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一滴 作者:味道
末法時期,多有邪師借行菩薩道之名而染著五欲六塵,引許許多多的學法眾生現世行於非法,身後入無間獄。這是佛在楞嚴經中的預言,從表象上看,有不少有名的師父也要你行善積德,習諸經論。可是他在暗中會觀察你,當發現你對他崇拜的五體投地時,他的貪欲就會借著以授受秘法的方式來加注到對其崇拜者的身上。所以學佛的弟子想要具備正見和擇法之眼,必須要多研究《楞嚴經》中的五十中陰魔的現象,方能不誤入歧途。
菩薩道是大乘佛法的根本,但並非因為行者有普度眾生的單純而良好的願望就可謂行菩薩道,因為布施度是講究層次的。假如菩薩道行人的目標不過是給予眾生現生的安樂利益或將來升天的果報,這只能算是人天乘的世間善法,連小乘道都不如,又怎能以大乘菩薩道自居!
菩薩的音譯“菩提薩埵”,“菩提”漢譯是覺悟,“薩埵”漢譯是眾生或有情,全譯是“覺有情”,它包括自覺和覺他兩層意思,即菩薩是已經覺悟了並且又以覺悟他人為己任的。明白了這層含義,就不會把做一般公益慈善的行為誤認為就是在行菩薩道。雖然菩薩道中包括了公益慈善的行為,但公益慈善最多只是菩薩道的冰山一角。
世間一般的善行義舉都是在愛心的推動下產生的,而愛心並非慈悲,只能算慈悲的世俗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如世人所謂的愛心,雖然是善法,但終究是不圓滿的,此善法是建立在自愛愛他的基礎上的,愛的本身就是眾生顛倒虛妄的無明根本,只能增加眾生的我執我相,而不能導向般若智慧。所以哪怕是勤於做各類的善事,如果不是回向菩提心,最終只能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
《圓覺經》雲:“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