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修心七要》講記(十五)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達真堪布仁波切宣講於2017年8月15日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繼續講解《修心七要》,《修心七要》的主要內容是宣講菩提心,關於勝義菩提心與世俗菩提心的一些修持方法。通過這些方法,才能在我們的相續中,產生真正的菩提心,才能讓菩提心恆時增長,才能讓菩提心永不退轉,所以這些教言和方法彌足珍貴,也非常重要。雖然有些詞句看似簡單,但要真正使之融入相續,真正去實踐,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很多都不是普通的凡夫能做到的。

  斷一切果求。

  對於佛這樣的聖者來說,做任何善事、做任何利他之事,是不求回報的,但凡夫都是求回報的,這是佛和凡夫的差別。佛利益他人是沒有要求,不求回報的,所以無論對方是否理解,無論對方持有何種態度,都不會因之而動心。因為眾生才是他成就的助緣,才是對他最有恩德的,所以為眾生做事,利益他人,是他應盡的責任與義務。他以這種心態和發心去利益他人,去做善事,不會有任何煩惱、情緒、怨恨等。

  佛和凡夫相比,做善事、做利他之事,有很大的差別。

  第一,對境上的差別。佛的對境是一切眾生,他以平等心對待眾生,對他來說,親人和仇人、好人和壞人、窮人和富人、貴人和賤人,沒有任何區別,都是平等的。

  當年偉大的佛陀也攝受了許多罪孽深重的人。比如說,額巴勒比丘尼,沒出家之前,是個妓女,跟過九個男人,但都為其喪失了生命,非常可憐。從世間的角度講,她是非常貧賤的人,但是佛也無差別地攝受了她,最後她也證得了阿羅漢的果位。

  還有名叫指蔓王的人,殺了九百九十九人,是個十惡不赦、罪大惡極的人,但是佛以慈悲心攝受了他,最後在佛的教導下,也證得了阿羅漢的果位。

  對佛來說,眾生平等,但有些人依然不能成為佛的所化眾生。佛是慈悲的,佛是平等的,但若是眾生自己的緣分和福報不夠,佛也無法救度他。

  所以無法救度他。這是對境上的差別。為什麼對境上存在這樣的差別?凡夫是有分別的,包括有些學佛人也同樣,對有些人可以發慈悲心,但是對某些人就無法生起慈悲心。而佛是平等的,這是佛與凡夫在境界上的差別。平等是佛,分別是凡夫,可以說這是本質上的差別。

  佛為什麼能平等地對待一切眾生?因為普通眾生都是愚癡的、顛倒的,都一樣可以成為慈悲的對境,都需要拔除痛苦、給予安樂,佛的出發點在這裡。因為佛已經看清了諸法的究竟真相,也找到了煩惱痛苦的根本原因,所以能平等地對待眾生。而普通凡夫則相反,所以是迷茫的。

  然而很多學佛人,雖然也懂許多道理,也知道眾生平等,也知道要平等地對待一切眾生,但卻處處犯錯誤。有些人有時也很討厭自己,也很懊惱:怎麼這樣呢?雖然不想分別但很難控制這種毛病。原因還是智慧不夠,還是沒有真正看清諸法的實相和真理,跟這個原因是有直接關系的。

  所以我經常跟大家講,智慧是最重要的。若是缺乏智慧,處處是障礙,寸步難行,修行也難以取得成就,所以智慧至關重要。大家通過聞思修,打開自己的智慧之門,增長自己的智慧,這是最重要的。

  表面上看起來做的很好,念了很多咒語、佛號,如果沒有起到作用,沒有打開智慧,自己內心的障礙和煩惱沒有絲毫減少,做這些都沒有多大意義,這是對境上的差別。

  第二,心態、發心上的差別。普通凡夫是有私心、有雜念的。像聖者佛陀是沒有私心、沒有雜念的,這是心態上、發心上的區別。為什麼有私心雜念?關鍵在於沒有破除我執。

  有我就有對我的執著,然後就有我愛——對我的愛執,也許口頭上說沒有私心雜念,實際還是有私心雜念。我們有時候也做一些善事,也有一些利益他人的舉動,但是摻雜很多的私心雜念。只要有私心雜念,就會有很多要求,也可以說是求回報的。也許有些人會想:為了家人、為了朋友、為了道友,我是不求回報的……但是當遇到違緣時,你是一心一意為他們,而他們卻不理解,

  不感恩,於是你心裡就不舒服了,甚至有一些負面情緒,這說明你有私心雜念,否則不會有這種反應。如果沒有私心雜念,就會覺得這都是自己應該做的,是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從內心深處還會感恩對方,還會珍惜這種機緣。因為要成就,要提升,就要靠這些眾生。但是如果心裡不舒服、有情緒,說明自己還是沒有產生真正的菩提心,還是有私心雜念。

  佛這樣的聖者是不會這樣的。偉大的佛陀當年成道後,在傳教的過程中,也遇到過很多對境。提婆達多有很多特質,是可以跟佛相提並論的,他也不是普通人,他才華出眾,相貌跟佛陀所差無幾,很莊嚴,很英俊。

  他處處跟佛做對,給佛制造障礙,但是佛每次都以慈悲心對待他,最後他對佛陀生起了極大的信心,雖然他犯過兩個五無間罪:一是破和合僧,二是出佛身血。

  按照顯宗的教理,五無間罪是定罪,只要犯了必定要下地獄。雖然死後他下了地獄,但是停留的時間非常短,片刻時間、眨眼功夫,就脫離了地獄。因為,他生前已經被佛的慈悲感化了,同時對佛生起了極大的信心,並且做了忏悔。他信心具足,忏悔也是發自肺腑的,所以業障都消除了。

  這是佛和普通凡夫的區別。無論眾生對他怎樣,感恩或不感恩,報恩或不報恩,甚至恩將仇報,他的心是如如不動的,是慈悲的。他的心是慈悲的,那麼他的一切顯現也是慈悲的,最後提婆達多也被平等的慈悲感化了。這是發心上的區別,也可以說是心態上的區別。

  第三,方法上的差別。一般來說,凡夫有時也做好事,也做善事,但是缺乏智慧。就像現在有些人做善事、做好事,若是沒有智慧,即使做的是善事、好事,但是回饋的未必是善的、好的。表面上做的是善事、是好事,但是給自己的內心帶來的卻是痛苦。

  但是給自己內心帶來痛苦。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為什麼會背道而馳呢?因為沒有智慧!

  有句話說:“做善事沒有錯,但不能缺乏智慧。”如果缺乏智慧,即使做善事,也會給自己帶來一些不如意或障礙。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對善惡因果生起了疑惑,有很多的不理解:“我做了善事,為什麼沒有得善果?某某人做了壞事,但還是一帆風順……”學佛人中有很精進的,各方面也付出了很多,但卻不能如願以償,甚至還出現了違緣障礙,於是有人就懷疑了,這還是缺乏智慧的緣故。

  做善事、做好事,不可沒有智慧。比如,受持戒律後應該變得清淨——輕松、自在、快樂。然而我們受持戒律後卻不輕松、不自在、不快樂了,因為缺乏智慧。

  佛法裡講的戒律是活的,有智慧的支撐,戒律才能活起來。所謂有智慧,按佛法的說法是具有智慧的攝持。如果沒有智慧的攝持,沒有智慧的栽培,戒律就是死的。其他宗教講的很多戒律就是這樣的。無論什麼人,無論在什麼環境,在什麼時間,都要守護戒律。

  佛法裡講的戒律則不一樣,從智慧和方便的角度講,戒律屬於方便,不屬於智慧。但是智慧不離方便,方便也不離智慧。如果受持了戒律,變得不方便了,那是沒有智慧的攝持。

  我講過,結果、時間、環境、人都是不一樣的,如果有智慧的攝持,戒律是變通,它定會給你帶來快樂,它是成就的助緣,就是慈悲,就是方便,就是圓融無礙的。

  現在的很多學佛人,都不夠智慧,所以受持戒律非常困難,很多道場,都出現了戒律不清淨的現象。因為不知如何受持戒律,所以選擇了破戒。這是以持戒來說明事實的真相,來說明道理。這是方法上的區別,一位聖者,比如佛,是非常有智慧的,做善事、做好事,都具有智慧的攝持,所以既能利己又能利他,是利己利他,不是害己害他。

  我們有時候做善事、做好事,卻是害己害他的,就是因為缺乏智慧。有些人做善事,如做上供下施,不觀察對境,不觀察時機是否成熟,也不觀察自身條件,糊裡糊塗的做,最後人財兩空,後悔莫及,連駿馬都追不上。

  若行菩薩道,就要修安忍。如果自己心裡很委屈、很難受,與其憋著還不如爆發出來,有什麼說什麼,是什麼就是什麼,表裡如一。如果憋在心裡,最後沒憋住,爆發了,就是缺乏智慧。

  我們學《入行論》的時候講過,有人謾罵我們,毆打我們,傷害我們,為什麼要安忍?因為這是來救度我們的,是我們修行中殊勝的對境,我們可以以此機緣發菩提心。

  從因果的角度來講,這都源自我們自己曾經造的業,曾經與這些眾生結了惡緣,今生才感受這些惡果。你若真的深信了因果,心裡不會有想不開、想不通的時候。我們有一句法語:“世上沒有完美,想開了、想通了就是完美。”一旦你懂得了因果,深信了因果,自然就想開了。如果沒有這種智慧,沒有這個能力,不可能想得開,不可能想得通。那麼,勉強自己受委屈是沒有意義的。

  以智慧觀察、分析就不嗔恨了,心就不會隨著對境而動搖了。即使他人謾罵、毆打、傷害你,但若是真正有了智慧,去修安忍,你的內心會充滿了感恩,充滿了快樂,根本不需要憋。

  “如果有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謾罵、毆打、傷害我,但我是修行人,是學佛人,不能以牙還牙,不能再犯錯誤……”這樣想也可以,但還是不夠智慧,我不太贊同這種做法。

  這是方法上的區別。雖然都在做善事、做好事,都在利益他人、幫助他人。但一個是有智慧的,一個是沒有智慧的,帶來的效果和反饋,是完全不同的。所以,發心,心態真的很重要。

  我們經常說覺和迷,這包含了八萬四千法門所有的真理,覺是智慧,是當下圓滿;迷是即使再努力、再付出,也很難達至圓滿。所以,學佛修行就是一定要去打開自己的智慧之門,一定要讓自己的智慧增長。

  在百日共修期間,大家都在聞思修九加行的內容,包括暇滿難得等。把這些道理真的弄明白了,這些真相、真理真的掌握了,智慧自然就打開了。有了智慧,當下即圓滿。從某種角度來講,假若沒有智慧,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勞無益。

  也許有人心生懷疑:若沒有任何意義,我該怎麼辦?我現在還達不到這種狀態和境界,那麼做這些是不是就沒有意義了?也不是。只是從某種角度講沒有任何意義。現在很多人都做不到怎麼辦?要爭取,要盡量地去靠近,這個很重要!

  第四,結果上的差別。第一是對境上的差別;第二是發心上的差別;第三是方法上的差別;第四是結果上的差別。即一個得到的是永恆的安樂,另一個得到的是暫時的安樂。暫時的安樂是離不開痛苦的,是不真實的,是虛假的,永恆的安樂才是真實不虛的。

  得到社會的認可,一些蠅頭小利,都屬於暫時的安樂。比如發獎金了,很開心,但離不開痛苦。因為它很快就會沒有的,甚至還會給你帶來痛苦。還有世間人情感上的問題,感覺好像很快樂,等真正走到一起了,除了痛苦就是痛苦。這麼一看,哪個是真實的?哪個是不虛的?沒有啊!也許得到了很多財產時,手舞足蹈,過後內心就開始痛苦了,這些錢財都變成了內心的壓力。

  以前有位富翁,家裡特別富裕,卻沒有快樂。鄰居一對夫婦,特別貧窮,靠做豆腐、賣豆腐為生,沒有其他生活來源,但是特別快樂,歡聲笑語不斷,天天載歌載舞。富翁百思不得其解,便尋問有智慧的人。有一個人說:“如果想知道真相,我有辦法,給我准備四十兩銀子。”富翁照辦了。

  那個人晚上偷偷走進了那對夫婦的家,把四十兩銀子放在了灶台上。第二天,夫婦倆發現了這筆錢(四十兩銀子不是小數目)。兩個人開始琢磨、商量了:怎樣儲存或經營。從那天開始,再沒有唱歌,沒有跳舞,也沒有快樂了。富翁才恍然大悟,自己不快樂的真正原因,是擁有錢財。

  在座的人中不乏有錢人,有著很深的感受。真相確實如此,錢多了,財產多了,就不快樂了,家庭也沒有歡樂了。所以暫時的福報和安樂是無常的,痛苦的,會給你帶來災難和心靈上的不安,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給你帶來的都是痛苦。

  同樣做善事、做好事,但是對境不同、發心不同、方法不同,所以結果完全不同,一個是暫時的安樂,一個是永恆的安樂。大家不要做出錯誤的選擇,不要選擇暫時的安樂,應該追求永恆的安樂。這是一個學佛人、修行人應該有的理想和心態。

  捨棄有毒食。此句頌詞的意思與前兩句近似,重點強調不要懷有自私自利之心。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熱心做利他之事,願意幫助他人。比如做慈善、義工等,表面上看所做的確實是利他之事,但有些目的在於名譽,讓自己獲得名聲;有些像投資一樣,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等。若存有這樣的自私自利之心,就無法行持菩提心,是與菩提心相違的。

  還有佛弟子所謂的行持善法,比如有些人雖然在念佛、持咒、繞佛、磕頭、打座、誦經,但摻雜了貪心、嗔恨心、嫉妒心、傲慢心等煩惱。

  有的人表面上看似很恭敬,每次殊勝日都准時到寺院,花幾千塊錢、幾萬塊錢,甚至幾十萬燒高香;也經常到廟裡拜佛,但內心卻充滿了貪欲,求平安、求發財、求世間暫時的種種利益……這些是不是善?不是善,最起碼不是純善。

  有的人雖然表面上看很精進,也做了很多善事,但內心特別脆弱,稍有一點點對境,就火冒三丈,嗔心大起;還有些人雖然也念咒或做些佛事,但目的是為了降伏鬼神,這是嗔恨心。

  有的人聽說念咒或觀本尊好,隨之精進念、觀,但發心、動機是想降伏或驅趕鬼神,這也是嗔恨心,都是不如法的,是惡而不是善。

  還有很多學佛人,包括出家人,雖然聞法很精進,打坐也很用功,但內心充滿了嫉妒——嫉妒同修,他精進學修的目的是為了表現或證明自己,想做人上人,或超越某個人,這都是世間人的想法。

  看到他人取得了好成績,或表現優異,自己心裡生起了嫉妒,然後也猛力精進、用功,目的是想要勝過別人,這也是惡而非善;有些人表面看似在參禅、安住,但內心妄念紛飛,分別不斷。如此即無法恢復自性,也無法安住於空性、覺性中。

  這些表裡不一的事情,表面上看似在利他,看似發菩提心,實際還是自私、無明的;或者表面上看確實在行持善法,實際上內心充滿了煩惱,其實這都是惡;或者表面上看似安住於空性、覺性中,實際心裡分別和妄念不斷,這樣的人還是凡夫。諸如此類,就如同飯菜有毒而應立即捨棄,若執意吃下去,定會喪失性命。

  同理,若是學佛修行表裡不一,就會喪失慧命,這非同兒戲。現在學佛的人多,修行的人也多,但真正能做到表裡如一的人非常罕見。我希望在座的同修、弟子盡量不要犯這種錯誤,盡全力做到表裡如一。

  我經常強調,讓佛法融入相續,把修行融入生活;讓佛法來改變內心,用修行來改變生活,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成就,才會得到佛法真實的功德和利益。否則,雖然學佛十年、二十年了,但最後卻讓自己逐漸變成了佛教油子。

  俗話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法可以調化所有的人,唯獨無法調化佛教油子。因為他們所有的道理都懂,表面的功夫都會做,其實很難真正明白,好比酥油可以浸軟所有的皮革,但唯獨無法浸軟裝酥油的皮革。所以,大家一定要小心謹慎!學佛修行非同兒戲。

  百日共修很殊勝,非常稀有難得。但是能否得到真實的利益和功德,完全取決於你自己。

  在百日共修開始的那一天,我就跟大家說了,百日共修期間跟平日的要求不一樣。上等修行人要每分鐘有變化和進步。百日共修已經十多天了,大家有沒有做到變化和進步?是不是每分鐘都在變化、進步?可能沒有幾人能做到。

  中等根基者應該每小時有進步、有提高。這樣的人也許有,但不多,能做到這樣也不得了。

  下等修行人——最差的也要日日有進步、有提高。現場在座的有兩百多人,參加百日共修的人至少也有一百多人,若是能達到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的人,符合這樣的標准,說明我們的百日共修舉辦成功了,是有意義的。這是最低的要求,大家應該竭盡全力,知難而進!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一篇:達真堪布:她只是隨口說了一句,卻五百世轉生為狗
下一篇:方海權:對人要說什麼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