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講能給我們帶來吉祥的福田,哪個福田呢?僧田,就是僧人的“僧”,福田的“田”。什麼叫僧田呢?就是“處眾和同”,大眾在一起能夠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標。要“處眾和同,敬順無诤,互相恭敬”,順著佛法一起去修,互相沒有爭執。不光嘴沒有爭執,內心也沒有爭執,因為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
由於“恭敬供養,即獲福利,故名僧田”。這個恭敬供養很有說法,怎麼來恭敬?因為在八福田中有佛田,有聖人田,還有僧田。僧田對我們來講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末法時期僧田尤為重要。為什麼呢?因為末法時期佛不在了,所以僧既代表佛去弘法,又要解說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包括佛法的戒律,並以身示法。所以僧田就成為我們末法時期最重要的一個福田了,因供僧的福報才能獲得真正的吉祥。
在佛陀時代,印度王捨城的地方,有一位商人的兒子。商人因為出海經商,遇難死於海上。他們一家僅靠他的母親做苦工,並向鄰居、親屬借些錢財維持生活。因為她家太窮了,所以大家都管她的孩子叫什麼呢?叫貧生童子。
這個貧生童子漸漸長大,並且學會了謀生的本領。有一天,他跟著同學偶然來到佛陀的竹林精捨,竹林精捨就和我們現在的寺院是一樣的,那時候叫精捨。在竹林精捨門前的廊下,畫著各式不同的畫,包括天、人、地獄、鬼、畜生,種種的形態。有的使人害怕,有的使人恐怖,有的使人歡喜,有的使人向往。他就請問僧人,是什麼原因會這樣?僧人就給他講解了為善生天,為惡墮落的因果道理。這個貧生童子看到畫中的地獄、鬼、畜生都是受苦的,都是可怕的,只有天上的天人是快樂的,是逍遙自在的。
貧生童子就問:“我想生天,怎樣才能使我生天呢?”
僧人說:“如果你能出家受戒並持戒的話,就可以斷諸煩惱,了生脫死。即使沒有證果,命終之後也可以生天。”
貧生童子問:“那出家以後要做什麼?”僧人說:“一生乃至命終無虧梵行。”什麼叫梵行呢?就是持戒清淨,叫梵行。
貧生童子說:“我不能做,更有何業得以生天上?”他的意思是說:我這一生都要去持戒、去修行,這麼受累,太苦了!我不能去做,也做不到。然後說:“還有什麼原因可以生天?”僧人說:“如果受八戒或五戒,也可以生到天上。”
貧生童子想了一陣:恐怕我現在也無法做到。“除了這些,還有另外的條件和方法使我生天嗎?”因為他很謹慎,連五戒、八戒他都不敢受。
僧人又說:“如果你能供養佛陀及此間的出家僧眾,以此供養的功德,也可以使你生天的。”僧人就是一步一步地退著給他講。貧生童子問:“供佛齋僧,那需要多少錢呢?”僧人說:“竹林精捨的出家人很多,備辦一頓齋飯,需花費五百個金錢。”這是很多的,五百個金錢。
五百個金錢對貧生童子來說,幾乎是一件難以想象的事情。回家後,他想了一個辦法,就告訴他的母親:“從明天開始,我去幫有錢人做苦工,一直做到賺足夠五百個金錢的工資時,就拿去供佛齋僧。”他母親非常慈祥,就答應了。
有一個大富人家為了起造房屋,要雇大批的工人,他就主動去了。富翁見他太小,本不想雇他,後來才勉強答應試用一天。但這一天的工做完之後,竟然大大地出乎富翁的意料。這個貧生童子不但善於做工,而且比其他的工人做得又快又好。尤其是他能講故事,一邊做一邊講,其他的工人為了要聽他講故事,就不得不跟他一起工作,一起進行。因此工作一天下來,同樣多的工人,要比以往的工作成績多一倍以上。
因此那個富翁就說:“好孩子,你真會做,明天一定還要來,一直工作到全部做完。否則,你要是不能夠干下來的話,我就不付你工錢。”富翁也跟他講條件,怕他不來,就約束他——你必須得來,並每天領著工人去干。
這樣就做了許多日子,直到這個富翁家的工作做完了,結算工資,共計是四百五十個金錢,距離五百個金錢,尚差五十個。貧生童子非常傷心,就在那裡哭泣起來。富翁說:“我也沒有因為你年紀小而欺負你呀,已經把工資全部給你,難道你以為四百五十個金錢不夠嗎?”
貧生童子就告訴他原因,說完他的心願後,把那個富翁感動了。富翁想:“我這樣富有,也不曾想到供佛齋僧。這個窮苦的孩子竟會以做苦工的代價,用來供佛、僧。”因此他慷慨地說:“你不用哭了,我給你補足五十個金錢就行了。”但是這對於貧生童子來說,他還不能放心,他不知道加上了別人的五十個金錢,是否能夠生天?他就去問佛,佛跟他說:“孩子,你會生天的,當你最初發心要供佛齋僧的時候,已經決定你將生天。”
這裡說了一個很淺的道理。就是當他的心定下來的時候,這個生天的因已經形成了,因為這個孩子沒有妄語。這裡有個問題順便講一下,在戒律上也有這麼一條。比如說答應供養寺院什麼東西,有的供養一些物資,後來半道就改變了,不供了。實際上,這為犯什麼?這為犯盜。雖然你的物資沒拿到寺院去,但你答應了,這個東西就已經不是你的了,只不過是僧人的東西存放在你那兒。所以我們平時做事情一定要謹慎,在三寶前絕對不能妄語的。
有的人就常常說,我答應完了,但我還沒給你拿去呢,不算數。他不知因果的厲害。因為當你答應完了,你的決定心已經下了,供不供養那東西都不是你的了,你再用的話,就犯盜戒了。我們不光對三寶應該這麼恭敬,世俗互相之間也應該言而有信,以免犯盜和妄語。
貧生童子就把這個事情告訴了他的母親,他母親很高興。但他家沒有足夠的房間,也沒有足夠的椅子和煮飯的灶,煮飯的鍋等等,總之沒有辦法把這樁供佛齋僧的大事做好。最後貧生童子想到富翁造了新的房屋,就想在他家辦。這個富翁也很高興地答應了貧生童子的要求。頭一天,貧生童子便去竹林精捨,頂禮佛足,請求佛陀慈悲哀愍,接受自己的供養。佛陀默默地答應了。過去請佛應供,佛不說“好”,佛只要是不吱聲就是答應了。
這個和我們不一樣,我們有時候問師父:“你看看,我想供養這個行不行?”然後師父沒吱聲,就一個勁兒問:“我供養行不行?你倒是吱聲啊,行不行?”就是不放心。實際上在佛教來講,只要不吱聲就屬於同意了。以後我們供僧盡量往這個上面想。
第二天一早,貧生童子就在富翁家忙碌著,一切准備妥當之後,貧生童子又去竹林精捨,再度請佛及僧,赴齋應供。因為佛在世的時候,經常受一些邀請,到人家去應供。過去咱們也有過這時候,是博洛鋪(注:鎮名,位於遼寧省營口市下轄大石橋市)的居士請我們,我們就去了。後來一看太麻煩了,咱有寺院,還不如到寺院,居士家的環境各方面都不行。
但過齋的時候,六群比丘(專指佛在世時某六位比丘)只食用了一點兒。就是說在過齋的時候,僧人只簡簡單單地吃一點。貧生童子又懷疑了,又去問佛:“世尊,我見眾中諸聖者不能美食,這樣會不會影響我生天?”就是吃太少了,不能很好地吃,是不是我做得不好啊,或是對我有嫌棄等等,這樣的話是不是會影響我生天?飯後佛陀就為貧生童子說法開示,也給他講明了,說這樣是不會影響你生天的。
飯後,佛陀為貧生童子說法,講了很多的法。但是,出現什麼問題呢?剩飯剩菜特別多,又給貧生童子帶來了煩惱,他不知應該如何處理。甚至懷疑自己的業障太重,致使佛及僧眾未能將他的供養全部接受。貧生童子懷疑,這樣一來,是否能達到生天的願望?
佛告訴他:“沒有關系。”佛講:“但施座褥定能生天。”就是你施一個座,咱們說的“褥”就是被的意思,墊的意思。你就施這麼一點東西,都決定可以生天,“何況佛、僧現為受食”,何況現在已經吃你的食物了。就這個問題,我們平時感覺不到三寶的力量。特別是什麼呢?就是家裡有急難的時候,特別想找到一個辦法來解決痛苦。最好的辦法,其中一個就是供僧。
九五年行腳的時候,走到一個村子裡乞食,這家有一個婦女,乞食時,我們跟她說乞點食物。她說:“不是我不給,我現在特別鬧心,我的兒子出車禍了,剛才來電話說住院了,我現在一點心情都沒有,給你錢得了。”我說:“我們出家人不要錢。”她說:“我實在沒有心情。”因為乞食時僧人是不允許叫人布施的。乞食就是你布施就布施,不布施就算了,從來不勸人布施。
我非常能理解她說的這個情況,兒子開車走到半路的時候,突然出車禍了,住進醫院。這時候他母親也不知道兒子是死是活,因為正在搶救呢。我看到她這種情況,突然有一種慈悲之心,一下就湧上來了。我就跟她說:“你兒子出車禍了,你更應該供養僧人,再去禮拜佛陀這就更好了。”她說:“我上哪兒去拜佛?我們家也不信佛啊,我上哪兒去供僧啊?”我說:“佛呢,你鄰居那就供佛呢,他有個佛像,你到那兒拜就可以。你供僧呢……”正說著,外面有一個賣干豆腐的。我說:“你到外面買半斤干豆腐就行,買一點兒就可以。”後來她買了半斤干豆腐供養給我們。當她買完干豆腐供養的時候,我看她的情緒就穩定多了。
因為供僧的功德不可思議,什麼搶救啊、大夫啊、醫藥啊……這只是次要問題。最主要的是因果能不能形成的問題,會不會有善業迅速來幫助她把因果扭轉過來,這是第一等大事。所以說供僧以後,她的心情好多了,至於最後結果如何,我不太清楚,因為我們已經走了。我想佛菩薩一定會加持她,使她兒子轉危為安,得到吉祥。
咱們乞食的時候有規定,沒有極特殊的情況,絕不允許勸人供養。像這種哀求、叫人供養,從來不這樣做的。但在特殊情況下,可以幫助這些特別困難的、有病的人,讓他們來供僧,別失去培福機會。但這也得看福報因緣。我們也有師父曾經在乞食時遇到歲數大的,七八十歲了,身體不好,乞食到他家時,他說:“我身體不好,你看我走道兒都不行,我沒有吃的。”有時候我們看他非常可憐,很希望他能供僧,不在乎能供多少,哪怕一口剩的也行,這樣的話也會給他帶來福報。有的能聽勸,有的不聽勸,就失去了機會。我們也覺得很痛心,但沒有辦法,只能隨著他的福報因緣。
佛講:你施一座褥定能生天。施一座就是給讓個坐的地方,或是能給要坐下的地方墊一墊,墊塊布,墊塊褥子,都會生天的,何況佛、僧現在為受飲食。佛又為貧生童子說法,令他心生歡喜。然後與諸大弟子返回竹林精捨。
當天正好有五百個販寶的客商,也就是商客,從遠處來到王捨城。那天適逢城中節日,所有飲食店全部停業休息。五百個商人,找遍了王捨城,也無法求得飲食。最後聽說貧生童子供佛齋僧之後,尚有大批剩余飲食,他們便來要求貧生童子供給他們,並要給錢,照價收買。貧生童子是為了供佛、僧,自然不肯收錢。五百個商人飲食吃飽以後,為首的商人為了感謝貧生童子,便問他:“你是誰家的孩子?”他這一問才發現,原來這個商人頭領竟是貧生童子父親的朋友。
於是商人帶頭,告訴另外五百商人,每人拿出一件珍寶贈送給貧生童子,表示敬意。頃刻之間貧生童子面前就堆著一大堆珠寶。貧生童子就更加惶恐了,他又害怕了,說:“我這又不是為了賺錢而辦飲食,現在接受這些珠寶,能不能影響我生天?”這個商人說:“那我和你一起去問問佛。”然後商人也勸他,說:“這些珍寶是我誠心給你的,不是你要的,咱們一起去問佛吧!”
後來他們就請問佛:“可不可以收珠寶?”佛言:“可以收取。”童子又問:“能不能因為收此寶物而障我生天?”佛言:“這是花報,果報在後。”就是說你現在所得的財物,只是你供僧立刻得到的花報,真正的果報——生天在後面呢。所以佛在世的時候,那果報來得非常迅速!因為人的善根、定力、發心程度都非常大。
那現在我們如果做善事,是不是果報來得慢呢?也不是。由於我們的業障和誠心的缺乏,有時候造成善報的到位程度不同。所以果報現前可能要慢一些,比如花報要慢一些,但果報肯定是形成了。就像這個杯,大家看到杯在這個位置,我只要把杯拿起來,離開桌面,當下就有一個空間存在了。就是說當你做一件善事,或做一件供僧的善事的時候,這個果報就同移動這個杯一樣。你的果報和這個供養是同時完成的,就是消除業障和獲得福報是同時完成的,不會再在以後完成,不管什麼時期都是同時完成的。差別在哪兒?差別就在於我們心是否虔誠。
像這種供僧方法,我們有的人一看到商人給了這麼多的好處,他不會考慮我這樣能不能生天,或不可以接受,而是起了一個貪心,馬上我就得要,這就影響了他的直接效果。要虔誠供養,虔誠供養也就是說恭敬供養。這種恭敬供養,從心裡到外都要虔誠供養。
所以佛講,即使一個國王,對於一個乞食的人,來要飯的人,應該怎麼樣供養?不是說來到門前了,給他拿個饅頭吧,告訴人家:“給你!”或是讓別人拿走:“給你拿走吧!”這樣不行。佛說應該怎麼供養?要雙手親自遞給這個乞食人。對要飯的人都這樣,何況供僧呢?所以說我們的福報為什麼打了折扣呢?就因為我們的供養有好幾個步驟都缺乏誠心,所以我們的供養就缺少了果報的力量。國王都得雙手親自遞給這個人,如果你不這麼做,都是不正確的,何況我們還不是國王呢,是不是?所以我們更應該在這方面注意。
佛說此是花報,果報在後。意思是說,這是你供佛齋僧現在獲得的果報,以後生天的果報是你去世以後才能得的。因此,貧生童子在半日之間,變成王捨城第一大富翁。正好當時城裡的第一長者去世了,貧生童子便被全城人民選為王捨城第一長者。就是說他的果報在半日之間全部形成。我們通過這個故事,知道了恭敬供養的力量,明白怎麼樣去供養,這個福田應該怎麼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