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二百四十七
宋朝丞相張商英,明朝居士鐘大朗。張商英最初不知佛法,因為游覽一座寺院,見佛經莊嚴殊勝,忿忿不平說:“外國人的書,竟然這麼莊嚴?我儒家聖人的書,還不能比。”夜間執筆思索寫文章,寫不出一句詞。夫人向氏,比較信佛,因此問他為什麼事思索?他說:“我要作無佛論呢。”夫人說:“既然沒有佛,又有什麼可論,而且你曾讀過佛經嗎?”他說:“我怎麼能讀那種經?”夫人說:“既然沒有讀那種經,那根據什麼道理作為論。”於是息止作論。後在同僚那裡,見桌案上有《維摩诘經》,偶然一翻閱,覺得經的詞理超妙,因而請回家細讀。還沒讀到一半,就大生悔悟,發願盡這一生的報身,弘揚法化。對於教對於宗,都有心得。所著的《護法論》,極力贊揚,附入大藏經裡。宋徽宗朝他當丞相,當時大旱很久了,當夜就下大雨如甘霖,徽宗書寫“商霖”二大字賜給他。取自《商書·說命》,“若歲大旱,用汝作霖雨”的意思用來褒獎他。
至於如韓愈,歐陽修反佛,只是根據儒教的倫常道理和表面現象,以及禮樂刑政為論點。絕沒有引用過佛經的文字,所以知道他們所反對的,都是沒有看見顏色的瞎說。韓愈因為見到大顛禅師,歐陽修因為見到明教大師,才稍微知道一點佛,就不能像張商英鐘大朗那樣宏揚佛法了。(文鈔續編卷下·重修九華山志序(民二十六年))
書摘二百四十八
世上的人沒有讀佛經,不知道佛法救濟世間普度眾生的深謀遠慮。看見韓愈、歐陽修、程颢、朱熹等反對佛,就把崇正辟邪作為自己的任務,而且人家說什麼就跟著說什麼,肆意誣蔑佛教,不知道韓愈、歐陽修絕對沒有看過佛經。韓愈寫的《原道》,只有“寂滅”二字,是佛法中話,其余都是《老子》、《莊子》中的話,後來受大顛禅師的啟迪,才不謗佛。歐陽修則是只把韓當作宗師,他反佛的根據是,認為王政衰敗,而仁義之道無人提倡,所以佛教就乘機而入了。如果他知道前面講的佛法隨順機宜、濟世度生的道理,應當不會認為佛教是中國的病根,而要驅逐佛教啊。歐陽修這樣倡導,學者們以歐陽修為宗師,都學他反佛了。
宋朝明教大師契嵩,想要拯救這個弊端,作《輔教編》,上交仁宗皇帝。仁宗出示給韓魏公(韓琦)看,韓拿去給歐陽修看,歐陽修驚訝說:“想不到僧人中有這樣的人啊!天亮後應當見一見他。”第二天,韓琦陪明教大師往見歐陽修,暢談一整天,從此不再反佛了。他的門徒學生受明教大師的影響,多數都極力學佛了啊。(文鈔續編卷下·福州佛學圖書館緣起(民二十七年))
書摘二百四十九
娑婆世界,是用音聲作佛事,叢林寺院的法器,只有大鐘是第一音聲。因為它能振聾發聩,開啟人道天道的聽覺視覺,通徹天地,實際是惡道眾生的救援。《增一阿含經》說:如果打鐘時,願一切惡道所有苦難,全部停止。如果聽到鐘聲,以及佛經咒,能除五百億劫生死重罪。所以《付法藏傳》中,罽膩吒王,因為大殺害罪業(曾殺九億人)的原故,死後墮落為長有千個頭的魚,劍輪圍繞身體而轉,隨時砍頭隨時生頭很痛苦。有羅漢作僧人維那,按時打鐘,如果聽到鐘聲,劍輪就在空中離開身體,因此派遣信使去請求長時間打鐘,過了七天以後,受苦就止息了。
又有《翻譯名義集》說:南唐上元縣有一人突然死了,三天後又活過來,說死了這段時間到了陰間,見到南唐先主李昪戴枷鎖被看管很嚴。他說:“我被宋齊邱誤導,殺了和州投降的一千多人,他們懷怨投訴所以我囚禁在這裡。只要聽到鐘聲,就能暫時停止受苦。你回去,告訴我的繼承人,為我造一個鐘,長時間撞擊。他們如果不信,用我藏在瓦棺寺佛像左膝處的玉天王像,沒有人知道,作為憑證。”那人報告了官府,驗證為實,於是造一座鐘在清涼寺,上面镌刻文字說:“薦烈祖孝高皇帝,脫幽出厄(超度皇帝,脫離地獄)。”這是撞擊幽冥鐘的由來啊。(增廣文鈔卷二·南京三汊河法雲寺募鑄幽冥大鐘疏)
書摘二百五十
遙想古人建塔,原本是為了收藏如來的捨利,使遠而望到的人,近而禮拜的人,都種下佛的善根,同得解脫生死。至於塔中設的道路,彎曲宛轉,從下漸漸上升,直到頂層,四面開窗,可以遠望四方。無非是要使眾生,明白要獲得佛果,必須腳踏實地,斷惡修善,從凡夫到聖人,漸漸次第上進。既然能登上高地,自然可以永斷凡情,從此徹底見到真正的空性,沒有什麼困難就直證妙覺。但塔由於中間是空的,就不堅固耐久,另外無知的人,不懂古人的用意處,每次登高只是為了望遠,那就亵慢實在很深,獲罪不淺了。(增廣文鈔卷二·杭州南高峰榮國禅寺重修寶塔疏)
書摘二百五十一
《造像功德經》說,如來為了示現孝道,升上忉利天三個月安居,為母親說法。優陀延王在人間渴念仰望佛,用紫旃檀雕塑佛的形像,奉事供養,就像真佛一樣,直到九十天已滿,佛降回人間。對優陀延王說:“你最初開啟了規則,造佛的形像,使所有眾生,得大利益。你的功德,沒有能比的。如果人們用金銀銅鐵等物質,雕鑄塑畫佛像,甚至極小到如一根手指大。這人現生滅無量罪,獲無量福,後世尊貴豪富,信樂正法,經過修習,成就佛道。”從此各國王臣,都開始造佛像。到了阿育王時期所造最多。(增廣文鈔卷四·釋迦如來玉像來儀峨嵋山萬年寺毗盧殿記)
書摘二百五十二
誰人沒有老的時候?誰人沒有病的時候?誰人沒有死的時候?如果不特別開一個助念堂,那麼老人病人,身心難安。身心不能安,那對於念佛求生,就成了障礙。這是特立養老、養病二堂的緣故啊。
但是老和病還可以將就,臨終絕不能將就。如果工夫不深,佛念不純淨,又加上病苦沉重,沒有善知識開導,淨土同修助念,就要歸到生死輪回之中,絕沒有了脫的希望啊。即使工夫已經很深,佛念已經很純的人,又得到大眾助念的力量,難道就不更要快速地見佛聞法、悟無生法忍嗎?所以知道助念一事,關系相當大。正當在這命光凋謝,是上升善道還是下沉惡道就要分判的時候,有了開導助念的人,就像膽小的人躲避強盜,要乘船遠逃,得到他人的扶持,就可以一躍而上,於是得到安坐達到彼岸。如果沒有開導助念的人,必有受到破壞正念的禍患,不要說工夫不深的,不能了脫,即使佛念已純的,也難往生。比如勇士突破包圍而出,想乘船逃去,被眾人的糾纏拖拉,當時就落入深淵了。
或者超凡入聖,或者依舊輪回,就在這呼吸之間,其中得失的大權,操握在住持人手中的占多半,操握在執事人手中的占少數。如果住持執事們,看他人的死,就如自己的父母師友的死,必會極力如法助念,成就往生。既然得已往生,早晚必定圓成佛道。所以成就一個人往生淨土,就是成就一個眾生作佛啊,那樣的功德,大得怎麼能形容呢?(文鈔續編·天台山國清寺創建養老養病助念三堂碑記)
書摘二百五十三
道場最初建立時,地痞就來攪擾,想要侵占,明老堅持忍讓,於是消減了他們的戾氣。後來還是占去院子右邊部分地方,占的人不久就家敗而不能保持占有,賣售給別人,再買的人也不能保持占有,還是賣回給本院。因為開挖溝渠,挖出缽、鈴等法器,知道是道場的地基,有龍神守護,占的人都不吉祥,最後歸還原主了。愚癡的人不知因果,總想侵占寺院資產,而不知道有龍天護法會起嗔恨,在暗暗的不知不覺中,折福折壽,所受損失其實很重啊。
這個院子,是明(禅)、安(靜)二位法師,以及施主的心力所促成的,安住在其中,如不肯修持,就與侵占常住財物一樣了。古代大德說:“十方一粒米,大如須彌山,吃了不修道,披毛戴角還(任何一方供養的哪怕是一粒米,都如須彌山大,須彌山是宇宙中最大的山,白吃就要做動物還)。”如果更是主管事物的,暗中偷竊,那麼一口氣上不來,死了直接墮入無間地獄,受上火徹下,下火徹上的罪罰,經過百千劫的長時間,常受焚燒,沒有辦法脫離焚燒的苦,豈不是太可哀痛嗎!(增廣文鈔卷四·金陵妙悟律院垂裕記)
書摘二百五十四
浙江寧波鄞縣東鄉四十裡的鄮山,有座廣利寺,原名叫阿育王寺,所以人們還是叫阿育王寺。往昔佛陀滅度後,印度中天竺國阿育王,統領整個閻浮世界,威德廣大,所有鬼神,全都聽從。他要普遍利益世人,取出他祖先阿阇世王所藏的八萬四千佛捨利,驅使鬼神,粉碎七寶眾香為泥,一夜就造成八萬四千寶塔,散布到南贍部洲。耶捨利尊者,伸手放出八萬四千道光,每一鬼捧一座塔,順著光而去,到光的盡頭處,就安置在地中。東方的中國,有十九處。佛法大教傳到東邊來,捨利接著出現,如五台山的育王寺等也是。
阿育王塔,是晉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有僧人慧達,是利賓菩薩的示現,他禮拜請求,捨利塔從地下湧出,於是建阿育王寺,供奉在殿內石塔中。石塔門經常鎖閉,有要瞻仰捨利的,先通知塔主,在殿中禮佛,禮拜完畢,跪在殿外台階下。每次有人跪,凡是願觀看的,都跟隨著跪下,塔主請出捨利塔,先給居中跪的人看,再讓所有跟隨跪的人看。雖然一天跟隨目睹好幾次,也不覺得厭煩。
那座捨利塔高一尺四寸,周圍大小也只有一尺多。塔的中間是空的,中間懸掛一個實心鐘,鐘底正中,有一根針,捨利附在針端上。四面有窗,花格遮欄,手不能伸入,即使在花格孔中觀看,那捨利的形色大小多少動靜,都不是一定不變的。平常人看到,一般是一粒,也有見到二三四粒的;有見到捨利靠在鐘底不動的;有見到一針下垂到一寸左右的;有見到忽降忽升,忽小忽大的;有見到青黃赤白各種顏色的,以及同一色但濃淡不同,並有二色相兼的各種特別顏色的;有見到色氣黯淡的;有見到色氣明朗的。不只是每個人見到的各有不同,就是同一人見到的也是變化不一。又有見到蓮花以及佛菩薩像的;也有業力深重,完全見不到的。見到小的時候,一般如小綠豆那麼大,也有見到如黃豆大棗那麼大的。
明朝萬歷年間(明神宗1573~1620年),吏部尚書陸光祖,笃信佛法,極力護持。與親友數人來觀看,初看如小豆那麼大;再看如黃豆那麼大;再看如棗那麼大;再看如瓜那麼大;再看如車輪那麼大,光明朗耀,眼睛心中都很清涼。當時捨利塔壞了,塔供放在庫房,陸光祖於是發心重修塔殿。他的親友所看見的也比較好,但沒有陸光祖的奇特神妙了。須要知道如來是大慈,留下這個法身真體,是希望後世眾生,種下出世的善根。因為看到這種神異,自然可以生起正信心,從此改惡修善,閒邪存誠,達到斷惑證真,了生脫死,直到恢復自己本來具有的佛性,圓滿無上菩提。這是如來示現不可思議的法相,方便接引的本心啊。願見聞到捨利的人,共同深深的感念,就非常幸運了。我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有幸得到機會虔誠禮拜好幾十天,並閱讀育王山志,所以知道那個詳細情況。(文鈔三編·阿育王佛捨利塔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