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家和萬事興(2007,馬來西亞綠野國際會展中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家和萬事興(共4集 蔡禮旭老師主講 2007年 馬來西亞綠野國際會展中心

 

家和萬事興

第一集

蔡禮旭老師主講  2007/8/3 馬來西亞綠野國際會展中心

 

  尊敬的諸位法師,尊敬的諸位貴賓,諸位來自於世界各地的同胞們,大家上午好。我們今天跟大家一起分享的題目是「家和萬事興」。每次來到馬來西亞,我們都有一種回家的感覺,因為家是溫暖的地方,是有愛的地方,是有感恩的地方,是無私付出的地方。我們走進大會的現場,感受到的就是愛,就是無私的付出、團結,就是感恩自己的祖宗、自己的民族文化,所以我們都說我們回到了馬來西亞有回家的感覺。看到這麼多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我們感覺到在這一刻我們的祖宗非常欣慰,「以祖宗之心為心,天下無不和之族人」。我們以祖宗的心境看著所有的炎黃子孫,我們再來力行這句「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我們團結在一起,我們的祖宗在天之靈感覺非常的欣慰。

  而一個人最大的福分就是能接受自己祖宗、接受自己是古聖先賢教誨的子孫,這是最有福氣的人。福在受谏,能把祖宗的文化當作瑰寶一樣來領受、來實踐,進而去弘揚。我們的人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在五千年的文化之上,來走我們的人生,相信我們的人生一定會產生無窮的價值,一定能家和人樂,進一步能治國平天下。這都是我們這一生只要能領受聖賢的教誨,我們這一生都能產生這樣的價值。剛剛跟大家交流到,最大的福氣就是能接受聖賢教誨,就是能接受真理的引導。我們五千年文化傳承下來,那都一定是真理,它已經經過時間、空間的考驗,而這個真理在任何人的生命當中都能夠顯現,這才叫真理。

  我們不能在讀這些聖賢書的時候,讀到這是孔夫子才做得到、這是孟夫子才做得到,我們這樣的心境去學習,可能都被自己給障礙住了。孟子告訴我們,「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舜是聖人,只要我們有進取向上的心,我們這一生也可以成為堯舜、成為聖人。諸位朋友們,孟子會不會騙人?諸位同胞們,你們怎麼無辜的看著我?這個問題這麼難嗎?我突然聽到有人在掉眼淚,孟子在掉眼淚,你們居然不相信我。孟子會不會騙人?這些聖賢人都不可能騙人,他是契入了這個真相,非常真誠,非常呵護我們、護念我們,講出了這句話來,我們確實可以成為堯舜。

  大家都非常的好學、用功,一定常常念《弟子規》,諸位老師們,您念《弟子規》念到哪一句的時候精神特別好?念到那一句「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是不是念到這句最大聲?對!為什麼最大聲?好不容易念完了是吧?不是,是這句話最能夠砥砺我們,最能夠激勵自己。要提起這樣的正念、心境,確實我們是做得到。我們相信古聖先賢,進一步效法古聖先賢,我們用不懷疑、至誠恭敬的心來領受這些經典的教誨,相信一定能開我們的智慧德能,有了智慧德能,身修了就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在《孝經》裡有一段話,「孝悌之至」,我們真正有孝悌的精神,那可以「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這個孝心,恭敬老師,恭敬兄弟、長輩的心,可以把我們的智慧、潛能都給激發出來。這句話已經把如何成就自己的方法告訴我們。其實我們的目標是家要和,而《大學》裡面告訴我們,身修而後家才能齊,所以修身是因,齊家是果,要種好的因,才能結好的果。我們首先要身修,自己要有好的修養,這樣才能把家裡經營得和樂。但現在問題來了,我們連跟自己在一起的時候都很沒信心,甚至還會跟自己過不去,發脾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經驗,看自己很不順眼?這樣的情況我以前非常多這樣的情緒反應。一個人連自己都不信任,連自己跟自己的身心都相處得不和諧,那就根本談不上齊家。

  所以《大學》這本經書一開始的這段經文對我們的人生講得非常的透徹,「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我們有誠意、正心,有真誠的心,才有可能讓家裡面和樂。怎麼達到誠意?必須要致知、必須要格物,才能夠做得到。所以我們要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標,首先下手處還在格物。這個物是我們的壞習慣,物欲。所以要齊家,首先一定是成就自己的德行,改掉自己的壞習慣才對。在還沒有接觸到聖賢教誨以前,我們是不是認識了自己?我們常說我很了解我自己,其實我們真的了解嗎?甚至於我們了解自己還得透過別人的看法,你覺得我這個人怎麼樣;有時候沒有信心到還得透過一些心理測驗來了解自己。

  我記得在念師范院校的時候,同學寄了心理測驗,說可以了解自己的個性。比方三十個題目,做完之後,得了三十分,它會下一個結論,說你的個性很像老虎型的;比方說得了四十分,它會說你的個性很像孔雀型的;得了六十分,你的個性很像無尾熊型的,所有的結論都是跟畜生很像。大家有沒有做過這樣的心理測驗?你們都沒有嗎?我們做完那個心理測驗之後,很高興,到處告訴別人,你看我像孔雀、你看我像無尾熊。沒有讀聖賢書,人生會過成什麼樣子?跟畜生很像的時候還很高興。愈活愈回去了!這是不讀書之過,不讀經書。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做人的道義忘記了,居然去跟畜生學習。

  怎麼沒有人設計出來的心理測驗它的結果是,你的仁慈跟周文王非常像,稍加努力你可以成為周文王;你的智慧、你的深謀遠慮跟周公相近,可以制禮作樂,造福千年以上的子孫;你的度量很大、很宏觀,跟唐太宗很像。諸位老師,這樣的測驗不是更激勵我們成聖成賢嗎?真的,我們看什麼樣的書、學什麼樣的思想,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生命運。我是比較幸運,先讀了古書、經典,才去讀師范學院。結果在讀師范學院的過程,看到一些心理學的書,把我嚇了一大跳,因為這些心理學的書,它做出來的理論結果是從動物的實驗當中結出來的結果,他們拿狗做實驗,他們拿貓做實驗,他們拿老鼠來做實驗,做出來的結果拿來教誰?教人。

  諸位朋友們,我們知不知道為什麼現在一代不如一代?有沒有抓到凶手?我們教給孩子的思想不是成聖成賢,是成為跟動物一樣。諸位朋友們,我們定目標是成為動物,保證教出來的結果會成為一句常常好像是罵人的話,叫「禽獸不如」。這句話現在不是罵人,你看我們現在打開報紙,看到很多傷害父母、傷害自己至親的事件。我們不要看到這個結果在那裡憂心而已,那樣的行為根源是思想決定的,我們沒有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仁慈博愛的精神教給孩子,所以我們不能埋怨下一代,我們必須反求諸己。

  當初我在學校教書,感覺到不是一代不如一代,而是一屆不如一屆。這是值得我們要非常慎重的事情,一屆比不上一屆,孩子的素質下墮的速度非常快。我們從事教職的老師們都是遵循這些理論來教孩子,孩子的道義之心起不來。我們常常會說到一句,求學問當中我們要思考的一句提醒,叫「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自己道德、學問什麼時候在進、什麼時候在退?你看一屆不如一屆,這退得很嚴重。而其實我們每個念頭都有進退,這個念頭隨順欲望,自私自利,當下我們就在往後退;這個念頭提起的是孝心,提起的是愛心,我們人生的道德、學問就往上升。我們有這樣高度的警覺,這是有智慧、有覺照,不愚昧。

  那天剛好我們在湯池廬江文化教育中心鎮民學校前面看到一幕,有個母親帶著她的孩子正要走回去,結果孩子在那裡鬧脾氣,在地上打滾,不肯走。這個母親有點不好意思,孩子在那裡胡鬧,她又看到我們的老師站在門口,她馬上露出了有點詭異的笑容,接著稍微屈下她的身,從她的皮包裡面拿出了一枝棒棒糖,就把這枝棒棒糖擺在這個孩子的前面。這個孩子本來在那裡打滾,突然看到棒棒糖的時候,聚精會神,一動也不動盯著那個棒棒糖。結果這個媽媽以非常純熟的動作把這個棒棒糖往上一拉,這個孩子馬上從地上就站起來。接著媽媽就對他說:想不想吃糖?孩子點點頭。想吃糖就跟我回家。孩子就乖乖的跟她走了。然後這個媽媽回頭看著我們的老師,露出了很得意的笑容。

  諸位朋友們,你看,這個母親覺得她很有本事,她把問題解決了,孩子跟她回家了。這麼看,看結果看不准,教育是長善救失,長他的善心,救他的過失,這才是最重要的教育核心。我們不能只看到孩子跟著回去,我們要看到的是孩子的內心,他生起的是孝心還是貪婪的心。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為人長輩要冷靜,母親的地位已經比不上一根棒棒糖,這個媽媽有沒有警覺到?你看現在三、四歲,要用一根棒棒糖把他拉起來,諸位朋友們,等他小學的時候要用什麼把他拉起來?可能是一台腳踏車;上初中的時候要用什麼把他拉起來?一台計算機;等到他念大學的時候要用什麼拉起來?等到他要結婚的時候要怎麼拉起來?那不得了,麻煩!我們看到我們引導孩子是成為他欲望的奴隸,而不是增長了他的善心。

  所以家要和一定要出好的下一代,才有可能家和。中國人常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無後不是說沒有生男孩叫無後,是沒有好的下一代,沒有有德行的下一代承傳家風,這叫無後。沒有好的下一代,幾代人的努力可能就化為烏有,甚至干出一些贻害子孫,斷子絕孫的行為出來,那個更麻煩!所以一個家庭當中首要的工作,至要莫若教子,最重要的要教好下一代。以至於把這個家再放大,到一個企業,到一個民族,甚至到一個宗教團體,最重要的也是要有好的下一代、好的接班人,這樣才能承先啟後。所以人生的智慧就在於懂得取捨輕重緩急,重要的就是一定要有好的下一代,要把教育做好。

  閩南話裡面有一句提到說,「好子好游玩,歹子不如無」,你有好的孩子,那你一生都很自在輕松,可以「跷腳拈胡須」,在那裡很悠閒摸著自己的胡須,太好了,孝子賢孫;沒有好的下一代,坐立難安。所以齊家,首先要把下一代教好。而要教好下一代,我們一定可以非常敏銳的看到教育的核心,啟發孩子那顆善心。當然我們要啟發孩子的善心,首先我們自己的善心要啟發,教育都是身教重於言教。這個教字在《說文解字》上說到,「上行下效」。看到一屆不如一屆,我們反思,到底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他缺乏了什麼樣的教育、什麼樣的引導,短短三、四十年,怎麼從一個純樸、有孝悌承傳的家庭狀況,甚至是整個民族狀況,在這麼短的時間之內退步得這麼嚴重?

  我們很冷靜在這二、三代人當中去觀察,在我父親那一代,生孩子五個是正常,七、八個是有實力,十二個也不算多。你看,生這麼多的孩子都不會出一個敗家子,都懂得要好好努力,父母太辛苦了,我們要回報父母的恩德,讀書還用人家推嗎?我父親那一代,我聽我爺爺他們在說,有時候讀書讀得比較晚,我爺爺去跟孩子講,去睡覺,別讀了。結果孩子很孝順,懂得順父親的意思,也去躺下來,等爺爺去睡了,孩子們才又爬起來繼續念書。我父親他們兄弟姐妹五個都是這麼做的。所以讀書從來不用父母擔心,做事業也從來不用父母擔心。在我成長的過程當中,現在已經三十多年了,父親跟這些叔叔、姑姑們他們的家庭、事業不讓自己的父母操心。所以孝悌的心開了,百善接著都開了,這是抓到根本,教育下一代就很省力;但是這個孝心沒有長養開來,不進則退,孝心沒開,他自私自利的心就開了。

  所以現在的孩子讀書,縱使是一個獨生子女,都要父母盯著讀書。以前這麼多孩子都沒有敗家子,現在生一個、生兩個,一不小心就有敗家子。這都是很值得我們冷靜從當前社會狀況來觀察,到底問題出在哪!問題絕對是出在思想問題,才會延伸出這樣的行為跟命運出來。我在大學跟一些年輕學子們交流,我都會問他們,你們是大學一年級德行比較好,還是大學四年級德行比較好?他們頭低下來沒有回答。諸位朋友們,我們來反思我們自己的人生,我們是小學的時候德行好,還是長大以後德行好,還是大學的時候德行好?你看小學生看到紙屑就撿起來,我們現在看到紙屑,年紀大了,腰比較硬,彎不下去。你看我們的心都不單純,沒有從善如流,當下要彎下去不是想著愛護這個班級、愛護這個小區,當下想起來的是我的面子會受不了,你看,我們的心性是在提升還是在下降?學貴自知,我們自己要很了解我們自己的狀況,自知才能夠知人,才能夠進一步去幫助孩子、幫助他人。

  是!我們受的教育假如是讀得愈高反而德道、學問愈下降,那這個就是我們要反思的地方,接受教育愈久應該是愈有道德、學問,這才是正常的軌跡。所以一屆不如一屆的原因所在是在於沒有把倫理、道德教給他們,缺了倫理、道德教育,只重視知識技能的傳授,這沒有抓到根本,德行才是根本所在。假如這個根本沒有抓到,那就是俗話常講的,本末就容易倒置過來,人生本末倒置,一輩子的努力會徒勞無功。所以人生開智慧很重要,不然一生努力化為烏有會很遺憾。

  有一個單位的最高主管,他生了兩個孩子,一個是兒子,老大,一個是女兒。兩個人讀書成績差異比較大,大兒子成績好,女兒成績比較沒有那麼理想。諸位朋友們,您的孩子呈現這樣的狀況您會比較喜歡哪個孩子?會比較照顧哪個孩子?這是關鍵。孩子跟我們相處可以直接感受到我們心靈的狀態,這個騙不了孩子。假如今天我們對大兒子,成績比較好,特別喜愛、照顧,女兒成績比較不好就比較忽略,這是不平等的心,這是偏心。偏心就不是智慧,偏心就不是真誠的理智,偏心就是習性在做主,壞習慣在做主。所以自己覺悟了才能幫助他人覺悟,自己迷惑了,那可能整個家庭的狀況都會不和樂。

  好,我們來看看,對大兒子比較照顧、愛護,因為他成績好,這麼樣一對待下去,這個大兒子很驕傲。你看,我的成績比妹妹好,爸爸、媽媽都疼我。爸爸說你去讀書就好,家裡的活都給妹妹干。我成績好,妹妹成績差就得干那些事。這個哥哥長養了傲慢的心,這很可能是家長在偏心的當下,他並沒有看到孩子心性在墮落。為什麼父母看不到孩子的心性在墮落?因為父母的心被虛榮、被貪婪障礙住了,他好那個面子,你看,我的兒子成績多好。所以這個虛榮心會把人的智慧給障住。

  在古書裡面有一個故事說到,說有一個人他動了壞念頭,到一個大戶人家去偷金子。光天化日之下就走進去了,然後拿著金子拔腿就要走,因為很多人都在旁邊,一把就把他抓住了,把他抓到了衙門去。衙門的縣太爺很納悶,問他,奇怪,你在偷金子的時候沒有看到旁邊有一大堆人會把你抓住嗎?結果這個小偷說,有嗎?我只看到金子,任何人我都看不到。這個故事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假如我們只有虛榮心,我們只有追名逐利,我們孩子的內心我們看不到,甚至我們另外一半的心跟我們都離得愈來愈遠,我們只有自己的自私自利,父母的感受、父母的需要我們完全都看不到。所以家庭要和樂,家庭應該是彼此了解、彼此幫助。

  所以我們要反問我們自己,我們了解我們孩子的心情、他的內心世界嗎?當我們很了解孩子,孩子對我們非常信任;當我們又很愛護他,照顧他的需要,這分對他的愛會成為他生命源源不絕的動力,他會覺得父母這麼愛護我,我絕對不能讓父母擔憂,要讓父母感到光榮,他讀書不用人家推。你看我們現在給孩子學很多的才藝,有的一個禮拜要學三樣、五樣都有。學鋼琴,我們學鋼琴是在啟發孩子的這種好的性情、良善的性情,還是為了去比賽,還是為了可以跟朋友講:你看,我的女兒學鋼琴學得多好,她都已經到第幾級了。是為了孩子好的性情著想,還是自己的虛榮、面子著想?這個我們要分得很清楚。

  因為我曾經看到一個報導,有一個孩子鋼琴比賽得了第一名,記者上去訪問他,因為他得了這麼大一個獎,一般的家長可能就會開條件,說他希望得到什麼樣的禮物,可能會這樣滿足孩子。所以這個記者就問這個孩子,你得到這麼大的獎,你現在最希望、最想要做的事是什麼?這個孩子說:我現在最想要做的事就是把這台鋼琴給砸掉。當場這個記者都很錯愕。你看這個孩子學鋼琴到底對他的人生是好還是不好?他都已經學得這麼痛苦了,我們為人父母能不能感覺得到?

  所以剛剛講到這個故事,你看這個家長看到的是孩子好的成績,但不見得能洞察到,他現在比較偏愛這個兒子,他的傲慢心已經起來了。甚至於這個孩子在讀書過程,成績優秀的時候,父母親都買很好的東西給他,他的貪心可能已經在增長;而這個女兒因為成績比較不好,被忽略掉了,所以她就比較消極,比較沒自信。所以父母的心偏了,對任何一個孩子都沒有好處。家要和,要用平等的心去愛護子女。比方說當老師的就要用平等的心去愛護整班的學生,一個公司的負責人、領導也要用平等的心去愛護員工,不然很容易心理不平衡,造成之間的遺憾、對立都有可能。

  這個父親栽培兒子到了博士畢業,還出國留學,女兒只讀到專科畢業。後來這個兒子從海外回來,這個父親本來還想帶著這個兒子到親朋好友的家裡繞一大圈,給這些親朋好友說道,這是我兒子,某某知名大學博士畢業。父親這個算盤還沒打好,兒子已經來找他了,兒子對著父親講:爸爸,我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會死,你底下又有這麼多的房子、這麼多的財產,你早一點交給我!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們,這個兒子說的話對不對?大家都判斷不出來了,對不對?不對嗎?我們稍微來分析一下,他講說爸爸,我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會死。這句話對不對?對,人生無常,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死,他講得沒錯。厲害就厲害到每句話都沒錯,但是會活活把爸爸給氣死,這個才厲害。

  你看爸爸栽培了一個博士,他覺得這是他人生的成就,但是他卻不知道這個孩子的心性現在已經變成什麼樣子。當下他的爸爸聽完,沖擊太大,緩不過勁來,都已經在進精神病院的邊緣了。而這個兒子不僅不能感受到父親內心的痛苦,還馬上到郵局去寫個存證信函,聲明跟他父親斷絕父子關系。我們很冷靜的來思考,一個博士生,連他父親這麼大的痛苦他都感覺不到的時候,請問他有沒有素質?現在是全世界都在重視青少年教育、下一代教育,都在重視素質教育。而素質絕對不是去學炒炒菜、學唱唱歌,學一大堆藝術技能,這就叫素質,這個抓到枝末去了,素質是他有沒有啟發孝心跟善心。

  他感覺不到父親的難受,他不可能有素質。一個人連父親這麼痛苦都感覺不到,他還能感覺誰的需要?所以這個博士生會是一個好的先生嗎?會是一個好的女婿嗎?會是一個好的爸爸嗎?會是一個好的主管嗎?甚至於會是一個好的公民嗎?我們當老師的人聽到這些故事都要有高度的警覺,我們希不希望自己教出這樣的孩子出來?假如我的學生是博士畢業,居然對父親這麼不孝,我們不只不覺得光榮,還覺得自己有愧對。他的父母這麼信任我們老師,把孩子交給我們,我們居然在他成長過程當中,最重要的孝道、德行忽略掉了。所以這個故事給我們很大的省思。

  這個父親這麼樣的痛苦,幸好他還生個女兒,這時候女兒站出來了。這樣的故事情節好像在這個時代很多,有沒有?比方說生了三個、生了五個孩子,成績最好的到海外去留學,後來都不回來了,最後跟在身旁照顧他到終老的往往都是那個讀書讀最少的,錢賺得也不算多的,反而是他在照顧父母,因為他沒有長養虛榮,沒有長養傲慢。他的女兒是後來有學《弟子規》,學傳統文化,旁邊的長者告訴她,這時候妳要全心全意盡這分孝心。帶著自己的先生,在這病房裡面對著父親講,父親,你一毛錢我們都不要,你辛辛苦苦把我們養大,你的恩德重如山,所以我們夫妻倆會盡心盡力照顧你,把你接回去,而且每個月給你五千塊錢當生活費。這個故事發生在台灣,就是女兒這分至孝,才把父親的心病給調和下來,心情才能放輕松,把父親給救回來。所以教育孩子真的要用平等的愛心。

  後來他的兒子自己生了小孩,不到一年的時間,進出醫院開了好幾次刀。你看他不知道知恩報恩,積不善之家,當然不可能得到孝子賢孫。所以人生這些道理要搞得很清楚。諸位朋友們,他的孩子進出醫院這麼多次,好事還是壞事?不見得是壞事,很有可能要透過孩子生病,讓他突然感覺到養育一個孩子不容易,養子方知親恩,反而讓他醒覺到,我的父母把我拉拔到這麼大,他們不知道經歷了多少辛勞。可能藉由這樣他開悟了,那也是老天爺對他的恩慈。

  那時候我在學校任教,看到一屆不如一屆的狀況,覺得我們有責任來推展倫理道德的教育、祖宗的教育,所以開始深入我們祖宗的這些經典教誨。本來我是沒有自信的人,對自己比較多的否定。人一沒有自信,自己的潛力就發揮不出來,所以從小到大我也沒什麼才華,大家都看得出來!我記得我曾經參加過兩次比賽,也沒得過什麼獎狀,因為沒自信。有一次比賽是在大學一年級,去參加辯論比賽。口才不好怎麼參加辯論比賽?因為找不到人,所以學長看我憨憨的,又不會拒絕別人,所以他硬把我拉去,我只好趕鴨子上架。辯論比賽上台要講十五分鐘,我上去以後,台詞背一背才七、八分鐘,結果規定不能下台,我只好站在上面站了七、八分鐘,結果邊站邊笑。諸位老師們,我的傻笑就是從那時候練出來的。所以人生沒有壞事。

  另外還參加一次比賽,念台南師范學院的時候,運動會,參加八百公尺接力,得了第三名,因為只有三隊參加。所以我是真的沒什麼才華。然後大家都知道我的底細,你看念初中的時候,「老氣橫秋」都選不出來。念高中的時候,語文考了全班第二名,倒數第二名。有一次考試,我們語文科老師發考卷,發到他實在是被我逼得忍無可忍,他說你是瞧不起我的語文嗎?又有一次上課,老師突然把我叫起來,蔡禮旭,你給我站起來,你假如上我的語文課還打瞌睡,我就記你曠課。其實我那時候只覺得很慚愧,老師會講出這句話他已經是受不了了。之前我已經不知道多少次夢見周公!但是我們心事誰人知,我們也是很認真要把眼睛張大,就好像拿著牙簽把它撐起來,可是它還是不爭氣又掉下來了,因為我們找不到學習的動力。

  你看念初中,為了考上好高中拼命讀書,有時候讀到半夜十二點、一點都有;結果考上高中了,下一個目標又是考大學,這個勁快使不出來了。所以念高中就覺得不來勁。我記得那時候在學語文,我們不斷的用功利在引導孩子,你可以考上一個好高中、你可以考上一個好大學。那種功利的目標到最後會覺得無力,覺得那個目標不會讓人從內心喜悅,不會讓人從內心產生源源不絕的力量,就覺得使不上勁,你看多少人讀書的過程把身體都給搞垮了。

  那時候在教,比方教「岳陽樓記」,提到范仲淹先生,你看范公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那時候縱使我們在打瞌睡,聽到這句話都會突然醒過來。結果醒過來多久?假如老師下一句話又說,諸位同學們,這句話一定要記起來,因為考試會考。本來眼前放光明,考試會考,馬上就變黑暗了。假如老師在教「岳陽樓記」,在講到范公的時候,是把范公他那分仁愛心,他如何齊家、他如何愛人民,從老師的這分感動的心娓娓道來,很可能那堂課上完之後很多學生立志要以范仲淹先生為榜樣,他那種向學的心就從內心的志向當中流露出來。所以教育啟發孝心,擴寬心量,這是很重要的根本。

  所以我自己活了二十多年,自信沒有建立起來,潛能也沒有激發起來。後來因為讀了經典,真正開始認識自己,不然讀那些理論之後都跟貓、跟狗去學習了。現在市面上還賣一本書,就是要把孩子教成狼。我們有一次到一個師范院校去講課,有一千多個學生,這一千多個學生都是師范院校的學子,他們都是准老師,以後要教書。結果台上老師問,要把孩子教成狼還是教成羊?結果右邊的孩子說狼,左邊的孩子說羊,還比誰比較大聲。諸位長者、諸位朋友們,要把孩子教成什麼?不只要教成人,要真正教成有人格的人。

  什麼是有人格的人?是能與天地並列三才的人,這個才叫人。你看我們老祖宗這個人字,頂天立地,所有的動物當中,大家看過哪種動物可以頂天立地?有沒有看過其它動物可以頂天立地?有朋友說企鵝可以頂天立地。企鵝是頂一下就塌下去了,人是真正能頂天立地。當我們看到經書上寫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人之初,性本善」,這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我們本有本善;「三才者,天地人」,這才是我們人生的格局。所以看到這些教誨很感動。

  而我們對老祖宗也很信任,我記得那時候聽師長教誨,老人家說到,我們的民族為什麼能夠綿延五千年不衰,而且這是全世界唯一一個綿延五千年不衰的民族。諸位老師們、諸位朋友們,這是偶然的嗎?《易經》當中把真相告訴我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因為我們的祖宗有德能、有福分,他們成為後代的好榜樣,所以才能讓一個民族綿延這麼久不衰。所以這句「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對我們人生有非常大的啟發。我們感恩我們的祖宗,因為有他們的德能才有我們後代子孫的存在。我們要承先,我們也將是後代的祖宗,所以我們人生的本分,承先,進一步要啟後,這個非常重要。我們希望後代也以我們為榜樣,把這個家道綿延不絕。

  諸位長者、諸位朋友們,你有見過秦桧的後代嗎?有沒有見過秦桧的後代?保證沒有。因為秦桧陷害忠良,弄權一時,所以他已經是積了很大的罪惡,「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以他後代就絕滅掉了。我們現在能坐在這裡,代表我們的祖宗都是非常有德行。之前我看了數據,舜王的後代,古月胡,胡姓是大舜的後代;耳東陳,陳姓是大舜的後代;田地的田,大舜的後代;虞美人的虞,大舜的後代。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大舜的後代舉手,好,請放下。這些朋友們待會走出去的時候走路都有風,大舜的後代,而且生命因此改變,我不能給大舜丟臉,所以他開始謹言慎行。

  我記得有一次在讀《德育故事》,《德育故事》是蔡振紳先生寫的,我們很榮幸跟蔡夫子是同姓。結果在《德育故事》的最前面有一篇教誨,是蔡氏最先的祖宗,叫蔡仲,管仲的仲,對我們後代的叮咛。裡面就提到,蔡氏是周文王的後代,所以那天我走在路上,感覺氛圍都不一樣。諸位老師們、諸位朋友們,你們也不用羨慕是大舜的後代還是周文王的後代,我都幫你們去調查過了,我敢給大家保證,你們不是堯舜禹湯的後代就是文武周公的後代,因為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就是有這樣的祖宗,我們才能綿延這麼久不斷,所以我們有責任弘揚我們祖宗的教誨。我們提起這一分對祖宗的孝心,提起對所有炎黃子孫同胞兄弟之愛,就能開啟我們的明德,這個明就是智慧,德就是德能、就是福分。

  當然,對於古聖先賢這些教誨我們不能有懷疑,「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踐以後,真理就會在我們的人生顯現出來。那時候師長提到,因為我們的祖宗傳的是真理,是真智慧,而且又發明了文言文這樣的工具,言語跟文字分開來,假如言語跟文字是一樣的,言語很容易改變。比方一個人離開他的故鄉三十年,他再回到自己的家鄉跟這些親朋好友談話的時候,有時候一些遣詞用語都得稍微解釋一下才比較容易理解。代表言語三十年就有一個小的調整,假如三百年,那就有很大的變化。言語有很大的變化,文字又跟言語一樣的話,那三百年前人寫的文章我們就快看不懂了,更何況是四、五千年的承傳,那就更是無法了解。所以祖宗高度智慧能夠看幾千年、上萬年,所以創造了文言文。透過文言文這樣的工具,我們可以直接用至誠的心跟孔夫子學習,跟堯舜禹湯這些聖王學習,因為他們的教誨都透過文言文傳下來。

  當我聽完這段話,本來對文言文是很無奈,很沒辦法,但是體會到這是祖宗的恩澤,心境轉變了,流下了很慚愧的淚水。你看祖宗把最好的寶藏、智慧全盤托出,毫無保留的,甚至是流血流汗傳給我們,我們不只沒有珍惜,還把它糟蹋,這是很大的罪過。所以家庭的亂、社會的亂,根源在我們沒有知恩報恩,根源在我們不聽老人言,吃虧很可能會在眼前。當下這個淚水就禁不住掉下來,這個淚水洗刷了我們心靈的污垢,洗刷了我們自私自利的心、不知恩圖報的心。後來我們再拿起經書,覺得再也不是距離了,覺得倍感親切,覺得這些經文就是祖宗的庇蔭,祖宗的護佑、護念。所以真正讀這些古書,學習傳統文化,每個人都能學好,那個障礙都是我們自己內心預設的。所以我們只要放下自己的想法,隨順這些古聖先賢的教誨,我們自己的道德、學問提升就會指日可待。

  老祖宗已經告訴我們,我們有明德,我們有本善,我們有了這分自信,進一步去依教奉行。這些明德就是因為被我們的欲望給障住,所以《大學》裡面才說要格物,把物欲要節制,要能夠調伏下來。這些習性調伏了,善心就增長,智能德能就出來了。大舜是我們的好榜樣,你看大舜確實孝悌之至,他的孝心,他對兄弟、對長者的恭敬友愛提起來了。在《中庸》裡面孔老夫子非常稱贊大舜,說大舜是孝到了極處,他的德行到了聖人的境界,「德為聖人,尊為天子」,他福報很大,他是九五之尊,做了天子,「富有四海之內」,他非常有財富,「宗廟飨之」,你看他的後代子孫都祭祀他,「子孫保之」,到現在四千年了,他的家道不衰。諸位長者、諸位朋友們,我們現在看每句經文要有一個心態,聖賢人做得到的我們也一定做得到。而且不只是學他的言行而已,更重要的是學他那分存心,「慕賢當慕其心」,我們非常崇敬聖賢人,最重要的要把他們立身處世的那種存心要印在我們的心田,我們也用這樣的心去待人接物,這是直截了當跟聖賢人學。

  記得當初,兩年前我們在廬江湯池成立文化教育中心,師長勉勵我們所有的同仁們,說我們是學儒,我們不是儒學。師長一句教誨就點到了我們求學問的核心、根本上,我們是去學古聖先賢的行持,我們不是來搞學術研究的。聖賢人的孝心,聖賢人的責任心、恭敬的心、仁愛的心,我們要去完全領受過來。我們在當下讀到這些經句也要有信心,我們剛剛說到的《弟子規》的最後一句,「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當我們在念到大舜這段話的時候,我們就要定位自己要做大舜,要用這樣的心境去領受每句經文,我們都是當機者。不能看歸看,那都是古聖先賢的事,不干我的事,那就很難學到精髓。

  孔夫子在《論語》當中跟學生的應對,都在給我們求學問很重要的提醒。我們在看《論語》的時候不要想著,那是子路的事、那是子貢的事,不干我們的事。這些聖賢人都是為了成就我們給我們表演的。冉求是夫子的學生,曾經就對夫子說,夫子,我不是不推崇、不效法您的道德、學問,我是能力不夠,我學不來,他說他「力不足也」,他力量不夠。結果孔夫子馬上告訴冉求說,你不是力量不夠,力量不夠的人應該是做到一半然後覺得做不下去了,這才是能力不夠、力量不夠,你現在是自己畫地自限,你不是力量不夠。所以我們也不能畫地自限,每個人都能成聖成賢,任何世間的道德學問,以至於家業、事業要有成就,都建立在信心的基礎之上,沒有這個信心不行。我們用這分信心,對自己沒有懷疑的心,再來學這些經句。

  大舜孝達到了極處,「大孝也與」,由於他的孝心開了,他的德行就可以達到極處,他的福分、德能也達到極處。你看大舜能夠讓後代子子孫孫都祭祀他,我們看到這段的時候能不能想說,我希望我去世之後一、二百年還有後代子孫煮好吃的給我吃?這句話不是這個意思,這句話是舜的德行能夠讓千年以後的子孫都來祭祀他,都來緬懷他的德行,來效法他的德行。我們讀到這段,也定位自己能夠這麼樣子去做。我們有這樣的定位,自己的一言一行就會提起高度的警覺,因為都要給後代子孫當榜樣看。有了這樣的定位、有了這樣的志向,我們就不難去對治自己的壞習慣。我們要能把自己的壞習慣去掉,我們的智慧德能彰顯了,身就能修,進一步就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去為家庭、社會做最大的貢獻。

  怎麼樣去掉習氣、去掉壞習慣?一定要先從去掉貪心、去掉壞脾氣、去掉愚昧無知、去掉傲慢、去掉懷疑,這些壞的習性把我們的明德給障住了。就好像太陽時時都在那裡照耀大地,但因為烏雲密布,它的光芒照不出來。只要我們能撥雲就能見日,而這些烏雲就是我們貪瞋癡慢的這些習氣。貪心我們可以轉成孝悌的心,可以轉成付出的心、責任的心,就能把貪心給去除掉,貪心轉成感恩的心。一開始跟大家分享到哪裡是家,有付出的地方就是家,有感恩的地方就是家,而有這樣的心境,人的貪心就能伏得住。

  我記得當時候在二00三年九月份,楊老師帶著我到了海口,海南的海口。我爸爸在臨行前交代我,說你出門在外要好好學習,跟在楊老師的後面,要好好跟三年。爸爸的提醒我們也記在心上。結果後來到了海口之後,因為我們是要弘揚文化,所以我們在不到一個禮拜的時間,老師帶著我們到山東曲阜去祭祀孔老夫子。我們的民族文化之所以能承傳悠久,就是因為夫子承先啟後,夫子承接了從黃帝到堯舜禹湯這些聖王的德行智慧,又啟發了我們後代兩千多年的子孫,所以夫子被尊為是我們民族的至聖先師。

  後來到了曲阜之後,感覺也非常深刻,也非常難過,因為很多碑文都被摔壞了,很多解說員在那裡介紹的時候,對夫子、對古聖先賢都有很多的曲解。每年八百萬人口會去參觀曲阜三孔,但所傳遞的卻是對自己民族、對自己祖宗教誨的誤解。看了實在是非常傷感。所以後來楊老師回到北京之後就立下了誓言,身為炎黃子孫的一分子,面對自己文化遇到這樣的斷層、這樣的浩劫,有責任、有義務要盡此身來弘揚自己的民族文化。這樣的心願發出來了,就像老子說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祖宗也能感受到我們這些子孫的這分赤子之心。所以很快的速度又得到我們北京一些同修、一些大護法的幫助,把大方廣文化公益網就給架設起來了。真的我們這分赤誠的孝心發起來了,一定會得到祖宗冥冥當中的庇蔭。

  那時候老師就對我說到:我必須留在北京繼續把這個文化網站做下去,讓所有全球的華人都能有一個學習自己民族文化的平台,網絡就沒有時空的限制。所以老師就叫我自己先回去,自己回海口去。諸位朋友們,假如叫你一個人回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你敢不敢回去?那時候我們沒有什麼恐懼,也很歡喜就回去了,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自己的預設,沒有自己的這些煩惱想法,因為我們跟老祖宗學就一定相信老祖宗的教誨。在《論語》裡面告訴我們,「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又是回到自己的祖國,那就更不用害怕了,而且「德不孤,必有鄰」,一定能夠結交到很多好朋友。

  其實我們念到這句「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我們希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是能夠契入這樣的境界?當然很希望;我們希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走到哪都能夠是四海之內皆兄弟?所以四海之內皆兄弟它是結果,原因?我們要種這樣的因才能感那樣的果。在《論語》裡面講得很清楚,「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我們對人都純是一顆恭敬的心,走到哪一定跟人結一分善緣,就像家人一樣的互相尊敬、互相照顧。有了這樣的明白,我們就不擔心,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用恭敬的心去對待他人,因為敬人者人恆敬之。

  我記得有一次我坐電梯的時候,剛好有個朋友他推著一些貨物,看起來還滿有重量的,推進電梯來。我們很自然的,請問您上幾樓?當我們伸出關懷的手,這分和諧的氣氛馬上就顯現出來了。他對我微微笑,剛好跟我們上的樓層一樣。等到電梯到了,我們感受到他行動比較不方便,要推這麼重的東西,所以馬上我們把電梯按著,來來,你趕快先出來。他也微微笑,就把貨物推出來。我走在他的後面,走了沒有幾步,他突然把這個車推到一旁,然後回頭看看我,對我笑一笑,然後手勢比著,雖然沒有言語,但是那個手勢出來我們就感覺到他是請我們先走。你看我們才一面之緣而已,但是他就能夠馬上替我們著想,因為他推的是重的東西,他怕擋住我們的路,所以馬上讓到一旁給我們走。

  所以我們自己都能夠在生活的點滴當中印證老祖宗這些教誨都是真實不虛的,而唯有我們去做了,我們更有體會、更有信心。我記得今年過年的時候,大年初一我在廬江湯池過年,也很熱鬧,我們年夜飯三百個人一起吃。大家有沒有吃過三百人的年夜飯?像一個大家庭一樣,一起吃。隔天要去拜年,結果走在路上,見到人我們就跟他新年好,跟大家拜年。結果迎面而來的人,很有意思,表情有很多種,第一種,你跟他說新年好,他馬上看看後面,他覺得一定不是在對我打招呼。你看,人與人應該是非常有人情味,住在同一個鄉鎮,以前的話幾乎都會互相認識,哪一家有困難都是一起來幫忙。

  以前,三十年前有台小摩托車,這都是很不得了的事情,但是你看他騎著小摩托車要出去以前,都是問問這些鄰居們,你有沒有需要什麼東西,我到城裡去幫你買。你看他就這邊記一下,那邊記一下,把所有人的需要都記錄下來,然後鄰居要拿錢給他,他說不用了,買回來再拿。當下人跟人的互相關心、互相付出,非常和諧。一買回來,開始在那裡挨家挨戶發東西。現在大都市裡面有沒有這樣的氣氛?你看圍牆都架得那麼高,對面姓什麼、叫什麼有時候都還不知道。所以我們人心在退步,我們要有這樣的警覺。

  你看以前買個大西瓜,幾十年前買個西瓜,剖開來誰先吃?爺爺、奶奶先吃,然後切一份,給隔壁阿姨家送去、對面的伯伯送去,一個大西瓜分下來自己孩子才吃一點。但是甜不甜?很甜,人多東西好吃,人多吃起東西來特別甜,有沒有?你看都是這樣,時時都是想到家裡的長者、想到這些鄰居們。改天鄰居家有什麼好吃的,同樣也是送到每戶人家裡面。甚至於父母不在,孩子都能到鄰居家裡面去吃飯,吃得都很香。人與人都是互相關懷、互相幫助。出門去哪用鎖門,都是隔壁家的阿姨、叔叔們,我幫你看就好了,敦親睦鄰。這麼好的社會風氣,我們應該帶頭來做,不要只想到自己,不要只是自私自利,要有這分主動付出的心境。對人有愛心、對人有恭敬心,我們當下就是在影響自己身旁周遭的人。

  所以我們拜年的時候,他一看到我們跟他打招呼,他往後看一看,旁邊也沒人,他突然會回過神來跟我們點兩下。還有的是面無表情,你跟他打一次招呼,沒表情,再打一次,他還是沒表情。諸位朋友們,這時候我們會不會有內傷的感覺?我們時時不要只看到外在的行為跟結果,我們要能感受到對方的心境。你看,一個人他小時候,大家有沒有到嬰兒房,孩子剛出生沒幾天,放在嬰兒房裡面照顧,有沒有去看過?應該都有這個經驗!我這個沒有當過爸爸的都有這個經驗,因為我的外甥、外甥女出世的時候我們都有去看。結果看了都覺得每個孩子都很可愛。大家去看的時候,有沒有看哪個剛出生的孩子說,這個人以後是殺人犯,大家沒有看過這樣的孩子吧!這個人以後對人就是很冷漠,給他拜年拜了好幾次,笑都不笑,我們不可能看到這樣的小孩吧!

  帶著孩子,一歲、二歲的孩子,你帶他到公園去玩耍,孩子跟孩子之間也不用你介紹,也不用遞名片,他們一下子就玩在一起,你看彼此之間都很和善。但為什麼這樣的孩子到了三十歲、到了四十歲他就變得這麼冷漠?當我們從這個原因去找,我們對人就沒有那種批判、沒有那種嫌棄。當我們看到一個熱情的臉對他,他還這麼冷漠的時候,他在他成長過程中已經遇到很多的煎熬、很多的不如意,甚至於自己的父母對他都是冷漠,都是沒關懷,所以他那顆天真的心慢慢就封閉起來了,進而變成不笑的臉。以至於我們在教學生的過程當中,看到一些行為比較偏頗的孩子,我們往往了解原因之後,這個脾氣就不見了,用一分寬恕的心對待他,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曾經我遇到一個學生,他讀六年級都換了好幾所學校。結果這個孩子有一次也犯了一個滿大的錯誤,被學校裡面的老師們給他一些教誨。這個孩子很落寞坐在樓梯口,我剛好那節沒課,就陪這個孩子坐了一會兒。結果後來這個孩子說話了,他說:老師,我很想死。你看一個六年級的孩子說這樣的話,我們也覺得很難受。但是不管孩子的心情怎麼樣,我們很重要的不能讓他情緒化,要讓他建立理智的人生態度,要從結果把原因找出來,他才能夠面對自己的錯誤。我是先引導他,我說:你為什麼很想死?這個孩子說:都沒有人喜歡我。這時候情緒比較起伏,應該稍微安慰一下他的心情,對著他說到:福裕老師不會討厭你吧?他沒有說話,學校有幾位老師對他比較關心,我就舉了這位老師。接著我又講到:蔡老師會討厭你嗎?他搖搖頭,不會。這時候情緒就比較平和下來。情緒比較平和了,我們還是要讓孩子建立理智的態度,把自己的問題找出來。

  我說:你為什麼很想死?他說:人家都不喜歡我。那人家為什麼不喜歡你?他說:老師,我都打人,我都罵人。他自己也很清楚問題在哪。接著跟他說到:你就不要打人、不要罵人,那人家就不會討厭你了。這個孩子聽完話之後,皺起眉頭對著我說道:老師,我很想改,可是我改不了。這個孩子從他內心流露出來的無奈,這個表情、這分心聲深深印在我們從事教育的老師心中。一個孩子才十幾歲,十來歲,他就已經無奈的被他的欲望所控制,我們絕不願意我們的小孩、我們的學生成為欲望的奴隸。而孩子說到「我很想改」,那是他的善心,那是證明人之初、性本善;「可是我改不了」,那是告訴我們,就像《三字經》說的,「苟不教,性乃遷」,沒有好的教育,他形成這些壞的習慣。所以這樣的孩子的行為是因為(我們後來去了解)他沒有好的家庭教育,整個成長過程缺乏倫理、道德的引導,才會變成這個結果。

  所以當我們面對學生、面對社會大眾的冷漠跟無禮,我們都能想到他們小時候都是這樣的天真,他們就是因為失教才會變成現在的情況。不只不會有對立,不只不會看誰不順眼,反而面對來到生命中的每個人都是有一種不捨,一種憐惜、憐憫,進一步是有一種協助、成就對方的心。這時候心平天下就能平,自己的心能平,氣又能和,自然能感到和諧的家庭、和諧的團體。所以其實我們遇到的每件事對我們人生都很有啟發。剛剛講到的去拜年,很有啟發。而還有些我們跟他拜完年之後,他本來是左看右看,確定我們跟他拜年,他很高興回禮之外,突然就跑進他的家裡面去了。我們也不知道他去哪,我們就接著走。突然後面追來了一個人,捧著他們家的這些糖果、瓜子、餅干,就一路追過來,然後說:來來來,吃一點。你看人這一分對人的友愛,就在我們的主動當中都能夠喚醒起來。所以敬人者人恆敬之。

  我那時候在海口一開始推展《弟子規》,楊老師有交代,你在那裡也不要多想,老師給我兩個提醒。她說第一出門在外不能讓師長丟臉。這是把我們的責任心給喚醒,這樣我們就不敢放縱自己的習性,深怕「德有傷,贻親羞」。第二個重點,老師說到,你什麼都不要多想,先講三百場再說。簡單明了,我們就不打煩惱,每天在那裡算饅頭,第一場、第二場,這樣算過來。老師又交代,三個人、五個人都講,沒有半個人也要講。最好是沒有半個人你在那裡講,還能夠讓那個椅子跳起來說還不錯。我們古聖先賢有榜樣,生公說法,頑石都能點頭,也有榜樣給我們效法。

  結果真的,那時候剛開始講也是很有得失心,都在那裡看今天會不會沒有人來。結果有一次來了十幾位朋友,其中有一位老太太七、八十歲了,才來個十來個人,每個人就像珍珠一樣。然後我們在那裡一邊講,這個長者坐在底下就一直跟我們點頭微笑,一邊講就覺得很感謝她。結果兩個小時結束之後,我們馬上箭步如飛就走到這個長者的面前,跟她噓寒問暖一下,關心她一下。結果我一開口,才知道這位長者是海南人,她聽不懂普通話。聽不懂居然還能坐兩個小時,還在那裡點頭微笑。所以長者這分對我們成全的心,她那分笑容時時印在我們的心裡面,我們要對得起長者對我們這分支持。我們能時時想到一路走來,多少人的協助、多少人的成就,眾人的恩德太大了。我們從一個站在台上傻笑不會講話,現在還能夠為文化盡點綿薄之力,有無數的人在這個過程當中用他的微笑、用他鼓勵的言語,甚至於用他的精神、財富來支持著我們。

  我們在廬江文化教育中心受到世界各地同胞們的愛護支持。東北有個老太太她省吃儉用,只吃粥配鹹菜,把錢省下來寄給我們。老師們收到這個錢都掉眼淚,裡面有五毛的、一毛的、一塊的。我們不只是看到這個錢,我們是感受到老者的這分對我們的愛心,所以我們不敢懈怠、不敢退縮。這些長者對我們的愛護甚至於比他的孩子還要愛護,為什麼?因為這些長者他們的人生過程,看到自己民族、自己的社會,從這樣的淳樸,居然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變成現在的狀況,這些長者都很焦急,都很心痛。所以只要有年輕一輩的人願意出來扛起這樣的民族責任,他們都是傾其所有的呵護我們。所以長者的這種至誠的愛心,把我們的貪心、把我們自私自利的心都給洗刷干淨。

  記得今年,煙台出的蘋果是全中國大陸最好的,那邊的長者運來了一卡車的蘋果給我們,希望給我們所有的同仁吃。結果我們的同仁,那時候每個禮拜都是下到村莊裡面,還有到鎮中心裡跟所有的這些鎮民交流,所以收到這些蘋果,我們首先挨家挨戶一戶發兩個蘋果。大家也是發得不亦樂乎。後來煙台這些長者知道我們把蘋果全發下去了,他們又到各個果菜市場去買最好的蘋果,收集來又給我們發了一卡車過來。後來長者打電話來對我們說到:這次載來的蘋果就沒有像上次這麼好吃,所以對你們很抱歉。我們接著電話都不知道怎麼回長者這句話,真的是把我們視如己出的愛護。這些長者都是以一種祖宗的心境、民族的心境在對待著我們。

  所以我們去掉了貪心、去掉了自私自利的心,我們的明德才能彰顯。我們要去掉壞的脾氣。這個怒,上面一個奴,下面一個心,所以這個字老祖宗告訴我們,當一個人發脾氣,他就變成奴隸了,心變成習氣的奴隸。我們絕對不願意做奴隸,所以要轉怒為恕,寬恕的心。這個恕字,上面一個如,下面一個心,如其心。當我們面對這些學生行為的偏頗,我們能如其心感受,原來他是整個成長過程當中缺乏家庭、學校的愛護,當下我們的怒氣就不見了,寬恕的心、愛護的心就提起來。所以寬恕能夠去掉我們的壞脾氣。而且時時懂得自我反省,也能夠去掉我們的壞脾氣。人與人當中,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往往發生沖突了,可能都是彼此有錯誤。而會起沖突的原因是因為都覺得是對方錯,假如有一方先反省是我自己不對,這個反省、忏悔的心起來了,也能夠讓對方的怒氣就消下去,就吵不起來,沖突不起來。所以反省的心能對治我們的壞脾氣。

  剛好有兩對夫妻住對門,很有意思,住在同一棟大樓,但是整個家庭的氛圍(氣氛)差很大,一戶人家家庭夫妻和樂,相敬如賓;另外一對夫妻,小吵天天都有,大吵三六九,三天、六天、九天就會吵一次大的,有時候三天沒吵一次大的,渾身不自在,今天好像哪件事還沒有做。所以不行,吵架也會變成習慣。可是人都有希求幸福美滿的心。諸位朋友們,你們有沒有遇過一個人跟先生吵架,吵得很凶,然後對著你說,今天真痛快,跟我太太吵了一架,跟我先生吵了一架,有沒有遇過這樣的人?假如遇上了可能要送他去醫院,那不大正常。

  所以這對常吵架的夫妻看到沒人看到的時候,趕快跑到對面去,去請教另外這個太太,你們是怎麼相處的,怎麼能這麼和樂?這個太太對著她說,你們家都是好人,我們家都是壞人。這個話講出來,另外這個太太有點聽蒙了,我們家都是好人,每天都吵架,你們家都是壞人,這麼和樂,有點聽不懂。這位太太看她的表情可能沒聽懂,進一步跟她說,比方說今天我給我先生倒了一杯茶,我先生剛好不小心走過去把這個茶給撞倒了,當下我覺得很不好意思,對先生說:對不起,我自己這杯茶沒有放好,害你給撞倒了。邊說邊拿著抹布趕快把桌子擦干淨。你看都是反省自己。結果先生聽到太太這麼講,自己也很內疚,馬上就說,太太,都是我自己走路不小心給撞倒了,害妳一片心意都給我糟蹋了。所以夫妻在那裡搶抹布要擦。諸位長輩、朋友們,這樣的氣氛有沒有在我們的家庭裡面出現?你看在那裡爭著要擦桌子。

  諸位朋友們,這杯茶撞倒了,好事還是壞事?夫妻之間能互相彼此反省,彼此尊重,經歷的任何事情,只會讓對方更加敬重我們、更加信任我們。所以這件事情發生以後,夫妻之間更覺得感受到對方的體諒、對方的修養。所以這個太太整理好了之後馬上說,今天難得,我去泡一壺好茶,我們今天好好聊一聊。這樣的情況在你們家不一樣,今天假如妳先生把這杯茶給撞倒了,妳可能會說,你走路不長眼睛是不是?要喝自己倒。先生當然不甘示弱,妳這個女人,連倒杯茶都不會,連茶杯要放進去一點妳都不會,妳還能做什麼?你看,一杯茶開戰了,這個烽火會燒多久?烽火會不會連三月?會,有可能因為一杯茶那個火會燒到法院去,會不會?會燒到去離婚。

  有對夫妻要去離婚,結果那個辦事人員就問他們,你們夫妻為什麼離婚?為什麼原因吵架?結果兩個人這麼被一問,互相看了一看,我們當初為什麼吵架的?想不起來了。就為了爭一口氣,我跟你拼了。你看,這樣的憤怒,把理智障住了,看不到對方在這個婚姻過程中的付出,看不到自己父母的感受,更看不到下一代的幸福。所以要家和,首先一定要把壞脾氣去掉。所以老祖宗告訴我們一句金玉良言,「各自責」,都是彼此反省自己,「天清地寧」,非常和氣,「各相責,天翻地覆」,都是互相指責、互相責怪,那整個家庭就麻煩了。所以這句「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就給我們人生很大的啟發。

  下午我們再繼續討論如何把這些壞的習氣去除,能夠真正物格、知致、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謝謝大家。

家和萬事興

第二集

蔡禮旭老師主講  2007/8/3 馬來西亞綠野國際會展中心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貴賓,諸位長輩、朋友們,大家下午好!我們看到孔老夫子的聖像就讓我想起當初師長的一段教誨,師長說到,學儒就要學孔老夫子,學佛就要學釋迦牟尼佛。我們的目標非常的明確。而學釋迦牟尼佛、學孔老夫子一定是要學他們的那顆仁慈博愛的心。所以孔夫子在《論語》當中有提到,他的希望整個社會是天下為公的狀況,「老者安之」,老人都能安享晚年;「朋友信之」,親朋好友之間非常誠信互助,不分彼此,沒有爾虞我詐的現象;「少者懷之」,這些年輕的孩子們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我們是夫子的學生,以夫子的人生志向為自己的志向,我們都有這樣的志向,這個力量就不可思議。

  在《易經》當中講到,二人同心,其利都可以斷金。我們不要求任何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求自己要有這樣的心境去立身行道。老者安之,孟夫子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當我們有這樣的心境的時候,我們坐在公交車上看到老人,自然想到自己的父母,想到他一生也是為了家庭社會奉獻一輩子,我們那分恭敬的心自然就流露出來,我們給老人讓座。當我們走進百貨公司,那個百貨公司的門非常的重,回頭看看有些老人家要來,有些朋友們要進,我們趕快繼續撐著門口:老人家,您先請。其實我們都希望我們的老人、我們的父母,在生活的許多角落當中,都能得到他人的尊敬,得到他人的協助關愛,這是我們所希望的。很重要的,一定是先從我們開始去敬老、愛老、尊老。

  剛好有次我從上課的地點要回到文化教育中心,坐上車去,開了不久,旁邊有個老人家,老太太,我很自然的就對她笑一笑。為什麼會有這個習慣?因為我們在廬江文化教育中心,在湯池鎮,看到很多人在打麻將,我們必須讓他們有更好的休閒活動,慢慢的他就不打麻將了。其實在打麻將當中我們為人長者要警覺,那已經給後代不好的榜樣了。你看多少家庭破碎,甚至於傾家蕩產,就是染上賭博的習慣,賭博可能比好色還嚴重,牽連的面更大。

  我記得有一次我們辦敬老晚會來了三千人左右,所有的老人都坐在最前面,我們招待,給他們服務。老人家笑呵呵的,他說到你們都把我們老人當寶。我們看到老人這麼歡心,也很安慰。結果在這個晚會當中有個小朋友問了一個問題,那個問題就是:老師,打麻將算不算賭博?諸位朋友們,打麻將算不算賭博?你看孩子非常單純,他在請教,他的內心也希望不要做這些事情,很委婉的勸了他家裡的長輩。所以後來我們就在綠蔭之下,我們稱為綠色教室,在很多大樹下我們架了一個電視牆,播放一些講課的VCD,講課的帶子,慢慢的賭博的人就少了。

  其實人都希望上進,都希望家庭愈來愈和樂,所以很多家庭有些夫妻也一起來聽課。夫妻看著講課,看到會心處,夫妻還會互相撞一撞,互相笑一笑。那個撞一撞可能在那裡老師在說你。但是這個態度不好。因為我們辦了很多講座觀察到一個現象,就是很多人在聽課的表情,都是唉呀!我先生怎麼沒來;聽一聽,說唉呀!我兒子怎麼沒來。從頭聽到尾,所有的人都應該聽,就一個人不需要聽,誰不需要聽?只要求別人不要求自己,那人心不服,你都做不到還要求我們,這個會反效果。所以這也是傲慢的表現。應該是正己,先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別人。孔夫子說到,「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人與人太多的不愉快、太多的抱怨都來自於我們只要求別人並沒有要求自己;反而都是要求自己的時候,人家會被我們的德行所感動,你做得這麼好了,不只沒有要求我們,還不斷的反省、還不斷的自責,人的慚愧心會被叫起來。

  所以古代有個讀書人叫缪彤,他是家裡的長子,後來父母去世了,他也很有當大哥的風范,非常用心照顧自己的這些兄弟姐妹、晚輩。後來幾個弟媳就開始有些計較,所以鬧著要分家。你看,這個大哥認真做了這麼多事情,這麼樣的付出,結果這些弟媳還在計較。假如是我們,馬上可能情緒就伏不住了。可是缪彤不只沒有指責他們,還走到祖宗的靈前,對著祖宗說到,我枉為讀書人,讀了這麼多修身齊家的道理,結果居然沒有辦法讓家裡人團結,這都是我的過失。他非常真誠的忏悔自己,接著拿起手來打自己的臉。這些弟弟還有弟婦們本來就很尊重這個哥哥,但是一時貪心、計較心作祟,才起了這些不好的念頭。看到哥哥不只沒有責怪,還只是反省自己,把他們的那種良知、羞愧心給喚醒。所以趕快過去阻止哥哥,一家又團結生活在一起。

  其實我們要很冷靜,我們人生面對任何的情境只有兩種情況,第一就是我們能轉境界更好,第二就是我們被境界所轉。所以當這個境界讓我們起貪心、讓我們情緒控制不住了,那我們一定會被境轉,而且人生的境界會愈來愈不好。我們早上提到,真的,調伏自己的壞脾氣特別重要,不然你看脾氣一發,對整個家庭、對自己、對他人絕對沒有好處。所以掌握情緒才能掌握未來,守好我們這顆心,都在理智當中、都在仁愛當中、都在覺照當中,我們的身心以及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團體一定會走向愈來愈幸福的境界。

  有位老師今年也五十歲了,這位老師他從事教育公務人員工作將近三十年,後來了解到我們在文化教育中心推展傳統文化,他自己從教多年,覺得倫理道德教育最重要,他毅然把這個工作給辭掉。之前就有他的朋友給他提議,你不要就這樣辭了,一分錢都沒能拿得到,你就說生病,請假,然後把自己調到另外公辦的企業,請一段時間的假,可能這退休金就可以下來。但他是學弟子規的人,學中國文化的人,他不願意欺騙,所以他一毛錢也沒拿,他到中心來學習。

  那段時間剛好非常多青少年辍學,不讀書,十七、八歲的年齡,假如不教導他做人做事,他可能就沉淪在這些網絡游戲當中不可自拔。所以這位傅老師他很快的就上了崗來帶這批孩子。一開始,這些孩子就很吵鬧,吃飯的時候整個客廳轟隆隆的響。他去勸告了那個最嚴重的學生,告訴他,你們小聲一點,這樣影響到團體,人家都吃不好飯。結果勸了兩次之後,這個孩子依然如故。傅老師走過去說你們起來,然後把孩子帶到一旁去。這些孩子心裡在想,可能老師要罵我了。但是傅老師把孩子帶到一旁先讓他們冷靜一下。走著走著他想起了一個情景,前不久在韓國,有一群讀聖賢書的學者集體到自己祖宗的靈前下跪忏悔。韓國現在的社會風氣愈來愈差,是我們讀書人沒有做好的榜樣,沒有給社會好的引導。所以我們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的背後含有著對社會民族的職責,我們不是拿著知識分子來自以為有地位、自以為有學問,這就失去這個身分的意義了。這群韓國人的舉動讓我們聽到了感覺非常感動,也很慚愧。

  我們現在高學歷的人那麼多,看到社會風氣的敗壞,有誰會站出來說是我的責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想起為什麼古代社會這麼樣的穩定!不要說古代,三、五十年前就很穩定,那個社會一片祥和。我記得像我們上一輩的,那時候我十一、二歲,一些大我們差不多十來歲的年輕人要去當兵的時候,整個地方的長輩就好像送自己兒子一樣,在那裡一把眼淚一把鼻涕交代他要多照顧自己的身體,你看社會風氣都很好。

  在那個年代,老奶奶、媽媽們煮了很好吃的食物,一煮起來,馬上第一個,孩子過來,你看年夜飯煮起來,這個水餃恭恭敬敬的端到祖宗的靈前去,不可以打噴嚏。教育在哪裡?教育就在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當這個小孫子端著這盤水餃,他學到了孝心、他學到了恭敬心。第二盤,給爺爺奶奶端去;再來,給家族裡面私塾老師(教書老師)給端過去。你看一個吃東西的順序,孝親尊師就扎了根。而這個孝親尊師是開顯一個人明德最重要的兩個態度。為什麼那時候的人一想到讀書人、想到教書的人都會這麼樣的恭敬?因為讀書人把這些做人的道理演出來,也告訴他們。所以他們覺得很感動,也很有收獲。今天我們是高知識分子,我們今天是從事教育的人,得不到社會大眾的尊敬,這時候我們不能責怪任何人,我們要反求諸己才對。

  傅老師在跟孩子走過去的當中,想起了韓國讀書人的這一幕,自己突然覺得很愧對祖宗,覺得現在的孩子行為風范都沒有,吃個飯這麼沒規矩,都是我們當老師的責任。所以走著走著就走到了孔老夫子的像前,突然有感而發就跪了下來,跪在孔老夫子的像前忏悔。後面這三、四個孩子看到這一幕嚇了一大跳,本來想說老師是要罵他們,但是卻並沒有罵他們,還反省自己。而當老師跪下去的當下,那個至誠忏悔的心孩子感受到了。我們跟孩子們那都是心與心的交流,絕對不只是言語當中的引導而已,孩子都能感受到我們的心。當下這幾個孩子不自主的全跪下去了。後來是其它的學生把傅老師給拉起來。結果就在這個當下,本來鬧哄哄的餐廳,在那一刻,鴉雀無聲。而傅老師還沒給他們上課以前,這樣的行為風范讓這些學生們感動了。

  後來教學一個多月,這些孩子本來是跟父母鬧著斷絕父子關系,但在一個多月當中接受《弟子規》、接受這些聖賢教誨的洗禮,有孝心了,恭敬了。其中有個孩子兩次跟他父親斷絕父子關系,一個多月之後回自己的故鄉辦新身分證,回去之後他的母親不敢相信這是他的兒子。所以我們對老祖宗的教誨要有信心,一定可以把他們的善心給喚醒,因為人之初性本善。母親很感動,通知阿姨、通知幾個長輩,結果幾個女人看到自己的晚輩改變那麼多,話都說不出來在那裡掉眼淚。

  他的父親後來知道兒子改變很多,放下工作也趕來學校看看是不是真的。結果父親來了以後,這個兒子畢恭畢敬給他倒茶端水,服侍好了還站在一旁等著,看父親還有什麼需要,晚上還給父親洗腳。一個大男人看到兒子的這些轉變,也忍不住淚水在眼眶打轉。後來晚上父子同睡一張床,父親睡不著,兒子其實也沒睡著,父親坐了起來,伸出手來摸摸自己孩子的臉,他以為孩子睡了。當父親的大手落在自己的臉上,這個孩子也很感動,他眼淚也掉下來了,他自己回想到父親上一次摸他的臉龐是在小學的時候。你看,當孩子沒有得到這些倫理道德的教育,可能父子這分天性的親情漸行漸遠。而當受到聖賢教誨的啟發,他這顆孝心起來了,他的人生將產生源源不絕的動力。所以這些孩子學習不用人家催,傅老師他們教學都很快樂,這些孩子很主動,他們自己也覺得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喜悅。

  後來這個孩子的奶奶也來了,這個孩子在送奶奶回去的時候,扶著奶奶上了公交車,車子緩緩開走了,孩子想到的是「過猶待,百步余」,在那裡望著這輛車子遠遠離去。我相信孩子在送著奶奶離去的過程當中,他的內心是在回想奶奶在他成長過程當中對他付出的點點滴滴。等車子消失在他的眼前,這個孩子突然就跪下來磕了一個頭,然後站起來。旁邊在等車的人都覺得很驚訝,這個孩子做這樣的行為送自己的奶奶。當一個青少年不能夠好學,不懂事的時候,整個家庭,以至於所有愛護他的人,都會覺得日子很難熬。

  這些老師們發願來教導這些學生們,這分心也讓非常多的家長感念。還有整個家庭,這些長輩們一起到了這些老師的跟前,很感恩他們,沒有辦法用言語來形容這分感激,就集體都要給老師行禮。老師趕快把他們給扶起來。後來傅老師提到,他說我們能教好一個孩子,讓他們能轉惡為善,都比那個退休金更值得。我們這一生能透過自己立身行道,透過自己用一分真誠的心去跟他人交流,能轉變他們錯誤的思想,能把他們引導到幸福的人生方向,這不是金錢買得到的。所以剛剛提到,確實我們在學習古聖先賢教誨的過程當中,每句經文是用來要求自己,每聽的課程也都是要求自己,不是要求別人。

  剛剛跟諸位長輩、朋友們提到,我們有設了一個綠色教室,所以很多家庭吃飽飯後拿著扇子就到樹林下來聽課,我們稱為綠色教室。因為聽課的人很多,所以都認識我們中心的老師,看到我就會主動跟我打招呼、微笑。我也不知道誰認識我,所以我就養成習慣見人就笑。那天坐著車子開出來,看到旁邊這位老太太,我們也馬上對她笑一下。這個老太太手裡拿著一包糧食,挺重的,我一笑,這個老太太也對我笑。當我們看到她手上的糧食,馬上想到她一定很辛苦,趕快停車,我們問問老人家去哪。一下車,老人家,妳要去哪?我要到鎮中心去。我們也要去,來來,我們送您一程。結果這個老人不認識我們,就有點猶豫,突然對面的鄰居對著這個老人說到:這個車是文化中心的車,坐沒有關系。這些鄰裡鄉黨對我們信任,我們也很安慰。所以現在有些夫妻要鬧離婚,很多鄉親們就會跟他們說:先別離,你們先到文化中心去坐一坐。所以我們文化中心現在還幫人家婚姻協調。短短一年的時間,離婚率下降了一半。

  我們在廬江湯池推展古聖先賢教誨,所有不好的指數都下降了,該升的也升上去了,犯罪率下降、離婚率下降、爭吵的情況下降了,而經濟發展,每個家庭的收入卻提高了。所以真正遵循古聖先賢教誨去做,家庭會更和樂、更有發展。絕對不是說經濟一發展,社會道德一定會下降,這是錯誤的。是因為在經濟發展的過程忽略了倫理道德的教育,才會變成這個樣子。所以老祖宗在《禮記.學記》當中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育比什麼都重要。

  這個老太太聽到旁邊的鄰居說坐,沒事,她點點頭,准備坐我們的車。結果我們同仁看到這包糧食底下有點土壤、灰塵,怕會把車弄髒,所以走到老人家面前說:老太太,我把妳這包東西放後車廂。老太太第一次見我們,還要把她手上的東西拿走,她馬上退了兩步,不敢給我們。夫子在《論語》當中提到這個仁字提了一百零五次。這個仁愛心從這個字當中感覺得到,兩個人,就是自己跟他人,想到自己也能想到別人,能夠感同身受。所以今天我們要去拿這位老者的東西有沒有感受到她的心還是有不放心在?我們同仁也很熱情,很多同胞們坐車坐三夜、坐四夜來上課的都有,一看到他們拿著行李過來,同仁們一擁而上,幫他拿東拿西的,拿到最後連他背在身上的皮包都要把他拿走,這個朋友都在那裡很掙扎,到底給不給我們。所以這時候要能感受得到對方的心情。

  這時候剛好我們中心周泳杉老師他看到了,馬上走向前來,對著老人說:老人家,跟妳一樣,放在後座就好了。老人這時候心踏實了,坐下來了。結果後來開了三分鐘左右到了鎮中心,這個老人下了車,我們兩個人站在那裡目送老人離開。這個老人走了幾步路,突然回過頭來對我們說:我給你們兩塊錢。這個時候我們也感受到老人有點忐忑不安,受寵若驚。接著我們說到:老人家,送你一程這是我們該做的,不用了。這個老人點點頭,接著又走了幾步路,突然又回過頭來很認真的看著我們:我真的給你們兩塊錢。

  後來送著老人離去,面對剛剛的情景,我們覺得是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要反思的時候。老人把他的一生給了家庭、給了社會,尊重他們、愛護他們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的本分。但是為什麼老人接受我們服務的時候卻是這麼不敢相信?可能老人走在人群當中他都感覺到他是被忽視的人,沒有人重視他,甚至於自己在家裡,兒子、孫子都不孝敬他們,他們很難接受一個陌生人居然對他們這麼好。所以我們讀到孔夫子這句,希望「老者安之」,看到現在的社會現象,孔夫子在流淚。當我們看到自己的老師在流淚,那是我們的恥辱,我們沒有讓這些古聖先賢安慰、放心。

  我們在湯池推展《弟子規》的教學,師長在一開始的時候就交代我們,一定要照顧好老人。所以在前年的過年前夕,師長就交代,他回想到他們小的時候,過年前都會拿著一些糧食、這些掛面去看望每一位老人。你看那時候社會風氣敬老的氛圍非常好。結果師長就交代,把這些東西折合成現在的物價指數,差不多五十塊錢人民幣。所以我們的老師們就把每個紅包親手交給老人。七十歲以上都有發敬老金,八十歲以上還加發一個龍頭拐杖。結果我們在招待這些老人的時候,老人家都很感動。有一次發的時候還請一些老人吃飯,當我們給老人夾菜的時候,老人在那裡講到:我兒子都沒有對我這麼好。而當我們把敬老做出來的時候,人都有羞恥心,人家對我的父母都這麼好,他們生慚愧。

  所以有一個老人九十幾歲了,大年初一我們一起去給老人拜年,老人家看到我們,笑呵呵的,然後對著自己的子孫講:你看,中心的老師都希望我長壽。這個老人重復了這句話好幾次,後來我們懂得老人的意思,他是藉這個機會教育自己的後代。看到他很多後代聽到「他們都希望我長壽」,他的後代們都笑得很歡喜,少部分的後代躲在牆角邊頭低低的不敢抬起來,你看他們的慚愧心起來了。還有一個老人把這個五十元金放在祖宗的牌位前面供起來,他對自己的後代講:我再怎麼窮,絕對不會花這五十塊錢,這五十塊錢代表著是釋淨空老教授對我們老人的尊敬。老人家感受到這分對他的關愛。

  有個老太太,其實她才六十九歲,結果她跑來要領敬老金,我們數據一查,還沒七十歲,還差一年。結果這個老人她就對我們說:不可能,我去年就領到了。老人很可愛,馬上從她的口袋裡把去年的敬老金拿出來:你看,我去年就領到了。你看這不單是五十元錢,最重要的是我們對老者的恭敬、孝心,這些老人們時時想到都會歡喜,所以還隨身攜帶。結果這個紅包拿出來,不是我們中心發的,不是政府發的敬老金。後來了解到,她的兒子提前給她的,因為怕其它的老人都有,自己媽媽沒有,所以怕媽媽難受,他自己提早頒敬老金給自己的媽媽。我們了解到這個情況,政府跟我們的領導們都很感動,然後就決定讓老人家不要知道這個事情,趕快頒敬老金給她,成全這個孝子的心。後來這個孝子沒有接受這五十元錢,他對她的母親講,這些錢都是全球的愛心人士捐的,母親,就兒子給妳發敬老金就好了,我們不要拿這五十塊錢。所以整個社會風氣敬老就帶動起來了。

  而當我們到每一戶老人家裡送敬老金,有些老人他行動已經比較不方便,我們去的時候,像他已經比較長期是臥在床上,看到我們來都很感動,都堅持下床送我們離開。人與人最可貴的就是這一分真誠的關懷。當我們一步一步離去的時候,這位長者扶在門口望著我們,不忍心走進去。旁邊的鄰居們看到這個景象他們也都很感動,說到:這樣是好人的行為。所以我們帶動整個社會善良的風氣,一定是從我們自己開始做起。

  而老師們發完敬老金回來,我看到有些老師眼睛是紅的。了解情況,是他們在發敬老金的過程當中,看到有些老者七、八十歲,甚至八十幾歲,住在老房子裡面,房子很破舊,甚至窗戶都不完整,然後蓋著一條棉被。在廬江湯池,冬天最冷可以零下三、四度都有,一般時候也都是只有五、六度,七、八度,冬天。這樣的溫度,只蓋一條被子絕對不夠保暖,而且也沒有暖氣。我們看了都很辛酸。結果在這個破房子的旁邊居然蓋的是三層樓、四層樓的洋房,而那個房子是自己的兒子、孫子在住。而這棟大的房子居然大門深鎖,孩子出去賺錢,就是不願把大門打開來讓這麼老的老人住進去。老師們看到這個景象很不忍心。

  我們是讀書人,為什麼這個孝悌的風氣現在社會這麼缺乏?是我們沒有去推展。孔老夫子說到,「詩書之不講,禮樂之不習」,詩書禮樂沒有人來實踐,沒有人來學習了,誰的罪?「丘之過也」,夫子說是他的罪過,是他沒有盡心盡力去把它做好。夫子都這樣反省自己,我們當弟子的更應該去效法。所以這樣的情景更激勵我們的老師推展孝道、倫理道德,刻不容緩。所以這些老人的情境把他們的心量擴寬,把他們的責任喚醒。

  我們在過年前辦了一個大學生幸福人生講座,大陸很多知名高校都有學生來參加。有個孩子參加完以後他的孝心起來了,他們家也是這樣的場景,奶奶就住在那個破房子裡面。但這個孩子學得很融通,他並沒有去責怪他的父母,他首先要求自己先做。所以這個孩子回去之後,把自己的房間整理干干淨淨,整整齊齊,然後自己把奶奶接到了他的房間去住。諸位長輩、朋友們,現在家裡最好的房子給誰住?現在家裡最好的東西先給誰吃?這些生活的點滴,所影響的家風,天壤之別。你看我們第一口菜夾起來給誰吃?給爺爺、奶奶吃,孝道就傳承下去了。

  在唐朝有戶人家姓崔,這戶人家有個老奶奶年齡非常大,牙齒都掉光了,她的媳婦姓唐,每天自己梳洗干淨,非常端莊,走到廳堂第一件事給婆婆問好,接著給婆婆哺乳。因為婆婆牙齒都掉光了,沒有辦法吃東西,所以她先把自己的乳汁給婆婆吃。我們現在為人媳婦能不能效法這樣的賢者?大家不要小看這個動作,那是發自至誠,那個動作做下去,她的家道就已經承傳下去了。所以老太太有這麼樣的好媳婦,俗話講兒子孝不如媳婦孝,她非常的欣慰,身心很安樂。自己壽命將終都很有數,把子孫召過來,對著他們說,我這個媳婦非常的孝順,我對你們都沒有什麼要求,只有一個要求,一定要好好孝順你們的媽媽,孝順你們的奶奶。她都是當曾祖母輩。所以崔氏這戶人家成為唐朝當官最大的一戶人家。你看,孝悌承傳下去了,這個家族有大福分。

  諸位長輩、朋友們,我們給後代很好的福氣不是我們在那裡斤斤計較,在那裡有多會算、多精明。再怎麼精明也不會比老天爺精明,俗話說的「人算不如天算」。我們很冷靜的去觀察,你看身旁周遭,那個家族興旺起來的,絕對不是他家裡的長輩斤斤計較,而是他家裡的長輩非常的厚道,非常的老實,非常的孝順,這樣的家族就會興旺起來。所以我們讀到《弟子規》這一句,「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真正明白這句話,《弟子規》的每句話都很有重量,《弟子規》的每句教誨直接影響我們家道、我們事業的發展。所以《弟子規》是集所有家訓的集大成,太難得的一本經書,我們是如貧得寶,好好的學一句來做一句。

  這位大學生回去之後,把奶奶送到自己房間去住,自己睡客廳的沙發。諸位朋友們,這個孩子他是在自己的房間睡比較舒服,還是在沙發上睡比較舒服?你們都沒有這樣的經驗,我相信他是在沙發睡的時候最舒服。當自己躺在舒服的床上,奶奶卻睡在破房子裡面,良心過不去。所以這分至孝,沒有幾天的時間,他的父母慚愧了,自己主動的孝順自己的母親。你看一個年輕人的至孝,轉變了整個家庭的命運。所以讀到孔夫子這句,使「老者安之」,從我們做起,從我們弘揚孝道開始做起;「朋友信之」,這些成年人互相之間能誠信互助。

  那問題來了,現在連夫妻都很難誠信互助,夫妻之間還互相都有私房錢。你看這麼親的夫妻都不能誠信了,怎麼談得上更遠的這些親朋好友?事實上真的是人不學不知道,還是教育問題。所以很多人來參加課程之後,開始反思自己的不對。有對夫妻剛離婚沒多久,孩子才一歲。結果離了婚之後,過沒幾天她的表姐送給她講座的帶子。其實一個人決定離婚,這個動作的前面他一定有非常多的掙扎、無奈、痛苦,誰也不願走向這個方向。後來送給她盤片之後,當天晚上她就看到半夜。其實都希望幸福美滿,只是沒有遇到我們古聖先賢教誨的緣分。所以我們把這些經典介紹給他人真的是刻不容緩,可能遲緩了就有家庭會破滅掉。

  不到一個禮拜的時間,這個太太把四十片都看完了,她反省到自己有很多的錯誤,所以鼓起勇氣又回到了夫家,在婆婆、先生的面前道歉。結果婆婆跟先生一下子非常的驚訝、非常的不能接受,怎麼突然變了一個人,所以並沒有接納她回來。我們很冷靜的來想想,我們在學好了,我們是這分誠心,但是家裡的人卻不接受我們,這時候我們會不會很難受?我們不應該難受,你看我們這麼誠心要來挽回這個家庭,而婆婆、先生不能接受,因為他們以前在這一段歲月裡面,已經被我們折磨得很痛苦了,突然我們一變好,他們覺得一下子回不過神來。

  所以諸位朋友們,我們學了弟子規、學了中國文化,回去很大的改變,家裡人有沒有馬上接受?不見得,他們要有一段調適期,甚至還會摸摸我們的頭,你還好吧?而且還會有考驗期。有個太太學了之後回去,好好做太太,回去以後那個禮拜非常認真打掃家務,這個先生一看,怎麼變個人!然後一個禮拜之後,在這個過程裡先生都沒有一句稱贊的話,這個太太邊做邊用余光看看她的先生:我做那麼多了,你到底有沒有看到。結果一個禮拜到了,那一天她在擦桌子,她的先生跷著二郎腿在看報紙,連看都沒看她。她實在受不了了,拿起抹布就往報紙扔過去。結果一扔,她先生把報紙放下來,非常有修養的對她說:看吧!還說學弟子規的,怎麼樣,撐不下去了吧!所以日久見人心。而且說實在的,我們不是要做給人看,我們是從內心覺得這是我們的本分,這是我們為人的道義,我們做得無怨無悔,心安理得。

  這個太太對婆婆、對家人不能接納,她也心平氣和。回來之後更認真學習,有心得了,打給她的前夫跟他分享,慢慢的有了交流、有了溝通,彼此更加尊重對方。有天一起出去喝咖啡,喝著喝著,兩個人就一起又去結婚去了。我們當老師的最怕聽到孩子家單親,孩子家整個家庭結構不建全,我們一了解到都替這個孩子捏把冷汗。有個幸福的家庭,孩子在其中成長,人格都會很健康,都將成為社會國家的棟梁。

  所以從夫妻開始,我們應該是至誠,應該互信、互愛,夫婦是道義的結合。我們在《禮記.昏義》當中看到,結婚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合兩姓之好,不是兩個人的結合,是兩個家族的結合,而且是讓兩個家族的未來愈來愈好,愈來愈欣慰,這是結婚的用意。你看我們的老祖宗在古代就懂遺傳學,要合兩姓之好,同姓之間盡量不要結婚,因為可能會有些遺傳基因出來。都是這樣的心境去面對婚姻。對上,上以事宗廟,就是夫妻的結合是為了承傳祖宗的家道。所以古代人的結婚很有意思,周文王娶他的太太太姒,結婚的時候不是說妳嫁給我吧,不是這樣。周文王是說請妳跟我一起來祭祀我的祖宗。你看那個很有味道,一起來承傳我的家風。

  古代祭祀祖宗有個儀式,在《詩經.關雎》當中也有提到,「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這個荇菜是祭祀祖宗要用的一個植物,而采這個植物是媳婦去采。你看一個好的媳婦在那裡祭祀祖宗,祖宗在天之靈很安慰,太好了,娶一個好媳婦旺三代。諸位老師,這個三是指多的意思,一個好媳婦就可以讓家道一直興盛起來。我們文化當中稱自己的另一半叫「太太」,這是有典故的。周朝出了三個女聖人,太姜、太任、太姒,因為有女聖人,才會有出這麼多聖賢後代出來。所以我們對另外一半稱太太,是對另一半的尊重,也唯有她們相夫教子,我們的社會才能安定。所以整個社會的安定,女人家操之一大半。

  一個真正為國家社會有貢獻的人,往往都是有好的母親,還要再加上有好的太太。諸位長輩、朋友們,您家裡是生女兒的舉手。攝相機照一下。諸位朋友,天下的安危,女人家操之一大半,所以教女兒比教兒子還重要。娶一個好媳婦可以旺三代,娶一個不好的媳婦會怎麼樣?不是敗三代,是敗到底。所以娶媳婦是人生的大事。嫁老公也是人生的大事,都是影響一輩子。所以一定要讀古聖先賢的書,我們才懂得去找一個好的對象。

  我有些同學、同仁,尤其是女性,年齡都三十歲上下,家裡就很著急,妳怎麼還不找對象、還不嫁?這些同學們被摧得緊,急了,對著母親說:妳都不幸福,還要叫我嫁。她媽媽愣住了,有道理,我都不幸福了還要叫她嫁,冷靜了三十秒鐘,突然又說:反正妳就是嫁就對了。我們要很冷靜,今天我們走在人生的道路上,突然掉到一個坑洞裡面去,一跌下去,幸好平常有做善事,大事化小,只跌了個跟斗,腳沒有跌斷,知足常樂,從這個坑洞爬出來,拍拍身上的灰塵。諸位長輩、朋友們,我們下一個念頭是什麼?你們考慮這麼久,你們還有良心嗎?你看我們跌下去了,爬起來第一個念頭,怎麼只能我一個人摔,這樣我太不甘心了。趕快跑到旁邊的草叢裡面去,突然看到下一個人跌下去了,安慰多了。你看這樣的人生態度,折福!折到什麼程度?折到以後做什麼事都不順利,沒福。有福的人做什麼都做得穩,沒福的人再好的機會給他也沒用。我為什麼這麼清楚?因為我就是這麼過來的。

  「福田靠心耕」,這個福都被自己不好的存心給漏掉了。我回想到自己讀書的時候,都是競爭,都是見不得人好。旁邊的同學考得比我差,我拿起考卷在他旁邊繞兩圈,然後就說:我昨天都沒念書就考得比你還高。人家已經很難受了還戳人家一刀,你看,那句言語漏了多少福分。人家考得比我們高還酸溜溜的,有什麼了不起,運氣好而已。所以你看,假如我們的孩子在這個成長過程當中,沒有成人之美的心,他往後的人生很難走得寬廣。

  當我們聽到有個故事,這是在學校裡面發生的,四年級的學生,剛好班上數學最好的一個女孩,考試當天請假。同學們很驚訝,今天考數學,怎麼這個同學請假?好奇的問老師,老師說,這個同學的爺爺去世了,所以她今天去送爺爺最後一程。她的爺爺是大學裡面教數學的教授,爺爺常常教這個孫女數學,所以這個孫女成績挺好的。而所有的同學聽到這個女同學的爺爺去世了,當下的反應是,她爺爺終於去世了。大家要很冷靜,你看,現在孩子他只看到功利,只看到分數,只想到自己,他已經感覺不到人家失去至親的心理感受了。所以老師站在前面看到學生的反應居然是她爺爺終於死了,這個老師突然在那裡想著,我到底是在教一群人還是在教一群狼!所以我們希望孩子有福分,不是在那裡計較著他有多高的學歷、多少的才藝,而是要從根本心地下手。

  我們今天人生走過的錯誤,掉下去的陷阱,我們爬起來,接著是不願意後代、不願意我們的孩子、學生繼續走我們這樣的路,這是我們當人的本分、良知。諸位長輩、朋友們,假如讓我們的下一代過我們現在的生活、現在的人生,願意的舉手?我再重復一遍,假如讓我們的孩子過我們還沒遇到古聖先賢教誨以前的生活,願意的舉手?那一定很多人都不願意。你看我們不懂這些道理,每天追名逐利,自己也很累,自己也覺得內心不踏實。像我自己,年紀二十多歲了才懂得這些道理,才開始學習,非常遺憾。假如我們從小就開始熏習,我們就懂得敬老尊賢,我們就懂得尊敬長輩、朋友們,那我們就能讓多少愛我們的人他們沒有受到我們言語、行為的傷害,我們也會覺得比較無愧於這些愛護我們的人。所以都覺得學得太晚,很慚愧。

  所以我們應該是,從這個坑洞爬起來了,趕快到前面豎個牌子,「前面有坑洞,別再跌下去了」。不只要立個牌子,因為可能風吹了又把牌子給吹倒了、吹走了,還要盡力的把這個坑洞給填滿。我們心地當中最缺乏的倫理道德,讓我們的心地有缺陷,我們為人長者、父母、老師要把孩子心地這個缺憾給他填滿,讓他的人生往後能愈走愈寬廣。

  所以父母現在不是急著要把女兒嫁出去,現在應該是讓她先學《弟子規》才對,她自己知道如何做人,她自己也知道如何選擇好的對象。而且《弟子規》還可以當護身符。比方要談一個對象,不知道他人好不好,你就丟《弟子規》給他,讓他去學。假如他拿了《弟子規》之後就石沉大海,這個人沒有善根,妳就逃過一劫了。假如他接受以後,每天在那裡跟妳分享,這句好、那句好,我自己做得不夠,甚至於他的父母都很認同,這時候我們就了解他這個家風很好。所以要用高度有智慧的判斷力去走婚姻。閩南話講說「選田要選好田底,娶妻要看好娘酹」,娶一個太太一定要去看她的媽媽好不好,因為這個女孩一定受到她家道的影響。

  當我們看到《禮記》這段話,我們明白了,婚姻的結合不是兩個人喜歡不喜歡而已,更重要的是道義的結合,讓兩邊的家族因我們的結合愈來愈欣慰、愈來愈幸福,然後承傳祖宗的教誨。所以這句「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就是我們文化當中的這個孝字。你看孝字,上面一個老,下面一個子,承先啟後,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不可分。而我們走在婚姻的道路上時時想著不忘初心,我們就能盡這一分道義。

  婚禮,我們中國的這些禮儀都是非常博大精深,我們深入經典,真正感覺到祖宗的智慧。不然以前念博大精深,都是寫作文的時候寫出來的,不深入體會不深刻。在婚禮的過程當中,大家比較有經驗,你看結婚當天第一件事做什麼?昭告天地,祭天,我們夫妻的結合是承傳人倫、是承傳文化。整個民族文化的承傳都是從家庭當中傳承下去的。所以我們這個行為要對父母負責任,要對祖宗負責任,也要對社會負責任,我們要幫社會培養出好的下一代。

  當新郎要去迎娶的時候,大家應該看過穿狀元服,為什麼他那天可以穿?人家是考上狀元才可以穿狀元服,但那一天不一樣,結婚這件事非常的慎重,所以那天破例可以穿一下,那是為整個社會民族能有好的下一代產生。而新郎要出去迎娶以前,家裡面最後一個儀式是自己的父親端起酒杯敬自己的兒子。我們想想,我們對自己的父親非常的敬畏、非常的崇敬,都是我們給父親倒水、倒酒,都是我們敬父親,怎麼可能父親敬我們?假如父親今天跟我們坐一起:來,兒子,爸爸敬你一杯。我們可能從椅子上都快掉下去了,不能接受的,很不習慣。但那一天不一樣,那天父親是代表祖宗敬兒子,你要承傳這個家道,而且兒子不用回禮,當下那一幕深深印在兒子的心中。當兒子要去迎娶另一半,在那個路上,父親這個情境都在他的腦海裡浮現出來,所以去迎娶的過程,那不是兩個喜不喜歡的結合、不是欲望的結合,而是整個責任心、道義的結合。

  到了新娘家裡,是岳父、岳母在那裡迎接他,親自把女兒交到他的手上。這個新郎要記住這一幕,時時要對得起另一半父母對他的信任。迎娶了新娘,新娘上了車之後有個動作,就是把扇子從窗戶扔出去。諸位朋友們,大家知不知道什麼意思?因為,你看以前的大小姐都拿個扇子在那裡搧,告訴新娘,嫁過去之後,要盡心盡力去為這個家庭付出。所以先要把大小姐的習慣、大小姐的脾氣丟掉、放下,家庭是談付出的地方,不是談計較的地方。

  在《詩經》經文裡面有說到,「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你看這《詩經》很美,這首詩透過桃花,桃花開花,一下子開得很茂盛,結果也是一下子結很多果實,長葉子也是很快的就很繁盛。所以透過桃花,期許女子走向婚姻的時候,都想著要讓夫家的家族像桃花一樣這麼樣的興盛。你看桃子結果,果實累累。這都是在嫁過去的一個心情。所以我們說女子出嫁叫於歸之喜,這都有文化的典故。諸位朋友們,大家有沒有遇過有一個女子要出嫁的時候,她是說好!終於讓我等到這一天,我非搞個你雞犬不寧不可。沒有人這麼嫁出去的吧!所以我們走入婚姻,不管是為人先生還是太太,都要不忘走向婚姻這個初衷,這顆責任心,這顆道義的心。

  把太太接回家裡來,夫妻一起喝交杯酒。那個交杯酒,盛酒的器皿是瓜類做的,這個瓜它的肉是苦的,拿這個來盛酒,盛的是甜酒。所以諸位朋友們,這杯酒喝下去了是提醒我們,走向婚姻要有什麼樣的態度?同甘共苦。所以文化很美,每個禮儀都提醒我們人生非常重要的心境。既然是一體,既然是同甘共苦,就沒有什麼計較,沒有什麼比較的心。今天假如我們遇到一個太太說:我對我先生可好了,他對我比較不好。其實這樣的心態,她會是一個好太太嗎?真正好的太太,她不會比較誰付出的多,反而都是反省自己做得還不夠,都是你爸爸做得好,我做得比較不夠;你媽媽做得比較好,我做得不夠;你們的優點都是跟你媽媽,像你媽媽。都把功勞給對方,這是真正時時感念對方的付出,自己的付出都覺得是應該做的,絕對沒有放在心上,這是道義的人生。假如我們還想著我付出比較多,在那裡計較,在那裡不愉快,夫妻很難和樂。

  所以今天我們遇到一個孝子,這個孝子會不會說:我對我爸爸可好了,我爸爸真有福氣,生到我這樣的兒子。大家一聽,他會不會是孝子?不會。孝子他是視父母為一體,甚至把父母看得比自己生命還重要,時時都是想著我做得還不夠,沒有讓我的父母安心、放心,這才是道義的人生。所以我們想到夫子這一段,他的願望,「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夫妻信之,兄弟信之,「少者懷之」,讓年輕的孩子,這個懷就是呵護、養育、教育好他們,因為孩子是社會未來的主人翁。夫子這樣的心願,我們當弟子的要好好努力去做。

  而我們冷靜的來看看,現在的孩子有沒有得到好的倫理道德教育?現在的孩子,道義的心沒有起來,反而都想到自己,就是自私自利,然後又受到很多社會一些錯誤的訊息影響。你看現在的小孩脾氣很大,現在的小孩好像很小就談戀愛了。我那時候說現在的小孩是不是十幾歲就開始談戀愛了?馬上有個老師說:什麼十幾歲,幼兒園就開始了。這都是值得我們這個時代深思,「學如逆水行舟」,他理智都沒起來,卻起的都是情欲,這個孩子有未來嗎?值得我們思考。

  我們上次聽到一個訊息,一個學校有一千二百多個學生,初中,六百多個女學生,剛好做健康檢查,檢查完之後的結果,二十幾個學生懷孕了。我們為人父母、為人老師,我們要從孩子的一輩子著眼,我們現在不能死盯著他的分數成績而已。今天一個孩子縱使考了一百分,她在初中的時候就遇到這樣的人生情況,她會有未來嗎?我們在五月份打開報紙,連續好幾天,大學生跳樓自殺,都是知名的大學。這些孩子在他成長過程當中,父母有沒有發現他的心靈出問題了,他的人格出問題了?老師們在教導他的過程當中有沒有引導他健康的價值觀?這個孩子不是忽然想不開的,是他患得患失,是他忍不了挫折,是他那分虛榮一步一步的把他推向這樣的人生方向。這樣的事情發生了,都很值得我們所有家庭、學校反思,我們的家庭教育,我們的學校教育,我們的社會教育到底缺了什麼重要的關鍵、重要的東西。

  當我們看到報紙上很多的高官、很多的企業家觸犯法網,一失足成千古恨,我們要問問自己,我的孩子會不會走向那裡?我的學生會不會走向那樣的結果?而當他的人生是這樣的結果的時候,那些一百分有什麼意義?那一百分不會影響他的人生,而所有正確的人生態度都是影響他的一生,甚至於影響他的世世代代。所以我們今天要真正修身,進一步齊家,我們就要開自己的智慧才行;我們愚昧了,不可能把孩子帶向光明的大道,我們的人生要看得深遠。

  有個校長他們學校有一個教務主任,剛好去參加我們五天的課程,這個教務主任上了五天的課,跟我們說到,他說他的人生在這五天有幾個變化。第一,他抽了這麼多年的煙戒掉了。因為他在上課的過程覺得居然這麼多人都不抽煙,而且那麼多天,他覺得其實不抽煙也很正常,他把它戒了。第二件事,是他上五天的課抄下來的筆記比他學師范院校四年的筆記還要多。我們聽到他說的這段話,心裡也是覺得很不捨,因為我們可以感覺到這個教務主任非常有教育的愛心,但是他接受到的東西並沒有把他的教育愛心喚醒,並沒有讓他了解到這些倫理道德一定可以幫助他的學生。假如他在踏入師范院校的大門就有老師這麼樣告訴他,就有學長們這麼樣提醒他,他那四年會過得非常充實。

  你看現在大學生考上大學走進校園,老師怎麼告訴他們?學長怎麼告訴他們?甚至於學長還告訴他,大學讓你玩四年。這樣的學長要負因果責任,誤導了一個學弟。我們要了解到,一個人考上了大學,家庭跟社會給了他多少的栽培跟付出。所以我們當老師也好,我們當長輩也好,當我們的晚輩考上大學,孩子來找你,學生來找你,這時候你要告訴他:孩子!社會、家庭對你有很多的栽培、恩德,這一生要過知恩報恩的人生,要好好回報父母、社會。所以大學這四年你好好的讀書,學很多的本事,出來就可以孝養父母,出來就可以奉獻社會。我們這樣去引導孩子,他那四年不會空過,他的人生格局一定跟別人會不一樣。

  我們反思一下,我們的孩子考上大學的時候,我們有沒有這樣去引導他、去叮咛他?還是當孩子考上大學,我們只是給他錢,你考上了,好,爸爸給你去游學一個月。他的道德心起來沒有?他反而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考上這麼好的大學,他以後有好的表現都會跟父母談條件、要東西。所以整個社會的風氣受我們每個人的影響。

  諸位朋友們,在台灣,大學分數最高的是醫學院。大家知不知道為什麼醫學院的分數是最高的?根據我的觀察,粗淺的分析,因為當醫生賺錢賺最多,所以去讀醫學院。這很值得我們深思。當好一個醫生最重要的是什麼心境?「但願世間常無病,哪怕櫃上藥生塵」,醫生的心境就是希望世間人不要生病,縱使他藥櫃上面的藥都已經厚厚的一層灰塵,他都覺得很歡喜、很欣慰。我們現在感受一下,我們訓練出來的醫生、我們訓練出來的律師,有沒有守住他這個行業的正道?律師是維護社會公平,是希望世間不要再有沖突。假如我們當律師,剛好今天沒人來,說:今天怎麼沒人離婚?那麻煩了,都想著人家要來離婚,那天下不就亂了嗎?本來來了還有一點轉圜余地,結果我們在那裡添油加醋,很可能這個家庭就破碎了。

  我們中心的副主任李毅多律師,他是京都大學法學博士,他當律師不請客吃飯,不去攀關系,不去巴結這些法官,都沒有,他憑著良心去做,還是做得很好。然後夫妻來了要離婚,他都介紹他們學《弟子規》,學著學著就不離了。然後兩個企業發生沖突,其實說實在的,這些企業沖突曾經都是合伙人多,後來因為一些利益擺不平,本來一起共患難的朋友,最後可能走上法庭。這樣的結果其實對彼此的人生都是很大的遺憾。所以這樣的企業來找李律師,他都是跟他們勸和,讓他們先消消氣,還自己掏腰包請他們去吃素食,因為吃肉脾氣會大。這不是我說的,這醫學上的書都講得很清楚。俗話說「吃什麼補什麼」,這句話是錯的,這句話應該怎麼講?吃什麼像什麼。真的,你看吃很多肉的他脾氣就很暴躁。你看很多出家的法師,他們都常年吃素,一看就是心平氣和,甚至於他們的眉毛都長得很長,很仁慈。所以最近我都一直拉眉毛。很慚愧,修養不好,都長不出來,還得用拉的。

  到了素食店,那個音樂又非常優美,所以講著講著這個人就忘了要打官司,就開始跟他聊。然後就引導他,我這個委托人他說到,以前跟你一起合作的時候你也非常付出。這麼一提醒,對方還記得我的好,其實當初我們一起的時候他也對我很好。所以「恩欲報,怨欲忘」,慢慢這樣引導他,把兩邊,不是勸人家打,是告訴對方,對方怎麼講你的好,對方又怎麼講你的好。不只把一些可能打的官司化解掉,還讓本來沖突的企業最後還走向合作的關系上面去,這是真正把律師的行業做到好。

  所以我們引導孩子走向醫生的行業,最重要的,這一顆把病人當作自己父母的心,不忍心他們痛苦,一定是用最好的方法把他們的病治好,希望他們下次不要再來了。而我們這些走向醫學院的孩子有這樣的引導嗎?還是媽媽,他要讀大學的時候對著他說:兒子,我在你身上花了多少錢你知不知道!你看巷口那個小明,他現在已經當醫生了,一個月都賺十幾萬,你要看著辦。那孩子去念醫學院一定念出來的不是仁慈心,而是如何靠醫學賺錢。

  像我們當老師的,我們孩子去念師范院校我們應該怎麼引導他?這個社會最大的問題,重利輕義,重自私自利,失去了做人的道義、做人的仁愛心,才會造成這麼多的沖突。自私自利了,人與人相處就有不平,就有怨,再發展就變成恨,變成沖突。所以我們要讓家庭、團體、社會,以至於國與國的沖突化解掉,要從根本思想、根本的做人心態調整才能真正解決。那我們自己的思想觀念是不是走在道義、仁愛的存心?假如我們不是走在這樣的存心當中,那我們喊和諧家庭,和諧團體、社會,都是口號。

  我記得我考上正式老師,長輩來問我,第一句話跟我說:你一個月賺多少錢?諸位朋友們,我們有沒有問過這句話?你看我們這句話在引導孩子他在從事那個行業他重視什麼,重視自己的收入,而不是那個行業的天職,而不是那個行業服務人的那分初衷。後來我跟長輩交流,說你看,我去帶班,幾十個孩子,他們的父母信任我,社會、國家也信任我們老師,把下一代交給我們,我們要對得起社會國家,也要對得起他父母對我們的信任,也對得起孩子對我們的信任,所以我應該好好的來教這幾十個孩子,讓他們的家庭都很放心,很不擔憂。結果長者聽我這麼說,頻頻點頭:對,你這樣說很有道理。

  所以整個社會的價值觀是我們每個人造成的,我們都有責任,從我們重道義開始做起。而實在話,當我們有道義,難道我們會沒有成就嗎?難道我們會沒有好的收入嗎?不可能,只要盡了道義,福分自然就來了。而當我們只有自私自利而沒有道義,沒福,這個財富一定不能長久。你看現在很多人推銷,親朋好友統統拉來買他的東西,不是真正為對方著想,這個生意只能做一次;而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他非常信任我們,有問題都來找我們幫忙,找我們服務。所以有道義,這個事業才能長久。

  結果你看現在大學生不是這麼想,我聽說有一段順口溜說到,現在年輕人想到,「錢多事少離家近」,他們的理想就是自己的工作要錢多、事又少、離家又很近,「位高權重責任輕;睡覺睡到自然醒,數錢數到手抽筋」,橫批,「妄想」,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但是假如年輕人是這樣的心態,他這一輩子會有大作為嗎?他會有大格局嗎?

  這次課程我們送給大家的結緣品當中有一片是「新世紀飲食」,這是我們中心周泳杉老師講的。他自己本身是研究生畢業,專修的是醫學生物化學,所以對禍從口出、病從口入他比較深入去了解。有人聽了之後說到他撿了十年的命回來。這個十年的命還要乘以n。為什麼乘以n?因為一個人身邊可能有三十個親朋好友,可能有五十個親朋好友,我們把這個正確的飲食觀傳遞開來,不是一個人撿回十年命,可能是很多人都能夠撿回十年命。

  而周老師他曾經在企業服務,也做得很成功,他在我們中心專門講的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管理科學的關系」,很多企業家會開幾個小時的車,每個禮拜來聽他講課。這也都是老祖宗的教誨確實能夠讓家庭、讓事業、讓企業有更好、更大的發展。當初他要去找工作的時候,他研究生畢業,當他接受老板的面試,老板談完話,覺得他挺老實,然後就跟他說你的薪水是多少。結果開完薪水以後,周老師對著老板講,老板,你給我的薪水太高了,你降下來幾千塊錢,不要開那麼高。諸位朋友們,您曾經面試過哪個年輕人進來,你給他開薪水,他說太高的,有沒有遇過這樣的年輕人?

  你看現在年輕人來面試都問什麼問題?公司有什麼福利?我的薪資是多少?能不能栽培我出國留學?一年能放多少假?都是問著我的利益。年輕人少問了一句話,我能為公司做什麼?這是忠誠,而這分忠誠從哪裡來?忠誠出於孝子之門,一個孩子在家庭當中他時時想著我應該為家庭做什麼,我應該承擔什麼,他早上起來知道要灑掃庭除,晚上的時候知道要關鎖門戶,家就是他的責任。他這種責任的態度,不管他走到哪個團體,自然就提起來了。

  為什麼周老師他的心態是希望老板不用給他這麼多?因為他心裡想,我剛出社, 會,又沒有工作經驗,老板給我學習的機會:而且還發薪水給我,讓我可以養家活口,沒有後顧之憂;我做錯了,他還會提醒我,還會教導我,哪有這麼好的事情!自己想多學一點,五點下班了,公司還提供我計算機,提供我很多的這些設備、燈光,還不用錢,讓我想怎麼學就怎麼學。所以公司對我有一分恩,老板對我有一分恩,而他用這種感恩的心來做他的工作。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學生有沒有這樣的感恩心?他有這樣的感恩心,他一輩子會遇到非常多的貴人相助。

  所以諸位朋友們,這家公司誰的薪水升得最高、最快?誰的職位升得最高、最快,大家能不能猜出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現在老板是找不到信任的人,一有感恩心、負責任的人,一定盡心竭力栽培他,因為企業需要這樣的棟梁。所以我們從孩子的心態都能夠推到他這一輩子家庭事業能不能圓滿發展。

  剛剛跟諸位老師提到,這位教務主任他自己學了五天以後,回到學校他並沒有用他的行政權力要求老師要來學,他自己首先先做,先好學。學校的老師有幾個人看了很感動,一起來參加他每個禮拜共學的聚會,後來還有幾個老師又飛到上海去參加我們五天的課程。後來他們組成了一個團隊就開始在學校教《弟子規》。教了沒多久,也才一個多月的時間,他們學校的校長發現這幾班的孩子特別有禮貌,很乖,所以就把這些老師叫過來了解情況,才知道原來是學《弟子規》、學經典。這個校長很有責任心,她馬上向全校下令,英語可以先不學,但是不能不學《弟子規》。她是要為孩子一生健康、正確的人格價值觀負責,她很有魄力,一個女校長,全校都學。

  後來她回到家裡,她的先生看報紙上有一份報導,有個教授批評說《弟子規》不能學,《弟子規》有愚孝。諸位朋友們,《弟子規》有沒有愚孝?你們怎麼沒有反應?我們有信心。這個教授連《弟子規》都沒看過,他看了不可能這麼講。《弟子規》說「親有過,谏使更,怡吾色,柔吾聲」,怎麼會有愚孝?所以我們在批評事物以前,首先自己要深入了解這件事物、這件事情、這門學問,不能自己有這麼高的學術地位,反而拿來亂講話,這有愧於自己的身分。

  她的先生看了之後對著這個女校長講:妳看,有人批評,妳自己考慮清楚,不然妳可能會犯了路線錯誤,把妳的烏紗帽給丟了。這位女校長對著她先生講,他有他的看法,我有我的責任。我學校旁邊的初中,中學,一遇到寒暑假就有學生去墮胎,我都看在眼裡,難道我希望我的學生往後是走向這樣的人生嗎?我一定要在這時候把他們的孝心啟發,把他們的德行鞏固,讓他們知道「身有傷,贻親憂,德有傷,贻親羞」,他就不可能變成這樣了。她的先生看著她說,因為這個校長講到,我有我的責任,先生聽了很感動,說到我覺得妳很適合做國家領導人。這樣的校長出來了,影響的是成千,甚至是上萬學子的未來。

  後來這個學校孝道推得非常的成功,香港教育單位的人派來考察,派來跟廣東一帶教育界學習,廣東省就推薦這一所小學。你看,這個教務主任他從自己修身,然後把自己的班級、把自己的學校照顧好,齊家,現在連香港派教育方面的這些老師們、校長們來學習、交流,他又能把這個經驗告訴他們,他在治國。這個國在古代是諸侯國,可能幾千個人口、幾萬個人口就是一個小國,他真的在做治國。他這樣好的風范,我們走到世界各地跟所有的華人們交流,他這樣的事例會啟發我們,他在平天下。所以我們真正把自己本分做好了,這一分德風就能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效應。

  後來他們學校的孩子出去參加一些校外教學,旅行社接待完他們之後,在報紙上有個聲明,說到這個學校的學生非常有禮貌,而且還會主動撿起地上的紙屑,很愛護環境。你看,我們真正做出來了,不用自己講好,社會這些力量都會來肯定,都會來一起配合做這樣的事情。所以一開始跟大家有提到,確實這些社會現象都在啟發我們。所以我們的孩子他最重要的,道德要建立、理智要建立起來。

  這次我回南部,回到高雄,剛好去看了我的外甥、外甥女,他念一年級。運動會的時候全校齊唱「老鼠愛大米」。這是不是愛?老鼠愛大米怎麼愛?把它吞下去,那是欲不是愛,這都在誤導孩子,增長他的情欲,難怪現在幼兒園都在談戀愛,你看我們的下一代理智怎麼建立?康熙皇帝那時候教孩子,二十歲以前詩詞歌賦都不學,怕他們增長情執。我們父母也好,從事教育的同仁們也好,對教育要有高度的判斷力、警覺性。我那時候去代班,第一年最常聽到的一首歌叫「對面的女孩看過來」,你看這個孩子還有定性嗎?

  我就想起我們小時候唱的一首歌,那才是真愛。「愛的真谛」大家唱過沒有?沒有。「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家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還沒唱完。「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凡事要忍耐,愛是永不止息」。你看我們唱著這條歌,真正認識愛。愛是包容,愛是相信。你看當我們被包容、當我們被信任,那種感覺很溫暖、很安慰,那種感覺會從內心興起一分動力出來。

  這一首「愛的真谛」是天主教裡面的教誨,你看這些聖賢教誨真正能利益我們下一代。什麼是真正的愛?愛的根本、愛的原點在哪?我們明天再好好的一起來分享、交流一下。謝謝大家。

家和萬事興

第三集

蔡禮旭老師主講  2007/8/4 馬來西亞綠野國際會展中心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長輩,諸位教育界的同仁,諸位同胞、朋友們,大家早上好。每次在向著我們至聖先師孔老夫子行禮,都會有一句夫子的教誨在我們的腦海裡浮現出來。昨天我們說到夫子的志向,希望「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希望「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老人家可以安享晚年,夫婦、親戚朋友能誠信對待,小孩子能受到最好的教育。所以,夫子的理想是世界的大同。其實世界大同是可以達得到的,夫子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他初任當官短短一年的時間,就把那個地方治理得非常的好。我們真正對聖賢教誨有信心,就能夠做到身修、家齊,進一步可以讓整個社會安定下來,這是絕對做得到。最重要的是人要有倫理道德的思想,要有正確的價值觀,而這些正確的思想價值觀都必須靠父母老師來傳承給學生、給下一代。所以剛剛在向夫子行禮我們就想到,夫子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他教誨學生不疲不厭,而這分耐心、這分愛心深深印在他學生的心中。

  昨天在吃飯的時候,有位長者我們看他整個氣宇非凡,應該也是很成功的企業家,他有提到他的小學老師就好像他的父母一樣。你看一個老師在學生心目當中如父母一般,可見老師的教誨對他人生一定會產生很大的作用,影響他的一輩子。而我們接觸很多教育界的同仁,有很大的比例都是因為他在小學、他在求學的過程遇到很好的老師,他覺得做老師非常有意義,所以他繼續承傳老師的志向,也去當老師。這在古籍裡面提到視師志如己志。我們中心有位老師他任教非常用心,而他就回想到他在讀小學的時候比較沒有信心,剛好換了一位新的老師,那天上課突然叫到他回答問題,他站起來非常緊張,腳都發抖。結果一回答問題答錯了,他習慣性的正准備接受批評,很難受。突然老師對他說:你能站起來回答就很不容易、很有勇氣了,老師相信你下一次會答得更好。突然這個孩子感覺到內心有一股暖流在他的全身流動起來,所以跟老師就建立起很好的信任關系。

  後來這位老師還帶他們到一些孤寡老人的家裡去照顧這些老人,把他們的家裡打掃乾淨,還給他們送一些生活的必需品。這個老師回想起來,並不是老師在課堂當中講了哪個生字,講了哪個數學題,而是老師的不言之教,老師那種對學生的愛護,以及對社會、對老人的那種關懷,傳承給了他的學生。老師們還回想讀小學的時候,老師怕很多同學學習趕不上,所以利用禮拜六、禮拜天的時間,願意到老師家學習的都可以。結果後來還去了很多的同學,去得太多,桌子坐不下,還拿了一個暫時不用的房門,底下擺幾個椅子架起來,然後同學們圍在一圈一起吃飯。諸位朋友們,這個飯香不香?你們都吃到了吧,這個飯很香。你看那同學之間就跟兄弟姊妹一樣,老師就像他的父母一樣,相信他們的同學都是一輩子的好朋友、好兄弟。我們從事教育,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我們什麽樣的影像,這是我們給予孩子人生最大的價值。

  我記得我念小學五年級的時候,一到四年級比較貪玩,成績不好。剛好五年級換老師,高年級編班我是編到五年七班,我的老師姚老師跟我母親有交談,說這個孩子學習怎麽樣?我母親說這個孩子不喜歡念書,不過很愛面子。我老師點點頭,好。那天編班所有的學生在操場中間,一唱到自己的名字,一班,這同學就跑到一班去,二班,就這樣子一個一個歸隊,我就到了七班。結果帶上班級,我的老師就說:蔡禮旭,你跟幾個同學去搬書。小學生最興奮的事就是被老師叫到名字,被老師委以重任,這是最開心的事情。所以馬上雄糾糾、氣昂昂,你看本來學習就不好,也沒當過什麽股長,突然被老師叫到,很高興,趕快去辦好事情。一件事情辦完了,坐下來,老師又說:蔡禮旭,跟幾個同學去拿掃地工具。我就這樣忙得不亦樂乎。

  結果該處理的事都處理完了,接下來老師說,現在我們來選班長,我提名蔡禮旭,其他的你們提名。諸位朋友們,大家知不知道誰選上了?我就這樣選上了班長。班長在小學生的心目當中等於品學兼優,所以老師不費吃灰之力就把我一個不愛讀書的孩子,一下子就推上,成績從此就沒有掉到三名之後。所以夫子講的因材施教,那很重要的是老師有這分愛心可以因材施教,又有這分智慧可以洞察出來孩子的內心狀況。所以韓愈先生說到,「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西漢的楊雄先生是個大儒,他也說到,「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也」。老師啊!老師啊!您影響下一代的命運太深遠了,孩子的思想觀念、孩子的智慧是受到老師的教誨。

  有個研究生,也是很知名的一個大學,他念到了研究生,念得很苦,他就想到孔老夫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奇怪了,怎麽我讀書是愈讀愈苦?所以他提起勇氣去請教他的導師。結果他的導師聽他說:老師,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我怎麽這麽苦?老師聽完之後皺著眉頭對著他說:老師跟你一樣。他聽完以後,心裡還是覺得不踏實,他找到學校裡面很受歡迎的一位老師,又去請教他這個問題,為什麽學習應該是悅乎,為什麽變成苦?結果這位老師斬釘截鐵的告訴他,人生本來就是這麽苦。好,諸位長輩、朋友們,這個學生聽完老師這段話,他走回自己的寢室這段路好不好走?這段路會走得非常的沉重。假如人生怎麽樣都是苦,那他怎麽去追求幸福快樂的人生?

  所以孟夫子有說到,古代的這些讀書人是以他的明白來引導學生、引導孩子來明白,那現代我們沒有明白道理,就不可能帶著我們孩子走上明白光明的人生。所以我們昨天有提到,一個人一定是自己有了修養才能夠齊家,才能為社會做更大的貢獻。而要修身,最重要的是自己不做壞習慣的奴隸,自己去掉了這些自私自利,去掉了壞的脾氣,慢慢的我們自己的明德才能夠張顯開來。我們本有本善、本有智慧,這是我們要非常堅信的一點,這些聖賢人絕對不會欺騙我們。而也要去掉自己的愚昧,要有智慧才行。智慧在哪裡看出來?在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物有本末,事有終始,我們做任何事情,根本要抓到,先後順序不可以顛倒,先後顛倒了,這個道就顛倒了,倫常之道就顛倒了。

  大家很冷靜的來感受一下,三十年前,晚上吃飯是孫子叫爺爺吃飯,這個先後順序對了;三十年後,誰叫誰吃飯?變成爺爺、奶奶叫孫子吃飯,而且叫回去之後還得要跟他跑馬拉松賽跑,先吃一口,然後要陪他跑半圈,然後再吃下一口。你看先後倒了,教出來的孩子是小皇帝、是皇太後。這些生活細節都不可以顛倒,以至於整個學習的次第不可顛倒。《弟子規》當中告訴我們,「不力行,但學文」,今天學了不去做,只是堆積知識,慢慢的言行就不一致,會說不會做,「長浮華,成何人」。諸位老師們,這幾句話對我們的一生,以至對我們的家庭、家族影響太深!長浮華,他有了傲慢,他這輩子什麽都做不好,這個我們不能有任何懷疑。

  在歷史當中,中國有本非常有名的歷史書,《史記》,從黃帝時代記錄到漢朝,幾千年的歷史在這本《史記》當中。而《史記》裡面有個篇幅是專門講歷代的帝王,叫本紀,專門敘述每個帝王他的好風范,或者是他的過失在哪裡。其中有一篇是項羽本紀,項羽是漢朝還沒建立以前,楚漢相爭的項羽。奇怪了,他沒有當皇帝,但是他卻在本紀裡面?這是司馬遷在警誡我們後世的這些子孫們。是因為項羽跟劉邦在爭天下,而項羽有絕對的優勢可以取得天下,因為項羽百戰百勝,劉邦幾乎都打敗仗,但是他們很不同的一點是項羽居功自傲,非常傲慢;劉邦很謙虛,懂得把功勞讓給別人。滿招損,自滿、傲慢一定會吃大虧;但謙受益,謙虛的人受很大的利益。

  項羽他傲慢到從歷史上的幾個情況我們可以推斷出來。當時候劉邦被項羽的軍隊團團圍住,逃不出來。結果劉邦底下有個忠臣叫紀信,就對著劉邦建言:這個情況幾乎逃不出去了,所以君上,我穿著你的衣服,坐著你的車子,從東門沖出去,這樣你就可以從西門逃走。你看忠臣面臨這麽大的危難,生死關頭,都是毫無畏懼,殺身成仁。後來就因為忠臣的犧牲,劉邦才幸免於難。

  諸位長輩、朋友們,假如你是項羽,你會怎麽處置這個忠臣?看大家的表情,都沒做過皇帝。面對這樣的忠臣,連命都不要了,結果項羽居然是很傲慢,勃然大怒,當場就把他給燒死。你看他本來有這麽大的軍隊,這麽大的勢力,這個動作做下去,他失去多少人心。孟夫子講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假如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學生自私,脾氣又大、又很傲慢,他這一生哪裡來的人和?而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就是團結互助的精神,才能把一件事情辦好。我們的孩子、學生現在具備了人和的心態沒有?所以我們父母、老師都應該以孩子的一生來著眼,甚至更有格局的是以孩子的生生世世後代子孫來著眼,這是更有遠見。

  項羽做出這樣子的行為,他自己都不知道問題很大,其實人心一點一滴都退喪掉了。後來還抓到了劉邦另外一個大臣的母親,把他母親帶來,是為了要讓這個大臣從劉邦那裡來投靠他。諸位老師們,這個方法好不好?不好,這不夠道德的風范。結果這個母親她居然自己自殺,她不願自己的孩子背叛自己的領導,你看這些女子都是深明大義。這個母親自己自殺了,結果項羽居然又很傲慢、又很生氣,把他母親煮來吃。

  司馬遷先生就是舉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一個人有再大的福分,只要他傲慢,他也會敗得很慘。歷史是一面鏡子,啟發我們的人生。後來項羽兵敗到了烏江,大家應該比較熟悉,項羽到了烏江講了一句話叫「無顏見江東父老」。其實在《史記》當中還有另外一句話,就是項羽要自刎以前說到,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的錯,不是我不會打仗。你看他在臨死以前毫無反省,還把責任推給老天爺。所以我們很冷靜的來觀察,我們的學生犯錯的時候,他第一個念頭是什麽?是反省自己嗎?當我們的學生面臨任何的錯誤都是推卸責任,縱使他現在的成績名列前茅,他以後也不可能有大作為。

  我之前在教學的時候,學生發生沖突,我把他找過來:你為什麽打人?孩子下一個念頭:老師,他也有。你看都不先正視自己的問題,顧左右而言他。孩子這不肯認錯的態度從哪裡學來的?很有可能是他在家裡,他一犯錯,爸爸要教訓他,馬上媽媽就過來了:沒事,沒事;或者爺爺奶奶就過來了:沒關系,沒關系。讓孩子在犯錯的當下,他的聰明是用到我只要找誰,我就不用負責任;我只要躲在誰的後面,就不會受處罰。所以他那種直下承認錯誤的心態沒有建立起來。

  我們從事教育,愈深入了解教育,愈感恩自己的父母對我們的教誨。小的時候犯錯,父親教訓我的時候,我的母親從來不插手,我只能默默的聽父親的教誨。結果我父母常常跟我談話的時候說到,奇怪了,我們兩個都這麽沉默寡言,怎麽生你這個兒子這麽會吹牛?我就跟我父親講:爸爸,你有所不知,我每次犯錯,你教訓我的時候都是辯才無礙,都是左右逢源,罵我都罵得很順。而且我們不單是看到爸爸罵我們罵得很順,更感受到的是父親那一分恨鐵不成鋼的心境,讓我們覺得很慚愧,不能再讓父親這樣生氣。所以我自己後來從事教育,我有幾次的情況是罵學生罵到我自己太感動了,眼淚都掉下來。所以父親那些教誨都印在我們心上。我母親都不會插手,甚至於我的爺爺奶奶也不會插手,每次我要被教訓的時候,我的爺爺就對我講:誰叫你要犯錯,活該。然後還把我奶奶一起帶上樓上去,因為我爺爺怕我奶奶撐不住,會過來袒護我,把我的後援全部都斬斷,援軍都砍掉了,我只能老老實實接受教誨。

  所以歷史上這些故事對我們教育孩子都很有啟發。剛剛跟諸位長輩、朋友們講到這個先後順序,一定要先有德行,後有才華、技能,不然這些才華、技能、知識只會長他的傲慢。我們冷靜去觀察,失業率最高的往往是學歷高的,離婚率最高的也可能是學歷高的。因為增長了知識,但是他們的道德學問並沒有跟著長,這時候反而他的學歷會變成他人生的障礙,因為學歷會變得傲慢。前不久在台灣有個企業家寫了一封信給台大的校長,台大校長看了以後,發給全校的教職員工還有大學生看。這封信裡面提到什麽?提到這些很好的大學出來的學生很不受教,企業覺得很難提拔。

  這個訊息給我們教育界一個啟示,我們所教育出來的孩子,現在很可能被企業界退貨,他們覺得不好用。那是不是我們整個教育界應該要調整的時候到了?內容裡面提到,大學生出來有些不好的習慣、心態,其中好幾點都提到不夠謙虛,然後都以高學歷的光環不肯從基層學起,然後腰也很硬。你看這些心態,難道是他讀大學形成的嗎?這樣的人生態度絕對不是在大學的時候形成,往往是在他甚至是小學的時候慢慢形成這些傲慢的態度。所以我們教導孩子、學生,不只看到他外在的表現,更重要的要從根本,這個本很重要,教育的本是他那一顆心地。你看我們都一直在強調希望孩子有素質,素質從哪裡看?從他的心地看,絕對不是從他的外在的一些行為、才藝來看。

  曾經有學校強調素質教育,然後就讓小孩學烹饪,炒青菜、炒土豆絲,大陸的土豆絲就是馬鈴薯絲。這個初中生,這是回家作業,他炒好之後,剛好有位老師到他們家,他就端給這個老師品嚐一下。這個老師吃了一口,嗯,炒得還不錯。結果這個學生馬上從他的口袋裡面掏出一張紙來,對著這個老師:你給我打個分!要給他評分。這個老師就對他說:今天你學這個家務事,學炒菜,很重要的一點是去體會母親對家裡的辛勞,進而去分擔母親的工作,你用這樣的心態去炒這個土豆絲,你縱使炒得不是很好吃,老師都給你一百分;但是假如你只是為了要打這個分,你並沒有這樣的孝心、沒有這樣的感恩心去炒這個菜,那你炒得再好吃,你也不及格。結果這個學生聽了點點頭,老師你講得很有道理,不過你還是幫我打個分吧。

  我們自己在推展倫理道德教育的過程發現了一個現象,一般中學生,當我們在跟他講孝道,講這些聖賢人仁愛存心的故事的時候,發現成績中等、甚至忠厚的孩子,聽的時候眼神發亮,覺得聞所未聞,很感動;反而是名列前茅的孩子聽這些做人的道理,眼神呆滯,甚至於講了五分鐘之後,他會舉起手來:老師,你為什麽還不上課,你講這個考試又不會考?我們假如不啟發孩子的善心、孩子的道德,我們很可能栽培出的一個孩子是考試的機器。這樣的機器能夠把家庭經營好嗎?能夠做成功的事業嗎?進一步他能教出好的下一代嗎?都有待商榷。

  所以今天我們不單是看到學生的分數,而是他的智慧、他的善心有沒有在啟發,還是在退步。所以老祖宗講教育是長善救失,長他的善心,救他的過失,改正他的壞習慣,這是教育的大根大本。這個老師看他還是不懂,接著又問他:你炒完菜,你有沒有把鍋子洗一洗?他說:奶奶現在在洗。又問他:那你炒土豆絲是不是你自己切的?他說:媽媽幫我切好的。你看這媽媽跟奶奶懂不懂教育?全部都幫他准備好了,就讓他放下去表演一下,然後去得個分,這樣能提高他的素質嗎?提高他的責任心、提高他的孝心嗎?所以素質從心地來看。

  最近很多知名大學生跳樓自殺,這個心地都早出問題了。我曾經遇到一個朋友,他現在在大學教書,他從小學到大學畢業成績都是數一數二的。但是這樣的人他的內心世界可能連父母、老師都不知道。他後來考上很好的研究所,結果因為高手雲集,當第一次考試,他的成績是中後,他一下子不能接受這個結果,他說那段時間,他走到走廊上都有一種要跳下樓去的沖動。你看,在我們的眼裡他好像很健康,可是其實他輸不起,他忍受挫折的能力很低,我們都沒有察覺到。所以患得患失的心如何能夠調整,這就很重要。而這些重要的處世態度,往往都是老師跟學生生活相處的每個情境,都可以把這些正確健康的人生態度傳遞過去。但是我們老師要有這樣的覺悟、覺照才有可能教得出去。

  我也是個患得患失很嚴重的人,我記得初一有次考英文,我考了九十八分,結果我哭了一下午,因為差兩分一百分。諸位長輩、朋友們,您看到一個初一的學生為了兩分哭了一個下午,請問您覺得他的人生會幸福嗎?他幸福不了。我記得初三的時候,我的同學給我寫畢業紀念,有個同學跟我三年都是同班,他在這畢業紀念冊的最後面畫了一張圖,就是一個學生看著一張考卷掉著眼淚,你看我那個同學都還記憶深刻。結果我這個患得患失幸好有我父母的引導,才把它慢慢的改掉。我記得那時候我很傷心,打電話給我爸爸,我爸爸一聽,兩分的事情有什麽大不了,下一次再加油就好了。爸爸根本就不會計較這些分數,都是很平常心來看學習、看成績,反而我們都覺得繼續哭下去好像是大驚小怪,慢慢性格就轉化過來。所以父母、老師是孩子人格健全最重要的老師、最重要的保護傘。我們明白這些道理之後,就會關注到孩子心靈的成長。

  我記得我們在發考卷的時候,你看拿著考卷走進教室裡來,正准備發下去的時候,其實當下全班的氣氛非常緊張,我們都可以看到孩子當下他那個心髒跳動很快速。其實這時候是最好的機會教育。諸位長輩、朋友們,人生什麽時候是考試?隨時都在考試。諸位朋友們,我們現在坐在底下有沒有考試?有,考我們的仁愛心,你看這時候蔡老師講得不好,實在很想打瞌睡,但是又怕他難過,傷害他幼小的心靈,所以這時候還是仁慈一點,還是不能打瞌睡,這時候考試就過關了。而且打瞌睡還會起連鎖反應,這腦波會影響。因為我有次跟一位同仁,我們開了八個小時的車要去講課,結果在路上我實在是有點困就睡了一下,才十幾分鐘,我突然醒過來。他好像開悟了,他說:剛剛我幾乎快睡著了,結果你一醒過來,我精神就來了,原來你打瞌睡都會影響我。

  所以當老師拿著全班的考卷就對著學生說:同學們,考試剛剛要開始,今天這個考試卷發下去,你是第一名,你馬上覺得很了不起、很驕傲,你失敗了。你都想不起父母的養育、老師的教導,甚至很多人的幫助,所以你考一百分,你考第一名,都是失敗,不是成功。今天你考了第一名,你還肯把你懂的這些方法、這些經驗去告訴同學,那你更成功。你看「己有能,勿自私」,你把你懂的東西再去告訴別人,你的聰明智慧會愈來愈高。你看這給孩子很重要,他今天成績很好,他是長了傲慢,還是長了謙卑、長了仁愛心?這個心境影響他的一輩子。老師有了這個明白,就能真正把孩子引到更寬廣的人生大道上面去。

  我曾經聽過一個真實的例子,有對姐妹,這姐姐從學校回來,姐姐就對妹妹講到:今天有個同學問我數學題,我不告訴他。結果妹妹就對姐姐說:假如是我,我會告訴他。姐姐這麽一聽,有點慚愧,喔,你會告訴他。接著妹妹說到:我會把錯的告訴他。你說孩子假如都是這種競爭的心態,那不得了!我聽到這些故事,內心都很慚愧,因為這些事以前都干過。所以你看人家有福報的人,臉都是圓的,像我們這個就是沒福報的臉。但是大家不能看現在,要看我十年以後的長相,這是現在在種好的因。經師易得,人師難求。我們這輩子最大的福分就是遇到好的老師,師長的教誨,告訴我們把聰明智慧無私的告訴別人,你的聰明智慧就會愈來愈提升。

  以前會的東西不告訴別人,小鼻子、小眼睛,人的悟性都被阻塞住。後來聽到師長的這些教誨,心境轉變了。那時候我到補習班去學習,其實離那些課程都已經有七、八年的時間沒有讀過了,我在准備考師范院校,在台灣叫做師資班,要考十三個科目,那時候我們只剩下四個多月的時間就考試了。但是雖然時間很短,我們也把自己會的東西去告訴同學,尤其是數學、物理、化學。因為考試的女同學比較多,她們對這些理科的理解力起得比較晚,而不是理解力不好。所以學生有差異性,我們不能操之過急,有時候他是大器晚成型的,這時候你要鼓勵他。所以老師堅信「人之初,性本善」,非常重要。

  我那時候念到小學四年級成績都不好,都是我老師的鼓勵,另外還有一位自然科老師葉老師,他現在是一個學校的校長。我記得那時候我成績不是很優秀,但是他對我很鼓勵。後來我上高中的時候,他還去到我們學校,我趕快興高采烈去找老師。剛好我的葉老師跟我的導師姚老師他們在一起,兩個老師在那裡談話的過程,我在那裡恭敬的聽著。結果葉老師就說,這個禮旭是屬於大器晚成型的。他是用閩南話講的,他說這個禮旭是大雞晚啼。那個雞很大只,所以牠叫得比較晚,因為那個雞很大,牠要吸一口氣要吸很久,咕咕咕。老師這句話鼓舞我們一輩子,每次覺得比較喪氣的時候,一想到老師說我是大雞晚啼,怎麽可以丟臉。你看那是源源不絕的動力。

  我在補習班的時候,有體會到這一點。我們有個同學,他大我七歲,他的物理、化學、數學程度很差。那時候我覺得他非常善良,人生走得很坎坷,但是對任何人都沒有責怪。這樣的人我們覺得要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就帶著他學物理化學,逼得很緊,逼到他對我是又恨、又尊敬。結果後來這個同學,物理、化學、數學學到可以回到補習班當老師。真的,我們要相信每個人有本善,每個人有潛能,只要我們有至誠的愛心跟耐心,都可以把每個人的潛能激發起來。所以老師這分愛護、關懷他人的心境,會影響整個班級的班風。這「己有能,勿自私」,我們會的能力要無私的教導給我們的同學。只要老師非常照顧這些成績不好的同學,這個風氣自然就帶起來了。一些成績比較好的孩子感受到老師的愛心,他說:老師,這兩個同學我來教,你這樣太累了。你看《弟子規》的每句都可以變成我們的家風,變成我們的班風。

  楊老師在廬江湯池有教弟子規、教學生書法,其中有個孩子,初一來學習,他初一的成績總分考了十七分,成績算很差的。其實當我們看到十七分的時候,不能只看到分數,要感受到的是一個孩子放棄了學習。我們看一個孩子放棄學習,我們產生的是一種憐惜的心,因為他只要不好學,這人生就毀掉了。結果後來上了老師的《弟子規》,上了老師的書法,孝心啟發了,對老師的恭敬心啟發了,成績就開始提升。而孩子放棄學習是結果,原因在哪裡?所以我們覺悟就是時時不在結果打轉,把原因找出來,這個結果就會改善了。

  經過這麽一了解,因為這孩子讀五年級的時候,老師把成績好的統統調到前面坐,照顧前二十名的孩子,二十名以後的忽略掉他們。這個動作做出來,不平等的心,這不是愛心,這是好惡的心。人用好惡的心,任何人可能都被我們誤導、都被我們害了。當我們只注重成績前二十名的孩子,他們會覺得很驕傲,很了不起,結果這前二十名也被我們給毀了,他人格偏頗了;後二十名的孩子,他可能就沒自信,這還好一點,更嚴重的,個性比較強的人對老師就有對立、有不滿。

  其實當一個孩子對老師不能產生恭敬,他的人生很可憐!誰願意跟自己的父母有隔閡?父子有親是天性,你看那個孩子一歲、二歲的時候,犯錯誤了,父母打他,他愈往父母的懷裡抱,天性。而這樣的天性為什麽最後十三、四歲的時候,變得這麽的叛逆、這麽逆反?他那個天性沒有被保護好。而尊重老師也是一種天性,居然這個天性最後是變成跟老師有隔閡,甚至是不滿,這對他的人格的影響太大!一個人對老師都不尊敬,他很可能形成對社會的一種不滿。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孩子放火燒一些公共場所,燒人家的摩托車,他的行為確實是錯誤的。但是我們要了解到一個孩子的內心為什麽有這麽多的怨恨在,這都值得我們家庭、學校,甚至整個社會來思考。

  當老師是平等的心、愛心,傳遞給孩子的都是這一分善心。後來這個孩子心境轉變了,孝親尊師提起來。初二的考試考了五百八十六分,你看成績馬上一下子就拉上來。他的母親非常高興,跑到我們中心來說救了我的孩子,我要到中心做義工,不給我薪水都沒有關系。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母親,孩子學好,她內心的喜悅跟安慰,進一步她要把這一分得到的利益希望讓更多人去分享。我們這樣的例子很多。有位母親他的孩子學習之後孝心提起來了,轉變了,她把家裡超過一半的存款都捐出來。所以人這顆本善的心,只要有好的榜樣出現,這個善心就起連鎖反應。

  所以學生對老師信任很重要。我記得我第一年教書的時候,其實教導孩子不只是自己在教,我們整個同仁之間的關系孩子都看在眼裡。我那時候帶班,那個班也算是比較調皮的,所以我也是緊迫盯人,時時在關注他們,我都不敢離開教室。結果同仁們有提到,這班的學生這幾個月變得有禮貌。我們自己沒有察覺,因為老師走前面,學生走後面,而我們看到每個同仁,都主動的跟他問好、跟他鞠躬。孩子這樣潛移默化,我們這一分對他人的禮敬就傳遞給他們,自己沒發現,但孩子已經在變。所以同仁之間的和諧都是給孩子最好的影響。

  我到了這所學校,看到有些同仁他家裡小孩還很小,剛好那個禮拜他又得站導護,在校門口迎接學生們進校門,還要過馬路,所以他必須起得很早,很匆忙。這時候我們看了也覺得不忍心,自己同仁就像家人一樣。其實家和萬事興,整個學校就是一個家,整個公司也是一個家。當我們的學校、公司都像家一樣溫暖,工作都不累,彼此都會互相幫忙、互相切磋、互相成長。所以我就主動跟這位老師說:我看這幾天我幫你站導護好了,你就別這麽趕,好好照顧你的小孩。所以同仁也很歡喜,反正我住在學校裡面,早上就起早一點就好。

  不只是希望多去幫幫我們的同仁,更重要的還有一點,我剛到這個學校,也要跟這些孩子們、跟這些家長建立信任。所以站在校門口,這些家長帶著孩子來了,我記憶很深刻,有個孩子他母親騎著摩托車載他來,他的母親臉上沒有一絲笑容,好像人家欠她滿多錢的。結果更讓我驚訝的,我往後一看,她兒子的臉跟她一模一樣,這個潛移默化太厲害了。當下這個孩子下了摩托車,母親正要從前座籃子裡面把書包拿出來,我馬上快步向前幫她把書包拿起來,親自幫孩子把書包背上去。第一天面無表情,第二天我照樣早上好,然後又幫她的孩子背,第三天、第四天笑容出來了。接下來,不是我先說,是這位母親先跟我問好。所以人的善心確實是能夠互相感染,敬人者人恆敬之。

  很多孩子就這樣我們在真誠的問候跟協助他們之下,慢慢的建立了信任。當家長愈信任老師,他就愈安心把孩子交給我們,他就愈尊敬老師;家長愈尊敬老師,孩子就愈受教。所以老師教孩子孝順父母,父母教孩子尊敬老師,就把孩子德行的根紮得非常的穩固。其中還有個孩子跑過來跟我說:老師,我跟你講一件事,你不要生氣。我說:沒事,你說。他說:老師,我媽媽說你笑起來就好像要選議員、選立法委員一樣。我們笑得很燦爛,好像去拉票一樣。好,結果這個孩子本來都不笑,現在會笑了。

  後來考試,三個同學不及格,我就很好奇,這題目不難,他就是其中一個學生。我就把三個學生找過來,然後給他補考,結果一補考,才知道這些孩子不是不會做題目,是他語文程度比較差,有些題目字看不懂就寫錯了。所以我就一個字、一個字他不懂的就告訴他,後來一考,三個都及格了。所以教語文很重要,它是一切學科的基礎。而我們也唯有靜下心來關懷孩子,才能夠看到他的一些狀況。

  後來這個孩子有一天走到我的書桌前,他就突然單膝,一個膝蓋就跪下去,他說:參見師父。這個學生跟老師真是心與心交流,他態度很認真,一跪下去我沒有笑,我反而感覺到很嚴肅。然後我就很慎重的告訴他,我說拜師可是很嚴肅的事情,你可要考慮清楚。我就把他扶起來。這個孩子在那裡若有所思,想了幾秒鐘,突然又很慎重的跪下去:參見師父。這個孩子後來學習,上我的課很認真,對我們有信任,他感覺到我們對他有愛心,所以在他的內心起了化學反應,他覺得老師這麽愛護我,我不能讓老師傷心。第二次月考他考了九十幾分,本來不及格。

  孩子有好的表現,我們就要多肯定,給他送禮物。所以頒獎的時候,九十分以上的我都給他們頒獎,最後我就留一個獎,我說:最後這個獎叫最佳進步獎,同學們,你知道進步最多的是幾分?同學在那裡猜十幾分、二十幾分。我說:都不對,三十幾分。然後他們就,哇!然後我就念出這個同學的名字,突然就看到一個同學矮矮胖胖的很可愛,走出來的時候走路有風,就接過了這個禮物。這孩子從此到我離開這個學校,他這一科的成績都沒有掉到九十分以下。所以你看只要把孩子的孝心、恭敬心提起來,這個孩子的成績你不用擔心。但是我們現在假如不啟發他的孝心、恭敬心,只是盯著他的成績,老師累,家長也累。

  我們再冷靜觀察一下,請問家長能盯多久,他去讀大學,你能盯嗎?多少大學生離開家之後就像脫缰的野馬一樣,他沒有孝心、善心。大一還可以,在大陸流行一句話叫,一年土,還土裡土氣、還老實;二年洋,大二的時候就有一點崇洋,好虛榮;三年不認爹和娘,四年不願回家鄉。你看,為什麽不回家鄉?他沒有感恩的心。所以我們很冷靜去觀察一個現象,不管在大陸、在台灣,最好的學校,家庭社會付出最多的精神栽培的學校,出國留學不回來的比例最高。我們要這樣的結果嗎?你最照顧的人居然是最不念恩的人。

  在煙台有個孩子他在小學,他的母親得了尿毒症,後來他的父親因為太太病重,他自己就覺得承受不了,就跑掉了,離開了妻兒。他的母親病重,又遇到先生的背離,一下子禁不起打擊,就自殺了。結果這個孩子很孝順,母子連心,很快的發現母親的狀況,送醫,把母親給救回來了。這個孩子跪在母親的病床前,對著她說:母親,你不能死,我以後要當醫生,我一定會把你的病治好,所以母親你要答應我,你要等我。這個母親當下被孩子至誠的孝心感動了,對著孩子講,母親絕對不再輕生。

  這個孩子從此必須扛起照顧母親、照顧家庭的責任。但是這個孩子並不覺得苦,因為他孝心起來,只要母親能歡喜,母親能活著,就是他生命最大的安慰、最大的幸福。後來這個孩子,你看他除了照顧家庭,還得要學習好,所以這樣的孩子他在課堂當中他是告訴自己,我沒有其他的時間再復習了,我回去就得要照顧母親,老師講的我當下要全神貫注學會。你看現在很多孩子,家裡有錢,都把他送到補習班、安親班去,這個孩子坐在教室裡面,心裡還在想反正今天老師教的補習班還會教,晚上再聽好了。這個孩子可能就不專心了。而當他在學校不專心,養成習慣,他在補習班能專心嗎?

  其實我們這個時代有個非常嚴重的思想錯誤,就是覺得錢可以解決事情。其實學習好,不見得是因為有錢學習好,而是有孝敬心、有責任心才學習好。我們再來看發展一個事業,難道是錢決定勝負嗎?不是。一個年輕人因為有錢而沒有德,他會自視甚高,最後把事業給搞垮了,甚至連家裡面的人都被他拖累了。我們曾經都遇過年輕人好高骛遠創業了,把父母的退休金統統都給卡進去。父母退休金沒了,七十幾歲還得走上法院的階梯,那樣的人生晚年不勝唏噓!

  所以老祖宗告訴我們禍福相倚,今天我們有了福分、有了錢財,而我們自己、我們的孩子沒有德行,這個福會變成禍。有一句話說到,「成家猶如針挑土」,一個家族經過二代、三代努力才能夠有所成,都是像拿著針,幾粒土這樣慢慢積累起來才成為一個沙堆,成家猶如針挑土;「敗家好似水推沙」,敗家子就好像那海浪拍過來,一下子就把土全部卷掉了。很可能幾代人的努力就因為孩子無德,一下子就敗光了。所以我們看到這些現象,「德者本也,財者末也」,這個本末不能倒置。

  這個孩子在學校非常認真學習,一有聽不懂的趕快跑去問老師、問同學,他馬上吸收,回到家就可以全心全意照顧母親、照顧家庭。後來這個孩子成績都名列前茅,然後上了初中都還代表學校去參加全國性的比賽,成績都優越。所以我們要從根本的善心抓起,德行好了,成績一定會好。我們能時時用心去跟孩子的心交流,孩子絕對能感覺得到,教育絕對不是淘汰人,教育是成就人。所以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缺乏愛的孩子,沒有壞孩子,沒有人喜歡自甘墮落,沒有人喜歡自暴自棄。

  我們馬來西亞有位老師,剛好有天遇到一個學生,這個學生全校是出了名,常常出狀況,都被叫去訓導處去給他一些警惕。而這個老師,那天剛好遇到他,也不是他班上的,遇到的時候,這個學生的行為也不是很妥,所以這個老師當下就要引導他一下,要教訓他一下。結果看到這孩子的表情,一副就是被你看到了,要罵就罵吧!就是那一副左耳進、右耳出的表情。當我們看到孩子是這樣的態度還要不要罵?這時候罵沒什麽效果。我們用任何方法一定是對孩子有所幫助啟發,我們絕對不是好像是情緒伏不住了發洩一下。所以要教孩子絕對不能發脾氣,發脾氣了,就趕快先離開一下,不然留在孩子心中的不是我們講的道理,而是他覺得爸爸媽媽、老師脾氣很大。一發脾氣了就不可能有理智的交流、理智的引導,所以我們說掌握情緒才能掌握未來,掌握了自己的未來,也掌握我們孩子的未來。

  當下這個老師很有警覺性,看孩子這樣的態度,他話就稍微伏住了。接著又看到這個孩子全身髒兮兮的,老師心裡想,我也是人家的父母,假如我的孩子是這樣我也很不忍心。這種感同身受提起來了。接著就問這個孩子:你吃早飯了沒有?這個學生本來是准備給老師罵一頓,突然關懷的言語出來,讓他愣了一下,他沒想到,愣了一下之後,突然這個孩子頭低下去就開始掉眼淚了。後來了解到,他家庭情況不理想,父母幾乎不關懷他,所以他聽到這種關懷的話語,覺得離他生命很遙遠,突然這個話聽到了很感動。這位老師看他流淚,就帶著他去吃早餐,也沒有說什麽話,其實當下無聲勝有聲。後來這個孩子跟老師建立很好的信任,老師給他交代什麽,給他引導什麽,這個孩子都非常歡喜接受,後來成績就提升得很快。所以真正我們時時觀照自己的心,也觀照學生的心。

  剛剛跟大家提到,發考卷很有學問。你看,可以讓成績好的孩子不傲慢,還有心照顧別人。今天你考最後一名,你是什麽樣的心態來面對這個成績?假如這個時候你自怨自艾,你就失敗了。假如這個時候你能夠提得起來,「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跻」。這個孩子提起的是見賢思齊,我成績不好,我要主動的去請教好的人,他就不是在情緒當中了。我們在成長過程當中,假如有老師這樣的引導,我們人生可以省掉多少耗在消極情緒當中的時光,不得了!不知道有多少都是面對一些情況的時候,我們就在那裡唉聲歎氣,沒有積極向上、自我反省、見賢思齊的態度,忽略掉了。

  這個孩子他懂得去請教成績好的,進一步檢討自己,我成績不好是結果,原因在哪?因為我上課不夠專心,因為我作題的時候太粗心,所以這些孩子在他的考卷背後都是反省自己的心態,而不只是執著在分數的高低上面。當他每次遇到這些情況,都能把結果找出來,他是理智的,他是能時時記取教訓,積累經驗,叫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前面的事情引以為戒,都將成為我們往後生命的經驗、老師!考最後一名我們要用這樣的心態去面對。

  再來,你面對第一名的同學,你應該是什麽心態?不是去谄媚、不是去巴結,而是去向他學習他的優點。你面對最後一名的同學你是什麽心態?你應該是去照顧他、去幫助他,而不是去嫌棄他、去瞧不起他。都是《弟子規》,「勿谄富,勿驕貧」。不能谄媚有錢人,不能欺負沒錢的人;不能谄媚成績好的人,也不能欺負成績不好的人;不能谄媚漂亮的人,也不能瞧不起長得比較有特色的人。你看都不以貌取人,對人都是一分尊重。這都是靠老師的引導,建立他們健康的人生態度。甚至於是你隔壁的同學,兩個人坐一起,他考得比你高,你應該要肯定別人,成人之美;他考得比你差,你應該敦倫盡分,盡我們一分好朋友的心境,去把我會的分享給他。

  諸位老師們,我們再冷靜下來從整個企業來看,現在企業家最缺具有哪些做人做事態度的人才?企業家現在最缺的人才是懂得付出的人、懂得承擔的人。而當成績好的人被引導的是「己有能,勿自私」,他就具備了付出以至於去成全他人的存心。有這樣一個員工,抵得過十個人,他還可以團結整個團隊。假如這個孩子是傲慢,加上又是嫉妒心,縱使他學歷再高,他在團體裡面成事不足,敗事有余。你看從一個發考卷所引導出來的人生態度,足以成為一個傑出的企業人才。一個人在從事事業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但是他是一蹶不振,還是馬上檢討自己的問題,還是馬上主動去請教別人?天差地別的結果。所以做人做事都能從這生活的點滴當中教給孩子,只要我們父母、老師有這樣的覺照,有這樣的智慧。

  所以一開始跟大家提到,智慧就在知所先後,了解本末次序,不本末倒置。有句話講到,欲知人者先自知,欲教人者,自己要先教好自己;欲愛人者,諸位長輩朋友要配合一下,欲愛人者怎麽樣?先自愛。我們把自己搞得亂七八糟,我們自己都是壞習性的奴隸,我們又怎麽引導我們的孩子成為他自己的主人?成為他生命的主人?不可能。所以欲覺人者要先自覺,欲悟人者自己要先自悟。我們在學習《弟子規》,學習傳統文化,這不是孩子先學,是我們父母、老師要先學。俗話說,教兒教女先教自己。我們談到素質教育就想到祖宗有一句話,讀書人要先有肚量,「士先器識」,這個器就是肚量,識就是有見識、有智慧。所以一個讀書人要先有寬廣的心量,有智慧,後面才來發展他的才華、文藝的能力,「士先器識,而後文藝」,你看這個次第就很重要。

  大家去翻翻歷史,很多禍國殃民,書都讀得很好,但是他的心量狹窄,沒有智慧,害了自己、害了大眾。唐朝出了四個人叫唐初四傑,寫的文章非常好,當時候的社會很推崇。但是有個很有修養的人就說到,這四個人太年輕就出名,德行的根基不夠,少年得志大不幸,這幾個人可能不會很長壽。結果真的王勃,唐初這四傑都很短命。你看,都看得到他未來命運。我們從歷史上來看,你看范仲淹先生他很有肚量,甚至於在他念書的時候,他都是想著我以後要當宰相好好愛護人民。他這種肚量來看書,跟是為了自己的功名讀書所體會到的這些聖賢人的智慧,一定是有很大的差別。范公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他的家道傳了一千年不衰。

  諸位長輩、朋友們,您曾經想到過家道要傳多久的舉手?大家都很客氣、很謙虛。假如我們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那就好比帶著孩子走在後面,走了一段路孩子說:爸,我們要去哪裡?這個爸爸回頭說:你問我,我問誰?我們都不知道要把人生的格局,把子孫的未來帶到哪裡,我們從沒有想過。范仲淹先生他讀聖賢書,他對聖賢書非常有信心,所以他只要身體力行,他的家族一定可以興旺。他在他的家前面種了兩棵松樹,松樹旁寫到清蔭大庇,我這個樹蔭可以庇蔭我們子孫千年之後不衰,他有這個信心。諸位長輩、朋友們,我們現在的行為風范有沒有把握我們家道承傳百年、千年不衰?我們有這樣的信心,就能把這一分精神傳遞給我們的後代。

  剛好我有一次在桃園講課,底下來了一位長者,他看起來很有福報相,一看就是做大官的。他一進來,很認真在那裡聽課,時不時還在抄筆記。我被這個長者的態度感動了,我們做他的兒子都綽綽有余,他的年紀都是我們父親的年紀,還這麽謙恭。所以我們戰戰兢兢在那裡分享,剛好後半段半個小時我們講到范仲淹先生很多的風范。後來我下台來,果不其然這位長者是桃園縣的副縣長,我們就請父母官上來給我們致辭。這位長者的第一句話讓我們非常感動,他說:我是范文正公的後代。諸位老師們,千年之後的子孫稱呼自己的祖宗如此的恭敬,范文正公。在歷史上,封為文正公的讀書人屈指可數,當他的子孫念到自己祖宗的封號,那對他的生命都是一種洗禮,我要以祖宗為風范,不能讓祖宗丟臉。這個副縣長第二句話說,我這輩子慚愧,還不能達到我祖宗的德行,但是我這輩子沒有讓我的祖宗丟臉。這位長者造橋鋪路一輩子,做了三十多年的公務員,台北捷運也是他做下來的,他是重要的主管。所以連范仲淹的後代一千年之後,選擇職業他們都考慮再三,一定是利益社會國家的。

  我們冷靜來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現在留在我們孩子、留在我們孫子心目當中的是什麽樣的影像?這個就非常重要了。這都是范公給我們的啟發。范仲淹先生的家族可以承傳一千年,他的經驗都記錄在《范仲淹全集》裡面,我們要有志氣把他的經驗承傳過來,我們也能夠再開創一個千年不衰的家道,這才是知恥,有羞恥心。我們有這樣的定位,那范仲淹先生也很欣慰,我們這些炎黃子孫同胞們都能夠對國家社會有一種責任、有一種承擔。你看范仲淹先生的家道傳了一千年的子孫,人家一個敗家子都沒有,我們這麽一不小心就生了一個出來,差那麽多,差在心地的肚量。范公的後代有次到我們中心去學習,當他站上台去,他說我很慚愧,我是范文正公的後代。底下的學員們聽到以後自自然然響起一片掌聲,還有人忍不住激動站起來鼓掌。

  諸位長輩、朋友們,這個麥克風告訴我們接下來講的是重點,希不希望一、二百年之後,有個年輕人站上台去說我是某某人的後代,底下響起一片掌聲?希不希望你的子孫走到哪都是受到人的歡迎、受到人的愛戴?我相信在我們馬來西亞只要這個年輕人站上去說我是沈慕羽老先生的後代,底下一定響起一片掌聲。我們只要把聖賢人的精神承傳下來,我們就是聖賢人實質的子孫,我們也是范公的子孫,我們也是沈老的子孫。因為這些老人家他覺得文化的承傳比他的家庭更重要,他格局很大,所以面對我們這些年輕人有這分志向要承傳文化,疼我們就跟自己的子孫一樣。

  那天我們一起去看沈老,老人家九十五歲了,看到我們去,高興,居然一連唱了十幾首歌曲,愛國歌曲,而且還自己彈琴。這股精神已經跟我們的生命融成一體。老人家說到教書是沒有錢途的行業(這個錢是金錢的錢),但是民族的利益比錢更重要。民族的利益只要喪失掉了,很可能再也沒有回來的機會。確實世界有這麽多的古文明,之後都滅亡了,再也找不回來了,就是因為沒有承傳下來。所以我們整個民族能夠綿延五千年不衰,都是有這些聖哲人的浩然正氣,這一分對民族的道義、孝心,才能讓文化不斷,才能讓後面的子孫都能得到這些智慧的庇蔭、加持。

  我相信絕對沒有人會站上來說,諸位朋友,我是秦桧的後代。他假如這麽說,還得帶一支雨傘,不然會被東西給砸到。但是諸位朋友們,絕對沒有秦桧的後代,因為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做出不好的行為會斷子絕孫。所以真正愛護後代子孫,最重要的是積陰德給子孫,積最好的德行風范讓後代子孫效法,這是真正的慈愛、真正的智慧。范公有高度的智慧,他的這一分愛心,他那時候義田,捐了很多的田地供大眾來過生活是一千畝;到了清朝,他的子孫是發揚光大到了四千畝。現在范公的後代,聽說估計已經超過一百萬人,而且我們遇到的大部分都是公務員、老師居多,都有承傳讀書人的這分風范傳下去。

  剛剛講到先有肚量、先有智慧非常重要。你看曹操肚量太小,曹操有一次逃亡的時候,遇到他父親的一個朋友,保護他、照顧他,他很有懷疑心,以為這個長者會出賣他,後來他就把他們給殺害了。了解到自己誤殺了這個長輩,曹操不只沒有慚愧,他居然是說,「寧可我負天下人,也不可以天下人負我」,心胸狹隘。曹操能當宰相,絕對是祖上最起碼要有好幾代的積德,他才能當宰相。但是假如這個福現前,子孫沒有德就麻煩了。曹操後來年老的時候頭痛,結果華佗來給他看病。曹操為什麽頭很痛?時時都是算計別人,怎麽可能不頭痛,是不是?常常看人都很順眼,心廣體胖不會頭痛。華佗看完之後說,我能幫你治,但是要把你的腦袋剖開來。這個曹操一聽,說你是要我的命嗎?他不信任神醫,還把華佗打個半死,結果華佗就因為病重死在監獄裡面。

  所以曹操不是傷害了華佗的命而已,他把很可能讓華佗救活的成百上千人的命運都給毀掉了。他種了這個惡因結惡果,他自己的孩子後來得了重病,華佗已經不在了,他自己感歎,假如華佗還在,我的兒子就不會死了,我就不會白發人送黑發人。曹操死後,你看上行下效,你肚量太小了,他第一代就發生什麽?兄弟相殘,大家一定都聽過七步詩,曹操的兒子曹丕跟曹植。你看哥哥要置弟弟於死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所以你上面一代做不好的榜樣,下面一代馬上就變成這個樣子。所以我們要留與兒孫做好樣子看。曹操到了孫子第三代就被司馬家族給篡位,而且還誅了他三族的人,所以曹操的後代已經絕後了。

  所以我們應該是開後代千年好的家風,是這樣的定位。有位老師他聽到這些過程,他就非常感動,他說到,小的時候看到他的爺爺,爺爺是村裡面的干部,非常愛護鄰裡鄉黨,人民沒飯吃了,都是把自己的先拿出去,自己吃一些比較粗糙的東西。印在孩子的心田裡面,也很佩服爺爺。這個老師有天,因為念中學必須住校,禮拜六、禮拜天回自己的家裡,那天他坐著摩托車,然後到了家門口。這個摩托車司機看到他們家,突然問了一句話,某某人是你的什麽人?他馬上說:那是我爺爺。這個摩托車司機聽了很感動說:你爺爺人很好,以前我們都接受過他的幫忙。然後說著說著他就坐上摩托車要離開。這位老師說:我還沒給你錢。他說:不用了,不用了。你看他的後代走到哪,都受到爺爺的庇蔭。諸位長輩朋友們,希不希望孩子坐摩托車不用錢?不是,不是。

  這件事情對我很有啟發,我小時候成長的過程,求學的過程,走到哪都有親戚很照顧我,到台中、到新竹都有長輩照顧我。我以前以為可能是我長得很可愛,後來深入文化、深入教育、深入聖賢教誨,明白了,不是我很可愛,是父母對待這些親朋好友都非常真誠,親朋好友一有困難,能幫的一定盡全力去幫。在我的腦海裡,非常深刻的印象,親戚的孩子沒有錢讀書了,我父親二話不說一定把這個學費就送過去。而且我那時候年齡這麽小,父親對我們也沒有說,朋友有難、親戚有難,你要去幫助。整個成長過程,父親從沒有跟我們講過這樣子的話,也從沒有告訴我們要孝順爺爺、要孝順奶奶、做人要孝順,沒有用言語說過,都是做給我們看,而身教對人心的感動遠遠超過言語。

  所以當父親把錢拿給親戚的時候,我們的內心都有感受到父親根本沒有想要把這個錢要回來。你看沒有言語的溝通,心靈都可以感受到。由於父親這樣的風范,我們自然對朋友都有這分的道義,所以三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人緣都還不錯。其實人際關系都是父母教給我們的,因為父母真誠的付出,所以這些親戚朋友都記住了這分道義、這分情義,一有機會,他的孩子來了,都是盡力的來呵護他們。真的我們這一生不知道得到父母、爺爺、奶奶,甚至我們的祖宗,多少的庇蔭。明白這些道理,人就常存一個感恩的心,希望透過自己這一生的努力,能夠讓所有愛護我們的人,甚至於我們的祖宗,覺得光榮、覺得安慰,這就是我們人生的價值。

  所以一定是先有肚量、先有智慧再發展才華、知識、技能,這都是智慧的關鍵。而智慧就是時時看到根本,一切言語行為的根本就是這顆心地。而福田也靠心耕,我們在經典當中看到一段話,對我們教育孩子、從事教職工作很有提醒。這句話提到,「得乎道而喜」,一個人是因為力行道德而喜悅,他這個喜悅可以延續很久:「得乎欲而喜」,他是因為欲望的滿足而高興,那他這個高興的背後,他人生的悲哀已經接近了,「悲可立俟」。這句話是讓我們看到,到底我們引導孩子所謂的幸福人生是循著道義幸福,還是滿足欲望的路?這個差異很大,孩子是欲望長了,還是德行長了?

  在深圳的報紙報導到,有個六歲的女孩跟母親出去買東西,想買的東西還沒買夠,她母親的錢花光了,媽媽跟她說:這些東西家裡有了,別再買了。她當下脾氣很大就打她媽媽,把母親打得鼻青臉腫。結果旁邊的路人看不下去,就對她母親講:這孩子太囂張了,你要教訓教訓她。那個媽媽說:我捨不得打。她六歲會打母親是結果,原因在哪裡?你看我們把她的人生倒帶,倒到她一、二歲的時候,同樣的情景,她給媽媽要東西,媽媽說:這些已經有了,別買了。她馬上在地上大哭大鬧,這時候媽媽說:好啦,買給你。你看她從流眼淚馬上變成什麽?破涕為笑。當她在笑的時候,母親知不知道她人生的方向錯了?欲是深淵,欲望不容易滿足,所以不要不斷增長孩子的欲望。

  說到這裡,我就很感謝我的母親,你看我以前也是給我媽媽要過東西,然後還在那裡打滾。因為我跟我媽媽用講的,我媽媽還是如如不動在那裡看書,之後我想,好,使出渾身解數,就在那裡打滾。打了十五分鐘,結果我媽媽還是一動不動,你無理取鬧,不理你。突然我就站起來,我開悟了,開悟什麽?第一冬天的地很冷,第二其實打滾也滿累的,休息一下。你看父母很有原則,老師很有原則,孩子就不敢撒野,不敢無理取鬧,他就會順著正確的做人態度來走,循規蹈矩。所以愈明白教育,愈感父母老師的恩德。

  我們看到這個女孩她自己的人生有悲哀,六歲就變成這樣,也是她父母的悲哀,甚至於是她往後嫁給誰,那個家就悲哀。所以諸位長輩、朋友們,你看,假如我們的女孩脾氣不好,我們能不能想說,氣死我了,趕快把她嫁出去吧。這樣沒有道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要教育好自己的女孩是成就別人的家庭、家族。

  但是得乎道而喜,他是力行道德而喜悅,他那個喜悅是一輩子都快樂。我記得我小時候很吝啬,很難把我荷包裡的錢掏出來,但是我出外校外教學,看到我奶奶喜歡吃的東西我就會把它買起來。比方我買了豆腐乳,我把它抱在懷裡,從買就開始高興,因為我的腦海裡都想到,我奶奶接了這一罐豆腐乳不知道會高興成什麽樣子。你看一路高興,接著不只我高興,奶奶也高興,我看到大家的笑容,大家都高興。奶奶接完以後,真的一輩子都高興,每次都說到,我的孫子很孝順,尤其拿到豆腐乳那個禮拜,逢人就說,而且還會拿出來,來來,請你吃一塊。

  一個人力行孝道、力行仁愛心,不只接受的人歡喜,所有感受到的人都歡喜,甚至於所有感受到的人他那一分善心也會產生共鳴。所以我們提到,我們修身,去掉自私自利,去掉壞脾氣,還要去掉愚昧,有真實的智慧,去掉傲慢,去掉懷疑,相信每個人、每個孩子都是人之初、性本善,都能透過我們行為的風范把他們的善心給喚醒。這樣我們真能身修而後就能家齊、而後治國,為這個社會國家做出真正的貢獻。好,今天早上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

家和萬事興

第四集

蔡禮旭老師主講  2007/8/4 馬來西亞綠野國際會展中心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貴賓,諸位長者、朋友們,大家下午好。大家中午都沒有休息。我每次到我們馬來西亞都是非常的受到鼓舞,我們也非常的慚愧,學習的精神遠不如我們馬來西亞的同胞們。現在華人的學習記錄,馬來西亞的華人同胞保持一天十個小時,而且是連續四天。我們上課的老師都已經不行了,輪番上陣,但是我們參與的老師們沒有一個打瞌睡,聚精會神的學習。在這個態度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老師對學生的那一分愛護、那一分責任感,以至對自己民族承傳的使命感。我們從每年一到二次跟我們馬來西亞的同胞們的交流當中,深刻感覺到大家的這分精神。所以我在祖國大陸、在台灣講到這個情況,我們在國內的這些同胞們也很受到鼓舞,他們也想要嘗試看看十個小時。後來我真的做這樣子的安排,不到一天就不行了,所以只好循序漸進,不能用力過猛。

  我們這兩天跟大家交流家和萬事興。家要能和,很重要的要有孝悌的承傳。曾國藩先生在他一生經歷過這麼多地區,見過不少當官的、各行各業的家庭家族,他總結到,一個家族要能連綿八代、十代不衰,只有孝悌傳家才辦得到。假如沒有這個承傳,家道很快就會中落下來。我們一想到孝悌傳家,很重要的一點,我們必須反觀自照自己是不是個孝子,對兄弟、對長者是不是很恭敬愛護。不能我們一看到孝悌傳家就只是想著要教給孩子孝悌,而自己卻忽略了自己有沒有身教。

  很多家長跟我們在交流的過程,他每次都會請求老師說:老師,你就教我一個方法,馬上把我那個孩子治得服服貼貼,你就教我這個方法。諸位長輩、朋友們,有沒有這個方法?有沒有?大家都覺得要快速達到孝,其實孩子的成長,孩子行為的形成,「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面對孩子現在的行為,可能都是我們五年前、十年前所種下的種子,現在開始發芽了,怎麼可能說今天用一個方法就能把他所有的行為都導正?其實在這個思考當中已經有貪快,已經有不負責任的態度在其中了。所以我們告訴這些家長,這樣的方法我們沒有,但是我們抓到了解決問題的根源,是教兒教女先教自己,自己真正改變了,孩子也會跟著改變。

  我們強調倫常關系,五倫,人與人的關系都離不開這五倫,這五個關系能和睦相處,天下就太平了。而這五個關系當中有三個關系是在家庭當中,父子、夫婦、兄弟關系。而其實五個關系都是連帶反應,你看父子關系和睦了,他出外工作他的君臣關系就很自然的形成。因為他對父母懂得孝順,他遇到生命當中照顧他、提拔他的長者、老板,他那一分感恩的心也會油然而生。所以在《孝經》裡面提到,「君子之事親孝」,他侍奉父母很孝順,「故忠可移於君」,他那分忠誠自然就能夠轉移到對他的領導、對他的公司。這句話是重點,告訴我們所有企業團體要找忠臣要從家庭找,忠臣出於孝子之門。現在為什麼忠臣少?因為孝子太少。

  古代提拔好的官員都是用孝廉這個標准,孝順他就能忠於國家、能愛護人民,因為有孝心的人,他的仁愛心很自然的能夠提得起來。他知道父母不容易,他看到別人的父母也能感受到這些長者對家庭、對社會的付出。所以孔老夫子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仁愛的根本就是孝悌。現在企業一直在強調企業倫理,不能沒有忠臣,干了一段時間,學到東西就跑掉了,甚至於還做出損害公司的事情,所以現在都大力的在強調企業倫理。我們很冷靜的來看,我們民族四、五千年的歷史當中,企業、團體從來沒有強調過企業倫理,但是為什為企業這麼安定,很多商家一百年、二百年、三百年的都有?因為中國古聖先賢強調家庭倫理,只要有家庭倫理就一定有企業的倫理;但是沒有家庭倫理,你寫了一大堆的條文,還是沒有辦法達到企業倫理的效果。因為他連父母都不孝,他還會對誰好?

  所以這五倫關系其實都從家庭延伸出去。兄弟姐妹友愛,他到了學校、到了公司,自然對同學、對同仁都懂得禮敬、懂得關懷互助。你看這五倫我們慢慢分析,就分析到一個核心問題,夫婦是五倫的核心。夫婦能做好的榜樣,把孝道演出來,把悌演出來,那這個家庭父子有親、兄友弟恭。所以夫妻的關系影響到整個天下的安危。

  有個孩子他剛好跟母親一起在看電視,結果看到一幕是古代一對夫妻,先生剛好下朝,比較辛苦,太太馬上恭敬請先生進來,請先生坐,去倒了一杯茶放在先生的面前,然後自己非常溫柔的坐在一旁陪他的夫君。我們古代稱先生叫夫君,聽起來舒不舒服?你們都入定了嗎?你看這個家庭氣氛很重要,家庭氣氛很和樂,孩子健康成長;家庭氣氛假如動不動就炮火連連,那這孩子不可能健康成長。家庭氣氛就從夫妻彼此的稱呼開始。所以今天回去之後見到你的先生就九十度鞠躬:夫君您好。這個先生馬上去拿了掃把,我雞皮疙瘩掃一掃。

  這個對的事要堅持下去,你看這樣的稱呼把那一分尊敬都叫出來了。這個太太坐在那裡陪自己的先生。突然這個小朋友看到這一幕情景,就對著他媽媽說:他們不是夫妻。這個母親想,明明是夫妻,小孩為什麼說不是夫妻?就對著小孩講:他們是夫妻,你怎麼說不是?這孩子非常肯定的說:不像。你看小孩小學一、二年級,他看到人家演夫妻的戲,他說不像,請問他覺得什麼情景才像夫妻?我比較沒經驗,可能要問大家。他可能覺得吵吵鬧鬧才是夫妻!所以我們所有的表現都影響孩子的價值判斷。現在三十歲上下的年輕人很多都有懼婚症,都不敢結婚,假如還這樣吵吵鬧鬧,那不大敢走入婚姻當中。

  有個母親在接電話,接完電話,兒子就對她說:媽媽,爸爸打來的。這個母親就有點警覺性,你看為什麼孩子一聽她講話就知道是對爸爸講話?母親馬上調整了她的態度,結果過沒多久,她的先生又打來了,這時候她就對著先生說:您好。她先生說:對不起,我打錯了。這時時都在影響小孩,騙不了。

  我們從小到大沒看過父母爭吵過一句話,也沒看到自己的叔叔跟父親之間有任何言語的沖突,甚至於金錢上面的計較,我長這麼大都沒見過,保證以後也沒有。所以我們感覺人跟人就是應該這個態度,和樂、情義、恩義。我記得第一次在電視上聽到一個口號叫「爸爸回家吃晚飯」,我聽到了就很納悶,我爸爸都回家吃晚飯,干嘛還要說這句話?其實那時候的社會很多父親都在外應酬沒回家,這個天倫的經營就愈來愈缺乏。等我念中學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同學他的父母離婚,給我的震撼很大,我覺得居然還有人離婚。整個家庭對一個孩子他人生的態度影響非常深,所以夫婦的關系能處得好,自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我們夫妻相處,時時看到對方的付出,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之前剛好我在楊淑芬老師的家中住了七個月,非常幸運能夠就近接受老師的教誨,然後也觀察到老師跟師丈之間的夫妻相處之道,讓我覺得非常和樂。比方不管是老師還是師丈回來了,一進門一定會對著家裡面說:我回來了。結果家裡面的所有人聽到了,一定全部到門口去迎接,就像要進五星級飯店一樣。你看彼此都覺得很舒服。師丈進來了,歡迎你回來,鞠個躬;假如剛好師丈提了很多的東西、水果回來,這個時候老師就上去:來就來,這麼客氣,還帶那麼多東西。你看就彼此感恩。然後分工合作,趕快把這些東西去放在冰箱裡面。有時候師丈就泡一些茶給我們喝,這老師一喝就說:怎麼有人可以把茶泡得這麼好喝?結果師丈馬上說:我再去泡一壼。就彼此肯定對方的付出。家庭是談付出的地方,不是談計較的地方。所以都能彼此欣賞優點、欣賞付出,這感恩的氣氛,同體的氣氛,就在家庭裡面自然影響每一個成員。

  而家庭當中言語的沖突是比較多,所以《弟子規》才說,「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言語要懂得克制情緒。比方夫妻之間互相勸告、提醒,這時候我們講到《弟子規》這一句,「親有過,谏使更,怡吾色,柔吾聲」。勸誡我們的另一半、勸誡我們的父母家人,很重要的一點,我們的存心,我們的態度要適當。你說我都為他好,但是語氣很硬、很凶,對方一聽,雖然有道理,但是他的氣憋不下去,到時候又惱羞成怒,適得其反。一來,我們是一顆真正為對方著想的存心;再來,了解到、觀照到自己的言語要溫柔,要柔軟心,要怡吾色、柔吾聲。

  勸的過程很可能他不是一次就能接受,這時候要有耐心,「谏不入,悅復谏」。你看勸誡一個人、幫助一個人,處處都是用心,所以害一個人很容易,幫一個人不容易。我們的太太時時在身旁都在替我們掛心,都在想著如何幫助我們,我們當先生的人有沒有體貼到太太的這一分存心?所以要找悅復谏,找到他心情比較好一點再來勸他。這個觀察時機,加上耐性,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個關系一定可以勸得好,一定可以把先生不妥的地方把他拉回來。

  還有夫妻之間互相關愛,而這個關愛不只是關愛對方,還能夠關愛到他的父母、他的家人,那彼此家族之間的關系就愈來愈和樂。婆婆生日、公公生日不用先生提醒,馬上買了一些禮物,跟先生說:明天是爸爸生日,我們明天回去看爸爸。稱呼自己的公公、婆婆在先生的面前不能說,你爸、你媽,你看這一聽舒不舒服?這要怎麼說?咱爸、咱媽,這好像東北的說法。都是稱呼爸爸、媽媽,絕對沒有分別。

  我們曾經辦了兩次好婆婆、好媳婦表揚,在表揚會前夕我們訪問了很多好婆婆、好媳婦、好媽媽,在這個訪問過程,深刻感覺到他們為什麼能這麼和樂。這個婆婆,媳婦還沒嫁過來以前,婆婆是交代小姑、小叔,嫂嫂過來了,難免比較不習慣,你們不可以欺負她,一定要讓她有回家的感覺。你看這婆婆對媳婦是設身處地。其實婆婆以前也是媳婦,一個媳婦剛入門,心情如何?到一個新的家難免忐忑不安,覺得怕這裡做不好、那裡做不好。而這時候婆婆是用這樣的心來愛護、來照顧她,媳婦感覺非常溫暖。婆婆愛媳婦就多了一個女兒,媳婦尊敬婆婆就多了一個媽媽。而婆媳關系和樂了,就將成就先生、成就子孫,所以這婆媳的功勞非常的大。

  這好媳婦很有意思,她們出嫁以前母親都有交代,交代幾件事。第一、你可以不給我們買禮物,不可以不給公公婆婆買禮物。你看這個母親人情練達,深明大義。第二、跟先生吵架了,不准回來。這是給女兒知道,你要盡心盡力去經營好你的夫妻關系,忍耐的功夫要形成,兩個夫妻來自不同家庭,難免會有一些不適應、摩擦,但是要以大局為重,不可以亂鬧情緒,吵架了不能回家。第三、要把家裡孩子照顧好,生活打理好,讓先生沒有後顧之憂。這些媳婦們都是有來歷的,你看那布袋戲都說「果然有來歷」,都是有好的家教承傳過來。所以媳婦能時時想到先生的父母,而先生也能想到自己的岳父、岳母,主動的去關心、去送禮,那這個關系也會很和樂。所以互相勸誡、互相關懷、互相稱贊彼此的付出。

  我們在跟大家交流的過程有提到,夫妻的相處好話一句,做牛做馬都願意。我們肯定了太太的付出,她會覺得很安慰,你說她的菜很好吃,她馬上說:我再去炒一盤來。都是受到肯定,有這一分鼓舞,感覺到對方的愛,做再多都不覺得辛苦。但是假如做了一大堆,先生都看不到,也沒肯定,甚至還嫌棄,脾氣再好也會忍不住。所以應該看到對方的付出,及時給予肯定。有個先生他聽到這一句,好,我只要好好稱贊一句,我的太太就會做牛做馬。你看他這個存心錯了。他有一天在廚房前就探著頭對太太說,他太太正在煮飯,他說:太太,辛苦了。結果他太太說:知道辛苦還不進來幫忙洗菜。結果他愣在那裡說:蔡老師沒這麼講。我們接受這些經典的教誨,心態要對,那一句稱贊是真正打從內心對對方的肯定、對對方的感恩,而不是有目的的去說。所以我們要從心地學起才對。

  再來,不言家丑,絕對不把對方的不好到處講。你看有時候女子把先生的不好講給一堆人聽,等這些批評到先生的耳朵裡,真的夫妻關系都很難沒有隔閡。假如先生八分不好,二分還不錯,這時候太太能稱贊這兩分,這稱贊傳到先生的耳裡他會很感動,其實我做得夠差了,我太太居然不嫌棄我,還說我這些做得不錯。慚愧心就起來了。所以我們言語要冷靜、要理智,絕對不要逞口舌之快。其實當我們批評自己的另一半給他人聽的時候,聽到的人沒有一個會尊重我們,人家尊重是夫妻能互相包容、互相容忍、互相成就,這才會贏得別人的稱贊、肯定跟尊重。夫妻之間不亂言家丑,以至於也絕對不講夫家父母兄弟的過失。這一講,很可能會造成家庭革命。所以我們都把夫家父母、兄弟的好講給大家聽,那整個氣氛就能愈來愈和樂。夫婦這一倫正了,接下來父子有親就開始承傳了。

  有個女子,她剛好村莊裡面分田地,結果她要了一塊最差的地。大家都很納悶,為什麼她要最差的那一塊?因為她的婆婆生病在床,行動不便,她為了照顧自己的婆婆,所以挑了最近的那一塊地,結果是比較貧瘠的。在這個過程當中,她一天要好幾回趕回來煮飯、趕回來照顧家裡,但是她沒有怨言,還是很認真服侍自己的婆婆。她的小孩才小學,看到母親對自己的奶奶如此的孝敬,這個孩子馬上提出來說:母親,您這樣跑來跑去太辛苦了,中午飯我來學,我來煮,我來照顧奶奶,您就可以不用那麼辛苦了。你看這個孝心很自然的感動了她的兒子。後來她種的那個莊稼(那些農作物)都長得比其他的農作物還要好,整個鄰裡鄉黨都覺得很納悶,怎麼貧瘠的地給這一個孝婦(孝媳)種出來反而長得比他們還要好!我們都知道天地萬物都會互相感應、互相交感,這個孝心能感動天地萬物。所以母親做了榜樣,父親做了榜樣,孩子也會學得很直接,甚至不用言語。

  有位導演,翟導演,他的母親今年八十多歲,他在接受訪問的時候,人家請教他:你覺得你人生活了六十多年,你最快樂的事情是什麼?這位導演說到:我覺得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當我走進家門,我還能叫一聲「娘」,我還能當兒子,那是我最幸福的事情。他的母親八十多歲,他只要方便,他還會安排他的母親到他拍戲的現場去看他拍戲。母親最欣慰的事就是看到自己的孩子有成就,而這個母親(老人家)每次到了拍戲現場也沒有空手,都會煮一些好喝的紅豆湯、綠豆湯拿過去。當這個長者走進現場,就聽到一群人喊著奶奶好、阿姨好,非常的親切。而且這些同仁們喝下了綠豆湯以後說到,任何的飲料都比不上這個綠豆湯好喝。因為這個綠豆湯加了什麼佐料?加了一個八十多歲老人的愛心在裡面。

  這位翟導演有時候拍戲比較晚,他就早一點安排自己的母親先回去休息,等到他拍完戲半夜回去,他覺得最快樂的事就是坐到母親的床前,看著母親熟睡的臉龐,他覺得很安慰。他也想到自己小時候成長多少的夜裡,都是母親在一旁唱著搖籃曲哄他入睡;多少他生病的夜晚,母親在一旁照料、擔憂,都不敢去睡覺。看到孩子退燒了,心裡才比較放心、比較安慰,回房去歇息。所以當看到母親熟睡的臉龐,而想起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母親付出的點點滴滴,他告訴自己,我們就要用父母愛我們的心來讓我們的父母安享晚年,這知恩報恩。當我們真正能體會到父母對我們的心,我們絕對那個孝心是非常自然的。

  翟導演只要回到老家他會趕快燒一壼熱水,因為他不常在家,一回去了,幫母親泡腳、幫母親洗腳,然後泡完腳之後再幫母親剪腳指甲。年紀大了,腳指甲都比較厚。這個我也有經驗,我的爺爺每一次要剪腳指甲,就特別喜歡我幫他剪。但是我現在回想起來,對爺爺非常愧疚,因為那時候我不知道要先泡熱水,泡了熱水以後,那個腳指甲才會軟、才好剪。結果我沒有泡熱水就直接剪,爺爺的腳指甲又比較硬、比較厚,所以我使盡全身的力量,一按下去,同時聽到爺爺,啊!但是他還是要給我剪。所以祖孫之間那種天倫之樂是家庭裡面很和諧的一個情境。

  結果當這個翟導演在幫他的母親剪腳指甲,他的兒子都在一旁看,等到他沒空回家了,這個剪腳指甲的事情自然就被兒子承包去做了。他的兒子說到:我小的時候看我的父親幫奶奶剪腳指甲,奶奶當下那個表情,他突然講不出話來,他說:那種表情不是用言語可以形容的滿足跟快樂。你看當下看到奶奶那樣的滿足,這個孩子也覺得很感動,自然上行下效,他的孩子這個孝道就承傳過去。所以我們要行孝真的不難。

  我們回想自己成長的過程當中,父母是用什麼樣的心境無微不至的照顧我們。在懷孕的過程當中,很可能因為母親不適應,常常嘔吐,那個嘔吐的感覺就像暈車一樣很不舒服;而且又吃不下飯又得硬吃下去,因為為了孩子的營養、健康。很多我們教的學生,他偏食的時候,我們會提醒他,你看,你母親愛護你的身體,她縱使這麼難受,她都會盡力把飯吃下去,而你現在還偏食。你的身體都是父母這樣無微不至的照顧才有今天,你還損害身體、還偏食,那是太對不起母親的付出。孩子聽了,也明白,他就肯好好的照顧自己身體,不偏食。

  母親懷胎十月,尤其到末期的時候,那真的是想翻身都很困難。生產的時候,我們聽到很多的比喻,在生產的痛比癌症還要痛,過程就好像是每十五分鐘就拿一只刀在母親的身上割一痕,這樣的痛要持續幾個小時。不只母親在辛勞、在辛苦,在病房外的父親、爺爺、奶奶、家人都非常的擔憂。所以我們整個的成長是集了無數長者對我們的愛護、對我們的關懷,我們才有今天,我們應該早一點成就德行,不要讓愛我們的人繼續擔心受怕。所以當母親經歷了這樣的痛苦把我們生下來,而下一個念頭卻是問起孩子健不健康,母親對我們的愛可以瞬間把人間最大的痛苦完全拋在腦後。這一念心我們盡一生去報答都報答不完。

  而在我們成長過程當中,當母親用盡心血煮了一碗很營養的粥端到我們面前,我們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把它給弄翻了;母親不知道無數次幫我們換掉糞便、換掉尿布,母親不嫌我們髒,甚至於當母親看到我們的糞便,她都覺得那個糞便是香的。我曾經聽一個母親講,她看到自己的孩子排洩很正常,她看到的是安慰、是放心,而不嫌棄那個糞便。所以母親這樣的心境我們感受到了,我們會覺得不忍心再傷害母親的心。

  有個老母親她從年輕到現在七十幾歲,睡覺一夜都要醒好幾次。因為她生了三個孩子,連續照顧這三個孩子,晚上怕孩子著涼,晚上怕孩子肚子餓,所以又是蓋被又是哺乳,已經習慣睡幾十分鐘、睡一個小時就馬上要起來照顧這幾個孩子。現在孩子都四十幾歲,都長大成人了,她這個習慣還是一直保持下去。

  剛剛有我們的朋友們寫了一張紙給我,說希望我能唱一首「母親」這條歌。我以前很喜歡唱歌,但是唱的都是靡靡之音,所以造了很多罪業;現在唱歌是抱著彌補自己的罪業,能唱一些真正啟發人善心的歌曲跟人家交流。而音樂在我們老祖宗的教誨當中非常的重要,所謂「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好的音樂陶冶人的性情。你看現在都聽那個重金屬的音樂,人心非常浮燥,靜不下來。日本江本勝博士他就有做實驗,那個水聽好的歌曲,結晶結得很漂亮,水聽重金屬完全沒有辦法結晶。我們現在冷靜來看看,社會上唱的歌曲都是些什麼音樂?還是靡靡之音多。我們回想一下,我們小時候唱的歌曲是不是聽起來覺得很溫馨、覺得很舒服?那樣的音樂才好。我們唱這一條「母親」,其實很重要的是啟發孩子的孝心,因為在這個歌詞的過程,歌曲當中一幕一幕都是我們成長過程當中父母對我們點滴的照料。這條歌曲是這麼唱的:

  你入學的新書包,有人給你拿;你雨中的花折傘,有人給你打;你愛吃的那三鮮餡,有人她給你包;你委屈的淚花,有人給你擦。啊!這個人就是娘,啊!這個人就是媽,這個人給了我生命、給我一個家。啊!不管你走多遠,無論你在干啥,到什麼時候也離不開咱的媽。你回到那家裡邊,有人沏熱茶;你躺在那病床上,有人她掉眼淚;你露出那笑容時,有人樂開花。啊!這個人就是娘,啊!這個人就是媽,這個人給了我生命、給我一個家。啊!不管你功勞多高,無論你成就多大,到什麼時候也忘不了咱的媽。

  你看我們常常都是可以想起,我們在病床上的時候,回憶都是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我記得有時候發燒退燒了,結果半夜半夢半醒當中也都感覺到有一只大手,不止一次的撫摸我們的額頭,那是我們的父親。所以其實在唱這一條歌的過程,不只想到了父母,還想到了爺爺、奶奶。我是從小爺爺、奶奶照顧我長大的,所以大家庭,尤其三代同堂,和樂無窮。小時候都是我出去叫我爺爺吃飯:爺爺,吃飯了。爺爺聽到我的聲音很高興,對著下棋的朋友說:我孫子叫我吃飯。然後祖孫兩個牽著手走回去,一路上看到旁邊的鄰居都露出笑容對著我們,那種天倫之樂是人生的享受。

  而唱著這首歌曲的過程,想到了爺爺、奶奶,在我求學過程,胃發炎,不能吃學校的食物,奶奶熬爛了粥讓爺爺拿給我,讓我在那一段時間可以調養一下;下雨了,一走出校門,看到了爺爺的身影,非常高興的撲過去,跟著爺爺走回家裡去。所以其實我的人生都有個願望,希望當我們有一天有點小小的成就,能夠讓我的爺爺坐在底下,然後我要發自內心感恩我的爺爺。因為是爺爺當時候他的一分堅持,因為我的爺爺不識字,他自己因為不識字感覺到很痛苦,吃了一些苦頭,所以他不願意他的下一代再受這樣的苦頭。所以我的爺爺再怎麼辛苦,他都咬緊牙關跟著奶奶熬過去,讓我的父親、叔叔、姑姑想念多高就可以念多高。我其他一些堂叔都沒有這樣的機會。所以我父親那一輩,我的叔叔就念到博士,到我們這一輩就全部都是大學畢業以上。這個功勞都是爺爺當初的抉擇,當初的堅持,當初的那分愛。所以真的人生飲水思源。

  在這個歌曲當中,你看,父母知道孩子喜歡吃水餃,都在那包水餃。我們出門在外,在求學的過程,比方念大學,一個學期回來沒有幾次,所以父母可能幾個月才見我們一次。有個孩子,大學生,他回到家裡之前打了電話,母親接到孩子要回來非常的高興,就開始包孩子最喜歡吃的水餃。父母聽到我們要回家就好像過年一樣,都是准備我們最愛吃的。這個母親包好水餃以後,突然想到她太興奮了,忘了在餡裡面放鹽,那沒有放鹽這水餃就不能吃了。母親在當下突然想到一個方法,她去買了一支針筒,那針頭非常細,然後攪了一些食鹽水,就用針筒把食鹽水打到一顆顆的水餃裡面去。你看,母親的細心、母親的愛心。

  結果孩子回來,好久沒有吃到媽媽味道的食物了,一進門忍不住就開始大吃起來,吃了好一會才回過神來看看媽媽:媽媽,你怎麼不吃?母親笑著說:你吃就好了,你吃就好了,我還不餓。你看母親看我們吃高興,她都忘了自己餓不餓。我們能體會到母親對我們的這一顆心,真的,覺得不孝順父母都做不出來。後來這個母親對著孩子講:媽媽真是糊塗,包好了水餃居然忘了放鹽,幸好我想到這個方法,用這個針筒把它打下去了。後來這個兒子又挾起了下一顆水餃,正要吃下去的時候,這個孩子腦海裡浮現了一個影像,就是母親非常細膩的在打鹽水的情景,這時候兒子眼淚就掉下來。

  我們成長過程當中,多少的付出,養兒方知親恩。但是我們絕不希望我們這分孝心是等到父母年老了才提起來,那這就是人生最大的遺憾。人生最大的快樂就是能盡心奉養自己的父母。所以有個朋友他聽了課之後,他是一個銀行界的主管,他的善心被點燃,他的父親生了重病,以前他都是請人照顧,這次是他自己去照顧。他的父親看他來了,很不忍心,都已經說不出話來了,用寫的叫他回去工作,不要影響、不要耽擱了。孩子很堅持,請假照顧。他的父親幾天沒有辦法排洩,那很難受,所以醫生也做了一些調整,好不容易終於排出來了。結果他在一旁照顧父親,來不及收拾,他是用雙手去捧父親的排洩物。當他捧的時候,他說他感覺一點都不髒,因為在那當下,他是感覺到父親排出來以後他的身體會舒服很多,所以他一點都不覺得難受。真的那個孝心起來了,跟父親同一顆心。隔天父親病情比較好了,還是寫著叫他趕快回去。父母在這麼病危、病痛當中,他還是把我們擺在第一個位子。

  有一位母親她八十多歲,差不多要離去了,比較善良的老人家都清楚自己該走了,時間到了。而她的女兒六十多歲,得了血癌,母親對著女兒講:我希望能把你的病一起帶走。母親在病危當中還是為孩子著想。後來這位長者的血癌真的治好了,現在沒病了。母親那一分至愛真的改變了女兒的病情,因為女兒只要時時想到母親這一分愛,她的整個精神、整個免疫系統一定會非常的健康。

  我自己在成長過程有一幕對我的影響特別大,我姊姊出嫁的時候,姊夫來迎娶,這最後一個禮節是我的姊夫帶著我的姊姊給我父母行三跪九叩禮,感謝岳父、岳母照顧自己的太太。而當我的姊夫跟姊姊跪下去的那一剎那,我父親的淚水在眼眶裡打轉。當時候父親內心的感受就好像一道光芒照進了我的內心,我體會到一個父親拉拔一個孩子太不容易了。我姊姊小時候身體不好,父親也常常在一旁陪伴,在求學過程當中也擔憂孩子成績,怕孩子心理會不會自卑,所以點滴的照顧。今天好不容易給孩子好的人格、好的學歷,又找了一個好的對象可以把她嫁到一個幸福的家去,父親心裡覺得安慰,所以流的是感動的淚。而事實上父親絕對不會因為女兒嫁出去了,他的愛有減少,甚至於這分愛從女兒還到了女婿,進一步還到了外孫、外孫女的身上,還有他們的家庭裡面。所以那一刻感覺父母的愛,我們在內心裡提醒自己,這輩子絕對不能再做出讓父母傷心的事情。

  我是到了二十幾歲才有這樣子的感悟。但我們希望就像剛剛師長講,透過我們古聖先賢的教誨,讓孩子從小這顆父子有親的天性就能長養開來,一輩子保持下去。我們希望更多孩子的人生能有這樣的啟發,能有這樣的孝心,進而又把這個孝心能夠延伸到對一切人的愛心,那整個國家民族就愈來愈興盛了。剛好今年父親節,我們中心辦了一個子弟學校,父親節當天我們安排祭祖活動,祭祀祖宗,接著還有跪拜父母。當這些孩子跪在父母的膝下,聆聽父母的教誨,遞上自己親手做的禮物,我看到那一幕很感動。你看這種父子有親自然的流露出來,孩子這麼小就點燃,我們那麼大才點燃,我們看到他們非常欣慰。

  有位父親當他的孩子跪下去的那一刻,他流下了淚水,這個孩子爬到父親的膝下的時候,看到了父親的淚水,這個孩子馬上握住父親的手,也跟著哭起來。你看那種天性,他看到父親哭他自己也跟著就哭起來,那種心跟心的相印。這個孩子對父親的感受如此敏銳,他忍不忍心做出傷害父親的事情,做出讓父親擔憂的事情?他一定不願意這麼做。所以孝悌是家和的一個大根大本。而這個孝悌從我們的以身作則自自然然的承傳下去。

  在明朝有個讀書人他的名字叫吳子恬,他的母親比較早過世,後來父親又娶了一個後母,後母自己生了一個孩子,也是他的弟弟。後母在他成長過程對他比較不好,長大的時候對他還有一些責備、批評,當下他的心也比較不平。幸好他娶了個好太太,他的太太就勸告他,「親憎我,孝方賢」。父母對你不好,你還能夠非常孝敬他們,這才是你的德行。而且家裡的至親只要起了言語的沖突,這個家很可能就要敗了。《朱子治家格言》當中有提到,「倫常」,這五倫關系,「乖舛」,發生沖突,「立見消亡」,這個家很快就敗掉了。所以我們要為大局著想,要能忍的功夫。我們有沒有看過哪個家庭、哪個家族,因為兄弟打官司,甚至於小叔跟侄子打官司,愈打愈旺的,大家有沒有遇過這樣的家庭?那絕對一個都找不到。

  後來他的父親去世了,後母私吞了千金的財產,還把田產分成三部分,把那個最差的給他,把比較好的兩份,自己跟兒子吞掉了。諸位朋友們,假如你遇到的後母是這樣,你會怎麼做?這時候吳子恬心裡還是不平,幸好他的太太很賢德,又把他勸下來。「妻賢夫禍少」,妻子很賢德,先生很多不對的想法、不對的態度都能透過太太的引導協助,他能幸免於難。沒有跟後母計較,只是自己老老實實去耕作、去養家、去照顧孩子。

  結果過了沒有多久,他弟弟因為染上賭博,所以後母跟弟弟的財產一下子都敗光了,到了流落街頭的地步。諸位朋友們,假如是你,你會怎麼處理這件事情?這個時候我們會不會對著天說,蒼天有眼,你們終於有今天。能不能這麼干?不能。一家人只有一個態度,如何幫助對方、如何成就對方,對對方絕對不把過失放在自己的心上。這樣自己的心平了,家才能和。時時都把對方的不是、缺點放在心上,那個眼神都很銳利、都很有敵意,那個家裡的沖突很容易就點燃。

  他的太太馬上跟他說:你還愣在那裡做什麼,還不趕快去把媽媽、把弟弟接回來。他的後母跟弟弟在私吞財產的時候知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不對?他們知道。人都有良心,做這麼惡劣的行為,他們怎麼會不知道錯?但是在那當下,貪心蓋過了他們的良心。等到遇到這樣的下場,他們自己也會有反省。而吳子恬馬上去把後母、弟弟接回來,後母跟弟弟很感動。用一分愛心去接納他們、照顧他們,所以弟弟也把賭博戒掉了,這個家從此就和樂了。後來他們生了三個兒子,三個兒子統統考上進士,這樣的家族在歷史當中很少見。所以諸位朋友們,人欠你,天會還你,天道好還。

  我們剛剛說到,不能把父母、不能把另一半,甚至是自己親人的過失放在心上。俗語講的「天下無不是之父母」,這句話很有道理。我們細細的來感受一下,父母一生有沒有過失?父母不是聖人,不可能沒有過失。夫子教誨我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這句話並不是說父母一生沒有過失,而是父母有過失的時候我們絕不放在心上,我們只想到如何幫助父母改過失,如何讓這個家更團結,純是一顆利益父母的心。大舜做到了,闵子骞做到了。

  你看大舜的父母對他很不好,他沒有見到他們的過失,他只反省自己一定是我做得還不夠好,所以讓父母不歡喜。甚至於是有鄰裡鄉黨跑過來要去批評他的父母,大舜去阻止:是我不對,不是父母不對。我們聽到這過程會不會覺得大舜很吃虧,會不會?天底下沒有吃虧的事情,你能不見父母過,你就能真正啟發孝心、啟發圓滿的德行。所以大舜的至孝感動了父母、感動了弟弟,而他的德行也影響了他四千多年的子孫,都以他為榜樣。假如大舜那時候跟父母沖突了,那很嚴重!在座有很多人現在就不在了,是不是?對!姓胡、姓陳、姓田、姓余都是大舜的後代,假如那時候大舜跟父母爭吵了,這些後代全沒了。

  所以諸位朋友們,我們現在的一言一行跟我們的子孫是一體的,我們能立身行道,他們愈來愈興旺;我們不願意力行孝悌,可能後代都快消失掉了。所以這些孝子心中只有父母。我們看到闵子骞,你看他被後母虐待,做衣服沒有用棉花做,而是用蘆花,那蘆花不保暖,他穿著很冷。那天幫父親駕車,冷風飕飕來,他實在忍不住發抖,父親坐在車後就很不高興,你衣服穿那麼厚了還發抖,到時候讓人家誤會你的後母沒有好好照顧你,這樣子你是羞辱了你的後母。所以父親有點生氣,拿著鞭子打了他一下。結果打在衣服上,衣服破了,蘆花飛出來,這個當下父親了解到原來是太太虐待了自己的兒子。所以很生氣,回到家裡,當下就要把後母給休了。

  這時候闵子骞真是不見後母的過失,馬上雙膝跪了下來對著父親講:父親,你絕對不能趕後母走,後母在,只有我一個人寒冷;假如後母離去了,連我兩個弟弟都要一起挨餓受凍。「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你看一分至孝,父親的氣消下來了,後母深深的忏悔,一個這麼小的孩子,時時都為我想,都為他的兄弟想,都沒有把我對他的不好放在心上,她的良心喚醒了。闵子骞一個不見父母的過,讓整個家庭和樂,而他這一分至孝成為他後代的榜樣。我們辦講座的時候也有闵子骞的後代來參加。

  所以孝悌這一分孝心很重要。我們在看二十四孝都要深刻去體會這些孝子的存心,去效法他們的存心。二十四孝當中,黃庭堅先生他一回到家裡都是親手去幫母親洗尿桶,先問安,「出必告,反必面」,然後趕快去幫母親洗尿桶。家裡面很多僕人,他說我要自己做才踏實,就覺得每天沒有去盡這一分孝,好像今天就空過了。

  我遇到一位長輩她今年七十五歲,曾經也到我們印尼教傳統文化一段時間,張秀葵老師。這個張老師一輩子都教書,作育英才。而他們家是孝悌傳家。在她的腦海裡,記憶很深刻的一幕就是,她父親每天早上起床,先端著洗臉水到奶奶的跟前,然後問安,問完安以後,一個大男人扛著母親的便器(尿桶)出去,去清洗,拿稻草在那裡刷、在那裡洗。結果洗著洗著很賣力,小孩就在一邊看,洗了一段時間,父親怕洗不乾淨,還把尿桶往自己的臉貼近,用鼻子聞一聞還有沒有味道,假如還有,就趕快更賣力的清洗一下。這個孝印在了他孩子的心中,所以張老師很孝順。

  她在四十歲的時候得了癌症,她今年已經七十五歲了,那時候醫生說她只有幾個月的壽命。因為她教她的小孩教他們很獨立,三個男孩都能自理自己的生活。面臨人生這樣子的遭遇,她唯一放不下的是自己的父母。她給學校請了假,坐了幾天車子,回到了自己的家裡,花蓮,台灣的東部。她得的是胃癌,結果見到了自己的父母,很高興,那天就吃了不少飯。她突然想到,我這幾天都沒什麼胃口,一見到父母,反而胃口大開,她體會到人的身體受情緒影響非常大,所以只要我常保這顆喜樂的心,我的身體一定能轉好。

  所以一分孝心,讓她了解對治癌症的方法,她也沒去看醫生,她自己用喜樂的心,每天高高興興的去教學生、去照顧家庭、去孝順父母。過了幾個月的時間,她也不知道自己的病情怎麼樣,醫院打電話來,醫院是想看看,奇怪了,這麼長時間沒來,這個人還活著嗎?結果一聽,還很正常,還在教書,就很好奇,就跟她說,不然你來檢查一下,看病情現在如何。後來一去檢查,癌細胞沒有了,身體恢復正常。所以一分至孝可以傳承家風,也能夠化解人生很多的危難。

  我們剛剛講到天下無不是之父母,我們要舉一反三,面對我們所有的親人朋友,天下無不是之夫君、不是之太太,天下無不是之兄弟,天下無不是之下屬、領導,我們純是一顆利益別人的心,對立不見了、沖突不見了。這一分不見他人過的真誠心,一定能把彼此的關系經營的愈來愈美滿。所以我們剛剛提到的孝,還有悌,這個悌不只兄弟之間,其實妯娌之間,妯娌就是媳婦跟媳婦之間,也要像兄弟姊妹之間一樣的友愛。

  宋朝有位女子,叫崔少娣,這位女子她嫁過去以前,她的先生有四個哥哥,所以她嫁過去是第五個媳婦。還沒有嫁過去以前,了解到這四個媳婦常常吵架,甚至還有打架的情況,所以家裡的人都對她很擔心,怕她嫁過去之後很可能會受到很多的委屈。但是,她純是一顆要去利益夫家的心,她也沒有罣礙。所以嫁過去之後,她有什麼好吃的一定請這些嫂子們吃,請這些嫂子的孩子吃,自己不私心;一些比較難的、辛苦的工作,她搶著自己先做;吃飯的時候,她兄友弟恭都請嫂嫂先吃;然後幫嫂嫂照顧小孩。有時候這個小孩不小心尿褲子了,自己穿的衣服還是比較高級的,結果這個尿灑在自己的身上,嫂嫂覺得很不好意思,她笑著說:沒關系,沒關系,洗一下就好了。

  你看處處不計較的態度,都一點一滴在感化大嫂這些比較大的脾氣、比較硬的心,甚至於這個大嫂來她的面前講誰的壞話、誰的壞話,她都不應、都笑一笑。家庭裡面假如太多是非,這個家就很難和樂了。所以谄言、謠言、是非到她為止,不再讓它繼續傳。這處處都在讓這個家庭走向和樂。不到一年的時間,她四個大嫂說到,我這五嬸很賢德,我們四個真不是人。你看做到讓她四個大嫂慚愧、忏悔,向她學習。所以我們面對生命當中的親朋好友,我們有個心境,別人不能改變是我的德行不夠,德未修,感未至,我們不去批判任何的家人。所以這個悌,妯娌之間要和好。

  再來,姑嫂之間要和樂,這個小姑也很重要。有位女子叫鄒瑛,這個女子對自己的嫂嫂非常的照顧。她是後母生的女兒,她的母親對自己的嫂嫂不是很好,所以常常會罵嫂嫂,鄒瑛遇到這個情況都會去幫助她的嫂嫂。比方嫂嫂做錯事,她會跑去跟母親講:母親,這個事是我做的。幫她扛下來。嫂嫂的工作太辛苦了,她會過去跟嫂嫂分擔一起做。有時候嫂嫂做錯了事被母親看到了,母親在責罰她,她會跑過去擋棍子。她母親很生氣:你給我讓開。她對著母親講:母親,你希望你的女兒嫁出去也被她的婆婆這麼打嗎?她這麼一說,母親的氣也消得差不多了。她對嫂嫂的這一分至誠友愛的心,嫂嫂很感動,所以她有一次生病,她的嫂嫂還發願吃長素,希望她的病好。

  結果她後來(這麼有賢德)就嫁了一個好人家,生了個孩子,抱回家裡來。這大嫂很高興,趕快把這個孩子接過來,也很疼愛他,抱到自己的房間裡面去。也不知道為什麼,這個在襁褓當中的孩子不小心掉到火坑裡面去了,所以這個孩子就去世了。她的母親很生氣,要把她的大嫂往死裡打,她馬上就過去跟母親講:母親,是我自己把孩子抱到大嫂的房間,大嫂根本不知道這件事情。她的大嫂吃不下飯,很難受,她接著跟大嫂講:大嫂,我昨天夢到我的孩子今天會去世,所以你不要太擔心,這是他的命。你看她還是希望她的大嫂不要難過。大嫂吃不下飯,她對著她說:你假如不吃,那我也不吃了。大嫂才勉為其難吃下去。你看鄒瑛忍住喪子之痛,還念念為自己的大嫂著想。後來她生了五個兒子,四個考上了進士,後代非常的興旺。所以我們對所有親人的真情真愛,都在替我們還有我們的後代,積累更厚的福田。

  這個孝悌真正能夠讓家道綿延不衰。孝悌為傳家之本,和順為齊家之本,家裡面能夠和和氣氣的,這個家道才能夠興盛。在古代唐朝的時候,有戶人家張公藝先生,他是九代同堂,皇帝唐高宗到他們家去請教,你們家這麼多人口,居然能夠那麼和樂,問他有什麼學問。結果張公藝在紙上在那裡寫他的經驗,後來遞給了皇帝,皇帝一看,寫了一百個字,同一個字「忍」,一百個忍字。這一百個忍字給我們什麼提醒、啟發?遇到不能忍的事要忍,忍不下去了怎麼辦?再忍,實在沒辦法了?還忍。所以只要能忍,能忍則和、能忍則安。

  而忍當中最重要的是言語。所以師長有段對言語的教誨給我們非常大的啟示,師長說到:少說抱怨的話,多說寬容的話;抱怨帶來記恨,寬容乃是智慧。我們一個言語的態度形成的家庭狀況天壤之別,寬容了,這個家和了;抱怨了,每個人心中都有怨。我們在讀這段話要觀照自己,我們是抱怨多還是寬容多?我們是諷刺的話多還是尊重的話多?我們是傷害的話多還是關懷的話多?我們是商量的話多還是命令的話多?我們是批評的話多還是鼓勵的話多?這個心態的差異所延伸出來的命運、家風差異很大。

  我記得接觸一些年輕人,他們也很用功,努力學習,但是覺得很不得力,常常皺著眉頭說:我很想關心別人、愛護別人,可是我都愛不起來。後來了解原因,很可能是他的母親常常抱怨先生、抱怨婆婆、抱怨小姑,這些抱怨的言語都給孩子聽到了,所以孩子從小對自己的父親、奶奶、姑姑都提不起這種恭敬的心、關懷的心。所以這個記恨還影響到下一代的健康人格。言語不可不謹慎!

  我就回想小時候我的爺爺常常會跟我們叮咛,你要孝順你的媽媽,你母親照顧你們三個孩子,還要教五、六十個學生,很辛苦。媽媽有時候去上課,中途下課還跑回來給你們喂乳,累到一下課就趴在桌上,很多時候都是學生把我母親給搖醒,因為太累了。所以母親的辛勞是爺爺在提醒我們,叫我們要記住母親的恩德。而母親常常提醒我們,你生病的時候,你姑姑在外面,你叔叔在外面,都替你們操心;你奶奶照顧你們,常常幫你們換尿布。都是做這些提醒。又說到我的爺爺,那時候母親比較累,體力實在受不了,你的爺爺都會跟我說,去睡覺!孩子我來照顧。是我的爺爺幫我們搖搖籃,我的爺爺一開始用手搖,最後用腳搖,搖到最後功夫成就了,一邊睡還可以一邊搖。講的都是恩德,都是要報恩,沒有記恨,所以我們這一生就覺得要恨一個人都恨不起來,想跟人沖突都沖突不起來,這都是家庭父母長輩的教育。

  少說諷刺的話,人不舒服,多說尊重的話,少說傷害的話。我們家裡面爭吵,要按得住脾氣,絕對不能講一句話就要讓對方倒下去,那樣的心境是很不正確的。多一些關懷,少說批評,不要亂批評自己的先生,因為父親在孩子的心目當中很重要。你這麼一批評,讓孩子不尊重父親,而父親也會覺得很沒自信、很沒地位尊嚴,他可能就這樣墮落下去了。而我們在教育的過程當中,這樣的言語態度非常關鍵,很可能直接影響一個孩子的人生、命運。

  有個老師她剛好接一個班,四年級,有個孩子趴在桌上很沒精神,還有一點流鼻涕、流口水,一般老師看到,這個孩子怎麼這樣?但我們看到這個結果,要想到原因在哪裡。這個老師剛好發現這個孩子的資料,一年級品學兼優,她很驚訝;二年級母親患了重病,孩子很擔憂;三年級母親去世了,父親又娶了個後母,他跟父親的關系比較沒有那麼融洽。當老師看到這個孩子這幾年的過程,本來對這個孩子還覺得有點怪怪的,馬上轉成憐憫的心。剛好過沒多久耶誕節到了,學生們送禮物給老師,結果當這個孩子走向前要把禮物交給這位女老師,他拿的是一串塑膠項鏈,又拿了一瓶用了一半的香水。諸位長輩、朋友們,那個香水為什麼用了一半?誰用過了?他的母親用過了。你看這一罐香水的背後流露著一個小孩失去母親的痛苦,以至於對母愛的渴望。

  我們曾經遇到一個校長,非常有教育的愛心,他也是小學就喪母,但因為他小學的老師非常愛護他,他整個對母愛的需求就得到了安慰、得到了鼓舞,所以後來他的志向就是要當老師。當這個孩子把這個禮物要送到前面來的時候,其他同學都笑了,覺得他拿的東西太簡陋。結果老師並沒有嫌棄,馬上把那一條項鏈掛上去,對他沒有批評,只有鼓勵,結果一掛上去,同學們都不敢再瞧不起這個學生。這個孩子從此以後很努力學習,成績就上揚了,小學優異成績,初中、高中也都很好。而且常常寫信回來給老師,信的後面都加一句話:您是我遇過最棒的老師。

  結果這樣的信不知道寫了多少封,最後還寫到某某博士敬上。他這個學生讀到博士了。後來,學生要結婚,對老師說:老師,我父親已經過世了,我現在要結婚了,人生大事我希望您能來做我的證婚人。老師歡喜答應了。當這位女老師出現在婚禮的現場,整個婚禮都很感動,因為老師是戴著十多年前的那一條項鏈走進去。所有的人都感受到這種師生的這一分至情。這個學生擁抱自己的老師,在老師的耳邊說:老師,您是我見過最棒的老師。而老師也對著學生講:我很感恩你,我也感謝你,因為是你把我教育的愛心給喚醒。所以師生之間教學相長,互相成就。

  我們也在教學當中更深刻感覺到現在家庭的問題,孩子成長的需要,以至於整個社會的問題都跟家庭教育息息相關,都跟孝悌的承傳有直接的相關。因為孝是一個人德行的根本所在,夫子講「夫孝,德之本也」,德行的根本。他沒有孝,他就沒有德行的根本,他可能就變成自私自利,可能就變成習慣的奴隸。所以夫子這一句話,在《孝經》的開篇對我們教學者、對我們為人父母很有啟發,「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育就要從這個孝開始,而且真正孝教導了社會的大眾,將達到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的效果。所以教孝是我們教育自己的孩子、學生首要的工作。孝心開了,百善皆開,孝心開了,孩子會覺得把書讀好、把事做好是他的責任。

  這一次剛好我們在台灣辦了兩期教師培訓,有位老師介紹了一條歌曲給我們,這一條歌曲也很令我們感動,我們透過這樣子的歌曲來給我們的孩子教孝;更重要的,透過這樣的歌曲,反思我們自己有沒有盡到為人子這一分孝心。學到的東西不可以吝啬,不然會得愚癡果報,所以這一條歌曲也在這裡跟大家一起分享。這一條歌叫「跪羊圖」:

  古聖先賢孝為宗,萬善之門孝為基,禮敬尊親如活佛,成就生命大意義,父母恩德重如山,知恩報恩不忘本,做人飲水要思源,才不愧對父母恩。

  口白:天地重孝孝當先,一個孝字全家安,孝是人道第一步,孝順子弟必明賢。

  小羊跪哺,閉目吮母液,感念母恩,受乳供身體,膝落地,姿態如敬禮,小羊兒,天性有道理。

  口白:盡心竭力孝父母,孝親親責莫回言,諸事不順因不孝,怎知孝能感動天。

  人間孝道,及時莫遲疑,一朝羽豐,反哺莫遺棄,父身病,是為子勞成疾,母心憂,是憂兒未成器。

  多少浮雲游子夢,奔波前程遠鄉裡,父母倚窗扉,苦盼子女的消息,多少風霜的累積,雙親容顏已漸老,莫到忏悔時,未能報答父母恩。

  口白:福祿皆由孝字得,孝敬父母如敬天,處世唯有孝力大,孝能感動地和天,積德行善也是孝,孝仗佛力超九天。

  多少浮雲游子夢,奔波前程遠鄉裡,父母倚窗扉,苦盼子女的消息,多少風霜的累積,雙親容顏已漸老,莫到忏悔時,未能報答父母恩。

  為人子女,飲水要思源,圓滿生命,盡孝無愧意,兒女心,無論在何地,給雙親,一聲感恩您,給雙親,一聲感恩您。

  最後我們希望從我們自己行孝、盡孝,從我心做起,從我家做起,從我社區做起,從我班級做起,從我學校做起,從我單位做起,從我們整個社會國家來做起,讓這一分孝道、這種德風吹滿我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好,今天的分享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上一篇:淨空法師:永遠保存財富最好的方法
下一篇:三位大堪布勸誡放生聯名信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