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徹悟大師語錄新白話版1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示眾

  一切法門(理論),以明心為綱要;一切行門(實修),以淨心為綱要。但是明心的綱要,不如念佛最好,憶佛念佛,現在將來,必定見佛,不用借助方便,自然心開意解。這樣說來,念佛不是明心的綱要嗎?其次淨心的綱要,也不如念佛最好,一念相應一念就是佛,念念相應念念都是佛。清珠(能澄清水的珠子)投入濁水,濁水不得不變為清澄;佛號投入亂心,亂心不得不變為佛心。這樣說來,念佛不是淨心的綱要嗎?一句佛號,統攝了悟與修兩門的綱要,提到悟那信就在其中,提到修那證就在其中,信解修證全都有了,大小諸乘一切經典的綱要,沒有不包括的。那麼一句彌陀,不是至關緊要的法道嗎?我們現前這一念的心,全真就成妄,全妄就是真,從早到晚沒有變,從早到晚都在隨緣。那麼不隨佛界的緣而念佛界,便念九界(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不念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便念六凡(六道眾生);不念人天,便念三途(地獄、畜生、餓鬼);不念鬼畜,便念地獄。因為凡是有心,就不能沒有念,因為沒有念的心體只有佛證到了,自等覺以下,全都是有念。凡是生起一念,必定落入十法界,更沒有“有念”能超出十法界外,因為十法界,再沒有外了。每生起一念,就是一個受生死輪回的緣,如果知道這個理而不念佛的,從來沒有啊。如果這個心能與平等大慈大悲,依報正報的功德,以及萬德洪名相應,就是念佛法界啊;能與菩提心六度萬行相應,就是念菩薩法界啊。以無我的心,與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相應,就是念緣覺法界啊;以無我的心,觀察四谛(苦集滅道),就是念聲聞法界啊;或與四禅八定(色界天四禅和無色界天四無色定)以及上品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語、不绮語、不貪,、不嗔、不癡)相應,就是念天法界啊。若與五戒相應,就是念人法界啊;若是修戒善等法,並且有瞋、慢、勝負的心,就落入修羅法界;若是以緩慢的心,念下品十惡,就墮落畜生法界;或以緩急相半的心,與中品十惡相應,就墮餓鬼法界;若是以猛烈的心,與上品十惡相應,就墮入地獄法界啊。所謂十惡,就是殺、盜、婬、妄言、绮語、惡口、兩舌、貪、瞋、邪見,相反就是十善。應當暗自檢點平日所起的念,與哪一界相應的多,與哪一界相應的猛,那麼他日安身立命的地方(指來世去哪一界),不用麻煩再問別人了。

  一切境界,只是業力的感應,只是心的變現,那變現處,當下就是心。凡是有心,就不能沒有境界,不現佛境,便現九界的境界;不現三乘的境界,便現六凡的境界;不現天人鬼畜的境界,便現地獄境界。佛及三乘所現的境界,雖然優劣有不同,但都是享受法樂而已。三界各天所現的境界,只是受用禅定五欲的樂;人道的境界,是苦樂相互摻雜,各隨各的業,有多少不同的差別;鬼畜的境界,是苦多樂少;至於地獄,純粹就是極苦。如人在夢中見到的山川人物,都是依夢心而顯現的,如果沒有夢心,必然沒有夢境;反過來說如果沒有夢境,也就沒有夢心。所以知道心外沒有境界,境界外沒有心,全部境界就是心,全部的心就是境界。如果在因中察看果,必須觀心;如果在果處驗看因,必須觀境界。所以說,沒有“無心的境界”,也沒有“無境界的心”。果必定從因而來,因必定有相應的果。那麼如果真的知道這個心境是因果一如,是不二的原理,卻還是不念佛求生淨土,我不信啊。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十六字,是念佛法門的一大綱宗。如果真為生死的心不發起,一切開示,都是戲論。世間一切重苦,沒有超過生死的,生死不了,就是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又入一胞胎;捨一皮袋(指人身軀體),又換一皮袋。苦已經不堪忍受,何況輪回沒有出離,難免墮落。豬胞胎,狗胞胎,哪個不鑽進去?驢皮袋,馬皮袋,哪個不換取?這個人身,最為難得,最易失去,一念之差,便入惡道。三惡道容易入而出來難,地獄時間長而痛苦重。經過七佛以來,還在做螞蟻;八萬大劫之後,沒脫鴿子身。畜道時間極長了,餓鬼地獄時間的長尤其翻倍,久經長劫,何時了何時休?萬種的痛苦交替煎熬沒完沒救,每一說起,汗毛都豎立;每一想起,五髒如火燒。所以現今痛念生死大事,如喪父母,如救頭上的火啊。然而我有生死輪回,我要求出離,而一切眾生都在生死輪回中,都應出離。眾生與我,本來同是一體,都是多生多世的父母,未來的佛。如果不想到普度他們,只求自利,那麼在理上就有虧欠,在心中就有不安。何況大願心不發起,那就是外不能感通諸佛,內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廣利眾生。無始以來的恩愛親情,怎麼解脫?無始以來的冤家對頭,怎麼化解?多生累劫的罪業,難以忏除;多生累劫的善根,難以成熟。無論如何修行,難免多有障礙,縱然有所成就,終究墮入偏小(小乘偏空是自了漢),所以必須稱性(契合本性)發大菩提心啊。那麼大心既然發起,應修大行,而在一切行門中,要求得最容易下手,最容易成就,極其穩當,極其圓頓的,那就沒有能比深切信願、持佛名號了。所謂的深信,就是釋迦如來的梵音說教,決沒有诳語;彌陀世尊的大慈悲心,決沒有虛願。而且以念佛求生的因,必定感應見佛往生的果,就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響動必有聲音,影子必隨形體,因不會白白廢棄,果沒有隨便就得,這是可以不要等到問佛而能自己明白的啊。何況我們當前一念心性,全真就成妄,全妄就是真,整天都在隨緣,整天都沒有變,橫豎都是當體,沒有內外,彌陀淨土,總是在其中。用我有佛的心,念我心裡本有的佛,那麼我心裡本有的佛,怎麼能不感應我有佛的心呢?往生傳記載往生人的臨終瑞相,清清楚楚,難道是欺诳我的嗎?有這樣的信心,願意投奔自然迫切,用那淨土的樂,回頭再看娑婆世界的苦,厭離自然更深,就如要脫離糞坑,就如要出離牢獄。用娑婆世界的苦,遙想觀望那淨土的樂,欣然向往自然迫切,就如要回歸故鄉,就如要奔向寶藏。總之如口渴想喝水,如饑餓相吃食,如病苦想良藥,如嬰兒想慈母,如逃避寃家的持刀追殺,如落在水火中而求急救。果然能夠如此懇切,一切的境遇障礙,都不能阻擋改變了。然後憑著這個信願之心,執持佛的名號,念一聲就是一個九品蓮花的種子;念一句就是一個往生淨土的正因。應當心心相續不斷,念念沒有差錯,只是專注只是勤勉,不雜亂不休止,越久越堅定,越念越迫切,長久長久,自然成片,進入一心不亂了。確實如此,如果不往生,釋迦如來就是打诳語,彌陀世尊就是發虛願,但是有這樣的道理嗎?

  《觀經》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比禅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更為直截痛快,為什麼呢?因為見性難而作佛容易。什麼是見性?脫離“心意識”(妄念),靈光迸出來,才是見性,所以難。什麼是作佛?持佛名號,觀想佛的依正莊嚴,就是作佛。所以《觀經》說:“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你們心想佛時,這心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難道不是因為想念佛就是作佛嗎?至於“成佛”與“是佛”,理上沒有兩樣。而“見性”與“作佛”,難易相差如此,豈不是念佛比參禅,更為直截痛快的嗎?一個是祖師的話;一個是佛的話,哪個重哪個輕?取哪個捨哪個?學人應當完全放棄舊習,謙虛你的心,平靜你的氣,試著玩味而且檢點一下,必定會點頭承認這樣的說法是不謬了。

  北宋石霜楚圓禅師圓寂,眾人推舉泰首座繼承住持。當時九峰虔為侍者,於是說:“若要繼承住持,必須明了先師(已故師父)的意思。”泰說:“先師有什麽意思?我不明白。”虔說:“先師尋常教人: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古廟香爐去;一條白練去;萬年一念去。其余的就不問了,如何是一條白練去?”泰說:“這只是說明色彩一邊的事。”虔說:“原來沒有明白先師的意思。”泰說:“點香來。香煙燃盡處,我如果去不成,就是不明白先師的意思。”左右的人點香。香煙還沒燃盡,泰就化去了(逝世),虔撫摸著他的背說:“坐脫立亡當然不是沒有,先師的意思還沒有夢到。”曹山本寂禅師在堂上坐,紙衣道者從堂下過,山問:“莫不是紙衣道者麼?”衣說:“不敢。”山問:“如何是紙衣下的事?”衣答:“一裘才掛體。萬法悉皆如。”(大意是穿上裘衣,萬法都一樣)山問:“如何是紙衣下的用?”衣答:“諾。”便化去(化去也是用)。山說:“你只知道怎麼去,不知道怎麼來。”衣又睜開眼問:“一靈真性,不借胞胎時,如何?”山:“還不是妙。”那麼坐脫立亡,沒有真正明白大法(自性),固然不算了事,但是那“坐脫立亡”的造詣工夫,也不是容易的。如果能回轉這一段精神,專心念佛求生淨土,必定穩得上品上生,哪會再遭人檢點呢?如紙衣繼續問:“如何是妙?”山答:“不借而借。”衣便珍重的化去了。噫!與其不借而借那臭穢的胞胎,何不如不借而借香潔的蓮花。就拿胞胎臭穢,蓮花香潔而論,已然是優劣懸殊了,何況出胎後有隔陰之迷,能自己作主太難。而蓮花胞胎敷上身,殊勝的因緣具足,這就是日子和劫數的差別,天地也不足以說明那好壞的懸殊了。難怪永明延壽大師(淨宗六祖)說:“有禅無淨土,十人九錯路。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這是真話啊,實話啊,大慈悲心含淚痛腸的話啊,希望學人不要輕視忽略了。最初迷失真性生起妄念,叫做一念妄動;末後返轉妄念回歸真性,叫做一念相應。那麼在生起妄念之後,回歸真性之前,更有什麼辦法,能超出這一念呢?所以一念覺悟,就隨清淨的緣,就是佛法界。一念迷失,就隨污染的緣,就是九法界。十方虛空,是這一念的迷惑暗昧;一切國土,是這一念的清澄寧靜;四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正報(指身體),是這一念的情想合離;四大依報(指身體所處的環境和依賴),是這一念的動靜違順。只因這一念,變現出萬法;離開這一念,無一法可得。原來這一念,原本是法界,因緣而起,緣無自性。全體是法界,所以能橫向遍滿十方,縱向窮盡三際(過去現在未來)。離過絕非(離四句絕百非),不可思議。本來具有這個威神,本來具有這個功用。現在以這個念,去念西方阿彌陀佛,求生極樂淨土,正當念佛時,西方的依報正報,在我的心中;而我的這個心,已經就在西方的依報正報裡了。正如兩面鏡子的光相交,相互包含相互映照,這就是橫向遍滿十方的相啊。若是從縱向窮盡三際來論,那麼念佛時,就是見佛時,也就是成佛時。求生時,就是往生時,也就是度眾生時。三際是同時的,更沒有前後。帝釋網上的珠光交錯,難以全體整齊;南柯夢中的事,略見一斑。這個理要悟是最難的,要信是最容易的,只要能當下承擔起來,終究會全身受用,可算是參學的事完畢,所要作的已辦了。如果還不能,只要任意觀察,隨緣受用罷了。

 

上一篇:略談彌勒淨土法門及其現實意義(八)
下一篇:邪YIN危害大全,致邪YIN的人!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