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仁波切宣講於2017年8月13日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繼續講解《修心七要》。《修心七要》為舊噶當派大德恰卡瓦格西所著,內含諸多修法,且有許多甚深的竅訣。
不應說缺陷,全莫思他過。
此頌的意思是,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不要談論他人的過失,也不要思量他人的過失。第一,說他人身體欠缺。每個人的習氣不同,有的人特別愛說別人的缺陷,比如瞎子、聾子等等。如果是帶著惡意說,就是對別人的謾罵,犯了口業。如果是在放逸的狀態中,說他人的缺陷或過失,也會有很大的罪過。
所以一個學佛人,尤其是一個大乘修行人,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不可以說他人身體和品德上的缺陷,因為這樣會影響他人的心態,會讓他人煩惱、生氣。另外,談論這些缺陷,於自己無毫無益處,但是有些人因無始劫的習氣,喜愛談論他人的缺陷。
我們信仰的是大乘佛法,應該按大乘教理的標准要求自己,且不可違背。大乘佛法分兩種:般若乘和金剛乘。般若乘即菩薩乘,以此角度講,所有眾生都曾經都做過我們的父母,都對我們有恩德,我們不可恩將仇報,不能傷害他們。
從金剛乘的角度來講,一切眾生都是佛,都是菩薩,若是你說他人的過失,就是對佛菩薩的不恭敬,自己的信仰也受到了影響。
首先自己要搞清楚所信仰的是什麼,然後才會對佛菩薩產生恭敬心。我們之所以能看到對方的缺陷,說明自己的內心不夠清淨。從金剛乘的角度講,一切都要觀清淨。從自性的角度講都是清淨的。為什麼要觀清淨?我們要相信這個真理,雖然你現在還沒有達到視一切都清淨的境界,沒有這樣的覺悟,但是要相信這個道理。如果不相信這個道理,還對這個道理產生懷疑,說明沒有資格學密法,也不是金剛乘的法器。
現在有些人不懂這些道理,覺得念佛號就是學顯宗,念咒語就是學密宗。以這種標准無法判斷與衡量。
顯宗和密宗的區別在於,顯宗不強調清淨觀,主要抉擇的是體而不是相。從體上講,顯密沒有區別的。顯宗應成派抉擇的是,諸法的本體乃遠離八邊戲論的大空性,密宗也不可能有比這更高的境界,也不可能抉擇比這再高的真理。但是二者在現分上是有區別的,顯宗不注重強調現分,在宣講諸法本體時,雖也講現分,但這個空是不離現分的。但是不注重強調現分,也沒有抉擇這種光明。這是顯密之間的區別。密宗著重宣講顯現的時候,不清淨的法是一種迷亂的現象,可以說是不存在的,但是清淨的顯現是存在的,這就是區別。
密宗續部裡有明確的說明,如果對這個道理還沒有相信,還沒有達至這樣的境界,但是不能不相信這樣的真理。若不相信,就無法進入密乘,也無法成為金剛乘的法器。所以,從我們的角度來講,他人都是佛菩薩,更不可談論他人的過失。以此認知,談論他人過失,就是對佛菩薩的不恭敬,是自己的見地有問題,這樣無法進入密乘,無法跟密宗所宣講的甚深法義相應。
大乘佛法裡也具有這樣的教言。比如《入行論》裡講,一切眾生都是我們成就的助緣,我們成就要靠眾生,若是沒有眾生我們如何成就呢?我們的修行也不離眾生,所以應該善待眾生。尤其我們都是大乘修行人,都是發過菩提心的人,若是傷害眾生,說眾生的過失,也是違背菩提心的。
何謂違背菩提心?就是違背自己所立下的誓言,雖然談論的是別人的過失,但實際上染污的是自己的相續,耽誤的是自己的成就。
一個智者不會犯這種錯誤,以後我們要盡量禁止這種行為,不要說他人的過失。從因果的角度來講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大家都看過《百業經》,裡面有很多相關的公案。有位比丘尼,曾經說另外一位比丘尼象狗一樣,後來在五百世中轉生為狗。只是順口說了一句,看似是微不足道的行為,就有這麼嚴重的後果。
我們在喇榮時,上師如意寶非常重視這方面的修行,經常給我們講些相關的公案,跟我們講談論他人過失的罪過。在心裡思量他人的過失也很不好。比如,如果觀清淨,自己的相續就會變得清淨;如果思量他人的過失,自己的相續就會變得不清淨。
作為學佛修行人,保持自己相續的清淨是最重要的。在一切對境中,不要讓自己的相續染污,這是修行的重點,也可以說是修行的根本。一旦開始思量他人的過失,要在當下去觀察和體會,就會發現自己的內心變得不清淨了,甚至生煩惱了。若你想他人的功德或觀清淨,當下你的相續也會變得清淨,也會生歡喜心。這是非常殊勝的,讓自己快樂的方法,也是保護心態的方法,是非常智慧的方法。但世人都是顛倒的,偏偏不願意這樣做,非要思量他人的過失,這叫自尋煩惱。
再者,當你看到這些不清淨,看到對方的過失時,其實是自己內心的一種反射,此時你自己的內心是不清淨的,也是不夠覺悟、不夠智慧的。因為佛法裡講,自己的世界,自己感受到的,外界的顯現,都是自己內心的反射,還是自己的問題。可能自己的內心不夠清淨,從自己的角度來講是這樣的。
所以,當遇到這樣的對境時,應該反醒、忏悔。但是我們並沒有這樣做,也沒有這樣的能力,甚至認為這是對方的過失,是客觀存在的。這樣一來,我們就是錯上加錯。這是從自己的境界、心態、角度觀察分析的。
從他人的角度講,眾生也有這樣的情況。有些人是跟我們一樣的凡夫,肯定有不清淨,但這是他的問題,他的顯現,也是他自心的一種反射。若我們有這個能力,有這個緣分,能喚醒或幫助他改正這種錯誤,可以當面說。好比一位具德的上師,攝受一名合格的弟子時,是不會手下留情的,他肯定會恰如其分地指出他的缺點和毛病,這是有必要的,若你具有這樣的能力,可以當面說他人的錯誤。
也許有些人會想:他人犯了錯誤,有了一些不清淨的顯現,我也不能說吧?這要看你與他的緣分以及你是否具有這個能力。若你們的緣分好,也有改正或喚醒他的能力,可以說。否則,就不可以說的。
以上我們是站在他人的角度說的。從自己的角度來講,都是清淨的,沒有不清淨的,自己看到的所謂的過失,都是自己的問題,應該忏悔。但是從他人的角度看,肯定有不清淨的。有些內心清淨,有些內心不清淨。如果內心不清淨,肯定有很多不清淨的顯現,也肯定犯了一些錯誤、造了一些業。此時,在我們能利益他、幫助他的前提下,可以想,可以去評說。若沒有這樣的一個前提,則不可如此。
很多取捨看似矛盾,其實不矛盾。因為人和人不一樣,環境和環境不同,年代和年代不同。有時間上的差別,環境上的差別,個人性格上的差別。有些人可能很矛盾,很難取捨,這是正常的。對這些道理有一些疑惑,原因在於自己的智慧不夠,而非所講的道理有問題。
諸法的究竟實相是不增不減,也可以說是不變的。當我們的智慧欠缺時,會有很多矛盾,有很多問題,很難做到通達無礙,有一些問題是正常的。可能也有這樣的情況,有時候實在想不明白,詢問道友,甚至詢問所謂的善知識,依然有說不明白的,這都是智慧欠缺、不夠智慧的表現,歸根結底還是自己的境界不夠成熟,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佛法裡講的這些道理,可以說是諸法的究竟實相,是永恆不變的,是不增不減的。有些人會有這樣的想法:既然是永恆不變的,那是不是恆常的,是不是跟主物一樣,跟神我一樣?不是。我所說的恆常不變,是遠離長短的“長”,遠離變與不變之間的“不變”,是超越的狀態,遠離了言思的狀態。但是現在用我們的言思來形容、來分析,只能這樣說,“它是恆常不變的”,否則就只有不說話了。
我今天可以在這裡不說話,不說話也是一種傳授,若是我們都具有這種覺悟,可能傳法的效果更殊勝。但是我不能什麼也不說。當時,達摩祖師來到中原時,很多人對他產生了誤會。今天也同樣,若是什麼也不說,在法座上坐一會兒就走了,很多人肯定不理解。若是要分析、要說,只能這樣分析,這樣說了。
這種疑惑是可以存在的:跟主物有什麼區別啊?跟神我有什麼區別啊?這不一樣嗎?所謂的諸法究竟實相、真理,外道也是這樣講的!但是不一樣,外道講的真理、勝義谛,都是言思的范疇。如果是言思的范疇,不可能有永恆不變的,都是不離無常的、遷變的,這是有區別的,而且二者的區別很大。
如果外道也能抉擇一切有邊無邊,將這些都抉擇為空性,也能將大空性抉擇為勝義谛,他說的主物、神我,實際是大空性,那我們就達成一致了!就沒有什麼可辯論的了,也沒有問題了,實際不是這樣的,因此,這就有問題了!因為我們也有佛,但我們的佛是不離大空性的,實際就是大空性,佛就是大空性!
《金剛經》裡講的很清楚:“以色身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此處所講的是真正的佛,是法身佛,其他色身佛並不是真正的佛,真正的佛是法身佛。法身佛指的就是大空性,就是大光明!
為什麼都帶個“大”字呢?因為“大”是遠離言思的,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范疇!為什麼說大空性?為什麼要說大光明?“大”表示什麼?“大”表示已經超越了時間和空間,已經超越了言思的范疇!若是這樣的究竟實相、真谛為主物、為神我是可以的!就這樣命名的,實際就是大空性、大光明,這樣,我們就達成了一致,就一樣了,沒有分歧了。
但是對方承許的主物與神我,都不是超越的境界,都是言思的范疇。這樣,就落入世俗谛了。按佛法的角度講,世俗谛肯定不是這樣的。佛的境界是清淨的,比如我們自己有不清淨之處,是我們自己心態的問題,是我們自己境界的問題。
若是佛站在凡夫的境界觀察,肯定有很多不清淨的。一個已經從噩夢中醒來的人,不可能還有夢境,更不可能還有恐懼!但是有一個人還在那做噩夢,還沒醒過來。我們從他的角度看,他會有很多的夢境,也有很多恐懼,很多情緒!佛站在凡夫的境界看,有很多的不清淨,那是不是就要批評他?不是這個意思。若是有必要,能幫助他改正,能喚醒他的覺性,你可以批評,可以罵甚至打,怎樣都可以。
若是你跟他有這個緣分,你有這個能力,你甚至可以罵打,怎樣做都行。當時谛洛巴用鞋底擊打那若巴的額頭,用的力量很大,將那若巴打暈了。當那若巴醒來時,已經見性了,可以說已經跟谛洛巴無二無別了。
若你也有這樣的能力,跟他有這樣的緣分,是可以的。不僅指出他的缺陷、過失,甚至可以打罵!但若是沒有這樣的緣分,沒有這樣的能力,你無法幫到他,無法讓他改正,還是不說的好。
先淨重煩惱。
此處講,人和人不一樣,煩惱習氣也不一樣。有的貪心重,有的嗔恨心重,有的嫉妒心重,有的傲慢心重,有的特別懶惰,有的特別愛計較,有各種各樣的煩惱習氣,有各種各樣的毛病。反觀自己,雖然有很多毛病,有很多煩惱習氣,那麼其中哪個最重,你最容易犯的錯誤,首先將佛法的教理,將自己的一切功夫都用來對治它。
有的人貪心特別重,特別貪財,愛財如命,那就先對治愛財之習氣!用無常或空性的方法都行,如果實在不明白這些道理,沒有這種智慧,可以先把這些能處理的處理掉,能上供的上供,能下施的下施。實在不能上供下施的,就送給親人、家人,總之要處理,對治一下。也許有人想,我上供下施了,給家人、孩子、朋友了,什麼都沒有了,怎麼辦啊?這是凡夫的想法!
佛所講的,你布施出去了,果報是發財,真的就會來的。比如說我,就有切身感受,捨的越多,來的越多,加倍的來,這是佛講的。佛親口講的,佛講的都是無有欺惑的真言,不會有錯的。我們的信心不足,沒有明白這種智慧和道理。
很多人說2012年是世界末日,有些人象發瘋了一樣,把所有的財產都處理了,然後跑到山上去,後來沒有世界末日,然後就後悔了,這說明還是沒放下。我們上供下施,處理這些財產,要充滿智慧地做,心裡真的放下了,沒有一點貪戀才可以做。如果沒有放下,心裡還有貪戀,就不要這樣做,因為你會後悔的,功德就沒有了。
佛經裡有明確說明,還在凡夫地時,不可以用自己的身體、血肉做布施或供養,比如說:把眼珠拿出來做供養,把自己的胳膊砍掉做供養。因為凡夫還是有感受的,有感受就有疼痛,若過後變成了殘疾,生活不方便了,遇到這些對境時,心裡肯定會後悔的,這樣,功德就沒有了。雖然這樣做決心很大,很了不起,但是沒有功德。
佛經明確的說明,在凡夫地的時候,不可以這樣做。真正到了十地以上菩薩的境界,這種聖者,有必要時才可以做。因為不會有痛的感覺,這樣不會後悔。關鍵在於心裡真的放下了,那麼是可以這樣做的的。如果自己還沒達到這種境界,修行還沒到這種地步,心裡還沒有放下,就不要特別貪戀這些功德。還是慢慢來,做到哪一步算到哪一步。
對於我說的上供下施,有些人可能會有想法,那麼也可以不上供下施。可以將財產給家人、給老人、給孩子,自己的名下沒有財產,這也是一種供養!但這是不太究竟、不太圓滿的方法,但也只能這樣對治。
還有些人對異性產生貪心,尤其是年輕人,這種心態特別嚴重,那怎麼辦?可以做不淨觀。知道無有可貪之處。你對誰生起了貪心,產生了這種不理智的感情,就把他作為對境,觀想其頭發、皮膚、肌肉、骨胳,內髒等等,沒有哪一處是干淨的,沒有哪一處是可以稱之為“寶貝”的東西——嘴上說“寶貝寶貝”,其實沒有寶貝。
若是你們有機會,可以到天葬台看一看,之後再也不可能對這些產生貪心,除了惡心就是恐懼,沒有別的!一具屍體放在那,你肯定會遠離,因為心裡有恐懼、有惡心!
《入行論》裡,那些頭發、肌肉或骨頭,或整個屍體,都跟自己一模一樣,這二者可以拿去化驗檢測,沒有區別,屍體的頭發和你的頭發沒有區別,屍體的皮膚肌肉和你的皮膚肌肉沒有區別,骨骼內髒都一樣。只是你還能動,他不能動,也不會罵你打你。你有靈魂的配合,可能會做壞事,去罵人甚至打人,你這樣都不覺得惡心、恐懼,這具屍體有什麼可怕的、可惡心的?
我們這邊有很多人,心裡對屍體不會有一點的排斥,人死後,至少放三四天、五六天。這期間,晚上家人都要陪屍體睡的,不會覺得惡心,也不會覺得恐怖。其實也沒什麼,這樣分析之後,你的貪心立即就沒有了,即使再特意喜歡他,也很難生起貪心。
我們籠統地看,覺得可愛,其實哪有什麼可愛啊?我們不能失去理智。都以為好看、美麗、可愛。通過分析、觀察頭發、皮膚、肌肉、骨頭、血液、內髒……可愛在哪裡?美麗在哪裡?
世人都是這樣,其它動物更是如此。尤其是人,不這樣觀察也行,仔細去看,仔細去接觸,就能感覺到,其實沒有什麼!凡夫有很多的習氣和煩惱,兩個凡夫在一起就難了。很多人都談過戀愛,都結過婚,我這樣一講,肯定很多人心裡都有感觸。
真的是這樣,人們談戀愛或結婚,如同跳河、跳火坑或跳懸崖一樣。這樣觀察、分析,貪心就不會生起來了。這樣去對治,否則是不行的!對治就是你要治療、觀察,同時會產生智慧。智慧就是你明白了真相。
起初會覺得好看,覺得可愛!很理智的觀察、分析後,沒有一處可愛之處。這就是真相,就是真理,這是智慧。有了智慧,就可以對治內心的煩惱。因為煩惱是從無明中產生的,你明白了,有了智慧後,煩惱就生不起來了……要這樣對治。
嗔恨心也需要去對治!有的人嗔恨心特別重,為什麼要嗔恨他?也許你會想:他不尊重我,或傷害了我等,沒有別的理由。他不尊重你,或來傷害你,都是自己的問題。之所以傷害你,是因為前世你傷害過他。
我們都是學佛修行人,都是相信因果的人!我們知道,一切都不是無緣無故的。有人來傷害你,說明你曾經傷害過人家;有人看不起你、不尊重你,說明你以前肯定不尊重他。從因果的角度講,都是自己的問題。你為什麼會感召這些?就是自己業力的感召。這個業是自己造的,有不好的境遇都是業力的感召。
我們都是發過菩提心的人,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都對我們有恩德,我們要有恩必報,這是做人的原則。從這個角度思維,也可以對治嗔恨心。
然後還可以觀空性、觀光明,從這些角度對治內心的嗔恨心。還可以思維嗔恨心的過患:嗔恨心會毀壞功德,毀壞善根。因為嗔恨這種情緒嚴重影響了自己的心態,染污了自己的相續,這是拿別人的過失懲罰自己!主要染污的是染污自己的相續,影響的是自己的心態,讓自己不愉快、不舒服。
但世間的眾生是顛倒的,若是不生嗔恨,就覺得自己太受委屈;若是不報仇,就覺得自己懦弱,別人也會這樣說。其實這是不理智的作法。從這些角度分析,我們的煩惱和嗔恨心都要用智慧對治。
智慧就是把實相弄明白,到底對自己有利還是有弊?應該知道沒有利只有弊!到底該生氣還是不該生氣?應該知道不能生氣!從因果的角度來講,不該生氣;從發菩提心的角度來講,也不該生氣。知道不該生氣就是智慧,然後以此智慧來對治嗔恨心,強行控制是不行。
有些人聽到嗔恨心的過患,一說不能發火、一說不能生嗔恨心,遇到對境,遇到問題時,在那裡拼命地控制情緒,在那憋著,這樣真的很難。不過,即便這樣也是可以的,雖然心動了,但語言行為上沒犯錯誤。
為什麼心動?為什麼心裡生嗔恨了?你不但不舒服、不愉快了,也染污了自己的相續,罪業還是很嚴重的。那怎麼辦?就要不生嗔恨心,心裡不動,不生煩惱,這是對治,也可以說是安忍。安忍波羅蜜是智慧之意,擁有智慧才能做到安忍,才能做到心如如不動。
有人嫉妒心和傲慢心重。比如說在單位面對同事和領導時生嫉妒心,在家裡也生嫉妒心。在道場以同修道友作為對境也生嫉妒心。嫉妒是在他人得到了利益和功德時,自己心裡不舒服,情緒有波動。有的人特別愛裝,表面上說“隨喜隨喜”,實際上心裡不舒服,這就是嫉妒心。
有的人嫉妒心特別嚴重,不僅是心裡不舒服,還會采取措施,在背後說別人的過失。如,上師是表揚他了,其實他有什麼毛病,我還不了解他啊;雖然他考上了輔導師,但是他怎麼怎麼……說他人的過患,如戒律不清淨、人品有問題等。
其實這不關你的事。我們通過觀察,覺得他人品、戒律沒有問題,才任命他做輔導師,跟你沒關系。
有些人內心有嫉妒心,就在行為上反映出來了。然後說什麼:他是很聰明,講的也很好……這是話裡有話,意思是他在別的方面有問題,這都是嫉妒。嫉妒心,也會毀壞自己的相續,有嫉妒心會說他人的一些過患,甚至會采取一些其他的措施,通過這些讓他身敗名裂,這樣造業,罪過也非常嚴重
嫉妒心重的人,首先要對治嫉妒心。對治嫉妒心有很多方法。你可以思維因果和無常;也可以思維空性,思維大光明。這些教理都可以對治。
還要隨喜他人的功德。我們都是發菩提心的人,《入行論》宣講,我們沒有為他人做任何事,他人憑借自己之力得到了利益,產生了功德,我們應該高興才對。其實我們應該幫助他,讓他產生功德,讓他得到利益,但是我們沒有做,他憑一己之力就得到了這些,我們為什麼不高興呢?
本來是我們要去完成的任務,要去做的事情,別人替我們做了,應該是件值得高興的事。但是凡夫的心裡有問題。心裡為什麼有問題?因為內心是無明的,導致有這些顛倒的想法,甚至還不高興,還生嫉妒心,這樣思維,隨喜他人的功德,可以對治嫉妒心。
傲慢心特別嚴重的人,可以多觀察自己的過患,多觀察對方的優點,以此來對治。還有其他的佛法修行方式都可以對治,有的人特別懶惰,特別散慢,這些人應該多思維壽命無常、輪回過患等等。哪個煩惱重,哪個習氣重,就先對治哪個,一切功夫、竅訣或教理都可以用在這上面,去著重對治,先把它淨除,然後再去對治其他的煩惱。若是你能對治自身最嚴重的煩惱,其他煩惱也容易對治,也容易淨除。
我們現在知道要對治煩惱,也知道這些障礙我們解脫,但是卻沒有采取具體的方法去對治,也不知道哪種煩惱習氣最嚴重,也沒有特意去對治。修行的首要之處是實在,僅限於聽說想是無用的,關鍵在於落實。明白了道理之後,真正去實踐才是最重要的,煩惱習氣有很多,對自己來說,哪一個煩惱習氣是最嚴重、最容易犯的,就先去對治它。
很多人不知道從哪裡入手,從哪裡開始。就從這裡入手,就從這裡開始,那麼,其他的煩惱會逐漸從你的相續中淨除。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