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智信與福信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淨土》雜志2017年第2期 文/釋虛鑒

  “信”之概說

  “信”之於佛法修行的重要性,《華嚴經》偈一語以道之:“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無論是聖道門(通途)或淨土門,所有的善法都必須靠“信”來長養。“信”是聖道門的入道之基,而對於淨土門來說,則是成就修行的一種成始成終的核心要件,因為念佛往生淨土一法,完全肇立於佛的果地覺層面,唯佛與佛方能究盡,我輩凡夫不能知其少分,是故離卻其“信”,則概莫能入,終將一事無成。

  “信”之定義,《成唯識論》有簡潔扼要的說明:“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概言之,即為深忍、樂欲、心淨三個層面,深深地認可肯定,真心好樂而追求,且自淨其心,不著染污,不圖人天福報而直趣解脫大道。

  關於“信”的內容,聖道門與淨土門不盡相同,各有側重。聖道門在“信”的前提下,依循著“信教、解理、修行、證果”的次第有序進行;淨土門的“信、願、行”亦具有著由信啟願、由願導行的次第關系,但這三者隨舉一法,則另外二者盡在其中。具體到淨土之“信”,歷代祖師均有詳盡說明,且各自從不同側面予以闡發,歸納起來有“二有”(有西方極樂世界及阿彌陀佛)之信,此為展開淨土門的最初元點,即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信稱名必生。蕅益大師概括為自他因果事理的六信。善導大師則從機法契入,提出了“二種深信”之重要開示:一信我機之出離無望,二信他佛之大願大慈大力,“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不可思議的淨土法門

  人與人交往,國與國往來,或以禮行事,或以理行事,或以法行事,總之都有一定的軌則,非此則勢必亂成一團。世間萬事萬物,總是先明其理而行其事,終至得其功。但在佛法修行中,尤其是仰仗彌陀願力救度的淨土法門,若事事都得先明其理,非弄個水落石出而不跨出一步的話,恐怕終生都將原地踏步了,故古今大德有將淨土法門形象地稱為“不講道理”的法門。不是沒有教理,而是面對我等“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的現實狀況,一切道理我們何以能領解?對於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的超世玄義,我們又何能窺其堂奧?其理之深邃與吾機之陋劣,不啻天淵懸隔,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不在一個論域,並非無法可講,而是多數人無法領悟。

  莫說我輩陋劣凡夫,就是證果羅漢、聲聞、緣覺,對於念佛得以往生之奧妙,也是一知半解,大乘菩薩猶有諸多不解之失。由此則深知唯有“信”可得入,准此而行方能成就。

  釋迦世尊在《佛說無量壽經》和《佛說阿彌陀經》中多處感歎此法之難信難宣。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對此也有精辟的論述,此不贅述。既無“道理”可講,而又要讓我輩深信不疑,這真是令許許多多淨業行人難以逾越的一個“黑洞”。為此,古大德提出了“解信”和“仰信”之說,以此作為可供行者選擇的兩條信入的路徑和方法。

  智信與福信

  解信與仰信,是從“信”之果的角度切入,在此筆者稍稍作一調整,從“信”之因上作些探討,即智信和福信,智信之因得解信之果,福信之因得仰信之果。

  關於福與智的關系,究實而論,二者實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猶如手心與手背的關系。智有多深,福就有多長;福有多厚,也必然昭示其智有多高。但眾生以分別業習,加之機緣千差萬別,契入點總是有所不同,且也很難在二者的總體性上予以完整把握。而以智入的解信,卻是一個燒紅的鐵疙瘩,令人無從下嘴。相較而言,單純地積累福德則容易得多。古德有“福至心靈”一說,至者,極也,福德積集至一定程度,自然引發質變而心開意解。故注重實行才是真正下手處。

  我們理解“信解行證”之修行次第,可以把它視作一個封閉的圓環,不能機械絕對地說哪裡是起點,在一個圓環上,處處都可以是起點。既然“解”依賴於福,“福”又有待於行的積集,我們不妨就先行起來,不論信不信,行起來再說。而所有的行持中,又莫過於念佛的功效最為顯著。經言(大意):日行千裡,行之千年,所過之地盡一切寶藏供養於佛,獲福甚大;而末法時期,眾生稱佛一聲,其福更大於彼。

  念到極處,彼佛十二光種種調攝,自然障消慧朗,也可謂淨土門之“行起解絕”。“行起”之“起”,印光大師有精辟論述,大師在《復范古農居士書一》中說:“愚謂起之一字,義當作極。唯其用力之極,故致能所雙忘,一心徹露。行若未極,雖能觀念,則有能有所,全是凡情用事,全是知見分別,全是知解,何能得其真實利益?唯其用力及極,則能所情見消滅,本有真心發現。故古有死木頭人,後來道風,輝映古今,其利益皆在極之一字耳。”足見行之重要,更見“行起”之重要,即行極之重要。念佛的利益,即超乎世人凡情和邏輯思維,則不妨如印光大師所言,盡管“颛蒙念佛”,自得實益。念佛能增福,而之所以能念,又無不依賴於宿福的激發,有福方能念佛,念佛又增益福德,二者互為因果。在封閉的圓環上,任何一點都可是起點,也可是終點,端看各自的因緣了,凡有行入,無不歸益。

  但縱有宿福,也必依待於外緣的那麼一次激活,總歸要有所謂“第一次推力”的作用。這樣,善知識的善巧因緣又顯得尤為重要了。現實生活中,確乎有那麼多的行者,考其一生行持,根本就談不上“智”,更遑論“解”,僅因善知識平常因緣而能啟宿福,一聞即信,一信即行而得益。筆者姑舉二例以明之。

  一為筆者(那時尚未出家)家中二十年前的小保姆,是來自農村的一位十六歲小妹,只有小學文化,父親是屠夫,家裡沒有一個人信佛。剛來時,我們即讓其學佛,教念阿彌陀佛,沒想到她一口就承擔了,並言她自小就喜歡佛菩薩,有時在山裡偶爾經過破廟小廟,自己就忍不住要進去拜,她媽為此多次嘲笑她,說你一個小姑娘家,啥也不懂,拜啥子拜。為什麼要去拜,她自己也說不明白,只是看到一些破廟,由於天上漏雨,佛菩薩像(其實很多仙道神像摻雜其中的)被淋得走樣了,心裡就很難過。而今一聽說念阿彌陀佛,而且還可以往生到極樂世界,她自然很是高興,從此就深信不疑,至今整整二十年了。

  另一位是九十歲時往生的文盲老太婆。八十八歲時要求女兒送她到寺裡,那時還不懂求往生,想的是要“升天”。她大約在六十多歲的時候就開始四處朝山拜佛,對觀音菩薩很有信心,一心就想死後能超生,對這個世界有很深的厭離心。我們得知她的心思後,就跟她講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大願救度的事,告訴她去極樂世界與升天的區別,告訴她觀音菩薩也信,而且觀音菩薩在極樂世界還是阿彌陀佛的徒弟和助手呢,天上雖然也享福,但天福終有盡頭,福享完了,還要墮落下來,而阿彌陀佛那裡的極樂世界,一去就永遠不會退轉,永遠就在那裡享福了。就是這樣簡單的開示,一下子就改變了她的想法,她對極樂世界信受不疑,一心稱名念佛。住寺一年半後,提前兩月預知時至,非常莊嚴而順利地往生,種種瑞相令人大生信向。

  度人很難嗎?就筆者親自經歷的以上二例,實在輕輕松松,毫不費力。可是卻又有那麼多的人,筆者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人家根本不當回事,或者是對佛法壓根兒就不感冒,或者是雖誠心誠意學佛,卻對淨土法門瞧不上眼,對此又能奈其何哉?

  信者如是而信,如是而得,不信者如是不信,如是而失。一切全在於各自的善根福德,所謂善知識者,多數不過是在平凡事相上偶有所學而已。人家能信,全是人家的福德,由善知識之外緣開啟。由此觀之,注重行持,盡可能將萬德洪名送到別人面前是何等重要。我們很難知道誰有善根福德,但名號一歷耳根即永為道種,如果他是宿有善根福德者,則又是開啟此善福之重要緣起。既然智信無望,唯有福信可入,而福信又離不開外在的必要緣起開啟,所以我們無妨處處作個有心人,把阿彌陀佛名號送到千家萬戶,即便是百次千次的機緣才恰巧碰到那麼一個,豈不也是大大的好事嗎?況且一切功不唐捐,至少也是播下了道種,總有生生世世以後成就的時候。《淨土》雜志二〇一五年第三期《行起解絕信心成就》一文中,作者寫道:“在淨業行人修行成就的過程中,一個善巧的因緣是必不可少的,雖然很多時候,這個因緣表現得那麼簡單、平實,但我們卻不能因此而輕視它的重要性。”對此,筆者深有同感,因筆者認為無論是能有機緣深入淨土法門,還是在多年的度化過程中,都是深深得益於“一個善巧的因緣”。

  一九九四年二月觀音聖誕期間,筆者帶幾位信眾去峨眉山皈依、朝拜,在兩天的朝山過程中,數數與一位始終沉默無言的游僧逢遇。那時我雖已皈依修學三年,並多少有些體悟,但心底裡始終還是有著隱隱的疑慮。既然數數逢遇此僧,想必是大有其緣吧。第二天最後一次相遇時,我向他提了個“簡單”的問題,即六道輪回究竟是有還是沒有。按理說應該信其有,但又總是覺得心裡沒底,希望能一錘定音,得個踏實,因之有此一問。游僧一字一頓地答:“你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顯然是答非所問,我以為他沒聽清楚問題,便又重新清晰地問了一遍,沒想到他依舊一字一頓地答:“你就念南無阿彌陀佛。”筆者當即心裡一頓,好像有某個地方被擊中了一般,有種說不出的異樣感覺,也不再說什麼了。雖然依舊迷糊,但從此就一直開始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路下來,生活境遇發生了種種不可思議的變化,直至十多年後出家專修專弘淨土法門。我經常向人提起,此一生之中最最重要的經歷、最最重大的收獲就是那年的峨眉山之行,一生當中讀到最最緊要的經典就是游僧的“九字真經”——你就念南無阿彌陀佛!今也就鄭重將此“真經”轉供養給大眾吧!珍重!珍重!

  縱然不知其所以然,姑且學學齋公齋婆,兩眼一抹黑,蓦直念去,終有豁然開朗之時。佛不欺我,祖師不欺我,眾多善知識不欺我。願你——福至心靈!

 

上一篇:修隨喜功德,福報無窮無盡
下一篇:智能上師:賜名志徹,釋常無常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