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 諸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學習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大家請看第四十二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是悉得清淨解脫三昧願。
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觀察到諸佛剎中,發心修行的菩薩們,雖然也有禅定,但是心寂靜的時候,不能在定中產生種種的大用,也就是只能寂不能照。如果這些菩薩,出來做種種的弘法利生的事情,這個禅定就會失去,照的時候又不能寂。這樣,靠自力修行,要想成就佛果是非常難的。但是只要聞到彌陀名號,深信不疑,至心稱念,都能得到清淨解脫三昧。
清淨,就是心無染著,離開一切的煩惱系縛;解脫,就是能在清淨裡面,生起它的照用,寂照平等就叫做解脫。願文中說,住在這個清淨解脫三昧,一念之間,就能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這就是寂照不二的境界。
住是三昧,於一念之間,完成供養無量諸佛的大行,是寂而常照;供養諸佛的同時,不失定意,這是照而常寂。寂和照相輔相成,才能圓滿佛道,就像鳥的雙翅,車的雙輪,缺一不可。其實,清淨解脫三昧,就是念佛三昧的另一個名稱,我們持念佛號,念到一心不亂,內外湛寂,就是照而常寂,就是清淨;正念佛時,名號歷歷清楚,不昏不昧,就是寂而常照,寂照圓融不二,就是解脫。他方世界的菩薩們,由於聞信阿彌陀佛名號,都能證得甚深三昧,達到寂照不二的境界。
《往生論注》中說:“八地以上菩薩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動本處,而能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教化眾生”。由此可知,從初發心的菩薩到七地以前的菩薩,得彌陀願力加被,都能證得,八地以上菩薩的這種甚深三昧的境界,可見名號具有極大的加持力。
那麼我們凡夫,應當怎樣念佛才能得念佛三昧呢?從極樂世界回入娑婆的覺明妙行菩薩開示說,“你只要放下分別妄想、定下心意的攀緣思慮,穩定而慢慢地念下去。要使念佛的聲音合乎你信願的心,使你的心念隨著專注於念佛的聲音,念久了以後,自然可以讓種種妄想的思緒澄清下來,然後,達到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皆不可得,而又了了分明,如此即能證入念佛三昧。然而平日必須多念佛,從千句到萬句,心無間斷,這樣做,根器最容易成熟,如果以意識心強迫要他一心,反而不能一心”。這一段,是覺明妙行菩薩對我們的開示。那我們把他解釋一下,就是我們念佛的時候,只關注我們所念的佛號,不要在意三昧不三昧的,不要在乎靜與不靜,你只管去老老實實的念佛,功到自然成。而不是我們有些同修們去念佛,沒念兩天老想得到一種功夫,老想得到一種境界,這樣就是覺明妙行菩薩的開示,以意識心強迫要他清淨,反而不能清淨,妄上加妄了。我們只管念茲在茲,口念心聞,用耳朵聽,心聞,靜靜的來聽這一句佛號,不要管他一不一心,功到自然成。我們經常講,什麼是功夫?就是你所用的功。自自然然的,功夫和你的這種清淨,他是相成相輔的,他是平等的,如果你功夫沒到,你老刻意的去求一個一心,反而是貪,反而是妄念。所以我們只在念佛上,不要去在功夫上,這樣也是執著,也是一種貪心,反而是妄心,大家這個能聽明白吧。
唐朝的懷感法師秉性剛毅,精進苦行。當他看到淨土宗的經典裡說,善惡凡夫只要用短少的時間,信願持名,就可以在臨終得生極樂世界,他生起了懷疑,就去請教善導大師。善導大師對他說:“但念佛名,決定得生西方,這是佛金口所說,十方諸佛證明不虛的,如果你不信,只要以至誠心稱念佛名,不久當會有不可思議的境界,來證驗之”。懷感法師聽了大師的話,就進入道場閉關,在關中精進勇猛念佛,然而二十一天後,並沒有看到什麼殊勝的瑞相,他恨自己業障深重,想要絕食斷命,來求生淨土。善導大師知道之後,竭力的阻止他,勸他更加精進念佛,懷感法師聽從大師的勸告,加倍努力,這樣,過了三年,果真感得阿彌陀佛放出金色光明照耀於他,而且,他還歷歷分明地見到了阿彌陀佛眉間的白毫光,並證得了念佛三昧。懷感法師臨命終時,見佛來接引他,於是面向西方正念往生。
從這個公案,我們可以看出,想要證得念佛三昧,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印光大師也並沒有表明自己已經證得念佛三昧,他說,我既未證,焉能宣說。印光大師在《文鈔》中,為我們明確開示了如何看待念佛三昧的問題。他說,“念佛三昧,也不易得,若不自量,或致著魔,須知往生淨土,全仗信願,有信願,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亂,也可往生”。這一段開示非常重要的,對我們這個一心去求功夫的人來說,一定要注意再注意,你功夫未到,你老想去得個三昧,大師這裡面說了,反而有著魔的危險。我們只在用功上,不在這個結果上,就像師父跟大家說的,付出即收獲。你一分的耕耘就是一分的收獲,你不要沒有付出多少,老想著得到一個大的收獲,這種也是貪心,會感招魔來加持你,會著魔的,就是這樣的。所以對我們這些根機陋劣的眾生來說,應該從信願下手,行住坐臥,起居飲食,時時刻刻鍛煉自己的心,還有沒有一絲一毫的牽掛。我們當下能夠放下、捨棄的干干淨淨,在念頭上不存有一點點的執著掛礙,那麼在我們臨欲命終的時候,就能灑灑脫脫、自自在在的。不會顧慮色身,也不會顧慮兒女情長,這才是大丈夫的氣概,決定得生極樂世界,坐金蓮台,直登不退之地。
好,我們大家來看第四十三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是生尊貴家願。
他方國土,諸菩薩眾,這是本願所被之機,指的是初發心到十信位的菩薩。因為在這個位次上的菩薩還有業力,很有可能轉生會到卑賤之家,但是,初住以上的菩薩,像十住、十行、十回向這些菩薩,依靠自己的福德之力,都能生到尊貴之家,除非是為了乘願而來,度脫眾生的需要,示現到卑賤之家的。那這些淺位的菩薩,只要能夠對彌陀名號聞而生信,或者稱念佛名,或者禮拜阿彌陀佛,贊歎阿彌陀佛,都能夠和阿彌陀佛的這個大願相應,壽終之後,就能生尊貴之家。
那可能大家聽到這裡了心裡就會疑問:菩薩都是發菩提心利益一切眾生的,為什麼一定要生到尊貴家呢?阿彌陀佛的這一願,是為了這些菩薩能夠度眾廣大考慮的。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尊貴家。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解釋尊貴之家有三種情況。第一個,就是我們常說的皇親國戚、王公大臣、有權有勢的,這是尊貴之家的第一種。第二個,是指士大夫、有學問的家庭,就是我們常說的書香門第。第三個,是生長在長者居士家,有財富的家庭。這三種,權勢、學問、財富這三種都稱作尊貴家,一個人有菩提心、有道德、有學問,生在尊貴之家就比生在卑賤之家,更能受到世間人的尊重,度化眾生的因緣就會更加的廣泛、有說服力。再有,這個充足的財力,能夠幫助菩薩更順利的弘揚佛法,饒益有困難的眾生。像我們現在建道場、印經書、啟建大型的法會、援助受災的群眾,都需要這個資金來做保障,所以生尊貴家,能有利於行菩薩道。
當然,這一願,是對願意在本土度化眾生的菩薩來說的,對他方的菩薩來說的。我們這些凡夫,千萬不要有生尊貴家的願心來念佛,我們念佛的目的,就是純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希求後一世的人天福報。不要說一般尊貴家的福報,就是轉輪聖王、大梵天王的這種福報,我們也不能有希求心的。因為我們這個見思煩惱沒斷,如果生到極樂世界,那裡沒有讓這些煩惱起現行的因緣,每天接觸的,都是讓我們生起念佛念法念僧的莊嚴的這種環境,不會退轉,直至成佛的。如果來生大富大貴,貪嗔癡又非常的重,就會貪圖五欲的享受。我們常說富貴學道難,富貴之人,每天都是在欲望上的享受,在名利場上的忙碌,很難反思,很難有這種感悟,更難靜下心來修行,而且由於物質條件的過於舒適,又會貪戀這個人生。印光大師甚至說:“乃至於來生童真出家,一聞千悟,做大法師、大禅師去弘揚佛法度眾生也不能希求”。因為就算是開悟的法師,可是沒有到大菩薩的成就,沒有到不退的位次,到時候也有可能迷失,一不小心就墮落了,那還談什麼利益眾生呢?自己都保障不了的。因為單單是開悟,沒有悟後起修,道業還不是很牢固,馬上去行利他的事業,會荒廢了自己的修行。像天台的智者大師,被稱為東土小釋迦,他修持的境界,是我們現在人根本沒法相比的,但是他臨終示位,是觀行位而已,伏住了五住煩惱,但是他也是往生極樂世界。智者大師往生之後,天鄉寺的慧延法師,想知道大師往生之處,他就書寫《法華經》,求大師給他一個指示,結果夜裡,夢見智者大師和觀世音菩薩從西方淨土而來,並且慈悲的對他說,這樣子你的疑心就該去掉了吧?來給他一個印證。
我們看,智者大師這樣的修持都求生淨土,那我們今天末法凡夫,絕不能再有其他的想法了。印光大師說:“念佛求生西方,不可發來生及生生世世之願,有此願,便不能決定往生矣”。我們要想度化眾生,可以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證不退轉以後立刻回來,我們要想在娑婆世界度化眾生,先要了自己的生死不會墮落了。雖然在這個斷惑的功夫上是凡夫,但是,已經獲得的自在菩薩的這個身份,再來人間行菩薩道,這樣是最為穩妥的。
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大家會發現,有的人念了幾年佛以後,身體還有氣質都發生了改變。原來俗裡俗氣的,現在一投足、一舉手都充滿了貴氣,這就是信願持名和阿彌陀佛相應。持名是福中之福,真的是這樣的,你們好好的念上幾年佛,你們感觸一下,師父就深有體會的。阿彌陀佛已經成就的功德福德寶藏,通過念佛就轉為我們自己的福德了,你不用去求佛,這萬德洪名裡包含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這樣的全體福德,我們全部的接納了過來,我們就具足了。可以說,念這一聲佛號勝過你布施百年。所以不管你現在的學問、道德、財富怎麼樣,你只要好好念佛求生淨土,由於這個彌陀的願力加持,你現在的花報就慢慢的出現,你的氣質就會變得越來越尊貴。那如果念了很多年的佛,你的氣質上沒有一點點的改變,確實應該好好的反省一下我們自己的發心了,我們念佛一定要從真心裡面念,從這個信願裡面念,不是做個樣子給大家看。好多居士們一見人,合掌彎腰的,都是在表現自己,沒有一點真誠心,這不是真念佛,真念佛的話自己知道,把我們的心就安住在這一句佛號上面,知道任何的眾生皆是佛,任何的眾生都是我們的榜樣,好的,我們跟他學習;不好的,改正我們自己的缺點,我們的目的,就是盡此一報身,求生極樂國。我們只有用這種老實念佛的心,一念相應一念佛,而不是求什麼人天福報,也不是做給別人看的,那這樣念佛,跟大家說,阿彌陀佛是加持不上的。
為什麼有的人念佛,師父現在見到的很多,念的是執著,念的是家庭不和,四鄰不和,親戚之間也不和,不是用在求生淨土的心上面,總是在表現自己。好多居士都是這樣,我念佛了,我以後就是菩薩,你不念佛的人,你以後就是墮落地獄,而不是反觀自己,看看這個心和阿彌陀佛相不相應?不是這樣的。所以,我們一定要老老實實的念佛,這個信願求生淨土的心一定是要堅定的,這樣,阿彌陀佛的萬德在你的因心中才能開顯出來。徹悟大師說:“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業由心造,業由心轉,心何以能轉業,心與道合,心與佛合”。我們深信切願的念佛,就是與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相應,就是與佛合。今生卑賤,長相丑陋,這是前世造業所致,通過這個信願持名,心就能與道合、與佛合,自然能消除業障增長福報,舉手投足之間都是富貴,都是這種大氣。也給自己、給周圍的人,增加求生淨土的信心,潛移默化。當然最尊貴的,還是往生到極樂世界成佛。因為蓮池大師的道德隆盛,當時的李太後,派人供養大師紫袈裟、白金,並且請教大師佛法,蓮池大師寫了一個偈子勸勉她,偈子的最後幾句話是:見佛悟無生,究竟成佛道,三界無倫匹,是名大尊貴。
好,我們看第四十四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踴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是具足德本願。
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看到諸佛剎中,有的菩薩,雖然長時間廣修六度,但是由於不能在一行中,具足無量功德,所以就不能快速的圓滿菩薩行,成就佛果。阿彌陀佛悲憫這些菩薩雖修眾行不具萬德,所以發起大悲誓願,只要這些菩薩眾,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信心歡喜,決定沒有疑惑,那麼就能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具足德本。
這一願,帶給修行人的利益,是非常的不可思議的。從通途的教理來說,修六度是成就佛果的根本,菩薩通過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來自度度他,福慧雙修,三學具足。這個修行過程是非常的艱苦,也是非常的漫長。釋迦牟尼佛在《優婆塞經》中說:“我於往昔寶頂佛所滿足第一阿僧祇劫,燃燈佛所滿足第二阿僧祇劫,迦葉佛所滿足第三阿僧祇劫”,這就表明菩薩從發心到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漫長的積集菩提資糧。要想具足菩薩行,不僅時間長,還要捨身捨命,難忍能忍,難行能行。比如,釋迦牟尼佛在因地行菩薩道時,身為摩诃薩埵太子的時候,有一次在樹林中游玩,看到一只母虎剛剛生下兩只虎崽,母虎由於饑餓萬分,就要把這兩只虎崽給吃掉,太子為了救這兩只老虎一命,自己找到一塊鋒利的木頭,先把自己身上給刺破,這個母虎舔了他的血以後,才有力氣張開嘴,把太子身上的肉全部吃光,只剩下骨頭。還有,世尊往昔在地獄時,看到同伴被獄卒折磨得死去活來,發慈悲心,代人受苦。那這樣的事情太多太多,三千大千世界無芥子許之地,不是世尊所捨身命之處,還有十方諸佛都是這樣的。阿彌陀佛因地成就自己所發四十八願,也是久經長劫,行菩薩行、捨金輪王位、國城妻子、頭目腦髓,不知幾千萬億,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圓修萬行,直至成佛。現在,阿彌陀佛把他無量劫修行成就的無量功德,攝在這六字洪名當中,只要這些他方世界的菩薩,至心信樂,稱念佛名,不需要多生多劫的苦行,就具足德本,圓滿道業。所謂,不用三祇修福慧,但憑六字出乾坤。這一願當中,沒有提到壽終之後,所以現生念佛就能得到這麼大的利益。經中說:歡喜一念,具足大力無上功德。就是指在這一行當中,具足萬行。有些修其他法門的人,對念佛能夠具足萬行不全信,他們覺得稱念佛名,怎麼能超越三大阿僧祇劫的苦修呢?對於這個問題,蓮池大師是以一即一切的圓融理念,來诠釋念佛法門的真理。他認為,念佛是大總持法門,含攝菩薩六度萬行,他在《彌陀疏鈔》中說:“諸菩薩眾,有恆沙劫中,未能滿足,而今念佛,萬緣自捨,即布施波羅蜜。一心念佛,諸惡自止,即持戒波羅蜜。一心念佛,心自柔軟,即忍辱波羅蜜。一心念佛,永不退墮,即精進波羅蜜。一心念佛,余想不生,即禅定波羅蜜。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即般若波羅蜜”。那依此類推,萬行也都含攝在內了,這個一心念佛萬行具足。不但蓮池大師,蕅益大師也在《淨土十要》中說:“念佛具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具足六度”。這是兩位大師來給我們說明,念佛具足六度萬行。所以我們要相信淨土宗大德的話,相信念佛就能把阿彌陀佛果地的功德全攝為自功德,一即一切。念佛法門就是這麼的至圓至頓,歡喜一念,具足大力無上。
我們有些念佛的居士,對念佛具足萬行也是信心不足,總覺得只是持名念佛恐怕還不夠,一定要在行為上多做一些事情。比如去修點禅定,持持咒,消消業,乃至於做種種的慈善,這樣認為才是修行。曾經有的居士說,光靠念佛怎麼能夠往生呢?你沒有福報,要修善根福德,沒有福德,然後還要有定力,有福報加上禅定,念佛才能往生。也有的人提倡持咒消業障,等到業障消了才能往生。這都是對念佛法門的教理不明了,或者對念佛的這個信心不足所導致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深信佛的教語,深信祖師大德的話,這句佛號裡面,具足阿彌陀佛全體的功德,福德、智慧、神通、相好等這一切的功德,通過我們信願持名,完全授予了我們這些凡夫。只要你肯念,那麼名以召德,就能善巧地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轉化為念佛人的功德,所以持名念佛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那有的人就會問了,既然念佛具足六度萬行,那我們除了念佛,還需要持戒、布施、做種種的慈善嗎?其實,當我們這個信願持名的時候,我們的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全都生出來了,我們本具的清淨、平等、慈悲全都生起來了。我們以念佛為主,再有智慧了,你會隨緣去做一些功德;慈悲心生出來了,你會隨緣去做一些利益眾生的善法。這樣,有智慧,心又清淨,還又平等,廣結良緣,將來成為這個度化眾生的因緣。
好,今天時間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