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安靜和欲靜的概念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安靜是一種在心平氣和狀態下的尚未平靜的心情。欲靜是為求靜而生的一種靜。真正的安靜就是沒有煩惱。欲靜本身就是個煩惱,也是貪婪。一般佛經裡講首先要止靜,然後入定,最後才能靜,靜了之後才能安詳,安詳之後才能生靜慮,靜慮之後才能得到自由等的觀念,這些都是觀察自然的結果,也是效法自然的法則而說的。

  我們想成就佛,首先要學好“三無漏”學,那就是戒、定、慧。因戒生定,因定生慧,這是佛法的觀點,也是次第修法的過程。人生也是這樣,很多食物不能吃,就要戒掉,有些事情根本不能做,這也是戒。這樣一來,對身體健康和精神狀態也都有好處。而且在自然界中,任何動物的成長,都需要“安靜和安詳”。尤其是人類,更加不能沒有心平氣和的時間,人就是在動亂和安詳交錯之中成長的,安詳也是定,是在清淨之中培養人的意識和智慧。人類的知識都是從後天生命的本能中,利用聰明,動腦筋而得來的。“智慧”,是從“靜”中的靈光一現而得的。

  那麼,用什麼方法去求“靜”呢?“靜”其實不是求來的,但人們卻都有“求靜”的欲望。“靜”本來就是“清淨”,人們用心去求“靜”,求“靜”又加上方法,那豈不是越來越多一番動亂嗎?“求”本身就是動亂的念頭。再求“靜”難道不是火上澆油嗎?所以在修煉靜坐之中“求靜”乃是錯誤的觀點。

  那麼,我們如何靜坐呢?我舉個例子來說明,比如說,如果你根本沒有聽說過鬼,或者鬼故事的時候,就算你遇見了真鬼也不會有任何的想法和恐懼,你的情緒還是穩定的。但倘若你知道了鬼是什麼,或者聽到了鬼的故事之後,不要說遇見鬼了,甚至連聽到鬼的名字時,你的情緒都會開始不穩定,心裡也一定有所恐懼。恐懼和妄想的來源是“我執”,我們沒有能力超越自我的執著,所以心就不靜。大圓滿總講靜的基礎是要先放下執著,心就能安靜,心就能放松,就能開發自己的智慧。放下並不是求安靜,更不是欲靜。

  一般人的心理和生理狀態,經常習慣於動態,我們可以把動態轉化為無執著的動態,也就是無緣的動態;在心理方面,如思想、意識、知覺、情感等,就好比多頭的瀑布、澎湃的江河,我們可以應用無執著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就像大圓滿經裡所說的將萬法歸還空中、萬江歸回海中一樣。就是“無盡長江滾滾來、滾滾去”的趨勢;在生理方面,血液的通行、神經的感受、氣息的運行,時時刻刻都會發生苦樂的感受,尤其在靜坐的時候,如果身體早已潛伏有病根,它可能會發生酸、痛、冷、熱、癢等感覺,比起不靜的時候還要強烈。如果我們遇到這些情緒時,必須要關注自心,情緒穩定,才能戰勝自我,從煩惱的自心之中解脫出來,或者將一切煩惱再歸回到空性之中。

  如果你的心跟隨求靜與欲靜,反而動亂會增多,所以一般初學靜坐的人,往往發現自己的思緒萬千,浮想聯翩,非常雜亂,甚至比不靜坐的時候還更加煩躁,更安不下心來。那時候,也許有些人會感覺到恐慌,認為自己不應該“靜坐”,或者有會不會“走火入魔”等的妄想,其實,這都是“執著”和“無明”造成的,也就是還沒有明白“靜”的道理,這就是在自己的頭上再按一個頭,錯誤加錯亂,從而構成心理上的陰影。其實,當我們靜坐時身體發生酸、痛、冷、熱、癢的感覺都是正常的,妄想多也是正常的,甚至還有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現象,或喜悅,或清明,或無思無念等。我們主要應做到“三不要”。

  (1)不要執著;安靜和

  (2)不要著相;

  (3)不要去分別。

  出現某個現象,從某個角度來看非常好,是禅修進步的象征。因為當你體驗到喜悅時,這是欲望暫時消解的表征;當你體驗到真正的清明時,這是侵擾已經暫時停止的表征。當你體驗到無思無念的境界時,這是無明已經暫時消失的表征。但這些經驗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卻是個陷阱,當你有了喜悅、清明和無思無念的體驗時,如果你堅持執著它們,那還是會變成障礙。大圓滿總講放下執著,才能安靜,才能放松,才能開放。所以,我們不要刻意地去追求“靜”。如果我們能夠真正控制住自己的欲望,那就不再會有煩惱,沒有煩惱了,自然而然地就能夠“靜”下來。

 

上一篇:香隆立嘉措仁波切:現代人生命的福音大手印之十九
下一篇:淨慧長老:讀誦佛經的十二個要求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