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儀軌

 

文殊觀想法簡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文殊既是諸佛的智慧化身,也是所有學者的殊勝本尊,故稱為智慧本尊。在學佛的人當中,從古到今,沒有一人不尊重他。修佛雖是為了覺悟,但不能以自私的心態去希求覺悟,因我們所講的是大乘佛法,不是小乘佛法。大乘佛法是以利他為主,他的所作所為都應為眾生著想。根據大乘佛法所言:佛雖重要,但眾生更重要,若沒有眾生,便沒有發心之對境。只有在皈依法和菩提心的基礎上才可修智慧本尊(文殊菩薩),任何緣起都是從空性而生,由空性而往,他們都在空性的范圍中變化,包括三禅定在內。正所謂空性是非大非小,非有非無,非是非非。不懂他則成無明,導致人不自在、不快樂,覺悟他則成明,使人脫離苦海、明了自己的本性。三禅定或三等持:如實等持、現位等持、因位等持。其中,如實等持是觀知真如空性,即毫無所觀與能觀之區別;現位等持是從真如大發慈悲心,即諸法本體雖為空性,但無明眾生卻不懂其道理,於是自尋煩惱,做出惡業,我們為了無明且可憐的眾生,大發慈悲心,觀想文殊菩薩;因位等持分為五現證,四儀軌,三儀式等等,詳細情況見於別處。

  我們為了明了自己,從而觀想文殊菩薩。文殊菩薩雖為菩薩形象,但在本體上是十方三世一切佛的智悲集體,所有文學家都會對其加以修煉。具體觀想方法為:將我們的住處均觀想成由各種珍寶築成的平坦淨土,沒有煩惱和泥石等不淨之物;將自己周圍的所有男女都觀為菩薩勇士勇母,沒有任何凡人;將眼前所見到的一切事物都觀為佛菩薩的形象以及無量宮;把耳邊所聽到的一切聲音都觀為文殊菩薩心咒,使其所言所語成為語瑜伽;把一切思維觀為文殊的智悲力量,不讓人自尋煩惱。文殊的生起次第簡介:首先把自身觀為文殊菩薩,文殊與自身合為一體。然後,觀想在文殊心間有一個藏文的“啊”字,啊字逐漸變成無數個啊,最後又融入原本的啊中,這樣相續觀想。對其定熟悉後,就可將啊字進化成“阿央讓孟孔”五字。其五字是五大的種子,即“阿”代表空,“央”代表風,“讓”代表火,“孟”代表水,“孔”代表土。密宗不但不排斥客觀的事物和內心的煩惱,反而把他轉變成智慧,認為煩惱是智慧的根基。並觀想在這五大上有千瓣的蓮花寶座。蓮座上面是日座和月座。其中,蓮花座代表無垢、純淨、無輪回的污染,日座代表智慧,月座代表方便。此所謂的智慧是以圓滿次第為主體的所有密法;“方便”是指以生起次第為首的一切密法。

  在座上觀想金黃色的“徳”字,徳字是文殊心咒。把“徳”字隨心觀想為大小兩種,即大的充滿整個宇宙,小的猶如豆子般。對其熟悉之後,又把“徳”字逐進化為明點、彩虹、寶劍等等。最後觀為文殊菩薩,這些都是相應入胎之後的變化,觀想各自的形象。文殊菩薩的色身為明亮燦爛的金黃色,且具備了三十二相、八十隨好、一百零八禅、六十一智等佛的一切法相。他有一面二臂,兩足行金剛跏趺坐,右手持智慧寶劍,左手持般若經函。金黃色代表五智,即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和法界性智。他的一面代表唯一明點,兩眼代表如實智和一切智,兩手代表俗谛和真谛。寶劍代表智慧,他使你能真正明了自己。劍頂燃火意為使人增加智慧。經函代表八萬四千法門。圓滿次第簡介如下:問:如此觀完前後生起次第後,觀想本尊的程序是否已圓滿完成?答:不是,通過圓滿次第才能夠達到最高境界。僅僅依靠生起次第不但不起作用,且使人產生邪見或走火入魔。圓滿次第是生起次第的精華或究竟,以你觀想的文殊菩薩來講:雖然在生起次第時十分明確地觀想他,但圓滿次第時如水中的月影和空中的彩虹一樣有顯無實,即顯不異空,空不異顯。當生起次第修到顯空合二為一的時候,便為圓滿次第。對密宗來講: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猶如左右手一樣,缺一不可。自生與對生之區別:自生是一門自身觀想本尊的修密方法,他的主修是修脈與心,密宗稱為誓尊。對生是誓尊心間發出本尊心咒,於是,觀化為本尊,密宗裡稱為智尊。自生與對生都屬於生起次第。他的修法是先觀自生,其次觀對生。

  佛菩薩的功德無邊無際,浩如煙海,如我凡人是無法細解其功德的,但為了度化有緣弟子,做這般言簡意赅之詞,但願能夠度化有緣弟子。願一切有情速得覺悟!

  修密的方便多如繁星,不能用井底之蛙的故事與之比較,因他既是萬年積累的豐富智慧,也是無數學者的智慧精華,如象雄八十位成就者等無數證士都是通過其法獲成就的。

 

上一篇:《地藏經》讀誦參考回向文
下一篇:達真堪布:能利益眾生就是再來人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