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神僧傳新白話版10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求那跋摩

  求那跋摩,這裡(中國)叫功德铠,本是剎帝利種姓(貴族),世世為王,統治罽賓國(西域國家)。十四歲時就見解超凡有深度,仁愛寬厚,崇德務善。他母親曾經想吃野味肉食,要跋摩去辦,跋摩說:“有生命的物類,沒有不貪生怕死。殺害他們的命不是仁慈的人啊。”二十歲出家受戒,透徹明了九類經論,通曉四《阿含經》,誦經一百萬多字,深達律品,妙入禅要,當時人稱三藏法師。到三十歲那年,罽賓國王去世,沒有後嗣繼承,眾人都議論說:“跋摩是帝室的後代,又才能賢明,德行厚重,可以請他還俗,繼承王位。”群臣幾百人再三請求,跋摩不答應,於是告別師長和眾人,住山林喝山谷水,獨自在山野中,遠離人世。後來到阇婆國,沒到前一日阇婆王的母親夜裡夢見一道士飛船進入本國,第二天早果然跋摩來到。王母以聖禮恭敬,從受五戒,王母因此勸國王說:“由於宿世因緣我們成為母子,我已受戒而你不信,恐怕下一生就永遠斷絕今天這種信佛的因緣了。”國王迫於母親的壓力,就奉命受戒,漸漸熏染,時間久了對佛教才比較虔誠。不久鄰國的兵侵犯,國王對跋摩說:“外賊要用武力侵侮,如果與他們開戰死傷必然很多,如果不抵抗國家就要危亡了。如今只有聽命師尊,不知有什麼辦法?”跋摩說:“暴寇相攻,必須抵御。但應當起慈悲心,不要有殺害的念。”國王親自領兵出戰,剛交戰賊寇就敗退。國王被流箭傷到腳,跋摩用咒水為國王清洗,過一晚就平復了。後來為跋摩建精捨,國王親自選材料傷到腳指,跋摩又為國王咒治,很快就平復。當時京城的名門大德僧人慧觀、慧聰等,聽聞跋摩的風范,想要參見學習。劉宋元嘉元年九月,啟奏文帝(南北朝時期宋劉義隆)要求迎請跋摩,文帝就下令交州刺史出船去迎接,慧觀等又派僧人法長、道沖、道隽等人前往禮請。文帝知道跋摩已到南海,於是又下令州郡都資助跋摩到京城。跋摩路過廣東始興停留一年左右,始興有虎市山,山的形態高聳,峰嶺高絕,跋摩認為像印度的耆阇山,於是改名靈鹫山(耆阇山譯名)。在山中寺廟外另建禅室,距寺廟數裡,聽不到寺廟的磬鼓聲。每當磬鼓鳴響,跋摩已經到寺廟了,或冒雨來身上不沾雨水,或鞋子上沒有污泥,當時僧俗眾人莫不肅然起敬。寺裡有寶月殿,跋摩在殿北牆壁上親手畫羅漢像,以及定光佛時期,儒童菩薩(釋迦佛前身)頭發鋪地的圖像。像畫成之後每晚發光,很久才息止。始興太守蔡茂之對跋摩非常敬仰,後來蔡茂之將死,跋摩親自前往看視,說法安慰,後來家人夢見蔡茂之在寺廟中與眾僧談論佛法。山上本來多虎災,自從跋摩來居住後,早晚出行,遇到老虎,跋摩就用禅杖按虎頭叫它離去。跋摩曾經在別的地方坐禅,多天不出現,寺裡僧人派沙彌去問候,見一只白獅子爬立柱子上,整個屋子彌漫著青蓮花,沙彌驚恐大叫,再看獅子忽然不見了。跋摩臨終前預先寫好遺言偈頌三十六行,自說因緣,已證二果羅漢。親手封好信緘交付弟子阿沙羅說:“我死後將這封信交回到天竺僧人,也可以出示給這裡的僧人看。”圓寂後就盤坐在繩床上,容貌與入定沒有不同,僧俗眾人來拜見有一千多人,並聞到香氣芬芳,都看見有一形狀好像龍蛇,長有四丈左右,從遺體旁直沖上天,沒有人能明白。後來就在南林戒壇前,依外國法阇毗(焚化),享年六十五歲。

  僧亮

  釋僧亮,不知是什麼來歷,因戒行嚴謹著名。想建造丈六金像,聽說湘州伍子胥廟多有銅器,僧亮告知刺史張劭,借壯漢一百,大船十只,張劭:“廟有靈驗,冒犯的人必死。而且有強悍的人守護,怎麼可以得到呢?”僧亮說:“如果有福德就與施主共享。如果有過錯我自己承當。”張劭就派給人和船,三天到達伍廟。廟前有兩只鼎鍋容量很大,裡面有巨蛇,長十多丈,出來擋住路。僧亮從容持咒念誦,蛇就離去,接著見一人像官員的樣子出來說:“聽說師父道業非凡,建像造福的事重要,今天特意隨喜。”於是讓人抬取廟裡的銅,取了十分之一,而船已經滿了。回來時遇順風順水很順利,那些強悍的人知道後已追不上了。回京城鑄像完成,只是缺少焰光。文帝(南北朝時期宋劉義隆)為像造了金薄圓光,安置在彭城寺,太始年間明帝(宋劉彧)移像到湘宮寺。

  道生

  竺道生,本姓魏,钜鹿(屬河北)人,天生穎悟聰慧如神,他父親知道他不是凡器,喜愛他而且超常對待。後來遇到僧人竺法汰,就改俗緣歸依佛門。才到十五歲就登台講座,談吐問答,清楚圓潤,即使是德高望重的前輩學僧,當時的名士,都理屈詞窮,莫敢抗辯。到了受具足戒的年歲,見識越來越深。初入廬山隱居七年,常以入道之要,慧解為本,所以鑽研群經,萬裡尋師不怕疲勞辛苦。後來到長安跟從鸠摩羅什學習,關中僧眾都認為他有神悟,最後回到青園寺。宋太祖文皇帝(南北朝時劉宋皇帝劉義隆)深加贊歎敬重,後來太祖設法會,皇帝同僧眾親臨筵席,飯食准備很久了,眾人都認為已經過午不能吃飯,皇帝說:“剛到中午。”道生說:“太陽在天上,天子說是中午,怎麼不是中午?”說完就開始吃,於是眾人都跟著吃起來,莫不贊歎他的善巧方便很圓融。當時《涅槃經》的後部分沒有傳到中國,道生說:“闡提人都能成佛,這部經不全罷了。”於是執著文字的法師,誣滅道生為邪說,就驅逐他。道生對眾人發誓說:“如果我所說的不符合經義,現世就得惡報。如果確實契合佛心,願壽終時高據獅子座。”然後獨自來到吳地的虎丘山,把石頭當徒眾講解《涅槃經》,講到闡提人有佛性處說:“如我所說的契合佛心嗎?”群石都點頭贊同。那年夏天雷震青園寺佛殿,龍升在天,光影映在西牆上,因此改寺名叫龍光。當時人們歎道:“龍飛了道生必定走了。”不久又到廬山住在巖洞裡,山中僧眾都很敬服他。後來《涅槃經》大本傳到南京,果然說闡提人都有佛性,與道生所說完全相符。道生得到這部經,很快開講,宋元嘉十一年,在廬山升上法座講說《涅槃經》,將要講完時,忽然見拂塵紛紛落下,再看道生端坐正容,已經悄然圓寂。

  昙摩密多

  昙摩密多,這裡(中國)叫法秀,是罽賓國人,七歲時神志清明端正,每當見到法事活動就自然歡欣,他的雙親對他鐘愛而且以為不同尋常,於是讓他出家。罽賓國多出聖賢達人,所以他屢屢遇到明師,能廣博的貫通群經,有很深的禅法功夫,所證的法要都極其微奧。為人深沉有慧解,儀軌正派,天生兩眉相連,所以世人稱為“眉禅師”。年輕時好游歷四方,誓志宣化佛法,走遍各國,然後留在龜茲國。到達龜茲國的前一天,國王夢到神說:“有大福德人明天將進入本國,你應當供養。”第二天一早就指示外事部門,如果奇異人士進入國境必須趕緊報告。不久密多果然來到,國王親自出門到郊外迎接,然後請入宮中,然後歸依受戒,盡到四件事(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的禮儀。密多淡定,能隨緣不在乎利養,住了幾年心中有離去的想法,神又降夢給國王說:“福德人要離開國王走了。”國王猛然驚醒,於是君臣強要挽留密多,但還是留不住。密多就度過流沙進入到敦煌(屬甘肅),在空曠的地方建立精捨,植樹上千顆,開墾林園上百畝,房屋樓閣樹木水池極為嚴淨。後來到涼州,仍在公府舊寺修整堂宇,學徒眾多,禅法很興盛。密多常想到長江西邊的京城傳法,宋元嘉元年展轉到達蜀地,不久出三峽到達荊州住留。在長沙寺建造立禅閣,誠懇祈禱請求捨利,經過十多天後感應到有一粒沖撞器皿發聲放光照亮滿室,弟子信眾莫不更加勇猛,信心百倍。不久沿著流水東下到京城,先在中興寺休息,晚上睡在祇洹寺。密多本來聲望很高教化很廣,到京城沒多久受到全城敬仰,從宋文袁皇後到皇太子公主,後宮莫不設齋請戒,參拜的使者天天相望。密多就在祇洹寺譯出禅經、禅法要、普賢觀、虛空藏觀等,常用禅道教授,或千裡來往傳授四輩(指出家在家男女四眾),遠近都稱他為大禅師。會稽太守平昌人孟顗,深信正法,以佛教三寶為自己的責任,一向好禅敬心殷重。密多到了浙江西部孟請他同游,就在鄮(音茂)縣山上建立塔寺。江東地區的舊習俗多喜歡巫術,佛法的妙化所到之處家家歸正,從西到東沒有不服。元嘉十年回到京城鐘山定林下寺,密多天性凝靜雅愛山水,認為鐘山鎮岳可以比美嵩山華山,常歎下寺的地基臨澗太低,於是登高查看山勢。元嘉十二年斬木鑿石開始營建上寺,官員百姓的欽仰奉獻堆積重疊,禅房殿宇層層架構。於是信佛的民眾萬裡之外也來會集,念誦肅穆,望風成化,定林達禅師就是神足弟子,弘揚他的風范教化,聲威震動信眾。所以能淨化久而不改變,殊勝的佛教事業崇高而不能更替,大概是密多遺下的猛烈氣勢啊。於是從西域到南土,凡是密多所到之處沒有不興造寺院法會宏揚佛法的。最初密多從罽賓國出發時,有迦毗羅神王(護法神)護送,後來到達龜茲國准備回返,於是現形告辭對密多說:“你的神力通變隨處自在,我不相隨到南方了。”說完就消失了。密多遂後到京城就在上寺畫像刻在牆壁上,至今還有靈驗,虔誠祈福沒有不如願的。元嘉十九年七月六日密多在上寺圓寂,享年八十七歲。

  求那跋陀羅

  求那跋陀羅,這裡叫功德賢,是中天竺人,因為學習大乘有名所以世人號稱摩诃衍。本來是婆羅門種姓,學過五明(聲明、因明、醫方明、工巧明、內明)等論,後來遇見《雜阿毗昙雜心認經》,剛一讀就驚悟了,於是深深崇敬佛法。他家世代信奉外道禁絕沙門,他就捨家偷偷到遠方求師,接著剃度出家專精志學,以及受具足戒博通三藏,到師子等國都受到供養。後來有緣東方,隨船泛海中途遇風停止,淡水用完全船的人都憂心惶惶,跋陀說:“可以同心協力念十方佛稱觀世音聖號,有什麼不感應呢?”於是密誦經咒懇切禮忏,很快就有風暴起直到密雲降雨,一船人得救了。南朝宋丞相南谯王義宣鎮守荊州,蓋大殿請講《華嚴》等經,而跋陀想到自己不善說漢語心懷愧歎,就早晚禮忏請求觀世音菩薩暗中感應,於是夢到有白衣人帶劍舉著一人頭,來到他面前說:“為什麼憂愁呢?”跋陀就說明原委,來人說:“不用擔心。”接著用劍砍他的頭換上新頭,然後讓他轉動轉動說:“不痛吧?”答:“不痛。”跋陀豁然感覺心神喜悅,早上起來就完全領悟漢語了,於是開講。元嘉末年谯王常做怪夢,跋陀回答他說:“京都將有禍亂。”不到一年就發生叛亂。孝建初年谯王陰謀反叛,跋陀面容憂戚還沒說話,谯王就問原故,跋陀勸谏懇切,然後流淚而出說:“必定沒有希望,貧道不能隨從。”谯王因為他受大眾敬信,就逼他一起出陣。梁山(屬安徽)大戰失敗後逃兵乘船擁擠,又離岸很遠,跋陀判斷無法保全所有人,只有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自己手拿竹杖跳到江中,水到膝蓋,用杖刺水,水流深急,見一童子忽然從後面來牽他的手,他回頭對童子說:“你小兒怎麼能渡我?”恍惚之間覺得走了十幾步,就到岸上。跋陀當即脫下納衣想報答童子,再看周圍卻不見人了,跋陀全身毛發豎起。當時宋將領王玄谟督戰梁山,宋世祖劉駿命令軍中要抓獲摩诃衍,善加護理。傳令下去後,不久就抓到跋陀,下令用船送到京城,世祖馬上引見問候安慰,說:“盼望很久了,今天才相遇。”跋陀說:“既然沾染有罪,理當粉身碎骨。如今得到接見,等於重生。”問還有哪些賊人?答:“出家人不參與戰事,但是張暢、宋靈秀等逼迫過貧道。我明白過去難以預料的因緣才有這樣的事。”世祖說:“別擔心了。”當天吩咐住在後堂供施衣物,出行坐轎,等到中興寺建成後再搬過去住。後來在秣陵境內鳳凰樓西邊建寺院,每到半夜就有推門呼喚吵鬧,去看又不見人,眾人屢做怪夢。跋陀燒香祝願說:“你們過去有緣在這裡,我現今建寺院,常為你們做法事禮忏超度。如果留住的就作為護寺善神,如果不能留住的就各自隨緣。”祝願後信眾十多人,晚上都夢見鬼神一千多搬走了,寺眾遂後安寧了。宋大明六年天下干旱,祈禱山川幾個月沒有靈驗,世祖請跋陀求雨說:“一定要有感應,如果沒有感應就不用相見了。”跋陀說:“仰望憑借三寶、陛下的天威,一定會降雨。如果不降雨不再見陛下。”然後前往北湖釣台燒香祈請,不吃不喝默誦經文,又加秘咒。第二天下午三時西北雲起,初如車蓋,日落時風起雲湧,隨後連著幾天降雨。跋陀尋常捧著香爐從不放手,每到吃飯時飛鳥就來聚集手上取食。後來到太宗朝跋陀的禮遇供養始終隆重,宋泰始四年正月覺得身體不舒服,便與太宗及公卿等告別。臨終前三天一直站立而望著天上的雲,見到天花和聖像後,回到房中圓寂了,享年七十五歲。

 

上一篇:達真堪布:將生命中的每一刻當作臨終
下一篇:淨空法師:2014淨土大經科注(第466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