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取決於他對團體、對社會的貢獻。一個什麼都沒有做的人,何來的價值?沒有價值又何來的意義?所以學佛的人特別注重“四無量心”——慈悲喜捨。這四個字放到東華家風裡就是“修道先發心”。做到了慈悲喜捨,說明你發心到位了。
出家人在西方國家被稱為傳教士。什麼是傳教士?就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引導人類的靈魂健康地成長,而且引領著社會向前發展。傳教士是走在社會最前沿的人,所以在西方國家很受尊重。
在佛門裡,一個優秀的法師是精通五明的。何謂五明?把世間和出世間的學問歸納為五個方面,稱之為五明。前四明——醫方明、因明、聲明、工巧明為世間的學問,最後一明——內明——為出世間的智慧。世間的四明我們一明都沒有掌握,又如何獲得出世間的內明?數量還沒有累積起來,如何達到由量到質的轉變和飛躍?
數量的累積確實需要一個時間的過程。大家都是從二十來歲開始努力,三十年後才五十多歲,佛門裡有句話,“和尚六十方啟用”。六十歲之前都是修學的階段。東華寺的硬件在全國來講應該是最好的了,我們所缺的就是佛學知識和智慧。
一個修行人要耐得了孤獨和寂寞。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學會享受孤獨和寂寞。一個大成就者的心中是沒有孤獨、寂寞的,他視孤獨、寂寞為人生至高享受。比如今晚在座的有兩百多人,我就要考慮到這兩百多人的感受,照顧到這兩百多人的情緒,把自己分成兩百多份,所以今晚我就是一個四分五裂的人。等共修結束就剩我一個人時,那分出去的兩百多份收回來了,我又成了一個完整的人。
有幾個人能達到欣賞孤獨、寂寞的境界呢?多數人工作之余都是在家裡看電視、喝茶、聊天、煲電話粥,要麼找幾個人一起所謂的“論道,修道”,實際上往往是在一起說是論非,不干正事,不務正業。
共同的信仰使我們走到一起。我們都這麼年輕,又有這麼好的環境,應該好好利用這個環境來學習,成長。能在這麼好的環境裡學習,大家無量劫前都修了一定的福報。每個人沒有入道之前所受用的,都是自己過去積累的福報,都是在吃老本。如果用蓄電池來打比方,我們都是沒有和電源接通就開始使用的蓄電池。
這些電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原來就蓄好的,也就是我們先天帶來的、過去世積攢的福報。除非你得道了,就等於你學會了充電,你的插頭就可以接通宇宙這個總電源,這時你才會獲得充足的、源源不斷的電,你想為誰充電就可以為誰充電,想把力量給誰就可以給誰。
我經常和幾個沙彌說:“你們幾個的智商都比萬行高,只是你們沒有萬行這麼多的學習時間和閱歷。如果你們像萬行一樣努力上二十年,再加上你們先天的智商,個個都會超過萬行!就我這麼笨的人今天都能當 “大師”,何況你們,個個當大師都有余!三十年做一件事,哪有做不好的?我們缺的不是信心,而是耐心和毅力。既然決定當一輩子的和尚,為什麼不做一輩子的計劃和打算呢?實現理想唯一的保障,就是付諸行動和努力。
報佛恩的具體體現就是普度眾生,做佛菩薩的工具。說得更明白一點,就是報四重恩。我們在娑婆世界索取得越多,擁有的越多,身上的光就失去越多。你喜歡什麼,你身上的光就跑到什麼上面。比如你喜歡蘭花,心想著蘭花,你的光就分一些到蘭花上;你喜歡金銀首飾,你的光就分到金銀首飾上。
你想到什麼,心存什麼,你的能量,也就是那團光就流向什麼,就分出去一部分。如果娑婆世界的一切你都不喜歡,也就是你的六根一塵不住,你身體的能量瞬間就會充足。為什麼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有用不完的力量呢?因為他的六根不住在六塵上,他的力量就不被六塵所分散。當六根的力量充足了,靈性的力量就會更加充足。
世俗的愛好太多,所謂的習氣、業障太重了,就是導致眾生輪回的原因。輪回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世俗的愛好。可是每次輪回,我們又養成了更多的習氣,於是很難再回到源頭,很難再回到我們的本來面目。如果一個人能守住自己的六根,守好自己的本位,不僅自己解脫了,身邊的人也解脫了,誰都不會管你。
當別人不管你的時候,你不就解脫了嗎?不就變得高貴了嗎?當你需要別人管的時候,不就被某種力量束縛了嗎?一個高貴的人是不需任何力量來管束的。為什麼我們需要規矩呢?因為我們還沒有達到高貴的層次。所以我們需要管理者,需要規章制度來約束規范我們的身心。所以修道人對世俗的一切都不能執著、留戀,世俗的嗜好越多,越難與高境界相應。
為什麼學佛先講“無我”呢?不知道大家怎麼理解“無我”?做不到無我,就不能和領導相應,不能和自己的信仰相應,人天合一的境界就更不用想了。我們之所以不能和身邊的人溝通,不能和自然溝通,就是由於我們的我執太重,真我被牢牢地束縛起來,和宇宙隔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