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玄義親聞記
淨空法師講述
弟子劉承符筆記
玄義前言
教起因緣
本經體性
一經宗趣
方便力用
所被根機
藏教所攝
部類差別
譯會校釋
總釋名題
玄義前言
諸位同修:今天我們有這樣殊勝的機緣,在美國第一次講《無量壽經》全部經文,甚為難得。我們每周講六次,共十二周,大概有一百多個小時,對於大經的研究,在時間上是夠用了。經本帶來很多,大家可以人手一冊。這個小本子是這部經的講義,也就是概要。從前道場講經先講玄義,在講經之前先說概要,使大家對於全經要旨先有一個印象,然後講入正文就容易懂了。
《無量壽經》在台灣、新加坡、香港,我講了很多遍,都留有錄音帶。各位聽多了,覺得每次講的都不一樣。經典與學校教科書不同,教科書只有一個意思,也只有一種講法,佛經不同,其含義深廣無比,可以深講,也可以淺說。後來講的與前幾次講的不一樣,乃是境界不同,所謂後後勝前前,每次講經都會有新的意義發現。
這個講義是七年前在華藏圖書館講經時記錄的。編寫這本資料,完全依據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同時又參考李炳南老師在該會集本的眉批,與黃念祖居士的詳解本。黃居士今年(一九九二)年三月往生了,乃是佛門中很大的損失。此次擬將黃居士最後一次修訂的注解本印二萬冊。但困難是在校對,有時校對十余次仍有錯誤。打算先印五千本,分發出去,希望各位善知識發現錯誤,惠予指出,以便訂正。
學佛一定要先認識佛教,全世界每一階層都認為佛教是六大宗教之一。佛教本來不是宗教,但是後來變成宗教了。何以說變成宗教呢?佛教在現在的社會中有五種不同的形態:第一是宗教。第二變成了學說,稱之為哲學。第三變成了邪教,學說不會害人,變成邪教則有弊無利。第四佛教變成作秀,從事表演,外表熱鬧,捨本求末。第五認真修學,探求真理,依教奉行。佛教對於九法界的眾生實施一種究竟圓滿的教育。中國古人喜簡,把佛陀教育四個字簡稱為佛教。佛家本身所說的宗教又與世間所說宗教大不相同。佛教傳來中國之後,因其教義博大精深,絕無一人可以完全修學圓滿的,各有所修學的經典,分為大小十宗,宗又有派。一般說來,宗指禅宗,教指禅宗以外的各宗派。宗稱宗門,教稱教下。宗門修行不從文字下手,其他均須依據經典修學。學禅要上根利智之人,其修學手段與其他各宗全不相同,必須很聰明,我們所說的天才兒童屬之。
如欲學佛必須先了解佛教之宗旨何在,應否學習,以及值不值得學習。佛教宗旨,若依經典的術語說,在明了諸法實相。用現代話說,即一切法的真相。一切法又可分為二大類:一個是人生,一個是宇宙。佛教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即本人自己,我以外都屬於環境,例如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自然環境。對自己與一切生活環境的真相若是不明白,就是迷惑顛倒,乃是凡夫。佛了解,所以稱佛為覺者,如此而已。除此之外,佛與凡夫平等不二,絕無高下。凡夫如想覺悟,佛只是提供他的經驗與修學方法,告訴我們,我們要靠自己努力,他不能幫我們開悟。佛是老師,我們與佛只是師生的關系。
今天我們研究的經典屬淨土宗,淨土宗乃十個宗派之一。其他宗各有其專門依據的經典,無須詳說。就整個佛法而言,有三個宗是共同科目。一是律宗,無論何宗何派不能不守戒律。二是法相唯識宗,講的是理論,乃佛教教義的基礎。三是淨土宗,淨土是歸宿,不管修什麼法門,都以淨土為最後的歸宿。
馬祖法名道一,在中國佛教史中,他是一位革命家。佛在世時都是自修,個人修個人的,沒有共修。在經典中找不到佛打過一次佛七或禅七。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余會,一生都在教學。佛法傳到中國,從漢到唐七、八百年,法久生弊,漸漸趨向於研究討論,而少真正修行。馬祖與百丈志同道合,乃提倡共修。以前如東晉時代,慧遠在廬山建蓮社,與一百二十三人共修,但未建立制度。到了馬祖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叢林制度,等於佛教大學。叢林的方丈相當於學校校長,維那師相當於訓導長,首座和尚相當於教務長,當家師相當於總務長。叢林的主要精神是依眾靠眾,互相監督勉勵。百丈是禅宗大德,訂立早晚課誦,晚課念《阿彌陀經》並念佛號。修行人臨終時亦念佛求生淨土。
淨土宗經典最初只有三經一論:(一)阿彌陀經,(二)觀無量壽經,(三)無量壽經,(四)往生論。鹹豐年間有位魏源居士,很了不起的一位佛學家,他將《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附在三經之後,作為淨土四經。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與《無量壽經》經義頗為吻合,如《無量壽經》一開端就說‘鹹共遵修普賢大土之德。具足無量行願。’所以魏居士確實有慧眼、有見識。民國初年印光大師把《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提出來,並入前四種作為淨土五經。法師說他在李老師會下主修《楞嚴》,至少也講過七、八遍,但始終沒有體會到這一章的重要性。它是整個《楞嚴經》的精華,這一章很短,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實在說是淨土宗的心經,而且也可以說是一大藏教的心經。
佛在大乘經裹告訴我們,由凡夫修行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才能成就。李老師在台中講‘佛學概要’時,解說阿僧只劫的數字,他說萬萬為億,萬億為兆,用兆作單位,上面是一千,下面八個萬字,這麼多兆,還要乘上三倍。我們今天聽到這個天文數字,想學佛能有成就不是一生的事。經上講小乘人能有成就,須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人間壽命短,天上壽命長。佛說忉利天就是中國人講的玉皇大帝,其他宗教講的上帝。忉利天一天是人間一百年,他們看我們朝生暮死,壽命只有一天,太可憐了。忉利天的壽命是一千歲,合人間若干萬年。(合人間三千六百五十萬年)。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兜率天一天是人間四百年,他的壽命是四千歲,合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往上還有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再往上四禅十八天,上面還有四空天,壽命要用劫算。人生不是只有今生,若只有今生,死了就完了,人生並沒有多大問題。人是輪回的,有過去,有未來,迄無休止。
世出世間一切法皆有前因後果,今天如聽到這個法門,願意聽,一聽就歡喜,還願意修行,證明過去生中曾經親近過佛法,只因我們生生世世都在修,已經修了無量劫,但是都不算數,生生世世都在幼稚園未入一年級。沒有一次考試及格過。什麼標准叫及格呢?依小乘講,初果須陀洹,大乘稱初信位菩薩。三大阿僧只劫是由初信位算起,必須把八十八品見惑斷掉才有資格到初信位。思惑是思想的錯誤,如斷盡即證阿羅漢,聽起來太難了。任何一個法門都要斷見思二惑,見思二惑又稱為煩惱障。有沒有不需要斷煩惱就能成佛的法門呢?有,只有這個念佛法門才行。念佛法門叫易行道,其他法門必須斷煩惱才能出三界。但是也不要看得太容易,雖然不講斷煩惱,也要伏煩惱才行,把它控制住,不讓它起作用。這是一個特別法門,是一個真實法門。
然而什麼人才能接受這個法門呢?第一種是諸大菩薩。華嚴會上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第二種是凡夫中善根福德非常深厚的人可以接受此法門。這種人是過去生中曾供養無量無邊一切諸佛如來,現在接受這個法門的人,諸佛如來必定會來加持。等他修學幾年之後,他會感覺諸佛菩薩冥冥中來護持。一切諸佛如來菩薩普遍勸導眾生修學這個念佛法門,所以這是一個一乘了義之法,也是佛法中最真實法。佛說五乘是方便說,其實只有一乘佛法。
佛是學位的名稱。學校有學位,羅漢等於學士,菩薩等於碩士,佛等於博士。達到佛的果位,要智慧究竟圓滿,即全知全能。全知全能也是人類的本能,本能不是外來的,佛教我們恢復我們的本能。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的本能不是真失掉,而是迷失了,怎樣迷失呢?有妄想,智慧失掉了;有執著,德能失掉了。這個事實真相,如佛不說,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佛的教學無非是教我們斷妄想執著。修學總樞紐是在定,大乘五十一個位子就是定的工夫深淺之不同。淨宗叫一心不亂,一心是定,不亂是禅。禅與淨只是方法手段不同,目的則一。
常聞佛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此二句話究竟是事實還是贊歎?如果是事實,我們要問,一個造極重罪的人,照佛經說應墮地獄,佛是否有能力使其立刻成佛,如其不能,則佛並沒有無量智慧德能。根據淨土經典說,佛確有此能力,問題就看對方信不信,接受不接受,這個法門就是念佛往生。《阿彌陀經》講的很明顯,如有人能於一至七日念佛,一心不亂,即能圓滿成就。可惜這種殊勝法門,很少人相信。
諸佛如來所說一切經法,無非引導我們體會到真實法門,就是此處所說的一乘了義。《法華經》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真實法就是一乘了義,就是念佛法門。
以教學對象來說,例如:小乘經是以根性淺的人為對象,並不包括根性深厚的人。大乘經是對根性利的人說的,其對象是菩薩,不包括小乘,都偏在一邊,不能涵蓋全部。念佛法門從上上根到下下根都包括在內,利鈍全收,平等攝持。一個法門能令一切眾生平等得益,才算是了義。唯有淨土五經才能擔當得了一乘了義的名稱。
超出三界非常困難,經中說,必須斷盡八十八品見惑、八十一品思惑才行。見惑是錯誤的見解,第一是身見,以身為自己,認定身是我,是錯誤的,欲知其詳請參閱《楞嚴經》有詳細解釋。第二是邊見,也就是相對的觀念,一切法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善有惡。六道眾生是生活在邊見之中,我們俗話說,就是一種偏見。第三是戒取見,非因計因。在禅定中,看見牛死生天,他以為人不如牛,於是他也學牛,耕田吃草;學牛一定變牛,不能生天,不知牛在過去生中,曾造作生天之因,這就是俗話所說的成見。第四是見取見,非果計果,未證謂證。例如:外道說生天可得永生,不會再墮落,此種見解實屬大謬。天人壽命雖長,縱能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壽命有八萬大劫,命終仍入輪回。第五是惡見,又稱為邪見,即不正見,撥無因果。除上項四類外,其余錯誤見解均屬於此類。思惑是思想上的錯誤,共有五個,即貪、嗔、癡、慢、疑。
佛菩薩在悟,我們在迷,迷悟只在一念之間。一念這個名詞很不易懂,念頭很復雜,一念是清淨的。禅家說: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萬法歸一之一字是任何一。《華嚴經》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因此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平等,任何一法都能教你明心見性,對任何法門都不能分別執著。我們無始來,心理精神思想見解受到污染的程度,人人不一樣。有些法門修起來很容易,有的很難,總之要對機。一般人學佛總難免有些障礙,例如:參禅不能得定,不亂想就打瞌睡。學密口念咒、手結印、心觀想,而三密不能相應,亦不容易。咒語在《大藏經》中刊載不少,但以方言關系,音不准確,殊少效驗。咒語有許多是鬼神的言語,另有一部份只有聲音,並無含義。佛在世時,教人念咒可以冶病。人身如機器,那個經絡有障礙,用聲音振動其障礙部位,使其暢通,亦合乎科學精神。咒語一定要口傳,佛教到現在已有三千年,輾轉口傳,音質有變,到今天已經不大靈了。李炳南老師抗戰期間在後方從青海西藏的活佛學了兩百多個咒語,沒有一個靈的。他曾學隱身咒,他說:我念了十幾遍隱身咒,但是你們還能看見我。他花了八年時間學密,到最後無效。又學了八年禅,亦未得定,所以全部放棄。後來因緣殊勝,遇到印光大師,乃專修淨土。他希望我們不要走他的冤枉絡,再不要浪費時間。只有念佛法門,不要斷見思煩惱即可出三界,不但一般人難信,佛菩薩都說難信。
四土是有界限的,我們只能見到凡聖同居土,見不到其他三土。西方極樂世界很特別,四土都在一起。一切諸佛剎士沒有這種情形,很不可思議。生到西方後,你所接觸的人全是佛菩薩與諸上善人,所以不會退轉。
《華嚴》雖圓,如果不是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它也不能稱為究竟圓滿,《華嚴》到最後歸於淨土。禅宗雖屬頓教,也沒有七天就能成就的。連唯識學的開山祖師窺基大師都說淨土是圓頓大法,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淨土三經中《阿彌陀經》與《無量壽經》都提倡念佛,《觀無量壽經教》的方法有觀想、觀像、持名,但它把持名擺在最後,學佛同修要特別注意,佛經中常把最好的放在最後,十六觀中把持名排在最後。
《楞嚴經》有二十五位菩薩代表不同的修持方法,六根六塵六識叫十八界,後面加上七大,共二十五大類,說明一切眾生修學不出此二十五類。觀世音菩薩是耳根圓通應排在第二,但把他排在最後,表示最重要的。此外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也是特別法門,也放在最後。所以楞嚴會中講特別法門是講兩個,不是講一個。大勢至念佛法門能普遍契合盡虛空偏法界所有一切根機,觀音耳根圓通特別適合於我們娑婆世界。密宗儀規太繁,參禅躺在床上不能參,念佛行住坐臥均可念,念佛念到念而無念,念到能所雙亡,即入了佛的境界,一超直入,這是很難體會。其他法門修因得果不同時,唯有念佛是因果同時,所以淨宗又叫蓮宗。植物都是先開花後結果,蓮花特別,因果同時,因此用蓮花代表淨土宗。
佛說‘一切法由心想生’。自己微細的思想,自己不容易發現。我們的世界就是由心想生。‘心作心是’出在《觀無量壽經》,是淨宗理論的核心。佛是自己的真心,本來是佛,現在又念佛,怎麼不成佛?
一聲阿彌陀佛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這句話是蕅益大師的發明,以前沒有人說過。無上正等正覺即是成佛之法,佛法的修學目標就是這一句。三菩提是正覺,三藐三菩提是正等正覺,阿耨多羅是無上。正覺是羅漢,正等正覺是菩薩,無上正等正覺即稱為佛陀。佛在五濁惡世成佛的方法就是念佛。念佛成佛的法門是諸佛如來修行的境界,只有佛與佛才能完全理解,這個法門不要看經典不多,分量很少,諸大菩薩都不能理解,且難相信。我們今天能信能解,乃是諸佛的威神加持所致,否則聽也聽不懂,說也說不出來,這話說的一點都不誇張。
彌陀身是法性身,西方極樂世界是法性土。我們這個世界是法相土。動物有生老病死,色界無色界壽雖長,還有生滅,不是永生。土地屬礦物有成住壞空。以天文望遠鏡看、有的新星球形成了,也有的星球爆炸毀滅了,所以世間不是永恆的。相有生滅,性無生滅。唯識學講阿賴耶識是有生減的,所有一切的現象都是阿賴耶識的相分,屬於心法,心法是有為法,有為法會變的,會變的就不是真實的,不會變的才是真實的。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法性身土的名號,也是自己真如本性的名號,所以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佛所說大乘經典都是佛從自己真如本性裹說出來的,沒有什麼不一樣,其差別即在圓不圓。譬如月亮,初三、四有月亮,不亮;、十四有月光,很亮,但不圓滿。佛說的《大藏經》全是真的,但有圓滿有不圓滿。那部經最圓滿?首推《無量壽經》。古德稱贊《無量壽經》說:‘眾生能發心專念,皆可往生,明確簡要,稱淨宗第一經。因其直捷中之直捷,方便中之方便,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利濟眾生,此經為最。’
《觀經》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吾人能念之心,即是如來果覺,即是本來成佛。此心持名,即是‘是心作佛’。本來是佛,現又作佛,是故當下即佛。直捷了當,方便究竟,奇特殊勝,不可思議。這段文字,意義至為深廣。淨宗修學依據的理論,就在這兩句經文,‘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通常學佛者對於‘佛’字的概念很含糊。前面說過,佛就是自己的真心。真心顯露謂之佛,真心有障礙迷惑就是凡夫。凡夫在迷,真心並未失掉。佛是覺者,以月亮作比喻,我們如初一的月亮,佛如十五的月亮,菩薩如十三、十四的月亮。不但佛是心,沒一樣不是心。在唯識學中謂之同生性與異生性。同生性是與諸佛如來同用真心,如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破一分無明,見一分本性。異生性完全不同,你的自性光明絲毫未透露,就是真心未能起作用,六道凡夫、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的真心也都未透露出來,均謂之異生性。凡夫是異生性,用的是妄心,而不是真心,妄心變化太大,靠不住的。如真了解真妄,待人處世便自在。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真心變現出來的,心念佛就作佛,念什麼就作什麼。
(符按)關於‘同生性’與‘異生性’兩個名詞似不易懂。‘異生’二字為凡夫之異名,謂凡夫執異見而生,由無明故,隨業受報,墮種種趣中,色心像類,各各差別,故名異生。異生性是使人成凡夫之本性。此‘性’字非指佛性,乃指見思煩惱種子,迷惑顛倒,起貪嗔癡,造殺盜YIN成了習慣性。至於‘同生性’則恰好相反,一切聖者同見真空之理,不起我見,同斷二障,同證勝果。
宋朝末年趙子昂是畫馬專家,他天天想馬的姿態、馬的動作。有一天他在屋裹睡覺,太太一掀開帳簾,看見一匹馬。所以一心念什麼就變什麼,關鍵就在一心。既然知道這種事實,為什麼不念佛,你能念的心就是佛。佛在《華嚴經》、《圓覺經》中都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過是迷失了,迷失有時間性,一旦覺悟,即時成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一定可以成佛。我們遇到這個法門,依教奉行,能否成佛,關鍵在於你相信不相信這兩句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如果你念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一定成功。假如念佛還想參禅、想學教、又想學密,就是夾雜。一夾雜,心就不淨。一定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平常六根皆向外緣,要把它收回不再向外攀緣。習慣喜歡看電視,現在不看了,專心念佛。佛在《遺教經》中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日常在社會上應處理的工作,仍負責照做,並不是不管。做完了不要再去想,立時把佛號提起來。有人說從事各行各業,不想那兒行。須知妄想是第六意識分別心起作用,不想反而處理得恰到好處。禅家說:‘參禅不可用心意識參’。處世待人也不應當用心意識,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純用理智,不用情識,這樣處理業務必更正確更圓滿。
發菩提心這一句話有多種解釋。蕅益大師說,真正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發菩提心,這種解釋容易懂。古大德對於發菩提心有幾種說法。依《起信論》說,菩提心包括三種心,直心、深心、大悲心。《觀無量壽經》說,菩提心是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說的越多越搞不清楚。蕅益大師講的比較明白,真想求生淨土乃是無上的覺悟。你想成菩薩、羅漢、或人天福報,不是圓滿的覺悟,如真覺悟,不但世間事不會留戀,連佛法也要放下。
四十八願中之第十八願講十念必生,古大德有一個比較。佛四十九年說經,那一部經屬第一?在理論上、修學上、因果上說,大家公認《華嚴經》是第一,《華嚴》與《無量壽經》相比,《無量壽經》乃是第一,因《華嚴》部頭雖大,如不到最後求生淨土就不圓滿。《無量壽經》是阿彌陀佛與釋迦牟尼佛二佛所說,其第六章發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說的,所以第六章是淨土宗經典最原始的根據。《無量壽經》是四十八願的詳盡說明。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最重要,它是四十八願的核心,達到佛法至高無上的巅峰,九法界眾生均能平等得度,這個法門特別殊勝,是淨宗之特色。
黃念祖老居士的《無量壽經》注解寫出之後,傳到美國來,我與他尚未見過面,他把這部書托一位同修帶給我並叫我寫篇序文。我在序文中有一句話說:‘這一個法門是十方三世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黃居士看到之後,至為歡喜贊歎。他說:‘這一句話不容易說出來,真正認識這部經的人不多。’夏蓮居老居士會集這部經之後,寫了三首偈,末首最後有兩句:‘佛說難信誠難信,萬億人中一二知。’未遇到黃念老之前,在台灣海外弘揚此經,只有我一個人,勢力非常孤單。好在若干年來還講了許多大乘經論,旁人雖不高興也不好意思說我什麼。等我遇到黃念老之後,才遇到了一位知心人。在大陸弘揚此經也只有他一個人。若能對於此經真明白真認識,然後信心才能堅定,往生淨土就有把握了。
彭紹升居士,清朝乾隆時人。父為兵部尚書,貴族家庭,以童子身未滿二十歲考中進士,不作官,學佛,很有成就,是一位在家大德。他所節校之《無量壽經》只用康僧铠的一個本子,簡略其文字,讀起來很舒暢,可惜未參考其他四種版本,實為美中不足。此本在台灣有流通。丁福保《無量壽經箋注》是根據彭居士本。他另外還寫了一部《華嚴念佛三昧論》,對於淨宗甚為通達,他說:‘此經闡揚者少,實以無善本故。’因當時《無量壽經》共有五種譯本,文字互有參差。學佛的人無從取捨,所以大家都奉持秦譯小本《阿彌陀經》。王龍舒居士亦曾作過會集本,名為《大阿彌陀經》,收在《大藏經》,可惜他只根據四種原譯本。《大寶積經無量壽會品》他未見過,所以他的會集本有遺漏也不圓滿。
清朝鹹豐年間魏源居士亦有會集,包含五種,但取捨不當,並依自己的意思改動經文。印光大師最反對,他說這個例子不能開,你的學問再好也不能改經,若學人均如此,則以後經本可能改的面目全非。夏蓮居老居士是位大通家,博學多聞,宗說俱通,且為密宗大德,顯密圓融,會集本經極為圓滿。去歲法師在邁阿密講經,有許多外國人參加聽講。曾居士翻譯。題目是‘認識佛教’,講了五天。外國人中有有神通的,曾居士把書上的夏老相片給他們看。他們說此人在世時不太出名,乃大菩薩再來,身體是透明的。以上所說除身體透明無從證明外,其余說的全對。據說夏老往生前曾有暗示說:這本《無量壽經會集本》將來是由海外傳到中國,而且日後會傳遍全世界。他講的話,現在全要兌現了。夏蓮老確實是一位再來人,為了會集本經,他掩關三年,稿經十易,並經慧明老和尚印證,極其慎重。梅光羲居士與夏老是同學,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佛學家,他是黃居士的舅父,也是李炳南居士的老師,我是向李老師學的,說起來我與黃念老也有一段因緣。梅居士在本經序文中有幾句話很懇切,他說:‘夏老教眼圓明,深於文字,專功久修,遍探原譯,洞窺諸本,網羅各藏,於五種原譯內,玄義微言,深文奧旨,無一語而不詳參,無一字而不互校,務使精當明確,鑿然有據,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皆光羲與慧老法師所目睹者也。故其精誠所感,屢現瑞征,茲恐駭俗,姑不具引。’黃念老一生之願也是希望這部會集本,大放光明,常照世間。現在這本經已經印了三十幾萬冊,似乎可以滿夏黃二老之願了。
本經之殊勝在於契理契機。經典的教學是否合乎我們現前的需要,如法門很好,學了就能馬上得到利益才是最殊勝的經典。佛所說一切經典都有理論的依據,都是由真如本性中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依密教說就是真言。諸佛如來住真實慧,希望眾生也住真實慧。在理上講是平等的,在事上講並非平等,確有高下,必須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才能住真實慧。教下如不大開圓解;學禅如不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密宗如不三密相應,顯密融通,都不能住真實慧。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住真實慧,權教二乘無份。無量無邊法門中,如選中念佛法門即是住真實慧。這個法門是一生成佛的法門,怎麼那麼巧你就碰上了。《華嚴經》說:‘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惟有真實的智慧才選擇這個法門。我們今天也選這個法門,認真修學,我們不輸給他們。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三個條件,即信、願、行。文殊、普賢法身大士往生也是這三個條件,我們往生西方的因與法身大士等覺菩薩相同,因平等,果就平等,生到西方享受果報亦相同,四土三輩的果報都是相同的。其他法門就不一樣,兩個人同參禅,彼此修行不同,果報亦不同,只有淨土法門,因同果亦同。把自己心安住在一句佛號上就是‘住真實慧’。我們與十方世界等覺菩薩無二無別。
‘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佛法教學內容是教我們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惠予真實之利’,佛開示我們希望我們轉凡成聖。世間所有一切利益都是假的,若說世間有利可圖乃是迷惑顛倒。三界之內無利益可言,三界之外才有,但有圓滿有不圓滿。生到西方世界受用利益與諸佛相同,四十八願說的非常清楚,第一、生到西方我們與阿彌陀佛身體相貌完全相同。正報相同,依據也相同。這種說法,許多人不相信。佛絕無妄語。《金剛經》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絕不會騙我們。華嚴會上諸菩薩果位不平等,智慧德用不平等,西方世界凡聖都平等。世尊四十九年講經最契機的就是本經。華嚴只度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權教二乘無份。此經上度等覺菩薩,下度地獄眾生,一律平等得度。其他法門對眾生並非平等得度。我們業障深重,生到西方文殊普賢與我們平起平坐,與一切如來也是平起平坐,都是阿彌陀佛的學生。觀音勢至是古佛再來,現在是以等覺菩薩身份示現,我們與他們是同學還會退轉嗎?
淨宗之妙在乎不離世法而行佛法,無論從事於何種行業,事務繁簡,男女老少,都可修持,極其方便。修行方法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工作時不須要思考的都可以同時念佛;須要思考的,把佛號放下,等事作完,立刻把一句佛號提起來,一切時一切處都無妨礙。同時自己修行還可以影響旁人。手裹拿著念珠念佛,他人看見也念一聲阿彌陀佛,這個金剛種子就種上了。社會念佛人多,以大多數人的力量,可以避免許多災難。
佛的法運有一萬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今年(一九九二)是佛歷三○一八年,正是末法時代第二個一千年的開始。將來佛法滅盡時,這一部經再多留世間一百年。屆時眾生有極重的業障遇到這部經都能得度。所以這一個法門是此界他方一切有情,離苦得樂,究竟菩提之法要。
今年年初在新加坡講經,李木源老居士告訴我:新加坡有一位老太太,半年前聽到這個法門,念了半年,預知時至,坐著往生了,這是最近的事,往生並不需要很久的時間,問題你是不是真心。真心想去,若對這個世界還樣樣捨不得,就沒有希望了。念佛求生乃自己一生當中唯一優先的大事,世間法夾雜不得,出世法也不能夾雜,就是一句佛號,連觀想都不要。世間一切都是假的,只要走得灑脫就行了。一句佛號念到底,念得一心,其他都是輪回生死業。世間法照常做,樣樣不妨,不要掛在心上,念念掛著阿彌陀佛。宋朝黃打鐵就是一個實例。
概要(十門開啟——玄義)
一、教起因緣
下面談到本經的概要,黃念老完全依照清涼大師《華嚴疏鈔》的十門開啟——玄義為根據。第一條教起因緣。佛為什麼出現在世間?又為什麼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其動機與目的何在?原因確有好多,其最主要的是以一大事因緣故。世間聰明人知道世間很苦,生活不好過,古今中外都無例外,但無辦法改善。第一等聰明人對問題發現了,始終找不到解決辦法。上面一大事因緣之‘一’字,就是一心,也就是一心不亂的一。在所有問題中,第一是念頭,妄想太多了,如何降伏?《金剛經》上長老須菩提問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金剛經》詳解有幾百家之多,如找不到解決辦法,《金剛經》就不契機了。
如用我們的辦法,如問‘應雲何住’,一句阿彌陀佛就解決了。再問‘雲何降伏其心’,一句阿彌陀佛也解決了。另外這個‘大事’就是生死輪回的大事,比上面的‘一’還難。佛家說受有五大類,苦樂憂喜捨,世間禅定所謂四禅八定,不是一心,只伏住妄念而已,屬於捨受,好像是定,其實不是。其得定有時間性。非想非非想天的壽命有八萬大劫,期滿其定自然消失,妄念仍然起來,不究竟。大乘經上說的是真實的定。楞嚴謂之性定,即楞嚴大定。世間人作不到,沒有能力入這個境界,所以佛才來到世間,告訴我們這個念佛法門。但世間人以為太容易了,不相信。現在社會上人士聽騙不聽勸,說真的不相信,說假的反而有許多信徒。相信正法的人太少了,實在是悲慘的現象。
這部經是佛四十九年教化眾生之重心,十方世界罪業深重的眾生,若能信能行,十念即能往生,乃是對眾生無比的利益與恩惠。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說:‘佛說這個法門,主要的對象是專度凡夫,兼為菩薩。’此法門無階級、無次第。小乘有四果四相,大乘有五十一個階位。這個法門無階位,一生到西方就究竟成佛。如真信,成功不要經歷三乘,三乘是修學的階段,也不要經過三大阿僧只劫。真正工夫精誠得力,七天就能成功。《淨土聖賢錄》中宋朝瑩珂法師只念了三天三夜,真求真念,一心一意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來了,對他說:你的陽壽還有十年。瑩法師說:我業障太重,經不起誘惑,恐有墮落,十年壽不要了。佛說好,三天後接你。他告訴大家這個消息,無人相信,因他是一位破戒比丘,但看其說話態度,又不像騙人。到了第三天上早課時,他對大家說:今天不要照往常課誦,請大家改為念佛送送我,念了不到一支香,他說西方三聖來了,就往生了。他相信因果報應,他是一位破戒比丘,心想若不往生一定墮地獄,所以對這個世界毫無留戀。
黃念老根據古大德的敘說,將這部《無量壽經》歸納幾個重點,第一是稱性極談,如來正說。這句話對本經說,恰如其份。《華嚴》、《法華》均是一乘圓教大法,稱為經中之王。我國每個佛教宗派均尊之為根本,顯其重要性。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也。’,所以整個佛法之重心即至本經。《華嚴》、《法華》也是從此經流露出來的,一切諸佛也是由這部經而成佛的。唐朝時日本一位大德道隱法師說:‘五濁惡世,造惡之時,其難非一,特此一門,至圓至頓,而且由其簡易直捷,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現在我們這個世界濁惡到了極點,心地污染比自然污染更嚴重,可怕至極。在此濁惡之世,能遇到這部經,真可謂如貧得寶。
有人常常在想,現在專修淨土,只供一尊阿彌陀佛,從前供的佛菩薩會不會怪我呢?這種念頭巳把佛菩薩當作凡夫,把他們看低了,這個罪過可不小。應知供養不是請他們享受,供花供果就聯想到因果,供水表示清淨心,提醒我們清淨平等。供燈表示光明,我們心要正大光明。油燈表示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供養是警惕自己,佛菩薩並不需要這些。佛菩薩在世間莫不是捨己為人,明白此意才是莊嚴自己。如認為佛菩薩貪圖我們的供養,乃是大錯特錯。經此反省就是覺悟,悟後起修,修正我們的行為、思想、過失、見解,一天修一項,三年就成為一位賢人。真正修善行,鬼神都敬畏。
無論修學什麼法門,越簡單越容易乃是最好的法門。黃念老把這個法門比作全自動傻瓜照相機,人人能照,而且不必對光圈,每張都照的很好。佛為救世而來,幫助一切眾生快快成佛,用其他法門都能達到此目標,但是時間長,所謂夜長夢多,障礙難免。前文有簡易直捷出世之正說一語,好像學校裡有主修科有選修科。這是如來教化眾生成佛的主修科,所有一切眾生平等得度,即謂之正說。道隱又說:‘百萬阿僧祇因緣以起華嚴之典,一大事因緣以成法華之教,亦唯為此法之由序也。’這幾句話,若非真正過來人說不出。
佛經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華嚴》、《法華》在一代時教中只是序分,本經才是正宗分。我年輕時,李老師苦口勸我學淨土,我雖不反對,而不甘心不情願。從民國六十年開始在台北講《華嚴經》十七年,講到一半,起了一個疑問,想到華嚴會上文殊普賢學什麼法門?善財修什麼法門?熟讀《華嚴》之後才知道,原來他們全是修淨土,而且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都學這個法門,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令人當生成就。若不是講《華嚴》十七年不會相信。看到道隱的話,使我極為感動。這個法門,修很容易,相信太難了。
《楞嚴經》也是一部大經,玄奘大師在印度十七年未見到過。印度人把此經當國寶,不傳給外國人,且不准流通出去。智者大師講《法華經》,體會到法華三昧,發明了天台家特有的止觀,即天台教觀。當時有一位印度法師見到智者的止觀,他說這個方法與《楞嚴》頗為相近。智者聞後在天台建築了一個拜經台,向西方禮拜,希望《楞嚴經》能傳到中國來,拜了十八年一直到他圓寂,這種精神真了不起。唐朝印度般刺密谛法師好幾次偷偷帶了《楞嚴經》到中國來,都被印度海關查到。最後一次他把經文寫成小本,又把手臂剖開放在裡面,等疤痕長好,帶到中國。出家人到底與世間人不同,犯了國法親自又回印度向當局自首,接受處分。
當時翻譯《楞嚴經》是在廣州,潤文由房融擔任,他是武則天的宰相,因犯錯被貶到邊地廣州。恰好有此機緣參加譯經工作,他的文字一流。一切經文字之美,首推《楞嚴》。《楞嚴經》主要是講楞嚴大定,不是普通定而是如來果地上的大定,又稱為性定。經中有二十五位菩薩修的都是楞嚴大定,代表無量無邊的法門。大勢至菩薩代表的是念佛法門。‘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憶’是心裹想,凡夫一天到晚胡思亂想,結果感到六道輪回的果報。若把念頭轉過來,一天到晚想佛念佛,現前就能見佛。淨宗初祖慧遠大師一生見過三次西方極樂世界,其所見的境界與經中所講的完全相同。從未告訴過任何人,到最後臨終時佛來接引,才告訴徒眾。
‘淨念相繼……自得心開。’淨念相繼是方法,要用清淨心去念,雜心亂心念佛就得不到效果,必須專心念。更不能懷疑,也不能夾雜。夾雜、心就不淨。許多同修不懷疑可以做到,不夾雜做不到。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要一切放下。相上要,性上不要。事上要,理上不要。事事本來無礙,心有牽掛則有妨礙。‘相繼’是不斷,自得心開即禅宗大徹大悟的境界。淨宗手段簡單容易而且穩當,奇妙疾捷莫過於是。往生極樂的因是信願行,文殊普賢與五逆十惡所修因是一樣,全是信願行,如果你有神通,即能知五逆十惡的人,他今生造惡,但從前多生修了不思議的善行,不然不會到臨終時遇到善知識。
末法時代眾生的錯誤知見大多了,且有陰魔干擾。魔有四大類:(一)五陰魔,色受想行識。(二)煩惱魔,天天打妄想。(三)死魔,壽命短。此三種屬本身的。(四)天魔,外面境界誘惑我們,受其干擾,身心則不安穩。什麼是正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乃是唯一的正見。若是懈怠或退轉,或改學其他法門,這一生就沒有出三界的希望。《楞嚴經》說:‘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修學稍有執著就錯了,無論世法或佛法,統統不要執著。《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假如有人說:哪有一句佛號就能成就?釋迦佛講此法門是善巧方便,不是真的。說此語者可能是魔,你若信心動搖,就被魔控制住了。
今天我看到一本雜志,說《十往生經》、《阿彌陀經》都是假的偽造的,西方世界是太陽神。造謠的人很多,使一部份人喪失信心,實在可憐可憫。謗法之罪甚重,將來墮入地獄,永無超生之望。多年來往生的人我們親眼見的、親耳聞的,有許多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預知時至不生病的,這些人均可作證明。林看治居士寫的《近代念佛感應親聞記》,其中有一半我都認識。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十年,那些人我都見過,一點都不假。
(符按)前引《楞嚴經》:‘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出自《楞嚴經》第九卷,有十段文都有這四句。其大義是講五陰魔,色受想行識各有十種,總共有五十種陰魔。修道人修到相當程度,暫時得到一種很好的境界,如身能出礙,可穿牆透壁,或能看到自己身內的五髒,或於黑夜看見遠方的市井街巷,或聞到空中說法的聲音,或看見諸佛世界。這全是在修定當中內心發出光輝,暫時顯露出來的幻境,不是真聖果的境界。這時候一定要如如不動,不去理他,不要生歡喜心,若稍有貢高自滿之心,就被魔所控制,可能把你搞得頭昏腦脹,不知自己是老幾,所以說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十往生經》雲:‘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這段經文內有一句話很要緊,即‘願往生者’,是感應的關鍵。行者一定有這個意願,必定感得佛遣二十五位菩薩日夜保護。信願行中‘願’是關鍵。蕅益大師《要解》中說:‘能否往生在信願之有無,生到西方品位高下在乎念佛工夫之深淺。’《彌陀經》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這比《十往生經》說的更為明白更為肯定,不但二十五位菩薩,而是十方一切諸佛都來護念。一個真正求生西方之人,其身光明周邊四十裡范圍內妖魔鬼怪都不敢來犯,這是真實的。
佛在其他大乘經中說的最高境界是無念與無生。教下常說的無生法忍,遠非凡夫所能作到,亦無法受其益。圓教八地菩薩離一切心意識分別始名得無生法忍,也就是真證得無念與無生。通常如《仁王經》所講的,七地菩薩可證得下品,八地菩薩證中品,九地菩薩證上品,這裹的標准比較嚴格,以八地為標准。無生法忍的含義必須明白,如真正證得此境界,看一切法沒有生滅。生滅是幻相,不生不滅是真相。我們為什麼看一切法有生有滅,佛常說一切法是從分別心而來的,你的心有生有滅,你看到一切境界也有生滅,可見一切法唯心所變,唯心所轉。心清淨了,外面境界就清淨了。佛教我們要從能變能轉下手,外面境界是所受所轉,不關緊要。
凡夫境界所有一切法都是生滅法,到了大聖八地以上的境界一切法是不生不滅者,可見此乃聖者之所難。小乘羅漢稱聖人,大乘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稱為法身大士。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個位,加地上一至七地,三十七個位子,想證到無生法忍,稱為聖者之所難,凡夫何能達到。佛預知末法時期的眾生罪業深重,乃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形象,叫你去想去求,尚不能達到,仍對世間留戀,不肯放下。若叫你無念無生,離相以求,焉能做到?念佛法門,指方立相,攝心專注。我們這個心一天到晚打妄想,把它收回來專想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包含之內容無量無邊。第一必須把經念熟,想他當初的發心、求學、修行、建立極樂世界、接引眾生。想久了與彌陀功德就相應了,把他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如不能念全部就念第六章四十八願,念到自己的心願與彌陀的本願合一,把阿彌陀佛之行持變成自己的行持,樣樣學阿彌陀佛如何對人、對事、對物,學的完全一樣,你就變成阿彌陀佛了。
不想的時候就念佛號四個字‘阿彌陀佛’。想是非人我、過去未來,就是造六道輪回業。念頭一轉,再不搞六道輪回了。一切法從心想生,口念佛,心念佛,當然成佛。持名念佛,入有得空,念到最後,自然達到忘能忘所。一切諸佛贊歎的就是凡聖同居士,十方罪報眾生多數生到凡聖同居土。西方雖有四土,很難劃分,如學校有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博士班,都在一起上課,難分界限,為其他諸佛世界所無,所以說一生一切生,生到凡聖同居土,也等於生到其他三土。
念佛工夫初級的工夫成片,生凡聖同居士;中級的得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余土;再往上叫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證得無念無生。一句佛號念到底,方法沒有兩樣,一直到成佛都不要改變。暗合道妙,巧入無念,即凡成聖,至哉妙用,不可思議。念佛人如下了決心,就已經成佛了,決心一下就是聖者,不是凡夫。往生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看見佛來,我要跟他走了,福報大工夫好的,臨終無病,會向大家說明,他決定往生。如業重工夫淺,家人看其嘴唇在動,但無聲音,他想告訴大家,但無氣力說話,這種情況也一定往生。丟了這個生滅惡濁的身體,變成金剛不壞身。果能下定決心求生西方,一絲毫迷惑都沒有,就是大菩提心。從初發心到成佛是一條直線,最近之路。古德說:‘成佛近路是大乘,大乘中禅是近路,禅與淨相比,念佛是最近之路。’
參禅不容易,也不穩當。真得禅定之人心地清淨,不會為外面境界所轉,所謂八風吹不動,贊歎毀謗他,他心裹明白而絕不動心。遇順境不生歡喜心,遇逆境沒有厭惡心。如有,定功就失掉了。定沒有,那裡來得慧。
‘一心不亂’是羅什大師翻譯《阿彌陀經》中之譯文,屬意譯。玄奘大師依梵文直譯,文字不同。但一心不亂並未翻錯,如有錯,玄奘必提出糾正。然而此四字給初學帶來困擾。他們想念佛標准要到一心不亂,談何容易,我們作不到。若依《無量壽經》的經文就比較明確易懂,經中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一句是淨宗修學的綱領。我們念佛工夫只能先求打成一片,一片是只有一句佛號,如還有雜念,還有憂慮牽掛,妄想分別,則往生無望。往生時首先是見到佛光。佛光一照,把你的工夫加了一倍,得事一心者,一加持就變成理一心。發菩提心就是發徹底覺悟之心,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願見阿彌陀佛。一個方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句佛號隨時隨處都可以念,不必拘於一切形式,行住坐臥都在念,並不妨礙工作。永明、善導兩位大師都說萬修萬人去,如修而去不了,是你自己念佛不如法。
我們現在正在末法時期第二個一千年之開端,以後還有九千年,佛法就沒有了。佛法為什麼會滅,如同大夫看病,藥對症,藥到病除。如眾生的病太嚴重,藥力無效,也用不著吃藥了。末法垂盡,業障深重的眾生遇到這部經還管用,我們現在還未到最末期,這個法門當然管用。多作好事,廣修供養,普賢菩薩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若想印經就專印此經,弘揚佛法,只勸人念佛,弘揚此經是第一殊勝。以今天社會來說,濁惡彌深,眾生根性愈來愈下。風俗習慣,思想教育,道德民情,社會安全,一年比一年差。如不是夏蓮居老居士用十年時間,重新編集此會集本,集五種原譯本之大成,我們今天就得不到這部《無量壽經》。將來到最後保留一百年的就是這個本子。六年前我提倡印這個本子,到現在估計大約巳印了三十幾萬冊,出乎我意料之外。現在大陸、香港、新加坡到處都印,已經流通到全世界。黃念老說:世尊垂慈,仍特留此經以作慈航,正顯本經興起之勝緣,持名法門之妙用。佛恩深重,粉身難報。這幾句話,真是誠谛之語,一點虛誇都沒有。
二、本經體性
佛所說一切經均有正確理論作依據,我們當然相信。世間人著書立說多半是由意識心流露出來的,其所說的理論是否正確合乎真理,很難評定。往往前人發明的真理被後人所推勫,足見任何理論均屬片面而非整體。假如佛所說的經教也被人推勫了,則佛法亦等於世間法,就不足為貴。佛所見是周圓的、整體的,不是推想。過去佛未來佛所見到的都是一樣,所謂佛佛道同,後佛不會推勫前佛的理論。佛與我們不同,我們看用眼識,聽用耳識。佛與大菩薩是用真心。識心所見的不大可靠,用真心才能見到事實真相。一切大乘經皆是由真心流露出來的。佛所講的經有的圓滿,有的是局部,因眾生根性程度不同故有差異。
實相是佛學名詞,以現代話說,就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擺在面前,我們看不到,佛能看到。佛用真心照見萬事萬物,我們是用妄心。大乘經常說‘真心離念’,有念頭不是真心,真心沒有妄念。心中一點妄念沒有,心就平等。冷靜觀察,凡夫對人、對事、對物、對宇宙,各有各的看法,全不一樣,因為妄想有多少深淺之不同,所以看法也大有差別。佛的心平靜如水,一點波浪都沒有。凡夫心是動的,起伏不定,所以對外境界迷惑顛倒。佛經所說的是對我們本身以及我們的生活環境的真相。在世間我們所接觸的不外三大類,對人、對事、對物。假如覺悟了,我們的思維造作就沒有差錯。若迷在境界中,想法、看法、作法都不會正確。其結果就是沉淪在六道輪回。這是自作自受,不是佛菩薩、上帝、閻王爺的安排。
我們無始以來不能解決的問題即是把心恢復清淨,這是徹底的辦法,從此以後不再受輪回之苦,修學的關鍵就在此。大乘經中所解釋的實相,越看越糊塗,初學的人實在難以了解。經中說:‘實相無相,又說實相無不相。’‘實相’二字用言語文字說不出來,也想不出來。同時佛又恐怕學人執著言語文字,所以說了許多同義名詞,如真如、本性、圓覺等等。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對真如(即實相)之解釋說:‘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言語不要執著,文字是言語的符號,名詞術語是工具,更不能執著。心緣是思考,不能想,思想是意識。佛說法是由真如本性流露出來的,我們的思想言語是由意識心想出來的。佛法無量法門統統是修定,修的是清淨心、平等心。淨土宗將阿彌陀佛一句名號念到底,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滅掉,恢復清淨平等覺。參禅無論參話頭觀心,與密宗的持咒三密相應,也是達到這個目標。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符按)上面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中所說的真如實相定義很明白,但初機同修似仍不十分了解,其難就難在不能以言語文字形容。古人說,說是一物即不中。同時佛不讓人執著,所以在佛經中提到很多的名詞,同是指的這一樣東西。在下平時讀書所記同義名詞有七十二個之多,略舉幾個如下:真如、實相、理體、真性、真谛、真心、法身、法界、法性、法體、佛性、本性、淨性、實性、圓覺、本覺、如如、大圓鏡智、不二法門以上名稱雖異,所指都是一個東西,而且各經論提到真如詞,亦不一致。《華嚴》說法界,《法華》說實相,《阿含》說涅槃,《圓覺》說圓覺,《楞伽》說如來藏,《涅槃》說佛性,《解深密經》說真如或無為。哲學家知道有這麼一個東西,但不知其詳,稱之為本體,與本體相對的是現象,如佛家所說的性與相。性相要圓融才合乎中道。唯物論者只重物質,不重精神,把理體精神完全抹煞,所以蘇聯、東歐實行其政策七十余年,已完全瓦解。佛家又說,凡夫著有,二乘著空,均有偏差,必須空有不二,性相圓融。學者如只在名相上打轉,無異說食數寶,應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才能切實了解如來真實義。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有一切現象不能執著當真的,此話是破著相。但是不著相又是病態,空有兩邊都不執著,不執著也不執著,心才能恢復平等。在修學上另有一個意思,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說心裡的妄相,佛法稱之為法相唯識,我們很難了解。聲聞、緣覺都無法了解,菩薩要修到七地以上才能見到諸法實相。不得已須從比喻上說:我們說眼見,見到教室內許多同修,是眼見嗎?眼無分別如照相機,眼球內有底片如銀幕,第六意識去分別,第六意識見不到現場,只見到銀幕。銀幕是眼識的相分。眼識的相分傳送與第六識的相分,第六識的見分緣第六識自己的相分,這才對外面完全了解。現場的相分是阿賴耶識的相分。七地以上的大菩薩轉阿賴耶識成大圓鏡智才見到現場,七地以前的菩薩均無此能力。如看電視是看銀幕,不是直接看到現場,乃是轉播。六根起作用,不曉得轉了多少次,研究法相之後,才知道佛法有極微妙高深的心理學,比現代的心理學高明多了。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個如來就是自性。非相即是不再分別執著,而內外境界明明白白。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不執著,不是無外境。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即是轉識成智。言語文字是指路牌,佛法不在經本裡。佛說一切經等於地圖,按經本線索去找,找到真的地點,這個地圖才有用。《圓覺經》說;‘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佛法講虛實,永遠不變是真實的,如變化消失是虛妄的。這個桌子,放三百年三千年,它會化成粉末,也可能變為化石,不是真實的。星球也會消失,星球也有生滅。世間事物沒有一樣不變的,什麼東西不變,虛空不變。佛說虛空是相似真。佛滅度三千年,虛空仍如往昔。真心是覺心,不動也不會變。妄心會動也會滅。每人均有真心,成佛是真心現前。真心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才藝、以及大家所羨慕的無量神通,這都是自己本來有的。妄心一動把真心蓋住了,真心不起作用,虧就吃在這個地方。佛教我們如何恢復本來的真心,說明事實真相,如何恢復是我們自己的事,旁人幫不上忙。
阿彌陀佛為我們創立一個很好的修學道揚,其最大長處是無量壽,有足夠的時間修學,又有最好的老師十方諸佛,並與各位法身大士作同學,人事環境最美滿,物質環境更甭說了。在這個娑婆世界要辛苦工作,拖家帶眷,煩惱無邊。在西方世界,物質享受超過了他化自在天。修行人不必斷惑證真,只要把妄念打掉就行了,也不要求一心不亂,愈求心愈亂,只要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就成功了。所有名詞術語都是為了說法方便而用的。佛經中很多術語不易了解,如佛說離與即是一樁事,又說空與有也是一樁事,要我們用不執著的心去對待一切境界,心就平等了,一切現象樣樣清楚,但不執著。執著就不平等,不平等就造業。萬法一如,萬法平等,以無分別心面對生活環境就對了。
《往生論》上有一段文:‘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莊嚴佛土是集十方世界一切究竟圓滿美好之大成,給我們一個修行的環境。此段文句之重點即是一法句,其意義即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清淨心起作用即是真實智慧。古大德說,環境很重要,一定要有一個清淨道場,在這裹修行定有成就。古人多在深山建道場,目的在遠離紅塵。現在交通方便,天下名山也都變為游覽觀光區。再加上電視廣播、報紙雜志,更加嚴重污染,談何修行。處在現在這個時代,應當盡可能保持心之清淨,心清淨即真實智慧。一切萬法都是自己,這話實在難懂。以作夢論,夢境中之山川人物是自己變現的,盡虛空偏法界都是自己入了這個境界變出來的。
慈悲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愛心,但凡夫講的愛有感情有執著在裡邊,不是真愛,是虛情假意,它會變的,慈悲是永遠不變的。
《彌陀要解》雲:‘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待所持,能生所生,能贊所贊,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實相無二,亦無不二,這兩句話理與事非常之深。實相無二,亦無不二,二與不二,同前面講的空有一樣,是一不是二。無二即前面講的一,一就是真心,無二也是真心。所有一切萬事萬物是由一個真理生出來的,就是真心自性,是能變的,不二是多,是所變的。一切萬事萬法都是真心變現出來的。能作夢的心是一,而夢境不同是二,能作夢的心是一個,所以說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一個從能上說,一個從所上說,一個從體上說,一個從相上說。本體是自己的真心本性,整個宇宙都是自心本性變現出來的。西方世界亦不例外,舉體就是真心自性。作依作正,依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環境,正報是我們自己將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作法作報,法是法身,報是報身。作自作他,自是自己,他是西方有阿彌陀佛與無量菩薩。能說所說,能說是這部經第六章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說的,其他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所說是西方世界依正莊嚴。能度所度,能度是這個法門,所度是六道濁惡眾生。能信所信,能信是我們自己的信心,所信是諸佛的教誨,西方世界的事實真相。能願所願,能願是我們自己發願求生,所願是我們希望到達西方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參與諸上善人的法會。能持所持,持是受持,能持是我們信願持名,所持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聖號,這是修行的關鍵。能生所生是講極樂世界。能贊所贊是講一切諸佛如來。換句話說,盡虛空遍法界,森羅萬象,統統是真心自性變現出來的,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本經雲:‘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佛在一切經典中說三個真實不常見。第一句是把宇宙人生之真相告訴我們。第二句是佛的願望,幫助一切迷惑顛倒的眾生,給予最真實的利益,即介紹這部《無量壽經》。第三句是叫接受佛的教訓,真誠發願,信受奉行。本經所說三種真實乃是住真實慧,也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三、一經宗趣
宗謂宗旨,又修行之要徑也。趣者趣向,歸趣也。體是理,宗是行。前面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這部經,根據他親眼所見的無量佛剎中最殊勝圓滿的真實狀況介紹給我們,不是佛的推想假設。我們聽了之後,心向往之。這一章中是給我們說明修行之綱領與原則。趣是目標,一般人縱然對前面道理不太深解義趣,果能依此方法修行,均可達到目的。還有一類善根深厚者,不懂真理,聞而生信,依教奉行,亦可得度。
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以‘圓生四土,迳登不退’為趣。‘圓’是圓融,無先後次第,只要一生到西方,即可圓成佛道。我們雖然是凡夫,生到凡聖同居土之後,同時其他諸土亦皆圓滿,所謂一生一切生,且能圓證三不退。這種利益,十方世界找不到的,故稱第一殊勝。說到求生淨土的方法,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無論上中下三輩往生均須發菩提心,此是以四十八願中第十八、十九兩願為依據,其接引對象,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均包括在內。修學方法往生西方之因則相同。一切諸佛世界都不平等,其所修的因很雜,唯有西方極樂世界平等,因為都是以念佛求生西方淨土為因;因相同,果報亦同。雖有三輩九品,而其神通道力、依正莊嚴都是一樣。一切物質享受也與阿彌陀佛相同。古大德曾說過,四十八願最重要的一願是第十八願,教我們念阿彌陀佛,十念必生。十念有兩個說法:臨終十念。早晚十念,十念是盡一口氣念,不管念佛號多少,念十口氣,必須有恆。定課一天不間斷即合乎專念。平常念叫散課,早晚念叫定課。觀全經大義,深深體會到古大德卓越的見解,如不把這種事實搞清楚,就不會死心塌地的執持名號。但是知道這種事實真相的人太少了。我們有幸遇到這個法門,切不可輕於放過,一生中決定有成就。
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幫助阿彌陀佛,因為西方極樂世界等於一所大學,阿彌陀佛是校長,十方諸佛要成就彌陀大願,在十方世界招生,把學生送到西方求學。阿彌陀佛與諸佛有一個共同目標,希望眾生人人成佛。千經萬論乃是權說,到最後都歸到西方淨土。
菩提是覺悟,是本心,也是真心。若想發菩提心,須先離三種與菩提心相違法。第一、依智慧門,不為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古時有人看到西方極樂世界,而仍然對娑婆世界捨不得,依舊留戀。所以我們腦筋要清醒,依智慧不可依感情。我們總想幫助最親愛的家人眷屬,如果我們不出三界就沒有能力幫助他們,一口氣不來,再見面都困難。到了西方,縱下品往生,能力智慧大大的提升,有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會令我們親見自己的家人眷屬落在何道,受到什麼果報。只要他們覺悟,勸導他們學佛肯接受,就是他們的根性成熟了。所以要先想辦法生到西方,得到三明六通就有能力超度生生世世的六親眷屬。第二、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故。在此世界的人都是以自己利益為前提,必須發慈悲心,捨己為人。第三、依方便門,憐憫一切眾生心,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布施供養是無條件的,如希望眾生供養,心不清淨,是為裨販如來。此種人無論在家出家,如不往生,定墮地獄。如印佛教書籍,在後面印上‘版權所有,翻印必究’八個字,就表示心量狹小,不肯度眾。靠版權能賺幾個錢,真是因小失大,愚不可及。
另外還有三條順菩提門:第一是無染清淨心。不為自身求安樂,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均不染著。善財五十三參,到處參學,仍然保持自己堅定信心,不為外界所轉,這是定成就。對各種法門統統了解,不會受外面各種學說所動搖,心中永遠清淨。第二是安清淨心,為拔一切眾生苦故,乃是慧成就。不再有妄念有希求,只安住在一句佛號中,無論什麼境界都不動,這是以自利為主。第三是樂清淨心,是他受用,安之後才有樂。能幫助諸佛如來,以殊勝的佛法介紹與一切世間是大快事,世出世間無有任何樂事可與此相比。
元曉法師,唐朝時韓國人。他說發心有二:一為隨事發心,一為順理發心。隨事發心,如四弘誓願。佛教我們發度眾生之心。世間所有一切善法之所生處即善根,善根是不貪不嗔不癡。我們很想精進,但仍然懈怠,精進不起來,沒有推動的力量。想到眾生苦海無邊,我就不敢懈怠。我若早一天成就,他們就少受一天苦。自己要想速有成就,必須先斷煩惱,煩惱斷了之後再修學。古人修學好像很容易,十年八年就有成就。我們現代人修一輩子也沒有用。並不是我們的聰明才智不如古人,實因我們犯了很大的錯誤。一入佛門學的太多,心就亂了。古人是一門深入。從前無印刷術,請佛經要手抄。老師傳法只一部經,專精;專精破煩惱障。我在台灣有一位鄰居方豪先生,政大文學院院長。他是天主教堂神父,初中未畢業,一生精力專攻二十五史中之宋史,成為宋史權威,是專修成功的例子。佛法修學亦復如是,學任何宗派都怕夾雜。從前叢林是專科大學,不是門門都有。如天台山專修法華,五台山專研華嚴,長安大慈恩寺專研唯識。各有各的專長,全是一門深入,佛家常講一經通一切經通。一部經能斷煩惱,妙極了。煩惱輕,智慧就增長,等煩惱斷的差不多再出去參學,就可以踏上法門無量誓願學的路子。今天恰好相反,對於不太喜歡的眾生不度,煩惱也不斷,專修無量法門,所以一事無成。
我這一生非常幸運,所遇老師均用古老方法教學。最初學佛是拜方東美先生,他先問我以前學過哲學嗎?看過哲學書籍嗎?我說都沒有。他叫我到他家裡上課,當初想不出為什麼,後來才明白,以前我是一張白紙,並未受到污染,只能向他一人學,不能上學校,這樣的老師可遇而不可求。後來向章嘉大師學,他住在青田街八號,也叫我到他家學,同方東美先生一樣。章大師圓寂後乃親近李炳南老師,在李老師座下不是個別上課,但他對我約法三章:一、只可聽他一人講,不可聽其他人說法。二、看任何書須經他核准。三、以前所學一概作廢,從頭學起,聽他一人指導。此三條件如不接受,可聽便。來者不拒,去者不留。如我今天也用這個方法,學生馬上就走了,可能還說你有什麼了不起,善知識多的很。李老師給我五年時間,我自動要求延長學習五年,完全根據他的指導,不違背他的原則。
西方有四土三輩九品。功夫深的,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功夫淺的,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余土。功夫最低的叫功夫成片,生凡聖同居土。品位低成佛時間長,品位高成佛快。果能深信切願,乃徹底無上的覺悟。這一句佛號從深信切願裡生出來的,若無信願則如古人說,喊破喉頭也枉然。若對世間名聞利養放不下,種種情愛障礙身心即無救了。知道毛病就要痛下決心,先放下得失之心,得到的全是假的,失掉了更好,我去西方本來不要,不操心不牽掛,把世間法甩得干干淨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修種種功德,盡量做,心地不沾染,絕不著痕跡。
觀經雲:‘若有眾生,願生彼國,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一、至誠心,二、深心,三、回向發願心。’這三種心其實就是一心。一心有體有用。至誠心是真心,深心是自受用,回向發願心是他受用。真心到了極處,在世間處世以至誠待人,世法吃虧,在西方世界占了便宜,這個帳要會算。如果計較眼前小利,西方就去不了。西方人沒有一個不是真誠的,我要同他們一樣,不自欺欺人。深心是好德好善,世出世間一切善沒有比念佛更善的。把所修所行一切功德,回向眾生,回向菩提,回向實際。這個心與諸佛度化眾生之心相應,心同佛心,願同佛願,解同佛解,行同佛行,與阿彌陀佛相同,與釋迦牟尼佛相同,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相同,決定可以往生。
菩提心義雲:‘此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緣莫過於此。’菩提心是真實徹底覺悟之心,所以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實際上就是真心本性,具足一切無量智慧、無量功德、無量德能,如六祖開悟時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諸佛菩提心開發出來了,我們的菩提心被障礙住了。大乘經上常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了性就成佛,雖然不是圓滿報身佛,但亦具足無量德能。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均有能力示現各種身份度人。圓教初住以上菩薩就有此能力。《大乘起信論》中所說之境界是初開悟的境界,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楞嚴經》上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他是圓教初住菩薩,華嚴會上的觀音是第七回向菩薩,《法華經》普門品中之觀音是等覺菩薩。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可稱為分證佛。
贊菩提心曰:‘若人求佛慧,通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理論上無問題,事實上一般人很難達到這個境界。歷代學人以禅宗論,六祖座下成就的人太多了,明心見性者有四十三位,可謂空前絕後。其他祖師座下有三五人或一二人已經算了不起了,可見禅宗成就之難。淨宗修行不要斷惑,即能橫超三界,其修行有成就者比禅宗多多了。
《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佛家說三世怨,今生修善,來生享福,第三世必墮落,這就是魔業。世間人作好事,佛並不贊歎,因為搞不好必落三世怨。現在社會上發大財者皆是前世修來的,他今生如再對社會有貢獻作大布施,來生還有大福報。若是今生只圖享福,福報享盡,必然附帶作了不少惡業,來生定受苦報。假如他有智慧,不忘失菩提心,則來生的果報完全不一樣了。
念佛求生淨土,目的是超出生死輪回,其最要緊的就是最後臨終一念。人生在世不要求現前福報,把這個福報留到最後臨終時,佛來接引,無疾而終,乃是最大的福報。這種例子聽到很多。台南有位老太太站著走的。台北蓮友念佛團李濟華老居士在會中講經一個多小時,講完坐在客廳籐椅上走了。念佛要保持心無雜念,修行多年,到最後改學其他法門,或臨終時貪戀世間的財產親眷,往生則無望矣。
阿彌陀佛是梵語,譯為中國話是無量壽、無量光,以佛家術語說,就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壽代表時間,光代表空間,豈不是把一切法都包括在內嗎?這個名號即一切自性圓滿的德號,也是法界圓滿的名稱。念這個名號所有一切諸佛如來無量無邊的法門都在裹邊,一個也未漏掉。圓滿涵攝一切,橫豎交馳。阿彌陀佛名號是法界本體的名號,包括阿彌陀佛法身,阿彌陀佛的淨土,所以稱之為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不要分別自他,沒有界限。只有一句佛號,沒有雜念,不但彌陀與我合成一體,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亦與自己成為一體。念佛人多,明白事實真相的人不多。
阿彌陀佛是性德,念阿彌陀佛是修德,性修不二。性是本覺,修是始覺,始本不二。生佛不二,西方確有一阿彌陀佛,我們的自性也是一尊阿彌陀佛,所以一為事念,一為理念。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心中沒有執著謂之相應。道理完全明白,心裹無執著,亦無疑惑,謂之相應,為理念。道理不明白,而不疑惑,亦為相應,為事念。能達事一心不亂或理一心不亂,在形式上分不出,而境界上確屬不同。理念如不能見性,還屬事一心不亂,事念如果念得見性就是理一心不亂。到見性時忽然開悟,如大勢至圓通章上說,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一開悟,理統統明了了。理一心就是法身大士,故持名功德不可思議。此法比其他方法好,簡單容易,隨時隨地可修,能得諸佛之護念,在修學過程中遠離一切魔障,古人贊歎之為特別殊勝。七地以上之大菩薩才能圓證三不退,如有真發心念佛,真正願生淨土,他現在雖是凡夫身,諸佛看他是聖人,他不久就要圓證三不退。
頓是快速,七天就能成功,乃是真事。前年華盛頓D。C。周廣大先生病危,遇到習振華居士勸他念佛,他念了三天三夜,臨終時看到西方三聖從雲中下來,接他往生,他自己說的,不會臨死騙人。今年年初在新加坡講經,李木源居士說,有一位男居士也是臨終時遇到善知識,也念佛往生了。三年來我們曉得的已有十幾位。光是我們口頭勸,人家還不大相信,現在真有這麼多人作出榜樣,就不得不信了。學佛無論何宗何派,任何法門,最後目標都歸到華藏世界,華藏世界的菩薩全被普賢菩薩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
本經以‘圓生四土,迳登不退’為趣。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同時也生到其他三土,此之謂圓生,其他世界無此例。娑婆世界也是凡聖同居土,而不同於西方同居土有四種情況:第一暫同。小乘人證果之後就不住在此世界,他們灰身滅智。諸佛菩薩也與我們同居,但度盡了有緣的之後,他就走了;西方同居土諸上善人都與我們在一起。第二難遇。雖有聖者不易相會;虛雲老和尚朝五台,三步一拜,路上生病,苦不可言。途中遇到一位出家人,似乞丐,名文吉,照顧他一路。到五台後打聽,據說是文殊菩薩化身;西方世界諸菩薩與我們天天見面。第三稀少。此娑婆世界聖者如珍寶,而西方聖者無量。第四所作不同。我們起心動念都是造六道輪回之業,西方人全是破無明煩惱,圓成佛道。
密宗是開了智慧才能學,內心清淨,一塵不染。普通人學他一定墮地獄。嚴格說,八地菩薩才有資格學密,是正科生,圓教初住菩薩可以旁聽,不是開玩笑的,一定要搞清楚。我學佛,章嘉大師不傳我密宗。密宗的內容,他給我談了很多。密是最高的佛法,也是最殊勝的佛法。
法身佛所居之土名為常寂光土。《要解》雲:‘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寂而恆照,照而恆寂。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故知身土不二,皆屬強名;寂照同時,非思量境。’西方四土說到常寂光土乃完全說事實真相。說真的我們很難理解,說假的反而容易懂。因為我們生生世世都是在虛假的環境中討生活,習慣成自然。講真的太生疏了,所以說現在的人認假不認真。真相必須離念,一念不生,不生也不生,就是常寂光的境界。真境中身與土皆不可說,也不可以想像,不可思議,因其不落在八識范圍之內。我們日常生活出不了八識,第六識分別,第七識執著,第八識落印象。真的境界不分別、不執著、也不落印象,此之謂不可思議。西方四土是圓融的,從理事圓融、理事不二上講,我們現在何嘗不是,此種現象就在眼前,我們不覺得而已。問題是在我們有分別有執著。淨土中人不用心意識,絕無分別執著,也不落印象。一方面是他們自修的工夫,念佛得力,一方面是佛菩薩的加持。常寂光土是在《華嚴經》上所說四種法界中之理法界,其余三土是為事法界。理事不二。從理上說、寂照等名詞都加不上,因為名相是由分別執著建立的。
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已有兩位聖人。老子與孔子是同時期的人。佛教正式傳到中國是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由朝廷派使節前往西域禮請來的。非正式的是公元元年,西漢末期已有西域佛教徒從絲路隨商隊來到中國。另外野史記載春秋末年秦漢時代已有佛教傳來,但在正史無可考。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常名是沒有名,常道是沒有道。無名亦無道是常寂光。說法身,說淨土,是非常不得已,強用的名詞。如認為有常寂光土與清淨法身是錯了,若說沒有常寂光土與清淨法身也錯了。自己的心清淨到了相當程度,才能體會到這種事實真相。寂是定,一念不生。照是明了,萬事萬物樣樣通達明了。
(符按)老子道德經,文義古簡,深隱難明。只聽法師前面簡單數語,初學恐未盡能領會。茲將明末四大師之一憨山大師所著老子道德經解一小段照錄於下,似有助於同修之加深了解。其言曰:‘所言道(指第一個道字),乃真常之道。可道之道(指第二個道字),猶言也。竟謂真常之道,本無相無名,不可言說。凡可言者,則非真常之道矣,故非常道。且道本無名,今既強名曰道,是則凡可名者,皆假名耳,故非常名。此二句,言道之體也。’
心如果清淨,看宇宙人生真相清清楚楚,謂之照見。寂是最深的定。常是永遠不變。佛有三身,我們雖亦有三身,因為迷惑顛倒,不起作用。一般人執著這個肉身是自己,其實一切萬法一切物質與非物質都是我們的自身,迷失自性的人很難了解。佛不得已用夢作比喻,作夢時,整個夢境就是自己,心變成夢境。經雲:‘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也可以說,心外無夢,夢外無心。夢中山河大地就是自己的法界。法身大士能達到此種境界,與我們完全不一樣。凡夫有妄想分別,他沒有。他生起平等的大慈大悲,對諸佛菩薩與作惡眾生一律平等看待,覺得是他自己,覺得極其自由自在。我們有無量的塵勞煩惱,心定不下來;假如要想得到真正的自在,須由禅定中求之。現在所修的是用一句阿彌陀佛聖號以達到最圓滿的禅定。佛在《大集經》中說,念一句佛號是最上深妙禅。這並不是淨土宗學人自己抬高身價說的,一切法由內心求,心生萬法。要由能生的心上求,不要從外面所生的一切法上求。外面的是枝葉。淨宗就是修自心,求一心不亂,心淨則土淨,淨土是自性變現的,誰也不能障礙。修行中,寂是關鍵,光是作用,智慧遍照,寂就生光。寂是體,照是用,照是體,寂是用,可互為用,不必執著誰為體、誰為用。
蓋覆自性德能的就是無明,無明是不明了,對自己的環境與過去現在未來均不明了。等破了一分無明之後,對宇宙人生過去現在未來才能看到真相。破一分無明即證得一分真心,其地位即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等破到四十一品,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破了就成佛。但佛不肯破,為了拯救苦難眾生,有能力破而不破。這真是大慈悲,捨己為人。而在他個人法身全顯,已是等覺菩薩的境界。凡夫要修到等覺菩薩,絕非三大阿僧只劫所能修到的。說三大阿僧只劫是方便說,三大阿僧只劫成的佛是藏教佛。《華嚴》說成佛要無量劫。今天這個念佛法門七天就能成佛,連菩薩都不相信。菩薩不相信,我們為什麼相信,因為我們看到某人念佛往生,無疾而終,事實俱在,在事上是相信了,但在理論上仍搞不通。今天有人一聞而信,專心念佛,乃是多生來已經修了若干劫。既然修了苦干劫,為什麼仍作凡夫,因為他對世間事放不下,依舊流落在娑婆世界,實在太冤枉了。
念佛人善根福德之深厚超過一般菩薩聲聞,能往生是自然的趨勢,絕非僥幸。生到西方以後,雖說成佛須無量劫也不在乎,因為是無量壽有足夠的時間修學。在娑婆世界,佛法淵博,若想搞通,絕非一生或幾十年所能辦到。佛講三大阿僧只劫或無量劫是說學佛的人,在修學過程中進的少退的多,才拖延這麼長時間。生到西方不退轉,從凡夫證到圓教佛果地位也不需要三大阿僧只劫。一般說來,百分之九十以上時間都浪費在退轉上。西方世界第一壽命長,第二環境好,在娑婆世界遇到知見不相同的人會被其誤導。西方老師是阿彌陀佛,同學是諸大菩薩,天天同他們在一起,沒有退轉的機緣。不退有三:
第一位不退,入聖流,不墮凡夫。佛說成佛須三大阿僧只劫是從這裹算的。諸位同修已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已修了無量劫,生生世世修,從來沒有一次證得位不退。位不退是小乘初果,大乘圓教初信位菩薩。等於學校的一年級。天天讀書,未上學,無學籍,不算的。我們修了無量劫而從未入一年級。雖無學籍而所修善根福德仍在。今天遇到這個法門即誠信不疑是當然的。明白這個道理,切須放下一切,專心念佛,不要辜負自己以往的功德。
第二行不退。斷見思,伏塵沙、恆度生,絕不會再墮入聲聞緣覺。
第三念不退。破無明,顯佛性,念念流入如來覺海。這是法身大士也是分證佛。
位不退、藏教要到初果。小乘三藏是經律論,精通三藏得到初果位子,再經過三大阿僧只劫成佛。通教要到見道位,別教要到初住位,別教是大乘,與小乘完全不同。通教是前通小乘,後通大乘。圓教要到初信位菩薩才位不退;圓教在四教中最為殊勝。
行不退、通教是菩薩,小乘無份。別教十回向菩薩,圓教是十信位菩薩才行不退。
念不退、通教無份。別教初地,圓教初住才念不退。以上是娑婆世界學佛證果的狀況。
《要解》雲:‘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皆證三不退。’五逆十惡造的罪業極重,臨終遇到善知識勸他念佛,他立刻相信接受,一念十念也能往生,也能圓證三不退。這一點是最難相信的。不但不信而且也不服氣。理太深,一般菩薩都見不到,何以文殊普賢相信呢?應知文殊普賢早已成佛,乃古佛再來,示現菩薩身份,幫助眾生理解這個法門,以便度脫。我們造惡不少,總比五逆十惡好多了,他們可以得到這種利益,我們一定也可以得到。
蕅益大師何許人,我們不知道,而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化身,人皆知之,記在《永思錄》中。印光對《彌陀要解》贊歎說:即使古佛再來,為《彌陀經》作注解,也不會超過其上。此話出於大勢至菩薩之口,蕅益大師若不是觀音再來,也許是彌陀再來,故《要解》所說,即等於佛說。
不退之因緣:一是佛力攝持。二是佛光有滅罪之功,有破除無明之作用。三是任何處所均有說法之音,並可隨心所欲,想聽法華就說法華,想聽華嚴就說華嚴。水、鳥、樹均能說法,為理想的修學環境。四是以諸菩薩為善友。外無魔邪,內無煩惱。如這一生死心踏地的念佛求往生,決定要去,你現在就是菩薩,旁人看不出,諸佛菩薩護法龍天看得出;而且不是小菩薩,西方世界統統修普賢行,等於普賢菩薩。五是壽命永劫,與佛齊等。有以上種種因緣,西方世界之人故不退轉。
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才有三不退。圓教初信到十信,當中有八個位子,很難修。圓初信等於小乘初果,小乘四果阿羅漢等於圓教七信位菩薩。佛說小乘須陀洹修到羅漢要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天壽長,要很久才能證到羅漢。羅漢比十信位差遠了。十信再升一級才到初住。西方只要一到即圓證三不退。只有等覺菩薩才有這資格。降低標准要到八地才圓證三不退,哪有凡夫一下子就證到八地菩薩?可是這是佛說的,決定是事實!由此看來,世間事全不要緊,全心全意專作這一件事。只憑信願行,一句佛號,就能圓證佛果。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一切眾生,功德太大了。
四、方便力用
佛出現在世間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幫助眾生解決生死大事。自古以來,世人亦有發現輪回問題,但如何發生?如何超越?始終無法明了。諸佛出世有三種利益:第一、說經。令眾生破迷開悟,早證菩提。把宇宙人生真相為眾生說出,此之謂法布施。從佛教誨,依教奉行,漸漸開悟,亦可以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第二、諸佛如來有身相光明,無量相好。佛對我們加持,佛光普照,從未間斷,但是我們業障太重被煩惱蓋覆著感覺不到。假如稱念觀察,皆能滅罪消業。人生苦短,不過百年,剎那而過。一生中日子過的有無意義,有無價值,對社會國家有什麼貢獻,恐怕一般人皆曰無可奉告。凡夫心量大概只顧自己的身家,實在太小了。一定要學佛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要超度盡虛空偏法界的一切有情。今天我們不能成佛乃是心量狹窄,兩個人都互不相容。佛在大小乘經典裹常常提示,欲救度苦難的眾生就是勸導眾生念阿彌陀佛生到極樂世界。其他三十二應身度生的工作,我們比不上佛菩薩,而勸人念佛可以做到。佛菩薩隨時在冥冥中加持我們,我們也要接受才行。如兒憶母,必有感應。憶佛念佛,必能見佛。第三、佛勸父王行念佛三昧。人皆愛父母,都希望父母能離苦得樂,而第一殊勝法門即是勸其念佛生西。經中說:‘佛告父王,一切眾生,生死中念佛之心,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這是世尊大慈至孝,唯勸父王念佛。雖然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但有些法門頗為難學,並非凡夫之所能,唯有專心念佛,不要牽掛世間事,簡單容易,最為契機。
念佛有四種:
第一、持名念佛。方便直捷,成功迅速。善導大師是淨土宗第二代祖師。他說:‘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他是阿彌陀佛再來,其他尚有永明延壽、國清寺豐干和尚。佛菩薩的化身很多,這幾位都已表露身份,我們才知道,可能還有不少未露身份者,無從猜測。
第二、觀像念佛。把佛像深深的印在我們腦海中,也可以說印在我們的八識田中。但離開佛堂即間斷,不如持名方便。
第三、觀想念佛。《觀經》說:‘以我心目,想彼如來。’佛說一切法由心想生。必須依照經上所說的方法、理論、境界去觀想,不能有差錯,否則就是打妄想。如落日觀,睜眼閉眼,太陽均在目前。其次是觀地,平坦透明,觀成之後,我們的地如琉璃,與世人所見不同,把穢土完全變呈成淨土。但以境細心粗,觀想難成,均不如持名。
第四、實相念佛。相對的現象都是虛妄的,如生滅、有無、能所、言說、名字、心緣等相,要一律離開,專念自性本具天真佛,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我們有妄心,念念生滅,離不開是非人我。未能證得理一心,念得再好都屬於前面三種念佛。圓初住、別初地以上的菩薩才能用實相念佛,明心見性。
佛門所有宗派不外覺、正、淨,亦即佛法僧這三個門。禅宗性宗走的是覺門。教下如華嚴、天台、法相、唯識、律宗都是從正門入,均屬正知正見。淨土與密宗是由淨門入,修清淨心,但淨與密不同之處,淨宗依《十六觀經》想西方依正莊嚴與佛的自行化他,無量功德。而密宗觀想是觀佛菩薩的神通道力,如沒有好老師指導,觀想錯了,容易入魔境。愈高的境界愈不易分辨。佛與魔只在一念之間,凡夫搞不清楚。《楞嚴經》說的最清楚,所以將來到法滅時,《楞嚴》先滅,因為《楞嚴》是照妖鏡。
印光大師的小道場只有三間房,一間供佛,只有一尊佛,一杯清水,佛像後面有一個大‘死’字。簡單就容易放下。以苦為師,對世間毫無留戀。將來佛來接引,走的也潇灑,沒有一絲毫捨不得。
蓮池大師說,實相不是外面的相,外面的生滅有無都不相干,心裡的分別執著礙事,外面的境界離不開。《疏鈔》雲:‘實相雲者,非必滅除諸相,蓋即相而無相也。’佛說了許多法相名詞,我們明了其意思就行了,不要執著,亦不要思維,悟多少算多少,不要被佛的法語污染,世間法不染了,而染上佛法,一樣的使心不清淨。
(符按)法師說:‘不要被佛的法語污染,世間法不染了,而染上佛法,一樣的使心不清淨。’這幾句話真是苦口婆心,同修應懇切遵行。但是不要誤會法師的意思,以為佛說的話也不要聽。其真意是叫我們專心念佛,如自己的才料不夠勿學其他法門。譬如欲學唯識,須先熟讀六經十一論,縱然研究通了,想生到兜率天內院,同彌勒菩薩在一起也不容易,因為他的斗檻太高,現在虛雲和尚同天台山融鏡法師、寶華山聖心和尚、志善和尚、紫柏尊者都在兜率內院,我們那有資格,所以不如念佛,又快捷又穩當。在下年老,來日無多,絕對接受此項開示。但中、青年同修如有空余時間,最好多看些大乘經論,梅光羲居士在本經序文中有雲:‘理既未明,信何能深,信尚未堅,而欲使之一門深入,不惑他歧,難矣。’年輕人料理俗事,愈簡單愈好,不必搞什麼應酬、旅行、露營、打麻將、打橋牌,要放下一切,每天至少勻出一小時以上研讀大乘經典,深入了解其真實義。念佛生西要靠信願行三資糧。如對於佛經的精髓奧義有深入之理解,足以增強信心。否則信不真,願不切,行則難免吊而郎當,可能永遠脫不了輪回。聽法師上項言論,聯想到古大德訓示弟子的言行,往往出人意表。如丹霞燒佛,某大德說佛經是擦瘡紙。其用者無非教信徒不要執著文字相,不要心外求法,這是祖師們施教的苦心。他們可以如此說如此作,我們可不能學,我們若把佛像佛經都燒了,就要在無間地獄門口排隊了。
五、所被根機
《疏鈔》雲:‘前三非器,謂無信者,無願者,無行者。反是皆器。’能信能願肯念佛者皆能成就。淨宗之信與其他宗教之信不同。在達拉斯遇到幾位基督教人士,他們認為基督教信上帝,信了就生天堂,與佛教淨土宗信佛是一樣的。法師說不然,基督教信上帝是信他。我們是先信自己,然後信他。要解說‘信生佛不二’。第一先信自己,然後信他。佛是心變的,如心欲作佛自然可以成佛。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能變的是一個心,所變的是十法界。世人想錯了,他想人死了變鬼,他的阿賴耶識中常存這種思想,所以死後多入鬼道。本來生佛不二,若不想作佛,則六道很難超越。如想往生西方,必須發願離開這個娑婆世界。現在科技進步並不是好現象,帶來的副作用,為害殊甚。根本原因就是現代人不重視教育。中國古老教育以及佛教教育均專注於倫理與道德。今天不要倫理道德,遂致社會混亂,此是非常嚴重的問題,一旦崩潰,即無法收拾。現在正在加速崩潰中。果真要想辦法恢復,收效亦在三十年之後。李老師往生前幾天說:世界已亂,即使佛菩薩來也救不了。這話一點不錯,現在一天比一天亂,由電視、報紙可以看到真是五濁惡世。唯一辦法就是積善修德,共業中有別業,應知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才能在亂世中幸免於難。若再能依經典之教訓,發願求生淨土,乃根本解決之道。更須熟讀歷史,鑒往知來,尤有助益。
唐朝以後一千多年來很少有人講解《無量壽經》,民國二十一年幸有夏蓮居老居士,用數年時間,把五種原譯會集成這一最善本的《無量壽經》。李老師在民國三十九年講過一次,只印一千本。五十八年我到台北又印二千本。當時李老師謂時機尚未成熟,未允我講。等他往生後為紀念他印了一萬本。他的眉批簡單扼要,重點均標出,至為珍貴。淨土法門所被根機,自古以來說法不一。在善導大師以前,古德說上品上生者是四地至七地菩薩,上中品是初地至四地菩薩。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中批判前說,他說如來說此十六觀法,但為常設眾生,不干大小聖也。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其機者則一切善惡大小凡愚也。我們知道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他的話應可信賴。又蓮池大師《彌陀疏鈔》雲:‘明信位初心,有四種機:以禮忏滅罪被初機,以修止觀被中機,以求生淨土被上機。初謂業障眾生,中謂凡夫二乘,是知淨土是大乘菩薩所修矣。’佛家常說,學佛的人分上中下三根。拜佛、拜大悲忏、拜水忏、拜梁皇忏,這是下等根機,參禅修止觀以及學教是中等根機,求生淨土不但是上等而且是上上根機。禮忏所得的功效只是人天福報,還要持戒精嚴,才能得人身,否則福報在三途,如土地公、閻羅王、城隍以及外國人養的小寵物,此皆過去生中拜忏的。若兼修五戒十善可得人天身。修禅、學教、學止觀很不容易超越三界。倓虛老法師說,他一生中聞得禅定者有之,而參禅開悟者未見過。得禅定並不稀奇,可生四禅天。將來天福享盡,依然墮落,惟淨土念佛法門可帶業往生,不退成佛,此乃上上根機,為大菩薩所修。
蕅益大師說:持名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戲論就是研究討論,如兒戲開玩笑,沒一句真話。念佛念到心地清淨,即超越一切法門,你可以說佛四十九年說法均屬戲論。只一句佛號就包括一切,其余觀心、參話頭、機鋒對答全叫戲論。念佛法門只有馬鳴、龍樹、智者、永明可以擔當,其余等而下之者未必能竭誠接受。中國八大宗派都是由馬鳴、龍樹傳下來的,他們是八宗祖師、古印度大菩薩。智者大師天台宗祖師,永明延壽大師參禅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晚年回過頭來專弘淨土,成為淨土宗第六代祖師。他也是阿彌陀佛再來。此段故事在谛閒的傳人寶靜法師所著《彌陀要解親聞記》中敘述極詳。持名一法至圓至頓,無論什麼法門都集中在這一句佛號之中。所以法相宗祖師窺基大師也說念佛法門為無上大法。一日至七日成功,為一切經論所無,只要一直念下去,不需要借助於其他方法,自然得到心開。淨宗念佛求開悟比禅宗容易,禅宗純靠自己力量。淨宗一下手即得到十方諸佛菩薩之加被護持。聽到此法門立時發願信受奉行就是大菩薩,生到西方即圓證三不退,其智慧德能等於八地以上的大菩薩。現在雖未去而是決心必生者,縱不能稱為法身大士,亦可稱為肉身大士。佛把他自己所修的成佛法門直接傳授我們,實為慈悲到了極點。我們為什麼發心學此法門,讀了《無量壽經》之後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們在過去生中曾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其善根福德之深厚,只有佛知道。今生遇到殊勝因緣,當生即可成就。
參禅有工夫能知過去未來,如圓澤法師,曉得來生到那一家投胎,盡量避免,不與未來父母見面。有一天一位同參約其出外參訪。走到一處,遇見一位婦人懷孕三年。圓澤對友人說:我之所以不願走此水路就是這個道理。三天後你來看我,我會對你一笑。過了三天同參來看此婦,見到小兒,果然見了同參就笑。參禅不能超出三界,如念頭一轉改為念佛,則生死可了。有人博通經藏,也知道念佛法門之優異,講《彌陀經》也講的頭頭是道。他勸你往生,但他不肯往生。可見善根福德一點都不能勉強。
六、藏教所攝
佛所講的經典很多,總分為三大類,即經律論三藏。佛經又稱為契經,契者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經藏主要講定學,如小本《阿彌陀經》講‘一心不亂’,大本講‘一向專念’。律藏包括全部戒律,即生活規范。每一地區、每一國家皆有其特殊的風土人情。佛為印度當時當地的四眾弟子就衣食住行方面,制定應遵守的生活規范。佛滅後一千年,佛教傳到中國,古印度的風俗習慣與中國不同。印度高僧來到中國,把佛陀的教義與中國固有文化及當時生活狀況融合在一起,立刻就被中國人接受。舉個很明顯的例子,印度出家人實行托缽乞食,中國僧人則自炊。衣服采用中國古時服裝,也就是海青的式樣,以代替印度的僧服。僧眾大集會時所穿的袈裟已比印度式的改小。道場建築采用宮殿式,迎合民眾的心理。因中國人崇拜皇帝,皇帝所住皇宮為四方所景仰,寺廟建築若仿效皇宮,必受群眾之敬重。百丈禅師立清規,實乃大規模的修改戒律,亦即生活儀規的現代化。不適用的條文加以刪改,使其本地化,但是根本戒絕不更動。每一個地區或單位有其自己制定的規章細則。論藏是研究討論。佛滅度後諸弟子與菩薩等聚集解釋經文之著作。另外一種分法是將佛經分為聲聞與菩薩二藏。本經屬大乘經,應歸菩薩藏。
佛說法分五個時期。第一是華嚴時。佛成道後最初三七日說《華嚴》,是在定中說的,許多人不相信,認為佛開始說經是先說《阿含經》,大乘非佛說。定中說法,在中國可以找到例子。智者大師有一天誦《法華》,誦到藥王本事品,入定到靈鹫山,看到釋迦牟尼佛正在講《法華經》未散。智者所說當然不虛,可知人在定中沒有時間之限制,即見到一時,一時這個名詞含義包括過去現在未來。
(符按)上文提到智者大師定中親見釋迦牟尼佛仍在靈鹫山講《法華經》未散。此件公案若對一般人言,恐怕都會疑信參半,此乃不可理解之事。讀到本經所述極樂世界情況,更屬玄之又玄。經文國界嚴淨第十一曰:‘佛語阿難: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復無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荊棘沙礫,鐵圍,須彌,土石等山。惟以自然七寶黃金為地,寬廣平正不可限極。微妙奇麗,清淨莊嚴,超逾十方一切世界。’阿難在會中聽完佛說這些話,他也發生疑問,最後佛告訴他,‘眾生業報不可思議,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此不可思議四字,就是不可想像,亦不可言說。佛家常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就是這種境界。黃念祖居士在《無量壽經注解》中曾有一段極為精當之言論,他說:‘相對論物理學中,於三維空間之坐標上,加入時間,作為第四維。兩者相互聯系,而構成四維時空連續區。四維空間之實況,當人之思念未徹底脫離妄想執著之前,則無法了解。’他又說:‘佛經中指出欲界天中,天人皆有天耳、天眼等通,能預知眾生未來死此生彼之種種情況,正因欲界天乃四維及維數更高之空間,而色界天及無色界天維數又高於欲界天。現科學家已承認十一維空間,圓滿佛陀之維數應為無限大,法身遍滿種種空間無有障礙。’由此可見我們人類是生活在三維空間,而我們看不見的天人、羅漢、菩薩、佛是在四維以上空間,境界不同。因此推想西方淨土是另外一個維數空間,我們看不見而已,不能因為看不見就懷疑它是一個幻想;它不是烏托邦而是真實有,與我們境界不同,所以生活方式、飲食起居,不能拿我們人類的習俗與之相比,更不能以凡夫的常識推測佛菩薩的境界。經雲:‘以生滅心,測圓覺海,無有是處。’維數空間不同,境界就不一樣,我們是血肉之身,有生有滅。而極樂世界維數高,乃蓮花化生,是精神之身。經中說他們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故壽命無量。天人的維數空間比我們高,亦非血肉之身,最低的欲界四天王天的壽命也有九百多萬年。在下最欣賞的就是本經受用具足章中所說的,‘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以意為食,色力增長,而無便穢,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這樣隨意自在,不必到超級市場推車買菜,亦不必燒飯、作菜、洗碗、清理垃圾,真是方便之極。此不過姑舉一例,本經中尚有光明遍照、壽命無量、寶樹遍國、菩提道場、堂捨樓觀、泉池功德、超世稀有、德風華雨諸章,所述之極樂景象,玄妙之極,已超出想像之外。假如維數空間將來再有進一步研究成果,證明佛經所述不虛,是所厚望。
第二是阿含時。講《華嚴》後接著講《阿含》十二年,屬小乘教育,等於小學,為眾生先打好佛學基礎。
第三是方等時。廣演四教,均被眾機,說了八年,等於中學。
第四是般若時。講了二十二年。最大部頭的經是《大般若經》,有六百卷之多,內容豐富,等於大學。《般若心經》只有二百六十個字,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華。
第五是法華涅槃時。最後八年講《法華》,開權顯實。一日一夜說《涅槃》。
佛教教義,博大精深,傳到中國以後,即能與中國文化融洽無間。主要原因是中國智識分子士大夫階級已經先有一個儒學作基礎,一接觸大乘教義即能悟解。因為儒學思想有的地方已超過了小乘思想,所以中國特別容易接受佛法。在方等時期佛說過《無量壽經》,其後佛又說多次,似不能局限於某時。佛對於淨土法門講演多次,其重視之態度,可以推知。
判教、天台宗立四教,藏、通、別、圓。賢首宗立五教,小、始、終、頓、圓。判教雖不同,各有其理論的依據,後世皆尊重之。隋唐以後雖有多家判教,但皆不傳。《淨影疏》曰:‘今此經者,為根熟人頓教法門。雲何知頓,此經正為凡夫人中厭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發心,生於淨土,不從小故大,故知是頓。’此《淨影疏》是淨影寺沙門慧遠所撰。此慧遠又名小慧遠,非晉朝慧遠。他判《無量壽經》為頓教法門,因其主要對象是凡夫厭惡生死,發心求生淨土,即能成就,故知是頓。《華嚴》所具備的特色,如六相十玄諸義,本經亦具足,所以《無量壽經》可稱頓中之頓、圓中之圓。
蓮池大師當年作《彌陀經注解》,頗費苦心。那個時代禅宗風氣很盛,對淨宗往往有輕視之表示。在這種情況中,要想弘揚淨土,必須先把這些障礙破除,使大家心悅誠服,認識淨土法門。疏鈔之作,引用《華嚴》、《法華》大乘經典之處頗多,其目的無非欲將《阿彌陀經》提升與《華嚴》、《法華》具同等地位。做這項工作,如對於淨宗沒有真正深入的體會是做不到的。
在中國佛教界提到大乘圓教或一乘圓教的經典,一致認為一是《華嚴》,二是《法華》,三是《梵網》。殊不知本經與《阿彌陀經》不僅是一乘圓教,更是圓頓之極。黃念祖居士依據疏鈔義,專論本經中事事無礙之相,取《探玄記》所說十玄次第,引證經文。《探玄記》是《六十華嚴》的注解,賢首大師所作。清涼是賢首的學生,清涼注解《八十華嚴》,他的老師注解《六十華嚴》。引證經文,以明本經實具十玄,證明他與華嚴教義沒有兩樣,所以稱為中本華嚴,《華嚴經》為大本華嚴,《阿彌陀經》為小本華嚴。
七、部類差別
《阿彌陀經》經文說的簡單,《無量壽經》內容詳細,所以《疏鈔》說:‘文有繁簡,義無勝劣。’小本《彌陀經》現有三種:一為姚秦鸠摩羅什大師所譯,文字流暢,屬意譯,後世流通最廣。二為唐朝玄奘大師所譯,依梵文格式,力保原義,屬直譯。三為民國夏蓮居老居士將秦唐二譯作一會集本,更據六朝人手書石刻的襄陽石經,於一心不亂之下,尚有‘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二十一字為秦譯所遺漏者補入會集本。此二十一字意義非常重要。至於秦譯何以佚失此二十一字,是否昔時手抄漏列,已無可考。另外復有同類之經典,凡屬倡導憶念彌陀,願生極樂之經典,均屬圓類,但其中尚有親疏之別,以持名念佛為親,其他觀想、觀像等為疏。至於經典中附帶提及淨土往生極樂之文字,古德舉出二百四十余種,亦有參考價值。
八、譯會校釋
譯指原譯本,會校指根據原譯所作之會集本,釋指注釋。本經原譯本自漢迄宋有十二種譯本,宋元之後僅存五種,此五種之名稱如下:
1、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後漢月氏沙門支婁迦谶譯於洛陽。
2、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一名無量壽經;一名阿彌陀經。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3、佛說無量壽經。曹魏印度沙門康僧铠譯於洛陽白馬寺。永嘉四年壬寅。
4、無量壽如來會。唐南印度三藏菩提流志譯。
5、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趙宋沙門法賢譯。
其余七種佚失譯本之名稱與譯者,可參考本經概要小冊,茲從略。以上十二種譯本歷時八個朝代,印度傳來的原經貝葉不同,歷次翻譯故有多種版本。佛經翻譯最多的版本首推《無量壽經》。釋迦牟尼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唯一目的就是要眾生了生死出輪回,最妥當、快速、容易的方法就是這部經所說的念佛求生淨土法門。佛在世時多次演講此經,故梵本傳寫亦有多種,而每種詳略不同,五種譯本文字差別亦大。為便於讀誦,會集諸譯實有必要,自宋迄今各大德所輯之會集本共有四種:第一是王龍舒居士之《大阿彌陀經》。第二是彭際清居士所節校之《無量壽經》,他是滿清乾隆時人,其身世已詳前文。第三是清鹹豐年間魏源(承貫)居士用五種本所編之會集本,比其他本好。所遺憾者間有改動經文,並非善本。第四是夏蓮居老居士所會集之《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是最善本,會集經過,已詳前文。法師搜集五種原譯本與四種會集本合並印成一冊。依照印祖意見,詳細核對各譯本文字,只有夏老居士之會集本完全根據原文校輯,未更動一字,稱之為最善本並非溢美。
九、總釋名題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一)佛字是音譯,其義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凡夫迷惑顛倒為不覺。小乘聖者是自覺,不肯覺他,為自了漢。你若與他有緣找他,他也肯教你。若無緣,他就不幫忙。菩薩自覺覺他,為不請之友。心量大,主動弘法,不怕辛苦,而覺行尚欠圓滿,迨圓滿即成佛。佛是平等的,所有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圓覺經》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因迷失了自己成為凡夫。佛說法四十九年,無非教我們恢復本來面目,打破自己的迷惑而已。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二)說。佛以度生為願,今眾生機熟,堪受淨土大法,故今樂說,以暢本懷。
(三)大乘。大乘是對小乘說的,小乘人只求自利,而對他人無慈悲心。大慈大悲由平等心生,佛心是平等的。佛對眾生應機說教。佛在世時,任何人遇到佛沒有不得到利益的。佛滅度後,弟子代代相傳,一代不如一代。早期傳法大德多數證到三果,隨唐以後證果者少。唐朝在六祖會下得禅定開悟者有四十三人。慧遠大師在廬山同參道友念佛得度者一百二十三人。元明以後,對教理研究有發明者有之,真正修行有成就者甚少。民初尚有得禅定者,一坐數天不起來,開悟者未聞。世間禅定為四禅八定,生四禅天及四空天,壽命長,快樂無比,但福報享盡,仍入輪回。真正覺悟者,絕不羨慕天福,唯一目標是超越三界。眾生機緣成熟,佛宣講這個法門,眾生聞而信受奉行,一生成佛,乃是大乘中之大乘。
(四)無量壽。無量壽含義無量。梵文阿譯為無,彌陀譯為量。此無量指一切無量,智慧、德能、才藝、壽命均無量,都是本來俱足的。六祖在五祖會下開悟時說道:‘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我們所求的無量以壽命為第一,如壽短,什麼都干不成,所以無量壽的壽字有代表性。佛法又稱為內學,反求諸己的學問,從自性裡面生出來的,心外無法。
(五)莊嚴。莊嚴是集真善美慧之大成。本經所顯示的是究竟圓滿的莊嚴,提倡非常完美的修學原則。以此方法從事於世間學術或任何行業都能輝煌發達,無論思想、見解、言行各方面都能達到莊嚴的程度。西方極樂世界是新建立的清淨國土才十劫,人人都是移民過來的。入境的條件必須心淨,心不淨念佛也去不了。上等的移民是理一心不亂,中等的是煩惱障破了,所知障未破,下等的二障未破但能控制;雖有障不起作用,如石頭壓草,可以帶業往生。符合以上條件都能去。美國移民法若照此規定實施,則美國當下就是人間淨土。人會死,死後到那裹,不限於地球。佛說三千大千世界(簡稱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有十億個太陽系。依黃念祖居士說范圍更大,他說一個日月所環繞的,佛經說是一個單位。其實太陽環繞的中心是銀河系,銀河的中心就是須彌山,也就是現在天文學家所說的黑洞。照黃居士說大千世界有十億個銀河系,這個大宇宙就是我們活動的范圍。
(符按)佛說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區,照《彌陀經》上說:東方亦有阿 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其余西南北上下各方各有恆河沙數諸佛,可見宇宙中有無數恆河沙數的三千大千世界。不要說三千年前佛說這種境界,有人會不相信,到現在還是有人懷疑。除地球上有人類外,還有這麼許多世界,而且佛都能叫出名字來,實在不可思議。一九九二年七月在報上看到一段消息,標題為遙遠銀河大黑洞能裝十億顆太陽。其文曰:‘美聯社華府九日電:天文學家新近找到一個有十億顆太陽那麼大的宇宙黑洞,存在於距離地球三千萬光年以外的銀河糸裡。夏威夷大學天文學院科學家約翰.柯曼地說,位於NGC3115銀河糸中央的黑洞體積之大,比任何一個先前探測到的黑洞都要大一百倍。探測到這個黑洞的是柯曼地和密西根大學天文教授道格拉斯.李奇斯東。他們計算出環繞NGC3115中心的星球數量,然後測量這些星球的運動速度,從而探測出這個銀河糸黑暗中的重量和體積。NGC3115銀河糸由六分儀星座組成,亮度適中,但天文學家推測這個銀河糸很可能曾是最明亮的銀河糸之一。李奇斯東說:這個銀河糸比我們的銀河還大上好幾倍,可是它的星球多數非常古老。那裡沒有氣體,除了星球如常環繞運轉外,沒有其他活勳。也正因為這樣規律的運轉,兩名天文學家才計算得出這個黑洞的體積。他們注意到星球運轉到靠近銀河中心時,變度加快,顯示銀河中心有一股極強大的引力。如果沒有這個引力中心,整個銀河糸就會四分五裂。這個大黑洞裡的物質大概能填滿整個太陽糸,但是黑洞的密度極高,其質量比太陽還大十億倍。’,看了這段新聞,知道世界之大是無限的。佛五眼圓明,所見皆真,所說各大世界佛名,乃真實有,絕非杜撰。
(六)清淨平等覺。淨宗所修行的目標是清淨平等覺,我們身口意三業要清淨,所有言行造作出不了這三業,要遠離錯誤的行為與一切污染,因思想見解受污染,所以想法, 看法都錯了。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一門通,一切門通,必須一門深入,二門、三門就失敗了。選法門看自己的根性、智慧、知識程度以及生活狀況。選對了即無障礙,使生活更美滿更幸福。佛開這麼多法門就是讓我們選擇,如不會選,佛只教這一個念佛法門,只要相信發願一心專念就行了。我們見到參禅者應當恭敬,因法門平等,須有自知之明,安份守己,恭敬旁人,不可貢高自大,自以為是,否則縱然成功也不會長久。佛法八萬四千法門所修的都是定,全是修的自性清淨心,只是方法手段不同,切不可自贊毀他。否則心就不清淨,其結果念佛不能得一心,參禅不能得禅定,學教不能明理,持戒也不能得定。定是清淨平等心,因定生慧,對一切法自然恭敬,對自己修學的法門自然沒有自卑感。
平等覺有四種解釋:
1、平等普覺一切眾生。眾生根性、智慧、能力、修行功夫不平等,但此念佛法門特殊,乃是如來果地上的法門。一般經論均為修因致果,惟此法門,以果為因,從果地上下手。此法門難在難信,若冷靜思維,不難體會到其真實義。真肯念佛,信願行具足,與如來果地接近。一切菩薩修學到最後都是用這個法門成佛的。平等成佛是跟釋迦牟尼佛平等,同阿彌陀佛平等,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平等。
2、以平等法覺悟眾生。平等法是什麼?就是佛講的這一部《無量壽經》。有人問初學佛要由那一部經學起。《楞嚴經》上佛所說最初方便就是修學的步驟。如小乘到大乘,由方等到般若、法華、華嚴。經典如此之多,宗派如此之雜,學那個法門好,須有好老師善知識指導。唯獨這個法門是平等法,初學也可以修,比選大小乘經論容易得多。況且經論學了之後未必能馬上派到用場。此經學了之後,由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都用得上。如同一本教科書,幼稚園可用,博士班也可用。故稱之為平等法。介紹此法門與眾生絕無誤導。
3、平等覺指如來之正覺。羅漢為正覺,菩薩為正等正覺,佛為無上正等正覺。有三個階段並不平等,唯此處之平等覺是指佛心而言,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平等的。十法界凡聖統統平等,唯有真正平等才算成佛。
4、平等覺為極樂世界教主之聖號。阿彌陀就是平等的意思。阿彌陀佛看到此時眾生成佛的機緣到了,希有難逢的機會,願助眾生一臂之力。佛的唯一希望就是希望眾生立刻成佛,此乃佛之度生本願。機緣到了,他非常歡喜,教導眾生成佛之道。我們神通、道力、福德雖不如他人,但得到這本《無量壽經》相同。根據一個理論、一個方法,修行是一樣的。因同果也同,縱然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統統與阿彌陀佛一樣,也是無量壽,乃是真平等。
有一些人誤會修念佛法門是小乘,他們說我們是自了漢,逃避現實,無慈悲心,認為世界太苦了,趕緊自己躲避起來。且念佛法門只能度知識水准很低,能力很差的人,聽到這些話希勿自卑。佛在經中特別說明,此法門不但不是小乘而且是大乘中之大乘,真實究竟圓滿的大乘。在華嚴會上,文殊普賢都修念佛法門,這些菩薩水准低嗎?我們今天效法他們大菩薩還算錯嗎?自己要有判斷能力,看人家幾本書,聽幾句閒話,心就動搖了,這是根性尚未成熟。善財五十三參,廣學多聞,仍然一心歸向淨土而不變更自己的本願。
無量壽是本體、是自性、是理體、是宇宙萬有的本體。莊嚴是現象,佛經講十法界依正莊嚴,現在的新名詞為宇宙人生。莊嚴是現象中極其美好。清淨平等是用,無論自受用或他受用,守此原則才能得到自在幸福。自在幸福美滿是從清淨平等心來的。世間事不平等不清淨,別人對我不平等不清淨是外面的事情,不要叫外面事擾亂我的心。佛家說八風吹不動,風是外面的境界,外面有一點風吹草動,心就動搖了,工夫還是很淺。應知修行不能得力,還是要搞六道輪回。不但世間事不能動心,連佛菩薩也不能動搖我們。佛這麼說你就這麼走,那麼說你就那麼走,你就被佛玩弄了。佛說許多法門是對旁人說的,不是對你說的。佛並未冤枉人,而是修行人自己冤枉自己。
佛法講契機,四教經典各有其適合不同程度的人為對象。若以根性而言,我們煩惱重、缺智慧,似應屬於下下根。讀《六祖壇經》,知道六祖所教的對象是上上根。但有一種經典適合於一切高下程度,如中國人念的《四書》,七歲入學讀《四書》,到胡子白了還念《四書》。外國找不到這樣的教科書。佛教其他各宗亦均有修學層次,唯獨淨土經典適合所有不同根機,程度不同而得益則同。
本理立教,依教奉行。教即教學或稱教科書,包括學習與方法。教學有理論為依據,尤以此經有深廣理論的基礎。佛希望我們依照經典的理論與方法修行,修行的目的是以經典的理論變為我們生活的實踐,無論何經,其理論均可證實。本經經題所說‘佛說大乘’是教,依‘無量壽’之理體,宣眾生本具之大經(即指本經)。諸佛如來所證的理體與境界亦為我們自性中具足的。‘莊嚴清淨平等覺’是行,修行的依據,即一句彌陀,莊嚴自心。前面已談過莊嚴是真、善、美、慧,我們的心是妄心,一天到晚打妄想,亦無善,亦無美。修行即是用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修清淨心,同樣用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修平等心,還用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修覺悟之心。再說:真心用阿彌陀佛名號來修,善心、美心、慧心都是用阿彌陀佛名號修。這樣殊勝的法門,在一切經典內找不到。其他經典有專修清淨心者,有專修斷煩惱者。一句阿彌陀佛是一修一切修。
無量壽是理,表三際一如,三際即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三際是一,才是無量壽,如分開,壽再長,終有盡時。我們的心超越時空,沒有時間限制。涅槃是梵語,其義為滅妄想、滅煩惱、滅生死輪回,連十法界也沒有了,到此境界即見到常住法身。一切萬法不生不滅,萬法就是自體,無量壽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所以說涅槃常住之法身本體,亦即眾生本具之佛性,是心是佛之本心,實際理體也。見佛是見到本性,禅家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淨宗學者未達到此種境界,也能到西方極樂世界,以佛菩薩作老師,再跟老師學,幫助我們明心見性,一生必定成佛。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本經修行的方法。菩提心是真正覺悟之心,心中無妄念即是覺心。一句阿彌陀佛,不夾雜、不間斷、不懷疑,念念覺悟,一念相應一念佛,什麼都不想,除自己在生活上必須處理者外,其余一概不管,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乃是天下最聰明的人。
草於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