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明一法師:隨順世緣明智慧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隨順世緣明智慧

 

前幾天寫了日記《隨順世緣轉知識》,講了智慧每一個人平等擁有,在聖不多,在凡不少,從來不會因為你聰明而增加,或者說是因為你愚頓而減少,只是因為我們的迷惑而不能展現出來。相反,佛教中還有一種說法叫“世智辯聰難”是屬於八難之一。也就是說,世間的知識太多,反而會障礙我們修道開智慧。

所以,智慧不等於知識,只是知識在一定的條件下能夠轉變為智慧。所以,我們常常說智慧的一個來源或者說是表現就是豐富的知識。如果我們能夠明白我們的知識能夠轉變為智慧,我們就能夠有更多的智慧,我們隨順世緣自然就會更加容易。

這樣講一定會有人提出不同的見解。他們會認為智慧才是知識的前身。其實,知識是智慧顛倒錯誤的存在狀態,所以佛才說轉識成智。學習佛法也不是為了增長知識,而是控制和降伏在各種知見(也就是知識)中不停游走奔逸的攀緣心。《楞伽經》中關於智和識有詳細的說明:一切基於色、聲、味、觸等表相所建立的認知都是識,而基於體性的、無相的、離於言說和妄心所緣的覺知才是智。佛說“所謂離想就是離於一切思維和攀緣,包括佛法本身,佛法如同渡河的筏子,一旦過河,便也無用處。有知識而沒有智慧的人如同說藥的人,真藥現前卻不能認識。”中國的老子也說:“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可見,知識和智慧是一體二相,在本質恆常的狀態名為智慧,在顛倒妄想的生死狀態名為知識,知識多了並不是好事,還可能形成所知障。

從這麼看來,那麼是不是就否認了“知識是智慧的前身”這個說法呢?答案是否定的!那麼到底知識在前還是智慧在前?這就存在了一個世間的矛盾,而這個矛盾在自己看來是不存在的。因為,在我自己看來不存在二元對立,所以,矛盾在我自己的認知中是不存在的。

非要拿世間的方式來解釋的話,我自己只好說這是一個輪回的環。知識和智慧是在這個輪回的環中互相促進。智慧是人人本具的,只是我們還沒有覺悟的人還要靠知識來顯現,在這個位置來看就變成了智慧的前身是知識。轉過來看,一個覺悟了的人,他的智慧現前的時候,他所展示的知識是由他的智慧而來的,那麼就變成了知識的前身是智慧。

不管如何,在這個輪回或者說轉變過程中都是需要精進努力的。覺悟了的人要精進努力於行菩薩道,所謂普賢行願。同樣,我們沒有覺悟的人要想把自己的智慧顯現出來是離不開精進的,只有精進的人才有轉變的機會或者說可能。因為對於我們沒有覺悟的人來說,只有不斷地積累知識,在具有了一定的知識的基礎上,才能實現覺悟的突破。

因為,如果我們沒有知識,我們連佛教的經典也看不懂的話,我們更談不上參禅悟道。我們只有在了解了參禅悟道的方式後,才會明白應該停止思維,不要被我們的六根所左右,用前人給我們提供的方式去明白、去開悟、去激發我們本自具足的智慧,讓我們本自具足的智慧顯現出來。

這一切的過程離不開精進。這也和佛陀教導我們的修道方式吻合。佛陀在各種經典裡面一再強調要我們精進,比如在《大方廣寶箧經》中說:“菩薩所有善方便業,皆由精進而得成辦。”……等等。而在《離睡經》中更是教導我們要精進得連睡眠都要減少、減少、再減少。

所以,佛陀在他的三十七道品裡面就一再地強調精進,在三十七種修道的方式中,精進被強調了五次之多。所以,在我們修行過程中,不管用什麼方式來修行,精進是最重要的,只有精進、精進、再精進的人,才有機會把我們本自具足的智慧展現出來

 

下面敬請關注《隨順世緣不散亂》


 

 

上一篇:四川一居士坐著往生
下一篇:四川一居士站著往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