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問答

 

淨空法師:如何挽救社會風氣系列-答問學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1997年8月淨空法師 講於緯來電視台

  各位觀眾:

  平常我因為常常在國外,所以許許多多地方同修們來信,往往我要隔很久的時間才能看到,甚至於有超過半年的。同修們在信件當中,提出了許多的問題,我也很難一一為大家解答,這是非常抱歉的一樁事情。現在我們將一些問題,有共同性的,大家都應當要明了的,我們藉這個機會來討論討論。

  第一個問題:有人聽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確實有這個說法。他問:既然是有求必應,他的女兒生病了,沒有辦法,從出生到現在已經有很多年了,他曾經讀過《地藏經》、《藥師經》、《無量壽經》,似乎都沒有反應,這是什麼緣故?好像他有求而沒有得到感應。

  這一樁事情我們確實是要了解的,人為什麼會生病?病到底是什麼因素產生的?很少人在這上面注意,但是這才是根本解決的辦法。中國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有幾千年的歷史文化,關於醫道可以說是中國人的專長。在古老的典籍裡面,我們看到《靈樞經》這一類的。過去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李炳南老居士醫道相當高明,他曾經跟我們同學們談過,中國的醫道是有歷史、有淵源、有學問、有經驗的。現在許多人對中醫沒有信心,這個是迷失了固有的文化傳統,這是一樁很可惜的事情。中國醫學裡面,它要求的是什麼?最高的目的,它要求的是長生,所以中醫真正的目的,它是求一個長生之道。依據這個理論,他說人的身體,身體就像一部機器一樣,如果使用得法,保養妥善,這個機器應當可以使用兩百年。換句話說,依照中國醫學的理論,人要活到兩百歲才算是正常。那麼你達不到這麼長的時間,這是什麼原因呢?是你自己不善保養,把它糟蹋掉了。譬如我們使用機器,我們對機器構造性能都不曉得,都在那裡摸索,隨便的使用,當然它的損壞率就很高。人的身體亦復如是。而中醫第二個目的,是講求如何不生病。你看看這說得多高明!怎麼樣能不生病。第三個目的是你生病了,如何來治療,所以講到治病,在中醫裡面已經是屬於第三等的了。

  大夫來治病,也有上中下三等,上等的最高明的大夫,他只要觀察你的氣色、你的動作、你的音聲,他就知道你什麼地方有毛病。這個道理實在講也並不難懂。譬如現在我們使用汽車,是最普通的一個交通工具。如果有人經驗很豐富,對於車輛的結構、性能很理解,這個車一發動,他就能從音聲上,聽到這個車某一個部位出了問題。同樣一個道理,人這個身體某一個部位有問題,他的容貌、他的音聲必定有變化。縱然變化得非常細微,我們一般人粗心大意看不出來,而這些大夫他們是心地清淨,細微的觀察他看到了,他就能夠處方給你治療,這是一等的醫生。二等的醫生功夫沒這麼高,他也觀察,也來聽你的音聲,但是他要問你問題,提出一些問題,你答復他,幫助他診斷,這是二等的。三等的醫生才把脈,所以李老師講把脈治病,這是三等的醫生。

  在治療方面,盡可能不要用藥物。你看我們在佛經裡面看到,在《聖經》裡面,我們也看到耶稣為病人治病,佛也為人治病,佛用什麼方法呢?一個是手的摸觸,經上講摸一摸他病就好了,其實這就是現在講的按摩、推拿。因為疾病一定是某個器官裡面,關節不通有阻塞,他給你一推拿的時候,將這個阻塞現象消除了,你就能恢復健康,這是一個道理。那麼在佛法裡還有很高明的,佛教他念一個咒語。實在講教他這個咒語,咒語是發的音聲,音聲要正確,音的量、節奏都要能符合他的標准,他是用音聲來振動。你的器官某一個地方有阻塞,用音聲來振動,達到消除阻塞,使你的身體恢復正常,這是密咒治病的原理,很符合科學!

  現在《大藏經》裡面,治病的這些咒語都在,我們照那個去念,能不能治病呢?不能!不能的原因,我們可以理想的到,我們依照這個文字念,音聲不一定正確,至於音階、音量,那就更有問題了。所以這個一定是要高明的人傳授,親口傳授才有效果。我們依照文字記載,是很難達到標准的要求,於是乎治病的這些咒語,現在我們拿來也治不了病。這個可以說文字記載的雖然在,實際上已經失傳了,它都有道理,都值得我們相信,所以不用藥物。

  在中國還有一種方法用針灸,也是幫助疏解穴道,這在現在也很盛行。西方醫學對這個也很有研究,他們也能夠接受。到最後不得已的時候才用藥物,中醫所用的藥物都是草本的,所以它的藥性非常溫和,對於人體的副作用,可以說降低到最低限度。這個比西醫實在是高明多了,西醫這個藥物看起來好像很有效、很快速,但是多半都是化合物,產生很不好的一些副作用,對內髒這一部分有好處,但是對另外一個部分有傷害。這是講到疾病的治療。

  至於病是怎麼產生的,當然因素非常的復雜。佛經裡面講得很透徹,所有疾病可以把它歸納為三大類。第一大類是生理上的疾病,生理疾病從那裡來的呢?多半是你的生活起居飲食不調,古人所謂:“病從口入”,絕大多數生理病都是從飲食上來的。因此,中國古代的人對於飲食非常講究,諸位看《禮記》,看《呂氏春秋》“月令篇”裡面說得非常詳細,這都是說的講求養生之道。我們飲食吃東西吃壞了,感受風寒,這些病症醫療有效,可以用醫療的方法。所以醫是醫病,你有這些病的時候,可以來醫療。

  第二類疾病的因緣叫冤業病,這個醫療一點辦法都沒有。那個病源是什麼呢?冤家債主,我們一般講冤鬼附身,這個藥物對他不起作用。這一類的病怎麼治呢?佛家裡面講的超度。超度是什麼意思呢?實在講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調解、勸導。因為過去事情做已經做錯了,希望大家要能夠諒解,冤家宜解不宜結。所以誦經、拜忏目的是在調解。對方如果接受了,他就離開了,離開你病就好了。這一類古時候有,現在比從前還多!我們在國內、在國外,看到靈鬼附身的人很多,我們一般看到這個人神經不正常、神經分裂症,嚴重的就送到神經病院去治療,那個越治療是越糟糕!所以佛法超度、誦經解冤釋結,對這一類有效。如果你是傷風感冒,感受風寒,你誦經、拜忏沒效,那個一定要找大夫,用藥物來調理。所以是那一類的病,你一定要曉得。

  還有一種叫宿業病,這個是最糟糕的。醫生藥物不能治療,誦經、拜忏也沒有用處,為什麼呢?他不是冤鬼附身,不是冤家來討債。這個病是怎麼來的呢?這個病是罪業一種果報。你造的罪業太多了,或是你這一生造的,或是你前生所造的,你遇到這個緣,它的報應發作了,這是最麻煩的。但是有沒有救呢?也有!佛告訴我們,你誦經、拜忏,它不是調解,這個方法沒效;醫藥也沒有效。佛教我們忏除業障,你要真正的忏悔,真正的悔改,你把你的業障消除了,你這個病就好了。這是別人幫不上忙的,一定要靠自己,所謂是“解鈴還需系鈴人”,你自己造的業,一定要自己忏除;自己造的業,佛菩薩雖然大慈大悲,也沒有辦法幫你消除。

  這個是總括所有疾病的根源,不外乎這三大類。我們明了這些道理,曉得事實真相,細心觀察,我們得的病是屬於那一類?只要你掌握到這個原則,掌握到方向,治病就不會困難。但是這個裡面有一個總原則,也正是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所追求的——長生不病。這個在佛法裡面,說的是非常透徹。你看看那一個佛菩薩生病,那一個佛菩薩、阿羅漢是不健康的?沒有!為什麼呢?他知道這一些事實真相,要用現代的話來說,順乎自然就是健康的。所以佛教導眾生要隨順,普賢十願就特別強調“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眾生是廣義的,眾生不是說一切人,人是眾生,物也是眾生,眾生兩個字的本義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這是它的本義。我們動物也是眾緣和合生起的現象,植物也是眾緣和合生起的現象,礦物乃至於一切自然的現象,沒有一樣不是眾緣和合生起的現象。所以眾生這兩個字的意思無限的深廣。恆順眾生,順著自然現象,這就是最健康的。

  譬如我們講四季,四季的自然現象,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自然現象。順著自然現象就健康,違背自然現象,當然要生毛病,要出毛病了。這裡面理很深,事非常微妙。古聖先賢教導一般平民,不講很深的道理,就教你怎麼樣去做,你只要去做,效果就一定能達到。你能夠深深明白其理,當然更好;不明白那個道理,照做也行。譬如我們今天從家裡面坐車到這裡來,你要說車是什麼原理造的、怎麼造成的、為什麼它會動,那個事情可麻煩了,一天、兩天也講不清楚。不需要解釋,你上車,司機就把你拉到此地來了,你可以不必問。所以說順乎自然法則就是健康的,違背自然法則就是錯誤的。

  那麼我們從大體上來觀察,佛告訴我們心,心是清淨的,心是空寂的,心裡頭確確實實沒有東西。禅宗六祖慧能大師過去所講的“本來無一物”。佛家常常用圓來代表,法錀大家都知道,這是佛家的Mark—標志,用圓。圓,諸位曉得,圓心有沒有呢?圓心決定有,圓心在那裡呢?圓心不可得,它確實有而不可得,你決定找不到,為什麼呢?它不是一個體積,它不是一個面積,但是它決定有。佛告訴我們,我們的真心是決定有,十法界依正莊嚴,現在講宇宙人生,都是真心變現出來的現象。《華嚴經》上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把宇宙的真相一語道破!所以心要空,空就靈了,靈就是智慧。智慧是你自己本有的,不是從外頭來的,只要你心清淨。所以佛法的修行方法很多、門徑很多,方法、門徑合起來,就稱之為法門,法門無量,經上常講:“八萬四千法門”。

  方法多、門徑多,它的原則就一個,就是禅定;換句話說,這麼多的眾生,他用不同的方法修禅定,用不同的門徑入禅定,離開禅定那就不是佛法了。定到極處,真心就現前了,智慧也現前了,德能也現前了,所以心要靜,要養心。身,身是圓周,圓它可貴之處就是在動,圓要不動,諸位想想,它還有什麼用處?今天科技這麼發達,發達的第一個因素,就是圓在那裡不停的轉動。佛告訴我們身是圓周,身要動,心要靜,這是養身之道,你就可以不生病了。可是現在人違反了這一個自然的原則,真叫做破壞大自然,使自然生態不平衡,於是一切毛病都發生了。心要靜,他那個心偏偏動,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連作夢都還在亂想,這個心就出了問題了。身要動,他偏偏身要安逸,身不想動。要動的他不動,不動的偏偏要動,你說他怎麼能不生病呢?

  所有一切疾病的根源,都從這裡生的。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妄想、分別、執著是病源,貪嗔癡慢三毒煩惱是一切疾病的根。那麼我們要問一問,你自己生病,或者你的家親眷屬生病了,你給他誦經、拜忏,能治得好他嗎?假如果然能夠治好,果然有效,我們芸芸眾生生了病痛,諸佛菩薩要不給我們誦經、拜忏,那他的慈悲心何在呢?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佛法沒有迷信。佛法教你念《地藏經》、念《藥師經》、念《無量壽經》,道理在哪裡?是教你明白佛在經中所講,宇宙人生的原理,你要在這裡體會這些道理,你要在這裡領悟事實真相,然後你就有下手之處了。不是說念幾部經,佛菩薩就降神把你的病治好了,這是迷信,這是騙人的,哪有這種道理?講不通的!

  自己有病,自己誦經是修清淨心。剛才講了,心地真誠、清淨、慈悲,就能把這些不正常的,破壞自然生態這些事情恢復正常。心裡面原來有妄想、分別、執著,讀讀經把妄想、分別、執著去掉了,恢復心的正常。這個拜忏、拜佛,拜佛是叫你運動,你一天依照這個方法、忏悔法,拜一百拜、拜兩百拜,叫你身動!你必須要懂得這些道理。你的家親眷屬有病,你明白這些道理,你就能幫他的忙。如果他的病是業障病、宿業病,你就要教給他忏悔,這個病才有起色。你不明理,不知道事實真相,一昧迷信在那裡祈求,那佛氏門中有求就不應了。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是裡面有真實的道理,你一定要如理如法的去修學,你才能夠得到你的希望、你的求願,才能滿你的願。所以這個裡頭不能迷信,不能把佛菩薩當作神明來看待。其實神明能不能保佑人呢?也不能,也沒有這個道理。你去求神,一求神病好了,病該那個時候好,恰恰好碰上了!哪裡是神起作用。如果神要那麼靈,一百個病人一百個人去求,一百個人都好了,那神就是真靈了。一百個人去求,只有幾個人求得,大多數人還是沒有辦法,可見得那不是真靈,他怎麼可以厚此薄彼,哪有這種道理!這是我們必須要明了的,然後就不會怨天尤人。

  小孩從生下來,很多年都有這個病不能好,這個我們能夠想像到,這種病大概不是生理上的,可能就是宿業,要仔細去觀察。你看看你對小孩飲食起居,如果一切照顧都很正常,那就不是生理的病。冤業的病,一般冤家債主不會在小孩這個時候來討債,為什麼?他沒有能力還債,你找他有什麼用!譬如我們有債主,我是個債主,人家欠我的債,我向他討債,他現在一貧如洗,我向他討個什麼?他沒有能力還!這個時候我們決定不會去討債的,等他那一天發了財了,有能力還我們了,我們才向他討債。所以冤鬼附身也是有時節因緣,不可能在他兒童的時候,不可能在這個時候。所以多半還是宿業,過去生中所造的惡業,要幫助他修忏悔法,幫助他培養一個清淨善良的心,多在這一方面教導他,這個有效。所以不妨可以試試看。

  第二個問題,他問有一位國校校長的兒子,大概是開車車禍撞死一個人、一個路人。他問這個要寫幾次超度的牌位,才能夠把這個冤結化解?

  這個問題問的也很有趣味,大概是因為車禍撞死人,自己這個心不安,到寺院裡頭寫牌位去超度,他問要超度多久,才能把這個冤結解除?這個不在乎超度次數多少,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關鍵是在乎你有真誠之心,改過遷善。發生這個事情之後,以後駕車要特別小心,不要再有這個過失。那麼對這次受害之人,由衷的忏悔,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在寫牌位超度多少次,不是。最有效果的方法,是自己誦經、拜忏、積善,把這個功德回向給他,這很有效,這個能有效果。如果受害人他還有家親眷屬,那我們有義務對他的家親眷屬,多少能有點照顧,這個是道義的責任,你能夠這樣做,那就相當的圓滿了。被撞的這個路人,俗話說,在九泉之下,他也能夠原諒你。你做得如理如法,做得合情合理。所以這個東西絕對不是說要寫多少次牌位,這個沒有用處的,這個完全是外表、是形式,外表、形式不容易解決問題。

  第三個問題,還是從這個問題來的。他說寫牌位,現在一般道場牌位有分等級,我聽說分很多個等級,有大牌位、中牌位、小牌位價錢不一樣。他說有一千的、有三千的,是不是寫三千的大牌位,消災能夠消得多、消得快?

  你們想想這個合理嗎?能不能合情合理?如果果然這是事實,那實在講,老天對人太不公平了!有錢的人就能消災消得多、消得快,窮人這些災難永遠沒有辦法消除,這個合理嗎?所以我們必須要明了,消除業障,牌位寫的再大,寫成十層大樓那麼大的牌位,說老實話,也消不了災!也免不了難!災難是怎麼發生的?你要把那個原因找出來,找出來之後,將這個因素消除,你的災難就沒有了,這才是真正合情合理。

  現代所謂是科技飛躍的時代,為什麼這麼多的人反而越來越迷惑顛倒?這真是一個怪現象。我們想想,何以有這些怪現象?我猜想大概是現在一般人民生活富裕了,富裕了就貪生怕死,於是乎種種迷信自然就衍生了。你看在四、五十年之前,半個世紀之前,二次大戰之中和大戰結束的初期,一般人都非常貧困,好像這些問題在社會上沒聽說過。大家都忙著自己的衣食,哪有工夫來想這些事情!這是一個社會反常的現象,不是一個如理如法的現象,我們一定要用冷靜的頭腦去思惟、去觀察。佛法、世法都講求理,合理、合情、合法,我們才能夠相信;如果與情理法相違背,決定是迷信。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另外一個問題,他問到,在寺廟裡面寫這些超薦牌位,真的會有效嗎?這是不是佛教的內容?這個問題我不在此地答復,我另外跟諸位來談一個專題,現在正是七月,世間人所謂的鬼月,在這個月大概是超度的風氣特別的興旺,我們就這樁事情來作一個簡短的討論,說明超度它的理論與事實。所以這個問題不在此地詳細解答。

  還有一些同修這些年來發心修學淨土,聽我講經的錄音帶聽得很多,不但是聽錄音帶,或者是看電視的傳播,即使是在現場聽我講經,而聽錯了意思,錯會了意思的人,大有人在,這個事情實實在在不容易!所以世法、佛法在教學過程當中,都講求要問、學問,你一定要學著問,你要學就一定要問。不可以說縱然你聽了之後,有體會、有心得,在古時候也要請善知識印證,我所學的有沒有錯,我聽的、我領會的有沒有錯誤,也要找個善知識來印證。否則的話,依舊裡頭是打了幾個問號在其中。這是世出世間修學、教學,都是這麼要求的。有不少的同修們聽了之後,也不好意思問,也不願意提出問題,這個就難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障礙你開悟,障礙你證果。我們在佛的經典裡面,可以看得出來,佛當年在世給這些學生們,出家、在家的學生們,為他們講經,這個時間占得很多,可是依舊有大部分的時間,是跟這些同學們互相研究討論。這些都是事實。

  在中國,學佛的同修都非常歡喜《楞嚴經》。《楞嚴經》自始至終就是討論會,就是彼此在一起辯論,有的時候佛提出問題,有的時候學生提出問題,學生來解答,佛在旁邊聽,給他作印證。有些問題學生解答不了,佛再幫助大家來解答。我們在典籍當中,能看到佛陀在世教學那一種活潑,自由討論,自由發揮,真正符合今天所謂民主自由開放的精神,在大乘經典裡面比比皆是。所以我們現代修學,除了研讀經典、聽講經之外,研究討論是必要的。即使你正確的體會,正確的契入,也要參加研究討論,一方面給自己作印證,一方面幫助一些同修,他們錯會了意思,曲解了意思,幫助他們修正,這個也是無量功德,是一樁好事情。

  所以研究討論在修學過程當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這正是古人常說的“師友”。不管你學的是佛法還是世間法,我們知道佛法是教學,佛法是教育,離不開師友。老師是指導我們的人,同參道友是輔助我們的人。我們有老師指導,沒有這些同學的輔助,很難成就。往往變成什麼呢?閉門造車,盲修瞎練,那就壞了!所以德行、學問有成就的人,你去觀察,古人也好,今人也好,他的成就不是偶然的,一定有好老師指導,一定有好的同參道友經常不斷的在一起切磋琢磨,他才有成就。我教導年輕人也常常提示,老師固然重要,同參道友是更重要。因為你們常常在一起辯論,常常在一起研究討論,跟老師在一起,老師有威嚴,有的時候自己有疑問,也不好意思提出來,甚至於有些人不敢提出來。可是在同學方面,就沒有這些忌諱了。同學們研究討論得不到答案,可以去請教老師,這才是正確修學的方式。

  那麼淨宗同學,我過去常常勸導大家,你修學淨宗從那裡下手呢?我勸導大家是先把《無量壽經》念三千遍,從這下手。三千遍念完了怎麼辦?他來問我,我遇到不少人這樣問我,我說:“你再念三千遍。”念經並不是目的,念經是手段,念經真正的用意是修根本智。我們知道佛法的教學,最終極的目標是開智慧。整個佛法的教學,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所教的,歸納起來不外乎戒定慧三學,戒、定都是手段,慧是目的。所以佛法是智慧的方法,佛學是智慧的學問,這個我們不能不清楚。讀經是方法,就是屬於戒學,實在講這個方法裡面是奠定基礎,是讓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那你就是真正修行,你真的會用功。

  戒學,剛才講了,是方法。你展開經卷,用清淨心、用恭恭敬敬的態度,將這個經從頭到尾念一遍,你念經當然就不會有妄念,因為起妄念,你的經就會念錯。你就不會有妄念,沒有妄念就是持戒,戒學的精神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念經的時候,沒有一個雜念,沒有一個妄念,就是諸惡莫作;經是佛的教誨,我們在讀誦,我們在接受,這就是眾善奉行。你看看,戒學具足了。

  定學呢?你念經一定專心,專心去念就是修定。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念錯,沒有念顛倒,沒有念漏,這是慧學。你看看,就是在讀經,戒定慧三學圓滿具足。我教你這個念法。不是說用一個急躁的心,我天天在那裡趕,趕功課,像學生對老師那個態度。我今天三遍念完了,我今天十遍念完了,沒事了,一面念一面打妄想,那有什麼用處?那個一點用處都沒有。所以念的時候如理如法,專心在這裡讀誦。照這個樣子,三千部念下去之後,你的氣質改變了,你一定會感覺到你的妄念少了,雖然沒有斷,減少了,智慧增長了。從前對人、對事都迷迷糊糊的,現在會變得很清楚、很明白,聽人家講話也能懂他的意思。耳目聰明智慧增長,讀經用意在此地。三千遍一定念得很熟,經裡面的這些教訓,你都能夠記得住。所以三千遍讀完之後,第二個階段再教你念三千遍,跟第一個階段用意不一樣。第一個階段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目的教你熟記。第二個階段教你思考,換一句話說,著重在理解。第一個階段著重在記憶、熟記,第二個階段研究、理解,體會佛在經上講的這個意思,像開經偈裡面所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這是第二個階段,你真的明白了,真的懂。

  然後再進入第三個階段,是要把經裡面的這些教訓、這些理論、這些方法,完全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生活、行為,這就成功了,你才真正得到佛法修學的受用。絕對不是把這個經念給佛菩薩聽,每天在家裡供養佛像,在佛菩薩面前念幾遍經,“我很乖,你叫我念,我天天都念給你聽了。”與自己生活行為毫不相干,這樣讀經一點用都沒有。那個所謂是“口善”,你念經總比罵人好,好處在那裡?好處就這麼一點。對你的德行,對你的學問,對你的生活的改善,完全沒有幫助!所以在修學過程當中,我教大家是這個方法。熟記、深解、實行,要把它做到。與古大德所講的“信解行證”這四個階段也能配合。

  這是我對大家提倡讀經的用意,希望大家要明白,絕不是念三千遍之後,就得佛菩薩保佑,將來能保證往生,我沒有說這個話。如果你能夠理解、能夠實行,那可以說你得到保證了,決定保證往生。我也曾經說過,《無量壽經》就是我們凡夫求生淨土的保證書,但是這個保證書,你一定要知道熟記、理解、實行,才能真正達到保證。只是讀誦,不能理解也不能實行,這個沒有用處的,這個只可以說種一點善根,這一生當中得不到結果,希望大家要細心去體會,要認真努力。讀誦之後要研究,研究是多聽講,多找一些好的你自己的朋友、學佛的朋友,不學佛的朋友也可以,只要是好朋友,邀集他們一個星期一次,來研究討論這個經典。把討論所得到的結果,就付諸於實施。在生活上怎麼做,在工作上怎麼做法,把這個經典的理論方法,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應用在平常交際應酬上,我們這樣才能真正得到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謝謝諸位!

  答問學佛(二)

  各位觀眾,現在我們繼續答復疑問。有同修提出問題,他問:弘法與往生那一個重要?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一個共同的問題,我聽過很多。那麼這兩者都重要,弘法才能夠續佛慧命,也能夠幫助社會的和諧,促進世界的和平,所以這個工作是一個大慈悲的工作。往生對於學佛的同修來說當然重要,這個機會非常不容易遇到,佛法修學法門雖然很多,但是任何一個法門,都要靠自己的力量去斷惑證真,這是一樁非常困難的事情,在一生當中相當不容易成就。在所有法門裡面,唯有念佛往生是最方便、最容易,只要你能信、發願,可以說是決定都能夠成功的。所以古人說這個法門叫“萬修萬人去”,我們能遇到這個法門,這一生能往生淨土。往生是上學,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求學,不是去享福,不是去逃避責任,而是到那個地方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能,成就之後,才所謂是倒駕慈航,再回到六道裡面來普度眾生。因為你有智慧、有能力,才能把這個事情做的圓滿,做的成功,所以兩者都非常重要。

  第二個問題,他問:在讀經的時候,是不是什麼事情都不要做?

  這個問題我們要把它講清楚,當你正在讀經的時候,譬如你讀一部《無量壽經》,你初學的時候,因為經文很生疏、不熟悉,大概需要兩個小時才能念完。那麼這兩個小時當中,當然你不能做別的事情,你一面做別的事情,一面讀經,你讀經就夾雜著妄想在裡面,所以這兩個小時不能做事情。經讀完之後,你應當做的事情,還是要照常做,不能說我現在修行讀經了,我什麼事情都不做了,這是錯誤的。如果這個經讀熟了,大概讀三個月就相當熟悉了,時間好的大概一個小時就能夠讀一遍,程度稍微差一點、根性劣的,一個半小時也就夠了。如果你能夠讀上一年、兩年,通常一般同修們的經驗,這部經從頭到尾念一遍,只需要三十分鐘到四十分鐘,所以說越熟你的進度就越快。讀經的時候不能夾雜妄想,這一點非常重要。

  第三個問題問得很好,但是很不容易解決。他問的是:現在社會這麼亂,如何才能使它有秩序,安定、詳和?

  我想你這個問題,是所有一切大眾共同的願望,這是一個社會問題。如果能有效果的達到,說實在話,這是屬於一個教育的問題。國家要有好的教育政策,實在講,在古代這個教育方向目標,確確實實跟我們現在不相同。中國從漢武帝制訂了國家的教育政策,這用我們現在話來講,制訂國家教育政策。政策裡面是以孔孟思想為主導,這是歷史上著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孔孟”,所以孔孟思想一直主宰著中國將近兩千年的歷史,成為中國教學的主流。

  孔孟的教育重點在那裡呢?諸位要曉得,實在講,孔孟教學跟佛法教學是非常接近。它主要的目標,是教我們做人,告訴我們人與人的關系,譬如儒家講的五倫、八德,這個是教育的中心思想。從很小的小朋友就開始培養,讓他知道夫婦的關系、父子的關系、兄弟的關系、朋友的關系、君臣的關系,君臣就是現在所講的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然後再告訴你,人與天地鬼神的關系。鬼神有沒有呢?承認有鬼神的存在。用什麼態度來對鬼神呢?“敬鬼神而遠之”,這個態度多好!我們對於鬼神尊敬,“遠”是什麼呢?遠是不必聽他的,不必去學他,他畢竟跟我們人道是有差異的,所以說:“敬而遠之”,遠不是遠離他,遠是不學習他。然後再說明人與大自然的關系,這是從前教育宗旨、教育的主流。社會當然有秩序,當然是安定詳和。可是現在我們把這些教學中心的理念都拋棄了,以為這個東西太舊了,古老的了,古老的東西過時都不要了。社會的秩序、安定、詳和,從那裡來呢?

  管仲曾經說過:“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民國年間,一般學校裡的校訓,共同的校訓就是“禮義廉恥”四個字。我從前上學念書,小學、中學禮堂上都掛著這四個字,現在學校我不知道有沒有了。這些理念都必須要從小來培養,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所以教育是人與禽獸差別的一個關鍵。人也是動物,人跟別的動物為什麼不一樣?人能夠接受教育,人能夠改正自己的習氣、毛病,所以人就異於禽獸了,在動物裡面是最高的靈性動物。儒家在《學記》裡面告訴我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句話是給過去統治者所說的。你統治這個國家,你執掌這個政權,你最重要的任務是什麼呢?是教學。所以我們前面曾經講過,作君、作親、作師,曾經有一個專題來討論過這個問題。所以教育是非常重要。

  中國自古以來有沒有選舉?有,這個制度都是漢朝建立的。選舉不是人民、老百姓來選舉,是地方主管官員選舉,中央帝王派的這些官員,到這個地方來作地方官,到這個縣裡面來作縣長。政績裡面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替國家選拔人才,所以古代這個制度當中,“薦賢受上賞”,國家最高的榮譽、最高的賞賜給誰呢?給這些替國家推薦賢人的這個人。所以地方官員常常微服去私訪,穿普通衣服,不會讓人認識,他到外面去打聽,去找人才。人才的標准也是有一定的,就是孝、廉這兩個條件,舉孝廉,就是選舉、推舉,向國家來推薦。這一個人能孝順父母,他就能夠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他的工作,孝重要!廉呢?廉是廉潔,他不貪財,他決定不貪污。所以政府裡面需要的人才,這兩個條件最重要,一個是孝,一個是廉。所以我們在歷史上看到,每一個朝代都有傑出的人才出現,絕對不會比民主制度差。

  但是現在我們想恢復古時候那一種教學制度很難,這個不是我們能做得到的,我們明了,但是沒有能力做到。你這個問題問得很好,你問從那裡做起?我可以告訴你,從我們自己做起。我們自己每一天能夠反省,能夠斷惡,能夠修善,能夠積功累德。社會大眾不守秩序,我守秩序;大眾亂,我安定。從本身做起,能不能有影響呢?不必考慮這些,只問耕耘,莫問收獲,就好!這是我一點淺顯的貢獻,一切都要從自己做起,然後影響你的家庭,你一家給社會大眾作榜樣,逐漸逐漸的擴大影響,也許會有一點效果。譬如學佛,學佛的人一定持戒,持戒就是守法,學佛的人多了,明白佛理的人多了,對於社會一定有影響,一定也有貢獻,這個是好的。

  下面一個問題,他問的是:如何辨別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從形態上、內容上,他問的這麼一個問題。這也是一個很嚴肅、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在現代的社會上,真正是如佛在《楞嚴經》上所說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釋迦牟尼佛對於這個現象,對於這一樁事情,他早就預知了,所以他給我們開了一個藥方,在他老人家入滅之前,教我們“四依法”,四依法就是教我們辨別這一樁事情的根據。第一、他說:“依法不依人”,那個是正法、那個是邪法呢?這個人所講的法一定要跟經相應,經是佛說的,如果違背了經典,他自己獨創的見解,我們不能相信。一定要根據佛在經上所說的,這就是正法。第二、教給我們“依義不依語”,這一條很重要。佛經典所記載的,如果你是執著在經典的文字,你一定會有誤會、有偏差,譬如印度梵文的經典沒問題,梵文經典傳到中國來,經過中國人再把它翻譯成漢文,往往一部經典有很多人翻譯。像《無量壽經》就有十二種的譯本,大家熟悉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現在在《大藏經》裡面六種譯本。每一個翻譯的人用的文字不會相同,那我們到底依那個本子呢?這個佛也預料到了,所以佛教給我們依義不依語,他這個本子翻譯的意思對了就行,那個語言文字多一個、少一個沒有關系,長說、短說也沒有關系,講的不同也沒有關系,說的話不同,意思相同這就行了,教我們依義不依語。譬如我們講到修學,這個修學的目標,禅宗他們講的、要求的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教下裡面所講的,他要求的是大開圓解;我們淨土宗念佛人要求的是一心不亂,這是佛當時所說的,這話都是佛說的,說的話不一樣,意思完全一樣。明心見性就是大開圓解,大開圓解就是一心不亂,這是佛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意思對了就行了,話怎麼說沒關系。這樣我們對於翻譯裡面有一些疑惑,這問題也解決了。

  第三條,佛教給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一條是釋迦牟尼佛的苦口婆心,我們感激得五體投地,佛對我們太愛護了!為什麼呢?佛一生講經說法,絕大多數不是主動講的,都是由別人來問,佛是隨問隨答,有些問題不是了義的。什麼叫了義,什麼叫不了義呢?能夠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這個是了義;不能幫助你脫離六道輪回,這個就是不了義,不了義經上講的也很多,佛為什麼講?大家提出疑問,提問佛當然要答復。所以問世間這些問題,問我們生活上的問題,如何能夠得到我現在的幸福美滿,現在離苦得樂,這些都是不了義的,但是是我們現代人所迫切希求的,佛很慈悲,都給你答復。所以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有人要求財,有人要求兒女,有人要求升官,佛樣樣都教導他,樣樣都滿足他,但是佛跟他說這是不了義的,這是解決你這一生問題,不能解決你生生世世的問題,你的眼光要遠大,一定要求永遠解決的這個方法,那你才是真正聰明。究竟圓滿的了義就是成佛,所以《法華經》上說得好,“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你看看,佛不就顯示什麼是究竟了義?教給你成佛的方法,這是究竟了義。那麼佛講的二乘,大乘、小乘;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佛是方便說。方便說這個意思就是不了義,所以特別提醒我們一定要求了義,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那麼在了義經裡面,最殊勝的、最穩當的、最可靠的,我們這一生決定能得到的,無過於念佛求生淨土,所以淨宗的經典是究竟了義,這是佛的慈悲開導。

  末後一條第四條,教給我們依智不依識,這一條非常非常重要,要用現在的話說,你處事待人接物,你學佛你要依理智,識是感情,不可以感情用事,這一條是通世、出世間法,我們頭腦要冷靜,要依理智不能用感情,這樣就對了。所以你就能夠辨別,凡是符合四依法的,這是正法,與四依法相違背的,那就不是正法。我們今天看到許多學佛的人感情用事,感情用事的現象,嚴重的分別、執著!我前幾天到香港,香港同修告訴我,他說:“法師,你七年沒有來了。”時間過得真快,我沒有想到七年,我想大概是四、五年,沒有想到七年沒去了。過去這些老同修們大半都散掉了,有很多移民到國外去了。這些移民人在往年,我也曾經勸過他們,我勸他們不要移民。我的看法,香港回歸之後不會有太大的改變。果然如此,所以回歸之後,香港的物價猛漲,移民出去的人再想回來,非常非常困難,他們過去把房子賣掉,現在在香港買一個停車位子都買不到。實實在在講,沒有移民的必要。

  我在同修們當中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法門不相同,彼此存了很深的界線,日常法師有不少的信徒,在香港修學“菩提道次第廣論”,他們也有一個組織,修菩提道次第廣論,毀謗淨土。那麼也有念佛的同修,就不服氣也毀謗他們,彼此互相對立。有些念佛的同修說:“他們批評我們,我們對他也反駁!”我就告訴念佛的同修,我說:“你們不是彌陀弟子,你們念佛也不能往生。”他這個面孔很沉重,問我:“為什麼?我們護持淨土,我們反駁他,為什麼我們不能往生呢?”我就告訴他,菩提道次第論是密宗的前方便,這部論典是宗喀巴大師作的,是屬於宗經論,論典裡頭有兩大類,一類是宗經論,一類是釋經論,釋經論是解釋經的,就是經的注解;宗經論是采取經典裡面意義,並不依照經文,發揮裡面一些道理。菩提道次第論是屬於宗經論,根據佛所講的原理、原則、修學方法。這是佛教的經典,你毀謗這個東西,你不叫毀謗三寶嗎?這個東西佛菩薩說的,你毀謗佛菩薩;經典是法寶,你謗法;依照這個方法修行成就的人很多,你謗僧。你是個念佛的人,謗佛、謗法、謗僧,毀謗三寶的罪過,戒經裡面講,墮阿鼻地獄,你怎麼能往生?你佛念得再好,修一點福沒用處的。他問我:“那怎麼樣辦呢?”你要尊重別人,為什麼呢?每個人根性不相同,就好比一個大學,你念的是文學院,他念的是法學院,你文學院批評法學院,罵他錯了,法學院罵你錯了,你這成什麼學校!各人的根性不相同,喜歡念佛的,你老實念佛,喜歡菩提道次第論,你就依菩提道次第論修,個個都有成就,個個都可以拿到學位,這才是個正理!決定不能毀謗,要學《華嚴經》五十三參,自己謙虛,恭敬別人,你的心永遠是清淨的,永遠是真誠的,心淨則佛土淨,才能往生。所以他問我:“那以後怎麼辦?”以後他們要罵你,你合掌阿彌陀佛接受,他罵我可以,我決定不罵他。為什麼呢?我要求淨土,我不毀謗三寶,他謗三寶是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干,我決定不謗三寶,你才能往生!人家侮辱我們,毀謗我們,我們不回一句話,合掌恭恭敬敬跟他行禮,念阿彌陀佛就對了!這都是佛在經上教導我們的。連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都是這樣教導我們。他不能接受或者他毀謗,我們合掌令歡喜。我們根性不一樣,我修這個能成就,他那個法門比我高,我沒有資格修他那個法門,所以我們對他那個法門,我們恭敬供養,怎麼可以毀謗呢?這是要很細心去觀察,你才能辨別邪正,才能夠辨別是非,才能成就自己的道業。

  另外一個問題,他說:佛經上常講“三輪體空”,是不是我們每做一樁事情都要回向呢?

  三輪體空跟回向要辨別清楚,它是兩樁事情。三輪體空是講理,回向是講事。三輪體空是觀慧,也就是智慧觀察宇宙人生。什麼叫三輪呢?譬如你修布施,有能施,我布施、我能施;一定有對方接受我布施的,他接受的,我是能,他是接受;當中一定有布施的物品,這叫三輪。能施、受施、以及所施之物,這叫三輪。體空是這三樁事都不可以著相。我們做好事,絕對不著相,我做了多少好事,人家接受我的布施,我對他有恩惠,我做了多少多少好事,念念不忘,那你這三輪就不空了。不空怎麼樣呢?不空就是世間有漏的福報,是屬於福德邊上事情,不是功德。如果你修布施都不著相了,布施完了之後干干淨淨,心裡面痕跡都不落,給諸位說,那你修的是功德。功德跟福德不一樣,功德可以了生死、出三界,可以證菩提果;福德不行,福德只是享受來世的福報。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只不過如此而已!所以三輪體空的意思要懂得。

  回向是擴大自己的慈悲心,我們凡夫心量很小,起心動念都為自己,很少替別人想,更難替社會大眾想,心量小是很大的過失,所以你修行不能開悟、不能證果,最大的障礙,你心量太小了,這是錯誤。佛告訴我們,我們本來的心量很大,經論上常說佛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周是周遍,周遍恆河沙數的諸佛世界,那是我們的心量。現在我們這個心量小的可憐,兩個人都不能相容,夫妻都打架,還要鬧離婚,你說你這個心量多小!回向真正的目的是拓開心量,無論你修的是功德,無論修的是福德,果報我自己不享受,我將這個果報貢獻給一切眾生,這叫回向眾生。貢獻給法界,這個范圍就更大了,真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回向實際。回向實際是自己希望求的,就是無上菩提、明心見性,實際就是心。我所作所為只有一個目標,求明心見性。所有一切果報都希望能利益一切眾生,所以回向的用意是拓開心量,恢復自己的真心本性,是這個意思。那麼一般人回向達不到這個目的,他那個回向心量還是很小,做一點功德回向父母,回向我將來升官發財,還是搞自己,還是小心量,沒有佛菩薩這樣開闊的心胸。這是我們應當要明了的。

  下面一個問題,他問:功德與福德有什麼差別?

  這個前面說過,簡單的講,功德跟福德在事上講是相同的,用心不一樣,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如果三輪體空那就是功德,三輪不空那就是福德。譬如你修布施,這是最簡單的例子,修布施著相是福德,不著相是功德。

  問:學佛是離苦得樂,他說這個樂是永遠存在的嗎?如何才能得到呢?

  沒錯,佛陀教化一切眾生的目的,就是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樂是永恆的,絕對不是你現在樂,將來不樂,那不是真的,那是假的。這一生樂,來生不樂,那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佛教給我們的樂,現在樂、來生樂、生生世世永恆的快樂,這是真的。怎麼樣才能得到呢?佛給我們講破迷開悟就得到了,為什麼呢?苦從那裡來的?迷。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迷惑,所以才有苦;如果對於真相完全明白了,你自然就快樂。所以離苦得樂是從果上講的,破迷開悟是從因上說的,佛教化眾生,於是我們就明了了。你看,釋迦牟尼佛一生為大眾講經說法,從事於教學的工作,他教學的內容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換一句話說,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給你說明苦怎麼來的,六道怎麼來的,十法界怎麼來的。給你說樂怎麼來的,一真法界怎麼來的,諸佛菩薩果地上依正莊嚴從那裡來的,你要是都明白了,都覺悟了,你自然會選擇。佛是指路的人,路還是要自己走,自己要不肯走,你還是得不到。循著佛陀教導我們的途徑,教導我們這個方向,認真努力的去修學,你一定能夠得到。那麼在現前,現前是最小的,我們常說雞毛蒜皮的小利益,這個小利益是什麼?財富,不必多,我這一生物質生活不缺乏,過得平平靜靜;聰明智慧,處事待人接物不迷惑,都能夠做到恰到好處;健康長壽,這是每一個人所希求的。這種果報在佛法裡,叫雞毛蒜毛的小福,能不能得到?決定可以得到!永恆之樂那是大福報,成佛、成菩薩,那就是得永恆的大福報。所以離苦得樂真的是事實,是可以做到的。

  下面一個問題,他問:佛教的最高理想是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是否比儒家“禮運大同篇”講得更完善?

  對的,禮運大同篇講的是一個理想,而佛在《華嚴經》上所說的,有理論、有方法、有事實真相,比他講得更豐富、更細密、更圓滿。

  下面一個問題,他問得好,我想也是每一個同修所關心的:怎麼樣才能求得善終?

  善終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好死”,中國古時候社會上所講的“五福”,我們現在還看到人家講:“五福臨門”,五福最後的一條就是善終。人有生,必有死,所以對死不必忌諱,這是必經的過程,自古以來哪一個人能夠逃避呢?任何人都不能逃避的,所以有什麼好忌諱的呢?可是問題,死有善終、有不善終,這個差別太大了。善終的人來生決定到好的地方去,不善終的人大概是大多數會墮在三惡道。這個事實,古印度的那一些宗教家們說得很多。古時候印度我們決定不能夠輕視,在三千年前,他們文化程度之高,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民族都不能夠跟他相比的,我們中國也比不上。在佛經裡面所記載的,釋迦牟尼佛當時在世的時候,印度民間普遍存在的宗教,就有九十六種之多,佛經裡面稱為九十六種外道。外道不是罵人,外道的意思┃心外求法,這個叫外道。而佛法不叫我們向心外求,教我們從心性裡面求,所以佛法稱為“內學”,稱為“內明”。內明相當於我們現在所講的哲學,不是從心外求法,一切要從心性當中求,這個裡頭有很深的道理。

  古印度這一些宗教家們,他們修行大多數都修禅定,而且定功甚深,在定中他能夠見到六道的狀況,所以對於六道裡面的情形,他們知道得很清楚,說得很多。所以六道輪回之說不是佛家說的,古印度任何一個宗教裡面,都說六道輪回。而釋迦牟尼佛講六道,跟他們講的不相同,他們是見到六道的情況,這個事實狀況,不知道六道是怎麼來的,所謂是“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釋迦牟尼佛就作了一個很好的補充,把六道所以然的道理說出來了。換句話說,理論、事實真相統統搞清楚了,你自己思想、見解、種種作法,就不至於產生錯誤,能夠順應自然,隨順自然就是最健康的。所以確實有六道,善終的人決定不會墮三惡道。

  由此可知,我們要想善終,一定要修善,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縱然不念佛,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能得善終,臨終的時候也有很好的瑞相,能夠預知時至,曉得什麼時候走,走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麼這樣走的人,將來如果他得人身,他來生再到人道,他必定比這一生更殊勝,他的福報比這一生更殊勝。如果修積功行深的人——生天,所以他去的地方——人間、天上。不善終的人多半在惡道。

  這個裡面還有一個普通的常識,你看一般人,人死了之後幾個小時,身體就僵硬,這是大多數人都有這個現象。這個現象是怎麼產生的?他臨走的時候,他恐怖,怕死,還是貪生怕死。走的時候緊張,一恐怖、一緊張,他這個身體就僵硬。如果你要看到這個人死了之後,甚至於一天、兩天乃至於七天,身體都是柔軟的,那麼他走我們就肯定他走得很安詳,他沒有恐怖,他也不緊張。這樣的人就是不念佛往生,也必定在善道,不會墮惡道,這是一個普通的常識。像他念佛往生,肯定他是有機會往生,往生到什麼品位,那我們就不知道了。這是肯定他走得很安詳,沒有緊張、沒有恐怖、沒有痛苦,這是我們要曉得的。

  念佛人念佛往生,決定是善終。念佛往生的人一定要記住,一定要見到阿彌陀佛才跟他走,如果不是阿彌陀佛來接引,不管什麼樣的佛菩薩來接引,都不能跟他走。為什麼呢?佛在經上講得很明白,其他的佛菩薩來接引,是假的不是真的。你過去生中、現在世,你的冤家債主很多,他要來找你麻煩,找你去算帳,找你去報復。他要是來了,你認識,你不會跟他走,他就變其他的佛菩薩來誘惑你,這叫冒充。冒充可以冒充其他的佛菩薩,他不可以冒充本尊。我們念佛是求西方三聖來接引,他決定不敢冒充西方三聖,他要冒充西方三聖,他就犯法,護法神不會饒過他的。他冒充別的佛菩薩,那是假的,你自己一看就曉得他不是真的,那你要跟他走,那你自己上當,這個不是護法神的責任。所以要記住,本尊是妖魔鬼怪不敢冒充的。你臨終看到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來接引,放心跟他去,決定不是假的。這個是諸佛護念,護法神保佑,這是決定善終。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答復到此地。

  答問學佛(三)

  各位觀眾大家好,現在我們繼續解答問題。

  第一個問題有同修來問:人過世的時候,要穿什麼樣的衣服比較恰當。

  這個問題實在講,是因為現代這個時代,你能夠提得出來,在過去這個不成問題。中國習俗一定要遵守禮制,在古代我們從歷史上去觀察,大多數一個朝代的成立,也就是帝王取得政權之後,統治這個國家,大概總不超過五年,也就是五年之內,它一定把典章制度都建立,所謂制禮作樂。所以禮樂來治天下,使社會廣大的群眾在生活上有所依循,我們在什麼樣的狀況之下,行什麼樣的禮節。那麼這是屬於喪禮。可是民國成立以來,一直到今天,我們的國家很遺憾的,沒有制禮作樂。樂章真正是只有一個國歌,如果講禮大概只有軍隊軍人他有階級,大概還有保持著禮節,其他的我們都見不到。

  就歷史而論,如果這個政權國家建立之後,沒有禮樂、沒有典章制度,這在歷史上稱之為亂世,這個是非常遺憾的一樁事情。那麼民國到今天沒有制喪禮,所以今天喪禮穿的衣服,你要問什麼衣服比較合適,就很難答了。亂世,你喜歡穿什麼衣服,就穿什麼衣服,這個是沒有法子講的。可是我們現在在民間所看到的,許多人還披麻戴孝,這個披麻戴孝是清朝之禮,所以是過了時,過了時現在還有不少人循用這種禮節,也有人用西洋的禮。所以不是用過去的,就是用外國的,因為什麼呢?本身沒有禮樂。樂章也是如此,哀樂都是采取外國,自己沒有,這是很悲的一個現象。如果是學佛的同修,我們可以依照佛教的儀規,大殓的時候最好是能穿海青,戴念珠,這樣就很好。所以這是禮俗上的一個問題。

  另外一個問題,他問:我們要怎麼樣修持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為學佛的人能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可以說他的大事就圓滿,不但是這一生的大事,而且是生生世世修持的大事情。怎樣才能有把握往生?必須要依據佛在淨土三經裡面所講的理論、方法,特別是《無量壽經》講得詳細。諸位必須要讀誦,一定要理解。往生最重要的一個條件,你看經典“三輩往生”裡面跟我們提出來的,每一種佛都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一句經文非常重要。而這一句經文的意思也很深很廣,與《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可以互相來參研。蓮池大師寫《彌陀經疏鈔》,他將這句經文做了很詳細的說明,占他全部《疏鈔》的八分之一,古時候本子線裝書,這個《疏鈔》總共是四冊,線裝書四冊。而解釋這一句,就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解釋這八個字,他就用了半本,就是半冊,占全書的八分之一。由此可知,這是非常重要的經文,我們一定要細心的去讀誦、去研究,然後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去做,這一生當中才決定得生。這是必須要懂得。

  另外還有一種情形,這就是我們常講真正老實的人,真正老實的人說老實話,這些教理不懂也沒關系,真正老實的人太少太少了,希有難逢。像談虛老法師跟我們說的,往年谛閒老法師有一個徒弟中年出家,四十多歲出家。出家之前做箍捋匠,箍捋匠現在已沒人懂得。我小時候住在農村裡面常常看見,挑一個擔子補鍋、補碗,像瓷器茶杯如果打破,他把它補起來,還可以繼續使用,做這種生意非常辛苦,賺錢賺得很少。現在沒有了,現在科技發達,打破了誰還會再去用它,過去生活艱苦!那麼他不認識字,也沒念過書,他跟谛老從小在一塊長大,以後看到谛老出家,他也是苦日子過得太多,過得太辛苦,找到這個小時候的玩伴,要求出家。谛老起初是不答應,到以後被他纏得沒法子,好了,就答應他。答應他,給他提出一個條件,他說你要想出家,一定要聽我的話。他說那沒有問題,我既然拜你作師父了,你說什麼我就怎麼聽、就怎麼做。谛老說:這個行!就給他剃頭,剃頭之後叫他不要受戒,也不要住在道場上,為什麼呢?笨手笨腳,什麼也不會,跟人家相處,人家都嫌棄他。受戒,一個字不認識,儀規也不會。所以就他叫不要受戒,也不要跟大眾住在一起。谛老在鄉下找了一個破廟,沒有人住的,叫他去住。住在那個地方,只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跟他講,你聽我的話,你就老老實實的念這一句佛號。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什麼都不要想,什麼都不要管,一句佛號念到底,你將來一定有好處。

  這一個箍捋匠真老實、真聽話,他就依教奉行,這樣念了三、四年,他就預知時至,他功夫真的成功。往生的時候站著走。死了之後,還站了兩、三天,等谛閒法師給他辦後事。這樁事情談虛法師有一個錄音帶說得很詳細,我們也從錄音帶把它寫出文字,這個故事附印在《念佛論》的後面。我們印得很多,諸位同修都可以拿去作參考。這是一種老實人,你叫他念一句佛號,他什麼都不想,是真的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他可以不必去研究教理,決定有成就。但是一般人不行,一般人是妄念很多,放不下,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這樣的人一定要通達教理,一定要了解事實真相,所以說斷疑生信,慢慢他才會學老實。像箍捋匠這種老實人,也是千萬人當中難得找一個,決定得生淨土。我們自己想想,有沒有像箍捋匠這樣的老實,如果不老實,一定要在教理上下功夫,奠定基礎,這個樣子就能夠決定得生,依照經典上的理論、方法、境界,認真的去修學。

  下面一個問題,他問到:佛門裡面是不是應該求神、問卜、把杯(這個把杯我不懂,不知道是一個什麼樣的事情。)

  佛門裡面決定禁止求神、問卜、算命、看風水這些,決定禁止。佛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說得很明白,佛弟子可以做世間事,不可有世間意。什麼叫世間事呢?像世間這些婚喪、一般應酬,這些事情可以做,特別是在家學佛的同修,世俗的禮俗可以做。甚至於祭祀祖先,祭祀天地鬼神,這些事都可以做。但是不能向這些鬼神求保佑、求趨吉避凶,不可以。占卦、問卜、看相、算命、看風水,決定不許可。這些是什麼?這些叫世間意。世間意佛是禁止的,世間事佛是叫我們可以做,這是經上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你要是不懂,你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個經本很容易找到,我早年有講過,也有同修從錄音帶整理出來做成講記。不過這個講記我還沒有看過,但是已經流通很久了。

  下面一個問題,他問的是:損壞的經書、佛像,應該怎麼樣處理?

  古大德告訴我們,從前科技不發達,經書、佛像是相當不容易得到。宋朝以前經書都是手寫的卷子,佛像也是塑造,當然不容易,彩畫也不容易。所以這些法寶就非常珍貴,破損之後一定要知道修補,古籍的修補那也是工夫。但是現代科技發達,印刷術發達,這個破舊經書你就是補好了也沒人要。那我們在現在這個情形,如何處理呢?其實古人也講,如果破損不能夠修補,不能夠復原,古人教給我們,恭恭敬敬把它包扎好,找一個很清靜的地方,沒有人踐踏的這種處所,將它埋在地下。或者是將它焚化,在焚化爐裡面焚化,焚化完之後將這些灰包起來,沉在水裡面。水最好是流動的,沉到這個裡面,表我們一番恭敬。

  但是這兩種方法對於現在居住在都市的人都相當困難,相當的不方便,都市這麼擁擠,我們到那裡去找一塊空地埋呢?公園是大家休息,你在公園裡頭埋這個東西犯法,警察馬上抓你,找你麻煩。這個河水裡面,你要把它沉下去,你污染,你造成環境污染,都是犯法的事情。所以在今天我們的處理,這樣的處理,我們可以用干淨的塑膠帶,重重給它包裹,多包幾層,把它密封封好,隨著垃圾去處理就很好,我們的恭敬心做到了,沒有別的,只是自己的恭敬,就很好了。所以這些不必再去憂慮,不必再去顧忌,恭恭敬敬處置就好,要隨著我們現前的環境。

  下面這個問題也問得很好。朝山代表什麼意義?

  現在在台灣、在大陸許多地方,甚至於在美國,朝山的風氣很盛,但是要曉得,朝山真正的意義是尋求明師,請益的,就是請教的。古時候真正有修行、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往往在深山裡面建一個茅篷隱居。從前寺院也是建築在深山裡面,與外面的社會隔絕,在那個裡頭進修容易得清淨心。那我們要想問道,有疑惑要想去請教,必須去朝拜,這正是所謂“只問來學,未聞往教。”我們不可能請法師大德下山來教我們,這不可能的事情,一定自己要去朝見,真正的意思是在此地。在從前跟現代人理念確實不相同,古人有道德、有學問表現出來是非常謙虛,決定沒有傲慢,能也說不能;有學問、有修持,也說沒有修持、沒有學問,他真謙虛。所以從前住山,住山就是住茅篷,還不是住在寺院裡面,距離寺院不遠的地方去搭一個茅篷,換句話說,更清靜了。寺院還有信徒往來,還有干擾,所以住茅篷。另外一種閉關,閉關跟住茅篷是有條件的,不是像現在我想閉關就閉幾年關,想住茅篷就去住茅篷。現在是民主自由開放,誰也不能管誰,想怎麼做就可以怎麼做,在從前不行,從前是有條件的。在自己道業沒有成就的時候,要去尋師訪友,到處去請教,這就是朝山。我自己的道業、學業沒有成就,要向高人請教,我們自己是學生的態度。

  如果自己的德學成就了,成就之後就不必要向別人請教。宗門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教下的大開圓解,也真的開悟了。悟了以後,一定要度眾生。換句話說,一定要幫助別人。但是度眾生要靠機緣,也就是說要有人來請你去說法。如果沒有人來禮請,你總不能說我很行,我來教你們,這個說不出口的,這個未免狂妄、自大。真正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也不能這個作法。那怎麼辦呢?住茅篷、閉關。住茅篷、閉關就等於向大家說,我參學已經圓滿,我的道業已經成就,你們還在參學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請教。所以從前真正善知識到那裡去找,善知識剛才講都很謙虛,絲毫驕慢的習氣都沒有。所以真正善知識,打聽這個地方有沒有人住茅篷,有沒有人閉關,如果有住茅篷、有閉關的,真善知識。你有任何疑難雜症,你去扣關,你到茅篷去拜訪,他一定會教導你。假如你提出的問題,他不能解答,你就可以把他的關房打開,算了,跟我一道去參學去吧!你還不夠資格,真的是如此。所以這是朝山真正的意思。現在這個朝山意義已經不相同,朝山是什麼?是游覽、去觀光,大家集合去游覽、觀光,去朝山,去玩玩,跟從前的目的不相同,這個我們要了解。那麼在現在,你要是喜歡朝山,跟著大伙兒一道去玩玩,也沒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可是真正的意義,我們懂得就好。

  這個地方有一位同修提了問題。他說《了凡四訓》裡面說到祈天立命,向天神祈求長壽富貴之道,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

  這是雲谷大師教給袁了凡的。雲谷大師所講的話,實在講,完全是依照世尊在經典裡面的教誡。像《大般若經》上就講得很多,菩薩所有一切的行持,都要從無所得這一個理論事實上奠定基礎。一切法無所得,那就是無思、無慮。這樣才能得到感應,跟諸佛菩薩、跟一切天龍鬼神,這也是世俗裡面所謂的誠則靈。誠就能感應道交,為什麼呢?誠意裡頭沒有界限。什麼叫誠呢?曾國藩先生說得很好,他《讀書筆記》裡面將這個“誠”下了一個定義。他說:“一念不生是謂誠。”這個定義下得好,與儒家、與佛法統統相應,所以無思、無慮就是誠。慮是心裡面的憂慮、牽掛,思是念頭,所有一切念頭放下,所有一切憂慮、牽掛也放下,這個心是清淨心、真誠心,這個心裡頭沒有界限、沒有分別、沒有妄想、沒有執著,所以能夠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菩薩、天地鬼神,都能夠相應,都能夠感應。換句話說,你心裡面稍稍有一點念頭就不誠,不誠就無物,不能起感應道交。這是雲谷禅師對了凡先生的一番開示,教他從這個理念上建立改造命運的方法,改造命運也是依這個理念,依這個道理。

  那麼他問:我們信佛,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是不是也要以這個心態,才能與阿彌陀佛相應?

  沒錯。如果基於這個理念,從這個理念上建立信願行三資糧決定往生。不但往生,還可以保證你往生的品位很高,這是非常正確的。

  下面這是有一位同修問了一連串的問題,他寫得很多,我們把他的來信念一念。法師:我是皈依三寶的弟子,周遭有些朋友也是虔誠的三寶弟子。然而每當我們在一起談到學佛這些事,就發現佛法落實在生活上,彼此有很大的差異。因此,他就提出一些問題,要我給他解答。下面第一個問題,他說:我有一些首飾,有些是長輩送的,有些是自己買的。他說:我可不可以戴呢?目前我的作法是想戴就戴,不想戴就不戴。此外我也不想花錢去買更多的首飾,也不會苛求更多的首飾,只是我想到菩薩都戴那麼多貴重的首飾,也沒有見到他們扭扭捏捏小家子習氣,我可不可以大大方方安心的戴首飾?還是這叫業障重、無明,可我真的沒有想到那兒去?就是真的沒有想到戴首飾的時候,別人的一些反應。

  你問的這番話,這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你要懂得大乘佛法跟小乘佛法的境界不相同,小乘是保守的,大乘是開放的,所以在這個時代弘揚佛法,佛在《法華經》上講得很明白,末法時期是一個思想、生活開放的時代,應當弘揚大乘,大乘適合於這個時代的根器。在古時候,在封建保守的時代,小乘很適合那個時代的人,所以小乘在當時那麼樣流行,有它的道理。大乘思想開放,你的想法、作法沒錯,佛菩薩滿身的璎珞,他也很大大方方,確確實實沒有感覺得扭扭捏捏的。所以你今天穿華麗的衣服,戴珍貴的首飾,也要學佛菩薩一樣,喜歡戴你就戴,不喜歡戴就不戴,你看這樣的生活多自在、多潇灑呢?學佛不是跟你說了嗎?離苦得樂。問題是絕不執著這些相,著相就錯了。那麼既然不著相,為什麼我們學佛也穿得這麼華麗,也戴得這麼多的首飾呢?你要懂得一切為眾生,不是為自己,你就叫行菩薩道。如果你戴這些首飾,覺得自己很高貴、很榮耀、很驕傲,你就錯了,你的想法、作法就錯了。

  如果你穿著華麗的服裝,戴起這些名貴首飾,你用這個來度一切眾生,那你就對了,你就行菩薩道。為什麼呢?社會上有許許多多的人,看到學佛的人這樣也不能戴,那樣也不能穿,這個也不能吃,嚇得他不敢學佛,不敢入佛門。那麼你行菩薩道,你這個一身打扮,虔誠的念阿彌陀佛,這個學佛,你這樣子可以學佛,那我也可以學佛!你就接引了許許多多人,不願意捨棄他這種生活方式,他也能夠來學佛,這叫行菩薩道。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前面我們曾經講過,起心動念不為自己,為一切眾生,那麼你這種方式就可以普度社會上一些富貴,富家的子弟,你能度他們。你要明白這個道理,要這樣的發心就對了,就正確了,這就行菩薩道。由此可知,菩薩道沒有定法,完全在你用心,用心為社會、為大眾,不為自己,這個就正確。

  第二問題。他說:遇到父母或家人生病的時候,我該去拜忏或者參加念佛共修,來幫助他們消業障,還是在他們身邊照顧他們?

  遇到這樁事情,一定要懂得,在他們身邊照顧,這是正確。你要到外面去拜忏、消災,說老實話,消不了他的業障。你留在他的身邊,你自己或者是讀經、或者是念佛,你念的音聲大讓他也聽見,他要能跟著你念,那就更好。你讀經也要讓他聽見,他聽了歡喜,或者聽了不明了經的意思,你方便給他開導、給他解釋,讓他能生歡喜心,讓他也能夠念佛,這就是消業障。這比你離開他,在其他地方拜忏、念佛,效果不知道要大多少倍?而且我們不能忘記一樁事情,那就是諸佛菩薩他們所示現的,都是給社會大眾作最好的榜樣、作模范。

  父母生病,家親眷屬生病,我們不去照顧他,遠遠的到這個寺廟裡面去做法會、去拜忏,你讓街坊、鄰居,你其他的親戚朋友看到,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大家一看,你看這個小孩,父母生病都不照顧了,告訴別人千萬不要叫你家小孩學佛,學佛都不孝,父母生病要死,他都不管。叫這些人造口業毀謗三寶,你的罪過多重!所以諸位同修一定要通情達理,這個時候是最好的一個機緣,讓你表現佛弟子真正的行持,誠心誠意熱心去照顧,全心全力去照顧。照顧當中一切依佛法,親戚朋友來看病的時候,看到你這種行持佩服,真正是孝順,使他們心裡能夠感動,學佛原來這麼樣的好處,他自己也會學佛,也會勸他的家親眷屬學佛。所以父母年老,尤其是在病痛的時候,一定要全心全力去照顧,勸父母念佛,把佛在經典裡面所講的這些道理,常常講解給父母家親眷屬聽,這是無量功德。比你拜忏、共修功德不知道殊勝到多少倍,這個必須要曉得。

  第三問題。他說:朋友的小孩,年歲小正在發育的期間。他說有人勸他家裡面不能夠煮葷菜,以免增加小孩的業障。他說:我雖然是個三寶弟子,可是我真的不這麼認為。一來我覺得吃飯就是吃飯而已,怎麼會想到業障呢?二來我認為吃素應該由個人自己去選擇,個人自己去決定。三者是為了怕業障而吃素,真的能消得了業障嗎?

  這個問題裡面問了三樁事情。飲食起居是人生的大事,這個不是小事情。飲食起居裡最重要的,是要攝收養份,使我們的身心健康,不但只是身體,心理上也要健康。我們要懂得,為什麼佛家提倡素食,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世間人對於飲食只懂得衛生,生是講生理,如何保護生理讓它不致於得這些傳染的疾病,所以講求清潔、衛生。可是人除了這個物質的身體之外,還有精神的部分——情緒。情緒的好壞與飲食也有影響,影響最明顯的酒,特別是酗酒,酒喝醉了,酒醉了亂性。所以佛制訂戒律,不飲酒列入重戒,五戒裡頭重戒,不飲酒。其實喝酒有什麼不好呢?怕你喝醉亂性,道理在此地。由此可知,飲食對於自己的情緒有關系。

  伊斯蘭教他懂得這個道理,他的飲食就選擇,不但是衛生,還要保護性情,這是他很高明的地方。我在很小的時候接觸過“清真寺”,對他們的教義、儀規,我懂得很多。以後學佛,我看到佛家素食,我就聯想到,有了悟處,知道佛家這種生活比他還高明。所以我學佛,我二十六歲學佛,學佛半年我就選擇素食。因為我明白這種生活方式衛生、衛性、衛心,不但保護善良的性情,保護慈悲心,所以這種飲食方式是最殊勝、最圓滿的,衛生、衛性、衛心。沒有人勸我,實在講我這個人年輕的時候非常頑固,想勸我是很不容易說服我的,我必須自己明白這個道理。

  那麼如果講到業障也能講得通,心地不慈悲就是業障,性情不好也是業障,這個身體有病,那當然還是業障。所以你要說素食可以消業障,能不能講得通?能講得通。但是有一些人有個錯誤的觀念,認為素食裡頭沒有營養,實在講,這個都是為了貪圖葷腥所說的障人眼目的言詞,不是真話。你看這些出家人,看一些老和尚,他們從小就吃素,許多老和尚是童年出家,七、八歲出家,就是一生都是吃素,你看他都是吃得肥肥胖胖的,營養不比一般人差,身體健康長壽,比比皆是。所以說素食裡頭沒有營養,這是一個錯誤觀念。而現代西方人逐漸逐漸明白,懂得這個事實,所以我們在美國看到許多外國人素食。他也不是學佛的,他為什麼素食?為了身體健康,選擇素食很多。所以這個問題諸位細心去想一想,對於健康我覺得是有好處,沒有壞處。小孩不知道選擇,你明了這個道理,替他做一個最好的選擇,我相信他將來長大,得到這個利益,他一定對父母非常感激,你給他這麼好的一個選擇。

  下面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好長,怎麼會寫得這麼長。他說:我正在讀法師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的講記,這個講記出版沒多久,精裝本是四冊。他說不曉得有沒有錯解意思,他說他現在的想法既然是學佛,學佛的目的當然就是要成佛。既然要學佛,那當然越快越好,何必去拐彎抹角呢?為什麼一定要搞三大阿僧祗劫才成就呢?既然要快,那就不必一個一個再去探訪明師,可以直接修證,得授記,這不是很好嗎?所以我就直接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就好了!他說:“法師,請問這一個看法有沒有錯誤?”

  沒錯,你的看法決定正確。這個看法跟佛所講的完全相應,確確實實我們在這一生成就就是這個想法,就是這個作法。

  他下面說:他說我有一些朋友,好像認為去西方極樂世界好難,見佛是很不容易的,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們的重心都放在每一個大法師的身上,想依靠這些大法師。我的想法,如其依賴這些大法師,為什麼不去依賴宇宙之中最厲害的阿彌陀佛呢?阿彌陀佛比大法師厲害多了(他這麼寫的)。末法眾生他一定能度,而且都能度得很好、很圓滿,否則就不算厲害了。只度菩薩、聲聞,他算不上厲害。我這麼想有沒有想錯?

  沒想錯,你想得非常正確。一定要依佛,佛在四依法裡頭,告訴我們“依法不依人”,人是什麼?就是你所講的這些大法師。大法師他縱然修得好,他能夠往生,與你不相干,你靠他能靠得住嗎?所以一定要依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哪裡呢?如果你家裡供一尊阿彌陀佛的佛像,你依靠他,那也錯了。諺語常講:“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你依靠他,怎麼能靠得住?一定要依靠真正的阿彌陀佛,真正的阿彌陀佛在什麼地方?《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那就是真正的阿彌陀佛。依照經典上的理論、方法、境界,認真的去修學,這就是我們全身投靠阿彌陀佛。把經典裡面的道理透徹的明了,經典裡面教給我們這些方法,我們認真努力去做。

  我以前講經的時候曾經說過,可能《講記》裡頭都有,我講往生三輩九品跟古時候的大德不是一個講法。我的講法,我認為如果你把《無量壽經》上所有的教訓百分之百做到了,你就上上品往生;你能夠做到百分之九十,還有百分之十做不到,你就是上中品往生;假如你只能做到百分之八十,還有百分之二十做不到,那你就是上品下生。這樣一直遞減,減到下下品往生,你也要做到百分之二十,百分之八十做不到,可以做到百分之二十,你就是下品下生。換句話說,百分之二十都做不到,往生就靠不住,沒把握。我用這個方法來解釋三輩九品,你想想看有沒有道理!佛法重點要在行,要在實踐,光說不行,不管用,不能成就。一定要在行,你的見解、看法是正確的,一定要努力認真去修學。法師只能給我們介紹,其他不能幫助。換句話說,他對我們的恩德是把佛法介紹給我們,是把淨土介紹給我們,我們感激他的恩德。至於修行一定要靠自己,不可以依賴法師,依賴法師是最糟糕的。

  現在一個絕大的毛病就是“三皈依”,都皈依錯了。你們好好的聽聽我講的“三皈依”的錄音帶,我有兩個比較詳細的,一個在新加坡講的,一個是在澳洲黃金海岸講的,這個錄音帶有流通,還有小冊子。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寶,三寶要認識清楚是覺、正、淨,佛是覺而不迷,法是正而不邪,僧是淨而不染;不是皈依泥塑木雕的佛像,不是皈依經本,不是皈依出家人。希望大家一定要留意,千萬不要錯了方向,那我們好心修學,到後來結果不是自己的願望,那就非常可惜。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謝謝諸位。

  答問學佛(四)

  各位觀眾大家好,現在我們繼續解答問題。

  第一個問題有同修來問,他說:世界是怎麼樣形成的?佛教能夠解釋宇宙的由來嗎?

  有,而且解釋得非常詳盡。這些都散布在大乘經論當中,像《華嚴》、《楞嚴》,法相宗的《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這些大乘經論裡面,說得很多、很詳細,足夠你去研究探討。

  第二問題說:學佛的人火化之後撿出許多捨利,不知道什麼叫做捨利?它又代表什麼意義?

  捨利是古印度話,就是梵語,翻譯成中國的意思叫堅固子,也就是火化之後,有一種結晶非常堅固。而這種堅固子不一定是某一個部分集合的,譬如說骨骼裡面有,有結成捨利,頭發也可以結成捨利,血液也可以結成捨利,皮肉也能結成捨利,所以這個我們一般世俗人看是很不可思議。在從前火化之後撿到捨利,一般說法他的心清淨,修行多少有一點定的工夫,禅定的工夫才有這個瑞相。但是在我們現代這個社會,好像火化之後,見到捨利是越來越普遍,捨利、捨利花,我們看到很多、聽說很多,究竟是不是真正的堅固子呢?這個很難講。真正的堅固子你可以用鐵錘去敲它,鐵錘能夠敲凹,捨利子、捨利如如不動,那是真的。在過去,談虛法師在香港圓寂,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英國人感到很稀奇,就拿了他一顆捨利,真的用鐵錘去敲,下面墊的是鋼板,上面用鐵錘去敲,果然敲不碎。這個鐵錘裡頭窪進去,捨利還如如不動,這是外國人看到,這是歎為稀有。所以一般撿的捨利,好像是捨利的樣子,如果我們用力一壓的時候,往往它就破裂了,由此可知,這個不是真的。

  現代這個社會,真的是世風日下,樣樣東西都有仿冒,都有假的,無論什麼在日用吃的也好、穿的也好、用的也好,仿冒假的東西太多。好像現在這個捨利也有假的,也有仿冒,因此這個捨利,火化之後,有沒有捨利不關緊要。有捨利也並不表示他修行證果,只可以說他修行有一點工夫,不能代表他證果,念佛人也不能代表他往生。真正念佛往生,是看他臨終的瑞相,從這上來斷定。捨利它的意義已經並不很大,我們知道就好。

  下一個問題他問:什麼叫做宇宙人生的真理?這個真理在那裡?

  我們一般人都了解,宇宙萬物有事、有理,事是形相、作用。這個事怎麼發生的?那就是理。宇宙人生的真理跟宇宙人生的事實是表裡的兩邊。佛出現在世間,教導我們整個的內容,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這四十九年他到底講的是什麼?可以說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要能夠了解這個真理,了解真相,你就叫做佛,就叫做菩薩;你不了解真理與事實真相,你就叫凡夫。所以凡夫跟佛菩薩沒有什麼差別,一個是了解,一個是不了解;換句話說,一個是明白人,一個是糊塗人而已。你懂得這些,你才曉得佛陀教育之可貴,佛陀教育的價值,我們應不應當學習,這個就不必去問別人,自己就很清楚了。真理在那裡?真理就在現前。理沒有離開事,事沒有離開理,理跟事是一體的兩面,你要細心的去觀察、去探討。

  下面一個問題他問的是:邪教、外道或正教如何來辨別?

  關於邪是對正來說的。在佛法裡面的定義,凡是教化,教化兩個字跟教學意思要深,教是教導,學是學習,完全是在修學階段上來講。但是說“化”就不一樣,“化”是從成績上來說,你教、學真的變化氣質,古人的教學非常重視這一點。教學的成就是什麼?變化氣質,如果達不到變化氣質,你的教學就失敗了。佛法的教學更重視這一點,我們是凡人,如何能叫凡人變成聖人,這個就是教育起了作用。菩薩是聖人,佛是聖人,超凡入聖,功夫是在教學。如果你的教學與事實真相相應,就是剛才講的,與真理、真相相應,不違背真理、真相,這就是正教;如果與事實真相相違背,那這就叫邪教,這是正教跟邪教的辨別。

  至於外道,這個意思又不相同。外道絕不是貶低別人,絕對不是輕慢別人,佛家講外道,他這個內跟外是講心性,如果從心性當中求,這叫內學,所以佛教稱為內學;凡是心外求法就叫做外道,這個意思一定要懂得。其實我們許許多多學佛的人,天天在讀經研究經教的人,依舊是心外求法,那就叫外道。所以外道不是罵人,不是貶低人。凡是心外求法,你決定不能成就,譬如說斷煩惱、修法門、成佛道,你要在心外去求是決定成就不了的。一定要從內心裡面去求,才能夠真正的解決問題,這個理很深很深。如果我們不會,一定要靠外面境界,那就講用心外求法,只有一個法門可以幫助你成就,哪個法門呢?念佛法門。我們念阿彌陀佛,求阿彌陀佛來幫助我們,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能夠往生不退成佛的,只有這一門,這個諸位一定要懂得。可是你心外求阿彌陀佛,能往生極樂世界,你的品位很低。所以西方世界佛講四土三輩九品,用心外求法只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往上去的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不行,那個用心外求法是決定達不到。但是我們不能到上面兩層淨土,到底下兩層淨土也算不錯。到那個地方再進一步捨棄外道的理念,恢復到自性,然後才能幫你提升到實報土、寂光土,這是方便法。其他經教,這個宗派裡面統統沒有,唯獨念佛法門,所以這個法門才能夠普度一切眾生。一切眾生都是心緣外面的境界,幾個人懂得心性,幾個人能夠向內學呢?太少太少了。念佛法門如果能夠向自性當中求,那就是講的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如果用這個方法來修學,他這個果報就在實報土、在寂光淨土,跟修學其他一切大乘法門沒有兩樣,這是難行道。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易行道,才能夠普度九法界一切眾生。這個是內、外,我們也要辨別清楚。

  下一個問題,他說:請師父開示三寶加持的意義?

  三寶是佛、法、僧。加持,這是現在社會上很流行的一個術語,也是學佛同修都希望能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加持有我們世俗裡面所講的保佑,保佑的意思,護念的意思。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三寶的加持是用什麼方法呢?是用經典,佛在經典裡面講了那麼多的道理,真實的道理,說了那麼多的事相,教給我們在一切人事物當中,我們應當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學習,來面對著這一些狀況,這就是加持。所以大家對於加持、保佑,千萬不要想成了迷信,認為真的有靈界來暗暗當中保佑我們,你這麼體會,你就完全錯了,你就心外求法。所以佛菩薩對我們的保佑、加持就是講經說法。正如同一個學校,學校老師對學生的加持,就是認真的教導,你從這個教導裡面領悟、體會、覺悟,這才叫真正的加持。三寶就是佛、法、僧,它的內容就是戒、定、慧。戒是僧寶,定是法寶,慧是佛寶,定、慧可以互為體用,你說定是佛寶也可以,說慧是法寶也行,它都是通用的。所以戒、定、慧就是三寶真實的加持,不要錯會了這個意思。你要如理如法的修學戒、定、慧,你就得三寶的加持。

  下面有一位同修問:“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

  這一句佛號實在講是被普遍的宣揚,特別是在我們台灣這個地區,幾幾乎乎諸位出門,到處都能夠見到“阿彌陀佛”名號的貼紙。台灣實在講是真正的民主自由開放,外國人雖然講民主自由,你要是隨便到處貼佛像,貼佛的名號,是決定不許可的,是犯法的。所以不像台灣,電線桿到處都貼得滿滿的,這個在其他地區是決定不許可的。因為到處都貼的有“阿彌陀佛”,所以大家對於這一句佛號印象就非常深刻,實在講這是一樁好事情。縱然對他不能夠理解,所謂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耳根跟眼根是一樣的。

  這一句佛號的意義,那就太深太廣了,我在此地略略的提一提。“南無”不能念成“nanwu”,現在我們念這個字南方的南,有無的無,你這麼念法就錯了。這

  個名號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一定要念漢唐時候的音,它才准確。那個時候人家念這個,他不念“nan”,念“na”;也不念“wu”,念“mo”;“namo”。我們今天這兩個字念“namo”是念古音,阿彌陀佛。“南無”的意思是恭敬的意思,是禮拜的意思,是皈依的意思,所以這兩個字是恭敬之辭。我們頂禮、敬禮,我們皈依。“阿彌陀佛”是一個人的名號,西方極樂世界的導師。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要常常念這一句名號,恭敬阿彌陀佛,皈依阿彌陀佛,更鼓勵我們發願求生阿彌陀佛的國土,接受阿彌陀佛的教導,成就圓滿菩提,這是釋迦牟尼佛對他學生最大的期望。“阿彌陀佛”這句話的意思是“無量覺”,如果把它翻成中國話,“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無量覺!無量覺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覺,這個意思內容是太深太廣。

  那麼我們把它歸納起來,阿彌陀佛的意義就是《無量壽經》上所講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就是無量覺的濃縮;如果把它再展開一點,那就是全部的《無量壽經》。我們可以說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這個名號的注解,而《無量壽經》是四十八願的注解。《無量壽經》還是一個略說,詳細再說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實實在在講是《無量壽經》的詳細說明。那麼有沒有更詳細的呢?有,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細說。諸位要能從這個意義上去體會,你就曉得這一句阿彌陀佛,是整個佛法的總綱領,是整個佛法的總原則,所以佛教給我們念這一句佛號,就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都念到,一句也沒漏掉,這個在佛法裡面,可以說它做大總持法門。總持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總綱領、總原則,“南無阿彌陀佛”是整個佛法的總綱領、總原則。我們受持這一個總綱領、總原則,發願求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決定得成就,決定得生。這個是佛的名號簡單的解釋。

  後面一問:出家學佛跟在家學佛,在成就上有沒有高低的差別?

  沒有,決定沒有。在家學佛跟出家學佛是平等的,無論是講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沒有兩樣。這個事實諸位可以在《華嚴經》末後這一品“五十三參”裡面見到。這五十三個人都是法身大士,都是《金剛經》上所稱的諸佛如來。而這裡面五十三位以出家身分的只有五位,其余的全是在家身分,而且這個裡面的人物,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能夠作菩薩,都能夠作佛,所以他是完全平等,沒有差異。出家跟在家不相同的地方在哪裡呢?那是個人的選擇,正如同你在這個社會上,你讀書,你選擇的學科,有人喜歡讀文學,有人喜歡讀哲學,隨你的愛好去選擇。踏進社會,社會裡面各行各業,也任憑你自己選擇那一個行業,出家也是社會裡面一個行業。這個行業就是續佛慧命,教化眾生,要用現代的話來說,佛教是教育,我選擇佛教教育這個行業。既然選擇這個行業,就要擔負起佛教教學的工作,使佛教育能夠延續,能夠發揚光大,我們將這個工作就做得很圓滿,做得很好。差別就在此地。

  還有一個同修問的問題,這個問題問得也很好。他說:念佛會念到打瞌睡,精神提不起來,身體支持不下去,要如何克服?

  這是初學的人往往有這個現象,這種現象實在講是功夫不得力,不是你才有這個現象,這種現象自古以來在初學這個階段普遍的存在。釋迦牟尼佛在世,他講經說法大會裡頭也有不少人在打瞌睡。所以這是一般的現象,也可以說是一個正常的現象,你不必憂慮,但是要用另外一個方法來克服。大概念佛念到打瞌睡,多半在止靜的時候,就是我們常講打坐的時候,打坐閉著眼睛念佛,沒有多久就睡著,打瞌睡了,這叫昏沉。另外一個現象呢?坐在這裡是坐立不安,就是妄念特別多,七上八下,這叫掉舉。這都是用功不得法,功夫不得力,但是這兩種現象一定要把它克服。

  如果是昏沉,你就起來不要再坐了,起來什麼?經行,經行就是散步,散步念佛。或者用拜佛,恭恭敬敬拜佛,拜幾十拜,拜一、二百拜,你這個瞌睡自然就沒有,所以你要懂得如何來調適身體。如果是妄念太多,妄想紛飛,這個時候你就定下來,你可以用打坐,用這種方法,精神著重在佛號,或者帶一點觀想也不妨,我們供的這個佛像,觀想佛像,使你這個精神集中,你的妄想漸漸就會少。或者是觀想佛在經上所講的理論,講的這些道理,總而言之把那個念頭轉過來,不要讓雜念、妄想繼續的去發展,這樣就好。在佛經裡面,“三十七道品”裡面,七覺分就是講求對治這兩種毛病,它的方法很好。諸位可以把“三十七道品”七菩提分裡面所說的這種方法,你去找出來看看,你好好的去研究,能夠用得上。

  下面有一個問題,他問的是:我們在家人如何在混雜的家庭中,脫離煩惱與無明?

  這個問題很大,不容易答復,也真的很難做得到。家庭是一個小社會,特別是現代的家庭,問題確確實實是多。古時候宗法制度底下的家庭,雖然有弊病,我覺得比現在這種開放式的家庭弊病少,現在的問題比那個時候還要多,還要復雜。你要說到底那一個好,那一個不好?這個話很難講,沒有絕對的標准。還不如由佛法因果的道理上來看,那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真正避免知見的分歧,能夠得到一個圓滿的答案。什麼樣的因決定有什麼樣的果報;換句話說,你沒有能達到超凡入聖,無論在什麼樣的社會制度之下,無論在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之中,你總沒有辦法脫離因果的定律,這個才是事實真相,這才是事實的真理。如果在家庭當中,脫離繁雜、無明,你一定要依照佛陀的教學去做,最重要的——忍辱,菩薩修行綱領裡面布施、持戒、忍辱、禅定,這個很重要。真正依照這六度去做,你這兩個問題都能解決。布施是犧牲奉獻,為家人服務,這是布施,我為家庭每一個份子工作服務,不求報酬。持戒是守法,所謂是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無論做什麼事情,有條理、有程序,絲毫不亂,規規矩矩的做,這個就是持戒。忍辱有耐心,能夠忍讓。然後講精進,精進是天天求進步,今天過得比昨天更好,明天過得比今天更好。禅定是胸有主宰,不會輕易被外面境界所動搖,這個樣子你就能脫離煩惱,這些繁雜的事情,你就能夠擺脫。末後是般若智慧,智慧能破無明,你在生活當中、在工作當中、在應酬當中,你面對著人事物這些復雜的現象,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絲毫不迷惑,這就是破無明。樣樣做得很周到、很圓滿,你自然不生煩惱。所以菩薩行門當中這六個綱領,也是我們生活的綱領,非常有效果。

  這些理跟事都很深很廣,特別是在《大般若經》裡面,講得可以說是非常的透徹。但是《大般若經》分量太大,一般人很難讀誦,部頭太大。古時候這些大德也發現這個問題,所以將這部大經做了一個節要,裡面重要的經文一條一條的節錄下來,重復的、繁雜的盡量來避免,把它簡化,變成了十卷,我們現在精裝本一本。這個經就在這個面前——《大般若經綱要》,這是清朝乾隆年間葛慧居士編的。能夠依照這本的理論、方法去修行,你這個問題就解答了。我們現在也在選講這部經,分量還是太大,沒有辦法完全講,只在裡面挑選,挑選與我們日常生活有密切關聯的,我們提出來研究討論,對我們生活、工作都會有很大的幫助,這是一部很好的書。

  下面有一個問題。他說:我是一個出家人,受不了環境的誘惑破了戒,該如何真正忏悔?

  我想你這個問題,也是現代社會一個共同的問題。不過你很難得,你能夠說出來;許許多多經不起誘惑破戒的人,他不好意思說出來,不敢面對現實,你能說出來已經算相當不錯了,相當的難得。諺語常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我們明白這幾句話的道理,我們就曉得應該怎樣修忏悔法。其實佛家在行門當中,嚴格的來說,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就是修忏悔法,忏悔法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改過自新。我在過去講經的時候也常常提到,佛家有許多術語,但是許許多多的術語現代人曲解它的意義。譬如我們常常聽到的“開悟”,什麼叫開悟?忏悔,什麼叫忏悔?看到這個開悟覺得很玄,很不可思議,好像一開悟一定就有神通,就有特異功能,會聯想到這些,其實不是的。什麼叫開悟?知道自己的過失就開悟了。一般人自己犯過,不曉得自己的過失,迷惑顛倒,佛沒有辦法幫助他,佛能幫助誰呢?能幫助那些自己知道自己犯過的人。所以我講解開悟,我就是這個說法,你知道你自己犯過,你就覺悟,你就開悟。你能夠把這些過失改過來,以後不再犯了,這就是真實的忏悔,這叫修行,功夫!你真有功夫了。希望大家對於這些名辭術語不能夠曲解,不能夠錯解。

  佛經我們展開經卷,你第一個看到的是“開經偈”。這個“開經偈”是唐朝武則天做的,實在做得太好,後世的這些祖師大德們想再做一首,都比不上她,做絕了,所以一切經典都用她的“開經偈”。偈裡面雖然只有四句,“願解如來真實義”,說得好!你不能把佛的意思曲解了,不能把佛的意思錯解了,你要求佛的真實義。修行就是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行為說之不盡,經論當中把無量的行為歸納為三大類,你身所犯的,口所犯的,念頭所犯的,總不外乎這三大類,所以叫身、口、意三業,業就是造作。用身、語、意就把所有一切行為都包括了,這個行為裡面有正確的、有錯誤的。與宇宙事實真相相應,這是正確的;相違背的,就是錯誤的。如果你發現錯了,你把它修正過來。

  譬如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用真誠心,這是正確的;我們用虛妄心,這是決定錯誤的,假心假意對人、對事、對物,錯了。發現這個錯誤就是開悟,就覺悟了。從今之後,我處事待人接物用真心,我絕對不用妄心,人家用虛情假意對我,我用真誠對人。那這樣說起來,我們不是吃虧了嗎?可是你要曉得,你的目標是希望作佛、作菩薩,希望超越六道輪回、超越十法界。沒錯!我的確是這個希望。你要達到這個願望,真誠心才能達到,虛妄心是決定出不了六道輪回。所以了解這一個事實真相,我們曉得,我應該怎麼做法,別人騙我,我不騙他,他騙我,他搞六道輪回;我不騙他,我要超越六道、十法界。這個樣子,做了才心安理得,縱然吃虧上當也不在乎。那個不肯吃虧上當的,繼續搞輪回;我們願意吃虧上當,輪回就搞這一次,下一次不再搞了,想想還是值得,還是殊勝,有真實的利益。

  你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起心動念,今天我將佛教這麼多的經論,裡面講這麼多的道理,這麼多的方法,實在講是太多太雜了,如果不把它理一個頭緒,掌握一個綱領,我們真的是難修,我們怎麼做法,從哪裡下手?所以我歸納成十個科目二十個字,這容易記。時時刻刻、在在處處,用這十個標准來修正我們的行為:

  第一個是真誠,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用真誠心?第二個清淨心,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味,有沒有被污染?污染就不清淨,什麼是污染呢?喜歡的就起貪愛,不喜歡的就討厭,你就被污染。換一句話說,你在境界裡頭就失去了自主,被外頭境界誘惑,就像你講的破了戒,所以一切時、一切處要保持自己的清淨不染。第三平等,平等就是沒有高下,你的心才能得定。第四個正覺,真正的覺悟,絕不迷惑。然後從真誠、清淨、平等、正覺裡面,生起大慈悲心,關懷一切眾生,愛護一切眾生,肯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眾生。你有這五種心,這是好的,這個是正確的,沒有錯誤,我們用這個標准。

  在事上,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事相上面我們也有五個項目——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什麼叫看破呢?真理、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這叫看破。看破之後,你不會把這些事相放在心上,這叫放下。放下不是什麼事情都不做,放下之後,你會做得更認真、更努力,為什麼呢?你要表演一個好榜樣,讓一切眾生向你學習。所以你無論做什麼事情,一定認真負責,心地干干淨淨,一塵不染,快樂!所以你的生活是自在的、是潇灑的、是快樂的。自在、隨緣,隨緣就是不作意,是說不會有成見,我一定要這麼做法,一定要那麼做法,那就錯了,你就不自在。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的情趣。我們在生活當中,能做到自在、隨緣,那就快樂無比,這是講我們這一生真正得到了幸福美滿。

  這種幸福、美滿如何能保持到永恆?那你一定要念佛求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這個看破、放下、自在、隨緣,你就得到永恆。如果不往生淨土就非常困難,你這一生得到,來生怎麼辦?來生這一投胎就有隔陰之迷,前世所修行的忘得干干淨淨,又怕隨著環境迷惑了,又造作罪業,那麼這個事情就麻煩。所以最後一定是念佛求生淨土,你才得到大圓滿,徹底究竟的圓滿,這叫真實忏悔,究竟圓滿的忏悔。出家人應當這樣學法,在家學佛也應當如是學。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謝謝諸位收看。
 

上一篇:淨空法師:怎樣念佛往生成佛?
下一篇:淨空法師:如何挽救社會風氣系列-談護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