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明如居士:裡仁為美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之中,存在著無量無邊的規律。所謂規律,古人也稱為“道”或“理”,實際上是“因”與“果”之間的聯系,也即佛教中所說的“如是因如是果”。例如,牛頓力學第一定律告訴我們: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時產生,同時消失。這個定律實際上揭示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間的因果關系。又如,又如,存在於彈簧秤上的胡克定律告訴我們:彈簧秤的伸長量與其所受的拉力成正比。這個定律實際上揭示了拉力和彈簧伸長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因此,所有的科學定律實際都是向人們揭示存在於物質之上的因果關系的。

  非獨外在物質世界的物質在運動時滿足一定的規律,我們內在心靈世界的運動也滿足一些特定的規律。同樣是規律,將外在物質世界的規律和內在心靈世界的規律相比,其重要性卻有天壤之別。一個人即便掌握了外在物質世界的一萬條規律,也比不上掌握內在心靈世界的一條規律。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即便掌握了外在物質世界的一萬條規律,我們只能用其來改造外在的物質世界,而物質世界的改變未必會給我們的心靈帶來什麼利益;內在心靈世界的規律卻大不相同,一旦掌握了一條,我們立即可以將其用於改造自己的心靈,從而當下就可以得到心靈的安樂。

  “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是《論語》中記錄下來的孔子所說的一句話。事實上,這句話揭示了存在於人類心靈之上的一個極其深刻的規律。如果我們真正掌握了這條規律,並將其用於改造自己的心靈,我相信這條規律給我們帶來的利益絕對會超過千百萬條外在物質世界的規律所能帶給我們的利益。

  這裡,“裡”是“居住”的意思,“仁”是“仁慈”的意思,“裡仁”合起來的意思就是“讓自心處於仁慈的狀態”,“為美”就是“心裡感覺到美好和快樂”。因此,“裡仁為美”的意思就是:如果一個人讓自己的心處在仁慈的狀態,那麼這個人的心就會感到美好和快樂。由此可見,“裡仁為美”揭示了心靈所遵循的一條因果律:“讓自心處於仁慈狀態”之“因”,會產生“心裡感到美好和快樂”之“果”。孔子所說的“裡仁為美”的規律是否正確呢?當我們仔細觀察自心時就會知道,這確實是一條千真萬確的真理。這條真理無論是對男人還是女人的心靈、老人還是年輕人的心靈、美國人還是中國人的心靈、黑人還是白人的心靈,也無論是過去人的心靈還是現在人或將來人的心靈,只要是心靈,其上一定成立“裡仁為美”的規律。

  當一個人的內心了知或通達了某個規律,這個人的心中就得到了一個和這條規律相對應的智慧。規律是智慧的所知境,智慧是規律的能知者。有了智慧,我們就可以通過取捨和選擇,達到離苦得樂的目的。同樣,一個人了知了存在於心靈之上“裡仁為美”的規律後,就得到了一個智慧,有了這個智慧就可以將自心調整在“仁慈”的狀態,從而獲得美好和快樂。所以,緊接著的後面的一句話“擇不處仁,焉得知?”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要對“裡仁為美”的規律善加運用。“擇不處仁,焉得知?”的意思是“人的心態有無量無邊之多,如果一個人不選擇仁慈作為心靈所處的狀態,說明這個人沒有獲得‘裡仁為美’的智慧,對‘裡仁為美’的規律尚處於愚昧無知的狀態。”這裡,反問句“焉得知?”中“知”是“智”的通假字,這個反問句的直接意思是“怎麼能說(這個人)是智慧的呢?”間接意思就是“這個人沒有智慧”。

  假如在我們面前有很多房屋可以讓我們隨意挑選居住,而且我們也得知其中的某間房屋特別寬敞舒適,我們一定會選擇這間房子。那些有選擇權但卻沒有選擇這間寬敞舒適房屋的人,肯定是對這些房屋的優劣好壞沒有好好觀察,而使自心處於無知的狀態。同樣,人的心態也有無量無邊之多,例如自私、貪婪、嗔恨、冷淡、傲慢、嫉妒等等,“裡仁為美”的規律告訴我們,這些心態都不如仁慈的心態來得好,因為仁慈的心態可以最大限度地使我們感到美好和快樂。如果一個人“擇不處仁”,也即並沒有將仁慈作為自己心靈的依止處,那麼說明這個人對心靈的規律還處於愚昧的狀態。

  如果我們沒有將自心調整在仁慈的狀態,會有什麼結果呢?孔子說:“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意思是,自心不以仁慈為依止的人,遭遇困境時內心就會悶悶不樂,即便內心有一點快樂也不會長久。但是,內心具有仁慈秉性的人就不同了,即便長期處於困境之中,內心也照樣美好和快樂,而且內心的美好和快樂能夠一直持續不斷。所以,仁者因為知道仁慈心的作用和價值,不會輕易改變內心的仁慈,而通達了“裡仁為美”的智者,會千方百計地發展自心的仁慈秉性。

  當一個人內心已經培養起堅固的仁慈秉性時,會有什麼樣的驗相呢?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意思是說,富貴是世人所艷羨的,但仁者看到外在的富貴和內心的仁慈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如果所得的富貴與內在的仁慈相違,仁者會取內在的仁慈而捨棄外在的富貴;貧賤是世人所厭惡的,但仁者看到外在的貧賤和內心的仁慈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如果脫貧的方法違背了仁慈,則仁者寧願不捨貧窮而保持內心的仁慈。君子之人如果捨棄了內在的仁慈,就會漸漸成為惡人。所以,仁者君子即便是在一頓飯那麼短的時間內也不願意違背仁慈,即便在匆忙之間,自心也安住於仁慈,即便是窮困潦倒、東奔西走,自心也會時時不離仁慈。在這句話中,孔子實際上是在告訴人們,內心的仁慈所帶給我們的美好和安樂遠遠超過了外在的財富、名聲、地位等所能帶給我們的美好和安樂。因此,仁者不會因為外在的財富、名聲、地位等,而捨棄自心的仁慈的。

  培養仁慈心困難不困難呢?孔子說:“苟志於仁矣,無惡也。”意思是說,假如我們將培養仁慈心作為自己的志向,我們就會漸漸遠離種種過失。所以,培養仁慈心並不困難,關鍵是要立志——也即真正下決心培養仁慈心。世人之所以沒有仁慈心,不是他們沒有能力培養,而是他們沒有深刻觀察仁慈心的價值,並發願培養仁慈心。例如,孔子說:“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幾乎沒有見到喜愛仁慈、厭惡不仁的人。喜愛仁慈的人,其所獲得的安樂會遠遠超過他人;厭惡不仁的人,其行為會漸漸趨於仁慈,遠離種種不仁。世界上有沒有將整整一天時間用於培養仁慈的人呢?雖然人人都有培養仁慈的能力,但我卻沒有見到,也許世界上可能有這樣的人。”

  如果認識了心靈之上“裡仁為美”的規律之後,就會認識到仁慈心的價值;認識到仁慈心的價值之後,就會“有志於仁”;“有志於仁”之後,內心就會遠離種種過失,並獲得美好和快樂。願天下一切眾生皆能將自心置於仁慈之地!

  摘自《放生心語》(明如居士 著)

 

上一篇:淨空法師法語:如何修福報才能修得財源滾滾,且賺錢不費力氣?
下一篇:如何快速恢復因邪YIN掉的氣色及容貌之秘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