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分別"、"妄念"、妙用”是什麼關系呢?我們凡夫,都是在"分別"、"妄想"、"執著"當中。凡夫的"分別"是"妄想"執著煩惱,佛、菩薩也有"分別",但和凡夫的不同他不執著、沒煩惱。
我們凡夫每個人都在"分別”、"執著"、妄想”吧,那就產生了煩惱。但是通過"空性"的升華,你看,一旦你一下子見到了"本位"了,通過在"空性"中升華,就能在"止"中生起"妙用","止中生觀" 嘛!為什麼呢?你看,打坐要入定,獲得"正定",叫"止",在"止"當中生起"妙觀"來,叫什麼呢?就叫"智慧",也叫作"分別","分別"就是"智慧"啊!
打坐當中,一念不生,這叫什麼呢?叫做"止";而座下平常生活,對萬法了了明知,叫作"觀",這種"觀照",如水上畫圖。
所以,菩薩的"分別"和凡夫的"分別"不同,菩薩是通過"止"的升華,就是"正定"的升華,生起的是"妙用"。關鍵是他不會執著。菩薩和凡夫,差別在哪裡呢?一個"執著",一個不"執著"。
比如說,同樣都在做一件事情,我們凡夫是"執著"的,為什麼呢?第一是他當真,第二個呢,就是"粘著"。而菩薩呢,菩薩是不"執著的,不會停在任何一個境界上面,這就是菩薩的“分別”,因為他有這個禅修力的緣故,他能生起這種“妙觀”來。
這種"妙觀"叫什麼?叫"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心經講"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即"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
菩薩不是不做事、不想事,也做事、想事,但不生執著是"無住生心",就是這麼個道理。我們打坐,一般是先修"止",下坐後再修"觀"。也有的是先修"觀",再修"止"的。
學佛總綱領和正知正見——3、凡夫的妄想與菩薩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