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中國人這三本書,養大格局,成大境界,人生必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讀《周易》,讀懂傳統文化的根

  《周易》是傳統文化的綱要,是傳統文化的根。是我們理解傳統文化的基石。讀《周易》,就是給我們打開另一片天空,讓我們多個思維方式看待世界,周易這本書,增加我們生命的維度。

  時、位、命:“時”指的是時機、時勢;“位”指的是位置、地位。時與位的結合便是人生的處境或者說是境遇。打個比方,時跟位就如同笛卡爾坐標系中的X,Y坐標,坐標確定就可以找到唯一對應的一個點,而這個點就是人的處境。而一個人的“命”則代表了他的方向,這種方向有來自主宰力量的,就是我們常說的命運;也有來自自己的,如我們常說的“安身立命”、“正位凝命”。

  讀《周易》,讓我們更能明了自己的位置,了解自己的使命和道路,有一個通達的人生。

  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萬物不離陰陽,當你懂了陰陽就能了解事物發展規律。陰陽,是中國人的一種上通天地、下達幽微的獨特思維方式和深邃智慧,堪稱天地間最大的學問,人生最高的原理。

  變化:《周易》是一部講變化的書。《周易》中說,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可以說,讀《周易》的一個好處就是,能學到不斷適應現實世界的方法。

  易象:中國人的道都是悟出來的,西方人的道理、科學是推理出來的。理解中國文化,離不開易象思維。易象思維是中國文化的根,是中國文化形成的總源頭。“易者,象也”,用象可以透過外在的形象,發現萬事萬物相互間合一的本質。於是,周易就是一種從現象到本質,即能分析又能合一的看待宇宙人生的思維方式。

  讀《道德經》,知天行道,成大境界

  道是一個終極境界,無法用語言說出,一句話或許就從中可能會悟出千種萬種東西。《道德經》五千言,這是一部曠世的宇宙生命使用書,這是描述生命使用手冊的一曲長歌。

  其中,出現的較多的是老子講的兩個“道”,一個是“天之道”,一個是“聖人之道”,這兩個“道”有聯系,但是不一樣,要分開講。老子在《道德經》裡面會隔一段講一次“天之道”,隔一段講一次“天之道”,他這種分布、布局是有道理的,提示我們要不斷想到“天之道”,那麼,效仿“天之道”去做“聖人之道”是《道德經》要做的事,所以“天之道”非常關鍵。如:

  73章言: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

  81章言: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天道運化萬事萬物玄妙莫測,縱然世人的命運變化萬端,也都沒有能超出大道根本的規律。這看不見的神奇力量,平衡著天下萬事萬物的陰陽變化。不生爭斗之心,不弄陰性、尖銳地傷人之事,就不會招致陰性的負面事件。處處慈悲、恭敬、和順,用陽性氣場,用水的柔順,弓曲之態,應化萬事萬物,善業、福報自然而來。

  老子思想的的核心是“無為自然”,其基本觀點認為:宇宙萬象,包括人的生死,都有必然規律,沒有絲毫人為或主觀改變的余地。也就是說,所謂人類,在宇宙中就像是塵埃一樣微小的存在,人生不過是不可撼動的大自然中的一瞬而已。但是,人卻不明白這個道理,執念於世間的事情而天天忙碌。人生於無,死後又將歸於無。屬於自我的東西一無所有。如果能悟到這一點,拋棄無聊的榮譽和貪念,人生就會變得更快樂,這才是人生最理想的生存方式。

  現實社會中,由於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個人物質欲望被不斷煽動,很多人對物欲的追求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從而迷失了自我。所以,認識《道德經》、理解《道德經》、傳播《道德經》對我們現代社會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讀《論語》,把握幸福生活

  錢穆說,今天的中國讀書人,應負兩大責任。一是自己讀《論語》,一是勸人讀《論語》。

  在《論語》中,孔子教給我們太多太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孔子不論鬼神,專注把人間的道德、德行發揮到了極致。如果我們或者我們的孩子能按照《論語》中講的去做,一定能把握住現世的幸福生活。

  仁義:孔子主張任何人都應該有一種為“仁”的願望,應該誠心誠意去求“仁”,如果這樣做了,那麼就會得到“仁”。達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於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來推動,只有主體自己的主動追求,才有可能達到“仁”的理想境界。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准和道德境界。他把整體的道德規范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忠恕:中國儒家倫理范疇,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原則。“忠”,盡力為人謀,中人之心,故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為恕。最早將忠恕聯系起來的是中國春秋時代的曾子。

  他在解釋孔子“吾道一以貫之”時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態度對待人。孔門的弟子以忠恕作為貫通孔子學說的核心內容,是“仁”的具體運用。忠恕成為儒家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原則之一。

  中庸:孔子說“過猶不及”。也就是說,一件事情做過頭了,等於沒做到,弄不好還會更糟糕。怎樣才對?不缺位,不越位,不過頭,不掉隊。凡事恰到好處,就是中庸之道。孔子有一句家喻戶曉的名言:“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

  這裡的“質”指內在的品質,“文”指外在的禮儀,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如果內在的品質多於外在的禮儀(只注重內在修養,不注意外在禮儀),就顯得粗野;外在的禮儀多於內在的品質(只注重外表的禮儀,不注重內在的修養)就會顯得做作,最好兩者都有,內外兼修,恰到好處,這才是君子的形象。

  《周易》《道德經》《論語》是中國人最重要的三本書,也是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的所在。

 

上一篇:您如果發脾氣,菩薩都救不了你
下一篇:你的磁場,鎖定了你的命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