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省庵大師語錄新白話版3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回向偈(並敘)

  聽說修行的前導,沒有比發心更可貴了;眾多善行指一歸處,沒有比回向更重要了。這是由於無始劫以來,迷失了這個心,不知萬法本來是空,四大(地水火風)不是實有,都是爭相執著我見,平白生起憎愛的心。所修善法,只是為了自己,所得功勳,唯獨歸向眷屬。所以白白增添業果,不能斷掉煩惱的因果,三界哪能脫離,四種生命形式的輪回就難免了。我今依照佛教,發起回向心,將近前的七天功勳,遠到多生多世的善法,只要有利益,都布施給眾生。捨棄這“有所得”的心,歸向那真如實際,運用這無生妙觀,只求無上菩提。一起胡跪合掌,作如下的表達:

  稽首三界尊,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佛,菩薩及聲聞,唯願大慈悲,共垂哀攝受,我今依佛教,普發回向心,捨茲有相心,趨向無生路,願我無始劫,乃至於今生,所有三業善,悉皆用回向,願一切眾生,身口恆清淨,意常緣善法,不起貪恚心,願以忏悔力,及諸誓願力,請佛久住世,復請轉法輪,隨喜諸善根,悉施於眾生,願諸眾生類,三障悉消除,生生常見佛,處處恆聞法,常生歡喜心,不起憎嫉念,又以香供佛,願一切眾生,常焚持戒香,普熏於法會,又以華奉獻,願一切眾生,禅定如華敷,見者鹹欣悅,又以燈施佛,願一切眾生,同然智慧燈,普照於法界,以香塗佛塔,願一切眾生,忍辱如塗香,不起於憎嫉,又以果奉獻,願一切眾生,圓滿佛菩提,同歸無上果,以食施諸佛,願一切眾生,常餐法喜食,及以禅悅食,身心遍安樂,歡喜悉充滿,以幡供養佛,願一切眾生,翻轉貪嗔癡,鹹成戒定慧,復以蓋奉獻,願一切眾生,同以無緣慈,蓋覆於一切,又以幢奉獻,願一切眾生,同豎最勝幢,高出於三界,以財施諸佛,願一切眾生,同具七聖財,法寶鹹充滿,又願為眾生,代修回向法,權教諸菩薩,同歸圓頓門,無著四沙門,成趨無上慧,人天有漏善,皆成無漏因,回彼世間心,同歸正覺道,深知三界苦,勿生貪著心,阿修羅眾等,捨離憍慢心,所有勝善業,悉回向佛道,龍神夜叉眾,干達緊那羅,八部諸眾生,所有微善業,若多若少等,悉回向佛道,人道諸眾生,所有微毫福,今世若過世,盡回向佛道,地獄鬼畜生,眾苦逼迫時,若起一念善,所有微毫福,我皆代回向,同歸正覺道,以此回向善,復施諸眾生,普與眾冤親,一時成佛道。

  捨利忏敘

  曾經聽說法身沒有形象,萬物就是它的形象;道體沒有一定的軌跡,隨眾生的差異而相應顯現軌跡。自從佛在雙林(娑羅雙樹)示現寂滅,二月十五日中夜還本復原,玉毫(佛的眉間白毫)的光影在人間收斂,寶相的光輝在宇內潛藏。遺留的捨利,分成三份(天人一份,龍族一份,人間一份),然後建造佛塔,有八國供奉,分布在五天竺(古印度)。經歷一百多年,於是有聖人君主,名叫阿育王,乘鐵輪(表示阿育王是鐵輪王)來應化世間,受佛陀預言成為鐵輪王。阿育王志在種福田,心存佛法,一聽說捨利,就開始請求。於是堵塞恆河水的刀輪,機關不能轉動,打開阿阇世王(佛陀時代的國王)的寶匣,油火就干了。(《育王經》說,阿阇世王把佛捨利,藏在恆河中,制作千歲燈供養,其中安放金匣,用來盛裝捨利。外面放置刀輪,四面旋轉,靠流水沖擊帶劫,沒有休止。阿育王想取捨利,始終不能得到,有個蓮華比丘,教他投放柰((一種水果))去堵塞,刀輪就不轉劫了。這才取得捨利,打開金匣,油盡火滅了)然後調動鬼神的智力,再求羅漢的神通,集合所有香料碾壓成泥,七寶碎成粉末,八萬四千個佛塔,半夜造成;三千三百個人寰,馬上分布。百神腳下奮力,爭相奔馳在五指的光路上;萬鬼抬頭向上,一起看到半空的手臂。(《育王志》說,阿育王取佛捨利,調動鬼神,用香泥七寶,一夜間造成八萬四千塔。請耶捨尊者,舒展五指放光八萬四千道,鬼神們各自隨著一道光向前直到光的盡頭,安放一塔。尊者在虛空中,用手遮住太陽,鬼神們望去,普天之下,一天之中,同時下塔)塔廟從此開始昌盛,佛法從此大興。那中夏(指印度)的地方,塔數眾多,在東方這裡,只有十九處。阿育王造塔的年歲,正是周厲王的共和年間啊。其他地方,聖跡罕見了,唯有這四明山(在寧波),靈蹤尚在(指阿育王塔)。昔日在西晉時,太康年間,有並州的劉薩诃,是利賓菩薩啊,憐愍眾生的造業,示現同類來度化世人。他先是有罪而入幽冥地獄,懼怕惡苦而求救拔,夢到梵僧指示,要他尋求捨利,覺醒後發心,隨即改正惡業。出身應化世間,暫時做打獵的居民;大士後來出家,還原了比丘的本相。於是北離並州汾州,南到江浙一帶,向往顧盼各處的佛塔,不忘追尋發現捨利。萬裡關山,哪裡怕奔波的艱苦;多年行走,怎知跋涉的辛勞。期間登上鄮峰,徘徊在玉幾山(都在寧波),忽然有鐘聲從地下傳來,捨利塔湧出高聳在巖上。(這是劉發現捨利塔的神奇過程)一片青山,顯出千年的聖跡;幾重磐石,長留萬古的神蹤。(這是阿育王寺的起源)從此建立塔亭和寺院,朝廷派僧守塔,地方叫做東南佛國,寺僧就是歷代人龍(俊傑)。到了梁朝開啟佛運,這山的名號才開始彰顯,梁武大興擴建,寺院的匾額題名阿育王寺重煥光彩,祥瑞屢有發生,靈異感應重疊不斷。或降下瑞相在塔中,或放出光明在松頂,或幾十天的禮拜,親人就脫離惡報的禍殃,或月月熏修,尊者獲得印文的吉兆。甚至然燒一臂供養,神識歸向淨土的九品花蓮,或捐捨全身,親自證到念佛三昧。實賢我(省庵大師)悲傷自己出生太晚,不能親眼目睹佛身,有幸的是佛緣深厚,還能遇到聖人留下的遺跡,在己亥年夏天,特意為了瞻禮捨利,恭敬來到此山,三個月的安居,六個時辰(一時辰四小時)的悔過。但只是因為凡夫誠意的低劣,難以通達佛的慈悲,過去的罪業深重,沒有得到靈聖的感應。所以以重新陳述禮儀,再次表達懇切,終身奉事,直到命終為止。不但自己反省過失,也與他人共同忏悔,久病不愈,總是可憐同病的人;浪子不歸,頻頻流下思親的淚。文字不值得觀賞,含義也許可取,希望的是業障大山翻倒,轉成功德大山;罪業大海干枯,化為智慧的大海;六根都能約束,從此一身專修淨業;三昧早日成就,這一世就見到彌陀。凡是我的同志,不要忘了這個心念,願我們千生萬劫,共同報答佛恩。

  重建涅槃忏會敘

  曾經聽說覺王(佛)圓寂時,正當周穆王的年代。佛教像法流向東方,是在漢明帝時期。從迦維(佛誕生地)到達震旦,計算那道路,僅有十萬八千裡;從正法像法直到今天,計算那春秋,幾乎二千七百年。悲痛啊末法世道,誰來挽救頹敗的風氣?悲傷啊我佛信徒,不遵佛的遺教!仲春(農歷二月)剛到,誰能興起佛滅度的悲歎;十五月圓(佛涅槃日),誰來效仿純陀(最後供養佛的人)的供養。實賢我從小仰慕佛的尊儀,長久思念聖人的風范,對著佛像流淚,讀著佛經哀哭。曾在阿育王山,啟建涅槃勝會,十年禮忏,頻頻瞻仰我佛的真身捨利;百味美食,屢次奉獻給世尊的寶塔。現在想到四方真誠的信眾,長途跋涉艱難,千裡遙遠,輾轉曲折,因為法(事物)隨順人就容易,要人遷就法卻很難,於是放棄難遷就易,取近捨遠,人沒有願意勞苦的心,往來的費用就省了。那麼約定來年仲春二月十五日,恭到仙林講寺菩薩戒壇,頂禮十天的忏悔,供獻百味的飲食,繼續開啟佳會,移創講法筵席。希望出家在家信眾,一起來道場,佛家儒家,都到達勝地,摧毀邪輔助正,必須有外面護法的人,振興疲弱衰敗,就靠同門兄弟了。發心殊勝,因果就超常,作事認真,人天就感化;修行的捷迳,除了淨土我歸向何方?改過的法門,不是忏悔人就不能洗淨。應當生起佛法難遭難遇的念想,不要存有輕慢的心意,願事理二忏同修,事觀與理觀雙雙運作,法報化三身並念,他佛與己佛一齊彰顯。無始的昏沉迷惑,長風起而陰霾消散,多生的罪業障礙,太陽出而冰雪融化,三昧成就在現身,九品往生在後世。然後再興起悲願,回入塵勞世間,力挽即倒的狂瀾,重歸大海;捧起下沉的佛日,再照高山。這真是不肖(我)的愚意(謙詞),願與各位賢人共勉吧。

  涅槃會約敘

  曾經讀《涅槃經》,佛將要涅槃,人天獻供,大眾悲哀,全身出現血色,如波羅奢華(雞冠花),甚至有不忍見佛入滅,比佛先滅度的人。嗚呼!怎麼悲哀戀慕,到了這種程度?如今距離佛時代越來越遠,這時正當末法,出家眾人,在佛的涅槃曰,沒有知道獻供的,沒有悲哀的,並不知這一天是佛滅度的日子。噫!作為佛弟子,怎麼能這樣呢?須知佛的涅槃日,猶如父母的忌日,作為兒子卻不知父母親的忌日,能算是孝嗎?在這一天想不到祭禮,能算是敬嗎?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雖有不同,但是表達孝敬的心卻是一樣的啊。那世間的父母,生我的肉身,養我的業報命,雖然是重恩,也有盡的時候;雖然慈愛,也有偏頗;雖然又有辛勞,也有休息。出世間的父母就不是這樣,生我的法身,養我的慧命。讓我得到人天的利益,去除我三途的不利,代我咽下無常的苦,給我喂常住的甘,哺育我定慧的乳,覆蓋我慚愧的衣。保持愛護,沒有不盡到,晝夜殷勤,如撫育自己的兒子,經過無量劫,從未休息過,也不在意勞苦,只知一心一意愛兒子,不顧其他。兒子幼稚的時候,怕他墮落;兒子長大了,又擔心他夭折,所以慈悲愛念,沒有完的時候。又不會對善子而生癡愛,對惡子而生憎恨,心常常平等,愛護沒有偏向。但因為兒子們愚癡,誤服了毒藥,慈父為了救他,暫設方便,留下藥出遠門去,派使者回來說“你父親已經死了”,而其實沒有死啊。毒是什麼?就是煩惱啊;藥是什麼?就是佛法啊;方便是什麼?就是涅槃啊;使者是什麼?就是捨利啊。當知如來憐愍我們眾生,所以是方便示現進入涅槃,其實沒有滅度啊。佛對眾生有這樣的恩德,可是眾生糊塗不知,難道不悲哀嗎?那如來的捨利,在震旦國(中國)中雖然有一十九處,聖人遺跡罕見存留下來,只有鄮峰一處,至今尚在,靈異感應不止一次,難道不是四明的人過去種有善根,因而在末法中,能看到如來應化的事?雖然說佛的法身遍一切處(無處不在),而應身的攝取教化,大概是有具體方式的。捨利在哪裡,佛就在哪裡,所以應當知道,雖然是處在末法,有信心就長久見到慈顏(佛);而縱然是遇到佛的興盛時,沒有信心就等於沒有見到。那麼我們就應當努力精進,並且生起慶幸和難遭難遇的念想啊。實賢的根機下劣,德行薄業障重(謙詞),在現世中不能見到真谛,現今與大眾建立這個法會。每年一次,直到命終為止,頂禮七天的忏悔,奉獻百味的飲食,敢說是最後的供養(純陀供養佛的典故),實在是表達戀慕的真誠。我們作的功德,不是為了自己,普遍施與眾生,不是求人天福報,只是期望求生淨土時,或許能夠成為未來得度的因緣,作為往生見佛的方便,報答佛恩的萬分之一罷了。然而有始很少有終,聖人告誡說“開始勤奮後來就懈怠了,這是人之常情”,所以不用誓願要求自己,怎麼能保證永久?不用法則作為標准,怎麼能約束身心?於是斟酌了事項,設為規約,告知大眾,如果可以行得通,願大家共同遵守;如果行不通,希望多有指教。

 

上一篇:仁清法師:儒家、道家和佛家有什麼不同?
下一篇:索吉達堪布:隨便說話的人,不吉祥!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