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明妙行菩薩
覺明妙行菩薩,明朝崇祯十六年,降乩壇在吳門,直到清朝順治四年,因往昔的因緣,應機說法,開闡淨土法門。首先說偈語:“諸佛之法要,微密不思議。以非思議故,無能盡宣說。牟尼大慈父,悲憫眾生者,說所不能說,導彼今後世。更以異方便,顯示安樂剎,令發願往生,橫截諸惡趣。由佛阿彌陀,大願攝群品,聞名能受持,決定生無惑。若有大力人,專念心常一。成就深三昧,現前亦見佛。今我如佛教,將開化導門,念爾等迷倒,確指正修路。是非弱小緣,應生難遭想,西方萬億程,一念信即是。”又說:“如來開示的淨土法門,真是諸佛的心宗,人天的捷徑。現今你們雖然求往生,如果發願不真切,就像入大海而沒有得到寶珠,徒勞無益啊。我昔日在晉明帝時,受報是個窮人,因為貧窮,就發大願說:‘我因為夙業,受這樣的苦報。如果我今天起,不能見到阿彌陀佛,生極樂國,成就一切功德,縱然喪失身命,也始終不退息。’發誓後,七天七夜,專精憶念佛,便得到心意開解,見到阿彌陀佛,相好光明,充滿十方世界。我在佛前,親蒙佛的授記,後來壽命七十五歲時坐化,終於生到極樂世界。然後因為度眾生的願重,再來這個世界,隨緣顯現各種身份度化。有時是比丘,有時是居士,有時是國王,有時是官員,有時是女人,有時是屠戶乞丐,或在暗中或在明處,或者隨順或者逆向,都是隨機說法,引導眾生。如今又為你們說明邪正,闡揚淨土,你們應當一意一心,堅持修行這個法門必定不會耽誤。如果心志堅定,又不用等到來生再世,現前也能見到佛。有偈說:‘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有人問:“念佛不能一心,應當怎麼辦?”菩薩說:“你只要息止妄想定住思慮,一句接一句地念下去,要使聲音合乎心,心隨著聲,念久了,自然一切妄念澄清,心境空明,證入念佛三昧。但是平日必須多念,從千到萬,心沒有間斷,那根器最容易成熟。如果強要一心,終究不能一心啊。”又說:“心行處就寂滅,是諸佛的常住真心;心行處就實有,是眾生的生死業心。兩者之間容不得絲毫差別,如果你們能夠綿密的用功,使這個心沒有一點空隙,才能有幾分相應。不要大概做個半年十月,便認為我能苦心修道,不知道這正是障礙修道的地方,千萬要慎重。又雖然用功努力,如果沒有到銅牆鐵壁,推不倒移不動的境界,還不是打成一片,千萬不要見到有一點效應,就停下來,結果半途而廢,必定前功盡棄,毫無益處。這又是學道人的一大通病,不可不知。要知道佛法如大海,越入越深,絕不是小小的知見就能夠窮盡的。應該是盡一生來修習,以登峰造極為目標,千萬不要以為很容易!”顧定成求教,菩薩開示:“善男子,心本來沒有念,念是隨妄想生的,這妄想虛妄不實,所以輪回生死。你應當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不是從妄想生,不是因念頭而有,不住內心與外境,沒有形狀相貌,就是這樣斷盡一切妄想。與諸佛如來清淨微妙的真實法身,不是一致也不是不一致,不可分別同與不同。這樣的念,煩惱塵勞,沒有什麼斷絕也沒有什麼纏縛,只是一心而已。必定要一心,才能叫做執持名號,才能叫做一心不亂。淨業的功夫成就,直接就是上品。如今你應當發大願,願往生極樂世界,然後至誠懇切,稱念阿彌陀佛。必須使聲音從心裡發起,心念隨著聲音,聲心相互依從,如貓抓老鼠,久久不會失掉,就入正憶念三昧了。想要更上進,應當廣泛的參訪善知識,廣博的參詢高明大德,領悟到即心是佛的妙谛。”開示無朽說:“一般修淨業的人,行住坐臥,起居飲食,都應該向著西方,這樣就容易感應,根境容易成熟;室中只供一佛一經,一爐一桌,一床一椅就可以了,不必放多余物件;庭院中也掃除潔淨,使得經行繞佛無礙。要使這個心一絲不掛,萬種思慮都忘掉,空洞洞的,不知有身體,不知有外面的世界,並且不知道我今天正在作的是修行的事,這樣就與佛道越來越親近,與塵世越來越疏遠,可以趨向淨業了。那麼你在生時撇得干淨,拋得干淨,念頭上不存一點牽掛,臨終的時候,灑灑脫脫,不作出兒女情長顧戀身家子孫的情態,豈不是大丈夫的舉動?所以要你一心一意修行,沒有別的沾連,正是為了這一大關鍵啊。至於修淨土法門,超不出專勤二字。專就是不為別的事,勤就是不虛耗一時一刻。你從今晨起,就誦讀《阿彌陀經》一卷,持念阿彌陀佛佛號一千聲,向佛前回向,念《一心歸命文》,因為這篇文字言詞簡潔而意思俱全啊。這是一個課時的課程。如果是剛開始修,或者身心沒有安定,一天就四個課時;稍有安定,增加到六個課時;然後漸漸增加到十二個課時,總共誦經十二卷,佛號一萬二千聲。更在回向時禮佛百拜,也可以分作四個課時,這是每天的常課。其它工夫不必計數,或默念或出聲,只是專心致志的念而已。再有持名的方法,必須字字句句,聲心相互依從,不夾雜分毫的世俗妄念。久久成熟,決定能往生極樂世界,坐上寶蓮華,登上不退菩薩地,努力吧努力吧。”菩薩說法,總共二十四會(章),弟子常攝等人,匯集菩薩的話取名為《西方確指》,刊印流傳世間。(《西方確指》)
評論:“《維摩經》說:‘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群生。’因為大乘菩薩,莫不是以菩提心為根本的,也就莫不是以淨土為莊嚴的,因為不是這樣,就沒有辦法圓滿普賢菩薩的行願。《入法界品》說:‘一切大聲聞弟子,本來不贊歎十方佛土的清淨功德,本來不稱頌諸佛世尊的種種神變,本來不能得到嚴淨佛剎的一切神通智,所以在講解華藏世界的華嚴會上,聽不到看不見。所以知道普通博地凡夫,只要能發清淨心,回向一切佛,就勝過那聲聞弟子的所有功德,百千萬億倍,決定能疾速達到華嚴不可思議的境界。至於文殊師利菩薩,要善財童子參訪所有善知識,最先在德雲比丘處,聽聞念佛法門。最後,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一念圓融,頓時周遍微塵般的佛土,修行的路徑,沒有勝過淨土法門的了。那些只證到偏空境界,高談沒有佛的人,他們的智慧果真超出文殊普賢二大菩薩之上了嗎?”
卷二
往生比丘第三之一
晉慧遠(蓮宗初祖,慧持)
慧遠,姓賈,是雁門樓煩人。年幼時就好學,博覽儒家六經,尤其善長莊老學說。當時釋道安,在太行恆山建寺廟住持佛法,慧遠前往歸依,聽道安講《般若經》,豁然開悟,因此出家學習佛法,精思讀誦,夜以繼日,道安歎道:“使道法流傳東方的人,就是慧遠嗎?”晉朝太元六年,慧遠經過浔陽,見到廬山的空靈曠遠,可以依止居住,於是建立精捨,叫做龍泉寺。當時慧遠的同門慧永,先是居住在廬山西林寺,想邀請慧遠同住。但慧遠的學人伴侶漸漸增多,西林寺狹隘已住不下,刺史桓伊,就為慧遠在山的東面另建寺廟, 取名東林寺。慧遠於是率領眾人修行,開鑿池塘播種蓮藕,在水上立十二葉蓮華雕塑,能隨水波轉動,刻時間分晝夜,作為修行的節奏。隨後四方清信人士,聞風而來,達到一百二十三人。慧遠說:“各位到來,能不有意淨土嗎?”接著塑造西方三聖像,建齋立社,讓劉遺民著寫發願文,刻在石碑上。當時王喬之等數人,又作念佛三昧詩寫成志記文字,慧遠為志文作序說:“所謂的‘三昧’,就是專思寂想的意思啊。思慮專一,就心志如一不分;念想靜寂,就氣虛消無神清氣朗。氣虛無,就智悟到覺照了;神清朗,就沒有幽暗不能透徹了。這二者,是自然玄妙的要訣,融會如一就能妙用啊。那麼種種三昧境界,它們的名字很多,而功效高並容易增進的,就是念佛第一了,為什麼呢?因為能窮盡玄妙,就尊稱為如來;本體神妙的隨緣變化,隨意而不受局限。所以使得入三昧靜定的人,渾然忘了知見,只是隨著外緣成為鏡相。鏡相清明,內在的覺照交相輝映,而萬象生起了,這不是耳目能達到的,而聽和見卻在起作用。於是靈光湛然純一,清明自然,本性的音聲敲動本心,滯礙的情執消融開朗,不是天下的至極最妙,怎麼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呢?所以奉持佛法的各位賢人,都想同心協力修行淨土,感到時光的流失將盡,恐懼往生的資糧沒有積累,於是法堂上洗心革面,端正態度認清方向,夜裡忘了睡眠,早起只有精進。以這樣堅定向往淨土的功夫,可望達到解脫成佛的志願。仰靠佛力超然獨步,帶領大家蓬勃向上;接引不願生信的眾生,鞭策他們努力奮進。這樣看待眾人的揮毫大作,哪裡只是文字吟詠而已呢?”慧遠因為江東的經藏多有缺失,派弟子遠到西域,購請梵文經本,並傳回中原。所有經律,從廬山流布出來,幾乎有上百卷。慧遠曾經造作《法性論》,說明涅槃常住的旨意,鸠摩羅什(東晉後秦佛學翻譯家)見過後歎道:“邊地沒有見到大乘佛經,卻在暗中與佛理相合。”慧遠住在山上三十年,足跡沒有踏入過塵俗,專心致志淨土修行,靜心觀想,三次見到聖相,而深沉厚重不對人言說。東晉義熙十二年七月末的夜晚,在般若台的東龛,剛從定中出來,見到阿彌陀佛,身相充滿虛空,在圓光中,有無數化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在阿彌陀佛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上下流動,演說苦空無常無我的法音。佛告慧遠說:“我因為本願力,來安慰你。你在七天後,就往生我國。”又見到蓮社中先往生西方淨土的,有佛陀耶捨、慧持、慧永、劉遺民等,都在佛身旁,向慧遠行禮說:“大師早已發心,怎麼來晚了?”慧遠對弟子法淨、惠寶說:“我自從住到廬山這裡,十一年中,三次目睹聖相。如今再次見到,我往生淨土必定無疑了。”就自己制定遺戒。到八月六日,端坐往生,享年八十三歲。慧持,是慧遠的同母兄弟,與慧遠一同奉事安公,學習所有經典,也有很高的德行。東晉隆安年間,辭別兄長慧遠去四川,以往生西方淨土作為約定,住郫縣的龍淵寺,大力宏化佛教。東晉義熙八年往生,享年七十六歲。遺言要弟子們,務必嚴守律儀,專心淨土修行等等。(《東林傳》,《廬山集》)
晉慧永
慧永,姓潘,是河內人。十二歲出家,奉事沙門竺昙現,最初在恆山修習禅法,後來與慧遠共同依止道安法師。東晉太元初年,到廬山,刺史陶范,捨出自己的住宅改為西林寺讓慧永居住。慧永吃穿簡樸,精心修行自己,常含笑容,說話不傷人,又在峰頂另外搭建茅屋,並常去那裡禅思,到茅屋的人,都能聞到異香,因此叫做香谷。有一老虎與慧永同住,有人來就趕走。平時修行勤苦,願生安養國(極樂國)。義熙十年,示現疾病,忽然整理衣服找鞋子要起身,眾人問何故,慧永回答說:“佛來啦。”說完就往生了,享年八十三歲。異香七天才散去。(《東林傳》)
晉僧顯
僧顯,姓傅,是北地人。努力苦行,善持戒律,誦經修禅,常常獨處山林中,有時入定好幾天。東晉太興末年,到南方游歷江左一帶,經歷了名山大川,堅持自己過去的修行。後來發病纏綿沉重,才想念西方淨土,心中特別懇切至誠,見無量壽佛的光照到他的身上,病苦頓時消除。當晚,起身沐浴,對同住的人,以及侍奉疾病的人,述說自己看見的情景,並告誡淨土的因果。到清晨,平靜端坐往生。室內有特殊香味,十多天才消散。(《高僧傳》)
晉慧虔
慧虔,姓皇甫,是北地人。少年出家,奉持戒行,志向操守堅定,住廬山十多年。義熙初年,來到山陰嘉祥寺,嚴格約束自己,化導他人,艱苦率領大眾五年,示現病態,自知壽命將盡,於是想念安養國,祈求觀音菩薩加持。山陰北寺,有比丘尼名叫淨嚴,本有德行和戒行,夢見觀世音菩薩從西城門進入,清明妙好的形象,光彩映照日月,隨身的幢幡華蓋,都是七寶莊嚴。淨嚴行禮問道:“不知大士要往哪裡去?”菩薩回答:“往嘉祥寺迎接虔公。”慧虔也預先看到聖相,病雖沉重,神色如平常。侍者都聞到異香,頃刻間往生了。信徒們無論聽見看見,沒有不贊歎的。(《高僧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