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仁波切宣講於2017年8月28日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繼續講解《修心七要》。
莫學重義氣
《修心七要》所涉及的是大乘佛法的教義,是修菩薩的精神,而世間意義上很多所謂的善法是應該斷除的。
所謂的“義氣”在世間人看來是一種美德,但是對大乘行者來說卻是要斷除的。並非學佛人不可以講義氣,而是要擯除狹隘的義氣,不可過於執著,更不可為自己利益所驅使。
比如世間人講有仇必報,否則,就視之為懦弱;但是以出世間的角度而言,以大乘佛法的教義來講,有仇不能報。因為根本不存在仇人,眾生皆是宿世的父母,都是恩人。如果自己有修行,則會視一切害自己者為幫助自己者。因為我們可以通過他們的傷害,通過這些對境,去修忍辱,修安忍波羅蜜;去鍛煉自己的心態,堅固自己的信念……以此角度思維,都是恩人,沒有仇人,何來報仇之說?
一名大乘修行人,無論何時何地,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為自己謀私利。在自私自利的前提下,做任何事都是有害於眾生的。這樣的要求對有些初學者來說,可能有些困難,但這是我們的目標,也是自己要達到的境界,起碼要禁絕任何傷害他人的事。
但在有利於眾生的前提下,允許某些看似傷害他人的行為,比如,大悲商主是佛祖釋迦牟尼佛的前世,他殺害了短矛黑人,這看似一種傷害,畢竟殺了他,對他來說是最大的傷害,但實際沒有過患。如果不去阻止他,不去殺掉他,他會殺害五百位商人,將來要下地獄。而殺他恰恰是利益他,同時也保住了五百名商人的生命,
對眾生利大害小的情況下,允許一些傷害他人的行為,這種傷害實際上是一種利益,並且,此利益的長遠意義超過了傷害,這樣的情況下是可以的。
包括運用法力,密宗裡也有這種修法,可以令他失去生命。至於何種情況下允許使用此方法,密法的續部裡有明確的說明。
第一,具有超度他的能力,能把他的神識超度到清淨剎土;第二,要麼他會傷害很多人,要麼會破壞佛教的事業等。共有十個條件,具備了才可以施法。發心非為利自己,而是為了佛教的事業,為了眾生。
其實令人死亡輕而易舉,通過某些儀軌和修法即可,但關鍵之處是要具有超度他的能力。這是一般人都沒有的,除了真正的成就者,生死自在的人,才能有能力,才能超度眾生。
不要說密宗,顯宗裡也有涉及這一點。為了眾生,為了佛教的事業,可以去傷害他人,甚至可以去殺害生命,大悲商主就是一個最有說服力的例子。密宗裡還強調有超度他人的能力,這樣的情況下是可以的。
這些行為看似在傷害他人、傷害眾生,實際是在利益眾生,救度眾生。但是這些行為在小乘佛法裡是絕對不允許的。因為小乘和大乘;顯宗和密宗的境界不同。小乘強調任何情況下都不可以殺害眾生,因為小乘有私心,還有自私自利。他是為自己求解脫,沒有普度眾生的願望。那麼如果做這些事情,純粹是為了自己。這是不允許的。
利益自己是小乘。那大乘小乘是不是有矛盾啊?大乘佛法的利益自己,強調絕對不能傷害任何一個眾生,但是為了他人,為了眾生可以開許,但是要具有觀察能力,知道這樣做的後果,對眾生的利大弊小。
為什麼大乘佛法,身三種惡業,語四種惡業,都有開許的時候,而意三種惡業沒有允許的時候?身和語的惡業,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開許呢?
第一,不為自己,只為他人;第二,利大弊小的情況下可以運用、可以做。
所謂世間有仇必報的觀念,在佛法裡,尤其在大乘佛法裡是不可以有的,也是不能存在的。
作為一名發菩提心的人,如果還心懷報仇雪恨的想法,就不是大乘修行人,不是發菩提心的人,大乘修行人不可有這種想法,也不能有這種做法,這種仇人的意識都是不應該存在的。
至於世間人的知恩圖報的觀念,不過是一些做人的規則。他人幫助過自己,利益過自己,定會沒齒難忘,日後有能力時,必有所報。而在佛法裡,尤其是大乘佛法裡,不但要知恩報恩,還要對與自己沒有關系的人,甚至對傷害過自己的仇人也要施與幫助,也要給予利益。
世間的知恩圖報是有條件的,你幫助了我,我才會幫助你;你利益了我,我才會利益你;你恭敬了我,我就恭敬你;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這是世間的做人原則。
在佛法裡,他人的恩德肯定要記住,要報恩;甚至對沒有幫助過自己,沒有利益過自己,對自己沒有恩德的人,也要無條件的幫助,這是二者的區別。
世間有條件,出世間沒有條件。無條件的幫助、利益他人,包括對傷害過自己的,所謂的仇人也要包容、利益、幫助,跟恩人同樣看待。
從大乘佛法的角度講,眾生都是我們宿世的父母,都是有恩於己的人,都是自性清淨的佛。我們不僅是發菩提心的人,還是已經進入密乘的人,他們都是自性清淨的佛,都是我們恭敬的對象。如果有這樣的發心、見解,就不會太分別執著,自然就能平等地對待一切眾生,能幫助所有的人,能無分別的利益所有的人。但這些眾生之中,有的與自己的緣分深,有的與自己緣分淺,這種區別肯定是有的。
我們在發心見解上不可有分別,要平等,但真正去幫助和利益他人時,不能不隨緣,肯定有緣分深的,有緣分淺的,我們先從緣分深的眾生開始。歸根結底世間是有條件、有分別的,大乘佛法的要求是無條件、無分別地利益、幫助他人。
因為利益、幫助他人是圓滿自己的方法。我們經常講做人的原則與規矩。麥彭仁波切在《二規教言論》裡講過,做人是學佛的基礎,在做人的基礎上學佛,做菩薩、做佛。
如何在做人的基礎上做菩薩、做佛呢?就是去掉自私自利。做好事,做善事,要真正的做。還有要改變,要從心態上改變,之前做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做菩薩就是要把自私自利去掉。有仇必報,知恩圖報是世間做人的規則,恩將仇報則是傷害他人的行為,關於知恩圖報,有些情況下這一點是可以做到的,
在何種情況下去做呢?如前所述:知恩圖報就是要去掉自私自利;還要有無分別、無執著的心態,這樣去做好事,做善事。實際體現在行為上、做法上沒有太大的差別,這是佛法裡講的。
《修心七要》宣講的菩提心,包括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真正的菩提心是勝義菩提心,就是一種覺悟的心態,不墮落任何一邊。自邊與他邊都是邊。比如說,不利益自己,只利益他人,有自他的分別即是墮邊。我們利益他人,實際就是利益自己;如果不利益他人,就不可能真正利益自己;如果不利益自己,也做不到真正地利益他人。
從發心的角度講,首先如牧童般的發心,先讓眾生成佛,自己成佛。漢傳佛法裡,地藏王菩薩就是這樣的發心:“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也是藏傳佛教裡文殊菩薩的發心。他是童子身,之意即是眾生皆成佛後,他才成佛。之前會以童子、以菩薩的形象來度化眾生,但實際上不成佛不能度眾生。
其次如舟子般的發心,自己與眾生一起成佛。藏傳佛教特指彌勒菩薩的發心,是自己和眾生一起成佛。再者如國王般的發心,以藏傳佛教的教理來講,特指釋迦牟尼佛的發心,先成佛後度眾生成佛。實際修行時多見此等發心,前二者則聞所未聞。
心的力量越大越好,所發的心越大越好,發心的時候可以具有前二者心量。但實際上只有先成佛,才能度眾生。先讓眾生成佛,自己再成佛。實際上有沒有這種情況呢?沒有!自己和眾生同時成佛,有沒有這種情況呢?也沒有。實際上只存在如國王般的發心,自己成佛後,才有度化眾生的能力。
我不只一次地跟大家講過,成就之後,才具有真正的度化眾生的能力,因為成佛之後才能轉法輪,才有屬於自己的教法,眾生才能在你的教法之下,在你的剎土之中成佛,這才是真正屬於你的所化眾生,你真正要度化的眾生。
所以,不利益自己,就無能力利益他人;想利益自己,一定要利益他人,此二者看似矛盾,實則不矛盾。
我們先發菩提心,然後再去利益、幫助他人,這是圓滿自己的方法。我們要怎樣做呢?就是行持六波羅蜜:布施眾生,修布施波羅蜜,積累自己的善根和功德;修安忍,特指在對境中修安忍,把眾生做為對境修安忍,實際為自己積累善根,積累功德,其他修行依此類推。
這都屬於發利他心,做利他事。即世俗菩提心: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我們以此發心,繼而行動,是為自己積累善根,積累功德。
若布施之後,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心裡就會有煩惱。修安忍時,如果對方不能體察自己,對自己繼續有傷害的行為,心裡就委屈:我這麼讓他、忍他,他還不明白,還一而再、再而三反復地傷害我……心裡生煩惱。
其實對於一個真正明理之人,一個真正發菩提心之人來說,不應該抱有這種心態,應該以教理衡量自己。也許很多人認為,我學佛、出家這麼多年,掌握了這麼多理論,一打坐就能進入狀態,很了不起!依教理衡量一下自己的內在、心態,有沒有存在這種情況?
布施時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對方也不知道感恩,你的內心是否在動搖?“這個人怎麼這樣啊?我這樣無條件地利益他、幫助他,給他吃的、穿的、用的,他不但不感動,還恩將仇報!”心裡有沒有抱怨?
按大乘佛法的教理來說,這一切都是為自己做的。以前我給發心人員也講過,你們的發心很好,確實付出了很多,但都是為自己而做,不是為別人而做。只有這樣做,才可以積累善根和功德,才能獲得成就。利益他人,實際就是利益自己!
我們的上師如意寶講的很直接,如果想究竟利益自己,“暫時利他乃竅訣”。想究竟利益自己,就應該暫時的利益他人,這才是最好的竅訣,是圓滿自己的一種方法!然而很多學佛人,都沒有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沒有發出利他菩提心。當真正發出菩提心的那一刻,一切會當下圓滿,命運會改變。
如果有目的,有所求,就不是清淨法菩提心。雖然有利他之心,也有利他的行為,但摻雜了私心雜念,就不圓滿了。因此,沒有目的,沒有要求,不為自己,也非為了積累功德、積累善根,純粹是利益他人,才能積累功德。
在利益眾生時,有些人抱怨:我如此這般去幫助他,不厭其煩為他講解,他竟然還不明白、還不感動啊?很多人在外面結緣無果,最後失去了信心,感覺太難了:我給了他很多的結緣品,也講了很多道理,他不僅不明白,還對我有看法。在沒有成就、沒有成佛之前,遭遇這一切都是正常的。
你這樣做,都是為了自己,想要圓滿,就要去這樣做,無怨無悔地做。當你成佛之後,才會真正擁有能力,才能真正感化他、度化他!將來你成佛時,你結緣的這些眾生可能都會成為你的首要弟子,這個時候就容易度化他們了。一位佛示現成佛,首先要修好自己的剎土。他的所化眾生,還有他的願。要無怨無悔地結緣,同時,要避免結惡緣。
有的一結緣就是惡緣。有的結緣另有目的,發心不純也屬於結惡緣。手段用得不恰當,也會結惡緣。最後導致生起厭倦心:這個人太難了,我再也不跟他接觸了,再也不跟他結緣了。若你有捨棄眾生之心,也是結惡緣。結惡緣就不好了,要結善緣。
有的人會想,也許輪不到我吧?等我成佛時,人家已經成佛了怎麼辦?人家先成佛,就會來度化你。也有這樣的情況,人家成佛了,你也成佛了,人家就會來幫助你弘揚你的教法。我們學修的教法是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有很多佛、菩薩,幫他弘揚他的教法,可能他們以前跟釋迦牟尼佛結過善緣!我們佛法裡講緣起,這都不是無緣無故的。
自利利他,二利圓滿,我們所修的密宗其中殊勝的儀軌,都包含二利的修法。比如我們觀想本尊,先觀種子字,觀種子字時就有二利,種子字發光先做二利,然後種子字變成了本尊,本尊的心間發光再做二利,所以稱為二利圓滿。自利他利,無論是落在“自利”的邊上,還是落在“他利”的邊上均不如法。自利他利,二利圓滿、二利圓融,才是究竟的。
無分別、無執著,特指墮落有邊是錯誤,墮落無邊也是錯誤,不墮落任何一邊,才是究竟的境界。而苦和樂,墮落苦邊或墮落樂邊都是錯,都是邊。
我們講大空性、大光明,即是不落邊的意思!不墮落任何一邊稱為大光明、大空性。若認為萬法皆無,都空了,就落到了無邊;認為萬法都存在,即是墮落有邊。不墮落有邊,不墮落無邊,才是最究竟的境地。我們才可以擁抱大光明,才可以進入大空性的狀態。光明、空性,之前有一個“大”字,是不墮落任何邊的意思,所以用它來形容、表示。
再者,苦和樂——苦邊、樂邊。我們現在學佛修行,狀態都是不正確的。我們追求快樂,想得到快樂,順境來的時候得意忘形,內心的喜悅無以言表,其實這是錯誤的。只有遠離了苦邊和樂邊才有大樂。我經常跟大家講,普通凡夫沒有享受過真正的快樂,我們所追求、所了知的快樂是與“苦”相對的,與“苦”相對的快樂並不是快樂,是相對而言的,相對的都是虛假的。不墮落苦邊,也不墮落樂邊,這時大樂就出現了,這才是真正的快樂!
我們要追求快樂,最終要得到快樂,並且,此快樂非與“苦”相對,而是超越的快樂。為什麼經常講“不能有所求”,“不能求”?佛法裡講,求本身是一種苦,不求時才有快樂。我們現在的狀態都是在求。我們學佛,參加共修,大部分人都有所求,這是不正確的。只有遠離苦邊、遠離樂邊,才是真正的大樂。與世間的觀念相比,是矛盾的。我說世間、出世間,是心裡的一種狀態:前者是分別的,後者是平等的;一個叫做凡夫,一個稱為佛。
凡夫和佛取決於心理狀態,平等是佛,分別是凡夫。我們有許多的取捨,也許有些人認為達至超越了,就不再有取捨了,不是的。但這個“取捨”是什麼?你超越了,就達至一個明了的狀態,在此狀態下所做的取捨,是無有障礙的,是自在的。在這之前是有分別的,凡夫取捨都是障礙。我們做取捨有障礙,不自在。
有時候我們也要做一些因果善惡取捨,心裡會很不自在。你現在還是分別,一個凡夫的心理狀態而已,此狀態中的取捨都是障礙,都是不自在。當你真正開悟、成就之時,你處於一個明了的狀態或者在一個覺悟的狀態,然後再做取捨,這個取捨就是無有障礙,是自在的,二者區別很大,所以佛講萬法唯心。
密宗裡心稱為“普作王”(普遍),輪涅一切都是它所造的。顯宗講萬法唯心,二者是同一個道理。不同的心理狀態,有不同的現象,不同的結果。所以大家不要著急,也許你們現在做起來太難了,不做取捨不對,做取捨就有障礙,不自在。但是沒關系,當你真正超越時,就不是這樣了。那時是不是不必取捨了?是不是能為所欲為了?可以變成一個無惡不作的人了?不是!那時是在明了、覺悟的狀態下做取捨,是沒有障礙,完全自在的。
還可以這樣理解,佛法裡講的戒律、取捨是活的,不是死的。跟其他宗教相比有很大的差別,其他宗教裡講的戒律,作任何的取捨,都是死的——不分年代、不分人、不分時間、不分地點,任何時候都要這樣!為什麼是死的?因為他只局限於信仰的歸宿,沒有理智的追求。按佛教的說法,他們只有信仰沒有智慧!而佛法不僅有信仰,還有智慧。信仰的來源是智慧,信仰源自智慧的攝持,由智慧栽培!所以是活的。
現在可能很多人不會明白,不可能做得到,所以肯定有很多的艱難困苦,剛開始學佛修行是很艱難的,但是沒有關系,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呢?
佛法中所講的存在矛盾是不了義之說,實際在於我們自身的心理狀態有問題,皆因有分別執著所致!佛法中包含諸多了義和不了義的說法。
以上所講“莫學重義氣”,不但要了知如何做人,還要在做人的基礎上做菩薩、做佛。學佛的人喜歡做好人、做好事,但這還只停留在做人的階段,不是做菩薩,做菩薩是無怨無悔、平等、清淨地去做,這是有區別的。
莫發粗惡語。
不可言說粗語惡語。即使在放逸的狀態下也不能說惡語。我們講斷惡行善(斷十種惡,行十種善)時,其中包括斷惡語、斷粗語,要說悅耳語。有的人一生氣就罵人,對普通眾生來說,被人罵是一種最大的傷害,因為普通眾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特別弱,被人罵時心裡特別不舒服,容易生起極大的嗔恨心。尤其修行人要重點保護的是心相續。
也許你只是順口說了一句粗語或惡語,但對他人來說,這是一種很大的傷害。藏地有句諺語:“惡語粗語不是刀,不是劍,卻跟刀劍一樣傷害眾生。”所以要改掉此不良習氣,嚴格杜絕粗語惡語。有些人在放逸的狀態下,開玩笑順口說惡語粗語,說別人有神經病等,這都是傷害他人的行為,也要斷除。
若目的是為了調伏惡魔,也可以說。當面對有些人,只對他說悅耳語不起作用時,就要適當地說一些粗語惡語,以這種方式降伏他,但前提是你要具有此能力,只有發心是不夠的。有的人只有發心,卻沒能力;而有的人則有能力沒發心,能力及發心兼備者才可以說粗語惡語。
大乘佛法裡身之三惡業和語之四惡業都有開許的時候,調伏惡魔需要這樣的手段和方法,比如師父、上師為了調伏弟子可以這樣做,多欽哲仁波切呵斥華智仁波切“老狗”的那一刻,華智仁波切就開悟了;帝洛巴呵令那若巴跳樓,那一刻那洛巴就開悟了。為了調伏弟子,適當使用一些極端的方法,對弟子來說,是有利益和幫助的,但一般情況下不可以這樣做。
勿候除阻處。
世間人比較贊同此做法。若被人傷害,雖然當時沒有反擊的機會,但會記仇,會伺機報復。藏地、漢地都有這樣的人,從世間的角度來講,這是一種功德,也應該這樣做。但是從佛法的角度講,不可以這樣做,不能記恨,更不能報仇。
有些學佛人包括出家人也存在這類情況,記恨他人,對他人生嗔恨,更有甚者去報仇,比如殺人放火,肯定是不好的,是造業。在僧團裡,大部分人還是凡夫,有點小摩擦,鬧點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能記恨,最好不超過三個小時,在三個小時之內忏悔;中等的是不過夜,在當天忏悔,忏悔後不可再記恨。
有的人雖然表面上忏悔,心裡卻還留有痕跡,不應該這樣。作為凡夫不可能不犯錯誤,但不能拒絕知錯改錯。凡夫做不到不犯錯,不犯戒,但是不能留痕跡。忏悔就是知錯改錯,允許你犯錯誤,但不允許你不忏悔,不允許你留有痕跡。
作為學佛修行人,留痕跡是成就最大的障礙,不可能有成就。忏悔就是不留痕跡,當痕跡消失後,才可能有成就的機會。最差的是不過月,若超過了一個月再忏悔的話,難度就大了,不容易清淨。若過了一年後再忏悔,就更難了。
密宗裡有一種說法,若觸犯了根本戒,比如嗔恨金剛道友,超過三年很難恢復清淨。若超過一年,要用自己的生命來忏悔,即要有布施生命,不吝惜生命的精神,並非真正要你斷臂、砍頭。二祖是以這種方式求法、忏悔的,雖無需每個人都要如此,但必須要有這種精神。特指忏悔要有很大的決心,這樣業障才可能清淨,這是區別之處。所以,忏悔越快越好,不留痕跡,尤其是嗔恨同修道友,若能立即忏悔是可以的,若留痕跡,不可能有成就。
我建此實修中心道場的時候,就反復強調,這是佛菩薩的加工廠,到這裡來的每個人都要深思熟慮,觀察自己是不是這塊料。若不是,就不應該長期留在這裡。今天為什麼要說這些,就是想提醒大家,長期在這裡的人中,若是有嗔恨金剛道友的人,而且是持續幾年嗔恨,繼續留有痕跡,應該自動離開。因為你不是佛菩薩的料,我們無法加工你,所以不要在這裡影響大家,也不要耽誤自己。我們也是為了道場,為了不影響大家,所以不願意你繼續留在這裡。最初時就強調過,我不在乎數量,只注重質量。
世間人有仇必報,他會等待時機,伺機報復,比如下毒藥、設埋伏,去害他、殺他。但學佛人不能這樣做,應該無所嗔恨、不留痕跡,不記恨、不報仇。也許對世間的普通凡夫來說,難以做到,因為這是無始劫的習氣。但是對學佛人來說不是太難,因為我們可以經由思維因果、無常的道理,或者思維空性,明白這都是自己造的業,自己的業力跟別人沒有關系。從無常的角度講,一切都已經過去了,從空性的角度講,一切都是如幻如夢,因此沒有必要記恨、嗔恨。
我們之所以講這些,就是要你明理。若是你從各種角度去思維、觀察,有智慧的去面對,就不會有困難,很容易做到,否則會很難。我反復強調要明理,若明理了就做到了。
十年前我們講學《佛子行三十七頌》,其中的內容是一般凡夫無法做到的,都嘴上說的好聽,自稱沒有問題,但是真正要做到就難了,一般凡夫不可能做到。只有明白了佛法所宣講的因果、輪回、無常、空性的道理,就不難做到了。
現在很多人心裡存有疑惑,觀察發現自己是個十惡不赦的人,覺得學佛修行太難了,什麼時候才能做到啊?只有明理後才能做到;明理了,業障自然就清淨了。若是不明理,沒有覺悟和智慧,真的非常難,所謂的解脫都是夢想,不可能實現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