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龍舒淨土文新白話版卷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龍舒淨土文卷第十

  悟到至深的道理,雖然居處在濁世,與淨土有什麼不同呢?所以這一卷記錄至深的道理,取名淨濁如一。但是也不可以自負,而不修淨土法門,恐怕容易落入空談,又像參禅那樣的弊端啊。

  情說

  喜怒好惡嗜欲,都是情啊。遷就情是惡,放縱情是賊。控制情是善,息滅情是聖。貪那可口的飲食,貪那美好的衣服,貪那寬大的居處,凡是這一類,都是遷就情。飲食如流水不斷,衣服打扮沒完,居處再大沒有厭倦,凡是這一類,都是放縱情。被侵害不計較,被冒犯不發怒,被中傷不怨恨,這是控制情。而侵害、冒犯、中傷都如空無,反倒生起憐憫那愚癡的心,這是息滅情。悟到這個理那就心地常淨,如在淨土中了。

  即是空說

  佛說“受即是空”,受就是受苦受樂及一切受用啊。如擺列的飯菜,吃完放下筷子就是空;出門隨從多,到達就是空;終日游覽觀光,回家就是空。又如做完善事後,那勤勞就是空,而善業都在;做完惡事後,那快意就是空,而惡業都在。如果深悟這個道理,飯菜可以簡單,沒有殺害生命的冤債;出行可以隨本分,沒有勞心惹人的煩惱;游覽觀光可以息止,沒有放蕩廢事的罪過;善可以努力做,沒有懈怠拖拉的過失;惡可以努力戒,沒有放縱怨仇的罪業。我明白這個道理很高興,所以想與別人共享(及一切受用,就是所謂不苦不樂的受啊)。

  六根說

  千般的打扮,只是為了半寸的眼睛;百種的音樂,只是為了一豆大的耳朵;沉檀腦麝(香氣),只是為了兩竅的鼻子;吃飯的大桌,只是為了三寸的舌頭;妙麗嬌娆(美女),只是為了臭腐的身軀;隨順逢迎,只是為了放縱的目的。如果能識破這個道理,便是沒有煩惱的快樂人。佛說:“眾生無始以來,認賊為子,自劫家寶。”(願意出自《楞嚴經》)意思是被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這個賊迷惑而喪失真性了啊。孟子說:“唯聖人然後可以踐形。”(只有聖人能做到守好形色)真是不迷惑六根了。有YIN女得道後,文殊菩薩問:“如何做到不嗔?”回答:“見一切眾生卻沒有見。”又問:“如何見十八界?”回答:“就如見劫火燒掉所有的世界(見不見沒有區別)。”說得妙啊。因為一切眾生本來無有,只是因為從妄想中生,又有什麼嗔呢?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六識。因為有這種種的根塵識,所以生出無量的事,造無量的惡,於是就如劫火燒掉所有的世界。如果悟到這個理,雖然還沒有往生淨土,已經好像生到淨土了。

  真性說

  《金剛經》二十七段,它的大意不過是說真性沒有什麼實體,如虛空一樣。但這個虛空是指頑空,所謂頑空,就是什麼都沒有,而真性雖然如虛空,其中卻又有,所以說真空不空。而頑空是可以造作,可以壞掉的,就像這地方挖去一尺土,就有一尺空;挖去一丈土,就有一丈空,這就是頑空可以造作啊。好像這個器具本來是空的,把東西放進去就實有不空了。這房間本來是空的,把東西放進去也就實有不空了。所以這個頑空是可以壞掉啊,如果是真性的空,就不可以造作,不可以壞掉,本來包含虛空世界,哪裡可以造作呢?從無始以來到今天,從未變動,哪裡可以壞掉呢?真性中沒有什麼實體,沒有什麼可比,所以不得已才用頑空來比喻。所以《般若心經》說:“是諸法空相。”就是所有法都是空性的相,是真性啊。接著說“空中無色,以至無智亦無得”,就是說真性中並沒有什麼擁有,如頑空中什麼都沒有啊。既然什麼都沒有,那麼有一切眾生,就是真性中現出的妄緣罷了。大概來說,真性如鏡子;一切有生滅的就如影子,那是真性中所現出的影子啊。影子有去來,而鏡子常自在;眾生有生滅,而真性常自在。生滅除去後,真性就顯現了,因為生滅是妄作啊,真性是真實的啊。所以《楞嚴經》說:“諸妄消亡,不真何待。”這個性上自所有佛,下到蠢動含靈,最初是沒有不同的,不同的都是妄作啊。

  心乃妄想說

  《楞嚴經》第一卷,佛與阿難七次談論心的問題,最後結論是尋常所謂的心,是妄想罷了,不是真心啊,真心就是性啊。《圓覺經》認為眾生妄認六塵緣影(眼耳鼻舌身意感知的外物)為自己的真心,就是尋常所謂的心,其實是六種塵緣的影像罷了。認為這個心本來沒有什麼,只是因為外有六種塵緣,所以內在就顯現這個心。也就是外在因為有色,內在就生起愛色的心;外在因為有聲,內在就生起愛聲的心;外在因為有香味觸法等感受,內在就生起愛香味觸法的心。因為真性如鏡子,六種塵緣如形像,這個心如映照的影子,如果外面沒有六塵,那麼內在也沒有這個心了,這個心難道不是六種塵緣的影像嗎?形像來影子就出現,形像去影子就消失,而性的鏡子卻常自在。所以《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三心都是妄想心啊,所以有過去未來現在。若是真心,那無始以來,從未變動,哪裡有過去未來現在呢?“不可得”的意思就是沒有啊。就像餓了想吃東西,吃飽了這個心就過去了;正在吃而知道味道,是現在心;沒有想吃東西時這個心就沒有,所以是未來心。這三心都是隨時壞滅,所以說不可得。

  五蘊皆空說

  《般若心經》說:“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啊。色是色身,受是受用,想是思想,行是所行,識是辨識。這五個方面蘊積不散,因為擁塞遮蔽真性,所以叫做蘊,又叫做五陰,就是陰暗真性啊。色身終歸是要壞,受用隨著時間過去,色受難道不是空嗎?而且比如思想一個東西,得到後就不想了,想難道不是空嗎?所行的事,回頭看尚且如夢如幻,行難道不是空嗎?識盡千種事物,再轉世就不能再識了,識難道不是空嗎?一切的苦厄,都是從五蘊生出,如果能照見色身是空,就不執著色身而畏死亡,所以度過這一種苦厄啊;照見受用是空,就不執著受用而貪奉養,又度過這一種苦厄啊;照見思想是空,就不執著思想,而意念中也無所執著,又度過這一種苦厄啊。照見所行是空,就不執著所行,而可以息止跡象,所以又度過這一種苦厄啊;照見辨識是空,就不執著辨識,而可以忘懷了分別,所以又度過這一種苦厄啊。於是照見五蘊皆空,就度過一切苦厄,這五個方面都不是真實的,而是真性中所顯現的妄緣,那麼六根六塵六識十二緣四谛都是類似的啊。

  廢心用形說

  列子(戰國思想家)說孔子“廢心而用形”,意思是心已執著外物而廢掉了,只用形去應對外物(隨緣不動心)。我很喜歡這話,所以雖然勞苦憔悴而不覺得失意,榮華富貴而不覺得得意,因為心不執著事物啊。因而想到菩薩了生死,於是投生到一切眾生中,教化眾生,也因為心不執著事物,只是用形去應對罷了。那麼孔子這樣做,也是菩薩一類啊。

  用形骸說

  天人禮敬枯骨偈說:“你是前生我,我今天眼開。寶衣隨念至,玉食自然來。謝汝昔勤苦,令吾今快哉。散花時再拜,人世莫驚猜。”又有餓鬼鞭打死屍偈說:“因這臭皮囊,波波劫劫忙。只知貪快樂,不肯暫回光。白業锱铢少,黃泉歲月長。直須痛棒打,此恨猝難忘。”這話勸化世俗可以,以為確實如此就不可以,為什麼呢?人的神魂寄托在形骸之中,所以使用形骸的都是神魂啊。譬如工匠使用斧頭,用在善的方面,就是善工具;用在不善的方面,就是惡工具。所以作為天人,前世就是善用形骸的啊;作為餓鬼的,前世就是不善用形骸的啊。那他們的得失,都是在當時,到後來受果報,再禮敬再鞭打又有什麼用呢?

  齊生死說

  想像右腳大拇指腫爛流膿水,漸漸爛到小腿,到膝蓋,到腰間;左腳也是如此,漸漸爛過腰上,到腹部,到胸部,直到頸部頭頂,全都爛了,唯有白骨。然後分明清楚地看到白骨,一一展現,靜心觀看良久,才思索那觀想白骨的是誰?白骨又是誰?這樣就知道身體與我常常是兩個東西了。又漸漸遠離白骨觀看,先離一丈遠,然後五丈十丈,甚至百丈千丈,這樣知道白骨與我完全不相干啊。常常這樣想,那我與形骸本來是兩個東西,我暫時住在形骸中,哪能認為這形骸終久不壞,而我常住其中呢?這樣想便可以齊死生了,何況我還要往生淨土呢?天天這樣想,更會另有所得,如人飲水,冷熱自知,是不用借助語言傳達的啊。

  我說

  面對事物的存在,不可以無我,無我就追逐事物了;面對道理的存在,不可以有我,有我就蒙蔽道理了。孔子的“毋我”,菩薩的“無我相”,能到這樣的境界,就與虛空等同了,哪裡還有淨與濁的分別呢?只怕不容易達到罷了。

 

上一篇:龍舒淨土文新白話版卷九
下一篇:南懷瑾:如何才是真正學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