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一顆閃耀人倫之光的璀璨明珠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孝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人倫道德的基石,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它始終閃耀著不滅的光芒。

  一、 孝是人與生俱來的美好情感

  普天之下,古往今來,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養。父母對於兒女,出於本能,有一種無與倫比的慈愛。為了兒女,他們甘受千辛萬苦,乃至獻出自己的生命。《詩經》上說:“父母生我,鞠我,顧我,攜我,長我育我,欲極之德……”意思是說,父母生我,養我,出入抱我,一切照顧我,長大些又教育我,父母對我的恩德無以言表。山東曲阜孔廟有一篇《勸孝良言》,把父母對兒女的愛描寫得十分生動感人:

“十月懷胎娘遭難,

坐不穩來睡不安。

兒在娘腹未分娩,

肚內疼痛實可憐。

一時臨盆將兒產,

娘命如到鬼門關。

兒落地時娘落膽,

好似鋼刀刺心肝。

把屎把尿勤洗換,

腳不停來手不閒。

每夜五更難合眼,

娘睡濕處兒睡干。

倘若疾病請醫看,

情願替兒把病擔。

三年哺乳苦受遍,

又愁疾病痘麻關。

七歲八歲送學館,

教兒發憤讀聖賢。

衣帽鞋襪父母辦,

冬穿棉衣夏穿單。

倘若逃學不發憤,

先生打兒娘心酸。

十七八歲訂親眷,

四處挑選結姻緣。

養兒養女一樣看,

女兒出嫁要莊奁。

為兒為女把帳欠,

力出盡來汗流干。

倘若出門娘掛念,

  夢魂都在兒身邊。”

千辛萬苦都受遍,

你看養兒難不難。

  正是因為父母對兒女這般牽腸掛肚的愛,所以兒女從小就對父母有一種依戀、親愛的情感,長大懂事以後,就想著要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這種知恩、感恩、報恩的情感,就是孝。孝是人與生俱來的美好情感。孝字最早見於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由上面一個“老”字和下面一個“子”字組成。《說文解字》說,孝即“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承老也”。孝字的構成,形象地描繪出上面的老人呵護著下面的子女,下面的子女承奉著上面的老人,父慈子孝,十分和諧。

  把人們這種親情回報的純樸情感提升到“道”的高度,是2500多年前我們的先哲孔子和孟子的功勞。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他指出,孝是一切人倫道德的根本,人們最高尚的行為就是孝。他又說:“孝為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意思是說,孝親就象天上的日月星辰那樣有規律地運行,也象大地江河那樣永不枯竭,它是人的行為規范和做人的准則。他不僅論述了孝的重大意義,還明確提出孝的內容。他說:“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就是說,對老人不僅要物質上供養,而且要尊敬,使他們精神愉快,不然的話,和飼養犬馬有何區別呢?孝的內容除了“養”和“敬”,他又提出“谏诤”。曾子問孔子:唯父之命是從,就是孝嗎?孔子說:這是什麼話,這是什麼話!從前天子有谏诤之臣七人,雖然無道,也沒有失去天下。父親有了谏诤之子,就不會陷自身於不義。所以,只要有不義之事,就應該谏诤。唯父之命是從,又怎能說是孝呢?可見,孔子並不贊成愚忠、愚孝。孟子則在孔子思想的基礎上,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人們對父母之愛,延伸到其他老年人。這是了不起的發展。孔孟的這些關於孝的精辟論述,成為高懸古今、照耀世界的真理。他們發掘、總結人性的真善美,並以之教化民眾的偉大功勳,也使他們成為人間聖賢。

  綜上所述,孝是人世間一種高尚的美好的情感。它的本質是親情回報。它的作用是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在家庭和社會中追求人際關系的和諧。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孝是一顆永遠閃耀著人倫道德之光的璀璨明珠,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珍寶。至於漢代以後把孝捧到天上,荒謬地提出愚忠愚孝的所謂“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父叫子亡子不能不亡……);“文化大革命”中又把孝踩入地下,大批孔孟之道、孝子賢孫,都不過是強加在純真的孝之上的歷史塵埃,絲毫也不能掩蓋這顆明珠的光芒。因此我認為,孝的本意是好的,純淨的,是人與生俱來、萬古長存的美德,我們應當還孝的本來面目,理直氣壯加以提倡。

  二、當今時代需要孝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人們驚奇地發現,我們對孝的需求是那樣迫切。

  我們的老年人需要孝。我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老年人為國家、社會和家庭辛苦勞碌一生,做出貢獻,如今他們年老了,力衰了,成了社會的弱勢群體,如何使他們幸福愉快地度過晚年?這是擺在國家、社會和每一個家庭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國家已經制定了“黨政領導、社會參與、全民關懷”的老齡工作指導方針,確定了“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老齡工作目標,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老齡工作體系,並且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由於歷史和現實的種種原因,人們對老齡工作還不那麼重視,在一些人當中存在著對老年人的年齡歧視。特別是有些不肖子孫,不但不盡孝養義務,反而虐待打罵老人,搶奪老人財物,干涉老人婚姻,侵犯老人合法權益,有些人的做法簡直天良喪盡,令人發指。有些人雖然做到了生活上的贍養,但沒有注意精神慰藉。老年人因為孤獨、疾病、受虐等原因,自殺事件屢有發生。這些,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對那些違了法的不孝之人繩之以法,自然是解決問題的一種辦法;但更多情況屬於道德范疇,只有用孝道來教育、感化他們,使之盡兒女的責任,讓老年人在家庭的溫暖和親情中度過晚年,才是更為積極有效的辦法。

  我們的兒童需要孝。兒童是國家的未來,應當精心培養。現在的問題是,由於我國不得不長期實行計劃生育的國策,家庭形成了四個老年人、一對夫婦、一個孩子的“四二一”的家庭結構。人們由於愛幼的本能,特別是隔代更甚的規律,我們的兒童往往被嬌慣、溺愛。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很容易成為以我為中心、淡化親情回報、缺少社會責任感和對他人冷漠的人。這對孩子們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很不利的。因而,應當以孝道為切入點,加強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讓他們從小就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做個有道德良心的人。一個從小就知道孝敬父母的人,長大以後才可能成為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有責任感,道德高尚,成就大事的人。

  我們的社會需要孝。我國正在實行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經濟需要誠信法則。目前的情況是,市場上假冒偽劣的東西仍然猖獗,誠信問題成了亟待解決的大問題。對此,一方面要依法懲治,打假;另一方面,要對國民加強誠信教育。誠信和孝道其實是相通的。誠信要求在市場交換中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孝道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真誠回報。一個真正孝敬父母的人,在市場經濟中一般是不會做假的。因而,在國民中進行孝道的宣傳教育,對於形成誠信的社會氛圍,從而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是有好處的。

  我們的國家需要孝。要把國家治理好,不僅需要以法治國,也需要以德治國。德治的“德”,包括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在家庭美德中,頭一條就是孝敬老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社會穩定。而孝,正是調節家庭關系的一劑良藥。在目前的家庭中,總的看,關心下一代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關心上一代卻顯得有些蒼白無力。因此我認為,以德治國也應當注意從家庭入手,從孝道入手,爾後延伸到社會、國家。一個孝敬父母、品德高尚的人,必是遵守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效忠國家的人。古往今來,無數事實已經證明,國之忠臣,都是孝子。

  三、弘揚孝道是我們的責任

  既然孝是人與生俱來、萬古長存的美德,既然當今時代需要孝,我們就有責任弘揚孝道,把歷史傳統和時代特點結合起來,使之發揚光大。為此,全國老齡辦、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和全國婦聯五部門聯合舉辦,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協辦,在全國青少年中開展了以讀敬老書、做敬老事、寫敬老文、做敬老人為主要內容的“敬老愛老助老主題教育活動”,編輯出版了《中國敬老故事精華》一書,並在今年正式啟動了“主題教育活動”的四項評選活動,即評選“敬老好文章”,評選“優秀組織者”,在每個縣級單位評選“孝親敬老之星”,在全國范圍內評選十大“中華孝親敬老楷模”。這些評選活動,當然也可以在港、澳、台和海外華人中進行。

  為了把敬老愛老助老主題教育活動推向深入,我們根據古代敬老文獻、當代社會風習和自己的工作實踐,整理出《敬老心語》10條,供宣傳之用,這裡一並奉獻給大家:

  1、孝親敬老是人的高尚品德的一面鏡子。

  2、關愛今天的老年人,就是關愛明天的自己。

  3、只有孝敬自己的父母,才能得到子女的孝敬。

  4、怎樣關愛自己的兒女,就應該怎樣關愛自己的父母。

  5、只有像關愛自己的父母一樣關愛公婆,才可能使自己的父母得到同樣的關愛。

  6、大象無形,大音稀聲,大愛無言。父母的大愛,常在不言之中,做兒女的要細心體會才是。

  7、中華傳統,尊師如父,成功者,永遠不要忘記傳道授業解惑之人。

  8、家家有老人,人人有老時;我今不敬老,我老誰敬我?

  9、當官不敬老,不是好領導;當官又敬老,人人都說好。

  10、忠和孝都是人的愛心的表現。孝是小家之愛,忠是大“家”之愛;孝是忠的基礎,忠是孝的升華。當忠孝不能兩全時,為國盡忠,也就內含了為父母盡孝之德。

 

上一篇:校長堅持18年教孩子感恩行孝 給老人捶背修指甲
下一篇:淨空法師:儒釋道三教的關系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