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門品》雲:“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這句話說的是,如果被大水淹沒,因為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的緣故,就會遇到淺處,從而獲得安全。
1.貪心的分類
我們為什麼會被水災襲擾?是因貪心的緣故,貪心分很多種的,從被貪的部分來說我總結發現,總體就分為名、利、益這三塊。
貪名,希望自己的名字被更多人聽聞到,希望自己能被更多人認可。這裡有一種自卑心;菩薩貪名是另外的一個問題,因為菩薩希望通過名號的方式傳遞和延伸救度的觸角,所以在某個階段是需要構建名望的。如大長者有一個標准就是名達,你的名字應該是被大眾聽聞的,如果大眾不知道你這個人,說自己是長者就不合適。現在很多人貪出名,目的不是以幫助大眾,而是因為他還有貪利的心。現在的局面確實如此,名氣大等於利益大。有的平台網站就要雇水軍刷點擊量,然後可以拿這個點擊量去談廣告,廠家看到點擊量很高,理所應當地認為浏覽量多,在這個地方打廣告的廣告效應會好,所以會投錢。
眾所周知的名星的廣告費用就會更高,所以對他們而言,出名就等於財富。貪錢財利益這是非常普遍的,畢竟更多的利益都可以通過錢的這個硬通貨去衡量,僅有很少的一部分利益是不能用錢衡量的,所以不能用錢衡量的利益往往是不容易被人接受、不被人理解的,比如學佛的利益,我們沒辦法拿錢衡量,於是我們理解其中的利益就很難。
益是喜歡。這個喜歡可能不包括名、不包括利,就是單純的喜歡。有的人跳廣場舞,他不是因為喜歡,而是為健身,這是有利在其中的;如果他非常喜歡,就算沒有利益他也會干。往往這三者復合存在更多一點,不管是貪名氣、貪錢財利益、還是貪圖喜歡,都是貪的一種表現形式。
2.貪展現在外分為身口意,貪身的種種感受,貪口的種種,貪意的種種。
比如貪在身,會有貪殺盜YIN,就可以有貪衣食住行的種種表現,喜歡這樣的衣服、那樣的鞋子、這樣的配飾、那樣的裝扮,把這種貪對內釋放在自我身上,對外釋放在他人周遭,比如看到某人不是自己喜歡的狀態就會厭惡,這也是一種貪;比如喜歡某種面料材質也是一種貪。貪再深一層就是分別執著,所以發現貪,我們就會在裡面發現分別和執著,再深一步就會發現妄想。
比如某人喜歡紅色的衣服,這紅色是分別來的,衣服的樣貌等等這還是要靠分別,沒有分別怎麼確定這個是紅色?沒有分別怎麼確定這塊布就是衣服不是拖布呢?分別完畢,強烈的執著登場,這樣的好、那樣的不好。存在即是合理的,從因果角度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因和緣,不會擺脫因緣孤立出現,不考慮這個因素,一味的執著分別就是妄想愚癡。
貪在口也可以分的很多,貪吃喝、貪口腹這是貪;貪圖牙尖嘴利還是貪;比如有的人習氣很堅固,有的話不說他憋得難受,非得說出來才痛快,他是痛快了,說那東西沒啥用,對別人來說就是負面能量,誰甘心當你無償垃圾桶呢?有時別人言語不合適了,他要怼對方,言語的沖突,喜歡言語暴力,這都是貪心落在口業上了。口業分:妄語,說假話;绮語,沒用的廢話,花哨不實的戲論;惡口,咒罵人,言語惡意太重;兩舌,挑撥離間,兩面三刀的。
貪在意就表現的很隱秘。我喜歡這樣的東西,如果表現得不合適,就不開心了,可能不會表達在言語和行為上,但是內心裡縱橫計較很久。就像很多人貪圖順遂、希望順利、喜歡東成西就的,好像這娑婆是你家開的小賣部,想拿點什麼就隨便一樣,這是不合適的,這是妄想在作祟,也是執著分別在其中鼓蕩使然。十惡業都能涉及到貪,貪殺、貪盜、貪YIN。比如說岳飛、白起這類的名將,為什麼下場都不好啊?殺業重這是很自然的,古來亂世將軍士兵都殺業重,可是如果貪殺、嗜殺成性、嗜血,這就不好了。做為軍隊士兵有保衛國土、保護人民的職責,所以發生戰爭沒辦法躲避,總要有人沖在前面,這是正常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要上升到貪的層面。
所以兵法雲:上兵伐謀,中兵伐交,下兵攻城。只有最最下策才會面對面的去刀兵相見,而最上等也是最高級的是伐謀,就是我能提前預見你的意圖,並做調整,令你知道我發現你的意圖,讓你不敢前來,從而避免兵戰;其次就要在外交上著手,也不是上來就和我對戰。所以古人說: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安,忘戰必危。對統治階級而言嗜血是非常容易養成的習氣,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不知道哪句話沒說對就性命丟了。貪就如毒蛇,嗔如猛虎,一個老虎出現在周圍,我們可能及時提前察覺到,所以嗔心起來容易發現;而貪如毒蛇就不容易發現,會很隱蔽,乃至被咬被傷也不會馬上送命,可當發現自己中毒了就為時已晚。
學佛人往往小心翼翼非常謹慎,其實也正是因為知道三毒禍患。可是三毒不僅是表現的貪嗔癡,還有沒表現的貪嗔癡,還有表現在更微細部分上的貪嗔癡,乃至表現在身口意上的貪嗔癡,這就非常非常龐雜微細,不細細探究就會產生漏洞,待發現自己的桶漏了,恐怕就已經快見底了。
3.外在的水災是內心的貪招感而來
因為我們有內在的貪心貪業,所以會招感外在的水災。水災分大水和干旱,常常發大水的地方,可能是貪業共業較重的地方;常常干旱的地區也可能是貪業共業較重的地方;常常水旱不調的地方,也是貪業共業導致,只是或許還不那麼嚴重,還有浮動的空間。《楞嚴經》裡提到這個“貪生愛水”啊,有了這個貪,人身就會變的沉重,因水性重是下墜的力量。還有一種非常有趣的貪,這個人心裡貪愛珠寶,會舉體光潤,所以水頭很足的美女,一般喜歡珠寶這類的東西,這也是貪心導致的表現。
貪業的正常結果我們也都知道,如果沒大業力,會投生為貪吃貪睡的動物,比如蟒蛇,比如蛤蚌。如果業力正常那就是下地獄了,貪衣服的,下油鍋地獄、鐵衣地獄等等;貪口舌的,鐵丸、銅汁地獄,或者拔舌地獄、耕犁地獄,或者是鹽山地獄,你不是舌頭長亂說話嗎?這一大座鹽山舔光了,你此地獄業力消完可以出去;舔不光,你就出不去,還沒水喝,就是干舔。
雖然嗔很容易發現,很容易導致下地獄,但是起碼嗔是有一個極端過程;而貪不同,貪可以潛行在各種范圍,在各個角度,各個層面,所以貪比嗔更難發現;相比之下愚癡就更難發現,因為愚癡沒有具體的表現項目,多是由貪和嗔作為愚癡的表現項目。
到底什麼是貪?貪這個字就非常好的诠釋了本意。上面一個今天的今字,下面一個貝,古人用貝殼作為通貨錢幣,所以沾了貝字邊的漢字基本都和錢財有關系。今在上貝在下就是貪,今在上心在下就是念了。貪念就是當下你的心裡想的是名利益這類的東西。你當下心上想的是什麼?想的是佛菩薩,還是吃喝欲望?想的是法義教理,這就是念法;想的是佛菩薩諸賢聖人,在是在念僧;想的是解脫自在的常樂我淨,這是在念佛。
4.遇到大水圍困、大火焚燒,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可獲得解脫
所以我們現在普遍在以念僧之心在稱念聖號,就是把佛菩薩當成一位聖僧在念,當成一個固定的僧人形象在念,這並不是在念佛。那麼佛是什麼?佛是究竟解脫,是覺行圓滿,是菩提般若,所以到底佛是什麼?千萬個人會有千萬個答案,學佛的深度不同,答案依然還是不同。佛到底是什麼?絕對不是那個聖僧能涵蓋的,但是因為很難理解和契入,所以給我們一個相去執著,所以我們把念佛念成了念僧。
於是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心上想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一位偉大的佛陀,叫做阿彌陀,這是在念僧。如果念佛當如何念?
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心上想的是通過方便慈悲的本願攝受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帶去利益光明,帶去究竟解脫,這是在念法,也就是我們在念一種方法。
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心上想的是所有的佛都是究竟光、無量光,都是自在解脫,在如如不動的涅槃境界,想著佛的無盡功德,這是在念佛。這樣念才是念一佛等於在念所有佛,所以真正的念佛是四種念佛中的實相念佛。而余下的三種:觀想念佛,是觀想一佛的狀態、極樂的狀態,這可以有念法的成分在其中;觀像念佛,就是觀察佛的像,從上到下三十二相一一的觀察,這就已經是念僧了;第四種也是我們最常常用的持名念佛,多是被念成念僧。
所以修行的後期絕對不是說方法多高妙,而是你的用心不同,雖然可以還是這幾個字,但是因為用心不同,展現的就不同了,這是後期需要深入研究的。而在前期階段,我們還有種種的妄想雜念、種種的煩惱痛苦,要在念的這個方法裡去對治消除。所以就要調整念的方法,如何去對治妄念啊?如何去解除煩惱啊?如何去救療痛苦啊?這就是念佛的底端入口。
所以在早期階段,我們要研究:如何把念佛的這個方法用到淋漓盡致!有病我可以念得好,有煩惱我可以念得消,有困難我可以念得除,有雜妄我可以念得淨,有傲慢我可以念的敬,有疑惑我可以念得誠,有散亂我可以念的精進。這些就是念佛法門契入大眾根基的點,你有什麼問題?千萬種的求願痛苦,都可以在念的這個形式裡得到消解。形式抓住了,念什麼就更應該以方便手段契入了。於是有的人說,我就念阿彌陀佛,我就念南無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琉璃光如來,這都可以,但是如果說契入,那麼就要考慮我們和誰的緣分深厚了?
在這娑婆我們還是和地藏菩薩、觀音菩薩這兩大菩薩因緣更深厚。更深厚的意思就是更容易獲得契入,你想契入,你想獲得受用,你想獲得加持,你想在其中念出效果,要契入才行。而不是說,我看某佛某菩薩功德巍巍,他功德大,我就念他了,這是罵人好嗎,哪一尊菩薩不是功德巍巍?哪一尊佛不是無上圓滿、究竟圓滿?說某佛某菩薩功德巍巍,其他聖者也都是這樣,為什麼我們念不了他們?是因為因緣不深厚。
什麼叫因緣不深厚呢?就如大水、大火的災難,我們念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在宿世累劫的行做裡、本願的救度裡,更偏重於救度眾生的苦難,我們有苦難去喊他,他樂意幫,而且也是容易獲得幫助。文殊菩薩不能幫助我們解除苦難嗎?這話一問文殊就得笑了,開玩笑了,這點小事我幫不了嗎?但是他的累劫行做更側重開啟大眾的智慧,你有智慧,一切問題都可以解決。想開啟智慧在文殊菩薩這裡就更容易獲得契入。所以如過去說,菩薩是佛的垂跡,就是佛為了側重的救度眾生而垂下的救度繩索。我們沒有資本去挑選哪一個繩索更符合自己的心意,我們當選擇最近的那個,而不是最漂亮、最符合你心意的那個。
所以遇到大水圍困、大火焚燒,稱念觀世音菩薩,這是以念菩薩僧的方式獲得菩薩僧的幫助提點,從而開啟我們本具的功能,獲得解除危難的受用。那麼無盡意菩薩、地藏菩薩、彌勒菩薩、普賢菩薩、虛空藏菩薩,這些大菩薩哪一尊不能解決這些苦難危機呢?都能,只是我們因為和觀音菩薩離的近,更容易獲得加持,所以這個契入點在因緣上,而非在我們個人的好惡選擇上。
今天的部分就到這,阿彌陀佛。
摘自人間天新浪博客《普門品析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