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仁波切宣講於2017年9月22日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繼續講解《修心七要》。
取三主要因
無論想解脫亦或是成佛,都要具備三個主要的因。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學佛的目的各不相同。佛法裡講三士道,是根據眾生的根基意樂而宣講的。有些人學佛修行的目的是追求世間的福報及人天的安樂;有些人為了追求自我的解脫,還有些人心懷普度眾生之願望,目的迥然不同。
《修心七要》主要宣講的是大乘佛法和菩提心,大乘菩提心就是普度眾生的願望。如何定義大乘修行人?不求世間福報!若求世間的福報,肯定非大乘修行人。我們可以以這種發心和心態,來檢驗一個人是否為大乘行者。
只求自我解脫於六道輪回,是一種自私自利,並非大乘修行人。何為大乘修行人?心懷普度眾生之宏願,學佛修行皆為普度眾生,別無所求,普度眾生,是唯一的發心和目的!
如何才能普度眾生?首先要獲得究竟的佛果。自己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悉皆圓滿,才有普度眾生,廣轉法輪的能力。轉法輪之後,有了自己的教法,在自己的教法下獲得解脫和利益的,才是自己的所化眾生,這才是真正普度眾生的事業。
我們自己想解脫、成佛,要具足三個主要的因。三個主要因,第一是依止善知識、依止上師。華智仁波切講過:一切佛經、續部、論典中,從未提過不依止善知識,僅僅依靠自我造就及膽識就獲得解脫成佛的歷史,如果不依止上師善知識,只憑借自己的那點知識和膽量,是不可能獲得成就的。
現在社會上有一些稍有知識,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常會做如是想:我不用依止上師善知識,自己學修就能成就!這說明他根本不懂佛理,也沒有善根。佛法與其他的學問和宗教不同,無論你多麼聰明博學,若不依止上師善知識,不可能獲得成就。
想精通世間的學問,也要依靠老師的教導,佛法博大精深,內涵非常深奧僅僅依靠自己的微薄之力無法獲得成就,
在顯宗小乘的教言中,佛對阿難說:一切的成就都源自善知識,如果不依靠善知識是不可能成就的。大乘密宗續部裡更是強調:如果沒有上師的竅訣,不可能證悟諸法的究竟實相大空性,如果沒有上師的灌頂和加持,更不可能獲得究竟的佛果。
我們可以依照佛法、依佛理去衡量,便能了知,佛法的核心就是三學——戒、定、慧。
首先是戒學。學佛先要受戒,在小乘佛法中受別解脫戒必須依靠親教師才能得到戒體;在大乘佛法中需要有善知識傳授,才能得到菩薩戒的戒體;在密宗要接受具德上師的灌頂,才能得到菩薩戒密乘戒的戒體。
三戒,小乘裡講別解脫戒,大乘裡講菩薩戒,密宗裡講密乘戒,這三個戒的戒體都要依靠儀軌的,依靠上師善知識,否則根本無法得到戒體。若無戒學的功德則無法生起定學的功德,若無定學的功德更不可能生起慧學的功德,若是相續中沒有三學之功德,怎能有佛法。我們從這個角度來分析,也能了知。
如果沒有上師善知識的指導講解,我們不可能精通教理,若未精通教理,何來堅定的信心,又怎會得到加持和能量?若無加持和能量,何談成就和悉地?一切的成就都源自堅定的信念,而堅定的信念則是從明理中來。
盲目的信仰是迷信,不是佛法。有些人說些驚天大話:“我自己研究佛經就可以了……”佛經特別的廣博,藏傳佛教《大藏經》,有一百多卷,僅僅通讀一遍,也需要幾年時間,且經文內容深廣,竅訣分散,還有很多了義、不了義的教言。了義和不了義有時根據眾生的境界而定,也可能跟時間和地點有關系。如果沒有上師善知識的指導和傳授,很難掌握佛經裡的殊勝教言和竅訣,
最終當我們相續中產生真正的定解時,如果沒有上師善知識的加持引導,也無法見性證悟。學佛修行、解脫成佛始終不能遠離上師善知識,更不能沒有上師善知識,不依止上師善知識不可能獲得任何成就,這是依止上師善知識的重要性,特別的重要。
依止上師善知識,可以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觀察上師善知識。密勒日巴尊者曾說過:弟子不觀察上師如同服毒,會喪失慧命,上師不觀察弟子如同跳崖。所以觀察非常重要。
以分別心很難衡量、觀察一位成就者的境界,但是通過觀察言行示現,也能了知是否是具德的上師。好比未見山頂有火,但是看到濃煙滾滾,即可推斷山頂上有火,雖不知遠方有水,但見水鳥紛飛,也可判斷遠方有水,通過言行示現,同樣可以了解他人內心的境界、功德。此外佛經中也宣講了上師善知識的功德。
無論修小乘佛法、大乘佛法、還是密法,都要依止具足法相的善知識。那什麼是法相?法相即是特征。若要認識一個事物,需要依靠他的特征來認識,佛法裡講的法相就是特征,以特征認識,才是正確無誤的。善知識也是,我們通過法相來認識,才能了知,是否是一位真正的上師善知識。
上師善知識的法相講了很多,小乘裡叫親教師,是傳授比丘和比丘尼戒,沙彌和沙彌戒的人。親教師要具足三種功德:一、穩重;二、才智;三、人格功德。
第一,穩重。小乘的善知識,親教師,必須是比丘或比丘尼。對比丘來說,受持比丘戒要滿十年的時間,在此過程中戒律無有破損,尤其是沒有破壞根本戒,如果曾經破壞過支分戒,必須通過忏悔,恢復為具有清淨戒律的人,如果期間曾有還俗等行為都不算穩重。
第二,才智。精通三藏,尤其精通律藏。能傳戒,擅長宣講戒條,有攝受弟子的能力。
第三,人格功德。小乘佛法裡講了二十個五種功德,具足這些功德的比丘或比丘尼才是具足法相的善知識或親教師。
做為大乘的善知識,要具足三學,精通三藏,尤其精通大乘教理,這是非常重要的,否則無法攝受弟子。
還要發菩提心,用自己的生命來守護菩薩戒。菩薩戒有很多,根本戒有一條、四條、十八條。一條戒是不捨眾生。無論怎樣都不能捨棄眾生,這是願菩提心的根本戒,如果捨棄了眾生,願菩提心的戒體就會在相續中消失。沒有願菩提心,行菩提心的戒體也不復存在,沒有牆,又怎會有牆上的圖案?根本戒裡的根本戒是不捨棄眾生。
發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不能捨棄眾生,這個眾生包括所有的有形無形的眾生,包括你的敵人,包括你最討厭的人。如果捨棄了眾生,就喪失了菩提心,不會有菩薩戒的戒體,不會有菩提心的功德。
大家經常念誦的上師的願望,是我初到漢地弘法時發的願:寧捨生命,不捨眾生……很多人都覺得很震驚,很了不起,具足信心之人,會欽佩這位上師之偉大;不具信心之人,也許會覺得在說大話!其實作為一名大乘修行人,必須要這樣發願,並且要用自己的生命來守護這些誓言。
我們都是修持大乘佛法之人,如果連這個願力都沒有,那所做的一切全都打水飄了。無論何時,都不能捨棄眾生包括有形無形的眾生。不捨是指我的緣份,人與人之間因緣不同,雖然暫時無法利益幫助他,但也不能捨棄。
如何做到不捨棄呢?將來有能力利益他時,或成佛時,一定度化他,這樣的發心也叫攝受眾生。這樣,不會有捨棄眾生的過失。即使你暫時離開了他,甚至不辭而別,但以後有能力,有機會時,還要利益他,幫助他。有這樣的發心就可以,這是大乘善知識的法相,要以這樣的法相衡量是不是一位具德的善知識。
現在也有這種現象,依止善知識後,偶爾見一次面,做一下供養,就OK了,其實不能這樣。得遇具足法相的善知識,就要長期依止。長期依止即是《前行備忘錄》中宣講的,依止善知識時,並非單純的修行,而是聞思。要大量聞思,善知識要給弟子們大量宣講佛法。
就像我們的上師如意寶,他用自己的一生,為眾弟子傳講佛法,後來生病住院還通過網絡給四眾弟子傳法,哪怕即將圓寂,依然還在給眾弟子傳法。這就是唯一利益眾生,利益弟子的方法。
“不講法沒關系,一灌頂就成就了,不用講法,給大家傳授一下竅訣就會見性……”沒有這種事!佛祖釋迦牟尼佛也是歷劫苦修,成道傳法,直至涅槃。他給四眾弟子講經說法四十多年,幾乎日不缺講,以這種方式利益眾生,以這種方式攝受弟子。
現在好多人的能力似乎已經超越了佛陀,信眾很多,弟子很多,但不傳法,也不講經說法,按佛的教理來衡量,他無法利益弟子,也無法利益眾生。
希望在座的各位,在依止善知識時,要觀察他有沒有慈悲心,觀察他是否用自己的生命來給眾生講經說法,如果有,就是具足法相的上師。否則,即使再有名氣,再有威望,依止他也不一定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功德和利益。
身為金剛乘傳密法的上師,要具足何種法相?自己受過灌頂,沒有破壞過根本誓言。密乘以灌頂的方式讓相續成熟,以守護誓言的方式獲得悉地,不守護誓言,不可能獲得悉地;得到了灌頂,沒有破壞過根本誓言,並且精通續部,會操作長短儀軌,掌握共同或不共同的灌頂,否則如何教導他人?如何攝受弟子?還要有宣講密續的能力,傳授竅訣的能力。不止是精通密宗的續部,若不精通其他的佛理,攝受弟子也是很難的。
能觀察弟子的相續,還要會調伏弟子的相續,當弟子相續成熟時,要給他傳授竅訣,讓他見性。現在很多人都不明白什麼叫根本上師。讓你開悟、見性的人才叫根本上師。無論是否有名氣,有勢力,只要能讓你見性,就是你的根本上師!
如果沒有達到這個標准,是否能把他視為自己的根本上師?若你自己具足這樣的信心,他絕對能讓自己開悟見性,也可以將他視為根本上師!
然後是傳授竅訣。不是誰都具備調伏弟子的能力,這是很難的。合格的上師能給弟子傳授竅訣,前提是弟子要時時親近上師,讓上師了解他。現在有些人認為依止上師之後,不必親近上師,這是錯誤的。
我之前也說過,末法時期的眾生,業障特別深重,都不肯下功夫精進學修,所以沒有什麼危險!如果真能下功夫,卻做不到時時親近上師,上師也沒有時時觀察,很容易出問題,很容易走火入魔。這不是鬧著玩的,修法不是外在的,是內在的,屬於精神上的問題,是很危險的。
上師具備觀察、調伏、傳授竅訣的能力,並能讓弟子見性,這都是很重要的!
先觀察然後再依止,才是如法的。不要盲目地依止,盲目地崇拜,盲目地相信,盲目地追隨。現在社會上有很多這樣的人,根本就不了解,就崇拜、追隨。過幾個月、過幾年,又生起邪見,這是非常不如法的!按佛理講,依止以後是不可以觀察的!
依止時,是以善知識的法相——特征來觀察,看他是否具足這些。如果具足,他就是上師、善知識,如果不觀察,就隨隨便便地相信、追隨、依止,是不如法的。
《前行備忘錄》裡形容,“隨隨便便遇到的人,也起不到什麼利益的作用”。如果隨隨便便依止一個普通人,不會得到任何的功德和利益。
再者,“顛倒宣說見解和行為的人”。現在瘋瘋顛顛的人特別多,偽裝成就者。若是行為和見解都不符合佛法的教理,就不是佛法,不是佛則可能是魔。為什麼還把他當作成就者?為什麼還要追隨他?
《前行備忘錄》裡講:“假設把他作為上師來依止,那純屬是魔知識,不是善知識。”見解和行為顛倒,不符合佛法的要求,跟佛的教理不一致的人,就不能依止。即使神通廣大,勢焰熏天,也不能相信、不能追隨,因為那是魔知識,依止了他,將來要跟他一起下地獄!
所以觀察上師,依止一位具足法相的上師是非常重要的!先觀察後依止。你通過觀察,找到了具足法相的上師,認為跟他很有緣份,知道他真正能利益自己。這個時候就要下決心依止,依止後就不能再觀察,否則是不如法的。若此時再觀察,疑慮叢生,會影響自己的信心,耽誤自己的成就,這都是自己的問題,對自己沒有好處。
所以依止上師後不能再觀察,要依教奉行。依教奉行指遵從上師、善知識的教導,上師、善知識說一是一,說二是二,否則,就不是合格的弟子。不聽話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不聽話的弟子,不是好弟子。這是在大乘佛法裡,尤其在密宗裡,特別強調的依止上師的重要性。
在顯宗,尤其在小乘佛法裡,也講依止上師的規矩。比如《沙彌五十頌》裡講的三件事:洗臉刷牙,上衛生間,繞佛塔,不必問你的親教師,其他的事無巨細都要詢問,都要請示上師。上師允許,你可以做;上師不允許,就不能做。上師讓你走,你就可以走;上師不讓你走,你就不能走,要依教奉行。
一位具德的上師,對你的要求,給你安排的一切,都是在攝受你,利益你,所以要依教奉行。依止的時間要足夠長,以前很多上師、善知識,包括我們的歷代祖師,都是上上根器之人,但是他們依止上師的時間也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
現在的科技非常發達,是互聯網世界,全球的交流都沒有距離和障礙,跟舊時不一樣。以前要跋山涉水到上師面前,當面接受他的傳授,依止上師善知識需要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時間,現在不需要這樣辛苦了,但依然要長期依止,隨時親近。
親近是不是經常來看望上師,經常跟上師聊幾句?不是。親近就是谛聽,聽他所傳講的佛法。依止上師就要服從他,讓你學什麼你就學什麼,讓你念什麼你就念什麼。按次第,按傳承、按要求去學修,這就是依止上師。
作為兒女,不能讓父母生氣;作為大乘修行人、密乘弟子,不能讓上師傷心,要讓上師生歡喜心。如果忤逆,造業,破壞上師的事業,破壞、染污僧團,上師肯定會生氣。如果你保護僧團的清淨,保護上師的弘法事業,依教奉行——聽話,精進學修,上師肯定會很歡喜。讓上師生歡喜心,對你來說是最大的功德,也是最大的成就。這樣,相續自然就會清淨,成就自然就會圓滿,這是不可思議的!現在這樣講,可能你們不理解,到時候就能明白。
在學修佛法的過程中,上師善知識的重要及恩德,如同一句歌詞形容的“上師的恩德比山高,上師的恩德比海深”,確實是這樣的。一切的成就,一切的加持都來自於上師善知識,所以一定要令上師生歡喜心,不能讓上師傷心、難過。以上為第二,如理如法依止上師善知識。
第三是修學上師的意行。你跟隨上師,依止上師,親近上師,要獲得何種利益?就是身口意跟上師學,與上師相應。我們有這樣一句法語,上師說什麼自己說什麼,上師做什麼自己做什麼,上師想什麼自己想什麼,身口意要與上師相應。這樣自然就能成就、圓滿。最後,自相續獲得上師的修行境界,自相續與上師的相續融合。
依止一位具德的、具足法相的上師,對自己的今生今世乃至生生世世的利益不可限量!好比我們依止上師如意寶,去喇榮之前,我們可以說是很壞的人,依止了上師之後,別的暫且不說,上師德澤廣厚、高情遠致的品德,深刻感染了我們,我們也逐漸變成了良善之人。一切都源於他的感染力,也可以說他的磁場,這是千載難逢的師徒情緣。有這樣一句成語“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一個人的秉性很難改變,但是我們依靠具德的上師或大成就者,就可以獲得改變,把一些惡劣的品質都清除掉,這非常重要!
還有其他的,我們在學佛修行過程當中,所獲得的加持、功德,全部來自於上師,在此不多贅述。
依止上師之後,最初要模仿他。他怎麼做,自己就怎麼做,學他的人品,學他的清淨戒律,無偽的慈悲心,廣大的智慧,依止上師的目的就是學這些功德。你喜歡這些功德,依止了具足這些功德的人,也發願跟他一樣,成為這樣一位具足殊勝功德之人。
最終要與上師相應,與上師無二無別。上師有色身,也有法身,我們每天都在修上師瑜伽,最終目的是要與上師的法身無二無別,就是與自己的自性無二無別,這叫回歸自性。
上師瑜伽是一種殊勝的引導,以此法門修行終會見性。雖然你的自性從未離開過你,但是你卻總是尋而未見,恰恰因為佛性始終跟我們在一起,未曾遠離,所以我們無法見到它,亦如眼睛看不到眼睫毛一樣。我們通過上師瑜伽,跟上師的法身無二無別,以這種方式,最後與自己的自性無二無別——明心見性,回歸當初。
《前行備忘錄》中講,若是沒有領會上師的密意,而只是在行為上(在表面上)學修,顯然成了詐現威儀——表面上偽裝、欺騙之意。我們平時在表面上看似很清淨、很有境界,但內心卻很骯髒,一點也不清淨。因此我們首要之務是得受上師的密意,隨之再學修其行為。若是遇到了、找到了一位具足法相的善知識,要先觀察,若能隨時親近他,並且他能給我們指導、解決問題,就不要猶豫,可以下決心依止。
依止上師的時間一定要足夠長,並且能依教奉行,如理如法地學修他的意行,最後獲得與他同等的境界。
第二個主要的因是具足信心。信心是一切成就、加持的來源。學修皈依的時候講過,信心有三種,第一是清淨信心,指我們對佛法及其無漏的功德生歡喜心。我們對寺院、對佛法僧三寶及上師善知識生歡喜心,就是清淨信心,但是最根本、最主要的是對無漏的功德生歡喜心。
我們對打坐、上課、聞法有沒有歡喜心?一說打坐,就很歡喜,這樣打坐才會有效果;上早晚課生歡喜心,迫不及待地想上課;聞法時也很歡喜,雖然我是個凡夫,但是我講的都是佛法,都是真理,這些都叫清淨信心。有了這些歡喜心,你才能得到聞法的功德,才能夠獲得加持。所以,清淨信心很重要。
第二是欲樂信心。不只是歡喜,更想獲得這些功德,自己也想成為佛菩薩、上師那樣偉大的人物,有這種發心、欲望,就是欲樂信心。
第三是勝解信心。深信自己努力、精進,同樣可以成佛、成菩薩,與具德的上師善知識一樣,能普度眾生、利益眾生。因為自己也有佛性,只要努力學修,佛性就可以顯現。如果佛性顯現了,自己也是佛,對這個道理堅信不疑,這叫勝解信心。
這三種信心都是我們學佛修行的動力。現在很多學佛人開始時有點新鮮感,所以很精進,過了一段時間,新鮮感過去後,就沒有動力了。這說明缺乏三種信心,好比一輛汽車沒有發動機或發動機出了問題,就無法啟動。所以,要反復觀察自己,如果有問題,就要尋找問題的根源,是不是發動機——信心出問題了?這是很重要的。
信心是一切加持、成就的來源。沒有信心就沒有修行的動力。
第三個主要的因是學佛修行要具備條件。比如,生活上不能墮落二邊,條件太優越、太富裕了,不利於修行,所以保障基本的生活條件就可以。在我們這裡,大家的基本生活條件都具足。
有些居士,尤其是一些出家師父,到我們這裡來,待幾天或一段時間就下山了,因為覺得這裡條件太差了。山下的寺院條件都特別好,但學佛修行不是享受。
對此我有深刻的體會。以前在喇榮,大部分人生活條件都特別差,但是有一些其他寺院送來的,你們稱之為活佛的人,條件至少比我們好。當時,上師如意寶特意為那些活佛成立了一個學習班,叫活佛班,大概有五六十個人。有些活佛跟我們關系很好,經常會有來往,表面上看他們也很精進、很用功,幾乎不浪費時間,但是他們的學修成績並不是很好,最後竟然沒有一個人考上堪布。對此我很納悶,也思考了很長時間,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他們的條件好,事情多,因此而耽誤了學習和學修。
所以,我告訴後來的年輕出家人,學修時,第一,條件不能好,錢不能多;第二,事不能多,不能有瑣事擾心,這樣可以專心學修。否則,會影響成就。
若是條件太好了,吃的好,肯定吃的就多,早上吃,中午吃,晚上忍不住還要吃,這樣容易犯困,就會睡覺。再者,若是條件好,睡覺的地方比較舒適,躺下就不願意起來。睡得太舒服了,早上時間到了還不想起來。住的地方好,裡面有很多擺設,今天擦一擦這個,明天又擦一擦那個;今天擺弄一下這個,明天又擺弄一下那個,時間不知不覺就溜走了。光陰荏苒,時不待我。所以修行人條件不能太優越。
當然條件也不能太差。若連基本的生活條件都沒有保障也不行。釋迦牟尼佛曾經和外道修行者一起苦修了六年。後來瘦的不象樣了。外道認為成道是通過苦修——少吃少喝,甚至不吃不喝,夜不倒單地修,才能解脫。後來佛醒悟過來了,知道苦修是不能獲得解脫和成就的,所以遠離了他們,自己修行獲得了成就。
佛陀這也是給在我們後學者現身說法,讓我們明白單純的苦行是不行的。後來佛陀吃了東西,也喝了牛奶,身體才恢復了健康,也有打坐的力氣,到了菩提樹下入座,終於成道了。後來外道的師父就誹謗佛陀,也不願意親近佛陀,質疑他獲得的成就。他們認為若捨棄了苦修,不可能獲得成就。雖然這是歷史,但由此我們應該明白,單單依靠苦修是不能成就的,所以生活的基本條件還是要有保障的。
我們講加行的時候講過,暇滿的人身非常難得,為了能更好的學佛修行,可以保護自己的身體。密宗裡講,我們的身體是座壇城,可以供養。生活不墮二邊,要保持中庸,這也是很重要的。
此外,其他學佛修行的條件和機緣也很重要。現在我們這裡所有的條件都具備,比如在實修中心,除了基本的生活條件,吃穿住用等樣樣俱全外,還有佛法。每天都可以聽聞佛法、修持佛法,所有的課程任你學、任你修,環境優美,無人打擾,唯一的缺點就是自己太差勁了,整天得過且過,一切錯過,總有一天你一定會後悔的!
我經常跟大家講,這樣的機緣和條件都不會長久,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每分每秒。現在正是給自己充電、加油的大好機會,盡可能的利用一切時間和精力給自己多充電,多加油。雖然要面對種種的對境、違緣,但等你充足電、加滿油後,肯定會跟其他人不一樣。若是不珍惜機緣,將來一定會後悔的,所以希望大家都不要虛度光陰,不要懈怠懶怠,要精進學佛修行。
學佛修行是個人的事,跟道場沒有關系,跟我沒有關系,跟別人也沒有關系,跟同修也沒有關系,都是自己的事。俗話說“個人吃飯個人飽”,你自己吃飽了就不餓了,別人都餓了,你也不會餓。所以,學佛修行是自己的事。
你們學佛修行好象是為了面子,好像不好好學佛修行就沒面子,好像是為我、為寺院、為同修而學修,錯了,這都是自己的事。
以上講了三個主要因,第一依止善知識;第二具足信心,信心來自明理,首先要明理,明理很重要;第三是生活,就是學佛修行的條件,不墮落二邊,保持中庸,這三點很重要。
好,今天就講到這裡。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