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炫(啟芳、圓果)
僧炫,是並州人。他的本性和學業是相通的,悟解與行持是相符的,九十六歲時,見到道綽禅師著寫的《安樂集》,講解的《觀經》,才回心轉意念佛。恐怕壽命將要終結,日夜不停地禮佛一千拜,念佛八九萬聲,在五年間,一心一意沒有懈怠。後來有病態,告訴弟子說:“阿彌陀佛來了,授我香衣,觀音勢至二菩薩,排列在前面,化佛遍滿虛空,我要走了。”說完就往生了,七天異常的香味不散。當時有啟芳、圓果二位法師,親眼看見這事,就在藍田縣悟真寺,約定一夏天為期限,念阿彌陀佛。共折一楊枝,放在觀音像手中,祝願說:“如果能往生淨土,願七天不枯萎。”七天後,更加鮮翠,啟芳、圓果感到歡慶,晝夜觀念不斷。經過五個月,在觀想中,覺得自身親臨極樂世界七寶池,見觀音勢至二菩薩,坐在二大寶蓮華上,有千萬蓮華,充滿其中。阿彌陀佛從西來,坐一最大蓮華,光明映照。啟芳、圓果行禮,問道:“閻浮提眾生,依經念佛,能往生到這裡嗎?”佛說:“不用懷疑,一定生到我國啊。”又聽到釋迦世尊,與文殊菩薩,贊歎《法華經》。那前面有三道寶階,一級是在家人;二級是僧人在家人各半;三級只是僧人。據說都是念佛人,生到這裡了。啟芳、圓果出定後,與弟子細說了這些見聞。(《宋高僧傳》)
唐普明
普明,姓衛,是蒲州安邑人。十三歲出家,周游各講堂講壇。大業四年,被召進大禅定道場。武德元年,住在蒲州仁壽寺,每天常誦念戒本一遍,《金剛般若經》二十遍,六個時辰禮忏。所有善根,都回向淨土,這樣直到終身。共造佛像數十龛,抄寫《金剛般若經》一千多部,講《涅槃經》八十多遍,攝論,勝鬘等各種經論,不計其數。享年八十六歲,在他住的寺院往生了。(《續高僧傳》)
唐德美
德美,姓王,是清河臨清人。十六歲出家,十九歲剃發。隋朝開皇年間,游覽京城,受持戒律,每天以禮忏為主,常常誦念一萬五千聲佛名號。大業年間,住在京城慧靈寺,大修福業,多有感應。唐朝武德初年,住在會昌寺,在院西邊建造忏悔堂,修行般舟三昧,整整一夏天行立不坐;或防止口過,三年不說話;或效仿常不輕菩薩,禮拜所有七眾弟子。斷絕世間的念想,專念西方淨土,持佛名號,終身不止。貞觀十一年十二月,忽然合掌念佛往生了,享年六十三歲。(《續高僧傳》)
唐慧滿
慧滿,姓梁,是雍州長安人。七歲出家,很注意威儀,常游走四方講解。貞觀年間,奉朝庭旨意住持宏濟寺,專門宏揚律宗,勉勵勸化僧徒。曾發願往生安養國,把沐浴僧人作為主要功德。貞觀十六年四月二十日,微現病態,自己知道將要命終,拿出所有物品,全歸常住,正坐繩床上,召集寺院眾人訣別就往生了,享年七十五歲。(《續高僧傳》)
唐神素
神素,姓王,是安邑鳴條人。少年時與道傑齊名,常常相伴一起求佛法,游學講堂。大業四年,道傑停止講法,神素繼續講《阿毗昙經》,《成實論》,共六十多次。貞觀二年,神素主持棲巖寺,十七年二月二十三日,在山上往生,享年七十二歲。神素一生的行持,專想西方淨土,臨終時,召集大眾告別,盤腿正坐,要求眾人讀《觀音經》兩遍,自己一心靜聽,自己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五六聲,又叫一人唱,其他人和唱,到夜裡,端坐莊嚴,細看他已經往生了。當晚,仁壽寺的智寬法師夜裡禅坐,見神素來告別,囑咐他護持正法,報如來恩。天亮後,才知道神素往生了。(《續高僧傳》)
唐明瞻
明瞻,姓杜,是恆州石邑人。少年就有超離世間的志向,十七歲時,州縣推舉為進士,他不願意接受,投奔飛龍山的應覺寺出家。隋朝初年,住在京城,屢次主持講法。唐朝貞觀初年,被皇上召請進入皇宮內殿,坐在御床上,用完飯,大講聖明君主治理世間的道理,以仁慈愛護為根本宗旨。皇上很高興,下旨每年三個月(一、五、九)每月六齋日(八、十四、十五、二十三、月底兩天),普遍禁止屠殺,並在軍隊所在地,廣建佛寺。明瞻把自己得到的供養財物,用作上千僧人的齋飯,書寫大乘經論,後來到太乙山智炬寺隱居。晚年,堅定志心安養國,有人譏笑他年老來不及,明瞻說:“十念功成,還能見佛,我擔心什麼呢?”貞觀二年冬天,現病態,自知時間到了,就在京城的興善寺,設齋飯告別眾人。當時僕射(官名)房玄齡、杜如晦,都到場了。明瞻當天回到智炬寺,觀想西方淨土,竭盡誠心不變。十月二十七日,忽然告訴侍者說:“佛來了。”須臾間又說:“觀音勢至二大菩薩也來了。我因為《觀經》,成就了第十二觀(作往生蓮花的觀想),其余沒有完成。現在見到善相,應當走了。”說完很喜悅地合掌往生了,享年七十歲。(《續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元會
元會,字懷默,姓席,是京兆樊川人。十二歲時,願意放棄世俗,在海覺寺出家,成為總法師的弟子。落發後,元會聽講課,專研《涅槃經》,注解全文,著有《涅槃義章》四卷。當時新建慈悲寺,請元會當寺主,宣揚經教,接引後學。貞觀八年,朝庭安排元會住宏福寺,就停止講法,專修禅定,夢到無量壽佛用手托起他,於是造阿彌陀佛像,一心觀想,常坐不臥。貞觀十四年五月,現病態,返回慈悲寺,見佛來迎接,遂後往生,享年五十九歲。(《續高僧傳》)
唐慧璇
慧璇,姓董,少年時在襄州出家。周武帝滅佛法後,去江南的茅山,又經過棲霞,前往安州,聽講經論,並契悟到佛法深意。晚年回到襄州,住在光福寺。寺院在山頂,打水辛苦,想要移到別的寺院。夜裡見神人穿紫袍,身高一丈,向慧璇頂禮說:“敬請住下來,常講大乘佛法,不要在意小乘法。那小乘法,也如高山沒有水,不能利益他人。大乘經典,猶如大海,如果有一人講說,能使他住的地方,珍寶光明,眷屬榮耀殊勝,飲食富饒。如果在意小乘法,前功盡棄了。但願繼續宏揚大乘,不要辜負了眾生的期望。法師須要水,這很容易了,下月八日,一定能得到。我親自去劍南慈母大泉,請一龍王。”說完就不見了。到下月七日的初夜,大風突然刮起,從西南邊來,雷雨交加,整夜不斷,到天亮才止住。只見寺北的低窪處,有清泉香美,全寺歡慶。慧璇慈心為懷,臉上常帶笑容,在山上住久了,信徒都仰慕恭敬。貞觀二十三年四月八日,夜裡見山神告訴說:“法師不久,就要往生西方淨土。”到七月十四日,慧璇講完《盂蘭盆經》後,合掌說:“在生受到的供養,今天必須都散施出去。一絲一毫,都捨與十方眾僧,以及窮苦孤獨乞丐等人,包括外道。”說完,在法座上往生,享年七十九歲。(《續高僧傳》)
唐明浚
明浚,姓孫,是齊人。常誦《金剛般若經》作為主課。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突然死了,心還是暖的,經過一天一夜醒來,說:“最初見二青衣童子,將我帶到王者那裡,問:‘一生主要作什麼?’回答說:‘只誦《金剛般若經》。’王說:‘功德大得不可說。法師若再誦滿十萬遍,明年必定往生淨土,弟子見不到法師了。”吩咐二青衣送回寺廟。明浚從此精勤加倍,到二年三月往生了,寺院眾人都聞到異香。(《續高僧傳》)
唐善導(蓮宗二祖)
善導,不清楚他的來歷。貞觀年間,見到西河綽禅師的淨土九品道場,歡喜說:“這真是入佛的要道。修其它法門,迂回僻偏難成。唯有這個法門,快速超脫生死。”於是勤懇精進,晝夜禮誦,不久到京城,激發四眾弟子。每當在室內,長跪唱佛,不到力氣用盡不休止,出外就演說淨土法門。三十多年,沒有睡眠過,護持戒品,絲毫不犯,好的食物供給眾人,粗惡的食物留給自己,所有供養,用來寫《阿彌陀經》十萬多卷,畫淨土變相圖三百處牆壁,修造塔寺,燃佛法的燈火續佛法的光明。出家在家信徒被他教化的眾多,有誦《彌陀經》十萬至五十萬遍的,有一天課誦佛名號一萬至十萬的。其中得三昧往生淨土的,多得不可說。有人問:“念佛往生淨土嗎?”善導說:“如你所念,遂你所願。”他自己念一聲,有一道光明從他口中冒出,十聲到百聲,光也一樣冒出。他的勸世偈說:“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鐘。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病苦。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有人問:“為什麼不教人作觀想,只是叫人專稱名號呢?”回答:“眾生的業障重,聖境細凡心粗,意識輕飄神思飛動,觀想很難成就。所以大聖(佛)悲憐,只勸專稱名號。正是由於稱名容易的緣故,連續不斷就能往生。如果能念念相續,直到命終,十個念佛就十個往生,百個念佛就百個往生。為什麼呢?因為沒有外面的雜緣干擾,能得正念;因為與佛的本願相應;因為不違逆佛的教導;因為順從佛的話。如果捨棄專念,修其它法門,一百個裡面難得一二個成就,一千個裡面難得三四個成就。為什麼呢?因為雜緣亂動,失掉正念;因為與佛的本願不相應;因為與佛的教導相違逆;因為不順從佛的話;因為系念佛號不相續;因為心不牢記報答佛恩;因為雖然修行,卻常與名利相應;因為樂意接近雜緣,障礙自己障礙他人往生的正行。看現前各方信徒就知道,解行不同,專雜有異,只要是專意念佛的,有十個就十個往生,修雜行不專心的,一千個裡面沒有一個能成。願一切人等,好好想想,行住坐臥,必須努力嚴格要求自己,晝夜不要廢馳,直到命終。前一念命終,後一念就是往生,在長久永劫中,受用無為的法樂,直至成佛,難道不快意嗎?”又作《臨終正念文》說:“凡人臨終想要往生淨土的,必須是不能怕死。常常想到這個身體多苦,不潔淨的惡緣,在種種糾纏。如果能捨掉這個污穢的身體,超生淨土,受用無量的快樂,解脫生死的苦趣,那真是稱心如意的事。如同脫掉破衣服,能換珍貴的衣服,放下身心,莫要生出貪戀執著。一旦有病,就想到無常,一心待死。必須囑咐家人,以及來問候的人,來我面前,為我念佛;不能說眼前閒雜的話,家長裡短的事;也不須要軟語安慰,祝願安樂,這都是虛華沒有意義的。如果病重將要臨終,親屬不能流淚哭泣,以及發出歎息懊恨的聲音,惑亂我的心神,失掉我的正念。只教我記取阿彌陀佛,堅持到氣盡。如果能有明白了解淨土的人,頻繁來鞭策鼓勵,是極為大幸的。用這樣的法,決定往生,沒有疑慮啊。生死的事很大,須要自家用力才行,一念的差錯,就是歷劫受苦,誰人能代替呢?想想吧想想吧。”善導有一天忽然對別人說:“這個身體太討厭,我要回歸西方淨土了。”於是登上寺前柳樹,向西方祝願說:“願佛來接我,菩薩來助我,讓我不失掉正念,能生安養國。”說完,從樹上跳下去往生了。唐高宗知道他的神異,賜給寺院匾額名叫光明寺等等。(《佛祖統紀》,《樂邦文類》)
唐懷感
懷感,不清楚他的出身。秉性剛強堅毅,精苦力學,聽經上說念佛很少,也能生安養國,有疑情不能堅定信願,去請問善導大師。善導說:“念佛往生,是佛的真實話。你能深信,至心念佛,就會有驗證。”於是入道場二十一天,沒有見到靈瑞,恨自己業障深重,想絕食結束生命。善導不允許,勸他更加精進。三年後,感應佛化金色的光芒,看到佛眉間的白毫相,證到念佛三昧,著寫有《決疑論》七卷。臨終時,見化佛來迎接,面向西方往生了。(《宋高僧傳》)
唐法祥
法祥,是同州人。少年出家,到處周游尋訪佛道,清貧寡欲,居住沒有定處。後來住在揚州大興國寺,三十多年。立身行事凝重嚴肅,常常坐臥在一間大房子裡,開通前後,當風而住。把讀經作為主課,信徒有來問訊的,經沒讀完就不理睬。把安養國作為期盼,凡有功德的事,必定回向淨土。後來病重,侍者在旁邊,聽到法祥連連說佛像,侍者回頭看去,就看見彌陀佛現形,伫立在西牆上,光明像鏡子一樣,須臾間消失了。不久香樂滿天空,又見白鶴從西邊來,繞屋飛三圈,又回向西去,稍過片刻法祥往生了。(《續高僧傳》,《佛祖統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