相好到一心不亂的境界。此三昧成就,即見佛來示現。

  【觀察門】 五念門之一,即觀想極樂世界莊嚴相的法門。

  【觀察正行】 淨土宗所立五行之一。見五正行條。

  【觀察法忍】 二忍之一。見二忍條。

  【觀像念佛】 四種念佛之一。見四種念佛條。

  廿六畫

  【贊佛】 贊歎佛的功德相好。

  【贊歎門】 淨土宗五念門之一。見五念門條。

  卅三畫

  【粗人】 修小乘的人叫做粗人,修大乘的人則叫做細人。

  【粗惡語】 十惡業之一,即惡口,亦即粗話罵人。

 

 

上一篇:參加108歲印法老和尚圓寂法會見聞及感受
下一篇:明旸法師:佛法概要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