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萬象細分起來,就是十八界,包括內六根界,一眼界,二耳界,三鼻界,四舌界,五身界,六意界;外六塵界,一色界,二聲界,三香界,四味界,五觸界,六法界;根塵相對產生六識界,一眼識界,二耳識界,三鼻識界,四舌識界,五身識界,六意識界。
凡夫就在十八界裡輪回,我們學習佛法要把基礎知識打扎實,要分清楚十八界,認識根與識。內六根和外六塵比較好理解,根塵相對產生識就很細微難區別了,經中提到,“菩薩若修行般若波羅蜜,即能‘轉識(八識)成智’,以了脫生死、超出三界,達到涅槃之彼岸”。
八識是什麼?他們是如何作用的?
要修習佛法,首先要分清八識,八識是指眼耳鼻舌身前五識,第六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第六識和第七識稱為意識,第六意識的作用是妄想和分別,第七識就是思量和執著,也叫末那識,末那識真正稱之為意,第六識其實是末那識的分支。八識是真妄和合,它是真心和妄想的和合狀態,稱為阿賴耶識,也叫如來藏,它能儲藏很多東西,真心和妄想是共存的。
如果閉上眼睛,你見到的是黑暗,基本上是在八識的狀態下,看見了黑暗,說明你的心還在分別,祖師叫黑漆桶,你還沒有真正開悟,無明習氣還未了,內心智慧沒有生起,智慧生起時,閉上眼睛是一片光明的。
如果對境去思量,第七識就發動了,而沒有分別和思量的時候,八識就現前了。真心稱之為第九識,也有人叫十識。
如何在一念之間區分八識呢?
我們舉例來講。
假如你眼前有一本書,你看見了,就是根塵相對,它會產生識,看書時眼根作用,和書相對,心裡產生書的概念,識就升起,於是開始分別這本書,區別其他的物體,比如區別杯子,區別桌子等,這時第六識生起,發生作用。
在這個過程中,第六識是隨著前五識生起的,他不能單獨生起,根塵相對,產生分別就是第六識生起,不產生分別,第六識沒有生起作用,你看,根塵相對時,五識、六識的功能就發生作用了。
第七識如何生起呢?在第六識分別這是書之後,你產生了思量,這是新書還是舊書?裡面寫什麼內容呢?我有沒有看過呢?好不好
看?......這時第七識生起了。第七識一思量,這書如何如何,心一動,就有傳導作用,就把這個信息存到了阿賴耶識裡面,然後第八識接受了。
第八識是不分別的,他不分好壞,不管貪嗔癡,真善美等等,全部無條件接收。第八識就是種子倉庫,裡面都是以後受生的種子,將來遇到適當的緣分,還會發芽的,還會輪回受報。有時候我們常說好壞不分,好壞不分就是八識的狀態,就是真妄和合之心,他裡面有好的種子,也有壞的種子,有前世的種子,也有現在將來的種子,三世的種子都有。
用圖表表示
真如(覺與照 本無所動)→出世間法八識(阿賴耶 真妄和合 名藏 心)七識(末那識,執著 思量 名意)六識(分別 妄想)
五識~ 見 聞 嗅 嘗 觸
五根 眼 耳 鼻 舌 身
法塵 色 聲 香 味 觸
八識口訣
八個兄弟共一胎,一個伶俐一個呆。
五個門前做買賣,一個在家把賬開。
八個兄弟就是指八大心王,前六大心王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心,產生六種識,還有兩個心王,是末那識和阿賴耶識。
“一個伶俐”指的是第七末那識,伶俐是說我執很重,“一個呆”就是“第八識”,它是含藏識,不問好與壞,只要由第七識傳來,就都儲藏在裡面了。
“五個門前做買賣”就是眼、耳、鼻、舌、身,這兄弟五個專對外境,應付事宜。像做買賣一樣,對於好的就起貪愛,對於壞的就起排斥。
“一個在家把賬開”就是第六識,勢力最強,分別最重,一切事情都靠這個第六識來分別取捨,好像會計做賬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