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悟顯法師:心淨土淨【第七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學佛行儀》中有教禮儀,當法師一開始講話的時候,聽眾就要合掌,也表示你有注意到台上的人在說話。等法師說:「請放掌」的時候才能放掌,這是禮貌。

  佛教跟其他宗教,都有打坐,曉不曉得差異在哪裡?外面有很多地方辦活動,也說它是禅修、靈修。同樣都是教打坐,佛教打坐能夠成佛,其他宗教像道教也有打坐,印度很多宗教也都有打坐,或一些附佛外道打坐卻變成搞神通、附身,或是接宇宙氣、強身……等等,原因就在其用心不一樣。

  永嘉大師講:「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這就是在用功的時候,用心不一樣。所謂「寂寂惺惺」,惺惺就是清醒,而你清醒的時候亂想,那就不對。寂寂是沒有亂想,寂寂的時候落無記,無記就是沒有想,墮到無明裡面去,或是墮到無思,不思善不思惡的捨受狀態裡,這是講淺的,那就是「無記寂寂非」。所以祖師教我們「惺惺寂寂」,這個沒有亂想,簡單講不求神通、不求感應,也不打過去的妄想、不打現在的妄想、不打未來的妄想,可是心並沒有暗鈍,不是無知,心是清醒的,能夠覺照,實際上講得直接一點,「寂寂惺惺,惺惺寂寂」這作用就是真如本性的作用,這「惺」就是清醒的意思。所以不像其他修行的方法,打坐時是在亂想或是散亂的狀態,或是心外求法、求神通的心態。

  佛教講的「打坐觀想」,最基本的是「攝心一處」,或是想佛、或是觀照、或是參究,想佛教的道理,這樣既不墮入無明當中,也不墮入亂想當中,這叫「寂寂惺惺,惺惺寂寂」。所以外面的打坐,不是真正佛門的教法,很多打坐都是在求神通、感受,或是像密宗有一些方便,但學的人著在身體上的覺受,重視打通氣脈、明點,卻不能會相歸性,這就不算是「寂寂惺惺,惺惺寂寂」。

  令心沒有入處、沒有著處,一旦不著之時,那就是「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古德常講:「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這即是「用心的時候,無有心可用」,亦即「心不著」。所以佛教裡教你念佛,你就能覺察妄想,可以離妄想,這就是「惺惺寂寂」的功能。其他的方法,很容易就會隨著妄想去,隨著觀念去了。像在打坐時,一有妄想,就要覺察,要能脫離它,或是起觀照、或是提起佛號念佛、或是一心持咒,絕不跟它跑,那這才叫「寂寂惺惺」。不然就是所謂的「亂想惺惺」,像多數人靜坐雖然也很清楚、很明白,但是卻跟著妄想跑,等於坐在那裡打妄想,那就錯了。還有一種是坐在那裡,掉到無記裡去了,他還以為他是在「寂寂」的狀態。他說:「我一切都寂滅」。這就不對,跟石頭一樣,石頭不能成佛。他只是把他的意識心,給暫時伏住了,讓它不起現行,「現行」就是現前起作用,不起現行並不代表成就了。修行有成就是:意識照樣作用,但是心不著相,不隨著境界跑,遇境緣它會起智慧,它不生煩惱。此時前五識叫「成所作智」,第六意識叫「妙觀察智」,第七意識叫「平等性智」,第八意識轉成「大圓鏡智」,即平時所說的「轉識成智」。在佛門裡修行成就沒有離開意識,但不能說意識就是佛性,就好像水跟波一樣,水跟波不相分離,但是不能說波浪就是水,因為波浪是作用、是動的,而水是濕潤的,就好像意識一樣。

  現在有些人講佛法,他也說他自己講的是實相,可是他錯解成:「生滅的第八意識就是如來藏」,那居士也收一大堆信徒、學生。大家一定要清楚,雖說「體」是一樣的,但是其效用絕對地不同。如果把第八意識認為是如來藏,那就正應了玄沙師備禅師講的:「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識神就是第八意識。「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所以學佛修行要依古德。意識沒有辦法捨,但是絕不能隨它去,以前有人講要「捨識用根」。實際上這「識」是指你的「緣影妄心」,識沒有辦法捨掉,真捨掉,那你就是無記,就是無情,無情有法性,它沒有佛性,沒有意識。

  所以迷失真如就叫意識,覺悟真如,意識就變成智慧,那就不叫識了。一些不懂又執著名相的人,他錯看意識就是如來藏,他以為是這樣的方式去修行,實際上都是錯解。

  剛才講的「惺惺寂寂,寂寂惺惺」,這個狀態程度實際上是非常微細。當在靜坐、在念佛當中,心裡面沒有妄想,這就是「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對境時,應緣接物不起煩惱,事情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做到「事來不拒,境去不留」,那就是「寂寂惺惺」。如果事情來了起煩惱,當境界消失了,心裡面還動了念頭:「可惜,這沒有做好。」在那裡追悔不已,這都是在隨順妄想。你就不是真正的「惺惺寂寂,寂寂惺惺」。你所用的就是意識心。意識心會讓大家在三界裡面流轉,出不去,甚至阿羅漢也都還是用意識,就是說他不曉得意識本如來藏。而菩薩的位次比較高,就知道「識就是如來藏」、「如來藏就是識」,菩薩是隨順如來藏,不會隨著識流轉,他對於實相的道理非常地明白。菩薩親自見到識的根本就是如來藏,「猶如虛空花,依空而有相」,但虛空花畢竟不是虛空,意識畢竟不是真如本性,這點要很清楚。

  很多本來想學佛的人,就在這裡被剛說的那位居士錯導,因為他也引《瑜伽師地論》、引《大智度論》……等等,引一般人沒看過的大經大論,自己錯解其意,再來蠱惑大眾,連很多出家人都沒有擇法眼,全都受他蠱惑去學習。

  大家很幸運,知道學佛要依照古德,依照經典裡面所教的,要依一實相印,不依文字言語,這樣學就不會受騙上當。當然還要求佛菩薩加持,讓你不要遇到邪師,這點很重要,沒有佛力加持,你善根、福報不夠,你遇到了邪師,你卻不能辨別。像我從小學佛到現在,沒有遇到過邪法,以前有人拿《父母恩重難報經》給我,我自然就不會想看,後來一查,居然是偽經!這就是過去生有做正法的布施,法布施的福報還夠,這一生不會遇到邪法。向來想要請的法寶經書,沒有受過阻礙,沒有任何的問題,都請得到,這都算是過去生有修福,還有一點福報。自己還有求三寶加持,不要接觸到這些不正見、邪見的書籍,能夠讓自己道業增進、讓自己修行能夠提升。

  無論靜坐或禅修,一定要做到「寂寂惺惺,惺惺寂寂」。不要自己掉到無記裡面去或打妄想,還以為那是佛性的作用,那就不對了,那是你受妄想的牽引,自己控制不住,沒有辦法制止它。學佛人平日待人接物,起了心、動了念,或發起了瞋恨,起了貪欲心,貪瞋癡隨境而生,這不是佛性的清淨、覺悟作用,而是佛性的迷惑作用,這一定要清楚。達到「寂寂惺惺,惺惺寂寂」。這才能有真正的成就。

 

上一篇:悟顯法師:心淨土淨【第六講】
下一篇:悟顯法師:心淨土淨【第八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