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示:
佛心周遍,汝心周遍,如實周遍,是為念佛。
念佛憶佛,遠離戲論,攀緣於佛。
覺悟是慧,安詳是福,福慧具足
清淨平等緣起
駁功夫成片
實際所謂的往生是讓你消除你的對待,歸入十方安樂中,十方安樂是真安樂,你一方安樂是個步入的點,就是一個點罷了,契入的點,就象跳水一樣,你跳一次水就跟你有關系了,但你跳進去的只能是那個點,那麼我往生也只能那麼一個點——西方,但是十方安慰,不可片離的安慰,片刻都離不開的,這是真安慰。你離都離不開,這是真安慰。你要是認為自己還要求這個東西,還要去修這個東西時,你沒有得到真安慰,最多你有相似安慰了。你說我用感恩的方法來念佛,實際這是一種相似安慰的鼓勵罷了。真正的感恩在每一時、每一刻、每個因緣上,那會得到大安樂。
這安養國是照十方國,十方剎土,同攝同歸。
蕅益大師講六信(編注: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中,我們講凡夫心智周遍與諸佛心智周遍無二無別,你這個地方能得到安慰。因為用佛之心智周遍與眾生心智周遍這個心來念佛,你怎麼能不安慰呢?我們用的是一片一點的心念,你當然想求功夫成片了,想達到一心不亂了,因為你虧欠這個東西。
佛心周遍,我們念佛,我們的心也周遍。這一念間就念念相續,恆古恆今,無衰無變,無增無減,無自性性就顯露出來了,你怎麼不安穩呢?這裡面沒有什麼求不求的東西,只有用不用的東西,用周遍即得周遍安樂,用不周遍那你就不周遍,我們執著一點就不周遍,這還是緣起法。
很多人念佛就為了求功夫成片,他把功夫成片當成個前景了,但他對功夫成片從來沒有認知過。要是認知過,認知即是!我們說手機就是手機,你認知了就結束了,對不對?還有什麼?沒有什麼東西了。
這是緣起上出問題了。你說現在哪一個人能說出一個標准的功夫成片?很多古人都講了,這是古人自己的認知。他想學這個認知,很多人學來學去,學來學去他做一段又不相信了,做一段又不相信了。為什麼?沒有這個功夫成片的人來帶他,他永遠見不到這個功夫成片。我說你不要說你修功夫成片,你跟我說說,你見沒見過功夫成片的人?你要沒有見過,你就打掉你這妄想就對了。你沒有緣起,你知道嗎?你這緣起就是妄想,妄想你再求,還是個妄想的結果。什麼種子結什麼果,誰不知道啊?這是很有意思了。
這是因果關系,學半天,因果都不相信了,你還學什麼佛呢?
比如一個法師給人講:“你們要求功夫成片,一心不亂。”你先一定要問問他是不是一心不亂、功夫成片?他要不是,他給你施教的東西都是騙大家的,要不然他教給你什麼呢?他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他怎麼教給你呢?他種的都是沒有種子的果子,你拿回去種,你說我要求這個,他自己都不懂這從哪來的。傳承嘛,他要有這個傳承,你修吧,你一定能成就。為什麼?他有這個,他有這個經歷。一個人給別人講法,講的天昏地暗的,自己都不知道那是個什麼東西,那講的什麼啊?(眾人笑)不是可笑,是挺嚴肅的事。
到處求一心不亂、功夫成片,沒問題,你就找根去,找到根就找到傳承了。好比我以前學蕅益大師的持戒念佛,我就學蕅益大師的東西,學來學去,就能知道蕅益大師是怎麼持戒念佛的。好比現在人傳播過去祖師的教言,這個祖師提倡過一心不亂,你就去考究考究他的東西,你能得到一心不亂。但現在學舌的人,你找到他也白搭,他沒這個種子,他自身沒有這個種子,你怎麼得?你怎麼用?所以一定要考究。好比我們學“安心、起行、作業”,你一定要到善導大師那去考究他,必須把他考究出來,若不考究出來,你得不到安心。
淨土法門你要是不考究阿彌陀佛,你永遠不相信阿彌陀佛的願,中間人傳就把他攔截了,把他打折扣了。你看釋迦文佛拉著大家的手,說:“我給你們介紹介紹,這是現在佛正在說法,你們來吧!找他!有什麼煩惱,不要找我了,我要取滅了,你們找他吧!”不是嗎?
但是現在人不介紹阿彌陀佛了,說:“你來我這吧,我能怎麼樣。”實際不怎麼樣,對不對?你怎麼樣?你也是生死之痛。但是人就不去尋根求源,法的根源在哪兒呢?
十方九界眾生同念彌陀,這太清淨、太平等、太真實了。顛倒了病了一樣念阿彌陀佛;老老實實的一樣念阿彌陀佛;聖人念阿彌陀佛;出家人念阿彌陀佛;在家人念阿彌陀佛。這多清淨、多平等!非要搞點鬼花樣,加了很多自己的料,結果就不是那個糖味了。
緣起!緣起!大家說是說,但到關鍵時候,到自己用的時候就不去溯本求源了。所以一定要尋找源頭,追到那個源頭上去,心一下就歇下來,不過是把你的心整合了一次。
佛心周遍,汝心周遍,如實周遍,是為念佛。
那你就相應了,OK了,你心就沒事了,佛的心怎麼做,我的心也怎麼做,那就是念佛嘛,對不對?與佛相應了。但人不這樣整合自己,說佛是佛,我是我,我要怎麼做,對不對?他就沒有說佛怎麼做。
佛心周遍,我等心也周遍。佛心,他有那麼多願,我們也那麼願,這就整合了。這一個整合,你就相應了。
緣起法,緣起太重要了。
古人真都講到了。可是為什麼人安穩一段,他又要去找、要修功夫成片,說不行,我還得修修什麼。為什麼?他就又回到自己原來的狀態,就是一小點,而不是周遍心。
功夫,再大的功夫,只要有我執,就是小小的,他沒有周遍性。說菩薩未證周遍,不名為佛,就是不圓滿的意思。你怎麼得圓滿安住?念佛!念佛憶佛,遠離戲論!攀緣於佛故。
人不相信這個。佛是已經周遍之親證者,你攀緣於他,你周遍的心智就會整合在這個裡面。實際就是一杯水、一點水,再多的水,倒大海裡了,鹹同大海,這決定是一味的。就是此周遍,我亦周遍;此擁有,我亦擁有。這個地方安心了,你再來該做什麼去做什麼,但是以無為心智而行有為法則,以無所得而行種種有為法。因為你已經整合過了,整合過了你就不需要這些東西了。
安心!人就是不去整合這個無上心,總去整合一個小鬼名堂,小鬼名堂當緣起了,那就影響他一生、半生、多生。
所以那四句偈子“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常無性就是周遍,這不是契合點嘛?“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還是讓我們整合自己。
居士問:比如信順的人、聽話的人他得來的容易,和那些得來不容易的人(比如那個老和尚,笨笨的,下了那麼多功夫)相比,這兩種人相比……
師父:後者感恩心更強一些,易得的人若是知道這個易得中含著不易得的成分,也會很感恩。
念佛人的緣起一定是清淨平等的緣起,平等緣起之下,人的心稍微一不平衡,稍一有偏頗,稍有一些造作,你馬上能覺知,這是真的。眼睛利了,心根也利了,感知力也利了,如此而已。但這絕對不是輕賤、不尊重別人的地方,這恰恰是我們喜悅踴躍的地方、安穩的地方、覺悟的地方。
所以你真正有個清淨平等緣起了,你遇事安詳,這是真實的。我們說就有福報了,你遇事就會覺悟。因為別人有一剎那的錯失與過激,你馬上就能體驗到,你這感覺太直接了。你只要用清淨平等的緣起習慣了,你習慣於這個作為了,不管他多大的人物,不管他多聖多凡,這是很厲害的,這太利了,你就覺悟的機會多,而不是自慢,也不是自卑,覺悟的機會多了,你遇事容易安詳。
覺悟就是慧,我們安詳就是福,福慧具足,兩足尊。兩足尊就是念佛人,念佛人就能得到清淨的緣起、平等的緣起。平等緣起一定會遇事安詳,遇事安詳一定會有一個悟處,遇事就會明了,遇事明了就是你的慧,所以福慧就會伴隨著我們的生命,所以念佛人就是福慧具足。
這沒有問題,這是邏輯推導,一加一等於二。
教法的緣起問題。釋迦文佛在說彌陀這個教法中,不管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佛》,他深入地講一個問題——清淨平等這個緣起。所有的教典歸結到十方眾生也好,凡聖也好,都要往生彼國,往生彼國同得阿毗跋致,這是一個結果。十方眾生、凡聖,這往生是同等的,利益是同等的,但身份絕對是千差萬別的,來自的國土千差萬別,身份千差萬別,修與不修千差萬別,但往生彼國同得阿毗跋致,所以給他一個名稱:同志。
就是平等緣起,廣大清淨平等緣起,廣大者無所不攝,同一回歸,同得阿毗跋致,同證三不退,這個“同”就是清淨平等。
這個緣起是真實的、廣大的,是如實的面對一切眾生的,所以這是“福慧兩足尊”。很多經典說念佛人能受世間人的禮敬,天人的禮敬供養,實際這話猛一聽你感覺是不是有點(過份)?不是!他是很如實的。因為你只要在清淨平等緣起下你有一個運用了,你必然遇事安穩,你遇事必然明了。因為你用不動的心智、平等的心智來審觀任何事情,有一點動靜你馬上能覺察。
我們要說“諸法因緣生”,大家基本上沒有什麼感覺,沒有愛憎,也沒有凡聖,分別心都很淡。但要假設人一張嘴好壞、高低、功德大小,你馬上就知道這個人偏頗在某個地方了,你瞬間就可以體察到,再大的人物都沒有問題。為什麼?就在這個清淨平等的鏡子下,你一照就了知了,這是佛給我們一個眼睛——天眼、佛眼、法眼、慧眼,給了我們一個肉眼、簡潔的肉眼,讓我們看什麼呢?用平等清淨來衡量世間,這就是一個廣大真實的緣起,其他的再變再化,萬變不離其宗,你還變什麼呢?你就安穩下來了。萬變不離其宗,你就清晰了知它在變化的過程。
這個法就是大海,世尊在《無量壽經》講此法如大海,就是百川必歸。印光法師一講就是“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他說這話一點都沒有問題的。那我們能不能審視這個東西呢?你要審視習慣了,那我們就可以修一切法了。你學什麼法都沒有問題,不妨礙了。因為其本在這擱著,緣起在這擱著呢。
阿彌陀佛世尊在這立了三個願,說以無诤為本,密行、密護、密證三乘。是這樣一個概念。誓願真實,雖是密,但這實際的內容在這兒呢。我們一般說表相的東西說顯,內容說密,要是知道內容那就不叫密了。所以我們要知道清淨平等覺念佛後面的內容,那也就沒有什麼可密的了。
你要是不知道內容,你說一句佛號念到底,一個經本讀到底,那行不行?很多人都這麼說,你問問他是不是讀到底的人?他是不是佛號念到底的人?不要開玩笑。要是教導者做不到,那下邊的人怎麼做得到呢?我們不是在以訛傳訛嗎?這是一個十分嚴肅的問題。象銀行給人貸款,你得有這筆款子,你給人家空頭承諾:“來吧,我給你貸款”,人家到你那,你給人一張白紙讓人走了,那行嗎?你得有實質的意義與教法,要不然就太殘酷了,這可是個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