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捐贈款物超6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首善”,他以軍事速度帶領第一支民間救援隊進入災區,他高調行善試圖喚起更多人加入,他是企業家、慈善家,是許多人心中的英雄
陳光標:富而思源慈濟天下
作者:■本報記者李富永
論財富,他並不是中國最富裕的人,甚至連南京首富都夠不上,比他有錢的人隨便都能說出一大排,但是近十年來他累計捐贈到位款物超過6億元,僅2007年就捐贈1.81億元,數額之大列為首位,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首善”;論身份,他和他的公司既不是專業的救災機構,也不是身負其責的公職人員,但是他卻率領救援隊像軍人那樣奮不顧身,從廢墟中救回131條寶貴的生命、背出6000多具遇難者的遺體,打通北川、映秀的道路,推出映秀鎮停機坪,積極參加唐家山堰塞湖搶險,成為最優秀的救援隊。
其中他一人親手救出12人熏搬運出200多名遇難者的遺體;論位置,他和他的隊伍從離震區很遠:從江蘇開進到震區路程不下2000多公裡。但是這支大型機械隊伍日夜兼程,在地震發生後36個小時、47個小時的時間段裡分批抵達,幾乎與當地部隊同時到達,並為受到阻滯的救災部隊開辟道路,令軍事專家都大為贊歎。
這三項奇跡,無論作出任何一項都堪稱壯舉。但是他們都做到了。他們是董事長陳光標及其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
父母言傳身教 兒時即助人為樂
“我的父母都是農民,雖然家裡非常貧窮,但他們從小就教育我要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陳光標覺得,自己現在熱衷於慈善事業緣於父母的言傳身教。
今年39歲的陳光標出生於江蘇泗洪縣天崗湖鄉,那是一個以窮困聞名的地方。靠種地為生的父母生育了5個孩子,但在陳光標兩歲的時候,一個哥哥、一個姐姐因為家庭極度貧困,先後餓死。
在貧窮的環境中長大,有的人會走上錯誤的道路,然而陳光標從小感受的善良的父母的影響:一方面發奮圖強,一方面幫助苦難的人。
陳光標回憶說,“8歲那年,弟弟降生了,媽媽的奶水不夠,但我親眼看到熱心的媽媽幫助同村一個奶水更少的母親哺育孩子。那時我很不理解,問媽媽為什麼這麼做。媽媽笑著說,你小時候也這樣啊,那時隔壁孩子的媽媽奶水不夠,我也喂過他呢。你要記住,我們雖然窮,但也要盡自己所能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父母的基因傳給陳光標,使他從小就天性善良。看到別人賣青蛙,因為聽老師講“青蛙是益蟲”,他就買回來放生;12歲那年,看到有人要宰殺耕牛,他偷偷的將牛放了。
如今,這樣的善良伴隨他:見到自來水龍頭滴水就要擰緊,街頭倒地的自行車他會扶起,在菜場見到青蛙、烏龜他就要買來放生。據說,他放生到玄武湖裡的青蛙、烏龜等大概要按噸計了。
“當時,聽媽媽說我家隔壁的小伙伴也因為交不起學費面臨辍學,我二話沒說,自己跑到學校幫他交了一元八角錢的書本費。當他媽媽看到那些書的時候,拉著我的手流下了眼淚,一個勁地和我說謝謝。這讓我第一次感受到幫助別人的快樂和自豪。”陳光標說,也就是從那時起,他許下心願:如果自己今後有了錢,一定要幫助更多的人。
年少的陳光標開始不斷找尋致富的途徑。
13歲暑假的時候,開始每天騎著自行車跑十幾裡路去賣冰棒。後來,陳光標又做起販糧的買賣,從開始的騎自行車販糧到用拖拉機販糧;從一天賺個5、6元錢到一天能掙到300多元錢,陳光標在致富路上嘗到了甜頭,17歲那年暑假結束的時候,陳光標掙了兩萬元錢,成了全鄉第一個“少年萬元戶”。陳光標正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逐漸顯現了經商的才干。
在從商磨練的同時,陳光標並沒有荒廢他的學業,他做生意都是利用課余或是節假日的時間,他一直保持著良好的自學習慣。1985年,陳光標考入南京中醫藥學院,畢業後,他開始了創業淘金的征程。他看到新近上市的耳穴疾病探測儀,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但卻沒有直觀性,患者不能直觀地看到探測結果,就拿出僅有的3000元錢請專家提供指導,按照自己的想法給耳穴疾病探測儀做簡單的改進,安裝上顯示器外殼,輸入生理圖像,這樣患者只要手握儀器的兩個電極就能在顯示器上直觀地看到自己身體哪個部位有疾病。這個被陳光標命名為“跨世紀家庭CT”的新儀器,不但獲得了國家專利,而且一上市就廣受好評,原來100多元的樣機改裝後賣到了8000多元。憑借著自己過人的智慧和艱苦卓絕的精神,陳光標終於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97年,陳光標一次山東泰安之行,發現了人生的第二桶金。當時的泰安盛產靈芝,而且價格較低,200元一公斤,對治療慢性病有良效,陳光標敏銳的目光發現其中大有商機,“靈芝好是好,可食用不方便,如果能磨成粉,制成膠囊服用就方便多了”,帶著這個令自己都興奮的想法,他敲開了南京大學和省各大醫院專家的大門,請南京大學專家做廣告策劃,再請醫院做臨床報告。拿到生產許可證後,他又籌款到上海買了6台膠囊生產機,再赴山東泰安大量收購靈芝粉,回來制成靈芝膠囊銷售。這樣一來,200元一公斤收來的靈芝制成膠囊後,售價達到2000元一公斤,這使陳光標收益頗豐。而更令陳光標感到高興的是,他開發的“靈芝膠囊”項目促進了山東泰安的“靈芝經濟”,帶富了一方百姓,泰安市政府還因此頒發給陳光標特殊津貼。
投身環保 視循環經濟為行善
2000年,陳光標組建了江蘇黃埔投資集團,剛開始主要業務是收購銀行不良資產,進行整合、盤活再出讓,後來的一次機會,使他對循環經濟發生了興趣。當時南京城運會舊址附近的房屋需要拆除,南京市領導找到陳光標,問他願不願意接手,陳光標表示願意試試。結果一接手才知道,這裡簡直就是一座富礦,僅拆下來的廢舊鋼材就賣了400多萬元,刨去人工等成本,淨賺285萬元。
廢舊的鋼材可以賣給鋼鐵廠,報廢的車胎可以清洗切塊機成粉做塑膠跑道和農用車胎等用。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可以變廢為寶,減少污染,利於環保。以後,陳光標又將這一循環經濟模型,移植到廢舊家電、電腦、生產設備甚至高速公路設施方面,在為自己帶來倍增效應的同時,陳光標找到了自己價值所在:“創造不止、回報社會”。他認為,捐款捐物是一種慈善,而搞好環保,搞好循環經濟,造福社會和子孫後代也是一種慈善,他決心做一個慈善家,用多種方式報效社會。
作為一名政協委員,陳光標在委員的兩會提案稿中,除了“慈善不分國界、不分民族、不分信仰”,“投身慈善樂在其中”,“財富如水,應該學會分享”等慈善思想外,“企業發展必須堅持環境保護”,“不能犧牲子孫後代活下去的條件”等公益環保觀點也頻頻閃現,處處充溢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
及時行善 捐贈比例越來越高
陳光標說,許多企業家50歲以後開始行善,我理解他們;但是我自己的想法是及時行善。因為真正的行善應該伴隨一生。
早在1996年創業之初,陳光標就開始投身於慈善捐助活動之中。那年陳光標剛剛創立南京金威利電子醫療器械公司,一年的收入不到20萬元,就拿出3萬元資助一個安徽的白血病患者。2002年以來,陳光標領導下的江蘇黃埔向南京市公安消防局捐助近千萬元,用於消防公益宣傳。2003年非典期間,陳光標又向江蘇省醫療機構捐贈了800台遠紅外溫度檢測儀和200萬元現金,用以支持“抗非”事業。2004年底,東南亞發生海嘯,陳光標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向海嘯災區捐出了300萬元。
截止到目前,陳光標捐助面涉及20多個省,受益人口達到20余萬人,累計捐款捐物超過6億元,成為中國首善。
記者曾經問陳光標:“你捐了那麼多錢,會不會把公司壓垮?”陳光標說,不會的。最初剛剛做生意的時候,拿出淨利潤的5%用來捐贈,然後增加到10%,再後是15%,逐步增加到目前的30%左右。雖然捐贈比例逐步大幅度提高,但是企業不僅沒有垮,而且越來越壯大!
善待員工 捐贈只雪中送炭
對於社會上素不相識的人,只有對方有難處,陳光標總是慷慨捐贈,甚至還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那麼,對於身邊的員工和同事,陳光標又如何呢?是否贊同熱心公益的同時卻苛責自己的員工的做法?“我不贊成!”陳光標明確予以否定。他說,在自己的公司裡,他把3000多名員工當成自己的兄弟姐妹,掙來的錢首先用於提高他們的收入,所以公司職工的收入在當地名列前茅。在此基礎上,公司還設立了慈善基金,從贏利中拿出20%-30%的部分投入到基金中,確保那些遇到生活困難的職工得到有效接濟。
“員工是企業的財富,是我最親近的人,我們首先讓員工有高收入;對於家裡遇到危難的職工,我們決不會讓他們因為錢而犯難”。陳光標說,公司實行高工資制度,司機月收入有時能達到1萬。一定要讓職工感到:在這家公司工作,待遇是最高的。有的職工家人得了急難病症,公司一給就是10萬。
5月13日,陳光標公司的救援隊伍趕到災區現場後,陳光標給120名操作手開了一個小會,向員工們承諾:他們在災區工作的工資,將從平時的每月5000元增加到2萬元,而且每5天發一次。這極大地鼓舞了士氣。目前,一線員工的補助完全准時地劃到了他們的銀行卡上。
對於慈善事業,陳光標的思考是:“做企業,我一直堅持誠信做企業,堅持守法經營,我不想貪多求快,有多少錢做多大事,都是拿自己掙來的錢進行擴大再生產,每一筆錢都是實實在在賺來的,這也是我能夠放心捐贈的底氣所在。熬過嚴冬的人最知道太陽的溫暖。所以,我們董事會規定,我們的捐贈只雪中送炭,不錦上添花。
定向在基礎教育、孤殘兒童、老少邊窮和突發災難四個方面。”雖說是一個企業家,陳光標絕不以慈善捐助來謀取生意上的好處。多年來,他一直遵守著“搞慈善的地方不投資,投資的地方不搞慈善”的原則,堅決把企業利益和慈善捐贈分開。
為國分憂 溫總理“向你致敬”
5月23日清晨,陳光標從成都市趕往綿陽向災民發放收音機,上午9時許,在綿陽市九洲體育館安置點,他遇到了前來看望恢復上課師生們的溫總理。
“我知道你,你是有良知、有感情、心系災區的企業家,我向你致敬。企業家不但要有經營的理念,還要有愛心、有靈魂。謝謝你們!”總理緊緊握著陳光標的手,一字一句深深溫暖了陳光標的心。
“總理的話是對我做慈善多年來最大的認可,我覺得所做的一切都值了。”陳光標仍清晰地記得和總理的交談。“企業家做慈善,就是盡力為政府分憂、為社會解難。”“人是要有良心和愛心的。我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鼓舞下成長起來的青年企業家,當年是國家供我上的大學,後來開公司也是靠黨的政策,所以我始終認為我的財富不只屬於我個人。當國家遇到危難時,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感到很幸福。”在親赴災區之前,陳光標已委托中國扶貧基金會為災區捐款650萬元。但他仍然不滿足,在去災區前將200萬元資金通過銀行轉到四川,到了四川後提出錢款分別散發給災民;到了災區後,他一方面搶險,一方面指示公司總部源源不斷的向災區輸送急需物品,一共捐贈785萬元現金,60台大型機械、600台教學電腦、3300頂帳篷、2.3萬台收音機、1000台電視機、1500台電風扇、8000個書包和文具、170噸大米。甚至臨走時,他們把自己的10多萬元的生活費也留給了災區的孩子們。
6月1日,陳光標在綿竹東汽幼兒園裡和孩子們做游戲時,聽孩子們說自己家的房子被震垮了,陳光標掏出了身上僅有的一張名片押“孩子,把叔叔的名片給你爸爸,讓他給我打個電話,叔叔給你們建。”結果孩子們也紛紛說要建房,陳光標把自己的手機號碼念給孩子們聽,讓他們記下,回頭告訴自己父母。
高調行善 喚起更多人加入
陳光標常說,他也是一個普通人,他之所以取得了今天的成績,是因為他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在商場闖蕩這些年,陳光標從不抽煙、很少喝酒,更不參與賭博,也不出入夜總會、歌舞廳等場所。閒暇的時間,陳光標堅持讀書學習,這已經成了他多年的習慣。他讀書涉獵很廣,這有力支撐了他的事業,也極大地提升了他的個人境界。
陳光標在接受采訪時,一再表示,是鄧小平改變了我們這一代人的命運,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們企業家的今天,所以我們賺的每一分錢裡都有人民的無形股份,我們應該與政府共同履行社會責任,與社會共同分享財富。
從10歲時幫小伙伴交的1.8元書本費,到2007年價值1.81億元的捐贈,陳光標以實際行動實現著自己兒時“幫助更多的人”的心願。
近10年來(汶川大地震前),陳光標累計捐款捐物實際到位5.13億元,其中現金就高達3.76億元,共捐贈車輛93輛,捐建希望小學121所、鄉衛生院27個、養老院16所,為偏遠農村修建鄉村公路91公裡。
在2006年4月12日的《人民日報》“人民論壇”上,他發表了一篇題為《富而有德,德富財茂》的文章,以他自身的實踐,提出了“資本和道德”的命題。他號召“讓更多的人享受到企業發展的成果,應當成為企業家的價值觀”。
在陳光標的感召下,許多企業家踴躍參加慈善事業。曾有一位企業家拉著他的手說:“光標啊,你做了那麼多的好事,讓我也不得不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