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常常給人留下樂善好施的好印象。施捨,施捨,施就要捨得;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施捨出去就是在播種福報,播種之後才能有數不盡的善果。佛教徒心甘情願歡喜做,並喜歡用“布施”這個詞,表意廣泛地行施。
上供下施,往上叫供養;往下叫布施。為什麼這樣分呢?供,是因為對方的福報比我們強;施,是因為對方的福報不如我們。所以,我們常常說,施者比受者有福報,這是真實不虛的。
我們向佛菩薩祈禱,請求佛菩薩的加持,求什麼呢?求福報。佛菩薩,是施者。求什麼福報呢?在人世間身體的健康,心靈的快樂,生命的長壽,家庭的幸福美滿,社會的和諧穩定,人民的安居樂業,沒有天災人禍等等。所以,我們是在向上發願祈求。
往下施捨給眾生什麼呢?在人世間,我們要力所能及去幫助不如我們的眾生,通過身體上做義工,言語上傾聽、安慰、贊美,施展我們的專長、能力等等。比如你是醫生,就好好治病救人;你是老師,就好好發展教育;你是打工的,就努力把工作做好;你是企業家,就多承擔社會責任,多奉獻;我們這些出家法師,就要將法布施做好。
每個人,安守好自己的本分,通過無私奉獻,就會讓自己有存在感,不會空虛無聊,也能讓別人感受到我們的存在,而我們無私奉獻的能力,就叫“施”。密勒日巴大師曾說過:“思取口中食,廣行布施道。”《三十五佛忏悔文》中也告訴我們“乃至施於畜生一抟之食所有善根……”,皆向我們表達:勿以善小而不為,點滴小善皆有不可思議之功德。
財布施,主要是在家居士累積資糧的善巧方法。佛經中有記載:生活中,用錢財可以做的七種功德有:建造精捨、建造藏經閣、建造僧人的住所、提供僧人的衣物飲食、照顧久病之人、饑荒時節做布施、給外來者提供庇護與照顧等。上供寺廟、清淨僧、助印經書、護持建造寺廟、佛塔、佛像等,下施六道一切眾生,蓋醫院、學校,做義工,行慈善事業等,這些都是目前在家居士可以隨時累積福報的方法。
法布施則以出家法師為主,出家法師以傳法、灌頂等方式,讓人去惡行善、淨化五毒,發菩提心,脫離輪回。除了瑜伽士,一般在家居士行法布施,不是很恰當。大多數居士,每天都為了世間的名聞利養而奔波,講法者的心尚未出離世間法,仍舊為世俗染污而缺乏攝持力,不具備帶領大眾出離輪回的能力,以玩弄文字和游戲語言的方式,博得他人的贊許和追隨,甚至謀取私利,是非常不如法的。
行法布施之人,必須完全斷除私欲,才能成辦利他之事,真正做到利益眾生。仲尊巴格西曾告誡同門,“對於自相續沒有任何驗相及證悟的初學者而言,以正法饒益眾生,對方不會有什麼收益,他們的加持如同傾倒空杯,他們的竅決如同未釀成的薄酒;獲得暖相而未穩固的勝解行修行人,他們的加持如同傾倒滿瓶水,別人有所獲得,自己卻空空如也,他們的竅決如同將火炬傳遞給他人,他人獲得光亮,自己卻漆黑一團;只有登地菩薩才能真正成辦利益眾生之事,他們的加持猶如妙寶瓶的成就,既能成熟他眾,自己亦不會有點滴的缺失;他們的竅決如同酥油主燈,既能點亮其它油燈,自己也不會缺光少亮,有所障蔽。”
在家居士,要多發菩提心,多培養自己的正知正念,護持具德上師法布施,盡心盡力宣揚正法精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多將功德回向遍布法界虛空一切如母有情眾生,以此對法布施的發願祈意,可以不斷成熟利益眾生之願行。
愛護環境、保護野生動物、放生,即為行持無畏布施,可以不斷培養我們的慈悲心,這都是佛教徒一直堅持做了2500多年的事情。佛教徒,是最古老的環保志願者,是最龐大的慈善義工團體。財布施、無畏布施、法布施等,盡量發心去做,施者比受者有福報,這是無數人親身經歷並證實的真理,趁著自己有這個福報,為什麼不去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