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明如居士:學會辨別善惡(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我們知道,農民播種谷物的時候,如果所選擇的種子是飽滿的,所播種的田地是肥沃的,將來的產量就會很高;如果選擇的種子不飽滿,或者用來播種的田地貧瘠而缺乏養分,將來就會出現“苗而不秀”或“秀而不實”的現象,或者雖然也能發芽、抽穗、結實,但結出的果實卻很少或不飽滿,產量很低。行善得善報的原理和農民播種谷物的原理是一樣的。如果所行之善是“滿善”,將來就能得到圓滿而豐厚的善報;如果所行之善只是“半善”,將來得善報時就會顯現諸多欠缺和不圓滿。

  什麼是滿善和半善呢?《了凡四訓》中說,滿善和半善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辨別和區分:一、如果一個人的內在具有非常穩固而強烈的行善習慣,秉性善良並且行善精勤,在這種情況下所行的善就是滿善;如果一個人內在並沒有穩固而強烈的行善習慣,所行之善只是偶爾之舉,這樣的善就是半善。二、行善時為至誠心所驅使,這樣的善是滿善;行善時無至誠心,只是勉強而作,或是表面應付,這樣的善是半善。三、行善時三輪體空,也即深刻了達“行善之人、所行之善以及行善的動作”這三者猶如夢中之事了不可得,行善而不著於善,這樣的善就是滿善;相反,行善而著於善,就是半善。

  為什麼內在善習的穩固和強烈程度會造成滿善和半善的差別呢?我們知道,同樣一顆種子,如果播在肥沃的田地裡,就會茁壯成長,將來會結出很多很多果實;如果播在貧瘠的田地裡,將來就很難獲得豐收。與此類似,我們的身口意所做的任何一件善事,都是播種在心田裡面的一顆種子。這顆種子將來能否圓滿地發芽、抽穗、結實,變現成善妙的內在身心和外在物質世界,還決定於心田自身是否“肥沃”。如果一個人的內在具有穩固而強烈的行善習慣,一向精勤行持各種大大小小的善業,其心田就是“肥沃”的;反之,如果沒有穩固而強烈的行善習慣,行善只是偶爾的決定和行為,其心田就是“貧瘠”的。

  經書上說,同樣做一件善事,具戒者所獲得的功德和不具戒者所獲得的功德具有很大的差別;同樣是具戒者,內在所受持的戒律不同,其功德亦有天壤之別。例如,有甲乙丙丁戊五人,如果甲沒有受過任何戒律,內在不具足任何戒的戒體,乙受了居士五戒而且內在已經真實具備五戒的戒體,丙受了出家人的沙彌、沙彌尼戒或比丘、比丘尼戒,並真實具有戒體,丁受了菩薩戒而且內在真實圓滿地具備菩薩戒的戒體,而戊則受了密乘戒並且內在真實圓滿地具備密乘戒的戒體,如果甲乙丙丁戊五人共同放生,雖然他們所行持的善事從外相上來看是同樣一件善事,但是這五個人所得到的功德卻不可同日而語,乙所得的功德遠遠超勝甲,丙所得的功德遠遠超勝乙,丁所得的功德則遠遠超勝丙,戊所得的功德則遠遠超勝丁。為什麼呢?因為甲乙丙丁戊五人內在行善習氣的堅固和強烈程度有很大差別的緣故。具足五戒者內在的善習當然超勝於無戒者,具足出家別解脫戒者內在的善習超勝在家持五戒者,具足大乘菩薩戒者內在行善的習性超勝持出家別解脫戒者,而具足密乘戒者內在的行善習性超勝具足大乘菩薩戒者。這五類人內在心田的“肥沃程度”有很大差別,因而他們行持同一件善事,在將來所得的善報也有很大差別。

  如果將內在善習的穩固程度比喻成田地的肥沃程度,則決定善是滿善或半善的另外兩個方面——行善時的“至誠心”和“三輪體空之心”,就可以比喻成種子的飽滿程度。行善時,用心越至誠,善業的力量就越強大;越是做到三輪體空,則善業感果的力量就越不會遭到外緣的摧毀。所以行善時的“至誠心”和“三輪體空心”決定了善業種子的飽滿程度。

  過去有個女子來到寺院想做供養,苦於沒有錢財,她把僅有的兩文錢捐給廟裡,寺院的主持僧親自為她作回向。後來這個女子入宮做了貴妃。一次,她帶了幾千兩銀子又來寺院供養,主持僧只讓徒弟出來代她回向。貴妃很不理解,就問主持僧:“以前我只供養兩文錢,師父親自來代我忏悔,今天供養了幾千兩銀子,師父竟然不來回向,這是為什麼?”主持說:“前次的供物雖然微薄,但施心很真誠,不是老僧親自為你回向,不足以報答施主的恩德。這次供物雖然豐厚,但施心不像往日真切,所以只叫人代為回向就足夠了。”這個故事從側面說明,真誠心行善具備力量,沒有真誠心,縱然行善,善力也很微弱。

  讀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佛曾問須菩提尊者:東方虛空,可思量否;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的虛空可思量否。尊者都說不可思量。佛說:“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這是不著相行善使得福德圓滿的證明。如果行善時不著相,則我們所行的善就不會被任何逆緣所毀壞,因而所行的善業就具備了順利感果和永遠感果的能力。當然,要真正達到三輪體空、不住相行善的境界,先要聞思空性的教法,引起空性正見,之後再安住在空性正見中來串習。

  如何才能使我們所行的善變成滿善而不是半善呢?很顯然,應當從兩個方面著手:首先,在行持每一件善事的時候,努力用至誠心和三輪體空心來做;其次,用精勤專一之心來行持善業,並努力使得行善成為自己的習性。

  一種習性的培養在於平時點點滴滴的努力。如荀子的《勸學篇》中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骐骥一躍,不能十步;驽馬十駕,功在不捨。锲而捨之,朽木不折;锲而不捨,金石可镂。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意思是說,將土一點一點地堆積起來就能形成高山,風雨就會在這裡興起;將水一點一滴匯聚起來就能形成深淵,蛟龍就會在這裡生活。同樣,如果我們一點一點地積累善行,漸漸地就會養成堅固的行善秉性,內心就會獲得智慧,聖人的品德就會漸漸具備。因此,不從一步一步的路程開始積累,就不能到達千裡以外的地方;不匯聚小水流,就沒有辦法形成江河及大海。即使是千裡馬,如果只是跳躍一次,也沒有十步的距離;即便是劣馬,如果連續行走十天,也能走很遠的路程,此功勞全在於它不放棄行走。刻一件東西如果又放棄它,就連腐朽的木頭也不能折斷;刻一件東西如果不放棄,就連堅硬的金屬和石頭也能雕刻出花紋來。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硬的筋骨,卻能鑽入地裡吃塵土,鑽到地下很深的地方喝泉水,這是因為它用心專一的結果;螃蟹雖然有八條足兩只像鉗子一樣的爪子,可是如果沒有蛇和黃鳝的洞它就沒有可安身的地方,這是因為它用心急躁、不專心的緣故。

  《勸學篇》接著說:“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téng)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詩曰:‘屍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意思是說,所以沒有專一的志向,就不會獲得大智慧;對事業沒有堅定追求的人,就不會取得顯赫的成就。步入歧途的人不會到達目的地,同時侍奉兩個國君的人,不會被兩個君主所容納。眼睛不能同時看兩種東西,耳朵不能同時聽兩個聲音。騰蛇沒有腳卻能飛,鼫鼠有五種技能卻處於窮途。《詩經》說:“布谷鳥在桑樹上築巢,不停地喂養它的七只幼鳥,鳥兒雖多,將來都不會有什麼出息;而心地純淨的君子則與之不同,他們的行為目標就只有一個,因為目標專一的緣故,所以它們的思想意志很堅定。”因此,君子應當用心專一地來修身立德。(未完待續)

  摘自《放生心語》(明如居士 著)

 

上一篇:淨空法師:萬惡YIN為首
下一篇:像原子彈一樣厲害的法寶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